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 人所未闻也。”①因此郑曼青得以从杨澄甫学得他人未闻的口诀。
郑曼青本为文人,非有志于武术,又无家学与环境之造就, 加上自幼身体孱弱,对武术的理解和基础自与陈、杨所传各派宗 师不同。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加上读书的体会,撷取杨家太 极拳“柔”之一端,发挥至极,遂有郑子太极拳之诞生。
郑子太极拳又称为“简易太极拳”。此拳的来历,据郑曼青 的说法,是在民国二十七年他主持湖南省国术馆时,国术为该省 全民众之运动,不论男女老幼,都必须学习。为了普遍推行太极 拳,采用分批集训的方式,每两个月调训全省各县国术馆及教官 四十人,亲自教授。然而两个月学习时间太短,学员无法学会整 套传统太极拳。于是决定删削,以成简易拳套。他说:
太极拳原仅有十三式,以沿传既久,架式增繁,练习
费时,不易普及。余乃删减为三十七式。已较原有之十三 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时制宜,勿以余著之简易太极拳以为简也。
郑曼青不认为招式多是拳架的优点,而且比起“十三式”, 简易太极拳已多了廿四式,不可谓少。郑曼青学自杨澄甫的太极 拳,全套计一百二十余动,当中不少重复的动作,这些动作“反 复不已,颇耗心神,无裨于体用”。他推论发展出重复招式的用 意有三: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其时日,聊资善 诱。二、以此拳式中,有基要动作,欲其反复多练,以促其进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一,《陈序》。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台北:兰溪图书,一九七八年,页十三。 至于年代,另一说为廿六年。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中,页五三,《释主旨》。 度。三、或以十三式拳套过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量者。对于这 三点,他也分析道:“若以此三点言之,亦都未得要领。倘无恒 者,却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暂之间断,同也。若以有基要 拳式,另为提出,属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过短,多练一套可 也。”①因此他极早即有意将此拳架删繁就简,使学者能由易而 难,如此才不违背简易之理,所以“今得传授一式或二式者,必 须潜心娴习,而默记之,方能有得,不然未有不惑也”。拳架取 名“简易”太极拳,不仅指太极拳架之删简,更是《易经•系辞 传》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简易之义。
郑曼青创造简易太极拳的目的,却不仅删减架式而已,而 是基于对太极拳理的体认,进一步发挥“致柔” “柔术”的观念, 重新诠释太极拳之体与用。最具代表性的即在强调“美人手”。② 以下从美人手出发,探讨郑子简易太极拳之特色。
二、郑曼青之美人手
郑曼青于一九五。年印行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论 “掌”时,有“美人手”之图,并说明:“掌,相传谓美人手,手 背筋不浮露。无论何式,腕背皆要竖直。”③文中强调手背筋不浮 露且腕背竖直,及无论何式均须合乎美人手,即美人手为简易太 极拳的共法。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则略修 正为“腕背皆要自然伸直”。或许“自然伸直”较不致造成“用
郑曼青在说明文字内亦注曰:“沉肘坐腕立掌。”然而其所谓 坐腕立掌,应当只是承继师说,实际打法则须不违背美人手原 则,即“无论何式,腕背皆要自然伸直”。腕背自然伸直的美人 手,与其他各家竖直腕背垂直地面的差异,在于美人手强调腕部 之松柔不用力。腕背若要竖立垂直地面,则免不了要使一些力,美 人手则是连这一点力也不许使用。
简易太极拳中唯一例外的,应当是“起势”。郑曼青将简易 太极拳起势手腕动作分为六段,称为“六变”。第一,由立正而
预备。第二,由预备而起势。两臂提起时,两腕背上突,若水中 浮起,手指下垂。第三,提至两腕平肩时,又复行气舒指,筋络 似若不张不弛。第四,收回时,腕肘折叠至胸前,其时指又下 垂。第五,两臂将复降落时,两腕若沉没入水,指尖俱若漂浮水 面。第六,两臂降至胯旁归原,同预备式。郑曼青曰:“故我谓起 势着重手腕之运动也。此式既能了解松净,则第一关第一节,已 能开达矣。以后手腕要注意贯气,如上图所谓美人手也。”①起势 着重手腕运动,或系附和他所提出的“陆地游泳”的理论②,故 不得不模拟放松身体在水中的情状,而有沉浮之说。然而何以只 有在起势合乎“陆地游泳”而其他各式则手腕不再运动?究其原 因,盖“陆地游泳”之说只是比喻,郑曼青亦谓:“我是以取喻于 太极拳,欲学者可以方物,易于领悟。空气非空,正犹水然,每 一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 苟能逮乎此境,则已非常人所能到也。”③既然只是比喻,自然 不宜过度延伸,毕竟人在空气中与水中相去甚远。在水中几无重 量,所谓虚实松沉、分脚摆莲绝无可能。于是简易太极拳除起势 外,其余各势的手腕仍不得违反“美人手”
三、美人手的理论根基
美人手确为郑曼青的简易太极拳一大特色。然而郑曼青却将 之归原于其师杨澄甫。他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有“视本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页三七。
郑曼青之前亦有郝为真以游泳比喻打太极拳,然说法略有不同。见孙禄 堂《拳意述真》,民国十三年版,台北:逸文,三年重印,页七三。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一二。
末” 一节云:“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如下:……”其中 第二点即为:“沉肩垂肘坐腕。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 起,亦勿夹紧,能自然,便自沉自垂。惟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 筋络,相传谓美人手,如是始可矣。”①若此记载为真,则美人手 之说亦来自杨澄甫,但是从杨澄甫及诸家拳谱文字及图片,却很 难得到如此结论。
郑曼青的美人手,其实是以老子“至柔”思想发挥太极拳。
太极拳的经典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文中,有“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之语。然而极柔何以能成为极坚刚?从陈家太极拳 以来,各家对此问题的说法并不相同。
民国八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以《易》卦阴阳太极之 变,诠释太极拳理,故刘焕东《后叙》云:"……品三先生所著拳 谱,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 之诀窍。”②本于《易》,故陈鑫论太极拳名义乃依据太极刚柔互 济之理,曰:“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 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 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 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 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③他认为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 极之蕴,陈家太极即依据“旋转运动”发展成“缠丝劲”。太极 的运动则要不刚不柔,或刚柔并用。故又曰:“若以神韵论之,交 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④既然是刚柔并用,陈鑫当然反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五四。
刘焕东《温县陈品三太极拳谱后叙》,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页 四三二。
《太极拳名义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页一二七。
《太极拳缠丝精论》,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页七四。
对以太极拳为“柔术”之说,他认为: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
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殊 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 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 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 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 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此段论述足以表现陈鑫代表的陈家太极拳之立场:其一,柔只 是太极拳外观之相似者,因此反对太极拳为“柔术”之说。其二, 太极拳为刚柔兼至,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 极。此种本于易经刚柔并用的理论,反对“柔术”之名的主张,影 响陈家太极拳发展方向,也形成陈家太极拳的特色。
同样是民国八年出版的《太极拳学》,孙禄堂在其《自序》 中将太极拳归本于太极图、河图洛书及易之数曰:“张三丰…… 故遵前二经之义、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 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其中“二经”指 《易筋经》及《洗髓经》,以此说明太极拳与少林拳的关系。此外 不论周子太极图、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均表明孙禄堂诠释太 极拳的路数与陈鑫并无太大区别。然而此书前有一《序》,未注 明作者,却以《老子》之理解释太极拳曰:
顷孙禄堂师以所编《太极拳学》见示,余反复参观,
见其中颇有与老氏之旨相合者。形上谓之道,吾无间然矣。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页一五九。 太极拳贵空虚,忌双重,非《老子》之“虚而不屈,动而 愈出”者乎?太极之劲断而意不断,非《老子》之“绵绵 若存”者乎?太极之随屈就伸,意在人先,非《老子》之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乎?故吾谓“有欲以观 其窍”者,即太极之十三式是也,“无欲以观其妙”者,即 太极之炼气化神是也。①
此序以《老子》之旨比附太极拳理,颇有见地。另外尚有陈曾 则作《太极拳学序》,除引《老》《庄》为论以外,以“专气致柔” 归结太极拳之特点,曰:
《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原谱所谓“左重 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人取我与之意也。《庄子》曰“得 其环中,以应无穷”,原谱所谓“气如车轮” “行气如九曲 珠”,即得其环中之意也。故其术专气致柔,盖合于道家。
这两篇序代表陈家太极拳以外的发展方向,其中至少有两处与 陈鑫的陈家传统不同,一是引老、庄思想说明太极拳,一是不强调 “刚柔并用”而取“专气致柔”路向。
这两处不同正是陈微明和郑曼青革新太极拳的方向。
陈微明曾习形意与八卦于孙禄堂,虽然太极拳习自杨澄甫,陈 微明太极拳主要方向,却暗合孙禄堂《太极拳学》两序之思想。
陈微明曾任清史馆纂修,能文章,民国六年向杨澄甫学习 太极拳起,即将杨口述之动作拳理笔述成书,并将书稿呈赠杨澄
孙禄堂《太极拳学》,《序》,页一。
《老子》原文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陈曾则《太极拳学序》,孙禄堂《太极拳学》,页一。 甫。杨澄甫却藏之数年不肯付梓,直至民国十四年才出版。
陈微明于民国十四年在上海成立致柔拳社,简章第一条即 曰:“本社取老子专气致柔之意命名,曰致柔拳社。”又于《太极 拳术》的序中说太极拳异于外家拳的特色之一是“专气致柔,以 弱胜强”。书中除引《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解 释《十三势行功心解》之“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以外,并于书 末独立一章曰《太极合老说》,分别引用十一条《老子》文章, 说明太极拳的拳理乃合乎《老子》的思想。此点不同于其师杨澄 甫。杨澄甫虽亦以“柔拳”称呼太极拳,然而编著《太极拳体用 全书》时,只说道:“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 曰象)以演成。”并不及《老子》之论。
陈微明以“用力”与“内劲”的差别论太极拳的松柔,发挥 致柔理论。他说:“太极拳之坚刚内劲,系由柔软松开而生,练架 子愈柔软松开,则长内劲愈速,稍有强硬不松之处,即为长内劲 之阻碍。”②不仅练拳架如此,推手时亦不可用力,他说:“推手虽 不用力,然练之数年,自然生一种搠劲。此种搠劲,并非有意用 力,而敌人之力,自能搠住,不能近身。初学者松开练习数年, 使全身毫无僵硬之处。”陈微明认为《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是指在不用力中锻炼,不论打拳架或 推手,久之自然能生出内劲,此为太极拳内劲之由来。
郑曼青的简易太极拳理论延续陈微明“致柔”说,并向“至 柔”发展。郑曼青在民国二十二年为其师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
因此陈微明以“专气致柔”解释太极拳之事,亦可能自民国六年即开 始,未必是受孙禄堂书序的影响。事见孙绍濂《序》,陈微明《太极拳术》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民国十八年上海致柔拳社出版,台北:逸文, 二。。二年重印,页五。
陈微明《太极拳答问》,页一三。
书》作序时,提出太极拳的刚柔与用不用气的问题。他说,《易》 《书》《诗》均有刚柔并用之理,而《老子》则独言“柔弱胜刚 强”,两者似乎不同。再者,太极柔拳之术则有“有气则无力, 无气则纯刚”之说(见《十三势行功心解》),此说又与老氏之理 有异。因为“不用力固已柔矣,未闻有不用气也。若不用气,何 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不用气之说确实费解,前文引陈鑫曰: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即是对《十三势 行功心解》的质疑。①郑曼青是在习拳两年后(尚不是向杨澄甫 学),与力大十倍者较量而数度胜利,“始信柔之足以胜刚”,亦 即肯定《老子》思想较能表现太极拳之特点。但是另一方面,不 用气之义,要等到杨澄甫“口授内功”后才明了。他的心得是:
致柔的进一步引申,则为不用力。郑曼青解释“不用力”与 陈微明“内劲”说不同。他以力的构成言之:“不用力者,不受人 袭击之力。”此说以不受别人袭击之力解释为自己不用力,看似 狡辩,其实颇有深意。因为力的形成,必须大小、方向、施力点 (即抗力点)三者齐全,缺一则无力可言。若彼此接触之点无对 抗之力,则对方必无可施力之点,也就无力可言。故不用力本指 自己不用力,其结果则是对方亦无袭人之力。如郑曼青所说:“任 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其力落空,而攻击之 效能全失。”②郑曼青对“不用力”(也就是“柔”)的功用似较陈 微明体悟更深,因此不必另以“渐长之内劲”解决“不用力何以 能御敌”之疑问。
不用力的另一种说法为“松”。郑曼青记录杨澄甫不轻易传 人之要诀十二则③,首则即为“松”。郑曰: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 “要松 净” “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 “不松就是挨 打的架子”
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 耳。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于下,使学者易于
于近三十年后撰写的《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则曰:“所谓内家拳 者,乃基于黄老之哲理。”又在书中立《节录前哲要言之与太极拳运动有关合 者》专章,此章共四节,分别为摘录《易经》《老子》《易系辞传》《黄帝内经•素 问》与太极拳有关合者。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二。
据郑曼青所说,杨澄甫对这些要诀十分珍密,曾曰:“余如不言,汝虽 学三世,不易得也。”见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四五。
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 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 有不松之理乎。
能松透,就是沉。于是松沉即是郑曼青得之于杨澄甫的秘传口 诀中最根极理要者。只是“松”之一字,说来容易,行之维艰。郑 曼青于从学杨澄甫的前两年间,听杨澄甫叮嘱何止千遍,一闻此语 “甚至觉头大如斗”,烦恼非常,始终做不到松净的境界,“自恨愚 蠢,抑何至此?”直到有一晚“忽梦觉两臂已断,醒惊试之,恍然 悟得松境” o松的感觉若何?郑曼青记曰:“其两臂所系之筋络,正 犹玩具之洋娃娃,手臂关节赖一松紧带之维系,得以转挟如意,然 其两臂若不觉已断。”悟得松净之后,与原本功力较高者比试,皆 大为惊异,“其进境不啻有一日千里之感”。②可知松之为用大矣。 松的另一种陈述是“不动手”。郑曼青又记录杨澄甫分释太极拳要 点,第一点就是“不动手”:
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解曰:“练太极拳者,不动 手,动手便非太极拳。”且戒之曰:“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 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曰:'其根在 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 自动。”于此可见本末之不相离也。且《行功心解》,首谓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可证手之不得自动明矣。③
不动手是指手不自己动,手必须随腰腿而动。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四五。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页二二。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页五五。
四、至柔的美人手
松净、不用力、不动手,形成郑曼青对“柔”的更进一步要求, 也就是“至柔”的境界。一丝一毫用力,即是不松净。手无因而动, 亦是不松净。郑曼青以松净原则将太极拳朝“至柔“推进一步。
照郑曼青所言,松净、不用力、不动手都是其师杨澄甫教 导的要诀,照理说杨澄甫当比郑曼青更知道其妙用与要领。另一 方面,郑曼青的师兄陈微明,民国十四年即成立致柔拳社,提倡 《老子》“专气致柔”学说,且笔记杨澄甫教导之课程内容,也是 强调松净、不用力。然而杨澄甫及陈微明之著作未强调“不动 手” “断手”的说法,或者此二者正是郑曼青独悟的心得。郑曼 青的“不动手” “断手”说,使“松净”与“不用力”的太极拳 更明确成为“至柔”拳。再观杨、陈与杨家另一脉的吴鉴泉之演 式照片,更可见三人似乎并未脱净手腕的余力。故他们的坐腕, 与同名为坐腕的郑子太极拳美人手并不相同。
陈家一系更不在话下。陈鑫明确反对“柔术”之说,强调刚 柔并用,且在拳谱上明白写出“指肚用力” “掌前外臆使力” “掌 后与大指使力”,又在手腕处注“左手节不可软”,用力使力对 他而言似理所当然。陈家传下的郝派、孙派,就现存照片及拳谱 看来,也同样不是走向“至柔” 一路。
“致柔”说明太极拳往“柔”发展的指向,“至柔”则是柔的 极致,即《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极柔软”。至柔的不用力,不 仅不对他人用力,自身也不可有丝毫力气。“松净” “至柔”为杨 澄甫常言之语,杨曰:“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 以制胜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①但其中隐含两方面的难题,一
①《太极拳体用全书》之《例言》,页一一方面是否必须“至柔”才能制胜?或者只是相对柔即可?另一方 面,何以至柔就“足以”制胜?这两点杨澄甫均未解释。如果换 一种说法,这两点也可以归结成一项。只要确定较柔的一方定能 胜较刚的一方,则愈柔者其致胜机会愈大,虽未能达至柔境界, 也要尽力去除身上手上余力。于是只要说明较柔一方何以必定胜 较刚的一方即可。
郑曼青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企图为太极拳的松柔建构解 说理论,除了引用《易》《老子》之外,“劲与物理第七” 一章, 努力以“科学”原理说明。如离心力、向心力、圆的旋转、时间 和空间的改变、杠杆原理、速度与力量、分力与合力等等,这些 原理的说明力不一,但其中“圆的旋转”与“时间和空间的改 变”二项,很能表达美人手至柔的作用。
美人手的特点在于全部放松,没有丝毫拙力。松柔的美人手 相对于传统的竖掌,在作用上有极大差别。首先,腕部松开后, 从指到掌到腕,乃至肘、肩一路而上均放松净尽,于是敏感度较 竖掌强。尤其以指尖作为耳目先探,放松的手指如果接触对手, 可以清楚测知对手的动向、力度。即使接触点不在指尖,由于手 部全都放松,任何一点均能发挥探知的功能。此项作用对竖掌而 言较为困难。
其次,美人手因为放松,可以因为对方力道而“变形”,只 要本体中定,则这样的变形即成为圆。而且手掌任何一点都可以 旋转形成一个圆,圆就有化、走的功用。化即是打,也因此手掌 上任何一点都可以攻击。圆只是在二度空间的想象,实际上人活 动于三度空间,因此手掌上的圆,其实也可以视为球体。
圆形或球体如何化解对方之大力?郑曼青解说运用时间和空 间的改变,化解对方之力的原理:
其急袭者,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间,一即时间。其 速度与效能,若不能把握时间与空间者……其所欲得者,适 得其反,自取其速亡也。曰:何也?曰:强弩之末,不能穿 鲁缩。此空间之限制,亦即时间之延长也。
凡一般人攻击或遭遇攻击,心中必有预期接触或施力的时间和 位置(空间),松柔的圆(或曰球)则可使对方的预期落空而失去 平衡。郑曼青说:
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让,不与之正冲,而予以偏避,使其速度与能力稍为摧挫,则以顺势击之,不费吹毛之力,贝I 其自取摧毁,不及一瞬也。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 者。”正以是也。
退让偏避均会改变对方预期的施力时空和位置,使接触点没有 抗力,也就没有施力。等对方落空之后,顺势击之,就能牵动四两 拨千斤。这些细微的作用,是方手的竖掌不易达成的,也是美人手 以柔弱胜刚强的优势。
然而,进一步言,“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名言,“极柔软,然 后极坚刚”也是习见的太极拳论,然而如果单纯停留在哲理的层 次,未必具说服力。至于太极拳名师如杨、郑等人神乎其技的传 说或表演,也不见得可证明“至柔”的方向必然正确。双人过 招,一掌击出时,是方掌直击较为干净利落,或是柔掌牵引能以 弱胜强,本无定法。美人手是郑子简易太极拳的特色,使用美人 手,是郑曼青的选择。并不是太极拳唯一的选择,但是美人手使 太极拳朝至柔路向更迈进一步的尝试,即已深具价值。
霍元甲事,在今日,经电影电视渲染,几于无人不知;而可 惜正因电影电视渲染,故几乎没有人知道真正的霍元甲究竟是什 么样。王洪海自称农民作家,曾撰《正说霍元甲》(百花文艺出 版社)、《中国近代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天津霍元甲纪念馆出版) 及小说《霍元甲》等书,对霍氏生平考核最称翔实,是当代研究 霍氏真正的专家。王氏与霍家为同里世好,故能如此。
但王氏书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太偏重霍氏个人及家族,而对精 武体育会之描述不足。例如精武会中济济多士,可是赵连和、赵连 城在书中只简单提了一笔,鹰爪门陈子正、螳螂拳罗光玉便都没叙 述到。精武会在全国的拓展情况,所叙也极少。精武会在南洋的发 展,则因霍元甲儿子霍东阁在印度尼西亚教拳的缘故,对印度尼西 亚叙述独详,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竟几乎未谈。
其次是他太侧重霍元甲的生平事迹,而对他的“艺”论述不足。
这个问题是与上一问题关联的。李连杰《霍元甲》电影拍 摄后,霍家人对之极为不满,去法院提出了控告。因为电影中描 写霍元甲全家灭门,对家属后人来说自然觉得难以忍受。其他事 迹,电影中也乱扯一通。王氏既与他们家世交好,替他们申辩, 情有可原。但霍元甲之所以重要,老实说跟他有没有后裔没太大
精武会所刊行之拳谱甚多,包括潭腿、工力拳、少林拳、鹰爪连拳、螳螂拳等。霍氏迷踪拳却无专书,只有霍氏练手拳,号称杂采各派手法而成,如少林、鹰爪、长拳、佛家、形意、八卦、太极、螳螂。但太极、形意、八卦如何与少林、螳螂、鹰爪等混合为一,实在很玄,因为彼此拳理上大相径庭,不无参差之
处。且若以此拳为迷踪艺之一,那么迷踪拳大抵就跟北派长拳差不多,可是以姜容樵在民国十八年所写的《写真秘宗拳》考之,情况却颇为不同。
据姜容樵说,流传于河北沧州的,叫秘宗拳。分两支,下洼一带,称为秘宗架、燕青拳;城厢附近,称燕青架、秘宗拳。又称秘宗艺、迷踪艺、猊獴艺。其艺由道光年间鲁人孙通所传。孙氏晚年尝游东三省,又在天津静海授徒,“闻霍元甲君之曾祖,系孙之弟子”,因此“霍氏所传之全部刀棍拳棒,动作名称,理
因为姜氏所描述的秘 宗拳,乃是近于太极拳的拳 种,因此曾服务于中央国术 馆的沧州人王子平替姜书作 序时说:“其与普通秘宗拳 有别者,即斯术之不用力而 有内动,不养气而气自贯丹 田,上下连络,动作自然, 决无纵窜蹦跳之弊,亦无聚 气努力之害。”
他所批评的“普通秘 宗拳”即包括了霍元甲所传 习的那一种。姜氏讲得更直
接:“余以二十年之广征博访,幸遇秘宗艺之能者十余人,然求其 真能得斯术之三昧者,不过二三人而已。……学者率多莽夫,徒 以使气努力为妙用,以鼓胸踢腰为美观,滞而不化。……及见静 海霍氏之秘宗,亦殆受其弊而不知。”(《序》)直言霍氏之秘宗虽 然确是秘宗,所谓“正宗”,但仍未得真传。
据姜氏评价,秘宗以沧州较佳,能得真传三四成;天津南洼 与天津城两派大约两成;河间、任丘、献县所传也差不多;霍氏 家乡静海及青县则只得一成。至于山东德州青州,更差,一成也 不到,因为纯刚不柔。另有兖州、济宁、汶上,拳架与沧州完全 不同,但其八趟秘宗合战拳,又称八趟燕青靠,颇存古风。
古风是什么呢?就是柔。姜氏甚至有时会直接说它叫柔术。 假若不柔,那就错了,因此他说:“练手拳、绵掌拳、秘宗靠,皆 无一顾之价值。”他的书,名叫《写真秘宗拳》,就是想把这个真 相揭露出来。
姜氏描述的迷踪艺:“斯术姿势动作完全太极,见效之速,又似 形意,偶有步法手法,转辗进退,则又类似八卦。考古证今,固知 孙通大师之秘宗艺,绝非今日以讹传讹之秘宗所可望项背者。”
这种秘宗艺,“柔多刚少,无跺脚、无坡腿,旋风脚、二起 脚则更不见”(《序》);“在最初发明之时,其技确为柔术上乘、 内家正宗。其姿势、动作、理法、功用,无不与太极拳息息相 通”(第一章)。
该书第一章“论秘宗与太极相同之点” “论秘宗之天然内 功” “论今昔之秘宗艺”,第二章“秘宗拳之要诀”各节,对于它 与太极相似之处阐述极详。不只说站立时一样要竖项、顶动、垂 肩、含胸、舌抵上腭、提肛,而且演式时要如回翔之鸟,动作不 停,纯任自然,不用力而有内劲,不蓄气而气贯丹田,同时还说 此拳之要诀亦有拗、粘、靠、拦诸法。总之是在太极八卦还没发 明之前,内家拳术之正宗。
姜氏是与霍元甲同时代而略晚的人,对于霍氏技艺,亦褒 亦贬,既许为正宗,说各地所传“唯精武霍氏遗传仍存少许之古 派”,又批评它不尽合古法,刚多柔少,第一章且专门辟一节, 名叫“论静海霍氏之秘宗艺”。里面说:“霍氏所学,皆近代之秘 宗艺而非最古之猊獴艺,似乎偏于一方。霍氏对此,亦颇自认, 且不耻下问,可见霍氏之肯虚心,能容纳,固非世之以一得自矜 者所能及其项背。”实是阳褒阴抑,要推倒霍氏秘宗拳这个大招 牌,另立一法门。
姜氏本身也是武术大家,他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迄今没什 么人考辨。可是在当时精武会及霍元甲声望如此之高的时代,公 然著书立说如此,没一点证据或把握,恐怕是不行的。因此,我 从发言情境上认为姜氏之说绝不能漫然视之。霍氏迷踪艺固然柔 少刚多,然而王洪海《正说霍元甲》一书中便收有一张精武会员 习武的照片,练武的人是在“云南蒙自个碧铁路公司柔术部”, 可见精武会也讲究柔术,并不只一味刚猛。至于姜氏强调拳术不 能只有猛力,须有内功,乃是练武的通理,练秘宗拳当然也不能 不如此。故其说还是很应参考的。也唯有通过这类挑战霍氏权威 的言论,我们才能更深入且准确地把握迷踪艺到底是什么艺。
其实,迷宗艺之谜,还不只在于它究竟是内家拳抑或外家 拳。它本是猴拳之一支,又名或古名猊獴便是明证。可是如今已 不太看得出它与猴拳的关联。姜氏解释说是当年因见群猴嬉斗于 山中,彼此往来,纯任自然,又有老猴婆娑作舞,凝神敛气,刚 柔相济,故才创立此拳,恐怕也是臆想的成分多些。关于这部 分,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可惜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里南拳北腿、 练着去打金牌的朋友,不太能跟我解释呢!
浏览1,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