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国学养生,首先必须讲汉字。
因为汉字是国学之“本”,是国学之“魂”,没有汉字之“皮”,国 学之“毛”焉附?
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是克隆自然万物形态的文化,是信息网络 文化,是大一统文化。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发专文指出,古老的汉 字和硅世界的奇特结合,将给世界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不少中外专家预测,简洁、准确、严密、合理、科学、先进的汉字汉 语将是对21世纪发挥威力的时代。汉字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汉字学 和中医学一样,属于“道”的层次与境界。
笔者在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李敏生赠阅的大作一《汉 字哲学初探》一书后,更坚定了如此之观念。
如果说,文学是对人生的表达。那么,中国的书法也是,所谓 “书为心画”。
书法之道,乃本于自然宇宙之道(虽大小不同,理却是相通的), 书法的一动一静,与大自然律动相应;与人的喜怒哀乐相合。
你看书法的线条之运行,在笔动墨舞、万毫齐力之间,“穷变化于 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
以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例,这是一篇追悼在安 史之乱中死去的兄长与侄儿的悼文,这也是一篇透着悲壮之气与沉郁 之情的书法精品。
书作的开篇,由于作者尚能强抑悲情,故而书体章法流畅浑圆; 当行笔于“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作者情动于中,悲从中来,在 神思恍惚的状态下,行笔转快字体时大时小,或滞或疾,涂改无定, 表明了作者彼时彼刻有着刻骨铭心的悲恨之态;而书至“魂而有知, 无嗟之客”时,已是枯笔竭墨了,不难想象作者心泪已干,悲愤填膺。 书作至“呜呼哀哉,尚飨”中戛然而止,作者悲慨冲霄,已无法再动 笔了。
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撼动人心又无意于书作的佳品,由于真气 扑人,故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第一乃王羲之的《兰亭序》)。
试问,除了中国书法能表情达意外,世上还有哪个国家的文字具 有如此不凡之功能?所以,与毕加索齐名的法国大艺术家巴尔蒂斯认 为,中国书法艺术举世无双,几乎包容了造型艺术的一切规律。因而, 但凡从艺,最好以中国书法启蒙。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国画大师 陈子庄亦道:“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 书法”“书法是艺术,因此,与绘画一样,有真感情就美,矫揉造作则 丑”。
有人将书法之美列为形态美、韵律美、力感美、气势美、结构美、 章法美、自然美、古朴美、清雅美、雄浑美、秀逸美、丰润美、刚健 美、险劲美、风格美、意境美等。总而言之,是美不胜收。
书法与绘画一样,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通过对天地 人的感受而产生创作激情,从而心手合一,笔墨抒意。无论是书法, 还是绘画,都非常讲究默坐静思,凝神静气,仿佛进入修炼气功之状 态。
而所谓的“凝神”,乃是心平气和,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心神宁 净,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创作出神沛气足的书画佳作(无创作意识的 作品往往佳作多)。
汉代名将李广于朦胧中误把石头当“老虎”,在“凝神”中搭弓放 箭,箭头入石(也即在意念专一中,把石头当作“真老虎”射)。然而 后来却再怎么用力射,箭头也入不了石。
王羲之以运笔潇洒,龙飞凤舞,妍美流畅,变化奇妙的《兰亭序》 闻名古今。而据说,他后来曾书写过几次,却无一幅比得上第一幅之 妙。对此,有狂草绝技的怀素和尚亦曾不无遗憾地说:“醉来信手两三 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西方画坛巨匠毕加索,曾虔诚地临摹过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 然而虽说是达到了形似的层次,却少了中国画应有的神韵(即俗语说 的“神来之笔”)。而神韵必须靠内修似的“凝神”去铸就,必须靠中 国的传统文化来孕育(古人有言:“读书万卷始通神” )o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古传之杰作,寄情于书(法)也是养生 学中值得提倡之发泄法。由于人的“七情”,如喜、怒、忧、思、悲、 恐、惊的致病会直接伤及内脏(所谓七情六欲致内伤),所以在情绪的 调节上,就不能人为地去“压”、去“忍”,而是该“发”时就“发”。 因为坏的情绪具有坏的能量,不让它发泄出来,而是积蓄体内,天长 日久,就会造成难治的疾病或成为癌症诱因。常见的一些高血压、胃 溃疡、肠绞痛、偏头痛等病症,大多是体内积蓄的坏能量所致。因此, 在情绪不好时,应该发泄,应该倾诉,该哭就去哭,该笑就去笑,该 骂就去骂,该叫就去叫。总之,一吐为快,不吐不快,吐出“坏”来, 心情愉快。况且,书法在情绪的调节上有消散之功能。古人云:“书 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之郁也。故书家得以无疫而 寿”。
笔者以为,书家若要“无疫而寿”,那就离不开先除其躁气,扫尽 俗肠,安闲恬适,凝神静气,默对素幅,以候神机;尔后心悟手从, 潇洒流落,翰墨神飞。整个书画的创作过程,如同修炼功一样,在入 静之中,忘却物欲,使身心得到休息,从而达到健身长寿的效果。
2005年5月,笔者在北京拜访李敏生先生时,在他家中看到已故 著名语言学家袁晓园女士的一幅墨宝,题为《百岁感怀》,诗云:
“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 过百年。”
这位闻名中外的才女,生前乐观豁达,她的养生之道就是勤习书 法,以磨墨悬肘为运动,加上凝神静气,实际上是“不信气功”地练 气功,安能不体健寿长?
由于书画活动具有调节情绪,平衡心理的效应,而情绪又是主宰 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君不闻,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消乎?可见, “七情”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故而,习练和品赏书画作品, 无疑可以有效地调节心理。
史料记载,北宋诗人秦观,因患肠胃病久治不愈,友人闻讯后送 来一幅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辗川图》,秦观便展画观赏,但见画上 青山绿水,云雾缭绕,几只仙鹤在水中嬉戏……他顿觉悦目舒心,神 清气爽,似身临其境,遂不适感淡忘。后经多次出神入“画”,恍若人 在画中,画又在人中,人与画成为一体,肠胃病竟不药而愈。这就是 疾病被绘画中的诗、画、情、景神韵洗涤一空的佳话。
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说:“遨游太空,心胸变得博大。”那么,畅 游画景,心旷神怡,岂不有利于养生。
现代医学发现,经常观赏山水花鸟等画景,可以调整心理,稳定 情绪,激发赏画者的智慧灵感,平衡人体阴阳,陶冶人的品德,促使 人精神愉快。应该说,人的愉快心理乃是最佳的精神状态,因为它既 不过于兴奋,又冲淡了人的坏情绪,可使身体更健康。
无论作画还是赏画,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在画面的山、水、云、 林、竹、石与花鸟的仙境中,远离大自然、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们, 可以借助诗情画意般的美景畅游一番,从而使心灵升华在天地之间, 自然生出“我欲乘风归去”的脱俗之感。这片刻的神仙梦,当然有益 于人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悦人心情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也。
再者,有兴趣画点漫画也是一乐,爱看漫画则更好。漫画家方成 说:“漫画让我心胸宽松,心情轻松,有了这’两松',人活得就没有 负担,没有压力,就自由自在。心情好,精神好,人的身体就好。”他 曾给雕塑家刘开渠的画像题过一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老今年 八十七。问渠哪得寿如许,不与俗汉争高低。”方成的养生之道,除 了养身还“养心”。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他处之泰然,从不动 气,因为“气大伤身”。正是这种超然的心胸,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 要年轻20多岁。
看来,民间“笑一笑,十年少”的俗话,还是颇有道理的。
历史上,孔子把音乐列为“六艺”之一,认为音乐与诗歌,具有 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古希腊人则把音乐和体育看成是促进青 年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
在古代中国,音乐为最受重视的一门艺术(举凡《左传》《国语》 《老子》《论语》《墨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曾论及), 乃其他各种艺术的源泉,地位很是特殊。
对音乐,《吕氏春秋》曾论述道:“……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凡 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宇宙 观,那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风、雨、晦、 明”六气。五行为地,六气为天。这些基本要素有规律地结合,才构 成了宇宙万物。而在六气中,又以阴阳最为重要,所谓“一阴一阳之 谓道”。阴阳和合,则自然、社会就美好;阴阳不和,则生灾出难。所 以,“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于是追求和谐、适度,也就成 了古人的艺术审美标准。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乐记》,是我国最早最系统的音乐专著。 《乐记》曾云:“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者,天地之和也”。而中国的古 琴,则是“和”的集中表现。你看,琴有五弦,代表五音(即金、木、 水、火、土),五音和则乐成;再者,抚琴时,不仅要音和,还要弦与 指合,音与意合。弹琴之前,还要放松心理,顺畅呼吸,使之“气” 通。而“气者,与声合并而出者也”(见清代《春草堂琴谱•鼓琴八 则》)。看来,这弹琴与练拳练气功一样也是相通的。
在古代,琴作为清与雅的象征,曾列于文人情趣之榜首。《乐记》 亦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 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所以,胸怀治国济世大志 的历代文人,都把通晓音乐当作必备的素质。否则,“君子而不知音 乐,古之达论谓之通而蔽”。《乐记》还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音乐缘于人情,故孔子很希望通过音乐来沟通人心。孔子的一生 既会唱歌,又会弹琴、鼓瑟、击磬、作曲,真可谓音乐奇才(即便是 困于陈蔡之间三年,粮绝、弟子皆病倒的情况下,孔子仍能处危不 乱,照样抚琴浩歌,精神不倒)。当然,奇才也归功于他平时的勤学苦 练。他曾向当时鲁国著名乐师名叫师襄子的学琴,其师交给他一首曲 子,孔子足足练了 10天。其师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掌握了,可以换 一曲练习啦。”孔子说:“我仅学会了曲谱,还未能掌握它的规律。”几 天后,其师说:“你已经掌握它的规律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又说: “我虽掌握了它的规律,但尚未领会其思想内涵。”又过了几天,其师 再次说:“如今你已能弹出它的精神了,可以练新曲了。”孔子仍说: “我还没有体会到音乐中的形象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其师发现孔子 神情庄重、四体通泰,仿佛能和悦地看得高而想得远了。未等其师开 口,孔子就兴奋地说:“我已经体会到音乐中的形象了!他黑黝黝的脸 庞,高高的身材,目光远大,似有称王于四方的气概。此人不是文王, 又会是谁呢? ”其师闻言大惊,因为此曲果然就是《文王操》,而他也 仅是听老师说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以琴缘情言志,有着很深的体悟。故而仅学技 巧并非懂琴,而要以琴抒情,则须心有所感,志有所托,情有所依; 情真、情深才能琴妙(笔者注:孔子学琴之事,对习武站桩者来说, 又何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正因为音乐发自内心,“唯乐不可以为伪”,故人的情志乃至整个 人格才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相传唐德宗要音乐奇才宋洸评判新作的乐曲,几个乐工对宋氏轻 蔑地发笑。宋氏道:“乐曲的优劣、演技的高下,暂且不论。如果演奏 者心术不正,或心绪不宁那是很容易辨认的。”言罢,宋氏一指弹瑟琶 的说:“此人琴声十分粗野,蕴含杀气,表现出他的教养极差,由于性 情暴戾,极易招惹大祸。”尔后又转向一个吹笙的说:“此人吹笙声音 虚浮,像神魂在空中飘荡不定,或许他有很重的心事吧。”果然,事后 一查,那个弹瑟琶的于六七年前就有命案在身,而那个吹笙的也是身 负罪孽,生怕败露,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古人说“诗言志,琴言心” 是很有道理的。
据《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竟三月而不知肉 味,情不自禁地感叹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那真是“此曲只应 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孔子从心底里渴望过一种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大道既成的理想 生活,这样他就可以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沐乎沂,风乎舞零,咏 而归”(意为到沂水边沐浴后,在舞零台上临风远眺,然后唱着歌回 家)。
当然,《论语》也好,《乐记》也罢,于音乐的功用多从社会利害 关系出发,所谓“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等,体现了 儒家现实主义的美学。
而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大的 形象反而无形),则在于心灵的静宁默想。
在境界上,老庄道家认为音乐是与宇宙的最终极最深刻之“道” 相通的。故音乐的表现应该无拘无束,自由广阔,所谓“视乎冥冥, 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 地》)。意为看起来幽深玄渺,听起来无声无息,在幽深玄渺之中,独 见到光明的景象;在无声无息之中,独听到和谐的声音。可见,这是 一种悠远、朦胧、辽阔的音乐意境,这也是不可言说的“道”。
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得“道”才是最高的境界。
庄子还在《天运》里描述了咸池之乐,所谓“四时迭起,万物循 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 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债一起,所 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意为四季前后交替,万物各自生长;音调忽强 忽弱,象征文治武功的盛衰变化;时而清奇时而浑厚,表现阴阳二气 调和;声音像飞泻的光波,冬眠的虫子开始复苏,我便奏出雷霆的声 音去惊动它;结束没有尾声,开始没有前奏;表现死去活来,音调一 低一高;变化无穷,没有一样可以预料)。
显然,这种不拘形式,大胆自由、变化多端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想, 正体现出庄子的气魄。
古人认为,琴尚古朴、恬静、和润、清远、飘逸、雅致,他们把 弹琴看作是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调心之道。
再者,弹琴须讲气氛,或坐净室,焚香抚琴,以此陶冶性情;或 在松下泉边,清风明月中,独享天籁,进入物我两忘的悠然境界。
1977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到上海。当他在一次小型交 流演奏会上听了古琴演奏家龚一即兴演奏的一曲《潇湘水云》时(笔 者注:《潇湘水云》这首名曲,乃南宋古琴家郭楚望在元兵南侵逃难至 湖南时,俯仰天地,面对茫茫潇湘之水,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南 宋小朝廷苟安图乐,弃国家百姓于不顾的愤然之作,曲子将作者忧国 忧民报国无路的忿懑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安坐在贵宾席上的小泽征 尔听着听着站了起来,渐渐走向龚一的身边,继尔又盘膝坐在龚一身 边的地上,两手垂于前,一言不发。
一曲弹毕,默思良久,他提议龚一到另一空房内,为他再重弹一 遍。
抚琴之间,情感的波浪随低吟的琴声奔袭而来,忽而低回,忽尔 高昂;或抒展凄情,或激越悲愤。时光似乎倒回到八百年前的南宋年 代。当最后一个音符飘然而去时,小泽征尔依然沉浸在音乐之中。最 后,垂首沉思的他才从心肺间吐出一句:“深啊!”
在民乐当中,笔者很欣赏古琴、二胡、笛子、箫和瑟琶。每当我 不受外界干扰独处一室,微闭双目,让音乐萦绕于我,浸透于我,并 从我内心响起时,那么我的眼睛、耳朵、身体与精神就会逐渐转向内 在,充盈于整个心身。此时此刻,内外上下来回舞动的音符,很自然 地使我产生了 “此曲何必天上有,人间亦曾几回闻”的美妙感叹。
在生活中,听音乐除了带给人的艺术享受外,还有益于人的健康。 倘若你有幸而会操琴,那当然再好不过,如能“弹虽在指声在意,听 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欧阳修《赠无功 军李道士》)。那你就不自觉地进入了有益于心身的气功状态了。
即便如笔者一样不会弹琴吹笛,然而有一颗欣赏之心也是不错的, 在听琴的怡然自得中,可以“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苏东坡), 何乐而不为呢?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宛如用清泉洗心,心旷神怡,乐 不可支。而美好的心境,又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首要条件。
全球最大的健康组织凯色永久医疗计划主持人大卫•索柏在他的 “身心健康通讯”中,提出了用“心”来增强免疫力的秘诀,其中就有 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淡泊宁静,宽容豁达,乐观开朗的内容。
临床实践表明:乐观豁达、常帮助人者,可使恶性肿瘤朝着良性 方向发展,甚至有逆转的可能。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 等,均与情绪的乐观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005年7月的西班牙《荟萃》月刊报道:人类已进入“精神疾病 时代”。世界人口的25%,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 出现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也显示,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 将大幅增加。
美国《新闻周刊》于2005年10月16日载文指出:越来越多的证 据证明,紧张、焦虑、敌意和抑郁等长期的精神状态对心脏的影响比 地震这类突发事件要大得多。文章建议通过瑜伽、冥想和互助等来减 压。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学家对65 ~ 75岁老人进行一项调查表明: 心力强的人比心力弱的人平均多活4 ~ 8岁。心力者,精神支柱也, 乃是“心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而“心健康”,可促使人体免疫功能 “年轻化”,具有“心理抗争力”,这类人病后容易康复。
有位西方学者曾说过:永远不能让疾病来支配自己,要确信你对 于身体疾病的控制能力,要唤醒你内在的力量,要不断地在思想上保 持健康、和谐的状态。
临床实践证明,一个意志坚强者,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比 胆小者要少一半以上。笔者以为,这就是一个人的“气”之强弱所在。 所谓“病由心生病生病,乐能治病乐生乐”。而美妙的音乐,又是“心 理营养“的重要元素。
2005年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音乐疗法之所以能增强大 脑的运作能力,是因为优美的音乐可使聆听者更放松。而上音乐课的 6岁儿童,要比其他孩子的智商高2到3个百分点。上了两年音乐课的 学前儿童,要比上电脑课的学前儿童得分高。
《莫扎特效应》一书的作者唐•坎贝尔认为,在儿童时期听一点音 乐大有好处,而听莫扎特的音乐效果尤其好。他认为,音乐能使儿童 更快乐、更健康、精力更集中。因为许多古典音乐具有儿童喜爱的重 复旋律。而在加护病房里听古典音乐的早产儿的体重会增加,出院早, 存活几率更高。
1998年,美国大专院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表明,唱歌或演奏某种 乐器的中学生比不唱歌或演奏者的分数要高52分。
当然,所谓的音乐疗法,指的是优美舒缓的音乐。英国牛津大学 的科学家在研究报告中说,音乐能够缓解紧张,提高运动成绩,改善 因中风或帕金森病而神经受损患者的活动能力,甚至还能提高奶牛的 牛奶产量。
而选择适当的音乐,使节奏时快时慢,伴有停顿,会让人放松, 这对心脏病和中风患者大有助益。
美国科学家在41位超重和肥胖妇女中,开展了一个为期24周的 节食、每周步行三次的研究项目。结果,带着便携CD播放器边听音乐 边步行的,比没有音乐相伴的那组妇女减肥效果更为明显。当然,长 期控制体重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半途而废。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对90名编辑进行的实验发现,当他们 听了古典轻音乐后,工作的准确率提高了 21.3%。总之,音乐所具有的 神奇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的注重。多听中外古典音乐,有益无害。
当然,相对于被动地听来说,主动地唱则显得更为积极。美妙的 歌声和琴声一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而且能使听者的脊椎产生颤抖感。
德国科学家指出,唱歌能增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并显著增进其健 康。
法兰克福大学对31名业余歌手的研究表明,唱歌能刺激抗体的产 生,保护上呼吸道系统免受感染。
唱歌与冥想、步行一样,对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
科学家说,经常唱歌的人能改善他们的呼吸,增加他们的氧气供 应量,刺激他们的循环系统,将他们的身体调整到一种“平衡和充满 活力”的状态,并将变老的进程延缓。
德国沙里泰大学医院的教授塞德纳说,在一个权力、金钱和工作 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社会里,唱歌能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而许多人的 音乐天赋却被白白浪费了。
确实,唱歌有利于吐故纳新,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 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对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有利于增强面部皮肤的 弹性,使得面色红润充满活力;有利于胸腹部肌肉的活动,使横膈膜 受到锻炼;有利于改善神经系统与分泌腺的功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 力,使全身各器官保持青春活力;有利于记忆力的恢复和加强;有利 于消除寂寞、孤独和空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因此,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都能使我们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因崇拜中 国文化,崇拜老子,便将原英文名约瑟夫•尼达姆,改为中文名李约 瑟,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
俄国汉学家格奥尔基耶夫斯基,于1888年在其《中国人的生活原 则》一书中认为,老子《道德经》的学说远远超过希腊最早的唯物主 义者的学说,他还反对黑格尔否认中国有哲学思想的说法。
生于1956年的叶•阿•托尔奇诺夫也是俄罗斯的一名汉学家,他 自取中国名“陶奇夫”,现为圣彼得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发表过大量涉 及道教与科学方面的论文。
谈到道家,自然就会提到其鼻祖人物一老子,老子乃中国哲学 之父。因为老子的学说曾影响过孔子、文子、孙子、列子、墨子、庄 子、孟子、荀子与韩非子等。
而《道德经》一书,在西方思想家与科学家的眼中,则是“包罗 万象的” “老子及其著作与人类共存”(见1986年第5期《中国青年》 杂志)。时至今日,美、欧、日的科学家们,仍把《道德经》作为物理 学的宝典来加以学习研究,以便从中探求现代物理学所不能解明的宇 宙之谜。
道家学派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高度,深研自然之道,尔后由修道、 体道、证道转向养生养性之学。
已故的易学名家霍斐然先生在其《〈老子〉与人体科学》一文中说 得好:
“《老子》是从高层次的形神统一整体观立论的,揭示了生命的奥 秘,创建了养生理论。不但读之朗朗上口,被誉为哲学长诗,及其体 验养生功法,而又精妙入微,昔人称为哲学著作,而今又奉为气功经 典,古今注释不下数百家,无不穷毕生之精力,亦未能尽其底蕴…… 尽管有目共睹,却又不是尽人皆知,真似《老子》预计之言曰:’吾言 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我们这个装饰外表甚于修炼内心的时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 抽点时间,静下心来读读《老子》?不管你是得意还是失意,不管你 是健康还是生病,不管你是美丽还是丑陋,老子的《道德经》均不失 为一本最佳的读物,它是智慧的宝典,它是健康的指南。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的“摄生” “自爱”的养生观念。老 子认为,功名利禄是一柄双刃剑,既利生,亦杀生,处之不当,为祸 惨烈。故而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 极端,把握和谐。他问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声与身体,哪个更值得亲近?生命与财 物,哪个更贵重?获得名声财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更让人痛?过分 珍爱名声与财物,必定极大地耗神费力并拖垮身体;过多地贮藏贵重 之物,必定带来更惨重的损失)。
生活中不乏有“拼命”赚钱、尔后因病为“保命”又将钱交给医 院,并且因此而欠下一屁股债的例子。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罪莫大于 可欲,祸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欲 壑难填;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 厌。所以,懂得了满足之满足,才是永远满足)。为此,老子提出了 “自胜者强”的至理名言。
说实话,人的生存需要本来是很有限的,广厦千间,夜卧八尺; 满桌酒菜,一个肠肚;华服百件,岂能全穿?然而,在超前消费、攀 比消费理念的驱动下,人们漫无止境地追求华丽的装修(绝大多数的 室内装修,都是花钱害自己),高级的营养,高档的美服,豪华的轿 车、奢靡的娱乐,如此等等,都无不影响了内在的心灵,扰乱了气机 而产生了病因。
再者,由于过分看重自身,贪图名利、官位、美色等外在之物, 使自己寝食难安,时无宁日;或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搞得神经衰 弱,甚至于精神失常。故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抗拒外在的诱惑,这才 是坚强啊!
当然,这话好讲,真做起来又挺难。因而,老子说:“吾所以有大 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之所以有大祸患,乃是 因为我有躯体有欲望;等到我将躯体与欲望看得像并不存在一样,我 还会有什么祸患呢)当然,“无身”,并非是不要躯体,不要生命,而 是不以身为“身”。功名富贵应看淡薄些,艰难困苦应看平常些,热闹 风光应看冷落些,悲欢离合应看虚幻些。这才能以其“无身”而成其 身,这才能唯道是从,处之自然。
老子认为“圣人不病也,以其病尽,是以不病”(懂“道”的圣人 之所以没有病态心理,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不健康的病态心理是可怕的, 因此他才心明眼亮)。其实,养生再说得简单些,就是让心灵悠闲点, “如何三万六千日,不放心身静片时”?故保持心灵悠闲平静,才能以 善良、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并以体道修德的态度去看待世界。这 样才会自重、自爱、知足、知止,自贵其身,而又并非贪生怕死。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公布了一条信息:地球上存 在着三大长寿地带,即巴基斯坦的劳扎、苏联的高加索和厄瓜多尔的 毕路卡邦巴,这些地方的百岁老人,是其他地区的8 ~ 12倍。美国纽 约出版的《百岁秘诀》一书对这三大长寿地带的归纳为:最返璞归真 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
宋代苏东坡在陕西凤翔为官时,因境内终南山玉女洞之水清澈甘 甜,故长期派卫兵定期取水,为防卫兵偷懒弄假,他用竹片做了两片 “调水符”,然而却并不管用,卫兵往往将取回的泉水在半路上就喝光 T,尔后再装上普通河水去欺骗苏东坡。苏东坡在苦恼之下写了一首 诗寄给在京城为官的胞弟苏辙,诉说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叹。苏辙 阅后不以为然,回信批评兄长。道:您连喝的泉水也担心部下弄假, 是否操心过度了?为人应当顺从自然,生活上则应一切从简,如此一 来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为此,我送您一道“无忧符”,从今以后 不要再非喝玉女洞的水不可了 O
由此可见,在“简约淡泊,可以养年”的养生观上,苏东坡不如 其弟苏辙。
尽管苏辙幼年患过肺病,身体瘦弱,但因其天性旷达,清心简约, 从不过分追求身外之物而扰劳身心,故能活到74岁。
相比之下,身体健壮的苏东坡,因刻意追求享乐,烧菜煮菜,对 料、水、火、锅都有严格的要求,然而也只活到66岁(当然,与他坎 坷的仕途经历也有关系)□
老子的养生观是顺其自然,故而他反对人为与刻意追求。
总之,老子所创的道家以“重身轻物”的养生观独树一帜,他的 继承者庄子亦曾发出过“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 哉”的警世之言(意为当今世上自以为“君子”的庸俗之辈,大多数 人尽干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寻求身外之物的蠢事,他们忘了功名、 财富与生命相比,哪个更重要,真可悲呀)。
所以庄子主张“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 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者,岂不惑哉” (意为珍惜生命的人,虽然富贵却不因夺养人的土地而伤害生命;虽 然贫贱却不因求钱财而损害身体。然而当今世上有高官爵位的人,却 把这些看得很重,唯恐失去,见到利禄而轻视生命,这不是太糊涂了 吗)。
由此可见,道家提倡的“简约淡泊,可以养年”的养生观,是颇 有道理的。
记住这句话吧:“贪婪是真正的贫穷,知足是真正的富有”。
浏览6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