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国术会资料并未完全毁损,据吾人调查,宜兰县国术界 前辈杨长宪先生即收藏一份宜兰国术会成立时之报备文件,包括 总报告表、理监事名册、会员名册。

根据此份数据记载。宜兰县国术会于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五 日获得发起许可,共五十人列名发起。发起宗旨为:“提倡国术, 效忠国家,发扬正气,服务社会,并团结力量,努力反共抗俄。” 三月一日推选筹备员,分别是苏耀南、张冠雄、游溪赖、林旺 全、陈荣国、林本坚、蒋戊庚、刘银汉、林金木、李烟汉等十

现存名册所载人员仅三十八名,全为个人会员,且全部是男 性。其中职业登记为医者为十三人,牙医一人,接骨师二人,药 一人,商十二人,警三人,农六人。

另成立大会还通过《台湾省宜兰县国术会狮艺公约》包括前 文及公约六条。全文如下(标点符号及文字一律照第十届第一次 会员大会《大会手册》所载,以存其真):

查狮艺为国术之一部既可锻炼体魄强健身心,尤富民族精 神且为平民业余正常娱乐实有保存与提倡必要,本会为加强组 织严守纪律爰依章程十一条之规定订定公约六条,凡我用志仰 共信守。

一、 各狮艺会员应有舍己为君尽忠国家服务社会之职志及协 助政府担任战时肃奸妨匪之义务。

二、 各狮之基本设置与装备力求简单实用以符政府战时节约 之旨。

三、 各狮所需经费以就玩习会员之财力自由捐助为限另有会 员以外人士乐意捐赠者应于事报请本会核准方得受领事后着由负 责人掣给收据附函致谢,严禁个人自由捐募。

四、 各狮不得任意参加团体外之游行,如有必要应于三天前 报请本会核准始可参与其队形以三列纵队为原则并由组长及干事 分负督导之责不得妨碍交通。

五、 凡在夜间练习狮艺不得超过十时并应避免扰及邻居之休息。

六、 玩习狮艺会员应养成礼让美德不与人纠纷如有发现冒用 国术名义对外滋事者应随报会以便请求宪警机关查办。

此公约除文字不甚通顺之外,更可看出光复初期的政治氛 围,如“协助政府担任战时肃奸妨(防?)匪之义务” “符政府战 时节约之旨” “不得任意参加团体外之游行”等均反映动员戡乱 时期之政治要求。

但是另一方面,虽然国术会号称民间团体,却规定各狮艺团 体接受会员以外人士捐款必于事前申报,并“严禁”个人自由捐 募,显见国术会想扮演部分公权力的角色。

另外,狮队若要参加“团体外”之游行,必须于三天前报请 国术会“核准”始可参与,并规定其队形“以三列纵队为原则”, 似乎以国术(狮队)的“主管机关”自居。

又第六条论及会员的道德规范,及所谓“冒用国术名义对外 滋事”之用语,用意在维护国术界之形象。至于“舍己为君”之 类说法,则颇不知所云。

宜兰县国术会自一九五二年成立之后,并未积极推展会务, 至一九七。年举行第二届改选前,十八年间并无任何活动,新会 员自然也无从加入。眼见国术有团体却无活动。国术界遂有人想 另起炉灶,筹组新的国术组织,以便加强国术活动之推广。于是 致力国术组织及活动之杨长宪,即于一九六七年倡议成立新组织 “宜兰县国术委员会”。从此,宜兰武术活动重心,即转移到“宜 兰县国术委员会”。直至一九九。年九月选出之第八届理监事, 才积极拓展组织、推动会务。

第八届理事长为德义堂国术馆李铭泰,常务理事为许其旺、 杨文旗,理事包括赖皇衡、黄宗一、黄正源、江昆霖、王水金、 游正义等六人。于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召开第九届第一次会员大会 时,登记会员二百八十七人。会员变动情形,以一九九三年整理 时为例,新加入三十四名,亡故七名,退会二名,停权保留会籍 一百三十二名。一九九七年第十届会员大会整理会籍时,则新加 入会员一百二十二名,亡故三人,停权恢复会籍者三十一人,停 权保留会籍者一百二十三名,共计合格会员三百二十七名,比上 届多出四十人。第八届理事会推动工作,包括于一九九一年五月 设立国术训练中心,开班授课共十二期,计学员三百六十一人 次。授课内容分为:一、气功养生班。二、传统武术。三、达 摩、五祖拳。四、各种长短兵器。共四大类。至一九九七年六 月,增加三期,学员增加二百零二人次。此外,第八届理事会还 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举办教练讲习,共有六十二人参加,五十七 人合格。竞赛活动包括一九九一年三月在冬山乡体育活动中心举 办北部八县市国术赛。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礁溪乡礁 溪国小举办宜兰县国术会成立四十周年“中正杯国术赛”。参加 一九九二年区运会踩街游行及国术表演。一九九二年于苏澳举办 八十一年度中正杯国术赛。一九九三年元宵节四十五名会员参加 台南市举办之民俗艺术节活动。

一九九三年底改造第九届理监事,理事长由李铭泰连任, 然举办之活动似逐渐减少。至一九九七年再改选第十届理监 事后,由余添泉当选理事长,会务却自此停摆,甚为可惜。 且至二三年本研究调查时,亦早已超过章程规定之四年 改选期限。

(三)宜兰县国术委员会

一九六四年左右,杨长宪鉴于宜兰县国术会自一九五二年成 立以来,未积极推动国术活动,因此联络宜兰国术界领袖,倡议 另外成立组织。经几年奔走筹划,终于在一九六七年成立“宜兰 县体育会国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术委员”)。此会成立之后, 努力经营,持续举办各项国术比赛、讲习及表演活动,成为宜兰 县最活跃之国术组织。

国术委员会是县体育会组织下之单项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县 体育会理事长遴选,委员及其他干部则由主任委员聘任。各届委 员人数约三十至四十人。民国五十六年国术委员会创立时正值宜 兰县体育会第七届,首任主任委员为苏耀南(亦即宜兰县国术会 首任会长),副主任委员蒋茂庚,总干事刘银汉。三年后,民国 五十九年改选,第二任(即体育会第八届国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李朝成,副主任委员高水,总干事为杨长宪。

此会第三年均依规定改选,现任第十七届任期二。。一年 至二00五年,主任委员为陈正行,荣誉主任委员杨长宪,技术 顾问黄培基,副主任委员李金致、李春生、林正雄、宋南滨等 四位,总干事则分为国术总干事(黄文泉)及武术总干事(简忠 信)。荣誉主任委员杨长宪为武术界闻人,长年致力推展国术, 编订国术比赛规则,居功厥伟,同时亦是宜兰柔道运动先驱,现 任中华民国柔道协会第七届理事、高段审查六段副主任委员。

总干事分为国术与武术两组,是自一九九三年第十五届开 始。因为自一九九。年北京亚运会将武术纳入比赛项目中,中国 大陆发出的武术套路,即成为国际运动认可的标准竞技武术套 路,传统武术面临极大挑战。为兼顾保存传统武术及参与国际竞 赛的两条路线,国术委员会特将总干事分为“国术”总干事,以 负责传统武术推广,及“武术”总干事,以拓展竞赛武术。当 然,这只是行政编制上的区分,实际上,自一九九三年至今担任 国术总干事的黄文泉与武术总干事简忠信二位,均兼修传统武术 与竞赛套路。

现任国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正行,曾习少林拳,并于一九七 。年参加在台南举行的“台湾省第廿五届全省运动大会”比赛, 获杂兵器类第二名。陈正行自一九八二年起担任两届总干事(第 十一、十二届),一九八七年任第十三届副主委,至一九九。年 (第十四届)起接任主任委员迄今(第十九届),长期致力国术比 赛及推广工作。

现任副主委之一李春生,十六岁师事湖北来台宋少雄研习少 林武术,三十三岁再拜洪懿祥学习内家拳。李春生于一九七。年 参加“台湾省第廿五届运动大会”比赛,获男子组拳术第一名及 杂兵器第四名。

(四)宜兰县武术比赛

宜兰县自一九六九年起每年县运会均有国术比赛项目。此 外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五年举办过六届“县长杯”国术锦标 赛,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举办过三届“正光杯”国术锦 标赛。一九七七年承办台湾省“中正杯”国术表演赛,七八、 八八、九一年承办台湾省“主席杯”国术锦标赛,九六年举办台 湾省“省长杯”国术锦标赛,九七年举办“委员杯”国术锦标赛。 一九九九、二O。。、二OO二年均举办“国(武)术锦标赛”, 二OO一年则举办“武术锦标赛” o武术活动可谓频繁。宜兰县代 表队于历次比赛亦屡获佳绩。

三、宜兰县武馆概况与主要派别

宜兰县的武馆与练武人口,向来并无统计。较为完整的登记, 早期资料为宜兰县国术会一九五二年成立时登记之会员名册,近期 则为一九九三年第九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手册中之会员手册。

一九五二年宜兰县国术会成立之时,登录了五十名会员资 料。其中大部分设籍宜兰市,占三十四名,其次礁溪五名,其次 员山五名,罗东三名,壮围、三星、头城、苏澳各一名。见下图忠义国术馆 金都国术馆 精亮国术馆 天来国术馆 健成国术馆 天福国术馆 健安国术馆 惠星国术馆 福堂国术馆 汉威国术馆 五世堂国术馆 茂隆国术馆 存仁国术馆

武馆家数以罗东最多,宜兰县次之。

宜兰县传统武术门派以宜兰河为界,有溪南、溪北之分。大 致而言,溪南武馆重视门派,严守家法传统,以德义堂、勤习堂 为代表;溪北武馆讲究革新求变,主张吸收众家之长、以太祖忠 义堂、礁溪狮团为代表:

1 .德义堂:以五祖拳为主。


  1. 勤习堂:北港师傅所传,属白鹤拳系。

  2. 太祖忠义堂:林金狮所传,属太祖拳系。

  3. 礁溪狮团(金鹰拳):振兴社系,目前以茅埔、港仔尾、 林美、洲仔尾四团为主。


(-)德义堂

德义堂是分布全省的门派,并号称宜兰最大门派,曾在宜兰 各处传授三千名以上弟子。

德义堂来台第一代祖师有两位,即苏大鼻与刘锦堂。苏大鼻 人称大鼻师,落居嘉义市,传授太祖拳、白鹤拳及少林拳三大拳 种。门下弟子以吴恶牛及童金龙较知名。刘锦堂人称刘总,来台 后在北港授拳,所授以南少林达摩五祖拳为主。达摩五祖拳又称 达尊拳,包括五祖点穴、五祖擒拿技、五龙化技、五梅剪及梅花 扇手等五种拳路。(据李铭泰云,此五种拳路如今大陆武术界亦 鲜见,唯在一九九五年泉州武术节曾见有人表演)刘锦堂门下只 有吴恶牛及王渊语两位。

第二代以吴恶牛及童金龙为代表。吴恶牛俗称恶牛师,住北港 镇,传弟子李忠信等人。童金龙人称金龙师,原籍嘉义,后来迁居 高雄。童金龙师承苏大鼻、梅花真人、火炎光佛及少林伟煌、弘法 等人,后自创柔拳道一门,弟子包括纪保重、吴明儒、钟斌光、罗 吉村、郭连福、童国栋(童金龙之子,现任嘉义国术会理事长)等。

在宜兰发展之德义堂,主要为第三代传人李忠信。比李忠信 略早及同期,亦有其他师兄弟到宜兰传艺,然而影响不如李忠信 深远。李忠信原籍云林县水林乡,后移居宜兰县罗东镇。李忠信 为吴恶牛的弟子,亦曾受师叔童金龙指导,门下弟子四百余位, 主要弟子如游茂力、庄添保、黄进煌、陈松茂、余添良、李铭泰 等。李忠信于罗东以接骨维生,一九五六年左右开始授徒。弟子 日间上学,放学后较亲近弟子,帮忙师傅煎药炮制,整骨推拿, 既充助手,更是实习。因此一间武馆营生,不需太多专任人员, 弟子即是助理。师生传授,除拳术必须演练示范之外,炼药推拿 全是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弟子在老师馆中帮忙和学习,不必缴 学费,亦不可能支薪,却往往放学后直奔武馆,晚餐亦食于老师 家,饭后余暇则练拳舞狮,直至夜深事毕,疲惫不堪,才回家歇 息。师生关系近似亲人,师兄弟甘苦共尝,情胜手足。

李铭泰为李忠信之子,于各种武术多所涉猎。除家传德义堂传 统拳术、舞狮、内功、推拿接骨、丹丸药散之外,亦曾学习太极拳、 跆拳道等。并于一九A三年取得跆拳道省级教练、裁判及太极拳国 家级教练资格,一九71五年荣获“中华民国国术会”国家级裁判资 格,一九九O年获中华国术联盟总会国际级裁判资格,一九九一年 取得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国家级教练资格。李铭泰曾受邀在国中 小学教授,习者累计逾三千人。一九八二年与跆拳道老师简金福于 罗东合开宜兰第一家跆拳道馆,名为“兰阳跆拳道总馆” o后因国 术界长辈向父亲李忠信进言,说德义堂弟子不当背弃国术在外传 授外来武术,李铭泰遂放弃跆拳道馆,于一九A四年自行开设国术 馆。门下弟子有游祥德(县议员)、吴顺来、游原森、陈志明、罗 明结、苏金荣、林银星,等等。李铭泰生于一九五五年,三十五岁 (一九九。年)时曾当选宜兰县国术会第八届理事长,并于第九届连 任,至一九九七年改选才卸任。近年来李铭泰之德义堂国术馆迁至 台北县中和市,以整复推拿为主,兼传授养生内功。

余添泉为李铭泰之师兄,一九五四年生,接续李铭泰担任宜兰 县国术会第十届会长。余添泉于十七岁时(约一九七一年左右), 为改善体质强健体魄拜师李忠信习武。目前任职邮局,长居台北。

勤习堂

台湾勤习堂相传来自虎尾西螺街廖万得,廖万得的武艺则

学自大陆来台的高汉荣。廖万得在家开馆授徒,弟子有陈金龙、 张大春、程深腰、廖万全等共计四十三人。陈金龙收刘天化为 徒,刘天化的弟子吴金河则是宜兰勤习堂的开拓者。下表为勤 习堂传承系统略表,以见由高汉荣至宜兰勤习堂间之传承。

吴金河为云林县四湖人,曾于云林、古坑、东势各地教拳。 一九六一年左右因与警察之纠纷,至罗东投靠经营木材生意的亲 戚,初期协助管理木材场工作,亦曾改行做过卖饲料等小生意, 最后开设国术馆,以罗东为中心四处授拳,二十多年间,教过弟 子五六百人,其中学艺较精的弟子约二百人。吴金河最初成立的 国术馆名为“和山国术馆”,后改名“北港国术馆”。其后北港 国术馆之名由子吴昆山继承,其他弟子所开设之武馆,除蔡辉龙 称“勤习武道馆”之外,其余均以勤习堂之名为首,加上自取馆 名。馆名大多包含“鹤”字,如吴明朱的“勤习堂明鹤国术馆”、 罗国鹤的“勤习堂令鹤国术馆”、沈文通的“勤习堂战鹤国术 馆”、范光潦的“勤习堂南鹤国术馆”、林正福的“勤习堂正鹤 国术馆”、李火习的“勤习堂北鹤国术馆”、林山和的“勤习堂 三鹤国术馆”及再传的“健鹤” “跃鹤” “翔鹤” “天鹤”,等等。

吴金河于罗东开设国术馆后,主要收入为损伤接骨、看病卖 药,其次为授拳学费、出阵表演、排解纷争的礼金等。授拳采师 徒制,弟子于放学或下班闲暇之时,往往流连武馆,习拳练武或 协助师傅看病包药,师徒情谊深厚,可谓以武馆为第二个家,甚 至除夕当日仍有弟子前来。

吴金河过世后,部分弟子于一九八七年四月成立“勤习堂 源流武术联盟”,其宗旨为“研究中国国粹,发扬中国固有传统 文化及促进勤习堂源流弟子团结、互助、联谊”。主要工作包 括“勤习堂源流之武技、学术之研究改进” “勤习堂源流弟子之 辅导、联谊、互助、教务、协调”及“统一教材及资料整理等编 汇”。联盟并编订“阶段鉴定条则”,以年资与武术表演为鉴定 标准,凡“源流弟子”习武二年以上,且年满十六岁者,即可参 加入室鉴定,阶层可由“入室晋一”逐步升至“入室晋五”,最 高阶为“长老顾问”。

下表为“勤习堂源流武术联盟会弟子会员师承系表”,所列 弟子以加入会员者为准。勤习堂源流武术联盟会弟子会员师承系表

勤习堂源流武术联盟并 设计以古太极图及白鹤为主 要图案之会旗,图意之说明 如下(设计者为罗国鹤):

图中背景以黑白色 古太极图为衬,以超凡脱 俗,以象阴阳委婉、融合 之征。

外廓红色画椭圆以象征乾坤混沌,代表武术最高,返璞归 真之境。

映上象形白色翔鹤以衬出谦冲、含蓄、内敛之义,代表勤 习堂弟子内外修为。

图配青赤黄白黑五色,以象征中国传统哲理五行内涵。

第一届、二届会长为吴金河之子吴昆山,目前第六届理事长 为黄钦政,秘书长为罗国鹤。罗国鹤,一九五六年生,十五岁开 始跟随吴金河习拳,现任“中华民国”中医伤科医学会常务理事、 宜兰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宜兰县体育会国术武术委员会常务委 员、宜兰县国术会伤科复健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带队于一九七二 年夺得宜县运国术比赛团体第三名、一九七五年宜兰县同济南杯 团体总冠军、一九七六年省主席杯团体第三名、一九七七年省主 席杯团体第一名、一九七七年第一届中正杯舞狮赛狮王奖。

勤习堂武术属白鹤拳系,宜兰地区勤习堂的拳母以长肢白鹤 第一套为基本功,鹤仔着重练习吞、吐、浮、沉、震、摇、化等 各种技法。狮艺包括以下内容:

请金(包括敬天地人及敬三门)、请香箭、抢金(用

来净身)、四门、踏七星(祭煞以保护自己)、净身(咬脚、 咬虱等动作)、左右点七星、拜府探对联(上联或堂号)、 穿龙柱、耍石狮、狮接礼、探井、过桥探水影、参神、刺 狮血、大树困狮、踏八挂等等。

狮鬼则分为五种角色:

公(即土地公)、婆(即媒婆)、猴(灵猴)、丑(小 丑)、小(小狮子)。

(三)太祖忠义堂

宜兰太祖忠义堂传自林金狮。林金狮为头城仑(中仑)人, 年轻时前往大陆福建漳州,拜在太祖忠义堂陈泰成(泰山)门
下,习太祖拳。返台后于头城中仑 里设立“中兴国术馆”,从习者众, 然正式弟子唯陈俊波(师兄)及黄 培基(师弟)二人。

黄培基回忆林金狮教拳情形 说:“大师教导极严,不论寒暑,天 未亮,就叫学生起床。初练内力、 呼吸法,至六点各自散去务农。晚 上七点再集合练功,至深夜仍不松

大师每每赤身,手拿长 烟斗在一旁严厉督责,更时 以长烟斗敲打不认真者,随 他练拳的人心理压力都很大, 往往夜里梦醒还起来练武。” (见罗东林金狮国术馆编印 《八一年台湾区运国术赛特 刊》,一九九二年)林金狮在 头城授拳二年后即迁馆至台 北,几年后(可能两年左右,

待查)因肺癌病逝。林金狮去世后,陈、黄师兄弟再拜林金 狮之子林荣宝为师。

黄培基,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日生。罗东林金狮国术馆馆主。 林金狮传人。原向张海龙习金鹰拳,十六岁时逢林金狮于头城设馆, 改投林金狮门下习太祖拳。第三年,黄培基十八岁,参加一九六七 年此区七县市国术锦标赛,获团体组冠军(当时领队为蒋茂庚,教 练万松,队员包括刘荣土、林龙池、俞阿栋、游兴埋与黄培基等)。 林金狮病逝后黄培基于礁溪德阳村教授狮团及武术。所教狮阵名声 响亮,足迹遍及宜兰全县。一九七。年,黄培基于头城顶埔创立 “林金狮国术馆第二分馆”(第一分馆为师兄陈俊波于头城街所创之 “头城林金狮国术馆”),两年后(一九七二年)迁至罗东镇公园路5 号,一九年又移居罗东镇民权路民权商场38号。黄培基广收门 徒,持续推广太祖拳,曾任宜兰县国术会第六届、七届理事长,任 内主办七十七年中正杯国术锦标赛及三届北区八县市国术锦标赛。 并于所经营“林金狮国术馆”内辟设训练场所,培训比赛选手,一 日四餐均由妻子蓝美月烹调,且供住宿,使选手无后顾之忧。宜兰 县国术代表队自民国七十七年起,蝉联四届团总冠军,代表队成员 几乎全为林金狮国术馆门下弟子。

黄文泉先生,一九六七年八 月九日生。文化大学体育研究所 国术组二年级。黄培基先生长子, 林金狮第二代传人。现任“宜兰 县国术委员会总干事” “金狮整体 养生中心负责人”。

武馆分为明馆及暗馆。明馆 除教授武术外,亦组狮阵。暗馆 则只教武术,不弄狮。林金狮国 术馆之狮阵极具特色,为开口狮。

台湾狮分为开口与闭口两种,开 口狮为林金狮所传。

林金狮一系请拳方式十分特殊, 右脚在前,左掌心对右拳心。林金狮传太祖拳基本功及套路如下:图片2

  1. 港仔尾振兴瑞狮团


港仔尾振兴瑞狮团之武术以振兴社金鹰拳为主,然“社”字 于乐馆属“福禄”系,而港仔尾瑞狮团属“西皮”系,为避免混 淆而舍“社”字不用,又振兴社为闭口瑞狮团,故名为“港仔尾 振兴瑞狮团”。

港仔尾振兴瑞狮团武术种类较多,主要分为白鹤、金鹰、勤 习堂三部分,各有传承。

港仔尾振兴瑞狮团中主要传承白鹤拳者,为前任团主(第五 任)陈水木先生。陈水木生于一九一九年,目前仍在狮团教拳。日 据时代末期玉田一带教授白鹤拳者,约有四处。一于顶姓谢,由李 清池教导;一于下姓谢,由谢阿庚传授;T吴阿火(绰号鬼仔火, 村人或称之“鬼仔火“,或“阿火“,其本名无法确定)家中;一在 武暖。此四处于台湾光复初期均改由刘银汉接手授拳。

武暖白鹤拳起初于一九四三年由黄清水传授。黄清水为亡 命之徒,至金瓜石采矿并从同为矿工的黄阿寿习得白鹤后,回至 武暖教拳。一九四五年,黄阿寿亦回到武暖,武馆改由黄阿寿教 授。三年后,黄阿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其后由林狗曾(林狗 曾之名村人只能记其音,无法确定为何字。林狗曾与黄阿寿同 年)教习,一年多后,再改由刘银汉接手。

刘银汉为宜兰重要武师,白鹤拳传自父亲,曾习柔道。宜兰 国术会成立发起人之一,曾任国术委员会总干事。

陈木水所习得之白鹤拳,包括双肢、五步、青鹰(记音)、 门帘、角战、单战、四门、摞马等。据陈木水说法,武馆分为光 馆和暗馆。光馆所教,多为基本拳法,至于狠招、绝招等细致 (幼技)技巧,则只在暗馆传授。

港仔尾振兴瑞狮团之金鹰拳传自“老鹰师”。老鹰师来自大陆 福建省漳州,原居西螺,后举家迁居今礁溪乡玉田村与玉光村交界 处港仔尾(当时名为嘎玛兰的玛俸社),受聘于庄玛喜家中公开授 徒,传授金鹰拳(硬枝拳法)。后逢中日甲午战后,清廷割让台湾, 老鹰师乃扩大号召壮丁习武。茅埔、土围等地青年闻名前来学武或 习医者日众,场地渐不敷使用,遂另觅隔邻李水柳先生之大稻程成 立狮团。老鹰师不曾吐露真实姓名,只吩咐弟子称其为“老鹰师” (台语音“老叶师”)。老鹰师于一九二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六。

一九三八年间,老鹰师弟子获廖五常之协助,至西螺礼聘陈火 明、陈文炎、郑水清等人前来传授拳艺。所传拳法包括太祖化拳、 白鹤拳、猴拳及少林长短兵器及齐眉棍等,前后为期五六年。然而 当时练拳只能利用农闲,虽号称一年,实际只有四个月。

现任团长林清朗一九五五年生,二十一岁时为鼻病所苦,听闻 练武可治鼻病,故于罗东开源市场勤习堂拜吴金河为师,学习鹤拳。 吴金河当时年约六十开外。林清朗于此处习得三战白鹤拳,包括上 下路、独脚鹤、战鹤、三战等。两年后转加入振兴瑞狮团。

港仔尾振兴瑞狮团历任团长如下:

(1)第一任团长为庄玛喜,总务李水柳及庄德春。时约民国 前二十年左右。

第二任团长为李水柳,总务游春生。时约民国前十一二年。

台湾光复后,林天送于一九四八年继任团长,唯当时并 无实际团队,只在庙会中偶尔出阵凑热闹。

一九六。年,郭吕金接任第四任团长,才逐步重整团务, 安排狮团参与各项民间活动。郭团长于一九八七年因心脏病过世。

一九八七年,副团长陈木水接任第五任团长。并于第二 年代表宜兰县,至云林县北港镇,参加由台湾省政府举办之小区 民俗育乐活动,成绩辉煌。一九九二年,获台湾省第五届狮技艺 会台湾狮传统技艺组“狮王奖”。

  1. 招生对象


武馆弟子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图片67

庄头武馆:庄头武馆之弟子,多半具地缘关系,尤其农 业为中心之生活形态,所有活动均需与农业生产时程相配合。当 时更无便利之交通工具,于是形成弟子和武馆定着,而师傅四处 流动教拳之形态。也就是当地有意学拳的人,于乡里间觅一场 所,定时集合练习,组成各地狮阵(团)或武馆,而师傅则到各 练习场所授拳。一位师傅可能同时于数个不同武馆教拳,更可能 先后在不同地方成立狮团。此类武馆可四处林立,而招生对象多 限于住家附近。只要集合足够学员,请得动师傅,则各乡里都可 能成立。因此这类弟子的地缘性和地著性最强。

国术馆:武师可能择地开设武馆,公开招生,吸引学 员。此类武馆往往设于都市中,或交通便利处,因此除招收附近 邻居外,也可能有远地学员慕名前来投师。

亦有学校利用社团或校队选手训练名义聘请武术家至学 校教授武艺,这种学校自小学、国中至高中高职均有。若是小学 生则学习期时较长,学习态度一般而言亦佳,且从小打下较扎实 基础,就读中学后若继续练习,成果自然可期。若国中、高中才 开始学习,理解力较强,生理较成熟,体能亦较佳。然而学习期 间相对较短,且如果全无基础,则悟性因人而异,再加上课业压 力,半途而废者亦相当普遍。

各地小区活动中心或社会团体亦有举办各类“国术 班” “养生气功班”等,学员则为小区居民或团体会员。这类学 员多半年龄层分布较大,且以“气功” “太极拳”等柔性健身功 法较受欢迎。

  1. 招生方式


武馆的招生方式,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方式。主要为:

地方人士主动招集:地方人士有喜好武术者,或希望子 弟学习武术者,往往于汇集相当人数后聘请知名拳师前来授拳, 因此拳师并不参与招生事务。地方人士招集习武者,当然也以当 地人士为对象,并不需要特别形式之招生,只要针对乡里青年略 加通知询问即可。

亲戚朋友介绍:武馆招生的另一种方式为亲友介绍。这 种方式对传统武馆有其便利处,一是由亲友子弟关系转变为师生 关系,较为容易,不像陌生的学生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 因此师生关系容易建立。再者若不需要太多弟子时,只要以此途 径即可招募足够人数,省事方便。此外,亲友弟子背景较易掌 握,较可信赖。因此亲友介绍亦是重要招生方式。

弟子介绍:年轻人对于新奇有趣的讯息,经常都能快速 流通传递,且同侪间的说服力极大,又非广告宣传所能及。因此 弟子往往介绍邻居或同学一起习武,以增加练习的趣味。

以名气吸引:知名武师亦往往能吸引喜好武术者,慕名 而来投师学艺。但是此类靠知名度招生者,限制条件较多。如武 师必须有固定地址才能使慕名者有处可寻。其次,若由地方人士 招集组成之地方性武馆,成员都是邻里子弟,对外来陌生人较易 抱持戒心。又,武师的名气亦无适当传播管道,若非特殊机缘能 扬名立万(例如比赛、驱赶匪徒或斗殴等场合),就要等长时间 累积知名度。

医术名声:推拿接骨医疗工作是武馆经营及宣传的重 要工作。医疗工作的宣传功能可分为三层意义。一是在医疗简陋 的乡村或小市镇,医生的身份可提高武师的社会地位。武师、拳 头师虽亦称“师”,毕竟舞枪使拳,似属以武犯禁之流,乡人畏 惧有之,却未必尊重。看病推拿的医生,纵属江湖郎中,总是 较易获得病患者的感恩与尊重。且救人济世形象比起打拳练武 的武夫,社会地位自然提高不少。二是部分弟子习武的动机是为 习得治病技能,尤其一窥师傅“祖传秘笈”。不少人仍相信拳头 师的治病技能来自一本(或数本)祖传的药册或药簿秘笈。秘笈 当中记录如何接骨推拿、诊断治疗、药方炼法、毒药解药,甚至 内功、点穴、轻功等不传之秘。这些对部分年轻人而言,亦极具 诱惑力,最好能习得不世出的绝技,最少也能学得医术,也算一 技之长。三是有些人习武的目的就是为治疗疾病或改善体质。港 仔尾振兴瑞狮团现任团长林清朗的习武动机,即因二十一岁时为 鼻病所苦,听说练武可治鼻病,故于罗东开源市场勤习堂拜吴金 河为师,学习鹤拳。现任宜兰县国术会理事长余添泉,亦是为改 善体质,强健体魄而拜师德义堂李忠信习武。可见弟子对习武与 治疗疾病二者间的关系有特殊的期待。他们通常认为,跟师傅练 拳,不但可锻炼强健体魄,师傅的“练功散”更对练功者的身体 大有帮助。四是医术的口碑当然亦是最佳的宣传方式。医疗可以 建立良好社会关系,治疗酸痛扭折的推拿针灸,原本即需与病患 长期接触,并与病患密切互动。因此每次医疗,都具宣传作用, 即使武师无心利用,医疗的口碑也自然流传,成为最佳的人际传 播宣传管道。

学校:有些学校为致力传统文化之传承,于校内成立武 术社团或武术队,聘请武师指导。平时属学校校内社团活动,对 外亦可代表学校或地方,参加国术或武术比赛。一学员均为在校 学生,招生事务由学校或社团干部负责,指导老师不必参与。

社团(小区、社团):小区或社团举办之国术班、养生 气功班、太极拳班等,招生事务由小区或社团统一办理,老师或 教练亦无须过问。

浏览1,1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