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少林八法拳简介
少林八法门属河南嵩山少林韦陀门,是 少林寺护法僧习练的武功。韦陀据《辞海》 解释为梵文塞建陀〉,是佛教守护神 之一,也称韦天将军。佛教传说他为四大天
王之中南方僧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大天 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 来,即被安置于寺院里。其像穿古武将服, 执剑刚杵,正对释迦牟尼像。佛教用为护法 神,韦陀是镇寺之神。本门历代口传,大约 在清康熙年间,少林寺着了一场大火,灾后 寺毁人逃。寺僧避灾求生,云游四方。当时 八法门的掌门护法僧落难到山西,贫困交加, 病卧街头,被任氏先祖和贾氏先祖收留相救, 延医调治,日久身体复原。护法僧为了报答 救命之恩和不使八法门的武功失传,遂将八 法门武功传给汾阳任家和太原贾家。从此任 家和贾家开设武馆,保镖护院,代代相传。 少林八法门武功是任正芳先生〖1896—1971, 山西省汾阳人:!,于19世纪20年代由山西传 到北京的。
15、少林五形八法拳简介
少林五形八法拳,少林拳之一种。为大金 刚拳与少林五拳融合而成。其特点为拳禅一 体,神形兼备,拳法简洁,身步灵巧。“五形” 为龙、虎、豹、蛇、鹤,主练五内,即龙形 练神,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 形练精。“八法”为内功法、外功法、意念法、 拳法、腿法、擒摔法、身步法、发声用气法。 内功主练“观壁坐禅功”,以修心为旨;外功 主要有伸展法(或称柔功;!、掌指功、铁臂功、 腰胯功、排打功、沙袋功、桩靶功、铁裆功; 意念主练五形粧和气功;拳使拳、掌、爪、 指四部和撞、劈、挂、崩、冲、扫、撩、顶 '八法;腿有蹬、弹、踹、铲、截、闯、顶、 踢八法;擒摔纳缠、搬、压、拧、推、拌、 靠、穿八法;身含闪、沉、吞、吐、起、顿、 翻、转八法;步取弓、马、跟、虚、丁、插、 扣等八式;声发晦、呐、噫、呵、嗨、嘿、 咝、哈八种;气运八门,逆式呼吸,以“退 吸进呼、蓄吸发呼、柔吸刚呼”为规。练法 讲究重意不重形。打法注重虚实互用,刚柔 并蓄,有“刚坚如金石,柔巧似缠绵”之说。 战术强调逢刚柔化,逢柔刚进。套路有108 式、72式、少林镇山棍、步战刀(又称戒刀〉、 金刚刺、紫微棒等。
16、 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 三势”“软手”。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 著《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 关于此拳的起源说法很多,而多数拳家以现 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 廷创拳说。太极拳之内涵来源有三:1.综合 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收了戚继光 三十二势长拳。2,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以及中医经络学说。3,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 宋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潮是太极拳的哲学基 础。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首先表 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 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 吐丝绵绵不断。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 统一的矛盾运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 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多矛盾, 这些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转化的。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北 京地区现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 等流派传承。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 洌、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 方法。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避实击虚,借力发力,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系的内容除拳以外,有太极刀、太极 剑、太极枪以及对抗性推手等。经常练习太 极拳,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具有健 身作用和治疗疾病的功效,从而成为国际医 疗体育项目。 ‘
17、 螳螂拳简介
螳螂拳,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 作而得名。据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
所创,世称北派始祖。发自崂山,遍传山东, 如今已流行全国。螳螂拳的特点为动作刁敏。 弹突有力,短中寓长,长短并用,刚中含柔, 柔里有刚。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 快而不毛。脆而不断,重而不滞,散而不乱。 练法讲究松肩、垂肘、活腕、抖臂、拧腰、 坐髋、扣膝。强调“只许走腰,不准动髋” “移动靠腿脚,蓄劲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 摇”。技法上突出“五快”,即手快、眼快、 步快、身快、式快。另有“七长”“八短”“八 打八不打”之说。该拳流派颇多,按其劲力 特点可概分为三类,即硬螳螂(尚刚:!、软螳 螂(偏柔〉、综合螳螂(刚柔并重硬螳螂以七 星螳螂拳(又名罗汉幢螂)为代表,着重快、 变、刚。打法讲究一&多变,招招相连;手 法丰富,以刁、采、弹、崩为主;步法以七 星步为主;身法以探、抖为主;劲力讲究刚、 脆、裹、撞、顺、巧。软螳螂以六合螳螂拳(又 称马猴螳螂)为代表,其特点为心动意随,意 导形变,上下切合,内夕统一。手法主“变”, 身法求“活' 步法讲“跟”,身形要“整”; 劲力则讲究“刚、明、暗、滑”五字, 以柔为主;打法强^避实就虚,引进落空, 化劲借力,虚守实发。综合型以梅花螳螂拳 (又名太极螳螂)为代表,兼融软硬螳螂之长, 手法讲究一招三变,攻守相顾,迂回闪打, 刁巧灵活。北京地区主要流传梅花螳螂、六 合螳螂。
18、通背拳简介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在拳义上, “背”与“臂”同义,以通贯之,似无原则 区别。通背拳自称长拳,大都强调以猿背取 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近代以来, 繁衍产生众多流派,如白猿通背、通背猿猴、 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臂、两翼通 臂、二十四式通臂等。“通背门’,又作“白 猿门”“行门”等,北京、天津、沧县、盐山 等地传播较广。通背拳创于何时,无可考稽。 近代流行于京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 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祁信传子祁太 昌和弟子琢州人陈庆;祁太昌改通背猿猴为 六合通背,后世称作“少祁^1”。继陈庆之后, 对通背拳的传习和发展较有影响的拳师有: 王占春、王荣标、张策、修剑痴等人。相氏 所传通背拳遍及华北,声誉较大。二十四式 通臂、两翼通臂流传于河北沧县、盐山一带。 五行通背据说为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 木、水、火、土五门.以土门为最高阶段。 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 十字为主。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 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二连环掌等;手法 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 连环步、转环步等。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 寸低腿;身形要求头顶、项领、前空、后实、 虚胸、凹肚、探肩、长臂、活腕;拳势则要 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器械中,祁氏所传的棍,单、双刀,枪,剑 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两翼通臂则以 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传世。
19、形意拳简介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 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 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 一,源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 字能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 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 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 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 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 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 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 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 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 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 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形意拳基本 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 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 新编套路和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 及安身炮等。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 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 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但其 拳理刼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 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 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 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 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 造福人类为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 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 技击效果。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浏览1,7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