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调” 一称,是一个传统气功、养生、武术、健身 等多个领域常用的练功术语。但它作为气功定义或概念广泛用于诠释气功 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本书,三调是心身双修模式的一种简 化方式或一个缩影,又称三调修炼模式,而不作为气功定义。

一、“三调”概念的由来

气功“三调”是调心、调息、调身三部分内容的简称,首见隋朝时期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和尚所传“止观法”修炼要领。但它广为人知,则 是在20世纪80T0年代第二次气功热期间。

从近代《秘诀》的气功到1964年1月和1984年10月,焦国瑞教授 《气功养生法》及《气功养生学概要》两书均未提“三调”。

1981年6月,刘贵珍推广内养功的文献中,虽然出现了调整姿势、呼 吸和意守的“三调”内容,没有直接使用“三调” 一称。

1983年9月,林厚省、骆佩镂合编的《气功三百问》把“三调”称 作“练功三要素”:“气功锻炼的三要素是:意念(调心)、呼吸(调息)、 姿势(调身)。”①

1983年9月,马济人编著的《中国气功学》,在《气功发展简史》一 章认为,调身、调息、调心与姿势、呼吸、意念一致,也没有使用“三 调” 一称。

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主持编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 学卷》在练功基本方法一节中认为,“三调”的分类,起自隋智^和尚的 《童蒙止观》一书。

1991年7月,张洪林、胡卫国编著的《中医1000问——气功篇》,在 “什么是气功的三要素?” 一节,把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的练功内容 简称“三调”,又称气功三要素。

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实用中医气功学》一书《第四篇气功功法

① 林厚省,骆佩钱,编著.气功三百问.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 51.图片1

学•第一章:气功基本方法——“三调”》,详述了 “三调”的基本内涵。

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编 的《健身气功教程》把气功定义为:“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 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 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①第四章《练功要素》以“调心 为首务”,详述了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内涵。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认为:“气功是调身、 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锻炼技能。”②《中篇:实践技能》第四章《基本操 作》四节,专门阐述调身、调息、调心及三调合一。

纵观“三调”形成过程可知,气功疗法推广初期,是没有“三调”概 念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三调”才逐渐作为一个气功概念通行使 用。

二、“三调”的基本内涵

气功、养生、练功的“三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型:广义三调 是指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机体心理、生理和形态或 个体心、身、形环节,逐渐达到最佳心态、最佳生态、最佳形态,保持最 佳状态的练功技巧;狭义三调是指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


  •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培训教程.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8: 7.

  • 刘天君,主编.中医气功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 协调个体心息身或心意、呼吸、姿势,逐渐达到最佳心态、最佳息态和最 佳身态,保持最佳状态的练功技巧。练功者通常说的三调大都是狭义的三 调。


(―)调心的基本内涵

  1. 调心的基本概念


调心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心理活 动,以便达到凝神静气,心平气和,意气合一,心气合一,心无杂念,心 理平衡,保持最佳心态或最佳神态的练功技巧,又称调神、炼神、炼己。

  1. 调心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往往以“调心为首务”,俗话说:“达摩西来无一字, 全凭心意练功夫。”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有段广泛流传的名 言说得好:“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即使给你整个世界, 你早晚都会毁掉一切的。”都强调了调心的重要性所在。

葛洪《抱朴子•丹经》强调“下手先凝神”。“凝神”即宁神、调神、 调心使心志专一的意思。汉陆贾《新语-慎微》:“如调心在己,背恶向 善,不贪于财,不苟于利,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 之事也。”①其调心的目的在于培养善心,祛除贪心,制心一处。

隋智^和尚《童蒙止观》归纳了调心的两大要点:“一者调伏乱想, 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旨在强调避免胡思乱想,使 昏沉、浮想联翩、思维散乱、用意急切各得其所,得以调理的重要性所 在。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义解四-慧远》:“远每于讲际至于定宗,未尝 不^美禅那,盘桓累旬,信虑求之可得也。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以为 失耳!” “无暇调心”是指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情,使心平气和。

明陆西星《玄肤论•真息论》:“调心者,摄念归静,住坐卧行,常在 腔子。”他的调心要义是一心归静,静心修养。

  1. 调心的现代解释


现代意义的调心,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语言学 (NLP)、社会学、管理学、气功学、养生学、人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都有 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6.

  • 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心平气和


心理疏导,主要包括自我心理疏导、亲朋好友疏导和心理医生疏导三 部分内容。大多以个体自我心理疏导为主。默念简单、正面、积极、阳 光、感性的良性语言,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意 境目标。

美国潜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告诫我们,“话语是世界上最神奇的 力量。带着爱、希望和鼓励的积极话语能将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①

气功锻炼中,常用松静自然、六字诀、放松等良性诱导语进行自我暗 示,促进形成入静、意守和气功状态。

  • 培养积极心态,祛除消极心态


人的心理状态,简称心态,主要分为积极心态(PMA)和消极心态 (NMA)两大基本类型。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从正反两个方面严重影响 着人的日常心身与行为状况。

积极心态是一种正面、阳光、热情、快乐、愉悦、宽容、健康的心 态;消极心态是一种负面、阴暗、冷漠、悲观、郁闷、狭隘、不健康的心 态。美国作家查尔斯-哈奈尔说得好:“一个人的想法、做法和感受决定 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②

气功锻炼的调心是一种把注意力放在意气或心气的有意识调控上,不 断清除思想垃圾,不断祛除负面、阴暗、消极心态,不断培养正面、阳 光、积极心态,不断培育正气,勃发正能量,活出最佳状态的过程。

  • 保持心理平衡,达到最佳心态


心理平衡是指个人或群体正面、阳光、积极、稳定、持久的平和心理 状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中正合和、中规中矩、阴阳 平衡、气机顺畅、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三乐”“三个正确对待”等方式调整心 态,逐渐达到心理平衡。

什么叫“三乐”呢?

第一乐,叫自得其乐。自得其乐,才能乐在其中。

  • 田缘,张弘,主编.安东尼•罗宾潜能成功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118.

  • [美]查尔斯哈奈尔,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 31.


第二乐,叫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才能享受生活。

第三乐,叫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才能分享快乐。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 “三乐”,才能实现内心快乐, 心理平衡,否则,是很难真正快乐的。

什么叫“三个正确对待”呢?

第一,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才能认清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人生定位,从而积 极进取,不断成长,逐渐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正确对待他人。

正确对待他人,才能认清他人,明辨是非,选对圈子,给自己一个恰 当的人群定位,从而善用人脉,超越他人,卓尔不群。

第三,正确对待社会。

正确对待社会,才能认清社会,给自己一个恰当的社会定位,从而适 应社会,把握时势,活出最佳状态。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做到了 “三个正确对待”,就能认清自 己,认清他人,认清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真正做到内心快乐,心 理平衡,否则,是难以心平气和,真正快乐的。气功锻炼以意领气,以气 调心,心气合一,使人心平气和,乐在其中,有助于促进个人或群体保持 长期的心理平衡。

(-)调息的基本内涵

  1. 调息的基本概念


调息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呼吸,以 便达到呼吸轻松自然,舒畅和顺,保持最佳呼吸状态的练功技巧。

  1. 调息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调息是心身沟通的重要桥梁,它以“气”为标志把 心、身、形连成一体,形成心气一身气一形气互动状态。古人非常重视静 心调息,气息合一。其调息,不是单纯地调节或调控呼吸的气息,而是 心、息、身合一的气息。

隋智^讲述、灌顶记录《摩诃止观》卷四下说:“初入定时,调身令 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智^认为,调身的重点在于调整身体,使 轻松舒适;调息旨在调节呼吸,使其匀柔深长。宋苏轼《龙虎铅汞论》: “有隐者教余曰: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握固,心定息微,则徐闭之。”作者

描述了一个握固调息配合静坐冥想的练功过程。

明陆西星撰《玄肤论》:“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 陆氏强调以自然呼吸为要进行调息。

清祝登元著《陆地仙经-心医集-静功》,通过朱子的《调息铭》,生 动描绘了一段匀、柔、深、长的调息要点,以及调息后的心身美好体验, 作者仔细写道:“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 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联。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 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 真气滋生。药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进退,胥在此中。”①

清马齐著《陆地仙经-茹穹子入道始终-调息》说:“凡息有四种: 曰风,曰喘,曰气,曰息。坐时鼻息有声谓之风,往来频促谓之喘,出入 不细谓之气,绵绵密密谓之息。风则散,喘则戾,气则劳,息则定所谓调 者,但欲其不风不促不喘不劳而已,与数息不同。调息无意,数息有意。 绵绵密密,若存若亡,息调则神自归根,所以谓之胎息。”②作者分析了调 息的类型,详细地诠释了调息的内涵以及调息与数息的不同。

  1. 调息的现代解释



  • 大多数现代人不懂得如何正确呼吸


近年来,美国健康学家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成人呼吸方式不正确。英国一项研究表明, 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意识地调节呼吸。

  • 美国医生的4-7-8呼吸法


2015年5月,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 医生安德鲁-韦尔博士研发了一种“4-7-8呼吸法”,能帮助人体减少紧 张感,在60秒内入睡。“4-7-8呼吸法”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是张大 嘴巴呼气同时发出“呼”的声音。然后闭上嘴巴用鼻子轻轻吸气,在心里 默数4秒。接着屏住呼吸7秒钟。之后用嘴深呼气,再次发出“呼”的声 音,持续8秒。接着,再一次吸气一呼气,重复3次。韦尔博士建议人们 每天练习两次,坚持练习6〜8周,直到熟悉整个过程。

韦尔博士的“4-7-8呼吸法”在中国气功、养生功、印度瑜伽功中 早已使用,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6.

  •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1.

  • 正确呼吸有助于改变心身状态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看,作为心身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呼 吸姿势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纠正成人的不良呼吸动作;二是调整心态,使 心平气和;三是促进姿势优雅,行为从容自如。

  1. 调息的实践体验


在生活实践中,一个人在心态平和,心情舒畅情绪状态下,呼吸往往 会变得和缓顺畅,表现为心平气和。反之一旦遇到非常生气、烦躁、发 火、悲伤的情绪状态,呼吸就会突然变得急促起来,表现为气喘吁吁、气 急败坏、长吁短叹等应激反应。

(三)调身的基本内涵

  1. 调身的基本概念


调身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心身姿 势,以便达到动作舒展大方,优美自然,强健有力,保持最佳姿势、体势 或心身状态的练功技巧。

  1. 调身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调身是调心和调息的基础、载体或操作单位,实际上 是以身为本,调心、调息、调身的综合。古人特别重视调身,从修身到礼 仪,从日常四威仪到形态调控,形成完整的调身方式。

俗话说:“卧如弓,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眼观鼻、鼻观口、 口观心”,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调身行为的具体反映和经典总结。《管子》: “形不正,德不来”“德全于中,形全于外。”古人调身,已把个人形象的 培养,提升到了一个人文素养和修身育德的高度。

  1. 调身的现代解释



  • 在信息传递中非语言所占比例远远大于语言


一个信息的传递=7%语言+38%语音+55%形体,说明非语言符号在 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功锻炼的调身,充分利用人体非 语言优势,积极促进个人达到最佳身态,保持良好的外表形象。

  • 正确姿势具有调整心息状态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同样影响其 心理状态。因此,正确姿势具有调整心态,改变不良呼吸状态的积极作 用。

在日常生活中,正头展胸,昂然屹立,舒展大方,从容自如的姿势, 使心胸开阔,呼吸通畅,给人以积极、阳光、正面的形象,有利于形成积 极心态。而且,可有效纠正不良姿势,使人保持好形象,好身材。

气功的调身锻炼,讲究虚领顶劲(正身正头竖颈)、含胸拔背(扩胸、 舒胸、展背)、沉肩(松肩)坠肘、腰脊伸张、腿脚稳固、手臂持中,全 身前后、上下、左右完整一气,张弛有度,建立一条良性心理一生理一形 态循环互动反馈回路,用正确的姿势,调整心息身达到合和一气的气功状 态,促进心身健康。

  • 正确姿势有助于改变不良习惯动作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交通、通信工具,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 的巨变,人们的运动状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一种明显的不良变化 是:静得多动得少,坐得多站得少,弓得多仰得少,侧得多直得少,卧得 多蹲得少,低头族随处可见,以至于错误姿势成为现代流行病,严重损害 了现代人的整体形象。

气功锻炼遵循一定的姿势要领,用正确的姿势调整心息身,使练功者 达到气功状态,有助于改变现代人的不良习惯动作,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良 好姿势。

三、“三调”的基本方法

气功“三调”的方法很多,大多数教科书按照调身、调息和调心顺序 进行锻炼。本节遵照《健身气功教程》着重强调的调心、调息、调身顺序 进行诠释,以突出调心的统领作用。

(-)调心的方法

调心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侧重点不同,从二分法一多分法分为多种 类型。二分法包括自我调心与非自我调心,主动调心与被动调心,物质调 心与意识调心,局部调心和整体调心等多种方式;多分法包括心理、言 语、睡眠、运动、休闲娱乐、游戏、微笑、食物、物理或生物反馈法、两 性、药物、旅游、环境等多种方式。气功锻炼的调心,以自我心理调节为 主,呼吸和姿势调节为辅。

自我心理调节,是指采取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心态调节的过程,包 括意守法、宣泄法、催眠暗示法、行为调节法、信仰法、神经语言学 (NLP)调节法、情境调心法、环境调心法、美食调心法等多种方式。气功 锻炼的调心方式,以催眠法、意守法和符号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1. 自我催眠调心法


自我催眠是一种通过催眠暗示的方式,使个体的感知、记忆、情绪、 思维、想象、判断、态度、行为发生改变的意识状态。它虽然与睡眠现象 有点类似,但从生理上说,一直处在清醒状态。

自我催眠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的远古图腾一巫术时代,那时的巫师的 魔法、咒语、祭祀、通神仪式,及至我国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 经》倡导的祝由,都包含催眠暗示的技巧。18—19世纪催眠暗示概念才进 入心理学视域。

美国医学博士麦克斯维尔-马尔茨认为:“人总是依据自己想象中信 以为真的样子(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来做事、感觉和实践。” “’心 像’的威力和现实实践差不多。”①

催眠暗示法多采取形象或心像控制法,进行积极、阳光、良性的自我 催眠暗示。我们重点推荐三步调心法和五步调心法两种方法,二者比较适 合初学者入门练习。练习者采取靠坐、半躺或平卧姿势,全身自然放松, 呼吸自然、匀柔深长,每个步骤持续3〜5分钟。

  • 三步调心法


三步调心法是一种通过三个自我暗示步骤,主动用正气、正念或美好 意境置换、清除内心杂念,从而达到入静状态的练功方法。

  • 清心、放心、宽心,主动排除杂念,意气合一,以意领气,气随意 行,平心静气,使大脑安静下来,进入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愉悦状态。

  • 专心、静心、一心。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于一念,意守丹田,培养 正气,进入入静状态。

  • 有心一无心一混沌心。心、身、形保持和气一团,混沌一体,合和 一气,物我合一状态,进入气功态。

  • 五步情境调心法


五步情境调心法是一种通过在大脑中反复浮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好 情境的五个自我暗示、自我心身放松步骤,清除内心杂念,从而达到入静 状态的练功方法。

  • 在头脑中浮现自己全面放松、心情愉悦的情境。解除全身精神心理 紧张状态,放松心情,排除杂念,保持轻松舒畅姿态。进一步浮现或模仿

  • [美]麦克斯维尔-马尔茨,著;洪友,译.心理控制术.北京:群言出版 社,2007: 39, 46.


 

心情舒畅时的愉悦情境。

  • 在头脑中浮现过去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年轻时的美好情境: 全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自在 地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 在头脑中浮现现在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现在的美好情境:全 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自在地 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 在头脑中浮现未来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未来的美好情境:全 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自然空气,轻松自 在地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 在头脑中浮现整体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经常身处的美好情 境:全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 自在地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1. 意守调心法


意守是一种把意念或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目标上,以一念代万 念,排除杂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的练功过程。

苏轼在练功体会中,较早开始使用“意守” 一词。他描述道:“静心 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恐是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此气 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氯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咀中 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念不起,虽过三百息 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直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 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勉微吸,及时呼吸,但任其氤氤缥缈,微微自出。 尽气乎则又微吸,如此出入元不断,而鸿毛自不动,动亦极微。觉其微 动,则又加意制勒之,以不动为度。虽云制勒,然终不闭,至数百息,出 者少,不出者多,则内守充盛,血脉通流,上下灌输,而生理备矣。”

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守,同苏轼“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和“以意守 气于胸中”的意守内涵基本一致。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主持编著的《中医学概论》在内养功和 强壮功一段介绍了意守的具体方法:“姿势摆好后,即开始意守丹田,进 行呼吸法。” “意守丹田:意守丹田(脐下1.5寸,即小腹)是为了使患者 的精神集中,专心练功。开始练功时,用意守法引导精神集中于丹田,吸 气时亦须有意识地送入丹田,经过二十天左右,患者自觉在吸气时,气已 贯到丹田,此后即可将'意守丹田'改为'意守脚趾’。再经过一个时期, 若感觉到脚趾有发热的现象,患者的思想已经集中,心情已经安静,杂念 已经消除,亦可放弃意守。否则,不可放弃。”又:“头部端正向前略低, 耳如不闻,两眼轻闭,微露一线之光,目观鼻准,口自然闭合,意守丹 田,以鼻呼吸了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守是一种主动调动注意、感觉、知觉、想象、 思维、暗示等多种精神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某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 心理学中,注意分为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根据人 的心理特点,气功意守主要分为内部意守和外部意守两大类型。

内部意守常用方法,包括意守穴位、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呼吸、 字词符号或警句等方法,最常使用意守丹田;外部意守常用的方法,包括 意守身体某一部位、某一美景或美图等方法。

  1. 符号调心法


符号调心法是一种采取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的人文符号方式调节心 态,促进心平气和的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乔治-赫伯特-米德说: “心态(mentality)是有机体与情绪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组成的符号为 中介的。”②在气功锻炼中,“气”是沟通联接心态和情绪互动循环反应的 中介符号。

练功者在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过程中,调气(和气)、练气(呼 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发气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一次以 “气”作为催眠暗示符号,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为中心的调心过程。静 视或意想美景画、美女图、气、道、禅等字画图符令人赏心悦目而调心同 理。

  1. 言语调心法


言语调心法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和默读传统经典文章、名言、诗词、 警句等达到调整心态,促进心平气和目的的锻炼方法。

它起源于远古人类语言形成时期,到了距今1万年前的远古图腾一巫

  •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学概论(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544 -546.

  •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霍桂恒,译.心灵、自我和社会.南京:译 林出版社,2014: 138.


术时代逐渐发达,作为巫师和医家施术、咒语或祝由时的重要技巧得以流 传。后广泛用于练功实践,主要包括诵读经文和默读词句,两种语言与非 语言有机结合的调心方式。

(1) 诵读经文

气功锻炼中常用于诵读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易经》《道德经》《论 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孝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 《素书》《三字经》《弟子规》、传统诗词等经典文献,练功者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配合练功,择重诵读。

(2) 默读词句

气功锻炼中常常默念的词句,都是一些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词 句。练功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或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优美词句,配 合练功诵读,主要包括放松,我放一松,松一静一自一然;嘘、呵、呼、 咽、吹、嘻六字诀;一念无生,一念无奇,我与自然和谐一体;天气降, 天降运气,我是最幸运的人;地气升,地升福气,我是最幸福的人;人气 聚,人聚和气,我是最和气的人,我是最健康的人;或我幸运、我幸福、 我热情,我和气、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我有力、我自然等具有正气 场、正能量的语句。

(二)调息的方法

调息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侧重点不同,从二分法一多分法分为多种 类型。二分法包括自我调息与非自我调息,主动调息与被动调息,局部调 息和整体调息等多种不同方式;多分法包括吐纳功、吐字功、数息功、胎 息功、龟息功、声息功、运动、生物反馈法、药食疗法等多种不同方式。 气功调息,以呼吸调节为主,心理和姿势调节为辅。呼吸锻炼的具体内 容,详见第三章气功基本思想第一节呼吸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这里 择重介绍吐字功、数息功和胎息功三种常见调息方式。

  1. 吐字功


吐字功或吐字法,又称吐字呼吸法、读字呼吸法、发声发音呼吸法, 是一种以呼气一吐字一发声发音为特色,把借气发力与借力发气相结合, 声、音、意、气、力有机结合的发声、发音功法,主要包括哼哈功,畔 (hong)、哈、嘿三字诀,呵、嘘、呼、口四、吹、嘻六字诀,以及藏传佛教 通行的唾(wong)、嘛(ma)、呢(ni)、叭或呗(bei)、咪(mei)、畔 (hong)六字真言。

它的起源和远古人类图腾一巫术祭祀仪式、生产活动、社会交往和日 常生活沟通交流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吐字发声、发音、发气的声一音一气相应的传 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为有效指导练功和医疗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 喜、怒、悲、忧、恐。”①五气即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 脏者,肝、心、脾、肺、肾;五音者,角、徵、宫、商、羽;五声者, 呼、笑、歌、哭、呻。五脏六腑有气、有声、有音,五气、五声、五音相 适相应,合于阴阳则无病。

物理学研究发现,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和折射性特点,常用来防病 治病。

因此,气功、养生的吐字功,是一种声、音、气、力有机结合而成的 传统功法。它以意领气,以气催声、发音,形成混合气流,产生振动声 波,按摩机体五脏六腑,达到养生、练功目的。

中国传统的六字诀功法,古代称作“祛病延年六字诀”或“六字气 诀”,简称“六字诀”。六字是:呵、嘘、呼、咽、吹、嘻。

六字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六字诀文献出自陶弘景《养 性延命录》。隋代智^和尚《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记载了六字和五脏的配 属关系。肝、心、脾、肺、肾、三焦,分别配嘘、呵、呼、咽、吹、嘻。 有六字配属五脏歌诀:“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口四圣皆知,肝脏热来嘘 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明冷谦《修龄要旨》把六字配属了四季和动作, 编程歌诀,传播于世。

六字诀四季诗: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 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耳 口,其功尤胜保神丹。

六字诀动作诗:肝若嘘时目瞪睛,肺和口四气双手擎,心呵顶上连叉 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六字诀的顺序,按照五行相生顺序:嘘一呵一呼一咽一吹一嘻。

吐字功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一法多用,简单易行,见效迅 速,老少皆宜。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6.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间流行着六字诀功法十余种,以马礼堂 的养气功六字诀影响较大。

  1. 数息功


数息功是一种默数呼吸或气息出入的次数,使心智专一、内心清净、 消除杂念的练功方法。

该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方仙家的修道方术,晋代以后逐渐纳入道家修 炼体系,一直延续至今,自古以来受到众多气功、养生或练功家的高度重 视。

葛洪《抱朴子•论仙》:“安得掩翳聪明,历藏数息,长斋久洁,躬亲 炉火,夙兴夜寐,以飞八石哉?”①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净行之僧,绳坐其内,殖风服 道,结珈数息。”

清马齐《陆地仙经-茹穹子入道始终-数息》把数息功作为修炼的基 本功大加赞扬:“凡数息乃初入之工夫。人为物诱已久,一旦离境,不把 自主,未凝而复散,故用心息相依法,拴系此心。由粗入秒,自一息数至 百千息,方得此心离境,渐渐纯熟,而息自调矣。此法最捷径,最容易, 最无病,与守丹田、守泥丸、守黄中者不同。”②

《秘诀》第十章《南北派之师法》把数息功纳入武术气功和技击训练 的范畴:“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气静 贝I」神恬,神恬则气足。技击臻此境界,而后可称上乘,可称绝技。否则仍 不过野道旁门,终难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也。至数息之法,又名调息,道家 又称听息。”③

在武术家眼里,数息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练就下实上虚,气不上浮的 基本功,以便技击者进入实战状态时,因“不动心”,心平气和,而应对 自如,战胜对手。

  1. 胎息功


胎息功是一种练功者模仿婴儿在母体胚胎中的呼吸行气姿势,想象自 己像胎儿一样运气传统练气(呼吸)方法。包括行气、闭气、仿婴、内 炼、调息、神气等不同类型。胎息又称内呼吸、脐呼吸或丹田呼吸;胎息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27.

  •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1.

  •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66-67. 功又称内丹呼吸术、内炼呼吸术或丹田呼吸术。


它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方仙家的修道方术,两汉至两晋时 期逐渐定型。早期以行气、闭气为主,内容比较简单。宋以后演变为内炼 术或内炼术。近代,演变为丹田呼吸术,受到众多武术家的高度重视,一 直延续至今。

胎息的目的是使练功者像婴儿在母体那样返本归原,保持自然本真状 态,即“重返婴儿,再立胎息”。

  • 行气。葛洪《抱朴子释滞》胎息即行气:“行羔或可以治百病 ……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①

  • 闭气。胎息又称闭气、闭息、胎食。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 《后汉书》作胎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和明朝养生家袁了凡则称胎息功。


范晔《后汉书•王真传》:“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五十 者,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 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被视为闭气的一种,后作闭息。

浏览2,8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