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八段锦功法练习
据记载,八段锦功法是由唐末五代钟离权仙师所传的一种上乘的气功锻 炼方法。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 和动作之间,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的含意。“八”这个数还有对 应周易先天卦象坤卦之意,坤主柔、主顺、主通畅,以此来应老子的守柔之 道。“锦”字,是讲其精美华贵,并难以寻求之意,故名为“八段锦”。不 过,目前传承中的“八段锦”有八个动作的和十二个动作的,后人又称十二 个动作的为十二段锦以此来加以区分,其实这十二段锦只是在八段锦功法上 加了四个动作而已,我认为他们师承一脉,不用刻意去区分它。“八段锦”功 法既完整而又独立,如果能正确地练习,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八段锦功法乃修道之基,其中有很多静功的妙用,比如调息、咽津、以 “神”驭“气”等等,如果正确练习会受益良多。您如能长期坚持动功、静 功相结合的方式练功,便能达到邪魔不敢近、梦昧不敢昏、寒暑不能侵、灾 病不能入的境地。有人会问,为什么在讲太极拳的书里要提八段锦呢?这是因 为太极拳里的“无极桩功”根本就离不开八段锦这门功法,有此功法作基础, 才能很快地进人恍恍惚惚、混混沌沌的境地。所以只有熟练地掌握八段锦功法 后,才能在练习“无极桩功”时心神不外驰,使你能很快地进人虚无状态。
总结八段锦静功,可精化为八个功法阶段:一静神、二叩齿、三鸣鼓、 四咽津、五摩肾、六轳转、七虚托、八足心。可是今天的很多人,却只对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后面的动作感兴趣,唯独忽略了最重要的静功修 炼内容,并把八段锦编成像养生操一样的东西练习,美其名曰行功八段锦, 这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叹!
其实八段锦中的第一个姿势就要涉及打坐功夫了,习练者在打坐初期会 觉得两腿有发麻的感觉,这是因为身体气血不畅,腿部积累的陈沙太多所造
成的。所以就需要练了,当腿部积累的陈沙不多时,气机上下运转升降也就 通畅了,不但腿不感到麻痛,而且还会有舒适快意的感觉,故愿意打坐了, 古人管这种现象叫“发乐”。但人不能长期、长久地拿打坐作为唯一的修炼方 式,如长期如此,便会出现久坐而伤身的状况,故此八段锦后七势是动功, 实乃调理身体气机的,望读者明鉴!
“八段锦”具体的练习方法如下: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图片1
此势为八段锦功法最核心的内容,不过,却难以用笔墨语言将其说尽。 为何如此说呢?其实打坐动作很好讲,古书中说,“蟠趺坐姿,身下须用芦花 之类做软褥垫坐为妙”,用软垫微微垫髙尻骨,是为了令真气容易过尾闾关的 缘故。但真正难讲就难在一个“冥心坐”及“静思神”上。因心神最易外 驰,如天马行空之难羁,故调和最是不易,所以必须依着静功的习练方法, 把呼吸炼到非常之静,才能调和其心,才能进入静功的最高境界。故此练静 功须要把身、息、心三者完全调和,要做到先端坐调和身体,再做到清净调 和呼吸,最后还要做到止念调和其心才行。祖父曾经给我念了一首诗:“元神 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灵胎。”这首诗 说的就是练八段锦时的功景。我祖父还讲:“心念不起名为坐,自性不动名曰
禅,只有静坐少思寡欲,冥心、养气、存神才是静功之要诀。”因此八段锦一 开始,就是通过运用导引法或内观存思法,逐步使自己进人“静”的境界,即 道家所讲的恍恍惚惚、混混沌沌的状态,待肾中真阳之气发动,好行周天之法。
所以不要小看这个“静”字,在静功练习法中,“静”字是有三重境界 的:第一重是身静。即身体不动,谓之身静。练功之时,不要存有紧张的情 绪,要保持身心的放松,这自然有利于入静。如果能坐得住,坐得轻松,甚 至不愿意再动的状态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的表现。但这种表现只能说是静功 的初级功夫。当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想尚未完全清除,万缘还未完全放 下时就要赶快进入第二重境界“心静”了。
第二重“心静”。即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古人讲:“身不动则心安,心 不动则神宁。”只有当心中不起念头,才能做到以心使气,心气合一。当以往 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专一的 状态,内心世界完全得到安宁时才是心静。此为静功之中级功夫。
第三重“意静”。当不知有我时,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 存在,意识尚未彻底干净这不叫意境。只有进人“混混沌沌”、“空而不空” 的状态,真正做到无我之时,此时就是把鸟的软毛放在鼻端,鸟毛似乎不动, 人好似也没了气息的程度,即到了静功之最高境界“意静”了。所以看似简 单的一句“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其实才是真正的静功。练功者只有达 到这种“意静”的状态,才能说习练者有点八段锦的修炼功夫了,有了这种 功夫才能练站功等。而且打坐打好了还可治愈严重的抑郁症。
另外说一句,辟谷就是练气练到这种境界时,身体自然进入一种不需要吃 喝的状态,这种状态好像乌龟进人冬眠时身体不需要吃喝的状态一样。而有些 人说是在练辟谷,但他的精神还处于兴奋状态,只是用意志控制自己不想吃喝 而已,还四处乱跑,消耗自己的体能,这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因为是用意志来 控制自己吃东西的欲望,所以就有得厌食症的可能性,并且又因为自身没有真 正达到“静”的状态,身体还在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时消耗的能量则是自身储 备的精华,如消耗久之,身体必然就虚弱了,所以我才说这种“绝食辟谷法” 有百害而无一利。我管这种辟谷叫绝食运动,而非真正的道家辟谷功法。
接着讲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此势是由做握固状开始,用舌在口中 上下左右搅动,再使生津液,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咽下。然后行导引法, 吸气不必加意念,吸气自然,然后屏气吞咽口中的津液,同时徐徐将气呼出, 并用意念好似将津液一点点送入下丹田;待气呼完时,仿佛吞咽之津液已运 到下丹田。如此数回,待心思沉静下来后逐步进入“混混沌沌”、“空而不 空”的状态。八段锦静功出定醒来时,为了起到按摩梳理筋脉、活动筋骨的 作用,便有以下七式。
接上式,盘膝而坐,当出定醒来后,便要做发常梳、目常运的功法了。 发常梳操作方法: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 开始用手梳头发,经后脑回颈部。早晚各做数次。作用功效:头部有很多重 要的穴位,可以明目,预防头痛、耳鸣等。目常运操作方法:微合眼,用眼 珠转圈,先左、上、右、下顺时针方向转;然后眼珠逆时针转圈。重复3次。 然后搓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作用功效:可明目、治疗近视、缓解眼 睛疲劳,尤其适用于经常玩手机、视力疲劳的人。然后慢慢睁开眼睛,搓搓 双手,待双手搓热后双手手掌顺着鼻沟画圆揉搓,等面部搓热,鼻窍通气为 止。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二、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古人认为牙齿是筋骨之余,经常轻轻叩击能使肾气牢固,心神清爽。还 可起到加强肠胃吸收,防止牙痛、蛀牙和牙退化的作用。两手向上相叉虚托 抱顶,左右旋转可以去除两肋积聚的邪气。
练习方法:双手做握固状,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然后用舌在 口中上下左右搅动,再使生津液,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咽下。另外中医 有一个预防中风的好方法,叫“咬天门”。操作方法是把整口牙齿上下紧 紧合拢,用力一松一紧地咬牙切齿,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的时候也互不 离开,反复数十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 头皮以及面部都处于有序的紧张和舒展动态中,加速脑血管血流循环,让 趋于硬化的脑血管逐渐恢复弹性,让大脑组织血液和氧气供应充足,从而 减少眩晕的发生。“咬天门”的方法应天天练习,不拘时间。在持续两个 月之后,部分患者就可以感受到疗效,一过性脑缺血的症状明显减轻。如 果能常年坚持,脑动脉弹性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大大减少脑卒中的 发病率。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适宜应用此法。
然后两手交叉向胸前伸展后再向上虚托至头顶后下落,双手抱头停顿数 分钟后,目视左肘尖再以腰为轴,上身缓慢向左旋转至极限,停顿数分钟后, 再缓慢归于原位,目视前方,然后再向右旋转,动作同左,左右旋转共十次。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等症。
三、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接上势,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 中指之上,随即弹击后脑枕骨二十四下,每 下间隔大约几秒钟,以此来驱除风池之邪 气,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做,可增强记忆和 听觉。
四、微摆撼天柱〖左右同〗,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 六,神水满口句。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接上势,把双手平放于膝上,头部缓缓向左扭转停住,挺颈用眼观其左 肩后,右肩及上身要保持不动,停顿数秒后,头部缓缓归于原位;接着头部 再缓缓往右扭转停住,挺颈用眼观其右肩后,左肩及上身保持木动,再停顿 数秒后,头部再缓缓归于原位。如此反复练习十二次,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 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治疗颈椎疾病及除风池之邪。不过,注意要慢慢 做,否则会头晕。古人形容人体的颈部为通天的柱子,所以这组动作叫“微 摆撼天柱”。
上势练完,身体归回原位后,用舌头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口中生出 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等口中津液填满后再将津液分三次咽下。此法可去 肝脏风邪。舌头在八段锦功法中被形容为口中的龙,故叫作“赤龙搅水津”。 这里的“津”乃是口中的津液。古人认为“津为肾之液”,经常做这动作, 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还可以助消化,平五脏之火气。古人非常重视口 中的津液,并给予了多种称谓,如金浆、玉醴、甘露、自家水、醴泉等。漱 咽之,又名“胎食”。道家又称行周天功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津液为金液、玉 液。不过在道家修炼中,“玉液”、“金液”,两者又有所不同。人的舌下为玄 膺,该处有两窍,左名金津,右名玉液。当精气经过玉池的时候,这窍所分 泌的唾液为玉液。《黄庭内景经》中则说它有“开通八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 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的功效。再说说这金液的生成,内丹术认为,金液 是肾水中的精气上升之故。真水蕴藏在肾中,在周天功中真水可以随精气的 运转而上升至口,化为甘甜的津液,古人认为金液对身体的功效要远超过 玉液。
当玉液或金液增多,待“津液满口时,则微漱数遍,然后行导引法,吸 气不加意念,吸气自然,然后屏气吞咽口中的津液,同时徐徐将气呼出,并 用意念好似将津液一点点送人下丹田;好似津液徐徐以意引下重楼(气管〉, 渐过膻中(两乳之间〗、鸠尾〈剑突下〉、中脘、神阙(胳)至气海(下丹 田)止”。在咽下时,最好要闭目凝神,要感觉到它下降到下丹田。下丹田在 前面我们已经有专门篇幅提到过,它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 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接上势,深吸一口气停闭不出,两手互搓至发热,然后急分开来摩擦后 背的“后精门”处,一面摩擦一面自然呼吸,以感觉发热发烫为止,然后将 两掌捂住“后精门”,用意念守住后精门约几分钟即可。如此反复练习几次, 做完后收双手做握固状。故叫作“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此处通常有两种锻炼方法:一种是意守法,用掌擦“后精门”,以感觉发 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捂住“后精门”,用意念守住后精门约几分钟即可。 另一种是采阳消阴法,即背部对着太阳,意想太阳的光、热,能源不断地 进人“后精门”,心意必须专注“后精门”,时间约30分钟即可。不过,此法 建议冬至后老年人晒太阳时练习为好,夏天最好不练,因为夏天太阳大容易 中暑。
这里说一下“后精门”。我祖父对我讲:“腰眼为密户,又为内肾命门。 命门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对男子所藏 生殖之精和女子子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并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 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 作用。如经常按摩‘后精门’这个地方,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 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并能辅助治疗肾寒阳衰、遗 精、腰痛、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六、左右辘轳转,两腿放舒伸接上势,双手叉腰,先用左臂连肩画圆,如同摇辘轳一般,同时左手除 作为支点外还需按摩侧腹部,左侧做完再做右侧,右侧与左侧等同。左右各
几次即可。因此势如同摇辘轳一般,故叫作“左右辘轳转”。上势毕,双腿自 然前伸放松并平息纳气,也就是自然呼吸,双手放在膝盖上。然后搓手使手 心发热,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胳顺时针方向揉。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 收,可治疗便秘、腹胀等症。然后在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 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 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历代帝 王最得意的养生功法。有提升中气、固精止泄的功效,对慢性腹泻、男子性 交时间短有不错的效果。
七、叉手双虚托
接上势,全身放松,双手在胸前交叉,然后深吸一口气,伸臂,双掌伸 于双脚前,同时身体前探,随后双手向上托于头顶,身体同时回归原位屏气,
待憋不住气时双手再放下,放于膝盖之上,自然呼吸。停几秒钟后接着做。 如此反复做几次即可。
图片2
八、低头攀足频
接上势,双手向前伸,同时身体前探,手心能攀到双足心为止。在攀摸 足心时双腿及膝盖尽量要伸直不要打弯,最好双手能搓到脚心。此势共攀摸
脚心数十次即可。然后收腿,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 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十几下。然后大栂指按压涌泉穴。常做这动作, 可以固肾气、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图片3
九、收势
此势完毕后,收腿盘膝而坐,双手握固,闭目静坐,用舌在口中上下左 右搅动,再使生津液,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咽下,八段锦练习至此结束。
图片4
六字诀是八段锦的辅助练法。六字诀去病法介绍如下:
六字歌诀是一种吐纳呼吸法,它与八段锦是孪生姐妹,又名踵息法。它 是按照四时、五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用“嘘、呵、呼、哂、吹、嘻”六字, 分别与心、肝、脾、肺、肾、三焦相对应。如某脏器有病即可用相应之字调 理,它的治病原理是通过正确的发音及导引法所产生的气流振动来激发其相 应气机,使相应器官产生修复现象。因为六字诀养生保健功效显著,所以自 古不仅为中医所推崇,而且为道家、武术家所接受,并在中医、道家、武术 界广为流传。
关于六字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刻意》:“吹昀呼吸, 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的《王褒传》一书中,也有 “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对六字诀较为完整的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著名道 士、医药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和隋代京黑先生所撰 《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 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哂以解极(劳 极〉。”并且在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孙真人卫生歌》里也有 “春嘘明目本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闭,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令肾中安,三 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耳目,其功尤胜保神丹”等有 关六字诀的妙语。
在后来各个时期的医、道、佛家著作中,关于六字诀的治病养生作用多 有记述,如《崇山太无先生气经》中说:“……哂属肺,主鼻,有寒热和劳 极,依哂吐纳,兼皮肤疮病。”《赤凤髓》说:“……腰膝冷多阳道微,微微 纵气以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四时调摄笺》则言:“损有吸以补之法。” 若肝脏虚以“嘘”字作吸气以补之,若心脏虚以“呵”字作吸气以补之,若 脾脏虚以“呼”字作吸气以补之,若肾虚以“吹”字作吸气以补之,若肺虚 以“哂”字作吸气以补之。《景岳全书》则有言吸气发音补阳,呼气发音补 阴,故“阴微不练吸,阳微不练呼”等的描述。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则在 《寿世保元》中说:“……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 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 不生,延年益寿。”
由此可见六字诀历史之悠久,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之大。不过,六 字诀在不同的时期是有变化的,它经历了由浅人深的过程。六字诀在明代以 前是没有动作配合的,其功法是单纯的呼吸吐纳法。到了明代以后,才有呼 吸与动作相配合的文字资料。如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的“祛病延年 六字法”:“肝若唬时目睁睛,肺咽气时手双擎,心呵项顶上连手,肾吹抱取 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这是古人以动作来辅助气的 下行。
我推崇明代以前不加动作的练法。明代以前的练法具体来说是利用读字 音呼气,产生不同的内在气息变化,并加以导引来影响不同的脏腑经络的气 血发生变化。口呼鼻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 待呼至不能再呼时,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次数多少,要 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要适可而止,不必太过。练过了头,身体发麻时反而对 身体不利。
图片5
(―)六字歌诀属性表
字诀脏腑开窍四时五行注语
喊;!肝,目,春,木,应肝,春行之,肝病行之
呵“心,舌,夏,火,应心,夏行之,心病行之。
呼卜0脾,口,四季,土,应脾,四季行之,脾病行之。
咽8了肺,鼻,秋,金,应肺,秋行之,肺病行之。
吹肾,耳,冬,水,应肾,冬行之,肾病行之。
嘻X〗三焦,命门,冬,相火,应三焦,热病行之。
《道藏》云:世人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又被七情六欲所乱,积久 成患,以致百骸受病,故太上悯之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行时, 宜静室中,暖帐厚褥,盘足趺坐,将动功略行一次,初学静功,恐血脉不利, 故先行动功,后行静功,若七日后,则不必行动功。这里所说的动功应该是 指先运动一下身体。行动功毕,即闭固耳目口齿,存想吾身,要身似冰壶, 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脉定,继而口中微放浊气一二口,然后照前 节令行之,则有补气扶正的效果。古人又云:“六字诀以念字为吐,呼气尽音 止。假如春月,须低声念‘嘘’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粗恐气泄耳。 假如秋月患目病,应乎肝,当行‘嘘’字;又如春患虚黄,当行‘呼’字,
此乃权变病应之法也。独肺部之疾,肺本主气,不得行此法。宜专行咽津功 夫,降火甚捷。凡修此道须择子日子时起首,二十七日为期,如耳聋虚劳臌 膈之症,顿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闻辘辘有声,内视自有一种景象,百 病除而精神充矣。”
图片6
(二)六字诀练习法
坐姿要求与八段锦相同,都是要求“松”、“静"、“自然”。姿势如图:
嘘字功发音:嘘奶
须低声念“嘘”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放“嘘”字尽。(口呼鼻 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待呼至不能再呼时, 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发“嘘”字音可以疏通肝气、治疗 肝病,如慢性肝炎、高血压等病均可练该法。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图片11

图片12
〈2】呵字功发音:呵化
须低声念“呵”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放“呵”字尽。(口呼鼻 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待呼至不能再呼时, 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发“呵”字音可以稳定心神,治疗 心病,如失眠、冠心病、心律不齐等。
〈3〉呼字功发音:呼卜0
须低声念“呼”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放“呼”字尽。(口呼鼻 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待呼至不能再呼时, 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呼”字四季皆可练习。发“呼” 字音可以醒脾,治脾病。当脾有病时则消化不良,出现口臭、吐酸水等症状, 脾属土,练“呼”字可帮助消化,增进脾胃健康。
(句哂字功发音:哂31
须低声念“哂”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放“哂”字尽。(口呼鼻 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待呼至不能再呼时, 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秋季练此,乃应时令而养生也。发 “哂”字音可以清肺,治疗肺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痰涎上涌、慢性支气管炎 等,都可练该法。
〔5〉吹字功发音:吹^111
须低声念“吹”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放“吹”字尽。(口呼鼻 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待呼至不能再呼时, 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冬季练此,乃应时令而养生也。发 “吹”字音可以固肾,治肾病。肾属水,冬藏精,故冬天可多练此法,以益寿 延年。
(已)嘻字功发音:嘻XI
须低声念“嘻”字,不可令耳闻,闻即气粗,放“嘻”字尽。(口呼鼻 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大的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待呼至不能再呼时, 气已到下丹田,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冬季练此,乃应时令而养生也。发 “嘻”字音可以理气调气,以治三焦烦热。三焦主命门相火,为六腑中最大之 腑,是全身通气的道路,如三焦有病,出现寒热往来、口苦胸闷、恶心呕吐 等症,都可练该法。
注:古人讲:“六字出息,治病之法,常道从正,变道从权。”练六字诀 是离不开八段錦功法的,而八段锦功法及六字出息法,您最好找懂得此法的 明师在旁教授为好,切记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练习。
第七章无极桩功
讲完了静功修炼和八段锦功法,在这一章便开始讲太极拳的无极桩功了。 之所以把这一章放在八段锦功法的后面,是因为站无极桩之前,要以八段锦 功法作为基础,否则在站无极桩时难以进人心中无形无象、无意无识、混混 沌沌、一气浑沦的状态。有人还会问,为什么在练太极拳之前先要站无极桩 功呢?这是因为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有很多心结需要自身去化解。习练者若 心结不去,在练太极拳中便很难进人状态。说到心结我们不能不提及它的起 因,也就是我们自身就有的七情六欲所带来的干扰了。七情六欲是我们在成 长过程中与外部世界相接触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它们只是一个泛指的代词, 泛指人们所有的情绪、生理需求和欲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避免不了七情六欲所带来的干扰的。医学专家认 为七情六欲会带给我们心理上的波动与压力,而这种波动与压力如果不能正 确排解和引导,就会造成身心的损害。《黄帝内经》讲“怒则气上,喜则气 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这些古人的 经验告诉我们,过度的情绪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什么。咱们的祖先还认为 七情六欲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在不经意之间损伤到我们的元精。为此我们 必须用修炼之法来加以添补,从而保证自身的健康。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持 稳定的心理状态,将七情六欲维持在“和”的范围内,切勿“太过”与 “不及”。
前辈规定的练太极拳前必须先要站无极桩功,也就是想让大家在练太极 拳之前先要排除七情六欲的干扰,使自身进人到清灵的状态,心身合一方好 练拳。当然,一个习修武道之人,不仅外练筋骨、内炼调息,通过以外带内 的方式,健身、治病、养生、御敌,同时还要通过修心养德,使心神安定, 达到内生情愫而不动,外应声色而不染的状态。如果身心能长期达到上述的 状态,就能精满、气足、神旺,否则便会精亏、气弱、神疲。只有长期保持 平心静气,神藏内敛,才能积精累气,丹田自然就有宝生成,而这宝是仙家 至宝,是通过修心习武得来的。不过道家讲:“神仙都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 不坚。”此话可见,说理容易行道难,真正的练武、修道谈何容易! 一个人能 够闻道,已是难得的机缘,闻道之后能以自己的悟性而见道,更是百里挑一 了,而见道之后能保持初心不退,百年如一日,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那更 是凤毛麟角。所以修炼武道之人,如能够得大成就者,其实他们都不是一般 的人,而是意志坚定的有道之人。
无极桩是太极拳的第一势。但它和八段锦的第一势调息、人境一样,长 期的也被人曲解了。目前有些养生家将它单拿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姿势让 人站一站,不过他们要求姿势站的过于低了,腿部吃力过大,这样站无极桩 练习的只是腿部的肌肉而已,这早已偏离了无极桩的修炼本义。
我们先来讲讲“无极”一词。道家是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来使用“无极” 一词的。它指的是更古老、更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叫“无极”。无极即道。 修道者追求与道合一,道门术语称与道合真,意思是返回到最初的终极状态, 这就是道家修行中的“复归无极”。
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河上公注释的《老子》章 句里就把无极解释为“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 生久视,其实是一致的。道是无限的。道家认为在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 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它 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 尽的。
对应这些概念咱们回到太极拳上来,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的是,无极 桩正是太极拳的第一势。这正好符合“无极生太极”的道家理念。而太极拳 里讲的无极之形,即是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身体安然不动的站立姿势。且 在站无极桩时要进入心中无形无象、无意无识、混混沌沌、一气浑沦的境地。 此境地正好进人道家讲的“实是天心纯然而未有分别之至性,为天然顺行之 道”的境地了,此境地离得道就不远了。您再看无极桩歌诀讲:“无形无象无 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这不全然是一 个道士得道后的状态吗?
前辈讲:“我们学太极拳,除了为强身健体外,还为的是人道。人道就要 养心定性、聚气敛神。如果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 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在练拳时莫不尽死,虽然练太 极拳也能比划出相似的拳法动作,其实内在的功效却根本全无作用。所以练 习太极拳时一定要安心定性,敛神聚气。要做到这一点,打坐之举固然不可 缺少,而无极桩行功之法更是不可废。”前辈还讲:“诸君学习时,须于动静 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 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之中太极成,阴 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
您看前辈们对太极拳领悟得多么透彻。所以无极桩功法看似简单, 练起来则不可轻视。其中妙用很多,需要您坚持练习,细细体会才行。 因为此功法实为内炼之法,乃是静功中立势练法中的一门。而且您在站 桩前必须懂得内气运行之法(即调息之法〉,方可练习。故此,最好请 您先研习八段锦功法,待打下一些静功调息的基础后,再练无极粧功法 为好。
无极桩功练习法: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内扣,膝关节微曲(微曲是要双膝自然 放松,不着力,不紧绷而已微收臀,两臂自然放松下垂;下颌微收,头颈 竖直;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汚舐上颚(注:舌舐上颚不需用力,只是 轻微抬起舌尖,接触到上颚而已气运丹田:一吸一呼为一口,吸气不管,做功时吸气不必加意念,只是 自然吸气而已。然后屏气吞咽口中生出的津液,同时徐徐将气呼出,并用意 念好似将津液一点点送人下丹田;待气呼完时,仿佛吞咽之津液已运到下丹 田。(此处要注意的是:深呼吸次数不要太多,如深呼吸次数过多会使身体有 麻胀感,此感觉对身体不宜。)如此吞咽数次即可。
咽津法乃意念导引之法,您要参照前文“静功修炼”与“八段锦功 法练习”为好。待机入定,一定要进人混混沌沌、空而不空的状态,真 正达到无我之境地,待肾中真阳之气发动时,您自会感觉到后腰有股暖流 向上升腾。此时必须静心专注,用意念扶持这股真气沿督脉上达于脑, 然后再导引这股真气下行于下丹田,行周天功法采身中大药。此功法最 好站半小时左右,当然要跟据本人的练功状态而定,时间的长短不是主 要的。
您只要坚持着这样长久地练习下去,一定能做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 此功再与拳术相结合,自会心神专一,精神与肉体相合,这就是道家所讲的 形形相合之阶段,也就是我们的内形与外形的完整统一,这正像混元论所讲 的:“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 停。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 底灵。”
此拳理讲的是形形相合,即自身的内形与外形的完整统一。在武术界认 为当修炼过的精神与修炼过的身体相合时,身体自会多一分“真力”,武术把 这“真力”用于外,便是很好的防身御敌之力。而道教的“虚心炼神”是在 自身形形相合的基础上,再与外界的神明相合相沟通,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合 一的状态,久之,待寿终功满便可真身出壳,得道成仙了。“虚心炼神”说到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道长,什么才是炼‘神’的关键所在?”我借老子的 一句话来说:“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如心空无碍,则神愈炼而愈 灵;身空无碍,则神愈炼而愈精。炼到形与神而相涵,身与心而为一,形神 俱妙,与道合真才是者。”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当然,要想练到与 道合真者的境界,就必须要从基础练起,即要从炼精化气的阶段人手。因为 神必须依托精气的滋养才能存活,精气亏则会造成神的不足。故此,在炼神 之前势必要以炼精化气为主。关于“神”,道教祖师做过这样的描述:“神者 乃最不可思议之物,变幻无方,出人无时。存神与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存
想百神之衣裳,冠带色之气,出于身中等法皆是。若存神,则无所想。不过 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敢漏之谓也。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在身内, 有时亦存神于身外。故丹道步步皆以存神为用。”
不过,今人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其实凭空想象与真实印证 过的结果是有天地之别的。譬如当今,大家都在探寻修炼法门,有些人最终 归结为修心最重要,那么打坐、行善便成了一切修行者的首选,并成为大部 分人修炼自我的开端。这种修炼方法在道教人士看来就显得有些荒唐。须知 多少静修者盲目打坐,并在此法门栽过跟头。您看,最会打坐的莫过于和尚, 然而据记载:当初达摩祖师云游到少林寺时,曾看到少林寺的和尚们因久坐 而伤身,他们个个面带菜色,形容憔悴;这是因为和尚们长期单纯地打坐, 违逆了阴阳之理,身体因长久的不动损伤了人体先天的真元所致。达摩祖师 见状便说服和尚,并传授他们动功习练之法,用于强身健体。据少林拳派传 人讲,这就是少林派拳法的由来。达摩祖师是否在此传过少林拳咱们先不论, 但通过这个传说,便可知久坐伤身早在古时大家就认知了的。
所以道教的修炼者们首重动功,即练武修道,也就是从道家常说的炼精 化气的阶段人手。因此阶段修炼时间最长,往往耗尽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 才能将此身,随心意运行身中大道。如果这段功夫没做,打坐不过是妄图以 心驭身,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许多人误以为自己的心力能够主宰一切, 其实作为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肉体来讲,他的心力所能主宰的是十分有限的, 而且有限到可怜的地步。而善于动功修炼者,随着他的功力精进,他的内心 调控身体的能力也会不断加强,他练拳的行为能将内在的自然妙性渐渐唤醒, 同时再合于妙慧之力,他不得功得道才怪呢!
您看,据《修道全指》中讲:“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 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沐浴温养也。”以此说来,过去古人所称的 “武火”其实就是指练武时的气息,而“急重吹逼”应是形容人在剧烈运动 时的呼吸之气。同理,“文火”是指静功,“微轻导引”说的也就是练八段锦 功法、无极桩等功法时微轻导引的气息状态而已。故此一动一静的修习方法 及善用“文火”、“武火”者才是修真的关键所在。而太极拳就是在这一理论 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无极生太极、动静兼练、形意结合、内外相合、上 下相通的拳种。
在这贫道讲一个题外的话题。有一位养生专家发现乌龟寿命很长,他觉
得学习乌龟可以长寿,退休后专门买了一只大乌龟养在家里,他每天观察乌 龟的举动,然后模仿,乌龟怎么动,他也跟着怎么动,乌龟休息,他就闭目 养神,乌龟爬,他也爬。慢慢的,他得了老年痴呆症。这个养生专家模仿乌 龟养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太过机械、不知变通的学习,好经也会念歪的。所 以无极桩功法还是有师父在旁单独指导您练习才行。贫道又要老生常谈了, 内功修炼是需要有“明师”指点的。因为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大家千万勿在 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练习,否则会遗憾终身的。

浏览2,7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