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调身锻炼,主要是通过平衡运动、校正不良姿势和保持良好形象 等方式促进强身健体的。

(-)平衡运动,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是一种中等强度、缓慢柔和的全身性有氧平衡运动,讲 究心、息、身或心、身、形的互动协调,意、气、力合一,心理一生理一 形态环节的有机配合,动静相兼,内外相应,适量运动,避免身体功能不 断退化,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强身健体。

(二) 校正不良姿势,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是一个不断校正不良姿势,培养正确姿势,保持良好姿 势形态的过程。彻底纠正现代人坐多、站少,低头多、仰头少等多种不良 姿势,有利于促进强身健体。

(三) 培养良好形象,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使练功者充分调动、发挥身体语言的积极作用,用良好的外 表姿势制造光环效应,形成正面、阳光、积极的非语言姿势,保持良好的 个人形象,有利于促进强身健体。

四、 气功通过各类辅助方式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经常使用形式多样的辅助练功手段,以全面促进练功效果, 增强体质。

常用的辅助练功方法,包括经络、穴位拍打按摩,老师带功,叩齿,


  1. 鼓漱,吞津,吐字诵经,摩腹,揉腰,揉耳郭,擦鼻侧,浴面(干洗脸), 手梳头,搓手足,拍手功,弹指功,踮足功,窝点功,铁裆功,针灸,艾 灸,食疗,泥疗,音乐,森林浴等多种自然医疗或传统医疗辅助方式,以 促进舒筋活络、气机协调通畅、强身健体。

  2. 第三节防病治病作用

  3. 气功锻炼“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作用非常明显。1958年,刘贵珍在 《新中医》杂志撰文说:“气功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大脑神经,增强机体适应 性,消除机体和外界环境的不平衡关系。正因为如此,不论患者或健康人 都可练功。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保健延年。”

  4. 气功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 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的锻炼过程,具有促使个体的心、 身、形协调,精、气、神充足,意、气、力合一,内外气机和谐,心理一 生理一形态自调机制稳定,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一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心、息、身“三调” 三个方面。

  5. (-)调心的防病治病作用

  6. 气功锻炼以调心为第一要务,以练就心平气和状态,而有利于心理平 衡。《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者更容易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从而保持心身健康。

  7. 1992年出版、受到美国医学心理学会高度评价的《情绪和健康指南》 一书说:“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的精神状态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 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极大的防御能力,可使我们免受多种疾病的侵害一从 头痛到癌症;或者相反,引起各种各样的疾患,从小病痛到心脏病发作。” 作者认为“坚毅的性格比强壮的身体更为重要。为了让肉体与精神和谐地 运行,人们所需要的补品是祥和宁静的心情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故,调 心的防病治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平衡促进心身健康实现的。

  8. (-)调息的防病治病作用

  9. 气功调息,锻炼了呼吸频率、节律、深度、肺活量、通气量、呼吸肌 及多个组织、器官,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张力,促进神经一体液一 内分泌系统协调,有效改善体内氧和二氧化碳比例,从而防病治病。


  10. 屏息锻炼的防病治病作用

  11. 1984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载前苏联《劳动报》一则新闻报道。 前苏联医学副博士布捷依根据自己的科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自称”不 用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的简单方法:屏息法。他 发现,采取屏息法治疗后,93%的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好转,复发率降低。 因此,他认为正常呼吸应保证人体有适当数量的二氧化碳。心、脑、肾细 胞平均需要空气中7%的二氧化碳和2%的氧气,才不会导致体内酸性化合 物减少,碱性化合物增多,而保持正常的代谢作用。

  12. 腹式呼吸的防病治病作用



  • 医学研究发现,腹式深呼吸运动,因使呼吸幅度加深,呼吸频率 减少,增大了膈肌的活动幅度,使膈肌的活动范围达到150毫米,是普通 状态下的3〜4倍,膈肌活动总量明显减少,说明人体从“耗能”状态转 为“储能”状态,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 从现代医学生理学角度看,腹式深呼吸运动,加强膈肌的活动范 围,带动胸腹、背部和腰肌运动,起到按摩内脏组织、器官的作用,有利 于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增强内脏机能。



  1. 深长呼吸的防病治病作用

  2. 医学临床观察发现,长呼气可使肢体血管扩张,血流通畅,血压出现 一定幅度的平稳下降;长吸气可使肢体血管收缩,血压出现一定幅度的上 升。因此,合理的呼吸锻炼,有利于防治呼吸道、心肺、心脑血管、内分 泌系统等的多种疾病。

  3. 陈濒珠主编的《内科学》指出:“长期的气功锻炼,可以使高血压患 者的血压控制较好,降压药需用量减少、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减低。”①

  4. (三)调身的防病治病作用

  5. 气功调身锻炼,使整个身体处于一种松紧交替、张弛有度的放松状 态,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有助于快速祛除心身疲劳。

  6. 医学临床研究发现,气功锻炼可使血浆多巴胺和日-羟化酶活性下降, 肾素活性减弱,血管紧张素发生变化,缓解血管紧张程度,使人体处于松 弛状态。气功耗氧量实验显示,气功降低基础代谢,使人体总耗能下降。

  7. 在心身放松状态下,人体本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始发挥积

  8. ① 陈漱珠,主编.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12.


  9. 极作用,纠正紧张状态下难以康复的慢性亚健康和疾病状态,把心身各种 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防病治病。

  10. 第四节延年益寿作用

  11. 汉语的“延年益寿” 一词,始见于我国战国时期楚国宋玉《高唐赋》: “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包含增加个人和群体寿命的意 思。

  12.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一项影响人类寿命的研究中认为: “人的寿命60%取决于个体自己,15%取决于家庭遗传因素,10%取决于 人文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其中60% 取决于个体自己,足见在健康长寿各大因素中,个人因素或个人修炼占有 多么重要的位置。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一次公益健康讲座上 公开说道:“活不到90岁,那是你的错。”

  13. 气功锻炼通过正面、阳光、积极的人一气互动循环,调动人体心理一 生理一形态良性互动循环机制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延年益寿。其延年益 寿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片3

  14. 一、心态好坏影响健康状况,心理平衡有利于延年益寿

  15. 医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长寿人群的共同特 征是:心胸开朗,心平气和,心态积极,心理平衡;非长寿人群的共同特 征则是:心胸狭隘,心绪浮躁,心态消极,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失衡。这说 明心理平衡是有利于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反之,心理失衡


  16. 则不然。

  17.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已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明确提出了 “百病生于气”以及“心主神明”的经典论断,配合阴阳五行指导人们的 医疗临床实践。

  18. 《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老子中经》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 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19. 20世纪以来,众多医学、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将 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20.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压抑、紧张、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最容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胃溃 疡、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多种心身疾病。

  21. 世界上气死的人远比笑死的人多,“人活一口气”害死了无数善男信 女。

  22. 2010年,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700名100岁以上老人长达三年的研 究结果,揭开了长寿老人的关键秘诀: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 火,一辈子心平气和。

  23. 气功锻炼讲究宁神调气,静养心身,主动培养心平气和、心胸开朗、 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促进心理平衡,自然有利于延年益寿。

  24. 二、德行好坏影响健康状况,优秀品德有利于延年益寿

  25. 医学、社会学研究证明,德行的好坏,严重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 康,优秀品德有利于心身健康,延年益寿。

  26. 巴西一名医生耗时10年,调查了 583个贪官和583个廉官,得出贪官 和廉官不同的健康结果。1。年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贪官60%以上患有癌 症、脑出血和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90%以上。特别是福利局的16人, 15人患有重病,6人猝死;廉官患病率只有16%,无一死亡。

  27. 正如孔子所说:“智者乐,仁者寿。”①又如《中庸》所说:“大德必 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②。

  28. 气功锻炼扶正祛邪、修身育德,不断勃发正气、弘扬正气、祛除邪 气,培养优秀品德,促进心身健康,延年益寿。



  • 任俐,译著.论语通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52.

  • 吴根友,点注.四书五经.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5.




  1. 三、运动方式影响健康状况,平衡运动有利于延年益寿

  2. 谈到运动,人们往往喜欢引用300多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名 言:“生命在于运动”。

  3.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在奥林匹克山的山崖上,刻 下了一段鼓舞人心的运动警句:“你想健康吗?运动吧!你想聪明吗?运 动吧!”

  4. 然而,他们都没有告诉世人,什么样的运动,才是科学、合理的运 动。直到现代,通过大量实践和研究,人们才逐渐发现,人类的运动方式 主要分为两种:平衡运动(适量运动)和非平衡运动(非适量运动)。

  5. 现代医学、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反复证明,平衡运动有利于个体心身 健康,促进健康长寿,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非平衡运动——运 动过度和运动不足则严重影响个人或群体心身健康,使人难以健康长寿。

  6. (-)平衡运动有利于延年益寿

  7. 平衡运动(适量运动)是一种介于运动过度和运动不足之间,且符合 个体自身运动特点,适时、适度、愉悦的有氧运动,又称适量运动。

  8. 现代医学、生理学研究发现,人体内40%是肌肉,13%〜16%是骨 骼,心、肝、肺、胃肠等重要器官和神经一精神系统,更是随着肌肉运动 的需要而改变它们的大小、功能和范围的。经常做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平 衡运动,能够防止机体综合功能的逐渐退化,使身体各部分保持最佳功能 状态。

  9.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家一项为期10年(1962—1972年),以17000名哈 佛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行走不到4. 8公里的人,死亡率为 0. 78% ;每周行走4. 8 ~ 12. 8公里的人,死亡率为0.67%;每周行走14. 4 公里以上的人,死亡率为0.62%。坚持平衡运动的群体,身体健康状况最 好,寿命最长。

  10. 中国传统的气功、养生功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平衡运动,有效避 免了运动失衡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促进心身健康,延年益寿。

  11. (-)非平衡运动不利于延年益寿

  12. 非平衡运动(非适量运动)是一种严重的运动失衡现象,包括运动过 度(过劳)和运动不足(过闲)两种非适量、非常有害健康的不良运动方 式。


  13. 过劳

  14. 过劳是一种因人体过度劳累、过度疲劳、滥吃滥喝、生活起居毫无节 制,导致人体心身功能严重内耗、慢性退化、亚健康症状,甚至疾病的非 平衡运动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者容易造成“过劳死”。

  15. 多年来,“过劳死”主要发生在脑力、体力消耗较大行业的青壮年和 中年人群中,比如各级事业单位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人民警察、企业高 管、演员、记者、网络工作者等人群是“过劳死”的高危人群。现在, “过劳死”逐渐年轻化,年轻人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令人担忧。

  16. 2013年9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在我国,从2010年1 月至2011年7月,短短19个月里,就有19名企业高管因过度劳累英年早 逝,平均年龄不到50岁。

  17. 过闲

  18. 过闲是一种因人体过度闲置、过度悠闲,导致机体功能“用进废退”, 出现慢性退化、亚健康症状,甚至诱发疾病的非平衡运动状态。

  19. 医学家做了个实验,他们把兔子和乌鸡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饲养一 段时间,等它们长大以后,再放出来。结果发现,兔子跑不了多远,乌鸡 蹦不了几下,统统都突然死了。解剖发现,兔子死于心脏破裂,乌鸡死于 动脉破裂。动物实验提醒我们,人的运动不足,人的身体机能过闲,跟圈 养动物一样,极其危险。

  20. 运动过度和运动不足——非平衡运动或运动失衡的危害,正如18世纪 德国一位著名思想家所说:“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会影 响健康的。”

  21. 第五节开发潜能作用

  22. 潜能是个人或群体未被充分发掘、利用的巨大潜在能量。开发潜能或 潜能开发是一种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把人体潜在能量最大限度地开发 出来,促使个人或群体逐渐达到顶峰状态,活出最佳状态的心身技艺。

  23.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只用了其能量的很少一部分,其余大部 分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只用了大脑潜能的 10%,其余90%都白白浪费掉了,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

  24. 前苏联一位名叫伊凡•耶夫里莫夫的著名学者指出:“一旦科学的发


  25. 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潜 能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大 脑功能的一半,将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 学位。”

  26. 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其能 力的10%,还有90%的潜能尚未被利用。”后来,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 德进一步发现:“每个人只用了他的能力的6%,还有94%的潜能未被利 用。”①

  27. 最新科学研究证实,人们以前对人类大脑潜能的估计实在太低了,我 们人类根本没有用到大脑潜能的10%,甚至不到1%。美国知名学者奥图 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大脑潜力。” 美国著名潜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认为: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 的!

  28. 奥里寿•马登说:“在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直处于昏睡状态的能 力。这些能力使人们惊愕,人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它们 力量巨大,如果能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并付诸行动,将会使生命发生革 命性的变化。”②

  29. 科学研究发现,开发潜能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古代的图腾一巫术仪 式、各类宗教活动、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语言学(NLP)、练功、 两性互动、成功励志、极限训练等多种方式。

  30. 每一种方式都强调高度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渴望欲三大 要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活出人生,只有两道,一是认为世上毫无奇 迹,一是相信一切皆可以是奇迹。”

  31. 气功锻炼,调心、调息,激发潜意识,产生大量a波;调身正身、正 行,强身健体,避免机体功能退化。三调合一激活心身潜能。

  32. 一、气功锻炼激发潜意识,有利于促进潜能开发

  33. 气功锻炼是一种以“气”为催眠暗示符号,持续不断地进行良性催眠 暗示,激活人体沉睡的潜意识,形成a波状态,使练功者逐渐进入气功态 的过程。



  • 文西,编译.比IQ、EQ更重要的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243.

  • 文西,编译.比IQ、EQ更重要的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6.



  1. a波是四种基本脑波之一。它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是有效进 入潜意识的唯一途径,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收集,增强记忆力,是 提高学习与思考水平的最佳脑波。

  2. 大脑处于a波状态时,人的意识活动受到明显抑制,逐渐进入气功 态,脑内吗啡一。-内啡肽分泌增加,凭直觉、灵感、想象等直觉思维活 动接收和传递信息,心身疲劳消失,精力体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觉、 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

  3. 理查德-吉莱特博士认为:“使用a频率主要有三个好处:一、放松 身心;二、扩大想象范围;三、重塑信念。”①道家的静修功夫,佛家的定 能生慧,《黄帝四经》“至正者静,至静者圣”,宋明理学家“静中存养, 动中省察”,都是一种在静中明理、增智、悟道,促使人体反复进入a波 状态的气功修炼过程,有利于促进潜能开发。

  4. 二、 气功腹式深呼吸锻炼,有利于促进潜能开发

  5. 现代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气功学研究发现,呼吸是意识和潜意 识,以及心身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环节引发一系 列心身反应。明显的表现是:情绪紧张,心烦意乱时,呼吸往往加快;情 绪轻松,心平气和时,呼吸趋于平稳。

  6. 气功的腹式呼吸锻炼,有助于强化腹脑神经系统正反馈回路、平衡肠 道菌群、协调内脏运动,促使大脑处于a波状态,分泌更多使人欣快、愉 悦、舒畅的内啡肽,增强人体的欣快感和兴奋性,有利于激活心身潜 能。

  7. 因此,简单的深呼吸锻炼,经常作为医学、心理学、气功学、养生 学、管理学领域内的潜能开发技巧广泛运用。

  8. 三、 气功锻炼激发性本能,有利于促进潜能开发

  9. 1847年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一首《自由与爱情》小诗:“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俗话说:“爱情的力量是无穷 的。”两者从不同侧面道出了人类爱情的基础一一性本能的巨大力量所在。

  10. 中国古代道家的内炼功夫或内丹术,注重把性本能作为修炼的基础,

  11. ① 理查德•吉莱特博士 .信念决定命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135.


  12. 以期练就内丹或内药,实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梦想。

  13. 徐兆仁主编的《内炼密诀》认为:“把修养的基础,放在性的本能上 边,在老庄的学问方面,却有很浓厚的色彩,所以只限定在那方面的修道 者,才确实得到修养的真传。谈养生,谈延寿,不将修养功夫放在性的本 能之锻炼上,则通是事倍功半隔靴搔痒的修持,难得正果的。”①

  14. 《后汉书•艺文志》房中家认为:“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极,是 以圣人制外药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所以节百事 也。’乐而有节,所以和平寿考。及迷信者弗顾,所以失疾而殒命。”说明 “乐而有节”的“房中”才有助于健康,进而激活性本能。

  15.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Sigmund Freud)把性本能视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之一,认为性 本能是内驱力的源泉,派生出爱的动力。

  16. 气功、养生锻炼常用的大小周天、内丹术均以模仿人类或自然万物生 殖活动,以性本能为基础修身养性,象征天地、阴阳、男女二气交合,阴 阳合和,生成丹田和气,勃发生气,使个体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有利 于促进潜能开发。

  17. 四、气功锻炼激活人体潜在资源,有利于促进潜能开发

  18.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存在大量尚未开发的潜在资 源,其中90%以上资源处于闲置、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亟待开发利用。

  19. 人体潜能多种多样,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根据心 身二分法,分为心理潜能和身体潜能;根据心身形三分法,分为心理潜 能、生理潜能和形态潜能;根据功能、特点多分法,分为包括潜意识、大 脑潜能、思维潜能、记忆潜能、运算潜能、呼吸潜能、内脏潜能、肌体潜 能、皮肤潜能、四肢潜能、脊柱潜能、运动潜能、语言潜能、文字潜能、 艺术潜能、管理潜能、社会潜能、创造潜能、空间潜能等多种类型。

  20. 在生理潜能和形态潜能中,人体的五官(眼睛、眼眶、眉毛、耳朵内 夕卜、口腔、鼻腔、鼻子、舌头、面部)、唾液、肢端(十指、十趾、头顶、 肩顶、膝盖、足跟)、窝点、性器官等很多部位常被忽视。

  21. 气功锻炼常用浴面、揉耳、叩齿、鼓漱、鸣天鼓、窝点功、铁裆功等



  • 徐兆仁,主编.内炼秘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




  1. 不同功法,激活容易被忽视的部位,促进潜能开发。

  2. 养生家、练功家和中医家常说:“窝点窝点(窝窝点点),潜藏生机, 激发生力;暗藏杀气,谨防病患。”又有“人体是最好的药” 一说。这些 警世恒言,无不在提醒我们,人体自身尚未开发的“天然药物”、自然本 能和潜能,即人体的自愈、自疗、自我修复功能,急需善加利用,变闲置 为宝藏。

  3. 人体窝点,是指人体表面明显凹陷(窝、沟)和突出(顶点、肢端) 的机体器官部位,窝包括耳内、耳后、鼻侧、眼窝、太阳穴、颈肩窝、腹 股沟、肚脐、腋窝、肘窝、胴窝、胸窝、锁窝、肩胛窝、谷道、肛门、手 足心窝等多个部位。点包括外生殖器官、十指尖、十趾尖、头顶部、尾 骨、脚跟、耳郭耳尖、肘尖、膝盖、肩膀、手腕等多个部位。

  4. 窝点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通过拍打按摩等多种锻炼 方式,全面激活人体窝点部位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功能,具有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通畅气机,促进新陈代谢,激发心身潜能,消除人 体潜在危险,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作用。人体窝点部 位的拍打、激活、激荡、洗涤、涤荡,以促进人体自愈、自疗、自我修复 功能的开发不容忽视。

  5. 正所谓“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①。

  6. “人体有最好的养生药,练功是最好的养生法。”练功养生,活力人 生;练功养生,健康一生。

  7. 第六节人际沟通作用

  8. 气功锻炼具有促进人际沟通的积极作用。沟通(communication)主要 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人际沟通(interper. sonal communication)和大众沟通(mass communication)两个方面。

  9.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往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沟 通。大众沟通是通过大众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发信者往往是一个 群体,收信者是不知名的群众。

  10. 气功锻炼通过自我心身协调、培养积极阳光的个人形象、制造强大人

  11. ①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2. 际气场、注重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相处等多种途径促进人际沟通。

  13. 一、 气功锻炼强调心身形的整体沟通协调,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14. 气功锻炼注重调心、调息、调身,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扶正 祛邪,内外合一,强调心、身、形的沟通协调,意、气、力合和一体,形 成和谐融洽的自我心身沟通协调机制。

  15. 一个人能够从容自如、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心身沟通与协调,扩展开 来,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沟通。

  16. 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哈奈尔所说:“内在世界的和谐,映射到外在 世界,就会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生存环境,处理问题的高效和 最佳的精神状态。这是所有伟大、健康、力量、胜利及成就的前提和必要 条件。”①

  17. 二、 气功锻炼培养了积极阳光的个人形象,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18. 气功锻炼是一个不断培养正气,形成正气场,传播正能量的过程,有 利于吸引具有正能量的同类人群,积聚人气。

  19.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具有选择性地吸引或被吸引的 倾向。那些和自己生活信条及生活方式相似的人群,更容易互相吸引,引 起共鸣。

  20. 在人际吸引方面,外表形象积极阳光、活力四溢的人,更容易吸引周 围的人。人们喜欢与积极、乐观、热情的人在一起。正所谓优秀的形象比 学历、文凭更加重要。因此,拥有正面、积极心态的个人或群体,容易吸 引大量正面、积极的能量、信息和人群;拥有负面、消极心态的个人或群 体,则容易吸引大量负面、消极的能量、信息和人群。

  21. 气功锻炼同理。练功者内在方面,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心身和气、正 气、阳气;外在方面,内气勃发荣于外,表现为周身生机勃勃,活力无 限,热情洋溢,激情荡漾,神采奕奕,言谈举止充满正面、阳光、积极的 强大能量,练就正面、阳光、积极心态,给人以正面、阳光、积极的良好 印象,不断向周围发出正能量、正气场,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 [美]查尔斯哈奈尔,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 3.



  1. 三、 气功锻炼制造了一股强大的人际气场,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2. 气功锻炼充分运用和发挥人类非语言(身体语言和内部语言)的积极 作用,营造一种“心和而形顺者,物所不恶”的和谐人际沟通气场,无形 中散发出一束束明亮的人文道德光环,制造强有力的光环效应,有利于形 成正面、阳光、积极的非语言人际互动气场,用强劲的人际气场和社交磁 力吸引众人,促进人际沟通。

  3. 四、 气功锻炼讲究单练与合练协同配合,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4.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社会心理学进一步告诉我们,人 具有个人独处及合群的双重强烈需要。

  5. 气功锻炼中,单练,促使个体自我心身协调一致;合练,促使人与人 协同配合,团队协调。前者属于内在的自我心身沟通,后者属于外在的人 际沟通。两者一表一里,相互影响,互动发展。

  6. 每一位练功者把自我心身协调的良好气机勃发于外,在合练人群中构 建人与人友好、和谐、融洽相处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人人助我,我助 人人”的协同练功氛围,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7. 五、 气功锻炼注重人、社会、自然协调,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8. 美国作家查尔斯-哈奈尔认为:“内在世界发挥作用是与和谐息息相 关的。不和谐的内在世界也会导致混乱的外在世界。因此,要想有所成 就,就要与自然法则和谐共处。”①气功锻炼,从个人小宇宙的角度来讲, 有一个心、身、形自我沟通协调过程;从自然大宇宙的角度来讲,有一个 天、地、人或人、社会、自然沟通协调的过程。

  9. 练功者在气功锻炼时,内而沟通协调心一身一形,外而沟通协调天、 地、人的内外二气沟通协调过程,主动营造一种天、地、人或人、社会、 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氛围,有利于促进人际沟通。

浏览1,0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