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胜无力,武也。力小胜力大,术也。无力胜有力,
借力而用和直取对方,道也。
有力胜无力,就是一般武夫的大欺小、强凌弱、力大打力 小。力小的人要想胜力大的,就要靠方法技巧,此即所谓术。若 根本不用力,借力使力或直取对方,则是懂力的上乘。什么叫作 直取对方呢?基本上是“敌进我进”。不避、不躲、不架,所以 不必做力量的对抗,也不耗力于闪挪,而是对方进攻时我亦前 进,对方攻击的角度及距离因而改变,我欺进了他怀里,他自然 ,重心不稳,为我倾覆。简单说即是如此,细说还要明白角、圆、 直各种力量的变化。
武、术、道,也是三盘。周先生这三三三的架构,可以再添 加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而让它更为繁复,但我觉得基本原 理大抵尽于此矣。所以就不再介绍了。这是不是王宗岳的本旨, 或许不重要,这种武术思路则很可参考,故略述吾管见如此。
筋经门的武学
我国武术,门派众多、功法复杂,多有所谓“秘传”者,不 见经传,忽然出世。这其中当然大部分是骗人的,以此旌名射 利。或改头换面,另立旗号;或东拼西凑,不成体系;或胡吹乱 扯,哄弄外行,动辄自称大师、传人、绝学;实则术士、江湖、 野狐禅也。
本文要介绍的筋经门,也是一种秘传功法,但情况颇与上述 野狐禅不同。这一派,原隶青城派中,但属于独立一支,目前传 习者仅王庆余先生一系,其余未见。
王庆余,一九三七年生,祖籍为山西忻县,本为望门邓氏。 高祖与太祖均曾担任过清廷的武将,祖父因得罪朝廷,遭到横 祸,只好举家南迁,辗转到四川省剑阁县落户。由于家道中衰, 父亲被送给王家作为养子,遂改姓王。辛亥年从军。因自幼习 武,骁勇善战,深得上司器重;选送黄埔军校第二期受训,旋即 参加北伐,官拜参谋长等职,晚年退出军界。
王庆余幼承家学,受父亲启蒙,读了《四书》《幼学琼林》 《古文观止》《诗经》《千家诗》等传统典籍,为往后学《易经》 奠定了基础。并学岳门、僧门、岳家裁手法。又从杨少云学形意 拳、六合拳、双头枪、八仙剑以及一般性的疗伤手法。
后来得自然门杜心五介绍,拜欢喜道人李杰为师,得道家秘 传筋经内丹功真谛。此外,还学到道家医理、药理、诊理的知识 及其实践经验,也学到了八卦掌、卧猫功、经络穴位和道家秘传 的点穴、闭穴、拿穴、解救穴等,另外还有指甲诊病的手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王庆余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学 任教,又向药农学习有关中草药知识和民间单方,深入了解各种 药物的药力与性能。并系统加强了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等的 研究。
有了筋经内丹功的真传和武术、点穴等功夫,又熟悉了中 医、药草知识,王庆余乃渐渐把武术、气功、医疗三者结合在一 起,去“救人济世”。不但在康定为藏、汉、回各族民众治病, 一九八六年还被选为九名代表之一,赴中南海为中央顾问委员会 作道家气功汇报,并为中央领导治病。
一九八七年,更被国家体委会征召,为跳水皇后高敏治病,使 她在往后全运会跳水比赛和国际跳水比赛连得金牌。其余的名将, 如许艳梅、李青、陈晓丹、熊倪、伏明霞、孙树伟、童辉、李孔政 等人在比赛前运动受伤,都是得益于王庆余气功发功、按摩、点穴、 敷药等治疗后,•才能发挥正常水准,争取最佳的成绩。
一九八九年,王庆余应邀到泰国讲学,并为泰国知名人士与 王室成员治病。同时被评选为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
一九九。年,受日本邀请,作为首次赴日本代表团成员,在 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学术交流。
一九九二年,以气功医学家身份与启功、红线女、关山月、 聂卫平、梅葆玖、陈招娣等人,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世界华人协会 成立大会。
一九九四年,接受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系邀请,为 该校博士生讲授道学文化及气功养生学。并受伯克莱大学之邀, 作气功养生学术讲座。
一九九六年,任美国国家自然疗法医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系 特聘教授。
一九九七年,美国国家出版社出版《我们世界的大师们》一 书,他是三十人中唯一的中国人。
二OO一年,受德国中国传统中医针灸协会邀请,往德国、 法国、意大利讲学,参加世界第三十二届中医针灸学术研讨会。
二一年至二七年,每年都前往美国国家自然疗法医 科大学讲学,并授予该校博士生学位。该校还颁发匾额致谢。
先生经史功深,文采斐然,有专著五本,被评为优秀论文的 也有三十余篇:
《秘传道家筋经内丹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九O年。
《少儿气功保健法》,四川少儿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道医秘方录》,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四川武术大全》(拳种门派章),四川科技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共八本系列丛书,四川人民 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我得识王先生,有远因,也有近缘。远因,是彼此皆为道家 一脉。我家本籍为江西吉安,家伯父龚乾升先生,与江西龙虎山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大真人义结金兰,故天师赴台后,时来往我家 中。我幼时体弱,民间习俗,要过继给僧道或神祇菩萨才好养,乃 拜天师为义父。家堂兄龚群先生则长期翊赞天师,担任其嗣汉天师 府秘书长,获得天师密授三十六道天师符,为中华道教会长老。他 奔走两岸道教事务,常至四川,遂与王庆余先生友善。
王先生时任四川文史馆馆员、社科院研究员、川大宗教所道 教研究基地兼职教授。而我亦为该所学术委员,某年来蓉参加其 道教研讨会,住在青城山,发表《论张三丰武学》一文,先生大 表欣赏。谈起来才知他早与家堂兄甚熟,于是远因加上近缘,谈愈 相得。每至蓉,皆请相见。我在蓉城收了磕头弟子,也特请他来做 个见证师。时或茗话武坛、杏林、学府、道门掌故,均有所获。
先生性慕侠义,身世传奇,我久欲为其作口述历史,因事 冗而不果。二。。八年春,乃托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吴铭能兄为 之。铭能率其博士生黄博进行了几次,略得梗概,可是对其武术 部分尚不详尽,故请铭能兄就此续做深谈。不料汶川大地震,对 整个访谈计划颇有干扰。铭能在余震不断中录写出来,我觉得已 得涯浅,便先记于此。附说管见,以见筋经门武学之一斑。
王先生说:
从八岁开始,我父亲即教我岳家拳。岳门源于山西,假 托岳飞,故又称为岳家拳。岳家拳套路彳艮多,我主要学了头 部、连成。头部从山西流传到四川的共有十路,各路各取所 长发挥,我与他们的路子大同小异。连成情况也是如此的。
岳门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二:
(一) 拳一出手,讲八巧。出手上身要重要硬、勇武刚
捷、站四平马步、意气要合一。直臂劈打(即肩臂用力)、 一变三、三合一。出拳时,手法要外旋成圈,以六合拳的手 法为主体。
(二) 岳家裁法,即散手搏击。主要是分筋错骨,把人 的韧带搞伤、骨头弄断如对方打来,先用引手引他,以探 虚实,然后再决定进攻的策略;一旦洞悉敌方较弱,就直
接进攻踩洪门;若敌方较为强大,则采取从侧门进入,生擒 捉拿。如是少林派的敌手打来,就先以躲闪圆滑,探其虚 实,若是弱者即活拿。要知难而进,见拙不打、见势不打, 虚虚实实,变幻捉摸。
至于手法的要诀,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手上有十八个字:擒、拿、封、闭、浮、沉、吞、吐、 抓、拉、撕、撤、刮、挑、打、盘、驳、压。
脚下功夫有十个字:双拉牵虎势、暗藏金龙形。
卧下有十字:云卧单捞腿,猛虎滚连城。
脚下十八字构成歌诀为:脚东手西两相关,上下相同 虎胆寒,纵遇英雄猛虎汉,好比蜻蜓扑泰山。
接着,我师傅杨少云教我形意拳。我学了两套,即六 合心意、形意六合。
为何叫作“六合”呢?六合讲上三合、下三合,外 三合、内三合。也就是上下相合,内外相合,精气神相 合。技击特点是:直斗直往、以刚克刚、以柔克柔、形踪自如、随气自然、意在心定。步伐是步步加速、形如狂 风、快变莫测。
我是在岳门、形意的基础上练成武功本领的。
一九四六年,肖丙章与我父亲带我在重庆磁器口的一个 店里,会见了大侠柱心武先生。杜心武先生是我父亲在国民 政府北伐时期的好朋友。杜心武先生起先是拒绝的,很不 情愿;但看了我打形意拳之后,他倒是彳艮满意,就写了一封 信交给我父亲。父亲带着杜心武先生的信,领我到青枉观 的庙里见到欢喜道人李杰,让我拜他为师。
影响中国人的三教,我个人的体会:道家是谈玄的, 佛家谈空,儒家谈性。也就是说,道家是炼金丹,佛家是 舍利,儒家是如婴儿,讲究练性尽心。道家一讲玉液金 丹,二讲离水金丹,三讲津液大还丹,总之是为了出阳神, 因此我就进入了筋经门。筋经门属于阳功范畴,走的是筋 络的路数。
我是把筋经功一整套完全学完了的。内容有走法(含 十二个步伐)、静功(含三个功法)、动功(含八个功法)。 其中动功法是筋经形拳,融汇了艺、道、情。
其中第一个重点是学道家武术、剑术。剑术就是学阴 把八方剑,它只有八个动作。我后来又学了阴把八方棍,也 还是只有八个动作。特点是动作简单、以作用力为虚、而以 反作用力为实,虚实较难以捉摸,所以令人防不胜防。除了 上述之外,我还学会了八卦掌。
第二个重点是学道学理论,包括《易经》、人天观、张伯 端的《悟真篇》、天文历数、阴阳、五行、八卦、子午流注。
然后是学习道家医学、药学。道家医学的侧重点是伤 科、骨折疗伤、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以指甲诊病,我曾有 专著行世。
王先生自述习武经历,着重讲了岳门与形意;对其从师欢 喜道人部分则较简略。大概是因过去跟我们谈过多次,故这番就 说得少了,筋经功的练法并未详说,该功如何作用于搏击也未交 代。我依所知,做些补充。
据王先生曾说:经筋门和自然门是一对孳生兄弟。这话怎么 说呢? 一是先师都是同门师兄弟,二是练功的身法、手法、步法 有相似之处,三是从歌诀可以看出。筋经门歌诀:筋经有始,动 静无端,千姿万式,虚实自然。自然门歌诀:动静无始,变幻无 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其实筋经门武学,源出于《易筋经》。《易筋经》世皆谓为达 摩传法,为少林之技,其实内容与佛教没什么关系,乃是道家的 导引内功,详我论《易筋经》一文。王先生所传,亦称为“秘传 道家筋经内丹功”,这是较符合实际的。
功法既源出《易筋经》,当然主要是八段锦、十段锦之类导 引姿势。不过,一般学《易筋经》的,大抵就是练那几个式子, 王先生所传有些不同。
一是成体系,有静功、有动功。静功是腹式呼吸静坐、逆式 呼吸静坐、卧功、站桩功四种。桩为浑元桩:两脚站开,与肩同 宽;双手如抱大树,掌心对着胸前,双眼微闭。动功有行功十二 式、筋健功八桩法、筋拔断十式、五岭功八式。阴阳升降开合功 七桩法,以及筋经十四式。体系俨然,层次分明。
二是许多式子都要做过渡式。也就是平时我们看《易筋经》或 练八段锦,只是那八个姿势,王先生所传则是每一式都不只一个姿 势,而是一套动作,整套动作做完,这一式才算结束,而且可连接到下一个式子。我觉得这 比一般练法合理、有效。
三、 由其动功各式看, 许多式子跟《易筋经》相同 或相似,可知其渊源。《易 筋经》有一个版本附了 “易 筋甩手功真传”,据说是出 自道教《青城秘录》,也许 这就是其渊源之线索。
四、 每一式均有详细 的运气解说,意守何意,守 多久,也都有说明,便于操 练,也可使练的人知道在练 什么。
五、 这些练功的式子对 技击也是有帮助的。例如行 功为初阶,就是先练步法, 丫雀步、鹰飞步、阴阳合气 大云手、矮桩内圈手。由此
我国武术界普遍不重视教拳之法,门徒初来,便教其扎马 步、站桩,呆站呆蹲一阵。练了拳套以后,也没什么准备热身动 作,大抵稍动动筋骨就依套路打了起来。反观日本柔道、空手 道、合气道之教学则不然。热身运动一大套,翻翻滚滚要先练上 大半小时,而且许多基本技法就含在热身运动中。做完热身运 动,基本动作也就复习完毕了。至于套路或搏击,亦无非是这些 基本动作的串组与发挥,故其教学简速而有效。王先生所传筋经 门练功之法,就具备这样的作用。其中许多动作或桩法本也具搏 击功能,如马步剑指、云手、虎坐亮爪、力士推山之类。筋经门 的拳套,我未见到。但我看王先生打拳的手法,大约即是以上这 些动作
筋经功练得好,内气便足,内气足,才能内气外放,将气导 引出去。平时我们看武侠小说言内力深者如何以掌力伤人,指的 就是内气外放。据说李杰即可以遥击丈外腕臂大的树枝,令其坠 落。王先生之内气外放则不用在击人而用在救人上,亦即靠自己 的气,注入病患体内,替其搜阴升阳,去疾却病。其手法与台湾 天德教、天帝教之法不同,右掌悬在顶门百会穴上,左掌照其患 部。天德教天帝教则是左掌悬照百会穴,右手掌尖直对眉心。但 两者都有具体疗效,大约是原理相同之故。而王先生不用此法于 技击,也可能是筋经门本来就不以此为重的缘故。
筋经门搏击之法,重点在于点穴。据王先生说他学点穴时的 情况:
练息猫功,就是做俯卧撑,开始是五个指头撑,后来 就要做到一个指头撑,每次要撑五个。练这个功的目的,是 为了学点穴法。点穴法里面有点穴、闭穴、拿穴等等,这个 功夫就是师傅的绝学了。这功夫,道门里面一直是没人学完 了的,我却是全部掌握了,在当今算是唯一的人。
点穴要背穴位,一天师傅把我叫到他的丹房,拿出一 张经络穴位图,一共四幅。那几张图很大,几乎有三尺长, 是他自己亲手绘制在硬纸板上的,图画得很清晰,看得出来 师傅花了不少心血。他把图挂在墙上,指着图上的经络,对 我讲解了寸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及循环时间。他要 求我先掌握六十个要穴的部位和名称。因此在之后的三天 时间里,我除了早晚练功以外,几乎整天都是在死记硬背这 六十个要穴的部位和名称。
几天之后,师傅把我带到大殿左侧的一间大约只有十 来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这是一间空屋,只有里面屋角放着一 个用红布盖着的东西,当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心里 有点紧张,觉得房子里阴森森的,有些害怕。
师傅走过去,把红布揭开,原来那里面盖的是个木头 人。这个木头人大概有一米二高,双脚钉在一块厚厚的木 板上,木板的左角固定在一个活动的“之”字木架上。然后 他又把木头人拉到房子中间,我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个 木头人的前胸有三十六个黑色圆点,每个圆点的上面都有毛 茸茸的东西,有铜元那么大。木头人身上还有很多圆孔,上 面用小铁钉钉上剪成圆形的牛皮,这些牛皮都还留得有牛 毛。另外,木头人的后背还标有二十四个穴位。师傅一边 指着这个木人,一边讲穴位的名字,同时要我按着名字去 摸一下木头人身上的穴位。
这个方法使我很感兴趣,当时我还是小孩子嘛,觉得这 个很好玩。这样学了一个星期,他一边讲,我一边摸。基本 上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讲出各个穴位了,师傅才开始传我点穴、 闭穴、拿穴、解穴和解救穴。前后花了大概三个多月。
人体的血液可运送养分、输送氧气,有促成新陈代谢 的功能,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因素。一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人 体血液随时都在流通回圈。而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 就是用来掌握二十四小时的。各个时辰不同,血液流经的穴 位就有不同。点穴打穴就利用上述理论,结合了岳家拳、形 意拳直接打。
说到人体血液流通的穴位上,大类可以分为上四刻、 下四刻、左四刻、右四刻,包括前胸后背、上肢下肢。点穴 法是以点、打的手法为主,其指法用凤眼捶、鸡心捶、中指 和食指并起的力量,还有冠捶的力量,打到穴心的位置。如 打不到穴心,就打穴宫。打不到穴宫,就打穴的交界处。总 之,一定要打中穴头流经的部位。被打到的人,其症状是 一下子觉得头胀眼花、恶心,甚至想呕吐,手软麻木乏力, 徐J决就失去了战斗力。
这是要根据不同时辰,打不同的穴位。如子时就打人 中穴,丑时就打天庭穴,寅时就打桥空穴。一定的时辰,打 一定的穴位,不能错乱。其余就不便公开了。
闭穴法也是按照十二个时辰打法,要能够打中关键处。 如子时就打踝关节,丑时就打腰部,寅时就打双目,午时就 打胸腹,申时就打心肺、背后等等。
掌握了点、打、闭、拿的诀窍手法以后,和岳家裁法、 形意六合结合起来运用。
点穴,首见于清初黄宗羲所述王征南之技,有所谓晕、哑、 死穴,后来宋永岳《亦复如是》“某翁精拳法”条,亦载某翁之 子炫技,逢一道人笑以手点其臂,说:“好武艺,四十九日,我来 看汝! ”回去老翁一看,知是遭了毒手,急缚其子,悬吊起来, 鞭其背数十,呕血数斗才解救过来。四十九日后,道人来访,翁 送出门,亦以手点其臂,道人失色而遁。“盖人身穴道,有受伤 即死者,有受伤不死者。道人所点,生穴也;翁所点,死穴也。”
潘纶恩《道听涂说》“荆襄客”条则说一大汉要抢荆襄客人 的鸟,“荆襄客徐起,以指点汉胁下,汉手若僵,擎不得下”。张 培仁《妙香室丛话》“曹大”条,也说曹大在庙前观戏,人多, 推挤,一矮子“骈二指捺曹肋,杂人丛中去。曹急以手按肋,面 色如纸,口不能言。邻人见之,扶归,呕血数升而死”。可见点 穴之法已渐流行。
俞超《见闻近录》另载一事,谓吴某撞破一恶僧调笑妇女事, 恶僧戟手指其颈而去。吴某返,其师见之,说这叫“铁钉” 出药 敷之,三天后出凝血一条,粗若指,遂教以报仇之法。一年后,吴 某又于市邑见僧,以手拍其颈后,僧即死。据说这叫“铁板” o
毛祥麟《墨余录》“褚复生”条也提到褚以箸点张某之胸, 张即死,遍体青如靛,“盖中人要害处,则于三时之顷,伤即入 骨,能致死”。又同书“某公子”条,说某公子怙权纵淫,被一 女剑侠教训,不但阳具被割去,“阖府男女百余人,或立或坐, 或跪或卧,皆瞠目不语,如木偶然”。不过女侠尚存一念之仁, 留书云:“婢仆肢废,饮木瓜酒可疗。”
综合这许多记载可知,点穴虽仍属于秘技,带有神秘性,不 同于一般拳勇搏击之术,但已有不少人能掌握其法。其法以点为 主,也可以拍击,只要击中穴位,都可对人造成伤害。被点了穴 的人,血气壅阻,不久就或残或死。笔记中说各受伤者凝血、遍 体青如靛、不能动、呕血数升,都是血行不畅使然。解救之法, 或用药,或喝木瓜酒,也均是着眼于活血功能。另外就是用手法 解穴,《道听涂说》讲荆襄客点了大汉,大汉不能动以后,众人 求情,客才“回步至汉前,但一试手,而汉之手下矣”。此即是 以手法解救。点穴之原理,大抵如此。
筋经门的武术,即以打穴为主。王先生描述欢喜道人命他学 卧猫功,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可用指力点穴。但以指点,只是其中 一法,也可以用平拳、肘、膝,或凤眼点、鸡心点。点穴之外, 还有闭穴法,以掌猛击一要害穴位后,将所击掌紧压所拍穴位, 类似《见闻近录》所谓铁板。再就是拿穴,指以单手或双手掐住 穴位。手法不同,原理则一。
要打穴,首先须能认清穴位。再则是要明白什么时辰打什么 穴。这方面,他们所依据的是“子午流注”理论。
《灵枢》已然说过:“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但具体讲子午流注还是宋明以后的事,与此相关者还有灵龟八 法、飞腾八法和灵枢四季四时分刺法等,本来是针灸上的办法, 认为人体血气运行跟天时是相配合的。子时在胆、丑时在肝、寅 时在肺、卯时在大肠、辰时在胃、巳时在脾、午时在心、未时在 小肠、申时在膀胱、酉时在肾、戌时在心包、亥时在三焦。武术 家由此得到启发,乃倒过来,什么时辰打什么穴,打了以后,要 解救,当然也要配合时辰。
点穴的基本原理如此,故各家点穴于此并无不同,差别在 于主打什么穴和打穴的手法。全身三百六十穴,筋经门是打前 胸三十六穴、后背二十四穴。其中十二穴随时辰定生死,是死 穴。另四十八穴则可伤可残。打时又不只要分时辰,还须知上四 刻下四刻之分。一个时辰可分为八刻,若点到上四刻和下四刻交 界处,其人必殆。打时,除上述点、闭、拿之外,尚有弹、拨、 提、压、掐诸法。
六
此法,王先生自叹是绝学,目前仅他一人会了。他阅历广, 昔年在中南海,曾会过高人无数,也奉派去各处检验过武术气功 名家,此语必非漫然而发,中含无穷慨喟。
但也许功法之全、手法之妙,可以如此说。然相关或相似 之法,正自不鲜。例如我曾在《奇门秘技》一文中提过的江西 “五百钱”就是。另外,我知道河南沈丘县申段庄张振岭先生也 传一种两仪拳,属于类似功夫。
据张先生云两仪拳昌盛于宋,已有上千年历史,今传十四 代,张为掌门。内含混元养生功法、两仪医疗体系。其拳又名两 仪点穴,谓有死穴三十六,凡被点者,任何推拿、针灸等传统 医学治疗法均不能解救,只能以两仪拳解穴手法为之。拳法多抖 劲,发力达于拳、肘、脚。十二经穴气血流注各有歌诀,如手太 阴肺经,左右各廿二穴,穴歌曰:“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 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 右二十二孔穴。”别无深意,只是教人记住穴位罢了。
此拳也与筋经门一样,称为秘传。但所谓创于宋代云云,必 非事实,拳谱亦必为伪托。不过拳理相似,以打穴为主,打穴也 根据子午流注之法,故附笔及之。
一、郑子简易太极拳
纵然在武侠小说里,想象中的武林第一大门派是少林派,但 在现实世界,不论台湾或大陆,民初以来,流行地区最广、学习 者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武术应是太极拳。①
关于太极武术源头,历来有数种不同说法,但是主要派别则 大致不异,而有“一祖、二宗、四小家”的说法。②一祖指陈家, 二宗是杨家及武家,四小家为李、郝、吴、孙四家。
陈家太极拳源自河南省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家沟的拳种从 何而来,亦是众说纷纭。一说来自陈卜。民国八年陈鑫著《陈氏 太极拳图说》③,自序云:“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
民国二十三年黄文叔云:“太极拳,近年来风行南北,可谓为国术界中 最普遍之拳术。”见《武术偶谈》,附于《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民国二十五 年出版,台北:逸文,二二年重印。如今在台湾及大陆,太极拳更为普遍。
参见王嘉祥《太极拳研究一杨氏太极拳篇》,台北:逸文,二一年。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六年重印。
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 故名太极拳。”依此说,则太极拳之初创,只是消化饮食的健身 体操,无关乎武术。另一说则指太极拳为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所 造。①陈王廷为明末武庠生,尝自谓:“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 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 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②其中造拳之语,或谓即指创造 太极拳③,只是证据并不充分。再有一说,陈家沟的太极拳源于 王宗岳的弟子蒋发。④
尽管陈家沟拳术源头说法不一,然陈家沟拳风炽盛则是毋庸 置疑,荆文甫即说:“今见太极拳谱,是陈君一生用力而得力者, 用以传其家人。故至今温县陈沟陈氏,人无男女,皆习是术,以 神勇称。”⑤陈家沟男女皆学习太极拳,影响至远,二宗之杨家及 武家亦皆出自陈家太极拳,李、郝、孙、吴四小家当中,吴源于 杨家⑥,李、郝、孙出自武家。亦即全部源于陈家沟。
武家指直隶广平府儒生武禹襄。武禹襄从河南怀庆赵堡镇陈
参见沈家桢、顾留馨编著《陈氏太极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页一
陈鑫《陈氏家乘》,见《陈氏太极拳图说》附录。
见《陈氏太极拳图说》,王壮弘《重印序》。
关于太极拳及陈家沟太极拳的考证,请参考唐豪《行健斋随笔》,民国 二十六年出版,台北:逸文,二二年重印。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台北:逸 文,二OO二年重印。徐震《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一九三七年上海正中书 局出版,台北:逸文,二OO二年重印。
见《陈氏太极拳图说》,荆文甫“跋” o页四三一。
吴图南曰:“方露蝉之客于京师也,得其传者,闻仅三人,吴全佑其最 著者也。然承露蝉之命,均拜班侯之门。全佑有子一人,名爱绅,字鉴泉,得太 极真传,名闻海内。”班侯为露蝉(禄禅)次子。吴图南即吴鉴泉门徒。见吴图南 《国术概论》,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中国书店,一九八三 年影印,页六五。
清平①习陈家太极拳,颇有心得,其拳术人称武家太极拳。武禹 襄之外甥李亦畲从舅习拳,苦心钻研多年,卓然有成,传子李石 泉、李逊之,号李家武式太极拳或李家太极拳。郝家太极拳创始 者郝为真亦李亦畲之弟子。后来孙禄堂拜在郝为真门下,学习郝 家太极拳。孙禄堂又吸收形意、八卦的特色,自成一格②,称为 孙式太极拳。其传承谱系如下:
陈清平一武禹襄(武家)一李亦畲(李家)一郝为真(郝 家)一孙禄堂(孙家)
杨家太极拳始于杨禄禅。杨禄禅之太极拳,学自陈家沟陈 长兴。陈长兴“行止端重,号牌位陈。门徒尤盛,杨福魁其最 著者”③。
杨福魁,字禄禅④,生于清中叶嘉庆四年,世居直隶省广平 府永年县南关。杨禄禅诉说自己习武的经过曰:
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卖解者,其精神体魄,固 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术,秘不 以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而一弱至此,岂无故哉!嗣
亦有作“陈清萍”者,此据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见徐震《太极拳谱 董理辨伪合编》,页一九。
孙禄堂自谓:“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 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会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 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见《太极拳学自序》,见孙禄堂《太极 拳学》,民国十年出版,台北:逸文,二。。三年重刊。
陈鑫《陈氏家乘》。又,陈炎林《杨家小传》亦曰:“陈立身中正,不倚 不靠,状如木鸡,人称为牌位先生。”见《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台北:世 一书局,一九七六年,页一五。
陈炎林《杨家小传》则曰:“杨福魁,字露禅,一曰禄缠疽’《太极拳刀 剑杆散手合编》,页一五。杨字又作“儒禅”,见唐豪《行健斋随笔》,页二一。
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蹑 跻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 墙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许窥堂 奥。忍心耐守,凡十余稔,始于月明 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余
感及心灵”,竟无一语及于攻防之用。①杨澄甫在此观念下动念 习拳,故曰“太极拳,非专为与有力者斗狠而作”,而是“资道 体之用”。但是若论杨氏太极拳之功用,在“卫身养性,却病延 年”方面,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于老幼闺人,皆可 学习。有恒者,三岁有成”。于武术方面之用,“则在不用力,而 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 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因此有“柔拳”之称。杨澄甫弟子郑 曼青,则在此“至柔”的理念下,发展其郑子简易太极拳,并成 为极具特色的至柔一派太极拳。
郑曼青,名岳,浙江永嘉人,民前十一年生,有诗、书、 画、医、拳五绝之称。郑曼青早年以诗书画闻名,弱冠任教北京 郁文、艺术两大学,不久又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教授。②郑曼 青年少时有软脚风痛病,习《易筋经》而愈。又曾患肺病,吐血 咳嗽不已,习太极拳而愈。③在拜师杨澄甫之前即曾习太极拳。 第一次在民国十二年,才学一个多月即中断。他说:“癸亥,岳 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有同事刘庸臣者,擅斯术,以岳体羸 弱,勉之学习,甫逾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第二次在民国 十九年,他说:“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 至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不一月,病霍 然,而身体遂日见强健。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两年之间, 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民国二十一年,郑曼青经介绍 投杨澄甫门下④。起初杨澄甫对郑曼青似有保留,陈微明曰:“名 画家郑曼青,精于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
浏览1,1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