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讲究五行、五味、五色、五脏、六腑、五情、五声等 的相互匹配。例如:木、火、土、金、水一酸、苦、甘、辛、咸一青、 赤、黄、白、黑一肝、心、脾、肺、肾一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一 怒、喜、思、悲、恐一呼、笑、歌、哭、呻,形成典型的阴阳五行腹脑回 路。
灵枢经(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9-50.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5 -76.
五脏六腑腹脑观
五脏六腑腹脑观,即藏象腹脑观,是在阴阳五行观指导下,依五脏六 腑配属关系形成的腹脑概念,主要包括心主神明腹脑观及心肾互动腹脑 观。
心主神明腹脑观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是“君主之官”,而主“神 明”,具有意识、精神或心理功能,通过“心”统一管理人体的心、肺、 肝、胆、脾、胃、肾及三焦等十二官,形成心(脑)一腹相应的腹脑关 系。故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以及“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 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的论断。
心肾互动腹脑观
在中医学中,心肾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协调的关 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下而属阴。从阴 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 和。
中医学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 理一心理一形态功能才能相互协调,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正常状 态;反之,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 间的生理一心理一形态功能就会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心 肾不交、水火失济。心肾的这种关系构成了一条心肾互动的腹脑回路。
经络气血腹脑观
经络气血腹脑观,是根据中医经络、气血理论而形成的腹脑概念,以 任督运气腹脑观为代表。
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 外的通路,包括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它在内联属于脏腑,在外 联属于筋肉、皮肤。《黄帝内经-灵枢经-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 于藏府,外络于肢节。”①
《医学入门》:“经者,经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明确指出经脉是 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 行于人体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 《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 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②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脏腑、孔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结 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人体以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为主,其他诸脉为辅, 形成多条经络气血腹脑回路。练功中最常用的任督运气法,即小周天运气 法,便是一条由任督二脉组成的任督运气腹脑回路。
因此,气功锻炼中的气沉丹田,符合我国传统医学人一气互动循环腹 脑论一中医腹脑论。它以心气(意气、神气、任督运气)为主导,以呼吸 气机为动力,形成心气(意气)一脏腑运气一形气,以及神气一呼吸一丹 田循环互动反馈回路,调和、通畅五脏六腑气机,从而达到心身形和一气 的气沉丹田状态。
(-)现代医学的腹脑论
现代医学的腹脑(脑腹)概念,是具有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局部生理调 控功能的腹部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的总称,又有肠脑、腹部大脑、人体第 二中枢、第二大脑、第二情绪反应中心、人的第二张脸等多种称谓。它是
灵枢经(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7.
灵枢经(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6. 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神经和胃肠神经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神经一 体液一内分泌互动反馈回路系统。
腹脑(脑腹)系统以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回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 道内双重分布的神经肽——脑肠肽为生理基础,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和自身调节三大方式,具有不依赖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回路而单独发挥调 节作用的自身调节特点。大脑主导的有意识觅食、择食、饮食活动,在意 识、潜意识和前意识打上烙印,把食物的属性或反应,传给食物经过的胃 肠道,引起胃肠道产生相应反应,久而久之形成大脑神经一胃肠道神经反 馈回路,构成腹脑(脑腹)神经反射系统。
现代医学的腹脑概念,始于20世纪初,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 内容日趋丰富。
1907年,美国医学博士拜伦-罗宾逊在《腹部和盆腔脑》中首次提出 “腹脑”的概念。
罗宾逊认为腹脑是位于人体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分布在人体腹部 和盆腔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继发性脑,它负责调节内脏功能(节奏, 吸收,分泌和营养)。腹脑能够在无颅脑的情况下生活(如无脑儿),相反 颅脑却不能在没有腹脑的情况下生活。”
1993年,中国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专业杂志上连 续发表两篇论文:《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一结绳原理》和《论生 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使用“第一中枢和颈上人” “第二中枢和颈 下人”两个概念。其“第二中枢和颈下人”即相当于“腹脑”的概念。他 把“腹脑”定位在人体躯干。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 在《第二大脑》中说:“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 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他把腹脑的位置定位 在胃肠壁的神经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内95%的神经递质来自腹脑。人体的消化系 统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几乎和大脑神经细胞数量相等,远远多于骨髓细 胞。
消化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拥有人体70%的免疫细胞,担负着人 体重要的消化、吸收、营养、分泌、免疫、协调、预警和防卫作用。消化 道还是人体最大的菌库,肠道微生物的种群有三四百种,总数10万亿 以上。
胃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健康长寿,失衡则引发疾病。动物实验发现, 老鼠在高度紧张状态下,肠道出现一系列菌群功能紊乱症状。人体实验证 明,压力和紧张导致消化道溃疡、肠道激惹综合征、腹泻、便秘等消化系 统疾病。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气功锻炼强调的腹式呼吸,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 的修炼方式,符合现代腹脑医学的观点。它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一人气一 呼吸一腹部(丹田)为主线,以“呼吸”为动力,使练功者的脑腹神经系 统,形成一条正面、积极、良性互动循环的反馈回路,脑和腹同时分泌更 多。内啡肽,促进心身形和谐一气,进入气功状态。
五、气沉丹田的基本方法
古今练功家强调的气沉丹田,方法多种多样。在传统的小周天功法 中,气沉丹田又称凝神入气穴。
宋薛道光《还丹复命篇》:“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明 张三丰《玄机直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之内也。”陆西星《玄 夫论》:“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所谓凝者, 非块然不动之谓也,乃以神入于气穴之中,与之相守而不离也。”“夫气穴 者,乃吾人各具之太极也。其名不一,曰气海、曰关元、曰灵谷、曰下 田、曰天根、曰命蒂、曰归根窍复命关,即一处也。”至于澄神、遣欲, 魏晋《清静经》说得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上几种 观点形象地道出了气沉丹田的要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节归纳出意守法、呼吸法、体势法、按摩法、鼓漱吞津法和物理法 六类气沉丹田的简单方法,供练功者参考。
(—)意守法
意守法是一种练功者把意念聚焦在人体某一部位、经络、穴位、动作 或某一景象、人物、图符、语句等方面,以便集中注意力,自我催眠而达 到入静目的的练功方法。其中以气沉丹田法和意守美景法较为常用。
气沉丹田是指练功者随呼吸,以意领气,使意气逐渐聚集在人体小腹 部(丹田),想象小腹内丹田穴有一股温暖舒适的得气感,从而达到入静 目的的练功方法。
(-)呼吸法
气功锻炼的呼吸法是一种以腹式呼吸为主,以意领气,使意气逐渐聚 集在人体小腹部(丹田)的胸腹混合型呼吸运动。
练功者随小腹部一起一伏、有节奏的呼吸运动,想象小腹内丹田穴有 一股温暖舒适的得气感,即可达到入静的目的。
(三) 体势法
体势法是一种练功者采取特定的练功姿势,以体势引领气机,降气于 丹田,从而达到入静目的的练功方法。常用体势有自然盘坐、双盘坐、一 字站功基础功、抱圆势桩功。
(四) 按摩法
推拿、拍打、按摩法,简称按摩法,是指有规律、有节奏的适度推 拿、拍打、按摩肌肤、经络、穴位,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激活人体潜 能等目的的练功方法。以小腹部(丹田穴)为重点的推拿、拍打、按摩是 促进气沉丹田的简单方法。
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推拿、拍打、按摩。双手搓热,轻轻抚 摸、拍打、按揉小腹部(丹田穴)。二是运气按摩。双手以肚脐或丹田穴 为中心,轻贴腹壁或距离腹壁约3〜5厘米,顺时针和逆时针各36次,象 征性按摩腹壁,带动内部气机,促进气沉丹田。
(五) 鼓漱吞津法
鼓漱吞津法是一种通过鼓漱,吞津的口、舌运动,在口腔内产生大量 津液,以津领气,想象津气逐渐聚集在人体小腹部(丹田),形成一股温 暖舒适的得气感,从而达到入静目的的练功方法。
(六) 物理法
物理法是指利用一定的景象、人物、花草植物、图符、语句、仪器、 声乐、阳光、艾灸等物理方式,促使练功者集中注意力,逐渐达到入静目 的的辅助练功技艺。
练功者在优雅、宁静、舒适、洁净的练功环境中,把一个圆形饰物固 定在小腹部的丹田穴或用一束红光照在小腹部,配合优美情境的意想,以 意领气,促进气沉丹田。
第七节三调的由来、内涵和方法
一三调的概念、理论及修炼模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调” 一称,是一个传统气功、养生、武术、健身 等多个领域常用的练功术语。但它作为气功定义或概念广泛用于诠释气功 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本书,三调是心身双修模式的一种简 化方式或一个缩影,又称三调修炼模式,而不作为气功定义。
一、“三调”概念的由来
气功“三调”是调心、调息、调身三部分内容的简称,首见隋朝时期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和尚所传“止观法”修炼要领。但它广为人知,则 是在20世纪80T0年代第二次气功热期间。
从近代《秘诀》的气功到1964年1月和1984年10月,焦国瑞教授 《气功养生法》及《气功养生学概要》两书均未提“三调”。
1981年6月,刘贵珍推广内养功的文献中,虽然出现了调整姿势、呼 吸和意守的“三调”内容,没有直接使用“三调” 一称。
1983年9月,林厚省、骆佩镂合编的《气功三百问》把“三调”称 作“练功三要素”:“气功锻炼的三要素是:意念(调心)、呼吸(调息)、 姿势(调身)。”①
1983年9月,马济人编著的《中国气功学》,在《气功发展简史》一 章认为,调身、调息、调心与姿势、呼吸、意念一致,也没有使用“三 调” 一称。
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主持编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 学卷》在练功基本方法一节中认为,“三调”的分类,起自隋智^和尚的 《童蒙止观》一书。
1991年7月,张洪林、胡卫国编著的《中医1000问——气功篇》,在 “什么是气功的三要素?” 一节,把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的练功内容 简称“三调”,又称气功三要素。
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实用中医气功学》一书《第四篇气功功法
① 林厚省,骆佩钱,编著.气功三百问.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 51.
学•第一章:气功基本方法——“三调”》,详述了 “三调”的基本内涵。
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编 的《健身气功教程》把气功定义为:“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 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 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①第四章《练功要素》以“调心 为首务”,详述了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内涵。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认为:“气功是调身、 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锻炼技能。”②《中篇:实践技能》第四章《基本操 作》四节,专门阐述调身、调息、调心及三调合一。
纵观“三调”形成过程可知,气功疗法推广初期,是没有“三调”概 念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三调”才逐渐作为一个气功概念通行使 用。
二、“三调”的基本内涵
气功、养生、练功的“三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型:广义三调 是指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机体心理、生理和形态或 个体心、身、形环节,逐渐达到最佳心态、最佳生态、最佳形态,保持最 佳状态的练功技巧;狭义三调是指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培训教程.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8: 7.
刘天君,主编.中医气功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 协调个体心息身或心意、呼吸、姿势,逐渐达到最佳心态、最佳息态和最 佳身态,保持最佳状态的练功技巧。练功者通常说的三调大都是狭义的三 调。
(―)调心的基本内涵
调心的基本概念
调心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心理活 动,以便达到凝神静气,心平气和,意气合一,心气合一,心无杂念,心 理平衡,保持最佳心态或最佳神态的练功技巧,又称调神、炼神、炼己。
调心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往往以“调心为首务”,俗话说:“达摩西来无一字, 全凭心意练功夫。”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有段广泛流传的名 言说得好:“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即使给你整个世界, 你早晚都会毁掉一切的。”都强调了调心的重要性所在。
葛洪《抱朴子•丹经》强调“下手先凝神”。“凝神”即宁神、调神、 调心使心志专一的意思。汉陆贾《新语-慎微》:“如调心在己,背恶向 善,不贪于财,不苟于利,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 之事也。”①其调心的目的在于培养善心,祛除贪心,制心一处。
隋智^和尚《童蒙止观》归纳了调心的两大要点:“一者调伏乱想, 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旨在强调避免胡思乱想,使 昏沉、浮想联翩、思维散乱、用意急切各得其所,得以调理的重要性所 在。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义解四-慧远》:“远每于讲际至于定宗,未尝 不^美禅那,盘桓累旬,信虑求之可得也。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以为 失耳!” “无暇调心”是指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情,使心平气和。
明陆西星《玄肤论•真息论》:“调心者,摄念归静,住坐卧行,常在 腔子。”他的调心要义是一心归静,静心修养。
调心的现代解释
现代意义的调心,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语言学 (NLP)、社会学、管理学、气功学、养生学、人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都有 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6.
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心平气和
心理疏导,主要包括自我心理疏导、亲朋好友疏导和心理医生疏导三 部分内容。大多以个体自我心理疏导为主。默念简单、正面、积极、阳 光、感性的良性语言,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意 境目标。
美国潜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告诫我们,“话语是世界上最神奇的 力量。带着爱、希望和鼓励的积极话语能将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①
气功锻炼中,常用松静自然、六字诀、放松等良性诱导语进行自我暗 示,促进形成入静、意守和气功状态。
培养积极心态,祛除消极心态
人的心理状态,简称心态,主要分为积极心态(PMA)和消极心态 (NMA)两大基本类型。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从正反两个方面严重影响 着人的日常心身与行为状况。
积极心态是一种正面、阳光、热情、快乐、愉悦、宽容、健康的心 态;消极心态是一种负面、阴暗、冷漠、悲观、郁闷、狭隘、不健康的心 态。美国作家查尔斯-哈奈尔说得好:“一个人的想法、做法和感受决定 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②
气功锻炼的调心是一种把注意力放在意气或心气的有意识调控上,不 断清除思想垃圾,不断祛除负面、阴暗、消极心态,不断培养正面、阳 光、积极心态,不断培育正气,勃发正能量,活出最佳状态的过程。
保持心理平衡,达到最佳心态
心理平衡是指个人或群体正面、阳光、积极、稳定、持久的平和心理 状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中正合和、中规中矩、阴阳 平衡、气机顺畅、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三乐”“三个正确对待”等方式调整心 态,逐渐达到心理平衡。
什么叫“三乐”呢?
第一乐,叫自得其乐。自得其乐,才能乐在其中。
田缘,张弘,主编.安东尼•罗宾潜能成功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118.
[美]查尔斯哈奈尔,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 31.
第二乐,叫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才能享受生活。
第三乐,叫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才能分享快乐。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 “三乐”,才能实现内心快乐, 心理平衡,否则,是很难真正快乐的。
什么叫“三个正确对待”呢?
第一,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才能认清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人生定位,从而积 极进取,不断成长,逐渐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正确对待他人。
正确对待他人,才能认清他人,明辨是非,选对圈子,给自己一个恰 当的人群定位,从而善用人脉,超越他人,卓尔不群。
第三,正确对待社会。
正确对待社会,才能认清社会,给自己一个恰当的社会定位,从而适 应社会,把握时势,活出最佳状态。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做到了 “三个正确对待”,就能认清自 己,认清他人,认清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真正做到内心快乐,心 理平衡,否则,是难以心平气和,真正快乐的。气功锻炼以意领气,以气 调心,心气合一,使人心平气和,乐在其中,有助于促进个人或群体保持 长期的心理平衡。
(-)调息的基本内涵
调息的基本概念
调息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呼吸,以 便达到呼吸轻松自然,舒畅和顺,保持最佳呼吸状态的练功技巧。
调息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调息是心身沟通的重要桥梁,它以“气”为标志把 心、身、形连成一体,形成心气一身气一形气互动状态。古人非常重视静 心调息,气息合一。其调息,不是单纯地调节或调控呼吸的气息,而是 心、息、身合一的气息。
隋智^讲述、灌顶记录《摩诃止观》卷四下说:“初入定时,调身令 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智^认为,调身的重点在于调整身体,使 轻松舒适;调息旨在调节呼吸,使其匀柔深长。宋苏轼《龙虎铅汞论》: “有隐者教余曰: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握固,心定息微,则徐闭之。”作者
描述了一个握固调息配合静坐冥想的练功过程。
明陆西星撰《玄肤论》:“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 陆氏强调以自然呼吸为要进行调息。
清祝登元著《陆地仙经-心医集-静功》,通过朱子的《调息铭》,生 动描绘了一段匀、柔、深、长的调息要点,以及调息后的心身美好体验, 作者仔细写道:“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 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联。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 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 真气滋生。药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进退,胥在此中。”①
清马齐著《陆地仙经-茹穹子入道始终-调息》说:“凡息有四种: 曰风,曰喘,曰气,曰息。坐时鼻息有声谓之风,往来频促谓之喘,出入 不细谓之气,绵绵密密谓之息。风则散,喘则戾,气则劳,息则定所谓调 者,但欲其不风不促不喘不劳而已,与数息不同。调息无意,数息有意。 绵绵密密,若存若亡,息调则神自归根,所以谓之胎息。”②作者分析了调 息的类型,详细地诠释了调息的内涵以及调息与数息的不同。
调息的现代解释
大多数现代人不懂得如何正确呼吸
近年来,美国健康学家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成人呼吸方式不正确。英国一项研究表明, 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意识地调节呼吸。
美国医生的4-7-8呼吸法
2015年5月,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 医生安德鲁-韦尔博士研发了一种“4-7-8呼吸法”,能帮助人体减少紧 张感,在60秒内入睡。“4-7-8呼吸法”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是张大 嘴巴呼气同时发出“呼”的声音。然后闭上嘴巴用鼻子轻轻吸气,在心里 默数4秒。接着屏住呼吸7秒钟。之后用嘴深呼气,再次发出“呼”的声 音,持续8秒。接着,再一次吸气一呼气,重复3次。韦尔博士建议人们 每天练习两次,坚持练习6〜8周,直到熟悉整个过程。
韦尔博士的“4-7-8呼吸法”在中国气功、养生功、印度瑜伽功中 早已使用,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6.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1.
正确呼吸有助于改变心身状态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看,作为心身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呼 吸姿势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纠正成人的不良呼吸动作;二是调整心态,使 心平气和;三是促进姿势优雅,行为从容自如。
调息的实践体验
在生活实践中,一个人在心态平和,心情舒畅情绪状态下,呼吸往往 会变得和缓顺畅,表现为心平气和。反之一旦遇到非常生气、烦躁、发 火、悲伤的情绪状态,呼吸就会突然变得急促起来,表现为气喘吁吁、气 急败坏、长吁短叹等应激反应。
(三)调身的基本内涵
调身的基本概念
调身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心身姿 势,以便达到动作舒展大方,优美自然,强健有力,保持最佳姿势、体势 或心身状态的练功技巧。
调身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调身是调心和调息的基础、载体或操作单位,实际上 是以身为本,调心、调息、调身的综合。古人特别重视调身,从修身到礼 仪,从日常四威仪到形态调控,形成完整的调身方式。
俗话说:“卧如弓,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眼观鼻、鼻观口、 口观心”,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调身行为的具体反映和经典总结。《管子》: “形不正,德不来”“德全于中,形全于外。”古人调身,已把个人形象的 培养,提升到了一个人文素养和修身育德的高度。
调身的现代解释
在信息传递中非语言所占比例远远大于语言
一个信息的传递=7%语言+38%语音+55%形体,说明非语言符号在 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功锻炼的调身,充分利用人体非 语言优势,积极促进个人达到最佳身态,保持良好的外表形象。
正确姿势具有调整心息状态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同样影响其 心理状态。因此,正确姿势具有调整心态,改变不良呼吸状态的积极作 用。
在日常生活中,正头展胸,昂然屹立,舒展大方,从容自如的姿势, 使心胸开阔,呼吸通畅,给人以积极、阳光、正面的形象,有利于形成积 极心态。而且,可有效纠正不良姿势,使人保持好形象,好身材。
气功的调身锻炼,讲究虚领顶劲(正身正头竖颈)、含胸拔背(扩胸、 舒胸、展背)、沉肩(松肩)坠肘、腰脊伸张、腿脚稳固、手臂持中,全 身前后、上下、左右完整一气,张弛有度,建立一条良性心理一生理一形 态循环互动反馈回路,用正确的姿势,调整心息身达到合和一气的气功状 态,促进心身健康。
正确姿势有助于改变不良习惯动作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交通、通信工具,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 的巨变,人们的运动状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一种明显的不良变化 是:静得多动得少,坐得多站得少,弓得多仰得少,侧得多直得少,卧得 多蹲得少,低头族随处可见,以至于错误姿势成为现代流行病,严重损害 了现代人的整体形象。
气功锻炼遵循一定的姿势要领,用正确的姿势调整心息身,使练功者 达到气功状态,有助于改变现代人的不良习惯动作,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良 好姿势。
三、“三调”的基本方法
气功“三调”的方法很多,大多数教科书按照调身、调息和调心顺序 进行锻炼。本节遵照《健身气功教程》着重强调的调心、调息、调身顺序 进行诠释,以突出调心的统领作用。
(-)调心的方法
调心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侧重点不同,从二分法一多分法分为多种 类型。二分法包括自我调心与非自我调心,主动调心与被动调心,物质调 心与意识调心,局部调心和整体调心等多种方式;多分法包括心理、言 语、睡眠、运动、休闲娱乐、游戏、微笑、食物、物理或生物反馈法、两 性、药物、旅游、环境等多种方式。气功锻炼的调心,以自我心理调节为 主,呼吸和姿势调节为辅。
自我心理调节,是指采取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心态调节的过程,包 括意守法、宣泄法、催眠暗示法、行为调节法、信仰法、神经语言学 (NLP)调节法、情境调心法、环境调心法、美食调心法等多种方式。气功 锻炼的调心方式,以催眠法、意守法和符号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自我催眠调心法
自我催眠是一种通过催眠暗示的方式,使个体的感知、记忆、情绪、 思维、想象、判断、态度、行为发生改变的意识状态。它虽然与睡眠现象 有点类似,但从生理上说,一直处在清醒状态。
自我催眠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的远古图腾一巫术时代,那时的巫师的 魔法、咒语、祭祀、通神仪式,及至我国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 经》倡导的祝由,都包含催眠暗示的技巧。18—19世纪催眠暗示概念才进 入心理学视域。
美国医学博士麦克斯维尔-马尔茨认为:“人总是依据自己想象中信 以为真的样子(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来做事、感觉和实践。” “’心 像’的威力和现实实践差不多。”①
催眠暗示法多采取形象或心像控制法,进行积极、阳光、良性的自我 催眠暗示。我们重点推荐三步调心法和五步调心法两种方法,二者比较适 合初学者入门练习。
浏览1,3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