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班侯】名钰,字班侯。 杨露禅次子。班侯自幼随父学太极拳。功力 过人,后在永年又从武禹襄学艺,并得王宗 岳拳谱及武氏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 颇负盛名,所习太极称杨式小架。他为人个 性刚强,少耐性,每与人较,出手不留情, 对同门及弟子也往往如此。故弟子不多。传 说他曾参加反洋教的斗争,在作战中中枪弹牺牲。
【杨健侯】(1839-1917)名鑑,字健侯,号镜湖。杨露禅三子。健侯自幼从父学太极 拳,但因其不堪忍受其父的严格督促,故技 艺不如其兄班侯。及年长,愈发奋,艺乃大 成,随杨露禅长住北京教拳为生。健侯性情 温和,从学者颇众。他在杨露禅改编的拳套 的基础上又作了修改,一称杨式中架太极拳。
【王兰亭】(约1840-〉早年曾习练十三 连拳。后任宫内乾清门侍卫处武术教师。技 艺精纯,为人尚义任侠,与董海川 有金兰之谊。后专门教授善扑营摔跤。同治 五年,因慕太极拳之妙,拜杨露禅为师受教 七载,功力过人。此后,代师传艺予李瑞东、 司星三、季宾辅等人,又与李瑞东等人创编 出“太极五星椎”。
【司星三】活动于清末民初。又名司四 铭。北京人。与王兰亭、李瑞东为师兄弟, 与李瑞东同向王兰亭学太极拳,得其秘传, 成为大家。晚年得遇南方来的和尚(一传为儒 生)培元尘。培元尘擅独龙派武当太极拳。司星三又得培元尘真传,并遵师嘱,将武当太 极与王兰亭所传太极严格区分。司星三将武 当太极仅传与外甥张振之一人。张振之居天 津,曾将此拳传世。
【纪德】字子修。满族。 姓吴扎拉氏。他性耿直而嗜武技,幼时从回 教徒王师傅学习弹腿及花拳,及长,入护军 营。其时与刘德宽、李振声、刘崇正等共同 向雄县人刘仕俊学习岳氏散手。九年艺成, 能跳跃如虎纵,臂能承重车。一日在北新仓, 有米车过市,纪德卧地以臂当车,车过而臂 不伤,故此人称“铁胳膊纪”。同治六年, 他被提升为护军校,又从永年杨露禅学习太 极十三式,此后,他将散手之刚、太极之柔 合而为一。推手发劲,坚实而缜密。纪德还 精于枪术,其枪法称“水张枪法”,为卖水 张氏所传。后纪德入神机营为技艺队教习。 光绪十七年,被派往黑龙江中俄边界戍守, 曾多次与俄边防军校较艺,屡胜。五年后, 他任满回京,宣统元年,赏戴花翎,后升任 参领。1912民国初年,北京许禹生及武林同 仁创办北平体育研习社,延请纪德任教习, 后又任高等师范学校、医学专门学校、京师 第一中学、北平体育专科学校的武术教师。 1922年2月去世,享年77岁。
【郝为真】名和,字为真。 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坚毅,师从 李亦畲习太极拳。与人推手,能发劲使人安 坐于放在一丈开外的椅子上,而不使其倾跌。 文能手引壮士,使之摇晃不能自主,而仍粘 随不脱。民国初年,他去北京访亲友,卧病 逆旅,孙禄堂为其请医治疗。郝为真感其诚 恳,遂以太极拳授之。郝为真所练太极由武 禹襄传李李亦畲世称武式太极,也称李式太 极,(非李瑞东刚柔太极〉,经郝为真广为传 播,故也称郝氏太极。武、李为永年望族, 皆以儒生自居,不轻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论, 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妙, 郝为真独能传其精要诀窍。
【常远亭】满族。北京人。 从全佑研习太极拳多年,颇有心得。后到皇 宫王府向王公贝勒教拳,从不外传。由于学 拳对象皆是贵族,常远亭便放慢动作速度, 但仍保留技击性,用低架训练腿力。其拳势 手足并用,以腰为主宰,左右旋转,内外开 合,自始至终保持刚柔劲不丢顶。世称常式 太极。
【杨少侯】名兆熊,字梦祥,号少侯。杨健侯之长子。他家学渊源,本人 刻苦,自幼习练,功底深厚,又亲得祖父杨 露禅、伯父杨班侯的传授,故其轻灵奇巧、 虚实变化仍有乃祖乃伯之遗风。其人刚烈, 宁折不弯。后因贫困,自尽于京师。传弟子 有乌拉布、田兆麟、尤志学、马润之、东润 芳等。
【王茂斋】 名有林。山东掖
县(今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 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 固。全佑逝世后,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 深究拳术、拳理十多年。吴鉴泉、杨澄甫南 下以后,他留在北京传拳。受业众多,人才 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故 有“南吴北王”之称。高徒有:彭仁轩、赵 铁善、杨禹廷、修丕勋、曹幼甫、刘光斗、 王历生等。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游艺大 会^1,被任为评判委员会委员。
【吴鉴泉】(1870-1942)名爱绅,字鉴泉。 满族。北京人。吴全佑之子。他得其父太极 真传,后几经增益,终定型为吴式小架太极。 1912年,许禹生在北京设体育研究社,邀请 吴鉴泉教太极小架。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 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5年又开 设鉴泉太极拳社。从此,吴式太极传播更为 广泛。吴鉴泉演拳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推手时,端正严密,守静而不 妄动,故亦以善化见长。其为人寡言语,性 蔼和,待人接物均出于至诚,故文人雅士多 喜与之游。其门徒甚多,有名者如吴图南、 吴雨亭、金寿峰、郝树桐、吴子勤、吴子镇、 金云峰、葛馨吾、舒益卿、赵仲博、赵寿春、 吴润忱、赵元生、王润生、徐致一、褚民谊 等。
【尤志学】活动在清末至民国。为太极 名家杨少侯之弟子。灵巧之处,高出同辈。 曾传拳与其侄尤金铎。金铎天资英挺,才气 过人,惜乎早亡,未能将其心得公诸于世。 弟子众多,较有名气者有赫寿岩、李洪春、 刘佩伟、胡子真、王伦唐、张宝忠等。
【赫继堃】字寿岩。满族。 北京人。清代光绪年间末科武举人。自幼随 父习骑马、射箭,练石锁、石担等。艺精擅 射,能百步穿杨。青少年时,师承杨健侯习 杨式太极拳多年,深得杨师器重,系统地学 习了太极十三丹法〔十三形:!、太极十三势(太 极长拳〕、杨式太极拳、太极五行捶及太极器 械和推手等;并擅气功。且将功法用于太极 套路中而独树一帜。曾任镖师,终年闯荡, 得机向各门派名师求教,又学得形意拳、八 卦掌、三皇炮捶、少林、查拳等拳械。晚年 在京开设健身太极武术社授徒。新中国成立 后,又开设健身太极武术总社及数处分社, 自任总社长。弟子众多,名徒有方兆骥、雷 慕尼、吴长印、王殿祯、徐汉义、高树焱、 周世莲、王文广、吴金芳、尚京堂等近百人。 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 会上任射箭组总裁判长。还精医道,50年代 在京红庙正骨按摩医院任医生,治愈各种疑 难病症不计其数,并把技艺留传后人。
【高紫云】(约1879-?〉江南人,久居北 京。著名太极拳家,长于龙形太极。曾在北 京创办中华太极拳社。民国时期,京剧名伶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曾向他学习过剑法。新 中国成立后停办了拳社,仍不綴传拳授艺。 1962年,他已年逾八旬,还多次在北京市举 办的老拳师表演大会上露面,结束登场,献 出绝技。
【许禹生】字隆厚。早年毕 业于晚清译学馆,后在北平教育部专门司任 主事。他自幼好武,博而能精,后拜董海川 弟子刘凤春为师学八卦,并精通太极。1912 年11月,许禹生得好友杨季子、延曼生、郭 志云、伊见思、葛馨吾等帮助,遍访武术名 家,如形意耿继善、刘彩臣,八卦高克兴,' 太极吴鉴泉,六合赵鑫洲,岳氏散手纪子修、 兴石如,螳螂恒寿山,弹腿佟瑞甫等,研究 国术。并在各方面资助下,创办“北平体育 研究社”,任副社长,负责日常事务。1916 年,许禹生又倡导在原北平体育研究社基础 上由吴鉴泉、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孙 禄堂、刘恩绶、刘彩臣、张忠元、佟瑞甫、 兴石如、姜澄撰开办“北平体育讲习所”, 招收各大中学育教员近百名,学员成绩斐 然,得到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嘉许。1929 年12月1日,北平体育研究社又在中央国术 馆指导下成立“北平市国术馆”,许兼任副 馆长,同时主编出版《体育周刊》。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体育研究社应时势 需要,曾敦请市府通令各校义勇军加授国术, 令北平国术馆成立刀术速成班,传授大刀术 以抗击日寇。1934年,许禹生任北平市立体 育专科学校校长。许禹生创办的“北平体育 研究社”、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市国术馆, 对北京武术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浏览2,7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