【吴英华】女。吴式太极拳主 要传人。满族。北京人。吴鉴泉之女,继承家学吴式太极拳,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及1938-1941年任上海市国术馆太极拳教师。新中国成立后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
【李先五】广东南海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北平体育研究社指导员及体育学校国技教员。擅长太极、八卦、武当、形意等拳。22岁时在南京第一届国术国考中获优等奖。同年底与万籁声随李济深先期到达广州,筹备两广国术馆,并任教务长。后以 “品术颇优”被广东精武会聘为教务主任,并在广东体育学校执教。后去香港授徒。在广州、香港等地颇有影响。
【李文杰】老拳师。河北深县人。从王茂斋习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一生习拳,为人厚道,深受吴鉴泉垂爱,成为吴式太极拳主要传人之一。精吴式小架。当今习此架者不多。后传马长勋。一生勤于耕耘,受益者众。1979年到北京体育学院传习 此艺并推广,受到好评。
【洪均生】名孝壁。武术名师。河南禹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从刘慕二习太极拳。1930-1944年在北平从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系统掌握其功法、技艺与理论。1944 年迁居济南,多年从事业余武术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潜心研究陈式太极拳理论,尤在推手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培养出刘承德、李宗庆、李恩久、张联恩等高徒。1981-1988年接待日本、美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累计二百多名武术爱好者传授技艺。1988年 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曾任山东省武术协会委员,济南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市武术馆高级顾问、山东省武术运动协会荣誉委员。
【张玉】(1909-1988)字玺亭。名拳师。北京人。从师武汇川,曾受杨澄甫指点,擅杨式太极拳。1930年与武汇川、褚桂亭、顾留馨共同组织汇川太极拳社。向以授拳为业。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复兴公园授拳。后应上海市体育宫之邀为太极拳教练,并指导过上海市武术队太极拳。为国家体委组织的“88式太极拳”编创人之一。
【陈照旭】(1911-1960)河南温县人。陈发科次子。自幼随父习武,尽得太极精要,陈氏第十八代传人。拳术水平高,在武术界享有盛誉。与人交手可达到“遭着何处何处击,我己亦不知玄又玄”的高级境界。人从 身后突然反关节拧住胳膊,只一抖,可将人抖出老高,跌出老远。拳技出神入化。1935年,在京曾代父教拳3年。弟子有陈小旺等。
【汤士林】活跃于民国时期。河北清苑人。名文魁。幼年丧父,11岁时为太白山道士收为徒,携往山中授以太极拳及太上道诀。8年后,技乃大成,始返原籍探母。后又拜许占鳌为师学形意拳及八卦掌,艺乃更精。后汤士林居北京。一次与某机关武术卫士十余人争斗,十余人均败其手,一时广为传闻。事后,汤士林突然销声匿迹,不知所往。
【武汇川】活跃于民国时期。北京人。从师杨澄甫。1928年随师同来上海参加市国术运动大会并作表演。为中华武当太极拳研究社负责人之一。曾在上海市第4届运动会任国术评判员。1935年全运会任拳术器械组 裁判员。
【李经梧】山东掖县人。1927年在哈尔滨从刘子源习弥宗拳。在北京,先后从赵铁庵、杨禹廷、陈发科习吴式、陈式 太极,亦受王子英长期指导,精太极拳推手。 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 名;同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12省、市武术比赛获金质奖,并被评为优秀运动员。曾任北京市武术队、市业余武术学校等教练。1959 年调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教。多次参加全国 及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工作。1959年在国家体委主持下,由其演练拍成我国第一部武术教学片《简化太极拳》。著有《太极内功》《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合著有《陈式太极拳》及专文《谈太极拳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体会》等。曾是河北省人大代表、省运动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秦皇岛市政协常委、北戴河区政协副主席、市武术运动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及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市吴式、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
【郑时敏】浙江宁波人。年轻时即在北京从事服装行业。因体弱在1935年从杨禹廷学太极拳。1958年推广24式简化大极拳时即是第一批辅导员。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景山公园教太极拳,坚持30多年。 北京市太极拳比赛会上多次进入前三名。获1969年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剑冠军。1983年不幸摔折了左侧胯骨,只休养了一年多,又神奇地出现在教拳场上。直至耄耋之年还外出一二十里的景山和紫竹院公园义务教 拳。学生、弟子中有欧阳予倩、于是之、王德枢。
【陈照奎】(1927-1981)陈发科之子。深得家传,精陈式太极拳及推手。因拳艺甚精,各地顿频相请。自1961年起,他四次从北京南下,于沪、宁两地教授陈式太极拳。1966 年“文革”中受到不合理待遇,但仍练拳不辍。粉碎“四人帮”后,他重新开始教拳。 1980年,他第四次南下教拳,受到热烈欢迎。 次年病逝。
【王占春】清末民初人。北京城西良乡人。他自小喜爱弄枪舞棒,玩拳习武,学过少林拳。后来拜通臂拳大师、北京白云观道长韩屏山为师学习五行通臂。18 年后,武功大成。后传拳授艺,成为一代名师。
【佟连吉】活动在清末至民国。字瑞甫。居北京。精通臂、六合诸门拳术,为刘德宽之徒,赵鑫洲之师弟。后与许禹生等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国术馆,为北京的武术发展多所贡献。佟连吉身怀绝技太戟法,是大枪刘德宽独传。佟将此法传与弟子白瑞彩。白瑞彩是河北平山县人,抗战前就读于北京,有幸向佟连吉、赵鑫洲 学艺,并得大戟法。1983年,白瑞彩为响应国家挖整武术遗产的号召,始将戟法传与其女燕英,徒封燕涛,并指导二人将六路戟法整理成书献给国家。
【恒泰】字寿山,人称“大力恒”。满族。北京人。清末曾任御林军教官,曾从夏桂勋等习武,精通诸门武艺,人称其为“通家”。最擅白猿通臂、四十八手螳螂劈太极、三十六手披挂滚躺刀、判官笔、曰月风火轮、武当剑等。其虎背熊腰,力大惊人,骨软如绵。据传徐世昌做大总统时,有两个蒙古武术家来京比武打擂。不少高手败下阵来。徐特请其出场比武。他用螳螂拳一个“淌连腿”将一人踢下擂台,又使“节 肘”打断了另一人胳博。还协助官府擒拿过一个皇宫盗宝外号“袁老马”的飞贼。六旬时始收徒。徒有张宝臣、张宝忠及张英杰、张兆生等。
【张策】河北香河县人。字秀林。生于武术世家,自幼学艺练功,曾向陈庆学得五猴通臂,向游方僧学得金陵太极功。中年又向同辈人王占春学习五行通臂,历时九载,技艺大成。中年后,晋陕燕赵一时无出其右者。生平以刀法最精,四方名士与之较刀,刀必落地。青年时练功常身穿铁 坎肩,足踏铁鞋,每只鞋重二十余斤,为此人称“铁鞋”张策。他几十年练功不辍,直至古稀之年功力仍强。1929年北平国术馆成 立,他被聘为教授。同年在杭州国术游艺大 会上。他被任为评判委员。辽宁国术馆成立, 任副馆长。
【王荣标】通背拳家。河北 安次人。擅柔术,尤长于接骨,手术精妙, 早年即以之行世。王荣标为人爽直,喜诙谐,无江湖气,人多乐于就之,称他“北侠”。 他与赵鑫洲友善,结为金兰。其女王侠英、王侠林也为武林名手。
【梁海如】(1879-1959)北京人。通背拳名师,为清末如意通臂名家祁娄维的第三代弟子,师承崔靖。如意通臂是弥猴通臂的一支,以弥猴为主,采马猴、猿猴、石猴三家 通臂之长,另有盘龙十八腿,为通臂拳中罕 见的功法。梁海如对如意通背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创造了三擒手、四群手等 技击方法,并将通臂散式编创了两趟通臂长拳。梁海如一生隐居民间,传人不广。北京马全福得其衣钵。
【傅懋堃】河北三河县人。幼年随父母定居北京。12岁时拜前清头等扑户恒四学习摔跤,继拜通臂名家张策学习五猴通臂拳。每日练习“病人扶强”“踏拉步” “空化力”三种劲力,还要抖铁链子、推砖、拧大小棒、打活粧等。18岁时开始练内功、硬功、散打。此后功夫了得,力气极大。一次曾双手将活驴由岸边扔上了船,一次用通臂大劈山掌打死一头忙牛。几十年来天天练功,从不懈怠。1982年,在西安全国武术观 摩交流大会上,他表演了通臂散手掌,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他还曾多次撰文介绍张策事迹及通臂拳功法。曾为河北廊坊地区 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

浏览1,3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