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术数即包括调气、呼吸、导引、按蹒等练功内容。《黄帝内经》 认为,我国中原地区多平坦、潮湿,容易患“痿厥寒热”,治疗时宜采取 “导引按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①张隐庵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 法。”

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四肢“重滞”不舒时“即导引吐纳,针灸膏 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教人们练习五禽戏,导引、行气,助消化、活 气血、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侧重于导引的舒筋活络、通畅气机、强身 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作用。

四、导引的基本方法

古代的导引,有偏重于肢体运动加按摩的,有偏重于肢体运动加行气 的,有偏重于呼吸吐纳加仿生运动的,还有偏重于个人或集体舞蹈运动 的,主要分文式导引和武式导引两大类型。文式导引强调柔和有力,气 和、气顺、气机通畅,柔中带刚;武式导引强调气力、劲力和意气的协 调,刚中带柔。经典的传统导引类功法,包括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 多种。

从内家功的角度来看,凡是意气力合而为一、心身形合和一气的修炼 功夫,都属于导引行气的功夫。华佗五禽戏早期是一种带有嬉戏、娱乐特 点的仿生导引运动,以外在引体为主,内在导气为辅;后演变出以内在导 气为主,外在引体为辅的仿生练功方式,逐渐形成多家五禽戏功法流派。

第十节行气的由来、概念和基本内涵

古代的“行气” 一词,始见于战国中后期文物《行气铭》,是国内最 早的行气经文,比《黄帝内经》使用的“行气” 一词略早,主要是描述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

 

天、地、人或大小宇宙系统气机运行规律的。

20世纪20年代,一本名为《艺腾》的文学刊物,首次登出了 “行气 铭”拓片,拓片刊出后不久,引起罗振玉、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闻 一多等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分别就铭器功用和铭文内容作了不同的 诠释。

国内考古学家认为“行气铭”系战国中后期作品,原件现藏天津市历 史博物馆。图片11

铭器为青玉制品,有灰黑色晕斑,高5. 2厘米,宽3. 4厘米。十二面 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 通,棱面光滑。

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原文36个字,加上9个重 字,共计45个字。

天津博物馆馆长认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 饰,因而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国内一些气功界人士把它称作“行气玉佩铭”,又称“行气铭”,他们 几乎一致认为,“行气铭”是现存最早的气功文物。

至于45字的铭文,闻一多、郭沫若、陈邦怀三人的诠释,除了几个古 字有所差异外,其余内容大同小异。随后,人们的解释更是多种多样,有 释作小周天操作方法和行功注意事项的;有释作真气运行法的;有释作一 个深呼吸回合的;有释作一次两性房事过程的,众说不一。

郭沫若先生的译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 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用现代语言解释说:“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 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 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 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针对铭文的最后四句,闻一多教授在《神话与诗》中总结道:“凡能 按此自然规律行气的为顺,则能使人身体健康,生机勃勃;反之为逆,则 将使人身体萎弱,死气沉沉,当然难以长寿。”

令人遗憾的是,闻一多、郭沫若、陈邦怀等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关 于行气铭内容的诠释,均未道明行气铭的本义所在,错误比较明显,严重 误导了广大读者,急需予以纠正。

首先,行气铭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研究发现,行气铭,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不是手杖把头上的装 饰品,而是藩王用于沟通天地生人神的礼器、神器或法器。其作用是“通 神”的。何以见得?这要从中国古代人们用玉的传统习惯谈起。

我国历史学专家的研究发现,在古代,文字、玉器和彩陶三者均为沟 通天地生人神的礼器、神器或法器。

汉晋时期,袁康在《越绝书》中率先提出了 “以石为兵” “以玉为 兵” “以铜为兵”“作铁兵”四阶历史演进过程。于是,有“黄帝之时以 玉为兵” “夫玉亦神物也” 一说。

这说明,几千年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已有以玉作为礼器、神器或法 器,沟通天地生人神的传统了。

铭器被雕刻成十二面体,象征12个时辰,有“王权神授”的寓意, 铭文刚好45字,暗合“九五之尊”的意思。这些蕴意,可为佐证。

其次,行气铭的文字内容是什么?

纵览闻一多、郭沫若、陈邦怀等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对行气铭文字 内容的诠释,我们发现,很多古字都被他们误读、误解了。尤其是铭文中 的以下四个关键字。

第一个字:“气”字。在行气铭中,“气”字,是一个“气”字加 “火”字的“畀’字,而不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气”字。闻一多用了原来 的“火气” 一字,郭沫若和陈邦怀则用了现代的“气”字。

古人为什么要强调行火气呢?我们知道,在古代,天为阳,地为阴, 天气、阳气与火气具有共同特点。

行火气即降天气。符合古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合而生 万物的运气哲理。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黄帝与岐伯谈论气交时,岐伯的 一段话做了很好的诠释。岐伯说:“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 者求之气交。”①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明确说道:“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 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 谓也。”②

第二个字:“但”字,是一个“独”字。这个“独”字,闻一多释作 “居”字,郭沫若释作“深”字,陈邦怀释作“吞”字。我们认为当用其 本字,寓意为“天下”或可作为“天”字的通假字,读作“天”或 “乾”。

第三个字:“元”字。这个字,闻一多和陈邦怀均释为“其”字,郭 沫若释为“几”字。笔者以为均不妥。当释为“元”字更为贴切。

这种写法的“元”字,除行气铭使用外,甲骨文、金文均已多次出 现,可为佐证。而且,该“元”字正好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流行的天元 和地元的概念吻合。

《易经•乾卦》:“乾,元、亨、利、贞。”《易经•彖》:“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 “乾元”即天元。又《易经•坤卦》:“坤,元、亨, 利牝马之贞。”《易经•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 物,德合无疆。” “坤元”即地元。

第四个字:“中”字。这个字,闻一多、郭沫若和陈邦怀均未提及, 令人纳闷的是,三位大家竟然都把本当释为“中”字的铭文,一致释为 “在”字了。试问,“在”这个字,究竟在《行气铭》的哪个地方呢?

行气铭中两次出现的“中”字,均为线式符号“I ”与圆式符号 的组合。甲骨文和金文已有“ I ” + 组合成古“中”字的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22.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22.


范例。

在古代,古“中”字中的线式符号“I ”为沟通天地生人神的礼器、 神器或法器,象征天、地、人“一气贯通” “合和一体”或“三位一体”; 圆式符号象天,是天神的象征。《说文》:“中,内也。从口、I , 上下通。”又:“ I ,上下通。”①

通过反复观看行气铭拓片复件及央视的行气铭相关视频,认真查阅 《汉语大字典》古代“中”字的写法,我们确信行气铭中两次出现的 “中”字都被众多专家忽视了。

这一忽视,使行气铭45个字所蕴含的一个重要内涵——“中”的哲 理被丢掉了。故,将“中”字译为“在”字是一个严重失误。

除了以上四个关键字,行气铭中的“本”字,闻一多和郭沫若均译作 “舂”字,只有陈邦怀译作“本”字。“萌”字,闻一多和陈邦怀均译作 “明”字,郭沫若译作“萌”字。

我们译作“正”字、"升”字和“终”字的三个字,闻一多、郭沫若 和陈邦怀三位大家的翻译参差不齐,多有失误。

“正”字,闻一多、郭沫若和陈邦怀均译作“蓄”字;"升”字或通 “生”字,意谓向上生长、生发、升发。闻一多译作“立+长”字,郭沫 若译作“长”字,陈邦怀均译作“复”字;“终”字,闻一多译作“优” 字,郭沫若译作“退”字,陈邦怀译作“上”字。

因此,我们把《行气铭》原文译作:“行气,天则正,正则神,神则 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升,升则终,终则天。天元本中上; 地元本中下。顺则生;逆则死。”

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意是:“行气,遵循天道则气正(正气流畅),气 正则通神,通神则天气下行,天气下行则万物静定,方物静定则本固,本 固则万物萌升,万物萌升则循环往复有始有终(终而复始),万物循环往 复(终而复始),有始有终则合于天道。天元的根本位于中上,地元的根 本位于中下,人元的根本位于正中,天、地、人三才各得其位,合和一 体。顺应天道——符合天、地、人生生之理,则万物生生不息,生机盎 然,活力无限。逆天而行——违背天、地、人生生之理,则万物死气沉 沉,死路一条,毫无生机。”这样一来,行气铭全文就理通、文顺了。

①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 社,1992: 12.

原来,《行气铭》一则是作为巫师或王者作法“通神”的咒语,作用 和《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说法一致。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 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 气,而通神明。”①

二则阐述了一种以“行气”为代表的古代运气哲理,与《黄帝内经》 运气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把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五行作为地气的代表, 把五行之气生生化化的循环互动运行过程,称作五运。五运——地气主 升。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天象循环互动的更替演变过程,作为 天气的代表,称作六气。六气——天气主降。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五运六 气学说——运气学说,用来解释天气降、地气升、天地合和、万物化生的 自然规律。这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得比较清楚。

因此,《行气铭》根本不是什么气功文物。铭文的内容,不是呼吸回 合,不是周天功法,不是真气运行法,更不是两性交合。铭器玉件本身不 是用作饰物的。实际上,它是一件玉制的礼器、神器或法器以及咒语和运 气哲理合而为一的历史文物。

《行气铭》中蕴含的行气哲理,是中国古代运气(行气)学说的古典 形式。它从大宇宙方面,描述了一幅天地万物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的自然 运行规律,千百年来成为古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小宇宙方面,描 述了一幅人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法则,成为古代医疗活动和练功实践 的重要指南。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45个字,道出了我国古代天人相应、 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等思想有机结合的传统气文化哲理。

气功锻炼中的行气是指模仿自然万物行气规律运动内外诸气,促进人 体气机通畅的练功过程。《行气铭》阐述的行气哲理和方法在《黄帝内经》 中得以发扬,用于指导医疗临床实践。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9.

 

第三章气功基本方法

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气功研究和锻炼的基本方法 两个方面。在气功研究方法上,本书在遵循科研行规的同时,以符号分析 法和坐标分析法为主,形成带有符号气功学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在锻 炼方法上,本书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为中心,分层、分级构建 了一套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体系,给广大练功者 提供了一幅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方法的整体概貌,使大家在清晰的气 功思想和方法蓝图指引下练功,少走弯路,早得正果。

/太极阴阳模式

三才合和模式

<四季时辰模式

五行八卦模式

〔风水生气模式

易家生化模式 儒家修炼模式

'道家修炼模式

文艺修养模式

宗教修行模式

<动静平衡模式 心身双修模式 相法调理模式 武术导引模式 吐字点按模式

图3-1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模式框架

在总结以往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的历史、概念、思想和方法基础 上,本节从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的总模式(母式)出发,梳理出 多种不同类型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分模式(子式),包括太极、阴 阳、八卦、三才合和、四季时辰、五行、风水生气、诸子(儒家、道家、 兵家、墨家、法家)修炼、文艺修养、宗教修行、心身双修、动静平衡、 相法调理、武术导引、吐字点按等不同修炼模式。传统医学模式是诸修炼 模式在医学领域综合运用的典范。

这些传统气功修炼模式,既有相关性、交叉性、重叠性或共性的一 面,又有差异性、特殊性或个性的一面,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 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气功、养生、武术等功法的要点,形成多元一体练功 模式。本节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修炼模式分别做一简要诠释,以便练功 者养成一种完整、系统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意识、模式和习惯,科 学、合理、正确地练功。

第一节三才合和修炼模式

三才合和修炼模式,是一种在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基本理论指导 下,以三才合和气机运行为中心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

三才合和的三才主要指自然大宇宙和人体小宇宙两大系统。大宇宙的 三才(广义三才),是指夭一地一人系统,生一人一神系统或人一社会一 自然系统,以天、地、人三才或神、人、生三气为代表,遵循人一气符号 互动循环系统的基本理论及模式;小宇宙的三才(狭义三才),是指人体 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系统,即以人体的心一身一形系统,意一气一力系统, 精一气一神系统或上、中、下三焦系统为代表,遵循理论及模式同大宇 宙。

该模式是混沌生气互动循环系统修炼基本模式的一个代表,也是我国 古代气功家、养生家、练功家最常用的修炼模式之一,主要包括大小周天 运气法、任督运气法(小周天运气法)、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模式及河 车搬运模式四大修炼模式。本节重点诠释后三大模式。

一、任督运气(小周天运气)模式

任督二脉运气(小周天运气)模式是一种在人体小宇宙内不断积累正 气,培育运气,通畅气机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过程。它以丹田为中 心,以任督二脉为路径,使丹田和气沿着任督二脉循环往复运行,通过奇 经八脉散布全身,协调气机,滋养百脉。

天气降,天阵 运气.我是最 幸运的人

地气升,地升 福弋.我是最 幸福的人

图3-2周天运气图

 

图片13图片14

三才合和运气诀:周天运气歌诀

天降运气贯丹田,印堂膻中关元暖;
地升福气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连;
人聚和气运周天,任督河车乾坤转;

更喜天、地、人气圆,三才合和法自然。

人体的任督二脉,一前一后形成一个互动循环的圆环。真气从丹田开 始,沿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逐渐下行,到最下端与督脉交汇,随后沿人体 后正中线的督脉上行,到人体最顶端与任脉交汇,再沿任脉下行至小腹部 的下丹田,如此循环一周是一次小周天运气过程。

功法的具体练法是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意念引导天气沿 任脉降至丹田,激活丹田真气运行,或人体内气(真气)自丹田发动,沿 任脉下行至会阴穴接督脉,再沿脊柱上行,至头顶百会穴终结,接任脉。 最后,沿任脉下行至丹田。如此循环往复的运气修炼,称作任督运气法, 又称任督慢运、周天慢运、通任督、通三关或小周天运气法。总以丹田和 气为要。

丹田和气,以人体的任督二脉为轴心,循环往复运行不殆,通过奇经 八脉散布全身,成为百脉的总根。

《性命圭旨全书•时照图》从时辰运气和卦象生气的角度,采取图文 并茂方式诠释了任督慢运或小周天的运气要点:“人之元气,逐日发生。 子时夏,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肾堂;寅时泰,气到悬枢;卯时大壮,

 

气到夹脊;辰时夬,气到陶道;巳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垢,气到泥丸; 未时遁,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腕;戌时剥,气 到神阙;亥时坤,气而归于气海矣。人身有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总。任脉 者,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者,起于下 极之脆I,穿脊里,上风府,循额至鼻,属阳脉之海。鹿运尾闾,盖能通其 督脉也;龟纳鼻息,盖能通其任脉也。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而无疾 矣。”①

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的任督二脉运气法,很有参考价值:“要知 任督二脉一功,先将四门外闭,两目内视。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 主。却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而上 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 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即将谷道轻提,鼻息渐闭。 倘或气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参,久而行之,关窍 自开,脉络疏通,百病不作。广成子曰:丹灶河车休乾砍。此之谓也。督 任原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②

气功修炼中的三关,众说不一。有广狭三关、前后三关和内外三关等 不同说法。古代练功家把三关视为打通人体气机的重要关口或关键环节。 内丹经法说:“鹿运尾闾,通其督脉,故得千年不死;龟纳鼻息,通其任 脉,故得延年久寿。”以至有人认为“修炼中,每通一关,功力都会发生 质的飞跃、获得相应的功果”③。

(一)广狭三关

广狭三关是广义三关和狭义三关的合称。广义三关是指修炼中人体内 外气机容易受阻的三个关键环节或通道,主要包括心、身、形,精、气、 神或意、气、力三关。精、气、神三关,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 虚三个关键修炼环节。《天仙正理直论》:“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 上关炼神还虚,谓之三关修炼。”又称“百日关” “十月关”或“九年 关”。狭义三关是指修炼中人体内部气机容易受阻的三个关键环节或通道, 主要包括前后三关和内外三关。

  • (明)尹真人,传.性命圭旨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67.

  • 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272.

  • 曲伟.谈通三关.〃中国气功.1995 (10).


 

(-)前后三关

前后三关是指修炼中人体前后正中线(任督二脉)上气机容易受阻的 三个关键环节或通道。前三关是指大脑泥丸宫(又称上元宫或上丹田)、 两乳间的绛宫(又称心府、心宫或中丹田),以及小腹下丹田三关;后三 关是指尾闾、夹脊(辘铲)和玉枕三关。

尹真人,又名尹喜,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 在《寥阳殿问答篇》说:“人之尾闾,在尻背上第三节……丹书名曰尾闾 关是也。人之背脊二十四节……有关在二十四节头尾之中……此即夹脊关 也。人之后脑骨,一名风池,其窍最小而难开……此关名玉枕,又曰铁壁 也。”尾闾关在脊椎最下端长强穴处;夹脊关在人体背后,由脊柱两旁的 经络穴位(夹脊穴)组成。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之一,又称华佗穴、华佗 夹脊穴或佗脊。它位于人体背部的脊椎两旁,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 的两侧,人体后正中线(脊柱)旁开0.5寸,左右各17穴,共34穴。玉 枕关由脑后颈项两侧的经络穴位组成,以玉枕穴和风池穴为主要路径,故 名玉枕关。玉枕穴位于人体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 5寸,旁开1.3寸平枕 外隆凸上缘凹陷处。风池穴在鼬颛后发际陷者处。

古代练功家认为,精气通过后三关时,多会遇到障碍,精气充足方能 过关,故称“一撞三关”,即一气撞三关的意思。

(三)内外三关

内外三关是指修炼中人体内外气机容易受阻的三个关键环节或通道。 内三关是指内丹(内炼)筑基——炼精阶段的三个关键环节或通道。传说 由三国时吴人葛仙翁作的《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指出:“使性不变 情为一关,情不变精为二关,精患神打成一片,阳火石汇,焦不化精,神 不外驰,常守于中,乃内三关也。”外三关是指人体外部器官:口、目、 耳,口、手、足,或鼻、手、足三个影响修炼的关键环节。

二、水火既济修炼模式

水火既济,是水火和既济两个概念的组合。前者是五行中的两行,后 者属于易经卦象中的一卦。

在五行五脏的配属关系中,心属火,为阳中之阳的太阳,位居上,主 血脉,主藏神,主通神明合心气下降,即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医学 称心为“君主之官” “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黄帝内经•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①其气宜下降。

肾属水,位居下,为阴中之阴的太阴,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 殖。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 “封藏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含阴阳二 气,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主蛰守位,主升气。

从中国传统的阴阳、水火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 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 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 降相因,而变作矣。”②这是从大宇宙范畴来说阴阳和水火升降规律的。中 医学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 才能协调,称作“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慎斋遗书》:“心肾相 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以致心肾 之间的生理功能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称作“心肾不交”,又 称“水火失济”。

既济是易卦中的六十三卦,离(橘)下坎(榆)上组成。坎卦为水、 为雨,离卦为火、为阳,是雨过天晴,六位既成,尊卑已定的吉象,故曰 “既济”。

古代练功家取五行水火和易卦既济两个概念合而为一,用于描述心与 肾的密切关系,形成一个传统练功术语,后被中医学借用,意谓心肾相交 或心肾既济的互动协调关系。

三、河车搬运修炼模式

河车搬运是丹家用来描述大、小周天时,内气运行路径的传统内炼术 语。在古代练功家那里,它是任督慢运)周天运气的同义词。古代道家、 道教和练功家内炼最为常用。

最早的“河车” 一词,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五金之主,北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5 -76.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24.


方河车”①一句。这里的河车,是指北方正气,具有“元阳”“真气”作 用,即元气通过任督二脉上下运转的术语。元气由尾闾穴上升,经夹脊 穴、玉枕穴,至泥丸(大脑),然后下降鹊桥、重楼,纳入丹田。古代练 功家将这一循环过程,称作“河车路”。

河车说法有五种:一是大河车、小河车和紫河车;二是羊车、禄车和 牛车;三是水火河车;四是黄道河车;五是任督河车。

(―)大河车、小河车和紫河车

大河车、小河车和紫河车三河车是一类传统内炼术语。小河车即小周 天,在立基百日之内运行;大河车即大周天,在坎离交媾之后运行;紫河 车即金津玉液,鼓漱吞津。

唐代道士施肩吾(号华阳真人)撰《西山群仙会真记》:“北方正气号 河车。”进而提出大河车、小河车和紫河车三步修炼模式。

清李涵虚《三车秘旨》:“三车者,三件河车也。第一件运气,即小周 天子午运火也;第二件运精,即玉液河车,运水温养也;第三件精气兼 运,即大周天运先天金水。”

(-)羊车、鹿车和牛车

羊车、鹿车和牛车三河车是一种形象比喻,形容内气通督脉三关时运 气火候的把握。马济人主编《实用中医气功学》指出:“在传统气功中则 指内气沿督脉上行时的不同掌握。开始由尾闾关至夹脊关细步慎行,如羊 驾车之轻柔;而后由夹脊至玉枕关时,需巨步急奔,如鹿车之迅捷;最后 由玉枕至泥丸,因玉枕关极细极微,较难通过,必须用大力猛冲,如牛驾 车之奋猛。而后驭精气直上昆仑至头顶。”②

(三)水火河车

从五行水火和脏腑心肾的配属关系看,水火河车是指心肾组成的水火 二气。河车搬运即水气上升、火气下降的小周天运气过程。

肾气沿着人体督脉上升,温蒸肌体,至泥丸(大脑)再沿着任脉缓慢 下降,心气随着下降,进入丹田,水火二气中和,温暖腹内,氤氟全身。 五代彭晓注:“河车者,水火也。”宋陈显微注:“水者,五行之始;铅者,

  •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37.

  • 马济人,主编.实用中医气功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132 -133.


 

五金之主。水本居北,搬运而南,使水自下升,载宝而上,如河车之运, 故曰河车。”

(四) 黄道河车

黄道河车是指在黄道上河车搬运气机运行的过程。其说有二:一是周 天黄道;二是人体黄道。道家认为,“河车”的“河”指大宇宙银河黄道, 在人体小宇宙指由任督二脉组成的周天吉道。“车”指心神。“搬运”即以 心神搬动人体真气,进行大小周天运气的过程。

  1. 周天黄道


周天和黄道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两者基本同义。周天的概念孔 颖达在注疏《礼记•月令》时指出:“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 一日一夜一周天。”黄道的概念,是指人们从地球上观测太阳一年内在恒 星之间所走的可视路径。后来,这两个概念被古代练功家引入内炼体系, 以人道应天道,模仿天道运气规律,运行人体内在气机,衍出大小周天运 气法。

  1. 人体黄道


人体的黄道,是指内炼过程中人体运气的三条路径之一或任督二脉的 合称。内炼者认为人身上运行药物的道路有三条:黑道属肾,红道属心; 自会阴直达泥丸者为黄道,由中央意土主持。三者合而为一即任督二脉, 内炼运气于此作小周天,犹如太阳行天的黄道轨迹。《悟真篇-自序》明 确指出:“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 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①又指中脉或冲脉。《悟真篇》:“先 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② 黄道的黄为五行中土色,地位处中;道,脉道,合为•词指中脉,自泥丸 直贯会阴。

(五) 任督河车

任督河车是指人体真气或元气以任督二脉为路径的气机运行方式。即 练功家通常所说的任督慢运,又称河车搬运。

  •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10.

  •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宋曾惟《道枢-申庚编》:“运河车之正气,沂尾闾冲夹脊,透玉京, 和两气于泥丸,还大丹于丹灶,夺造化之权,成长生之道。”

《悟真篇》:“河车不敢暂停留,运入昆仑峰顶。”①明陆潜虚《玄肤 论》:“要知河车之路,乃吾身前后任督两脉也。

浏览2,7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