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身,是修炼者的首要问题,正确的姿势,是练好功的重要条 件。正身可以集中注意、安定心神。正身基本要求,是形正体松、气 运自然。形正则生势,静则有顶天立地,包含宇宙之气概;动则敏 捷迅速,运用石破天惊之憾人气势。其中体松是紧中求松,刚柔相 济,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正身后内心安定,精神清静到无丝 毫牵挂的境界,这时本身真气就会运行全身而无阻滞。当感觉明亮 畅快之时,精神与真气就可互相通达,万物皆可归于丹田之根本源 泉。在明理识规之后,修炼明刚劲阶段(印 .要保持姿势中

正,支撑八面,每一动作皆要有相互撑劲,做到“手脚齐至I]方为真”, 并做到周身均稳,劲力充实,上下松和;而做暗柔劲、虚灵劲阶段 要特别注意“心、意”的关键作用。拳谱 云:“处处着着以心意应用,用心意做内外功,以心意取入,而且生 人以不见乎为真传。心有所感,意必至动,技艺之运用全在于心动 意发……心意之运用能使元^5稳于周身,能使筋骨气血到处活动流 畅,能使四肢动作活泼,能使手足便利攻防。心意乃是修道得法之 关键。“

在心意六合拳修炼过程中,要恪守拳谱中的“十法摘要”,只有 明白拳谱中的“三节、四梢、五行、六合、阴阳”等道理后,才能更好 地修炼心意六合拳。还要遵守拳谱中之“四忌”,即修炼前勿饥,勿 饱,勿构思,勿愤怒。饥则无力,饱则伤骨;构思则脑易昏,愤怒者 气易乱。修炼中勿谈笑、勿唾液、勿出虚恭、勿努气暴力、勿挺胸提 腹。谈笑,则神气散而不凝;吐唾液易喉干上火;虚恭易气漏而力 散;努气则易胸闷,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病;暴力易使四肢 骨骸中血脉不能流畅,导致全身僵滞;挺胸使气不能归于丹田,头重 脚轻;提腹易使气挤于胸部造成上实下虚,使下盘难于稳固,并且还 会影响心肺正常功能。

修炼后勿急于卧,饮食,排泄。坐卧易气抑而不畅,饮食易滞, 排泄易漏气。而在平时勿贪色,勿晨饮,勿斗殴,勿偷劫,勿赌博。 贪色则失精,因丹田内功着重练气,而练气以养精为根本,暴饮则易 伤五脏;而戒斗殴、偷劫、赌博乃是习武者最基本的武德要求,也是 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修炼心意六合拳,在练功时间与方位上,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 合理选择。古人认为,最佳的练功时间是子时23点至1点,其次是 午时11点至13点,再次为卯时5点至7点与酉时17点至19点。 人体元气之日周期为:子时元气在肾,卯时在肝,午时在心,酉时在 肺。子时应意守下丹田,使心火下降与肾水相济;午时应意守上丹 田,使肾水上济心火,坎离交媾;至于卯、酉二时,是心肾三气交分 之际,人体阴阳之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宜站桩、打坐。故古人 认为,自然养五方气色与人体脏腑之气是相通的,因此很重视练功 时间与方位的选择。因此有东方属木、南方属火,为阳方;西方属 金,北方属水,为阴方。阳虚者练功时,可以面向东或面向南,以采 阳气补体内阳之不足;阴虚者练功时,可以面向西或面向北,以采阴 气补体内阴之不足。古人认为,月属阴,日为阳,一般练功之人在夜 晚可面向月亮或北斗星方向练功,白天可面向太阳方向练功,这样 有助于身体内部阴阳平衡。以上练功时间与方位可作一种参照,但 不能拘守。总之,修炼心意六合拳要一招一式按照要求,绝不可心 浮气躁,要通过自身的刻苦修炼去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量变 产生质变。拳艺之道与万物之道均是相通的。能修炼到何种程度, 是与修炼者的刻苦程度、领悟及方法正确与否紧密相联。

||二、行拳理法

中华万千武艺,崇尚禅道之门,心意六合拳当选其首。拳谱曰: “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道出了心意六合拳的精义。 儒家之讲修养,佛家之讲修悟,道家之讲修炼,这都是“转化”功夫。 功夫所至,妙用无穷,形、智、神、气、心随之变化,甚至可以变化利 害顺逆关系,化腐朽为神奇。中华民族的心意六合拳,它是科学的、 简捷的、健身的、实战的、超越个体的、实实在在的,是古人智慧的 结晶,也是内家拳非凡魅力之所在。心意六合拳的设计非常全面巧 妙,就好比是人体工程学,现代人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其中的 奥妙。真传内家拳法可以使人体高峰推迟至六七十岁,只要每天花 上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修炼心意六合拳,便可以真正达到脱胎换骨 的功效,并可以拥有惊世骇俗的功夫。历代习武修炼者,在先人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下,皆追求“外王内圣”之道; 修炼者无一不追求“纵横自在、有感皆应”的“神明”境界,并通过 “以武入道”来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修炼心意六合拳,就可以帮 其实现心中之志。

心意六合拳乃是以武入道的方便法门,是集身、技、性于一体的 优秀内家拳术,它是从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格斗技术中流传下来的, 浑身无不充满着剽悍、勇猛、毒辣的气息。因为要对抗格斗,所以在 修炼过程中,通过其真传方法修炼,会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体质,将 自身打造成钢筋铁骨般的“金刚不坏之体”。如果不懂修炼方法,为 了修炼成“金刚不坏之体”,一味地靠外在的排打,结果是功夫没练 出来,反而练坏了身体。举个简单例子:没有一点气的篮球,用力往 地上扔,扔不了多长时间,球就被扔坏了;而打足气的篮球再往地上 扔,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看心意六合拳名家练艺时,每一次发 力都会像飓风摧枯拉朽、巨浪打击礁石一般,给人以极其恐惧的爆 裂感。从身、技的角度讲,心意六合拳是修炼者用来强身健体与技 击格斗的首选拳术。从性命修炼的角度讲,心意六合拳追求的“性 命双修、身心合一、与道合真”与佛家之“明心见性”、道家“天人合 一”皆一脉相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不像冷兵器时代 的战场格斗要求一样,不能纯粹修炼心意六合拳带来的高效能技击 技艺,今天是以健康为主体的生命科学社会,决然不能忽视心意六 合拳要求的健康与道德修养。

如何才算真正练成了心意六合拳呢?是学会了心意六合拳所有 的动作、套路,还是掌握了内功的运动形态?简单地说,掌握其中独 特的内劲修炼方法,就从根本上掌握了心意六合拳内功,才算真正 掌握了心意六合拳。不在于学多少动作,掌握多少套路。如果不能 掌握其内功,就是学得再多的招式与一大堆的套路,也只能是悦人 耳目。

如果能修炼出充盈的内气,当技击之时,即使对方的攻击快若 闪电,内气也能够自然地感应到,并随机发出不假思索的回应,而出 招速度亦会极快,会有炸弹爆炸式的回击。而没有内气的灵敏性, 乃仅仅是一种机械熟练的反应,对付一般习武者有用,对付高手就 没用了,而有了内气就好比给人体增加了一个超级马达,有着天壤 之别。其“功夫”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极快的,这个极快不是通过练骨 骼肌肉的快速来达到的,而是通过能制造产生极快效果的内在驱动 力机制来达到的。修炼出内劲者,应用时则锤打人不知,人倒已不 知;见身不见锤,见神不见形,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其任何平淡无 奇的一招一式,皆能打出石破天惊之击。

心意六合拳是一门内外兼修的拳术,要想真正进入心意六合拳 的武道之门,必须要掌握其内功修炼方法。很多修炼者都是先学习 动作,再学习其套路,之后再探求拳理拳法,以至于在细枝末节上下 了很多的功夫,还养成了错误的运动方式,尽管经过长期的修炼,心 意六合拳内劲功夫一点没有修炼出来,更无法企及“化、空、灵”的 高级境界。其实修炼的最终境界,是为了与大自然相呼应。通过修 炼,修炼者可以找到大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真理、法则。如果通过修 炼找到了这种真理法则,修炼者就可以与大自然相呼应,自然界任 何的变化,身心甫B会有所感应,此种境界,乃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修练之关键,就是将任、督二脉打通后和以后的一系列练功,目 的就是为了将身体的百窍都打开,从而与自然、宇宙相融合,接收 宇宙间的能量信息,与之达成合一性,从而修炼成“天人合一”的境 界。当开始修炼心意六合拳时,才可能打开某些特殊的脉络。要想 真正修炼心意六合拳,从一开始就要明白内功修炼方法,而心意六 合拳的内功修炼,每一招每一势均不能脱离练功找劲的目的。心意 六合拳注重内功的修炼,而内功与人体自然衰老是一致的,可它却 是一种可以通过修炼,并能不断增强的能量机制。心意六合拳高手 都能激发内功,使得生命的能量机制得以维持高强度的状态,并可 以将人体高峰推迟到70岁左右。修炼成了内功,贝U其他的武学问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技击本领也会水到渠成,一出手便可有石破天惊 之憾人气势。所以修炼时必须注重内功理法要求,炼法有炼法的心 法,打法有打法的心法,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用打法的心法是修炼 不出内功的,把炼法的心法用于技击之中也无法克敌制胜。所以, 修练者一定要遵循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亥I]苦努力、细心体悟, 方能更快地步入正道,并能逐渐进入“功夫”的高级境界。

在修炼时首先要明白动作过程中“心、意”导引下之意劲走向, 其次要心意与丹田内劲相合,并能理解意劲,每一把意劲从丹田发 出,而不是通过后天的速度、力量修炼夕卜形;最后,修炼过程中要求 周身动作高度协调配合,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均要梢齐、行 随、意合”。内劲要求身体内有高强度之对拔争力,做到一涨劲全身 如铁,一缩劲全身似棉。在外注意身正步灵,含胸拔背,虚领顶颈; 在内要注意心意的导引,五行、四梢、六合均要与心意合,真正做到 每一动都是全神贯注地在“心、意”导引下修炼丹田内劲。把把不离 丹田内劲的修炼,招招皆是练功找劲,像拳谱所云:“通其理一本, 形散与万殊。”经意念引导,招招势势在“六合”基础上。通过练功 找劲,逐渐使修炼者内劲升华,具备火烧身之惊觉,有触而惊炸之绝 断劲。修炼的每一个阶段,心、意的路线、引导、作用均不相同,内 劲的含发过程也不一样,需要修炼者细心体悟。

在修炼心意六合拳的初学阶段就要从内劲内功着手,刚开始就 要修炼五脏,以强壮五脏六腑为修炼丹田内功打基础,切不可以出 偏。心意六合拳之修炼,要经过修炼身体整力阶段、修炼动作过程 中骨头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合力阶段、修炼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换 阶段、修炼身体的内劲'阶段、修炼随心所欲纵横自如的阶 段(即“空”的阶段\修炼“灵”的阶段 ,。修炼 的不同阶段,心意六合拳的内功理法是不一样的,然而内功理法又 不可能被看到摸到,因此不易得其要领,要修炼者慢慢逐渐细心体 悟。心意六合拳的修炼极其注重“心、意”的作用,而“意”的作用 有很多种,有安静的无形无相之意,有导引肢体运动之意,有内向性 作用之意,有意识活动作用于意识本身之意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 的意念修炼方法,需要得其真传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传授。在 修炼的初级阶段,要体会安静的无形无相之“意”,在修炼整力、合 力过程中体会“意”的导引作用;到了修炼的中级阶段,要特别注意 内向性作用之“意”的影响,对修炼动作的变换及内劲的逐渐出现并 强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级阶段之“意”,乃是意识活动作用于 意识本身,到了这一阶段,各种理法、心意的运用均可以自然而然产 生,达到“因敌成体”、“随形成势”、“纵横自在、有感皆应”的“神 明”境界。同时也提醒大家,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者必须认真学习内 功理法,一切都以丹田为核心,千万不能偏离主旨;要在明师指引与 教授下,一步一步逐渐地修炼,不能超越修炼的每个阶段,否则有损 身心健康,可能会误入歧途。

修炼心意六合拳是不容易的,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又大,每天 都要为生活忙碌,很难做到每天修炼二、三个小时,也很难将功夫 修炼到像古人一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修炼的道路,并且要 走好。学会分分秒秒皆修炼的真意,利用好生活中零星时间。我们 修炼是为了以武入道。如果修炼心意六合拳纯粹为了技击,把它当 成小术来练,而不悟大道的话,就完全丢失了心意六合拳最珍贵的 东西。在修炼过程之中,要加强理论修养的学习,在不同阶段会出 现不同的问题,而在《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中国古藉中, 就能找到相应的道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一手型、步型

手型、步型是心意六合拳基本动作,掌握手型与步型的规格、要 求和要领是学习各种动作的基础。


  1. 手型


(1 )蓉:五指蜷拢握紧为拳。方法是将拇指外的四指并拢伸 直,然后向掌心弯曲蜷紧,再弯曲拇指,使它的第一节指骨压在食指 和中指第二指骨。手要握紧,拳面要平(见图2-1)o

(2 )鹰爪:四指分开(均间隔一寸)弯曲,与掌心成圆形(见 图 2-2 )图片22

(3 )猴钩:将五指并拢(均间隔一寸左右),腕关节弯曲(见 图 2-3 )□

(4 )虎爪:五指并拢,指中节弯曲,拇指弯曲紧靠在虎口处 (见图2—4 )o图片23图片24

5 )龙爪:四指并拢稍弯曲,拇指与食指成圆弧(见图5 )o

(6 蛇头:食指伸直,拇指紧靠虎口,其余三指的中间关节 弯曲(见图2-6 )。

  1. 步型


心意六合拳步型,以鸡步统贯每一个动作,总是前弓后蹬,似鸡 行路状,即谓“步步不离鸡行步”之意。鸡步的架子可分高、中、低 三种。

低鸡步之具体练法是:两脚前后 相距一大步,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 为自己二足的长度,脚尖向前,膝关 节稍后移,重心超出踝关节的中心 点,后腿弯曲,后脚跟离地7厘米左 右,前脚内侧相距10厘米左右■Lit: 2-7 o图片25

中鸡步之具体练法是: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为自己的二足长, 脚尖向前。后腿弯曲,后脚跟离地5厘米左右。前脚内侧与后脚内 侧相距10厘米左右 见图2—8)。

高鸡步之具体练法是: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约为自己一足半, 脚尖向前,后腿弯曲,后脚跟离地3厘米左右,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 相距10厘米左右(见图2-9)o

左脚在前称“左鸡步”,右腿在前称“右鸡步”。要领:练任何一 式鸡步,均应五趾扒地,足心撑空,圆档,撑胯。撑胯应做到前胯往 前撑,后跨往后伸,使腕关节并行,两膝向前。

修炼心意六合拳时,对基本的手法和腿法要求运用纯熟。

(1 )单把与双把

单把为心意六合拳之基本把。它有许多修炼形式,如平提、搂 等单把,但无论哪一式要知七月(见图2-10. 2-11 ),即两手虎口谓 之两月,两膝弯曲谓之两月,背圆收胸谓之一月,两肘曲谓之两月O图片26

(2 )腿法

心意六合拳腿法,在修炼之时不论进、退、虚、实之变化,还是 卷、挪、钻、转皆要运用刮地风、卷地风、扫边风 一

I」。拳谱曰:“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取胜全凭腿赢人。”图片27

(3 )鹰抓把

心意六合拳手法,有“把把不离鹰爪”之说。修炼时可分上下 两势,上势为出手势,-,属阳势。下势为回手势

,属阴势。鹰抓把乃是心意六合拳基本手法。图片26

忌用力蓄气。用力宜刚,蓄气刚滞适当,太刚易折,太滞则 气逆。

忌挺胸塌腰。挺胸气悬胸满,塌腰气逆上行,难归丹田。

忌耸肩锁颈。肩耸气散于胸,颈缩头部不能舒畅。如将帅不能 发号施令,其两足无根,轻如浮萍。

忌动作停滞。动作停滞,四肢不灵。

  1. 六要


沉肩坠肘。沉肩者两肩松开,极力往下垂;坠肘者,无论出掌 或拳,肘极力往下坠劲,肩与肘本有连带关系,肩沉肘坠,内劲弹力 双收。

贯顶提肛。贯顶者,虚领顶颈也,神贯于顶,便能提起精神, 拿住丹田元气,不使外溢;肛如忍粪状,谓之提肛,即提肛部变理 阴阳也。

扣齿抵腭。演练之时口似开非开,随意呼吸,精神焕发,舌抵上 腭,目光自然。

食饱松腰。以为心意之诀,松腰后空,往里微含其气,自归丹 田。腰为全身之主宰,松腰足部坚实,桩法稳固,进退变化皆由腰部 转动,支配动作必须腰隙求六要也。

内外相合。十形心意在神意与躯体一致,所谓内外相合也。相 连不断,动则求精,故云:“大脑如元帅,手足身腰为五营四哨兵将。 元帅发令,兵将无不听从指挥,心动意即行,手足皆到也”。

阴阳相济。拳谱曰:“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阴不离阳,阳 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动静”。阴阳者,即上下相随,奇正相生也。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又云:“手如流星,眼如电,腰如蛇 形,步在转,皆在其中也”。故手足一动,心与意,眼与神,亦莫不随 之而动,上下相随,始能阴阳相济也。

(三) 拳谱言修炼之"十法摘要”

一曰三节。就一身而言之分三节,手肘肩为梢节,头胸丹田为 中节,胯膝足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分为小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 节,肩为根节;头为梢节,胸为中节,丹田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 中节,胯为根节。三节者,其中六要不外乎起随追,梢节起而中节 随,根节追之,上节不明,逃不掉七十二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 节不明,逃不掉三十二盘踢跌。三节须分明。

二曰四梢。发为血梢,甲为筋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怒发冲 冠,甲欲透骨,舌催齿,牙欲断劲,心战而内动,气自丹田而生,如 虎久恨之,气发而为声。身随手发,手随身落,故一枝动而百枝摇, 四梢俱齐,内劲无不出矣。

三曰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内对人体五脏,心、肝、 脾、肺、肾。外对人之五官,目、鼻、口、耳、舌。人体中外五行, 手、眼、身、法、步。

四曰身法。身法有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放纵。起为横, 落为顺,进步后退,身顾左右,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与三节法相贯。

五曰步法。步法者寸步、垫步、快步、箭步等。如1米多远,则 用后脚垫一步,仍上前脚,如身大力勇者用践步,急跟后步,可达约 2.3米远。

六曰手法。手法者,出手、起手、送手、截手而已。当胸直出者 谓之出手,筋梢不发起未落谓之送手,顺起顺落参艺送,嗟者谓之 截手。

七曰上法。进法上法者以手为妙,进法者,以发为奇,而总以身 之法为要,则手起如鹰展翅,进步如虎上,进步踩拥也。务必三节 明,四梢齐,五行顺。身法活,手足相连,八方俱明。攻者巧妙,顺 者自然,勇敢果断,精者紧快,恨不容情,心一动战,而内劲出。

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法有单顾、双顾、顾上、顾下、 前顾、后顾、左顾、右顾。开法有左开、右开、动开、柔开。截法有 截手、足、眼、面。追法有上法进法,即谓“随身紧起追风赶月不放 松,彼欲走而不能,先学顾法为学用”。

九曰三性调养法。眼为见性,不时循环;耳为灵性,不时报应; 心为勇性,不时常警。其法如脊背后物一动一静,心入于耳,眼视之 而心意动,故曰三1•生者乃艺中妙用。

十曰内功法。益诸气元帅,气体之气也。心一动而气近之,气 一动而力伏之,此必然之理也。运行于三性之中,本法于战之顾,如 虎之撑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而山不能阻也。如是以上九法一 气贯成。

(四)十二起落

左虚右实顺势起,起要用足落在手。

鸡有急性能飞,振翼之感。

抖毛啄米刨食,奋斗之勇。

猴能窜蹦跃高,跃身之灵。

封面抓心摘桃,缩身之法.

燕子穿窗入林,钻天之灵。

衔泥疾速窜帘,抄水之巧。

蛇能昂首抽芯,草上飞行。

曲伸绕蟠柔刚,机关在腰。

鹰展翅击长空,钻天之迅。

高瞩翻身入林,捕获之精-

龙善腾云驾雾,升降之形。

绞水摆角显爪,抽骨之法。

虎有捕食之猛,扑战之勇。

伏身坐窝离穴,百兽之惊。

马有疾足千里,奔腾之功。

蹄有抬跺踢蹬,起落之劲。

鸥子飘忽猛势,钻天之急。

翻身侧翅入林,束翅之法。

熊有爬树捕食,抓爬之力C

摇肩摇腰摇胯,战斗之性。

入学心意十形,窜蹦跳跃。

左右钻翻缩跃,起落为能。

练心意十大形,刚柔轻重。

欲知阴阳相随,变化至精。

学习动物拳,打挑领放丹田,打鹰抓把在体前,一去天朝前,一 落地朝前,一直齐到也。手为箭,身如弓,前腿弓,后腿蹬,武艺全 在后腿蹬,来无影去无踪。嘴如甜桃面带笑,内中怀揣有用意。与 对手奋战,放胆进成功。手如流星,眼如电,腰如蛇,步在转。双手 就把腮来摸,不钻,不转,不展,不翻。虎不显爪,腿有前后,不胜 两腿并一腿,好钢而多折,能奇而成锋。知进而必胜,知退而必辱。 脚叉中门猛力攒,眼有鉴察之精艺,手有拨转之能巧,脚有行星之 功。双肘不离肋,两手不离腮,出动而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 其无意而出之。前脚领后脚,伸腿弯。后脚超前脚,前脚未落后腿 追,后腿未落前腿追。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意合 多一精,心与舌合多一力,一身之法,心意为主。胳膊腿为五行四 梢,左为先行,右为意动,手足相济,准备一旦护上下,要惟精于贯 通熟,早知贯通熟为妙,过后见识不如无。头、肩、肘、手、胯、膝、 足为七拳,起而未落占中央,浑身齐到无遮拦。肩打一阴并一阳,两 手只在洞里藏。左右全凭善世奇,束涨二字一命止。肘打去意占胸 膛,起势好似虎扑羊。脚在左右两膀去,回手只在肋下藏。膝动几 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出动内动转不停势,左右云拨任意行。 论身法,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可有斜,不可有歪,往前三弯而起, 往后三直而落;论步型,高架、中架、低架,刚柔活泼要分清;论手 法,把把不离鹰抓,式式不离虎扑。寸不可不疾,战不可不快。肩要 催肘,肘要催手,胯要催膝,膝要催足,为一身之法。如此用之无不 取胜。

鸡有争斗之情,猴有纵身之灵,蛇有分草之巧,燕有取水之能, 鹰有捕物之精,龙有抽骨之法,虎有扑战之勇,马有奔腾之功,繇有 侧身展翅之力,熊有护身之本。缩身而落,抖身而起,起如风,落如 箭,一去三动,三动九转不停势,浑身是拳周身功。

(五)十六阴阳法

一寸之法:寸即步也,步要疾快,成其寸也。

二践之法:践即腿也,腿要勇猛,成其践也。

三钻之法:钻即身也,身要强壮,成其身也。

四就之法:就即来也,上下来而一,成其就也。

五夹之法:夹即箭也,速似风驰,成其夹也。

六合之法:六合即内三合外三合,六合归一。

七齐之法:齐即疾也,内外如一,成其齐也。

八正之法:正即真也,看正即有斜,看斜即有正,成其真正也, 横用力之意也。

九径之法:径即手摩,内五行心意相连,成其径也。

十胫之法:胫即警起四梢也,四梢并发,成起胫也。

十一进退之法:进是步低也,退是步高也,当进则进,当退则 退,成起进退也。

十二起落之法:起即去也,落即用也,起如水之波浪翻,落如水 之泛泡沫,成起落也。

十三阴阳之法: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也,天地阴阳交合,能 成阴阳也。

十四五行之法:内五行要发,外五行要随发而即随,成其五 行也。

十五动静之法:静为本性,动为作用。若盲其静,未露其机。若 盲其动,未见其迹。动静发而来为之动静,成其动静也。

十六虚实三法:虚者是精也,实者是灵也,精灵为主妙之至,成

其虚实也。

(六) 用法举要

用时必须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进步必须莫容情,你要停留艺不成。

能打不是莫要空,你要停手反被攻。

急似飓风快似箭,身到手到还嫌慢。

急似闪电快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稳心攻击如走路,遇着就此要取胜。

(七) 六大举要

头打:用头去意占胸膛,起而未落占中央。

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肩打:肩打一阴反一阳,好似狸猫去捕鼠。

左右全凭盖世去,束张二字一命止。

肘打:肘打去意占两膀,好似猛虎去扑羊。

前后动势不现形,两肘只在洞中藏。

手打: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梢。

望眉喜面加反臂,如虎搜山两开交。

胯打:胯打根节盖相连,阴阳相济得知难。

外胯转身变势难,里胯好似兔滚身。

膝打:膝打密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

怀去抚横一旁去,左右明拨不绝情。

(八) 修炼之总意

有诗曰:

心意十形内里藏,立柔动刚欲知意。

浑身是拳皮肤电,变化无穷妙无边。

无形无象变为灵,心意六合是根源。

心意六合拳由先辈创立后,在民族、民间流传过程中演变,并十 分注重练习过程中的内在“心、意”活动意识。

总之,修炼心意六合拳时,始终要保持四肢似曲非曲,似直非 直,两足扣地。动如流水,静如山岳。修炼之时还应知道三部:即头 部、躯部、肢部,也就是上、中、下;同时要做到三圆,即手圆、虎口 圆、肘圆;三顶:即指顶、头顶、舌顶;三扣:即肘扣、膝扣、肩扣; 三到,即心到、眼到、手足到。也就是修炼时,要注意做到:

单把要知似曲直,气沉丹田背要圆。 鸡步龙身虎抱头,熊肩坠肘猴子相。

II四、修炼之动勺静

心意六合拳之道,修炼筋骨与形体,皆不离“神、意、气”三者, 而其中动静一源的关系,对修炼心意六合拳之道,至关重要,值得修 炼者深究。《守洞神技》太极三字经云:“太极者、心猿生、拳势作、 动静有、虚实式、刚柔分、起落架、生两仪。”可见,有拳势即有动 静。心意六合拳修炼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生。其是指静 是动之因,动是静之果;动是静之因,静是动之果。正所谓庄子言: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因为有了动,才产生了静,所以动为 静之因,静为动之果。《阴符经》之中所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 物生。”没有静,也就没有生(动L

近代形意拳名家宋世荣言:"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 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从中说明动静一源。所以心 意六合拳修炼应当体会动以习静,静不扰动,动不离静,静以处动。 到了高级阶段,则更要理解动就是静,静就是动,要由静中体会随意 调控下的动,从动中体会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于一处之静, 动静如一,无动无静,无形无相,从而体会空洞无形的虚明境界。心 意六合拳拳谱云:以“阴阳为母”为拳理。此句是从周郭颐的“无 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演绎而来。宇宙万 物,均是以动与静协调生存发展而来。任何事物都是先得其静,然 后得其动,动静互相依存,互为其根。如丹道的修炼,是静中求动, 动极而复静,而拳术的修炼,是动中求静,静恒而复动,丹道与拳术 最终皆求至虚之境;心意六合拳乃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 的拳术,不能将其动静割裂。

对于心意六合拳的动中求静,如果是将外面肢体的动作看作是 外动,练拳时的心神是静的,神意气要保持静,这种认识还是初级 的,只看到外形的变化。比如说,有时你的外形动作停下来了,是静 的,但你的意是动的。而到了高级阶段,在外形静,内在的意识动的 情况下,还要在动的意识中求静,外面的动与里面的静、夕卜面的静与 里面的动互为因果。越往里修炼,越难修炼,最后要从意上去修炼 动与静。心意六合拳所言之静,是指看不见的神、意、气的高效中和 运动,不是人们通常说的“静”。修炼之时的动中求静,一方面是求 心静(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另一方面则要求通过“心、意”修炼出 神、意、气高效中和的内劲功夫。心意六合拳的修炼,难就难在要做 到调息凝神、精力集中、刚柔相济、阴阳暗合等种种修炼要求。动中 求静,乃是修炼心意六合拳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是佛家“明心”修 炼的初级阶段,是道家内观之道的基础。通过心意六合拳对此种动 中求静的修炼,方能理解“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达到 “内夕卜均整,心、气、力合一”之境界。

修炼心意六合拳要求动中求静,还要求静中求动。道家言: “大道以虚静为本。”因人为一小天地,与天地之理相合,所以修炼心 意六合拳之道理,也要与天地之理相合。一旦修炼进入高级阶段, 可见真性命,见真正之大智慧,见到自己的真心真性。拳谱言:“精 养灵根气养神,修功吾道见天真。”像佛家讲的“明心见性”以后就 可以从空中提取各种信息。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讲究“一层功夫、一 层境界”、“一层境界、一层体会”,言动静,也要知道动静层次,不同 境界有不同之感受。要做到真正的动静如一,进而达到无形无相的 境界,是需要刻苦修炼的,因为动静分彳艮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感受 体会不同,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言语描述,其情如庄子言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道理与说法。因为有很多种“道”、“佛”, 无法用言语表述,要理解心意六合拳之动与静关系,实属不易。

修炼心意六合拳须从静开始,刚开始也可以体会另一种较为简单 的方法,就是找SU人叫你,你马上产生反应的时候,体会脑子里面是什 么样的感觉。这样去慢慢体会意识的一聚一■散,慢慢地再向"神守一 如”修炼,明白了这些道理再去支配练功,其作用就不一样了。以上是 先师真传与笔者几十年来修炼的简单总结,此拳术之中的奥妙,须实 力潜心修悟,方能体会。《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

浏览5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