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卦掌简介
八卦掌是一种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
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原名“转掌”。后 称“八卦掌”,亦称“八卦转掌”“游身八卦 掌”“揉身八卦掌” “阴阳八卦掌”“八卦连环 掌”。后世传习者多以转掌的走圈似循八卦八 个方位的连线。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 随变;其击法讲究临机应变、以变应变,合 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 不息、变化不止之理,而惯称之为“八卦掌”。 关于此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据考证为清咸、 同时河北文安朱家务董海川所创。此拳采用 “易理”论述拳术运动规律,形成“以动为 本、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大约在1866 年,董海川在北京肃王府传出八卦掌法后, 其术很快盛传京津冀,并不断传播各地。其 弟子中以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 宋长荣、樊志湧、梁振圃、刘凤春等最为驰 名。八卦掌以站粧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圆 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走转的足迹路线分为 走阴阳鱼、走八卦图、走九宫等。八卦掌充 分发挥掌的优势,以掌代拳施捶打之能。其 掌型分为龙爪掌、牛舌掌。主要击法有推、 托、带、领、搬、扣、拦、截、捉、拿、勾、 打、封、闭、穿、点等。八卦掌基本掌法有: 八大式(定势八掌〕,老八掌,或称八母掌(变 势八掌〉,六十四掌;还有八卦暗腿、截腿和 连腿、八卦钺等练法。董海川之后,八卦掌 第二代弟子中之佼佼者,依据所学,各有发 展,逐渐形成尹派、程派、梁派、宋派、史 派等多个流派。八卦掌不仅是一门技击术, 也是一门健身术。
2、八极拳简介
八极拳是中国武当派内家拳系的一大拳 种。自明朝洪武年间问世,至清朝康熙、雍 正年间由道家刘三闪传播开来,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历来是为皇家服务的上三 门功夫,可谓:“八极名拳传天下,武林奇葩 第一枝”。这是一份珍贵的武术文化遗产。至 今,日本、台湾、香港、新加破、美国、欧 洲等地不断有人来华挖掘,国内也有不少有 识之士寻根探访。此拳名气甚大,但真正得 其真传者却并不多。北京有幸,有八极拳第 六代宗师罗疃李树森、李树云,在“唐山国 术馆”时的传人赵华舫先生;有八极拳第五 代、第六代宗师盐山王蛮庆、王金声父子在 “北京健身武术社三分社”和在北京什刹海 体校武术班的传人:马永振、邸金双、陈彦 龄、许修香、王振江、周文起、曲屏、王京 雨、柳振江、李汉文、罗超、王书丹、陈步 金等先生。他们传习有道、学有所成,致力 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八极拳本色;他 们重武德、讲团结、努力为培养健康的下一 代做贡献。
3、 查拳简介
查拳,亦称“叉拳”“插拳”。其源传说 有二:一为唐时(或言明末、清末〉西域回民 查密尔东来传拳于鲁西冠县一带。后世以其 姓为拳名;二为少林派衍化而来(见许禹生 《国术史》近据《中国查拳》作者考证, 查密尔传拳与史实不符,认为系清雍正年间 武进士,山东冠县人沙亮所创,约形成于清 中,初盛于山东,后流传于上海、南京、苏 州一带。旧中央国术馆曾列查拳课程,现己 流传全国。北京地区早期查拳的传播者为刘 昆其祖父为清朝八旗的武术教 头。使查拳在北’京地区广泛流传的是著名武 术家常振芳查拳有节奏鲜明、 动迅静定、动作紧凑、拳路清晰、势整力顺、 眼疾手快等特点。要求做到“行如风,站如 钉,起如猿,落如鹰”,动如猛虎,静如山岳; 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招法清楚,急转突停。 无论攻守进退,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姿势 工整舒展。手眼身步均要上下相随,前后相 连,内外相合,并有“三节”“六合”“十要” 等要诀。其手法有冲、撩、劈、盖、挑、搂、 插、砍等;身法有闪、转、折、翻、冲、撞、 挤、靠等;腿法有蹬、弹、踢、踹、穿、点 等;步法有进、退、绕、插、行、转等;眼 法有定、注、随、望、凝等。要求眼到手到, 目随势注,势换目移。传世有十趟套路。
4、 戳脚翻子拳简介
戳脚翻子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历史 悠久,几百年来在我国北方广泛流传。从历 史源流上讲,它属于“温”家这一流派。明 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曾对这一拳种有着很高 的评价。他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 讲:“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长拳,又有 六步拳、猴拳、圆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 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二十四 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也善之善者 也……。”戳脚翻子拳的前辈就有魏赞魁等在 清朝宫廷中任侍卫。由于他们在深宫中当差, 很少有时间在京城民间传授弟子。20世纪20 年代,魏赞魁的高徒吴斌楼先生来北京定居 后,才把戳脚翻子拳从河北蠡县传到了北京。 吴斌楼先生到北京后,经人介绍,曾在一镖 局任镖师。他在京城广交武林好友,结识了 王荣标、李尧臣、张文平、许小鲁、宋兰波、 贺寿岩、葛馨吾、骆兴武、吴图南、马玉清、 吴子珍、王侠林等武术名家。1930年前后先 生开始收徒、授艺,第一期的学生有张枝兰、 张枝蕙、宋枝兰、赵枝亭、赵枝傑、田枝云、 方枝林等30多人。此间,北京许多武术馆社 相继成立。吴斌楼先生为使戳脚翻子拳扎根 于北京、并发扬光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 于1935年经当时政府的教育局和社会局批 准,成立了 “艺林国术研究社”。自此以后, 他开始广收弟子,专心研究中华武术。同年, 北京武术界在中山公园举行了一次演武会, 吴斌楼先生以高超的技艺被评为“十老武术 家”之一。武术名家王荣标先生曾对吴斌楼 先生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不知道吴斌楼, 等于不知道长拳。”吴斌楼先生在民国第6 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冯玉祥以手书条 幅相赠。
5、大悲拳简介
据传此拳是少林和尚根据《广大圆满无 ^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演绎而成。过去练拳时 要口诵“大悲心陀罗尼经”。该拳兼有太极、 八卦、形意拳的部分身法和手法,要求内外 合一,刚柔相济,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中求 静,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松腰敛臀,沉肩 坠肘,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其特点是动作缓 慢、稳重,速度均匀,似行云流水。讲究拳 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擦、挑、 插、挂、托、穿、搭,搓、垂、立、舒、戳、 削等。整个套路有159式。在北京地区公 开传授大悲拳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奇云和 尚(史正纲)在北京中山公园设场传授大悲 拳,此拳后又传于张家口等地。北京地区另 一位大悲拳的传播者是孙智义,他与奇云和 尚所授套路相似,但风格特点不同,各有所 长。
6, 花拳简介
花拳相传为清代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 池在江浙一带所传授,属于少林派系的拳种。 甘凤池,江南江宁人。少以勇闻,为人和善, 武功深邃绝俏,精拳术、剑法,又善引导术。 他少学于张长公,以技击而闻名。中年获交 吕元,又得明室朝元和尚真传卩后综合各家 之长创拳。时因有反清复明之疑,为清兵追 捕,隐居江浙一带,其技遂传。因收徒甚严, 故近代人习者较少。清末时期,京西海淀住 有“莱户宋家”,主人宋国荣,得一自言从九 华山因灾荒避难而来的宋姓隐者赠花拳手抄 谱本,功、理、法俱全,宋国荣以赠谱为本 习之,此为花拳在北京扎根之始。宋家花拳 经数代相传,经宋德泉〈号兰坡,1878-1958〉、 宋志平父子两代人努力,在北京有了较快的 发展。花拳,化也,非华而不实,虽花而不 花。谱记“花而不足环中觅,巧打连环无形 中”;又云“花拳飞舞一阴阳,快慢相间虚实 藏。指上打下防左右,前进后退护中堂”。花 拳出手似百花盛开,使人眼花缭乱,精于内 而神于外,在进攻防守中运用争、长、滚、 转、封打互用,巧打连环。硬打硬要,至刚 至柔,首尾相启,左右逢源。
7、 临清潭腿简介
潭腿的创始是在唐末宋初时期,至今已 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据传创始人为3:代时期 后周的著名将帅.昆仑大师。当时昆仑大师奉 ^命出征兵败,隐居在山东临清龙潭寺〔即现在 的临西尖冢镇龙潭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 法号昆仑,后人尊为大师。因他隐名为僧, 故真名无从考察。大师身怀武术的绝技,并 且医术精通。他恐年久失传,即在龙潭寺内 传〒众僧,立门收徒以继传统。大师是将武 术同医术共熔一炉,燃成一体,研创出内外 两功并用的拳脚一潭腿。当时,大师他因 见世上所习的武功多在拳法上,而失于腿法, 大师为了补失填缺,更精心地研练出腿法传 世。因本门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讲 的是:拳打三成脚踢七。潭腿的'“潭”字是 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所命名的,以此作 为留存纟卩念,故而称之为潭腿。据《武备志》 记载,临清潭腿为宋代十八家之一。武林素 有“南拳北腿”之说,北腿就是潭腿。临清 潭腿由于把武术和医术融为一体,并多重于 内功,因此除精招实用、自卫防身外,功能 还可以强身健体、消疾祛病。其套路气势连 贯、起伏转折,节奏分明。在攻、防、技击 方面,较强的突出北方拳派的特点。训练中 要求手、腿、身法、步协调一致,高低起伏, 表里相依,实属一种男女适用、老少皆宜为 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的好拳脚。
浏览2,1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