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即中医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 修炼模式,主要包括四气调神、阴平阳秘、调神炼意(自我调神、心主神 明、移精变气、内视调神)、扶正祛邪、中气合和、脏腑运气、经络穴位、 形神合一、气血津液、药食相辅等十大模式。本节择重做一简要诠释。

一、四气调神修炼模式

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遵循四气运行特点调和 心身气机,扶正祛邪,预防为主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主要包 括顺应四气调神原则养生以及悖逆四气调神原则害生两方面内涵。

(—)顺应四气调神则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为藏 气。根据四气调神原则,《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随春 夏秋冬四季生、长、收、藏变化规律进行调神练意的人一气互动思想和方 法——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 为藏气,其气及所养各不相同。故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 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的经典论述。

图3-6中医学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模式框架图

春生

春生是指春天的三个月,天地万物推陈出新,生气勃发,呈现出一派 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调生气为要。当早起晚睡,在庭院中阔步行走,披开 发髻,舒缓形体,使情志充满生机,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 勿罚。”顺从春气而养生。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春气的规律,就会损 伤肝气,夏季变为寒气,少阳不能发生,适应长气的能力减弱,肝气内郁 而发生病变。《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 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 为寒变,奉长者少。”①

夏长

夏长是指夏天的三个月,万物繁荣秀丽,天地二气交合,万物开花结 果,以调长气为要。当早起晚睡,不要厌恶炎炎夏日,使情志无怒气,像 华丽的花苞秀丽开放一样宣泄体内阳气。顺应夏气而养长。违背了这个道 理,悖逆了夏气的规律,就会损伤心气,秋季变为疟疾,太阳不能生长, 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弱,心气内虚,冬季重复发病。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2.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 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疲疟,奉收者 少,冬至重病。”①

秋收

秋收是指秋天的三个月,万物成熟收获果实的季节,以调收气为要。 当早起早睡,像雄鸡一样,天亮起天黑睡,使情志安舒宁静,以缓和秋天 肃杀的影响。收敛神气,不让意志外驰,使秋气平和,肺气清静,顺应秋 气而养收。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秋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冬季变 为泄泻,太阴不能收敛,适应藏气的能力减弱,肺气焦热出现胀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 为殖泄,奉藏者少。”②

冬藏

冬藏是指冬天的三个月,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河水结冰,地面 冻裂,以调藏气为要。切勿扰动阳气,早睡晚起,起居以日出日落为标 准。使情志像埋伏藏匿,像藏有私情,或像已有所得一样平静安舒,避免 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致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顺应冬 气而养藏。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冬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肾气,春季变 为痿厥,少阴不能潜藏,适应生气的能力减弱,以致肾气衰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 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③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2-1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4.

(二)悖逆四气调神则害生

《黄帝内经》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终始或万物生死的本源, 顺从它就能够生存,违背它就会死亡;把违背当作顺从,就会使机体和环 境相互格拒,造成灾害。故主张根据一年四季、四气变化特点,应时练 功、养生、医疗,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治, 防患于未然。而反对疾病发生了才去治疗,战乱已经形成才去平定的应急 做法。这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挖井,遇到了战乱才想到去造武器,岂不为 时晚矣?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 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 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 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①

二、自我调神模式

自我调神模式是中国易、儒、道、医诸子各家气功、养生修炼的基本 模式之一,包括指导思想、饮食、起居以及以调心为中心的心身形综合调 节多方面内容。《黄帝内经》提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自我调神思想和方法。

(-)基本思想 /

《黄帝内经》调心的基本理念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从而“形神 合一”—山、身、形合和一体。

(-)基本方法

《黄帝内经》注重“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避免滥 吃、滥喝,起居毫无规律,过劳、过闲等不良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6-17.

时防风寒,避暑湿,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主张和气、顺气、少私寡欲、颐养心神,正如《黄帝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 欲,皆得所愿。”①

三、心主神明模式

心主神明模式是《黄帝内经》建立的一套重要气功、养生、医疗模 式,意谓以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其他十二官,进而以心神统领心身全局。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是指心为君主之官而统领其他十二官的意思。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协调其他各脏器,人体 所有精神心理活动都是“心气”功能的不同表现,故称“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 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 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 之戒之!”②因此,心神不宁,心气散乱,人气不和,必将危及十二官,危 机心身健康。气功、养生、医疗无不以调心安神为要。

四、移精变气模式

移精变气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传统精神心理综合疗法,源于远 古和古代的巫医巫术,后逐渐演变为布气疗法。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上古治病,惟其移精变气,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 -3.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5 -76.

可祝由而已。”①什么是“移精变气”呢?唐王冰注:“移为移易,变为改 变,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什么是“祝由”呢?王冰注: “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中国古代的祝由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催眠暗 示与谈话疗法的综合。

第六节 气沉丹田的由来、内涵和方法

——气沉丹田的概念、理论及修炼模式

在练功过程中,我们常说、常用的“气沉丹田” 一词,始于清末至近 代,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先使用该词。近代武术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 都把“气沉丹田”列入首要练功要领。王宗岳同时代的陈鑫在《陈式太极 拳图说》中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作“气降丹田”。气沉 丹田的同义词,主要包括“气贯丹田” “入力丹田”“意守丹田”“运气丹 田”和“守气丹田”等概念。本书沿用内家拳惯用的“气沉丹田” 一称, 从丹田的概念出发,简要梳理气沉丹田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以展示 气沉丹田修炼模式的整体概貌。

—、丹田的概念、由来及内涵

丹田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功、养生、中医、武术、道家与道教等 多个领域的常用术语,大约形成于两汉时期的方仙家、炼丹家和内炼家一 派,内涵十分丰富。

(-)丹田的概念、由来及类型

丹田的概念首现于道家文献。“丹田” 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边韶于延熹 八年(165)所著《老子铭》:“与时消息,规槊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 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铭文内容简短,没有明确丹田的 具体部位。

后来,医家开始使用丹田一称。西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载: “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 二寸。”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09.


  1.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 帝君(即脑神)泥丸宫下。”①不过,这是《素问遗》一书补上的内容。 《素问遗》成书约在宋真宗咸平四年至宋仁宗景祐二年,即公元1001 ~ 1035年之间,其作者为兼通医学的道教人物。

  2. 魏晋《黄庭经》中多次论及丹田,《黄庭内景经》有“回紫抱黄入丹 田” “三田之中精气微”“寸田尺宅可治生”。《黄庭外景经》有“呼吸庐 间入丹田”(务成子注:“呼吸元气会丹田中。丹田中者,脐下三寸阴阳 户,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丹田之中精气微” “田下三寸神所 居” “寸田尺宅可理生” “望于明堂临丹田” “头戴白素足丹田”。

  3. 丹田主要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沿任脉把丹田分为上、中、下三个丹 田,二是沿任督二脉把丹田分为上、中、下、前、后五个丹田。

  4. 三个丹田,包括上丹田,位居两眉中间(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 以0.618的位置),中医称印堂穴,又指大脑,古称泥丸宫;中丹田,位 居前胸两乳中间(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中医称 膻中穴,又指人体胸部,古称降宫,系两肺宗气汇集的场所;下丹田,位 居人体小腹内,相当于母体子宫的位置(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 0.618的位置),中医多指脐下1.5寸气海穴或脐下3寸关元穴,又指人体 小腹,藏精的地方。

  5. 《抱朴子内篇•地真卷》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一有姓字服 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 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三寸为上丹田也。”②

  6. 《东医宝鉴》引《仙经》的话说:“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降宫中丹 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神之府;上丹 田,藏气之府也。”

  7. 《道藏•翠虚》说:“气中生神,神在上丹;精中生气,气在中丹;真 水真气合而成精,精在下丹。上田神舍,中田气府,下田精区。”

  8. 下丹田的简单定位方法。两掌贴在小腹部,拇指放在肚脐上,食指相 合放在腹前的人体正中线(任脉)上,拇指和食指组成的三角形内脏空间 即下丹田。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91.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77.



  1. 五个丹田,除了以上三个丹田外,又分出前、后两个丹田。前丹田指 肚脐,即中医所说的神阙穴,又称祖窍。后丹田指两肾中间的命门穴,位 于腰部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2. 古今练功家通常说的“气沉丹田”,多指人体的下丹田。在练功过程 中,凡是不指明上、中、下丹田,而只说“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 的,都指下丹田。

  3. (二)丹田的内涵、象征或隐喻

  4. 古代的“丹田” 一词,由“丹”字和“田”字组合而成。“丹”字像 一粒种子,“田”字像一个供种子播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田园, 两者合词,描述了种子种在田园中,衍生新生命的自然万物生殖过程。其 具体内涵,不同的练功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

  5. 中医学理解的丹田

  6.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丹田是内丹家借以锻炼人体精、气、神以成 “丹”的处所,因其具有稻田、麦田或田园一般生出自然万物的生生含义, 能使人获得金丹一样生生不息,长生不老的功效,故名“丹田”。

  7. 炼丹家理解的丹田

  8. 古代炼丹家、练功家和养生家所说的丹田,原意是指一个炼丹的场 所。“丹”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炼丹家模仿人类和自然万物的生殖过程, 希望在人体外,用朱砂、雄黄、雌黄等天然药材炼成长生不老的食用金 丹、丹药或仙丹,俗称外丹;练功家模仿人类和自然万物的生殖过程,用 精、气、神、津、液、血等人体“内药”进行内炼,炼成长生不老的“金 丹”,俗称“内丹”。

  9. 丹田的象征或隐喻

  10. 古代炼丹家、练功家和养生家认为,丹田汇集人体精、气、神,是人 体生殖、生化、生育、生命、生力的源泉,具有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的强 大生命活力。他们把丹田作为最重要的内炼场所,广泛用于内炼术或炼丹 术,把丹田的部位形象描述为:“冲带所会,形如田字,为修炼内丹之地, 故曰丹田。”

  11. 其中,下丹田,位居人体正中,作为人体象征性的生殖、生命和能量 中心,成为人体内的一个假想部位或象征性生命本原器官,备受历朝历代 练功家重视。

  12. 因此,古代炼丹家、练功家和养生家所说的丹田,不是人体内一个实


  13. 质性的生理器官,而是一个象征种子、田园和生殖三位一体,能够达到生 殖、生化或生生不息作用,持续勃发生命活力的假想部位或象征性器官。 它形象地表达了一种修炼者模仿人类及自然万物生殖活动,而自我生生的 生殖隐喻或象征寓意。

  14. 鉴于内丹及丹田的生殖象征寓意,古代的内炼功夫,均以下丹田为修 炼场所,以修炼人的生殖、生理、生命、生力、生机、生气功能——性本 能和性潜能为第一要义。

  15. (三)丹田的功能和意义

  16. 丹田的功能和意义,易、儒、道、医、武等各家理解大同小异,以中 医学的认识较为全面。

  17.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丹田主要有三大功能:主纳气,主蓄气;声音之 府,主发声;主藏精、气、神。丹田的意义主要有四点:滋养全身的重要 部位;蕴含人体生生不息的气机;和精、气、神关系密切;修炼内丹的处 所,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的地方。

  18. 二、气沉丹田的由来及内涵

  19. 气沉丹田是指在练功过程中,练功者有意识地把内外二气的和气,以 意念引领,沿着人体正中,从上往下,想象着慢慢“沉降”到小腹部的丹 田穴内,或想象“气”从四面八方向人体中心——小腹部的丹田汇聚,把 注意力集中在丹田穴内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以气为中心,围绕着人体 本身进行意念一和气一呼气一降气一丹田一吸气一升气一和气一入静锻炼 的人一气互动循环修炼行为。简单地说,是把符号意义的“和气”,用意 念守于丹田的意思。气沉丹田最先是武术家、练功家的常用术语。

  20.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拳经 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21. 太极拳名家郝少如说:“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 田。"

  22. 形意拳家马礼堂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 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23. 1958年,刘贵珍先生在《新中医》杂志第9卷《气功问答》第一条 “什么叫作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意义何在?”中认为:“气贯丹田是借助 于呼吸时胸部感觉的力量向丹田部位冲击之意。丹田部位在下腹,呼吸之


  24. 气无论如何是不会达到这个部位的,而是借助于呼吸的感觉,在反应上与 人体之正中央建立了一条冲向丹田部位的兴奋线。这种兴奋线完成后,就 加强了意识对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说气贯丹田是加强意识对丹田刺 激的一种强化手段。”

  25. 以上说法各有所长,至于使用“气沉丹田”“气贯丹田”“入力丹田” “意守丹田”“运气丹田”,还是“守气丹田”,依个人习惯而定。

  26. 三、气沉丹田的主要作用

  27. 气沉丹田的作用,古今医家、武术家、养生家、练功家、气功家各抒 己见,形成不同的观点。

  28. (-)医家视域内气沉丹田的作用

  29. 在医家眼里,丹田是一个培养正气的地方,气沉丹田是通过丹田培育 正气,勃发正气,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作用的修炼方式。在 《难经》《类经》《红炉点雪》等中医古籍中,下丹田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比如“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之根”“阴阳之 会” “呼吸之门” “水火交会之乡”等。

  30. 明龚居中《红炉点雪》详述了气沉丹田的一些具体作用:“(下丹田) 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 此为根也……人诚能以祛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 念念不忘,旬日之间,气血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痿者 愈,疲癖转康健之躯,枯槁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养气助阳,眼目 光明,身轻力健百病咸除,功简而效速,诚为保身至道,祛病之秘诀也。”

  31. 医家气沉丹田,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人体正气,祛除邪气,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协调五脏六腑,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内脏平衡运动,按 摩内脏组织器官,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32. (二)武功锻炼中气沉丹田的作用

  33. 在武功锻炼中,气沉丹田主要目的在于配合武功筑基,去掉因后天不 良习惯造成的上实下虚现象,避免头重脚轻根底浅,从而增强气力或体 力,练就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的功夫。

  34. 古今练功家、武术家都习惯以下丹田为汇聚、烹炼、储存真气的主要 部位。

  35.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或内家功的气沉丹田过程,是一种


  36. 意、气、力合而为一的修炼过程。

  37. 练意

  38. 练意是一种宁神定气,把意气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部位的精神心理锻 炼方式。其中“气沉丹田”最为常用。旨在达到专心致志,心意集中,心 静体松,遇到危机时“不动心”,在孟子那里,这种练意方式,是通过养 气来完成的。

  39. 《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壮。往此所谓 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①又“养气而后气 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 之方”②。养气即在丹田培育正气,练意气力合一的意思。

  40. 《秘诀》指出,练意的目的,一是不动心,二是壮胆,三是保持头脑 冷静,以便在技击中克敌制胜。

  41. 练气

  42. 练气是一种以“气”为标志,配合一定姿势进行呼吸锻炼。主要在于 吐故纳新,通畅气机,气沉丹田,培育正气。

  43. 普通人因为后天的原因,气容易上浮,以至于出现头重脚轻根底浅、 上实下虚的乏力状态。练气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练就上虚下实功 夫。

  44. 《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说:“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 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 手即去,此气之不练所致也。”③“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 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④“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⑤

  45. 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胸廓一腹部交替运动,练气(呼吸)有利于增大肺 活量,增强气力。练功者意气力合一,随着意念和呼吸的有机配合,把气 力运送到全身的任何部位。

  46. 练力

  47. 练力是武术锻炼中的常用术语。武术中的力,是气力、劲力和意力的


  48. 集合,表现在武功中是功力的深浅。单纯的力大如牛,都是蛮力。

  49. 在练意和练气的基础上,从内到外,扩展到武术桩功和拳技的协调练 力方面,练就气沉丹田、上虚下实功夫。《秘诀》把马步站桩练力过程称 作“换力”。即“凡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换力”的收获是 达到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状态,功力逐渐增长。

  50. (三)气功锻炼中气沉丹田的作用

  51. 在气功锻炼中,气沉丹田的作用表现在调气(和气)、练气(呼吸)、 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发气(外气)各个环节。

  52. 调气(和气)时,以丹田为中心,调和内外二气,使内外二气的和 气,不断出入于丹田,形成内外二气合一的丹田和气,凝神静气,平衡内 外气机。

  53. 练气(呼吸)时,常用腹式呼吸,把小腹部(丹田)作为注意力的焦 点,练意气合一,使呼吸平稳,心气合和。

  54. 运气(行气)时,以丹田为中心,使丹田之气,沿着一定路径运行, 激发人体气机,气机通畅,内外二气平衡,心身形和谐一体。

  55. 养气(正气)时,以丹田为中心,把内外二气的和气慢慢温养起来, 培育正气,蓄而待发,扶正祛邪。

  56. 发气(外气)时,以丹田为中心,把蓄养于人体丹田的正气勃发出 去:在内,滋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内部脏器,促进机体内部气机通 畅;在外,荣于肌肤、四肢等外部器官,使个体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57. 在整个练功环节中,气沉丹田显示了调节心态,增强注意力,平衡心 身,通畅气机,培育正气,蓄气待发,练功筑基,避免头重脚轻现象,达 到上虚下实,消除不良呼吸习惯等多方面积极作用。

  58. 四、气沉丹田的腹脑论依据

  59.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分别从传统和现代两种角度,为气沉 丹田提供腹脑论依据。

  60. (-)中国传统医学的腹脑论

  61. 中国传统医学的腹脑论——中医腹脑论,是指以我国古代传统的天人 相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学说等为代表形成的人一气 符号互动循环腹脑回路,主要包括以下五大腹脑观。

  62. 天人相应腹脑观

  63. 天人相应腹脑观,是指以中国传统天人相应哲学观为指南形成的腹脑 概念。

  64. 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朴素哲学观,是天、地、人三才合和、三才合一 或三才相应的简称,包含以天地万物为代表的自然大宇宙,与以人体为代 表的生命小宇宙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应映的意思。《黄帝内经•素 问•生气通夭论》中的“生气通天”人文哲学观,即含天人相应的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六旨大论》讨论“气交”概念时指出,天、地、人 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黄帝内经•灵枢经》则从“天圆地 方”的认识开始,阐述了 “人与天地相应”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腹脑 观。

  65. 《黄帝内经•灵枢经•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 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 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 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 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 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箕,人有毫 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 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 也。”①

  66. 三焦相应腹脑观

  67. 中医学根据传统的天人相应理论,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或 上、中、下三焦,分别应映天、地、人三才,即上焦应天、中焦应人、下 焦应地,形成上、中、下三焦相应的腹脑回路。

  68. 《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的三焦概念是:①“上焦出于胃上 口,并咽以上,贯鬲而布胸中。”②“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

  69. ① 灵枢经(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2-113. 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③“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 渗入焉。”④“上焦如雾,中焦如泌,下焦如渎。”①

  70. 《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 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肝脏、胆 囊、脾脏和胃部。但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中中焦指整个胃 部,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下焦是指胃以下的部位 和脏器,包括小肠、大肠、肾脏和膀胱。

  71. 三焦的主要功能:一是人体内的气化场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 和气化功能;二是通行水道,运行水液。《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 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②中医学把三焦运行水液、促进 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以强调三焦通行水道的重要意 义。

  72. 阴阳五行腹脑观

  73. 阴阳五行腹脑观,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观为指南,遵循五行生化 互动循环原则而形成的腹脑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人文 哲学概念。

  74.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主要用来分析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 机体心身形、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的从属关系,以便有效指导人们的 日常养生和医疗实践。

  75. 中医阴阳五行,讲究五行、五味、五色、五脏、六腑、五情、五声等 的相互匹配。例如:木、火、土、金、水一酸、苦、甘、辛、咸一青、 赤、黄、白、黑一肝、心、脾、肺、肾一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一 怒、喜、思、悲、恐一呼、笑、歌、哭、呻,形成典型的阴阳五行腹脑回 路。

浏览8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