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即中医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 修炼模式,主要包括四气调神、阴平阳秘、调神炼意(自我调神、心主神 明、移精变气、内视调神)、扶正祛邪、中气合和、脏腑运气、经络穴位、 形神合一、气血津液、药食相辅等十大模式。本节择重做一简要诠释。
一、四气调神修炼模式
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遵循四气运行特点调和 心身气机,扶正祛邪,预防为主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主要包 括顺应四气调神原则养生以及悖逆四气调神原则害生两方面内涵。
(—)顺应四气调神则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为藏 气。根据四气调神原则,《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随春 夏秋冬四季生、长、收、藏变化规律进行调神练意的人一气互动思想和方 法——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 为藏气,其气及所养各不相同。故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 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的经典论述。
图3-6中医学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模式框架图
春生
春生是指春天的三个月,天地万物推陈出新,生气勃发,呈现出一派 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调生气为要。当早起晚睡,在庭院中阔步行走,披开 发髻,舒缓形体,使情志充满生机,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 勿罚。”顺从春气而养生。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春气的规律,就会损 伤肝气,夏季变为寒气,少阳不能发生,适应长气的能力减弱,肝气内郁 而发生病变。《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 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 为寒变,奉长者少。”①
夏长
夏长是指夏天的三个月,万物繁荣秀丽,天地二气交合,万物开花结 果,以调长气为要。当早起晚睡,不要厌恶炎炎夏日,使情志无怒气,像 华丽的花苞秀丽开放一样宣泄体内阳气。顺应夏气而养长。违背了这个道 理,悖逆了夏气的规律,就会损伤心气,秋季变为疟疾,太阳不能生长, 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弱,心气内虚,冬季重复发病。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2.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 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疲疟,奉收者 少,冬至重病。”①
秋收
秋收是指秋天的三个月,万物成熟收获果实的季节,以调收气为要。 当早起早睡,像雄鸡一样,天亮起天黑睡,使情志安舒宁静,以缓和秋天 肃杀的影响。收敛神气,不让意志外驰,使秋气平和,肺气清静,顺应秋 气而养收。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秋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冬季变 为泄泻,太阴不能收敛,适应藏气的能力减弱,肺气焦热出现胀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 为殖泄,奉藏者少。”②
冬藏
冬藏是指冬天的三个月,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河水结冰,地面 冻裂,以调藏气为要。切勿扰动阳气,早睡晚起,起居以日出日落为标 准。使情志像埋伏藏匿,像藏有私情,或像已有所得一样平静安舒,避免 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致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顺应冬 气而养藏。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冬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肾气,春季变 为痿厥,少阴不能潜藏,适应生气的能力减弱,以致肾气衰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 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③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2-1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4.
(二)悖逆四气调神则害生
《黄帝内经》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终始或万物生死的本源, 顺从它就能够生存,违背它就会死亡;把违背当作顺从,就会使机体和环 境相互格拒,造成灾害。故主张根据一年四季、四气变化特点,应时练 功、养生、医疗,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治, 防患于未然。而反对疾病发生了才去治疗,战乱已经形成才去平定的应急 做法。这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挖井,遇到了战乱才想到去造武器,岂不为 时晚矣?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 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 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 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①
二、自我调神模式
自我调神模式是中国易、儒、道、医诸子各家气功、养生修炼的基本 模式之一,包括指导思想、饮食、起居以及以调心为中心的心身形综合调 节多方面内容。《黄帝内经》提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自我调神思想和方法。
(-)基本思想 /
《黄帝内经》调心的基本理念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从而“形神 合一”—山、身、形合和一体。
(-)基本方法
《黄帝内经》注重“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避免滥 吃、滥喝,起居毫无规律,过劳、过闲等不良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6-17.
时防风寒,避暑湿,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主张和气、顺气、少私寡欲、颐养心神,正如《黄帝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 欲,皆得所愿。”①
三、心主神明模式
心主神明模式是《黄帝内经》建立的一套重要气功、养生、医疗模 式,意谓以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其他十二官,进而以心神统领心身全局。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是指心为君主之官而统领其他十二官的意思。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协调其他各脏器,人体 所有精神心理活动都是“心气”功能的不同表现,故称“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 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 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 之戒之!”②因此,心神不宁,心气散乱,人气不和,必将危及十二官,危 机心身健康。气功、养生、医疗无不以调心安神为要。
四、移精变气模式
移精变气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传统精神心理综合疗法,源于远 古和古代的巫医巫术,后逐渐演变为布气疗法。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上古治病,惟其移精变气,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 -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5 -76.
可祝由而已。”①什么是“移精变气”呢?唐王冰注:“移为移易,变为改 变,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什么是“祝由”呢?王冰注: “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中国古代的祝由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催眠暗 示与谈话疗法的综合。
第六节 气沉丹田的由来、内涵和方法
——气沉丹田的概念、理论及修炼模式
在练功过程中,我们常说、常用的“气沉丹田” 一词,始于清末至近 代,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先使用该词。近代武术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 都把“气沉丹田”列入首要练功要领。王宗岳同时代的陈鑫在《陈式太极 拳图说》中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作“气降丹田”。气沉 丹田的同义词,主要包括“气贯丹田” “入力丹田”“意守丹田”“运气丹 田”和“守气丹田”等概念。本书沿用内家拳惯用的“气沉丹田” 一称, 从丹田的概念出发,简要梳理气沉丹田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以展示 气沉丹田修炼模式的整体概貌。
—、丹田的概念、由来及内涵
丹田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功、养生、中医、武术、道家与道教等 多个领域的常用术语,大约形成于两汉时期的方仙家、炼丹家和内炼家一 派,内涵十分丰富。
(-)丹田的概念、由来及类型
丹田的概念首现于道家文献。“丹田” 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边韶于延熹 八年(165)所著《老子铭》:“与时消息,规槊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 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铭文内容简短,没有明确丹田的 具体部位。
后来,医家开始使用丹田一称。西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载: “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 二寸。”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09.
浏览8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