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挽骨干双骨折。据致伤暴力的不同,可分 为三种类型:
横断形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打击或外力挤 压引起,骨折线常在一平面上,骨折多为横断 形,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饶骨横断形,尺骨斜形或锯齿形骨折:多因 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所产生的暴 力由手掌沿桎骨向上传递,使梯骨偏移,梯骨中 部或上部发生横断形骨折,残余暴力又通过骨 间膜传递到尺骨,引起尺骨下段斜形或锯齿形 骨折。其特点是:两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上,尺 骨干骨折线低于榛骨干骨折线。
螺旋形骨折:在遭受间接暴力的同时,前臂 又受到一种扭转外力引起。如跌倒时,身体过分 斜向倒在一侧,导致前臂旋转,造成尺、梯骨螺 旋形骨折,其特点是:两骨折线方向一致,但不 在一个平面上,尺骨骨折线在上,槎骨骨折线在 下。
尺饶骨双骨折的症状:局部肿胀、压痛、纵 轴叩击痛、畸形及肢体缩短。诊断时,要注意检 查是否有上、下尺梯关节脱位.
整复方法,可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用对抗牵引法:患者取仰卧位,臂丛麻 醉。置肩关节外展80。〜90。左右,肘关节屈曲 90。,上§骨折前臂半旋后位,中、下鼻骨折,前 臂处中立位。一助手双手握肘部,另一助手双手 握腕部,顺前臂纵轴作对抗牵引3〜5分钟。医 者在保持对抗牵引下,矫正重叠移位和成角畸 形。
接着,用挤捏分骨法:在助手拔伸牵引下, 医者两手拇指置于骨折处背侧,两手食、中指置 于伤肢掌侧的两骨间隙处,沿前臂纵轴方向对 向夹挤骨间隙,使骨间膜重新张开,并使靠拢的 楼、尺骨折端向两侧分开,保持骨间隙,旋转移 位方可得到矫正。
再用成角折顶法:在牵引和分骨的基础上, 医者两手拇指顶住向背侧移位的尺、槐骨断端, 其余手指置于尺、榛骨的掌侧,两手拇指从背侧 推按突出的骨折断端,其他手指端提向掌侧下 陷的断端,逐渐由原来成角移位的方向加大成 角,待成角加大到一定程度,感到突出的皮质骨 与下陷的皮质骨对端相顶后,再突然反折,将成 角搬直以使骨折处对位。
继尔,用提按推压法:在分骨情况下,医者 一手将骨折的一端固定,另一手提按骨折的另 一端,矫正尺骨侧向移位,上提下按下陷或 突出的骨折断端;推挤突向楔、尺骨侧移位的骨 折断端,以使骨折对线。
最后,用摇抖触合法*对横断或锯齿形骨 折,经过上述手法整复后,断端间可能仍存在间 隙,医者两手紧捏住骨折的断端,由牵引远折段 的助手轻轻旋转,并向尺栈、掌背侧方向轻轻摇 抖骨折远段,使已复位的骨折断端合严接缝。
固定方法:在助手保持牵引下,医者捏持断 端,先在掌背尺、楔骨断端之间分别各放一个分 骨垫。骨折线在同一水平面上,分骨垫放在骨折 线上下各半的位置上。否则,放在两骨折线的中 间位置上,用绷带或胶布固定,使之紧贴骨间 隙。根据骨折移位方向的不同,可在掌侧骨折线 处和背侧骨折线两端各放一个纸压垫,形成三 点挤压。此外,还可在残余移位的突出部放置加 压垫,并用胶布固定。最后,将四块木板分别放 在掌、背、梯、尺骨侧,用布带先捆中间两段,然 后再捆两头,屈肘90。,前臂呈中立位,用小夹 板外固定,悬吊于胸前。最初一周内透视1〜2 次,如有变位及时矫正,无变位时每周换外敷药 1次,2〜3周后可带夹板练功,4〜6周达到临 床愈合,可解除外固定。
楔骨下端骨折。指发出在楹骨远端2〜3厘 米范围的骨折,可分为伸直型(科雷斯氏骨折) 和屈曲型^骨下端骨折(史密斯氏骨折)。
伸直型^骨下端骨折:多为外力直接打击 或跌倒时手掌着地,由于身体的重力和地面上 的反作用力集中于楼骨下端所致。骨折远端多 向手背和^侧移位,常合并下尺^关节脱位和 尺骨茎突骨折。其症状:腕部肿胀疼痛、压痛,尤 其典型者腕及手部有银叉状畸形,功能受限,触 之有骨擦感。
整复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肘关节伸直,前 臂呈旋前位。先用针麻或向血肿内注入2%普 鲁卡因5〜10毫升。3〜5钟后开始整复。一助 手握住伤肢前臂上部,另一助手握住伤肢拇指 及四指持续对抗牵引3〜4分钟,在矫正重叠移 位和旋转移位的基础上,术者一手拇指置于骨 折近端尺侧,另一手拇指置于远端槎侧,两拇指 相对推挤,以矫正^侧移位。然后,两手拇指置 于背侧骨折远断端,其余手指置于掌侧近断端, 两拇指向掌侧推按骨折远断端,其他手指向背 侧端提近断端,同时迅速尺偏掌屈即可复位。
固定方法:在助手保持牵引下,在骨折处远 端的背侧和桎侧各加一纸压垫,在掌侧的近端 加一纸压垫,然后在梯侧和背侧各放一超腕关 节夹板,限制腕关节桎偏和背伸活动。在掌侧和 尺侧分别再放一块木板,用四条布带捆绑,肘屈 90。,于前臂置中立位,悬吊于胸前4~6周。固 定期间加强手部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屈曲型梯骨下端骨折。致伤原因与伸直型 相反,伤者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棍侧, 掌侧移位,其形状像尖朝上的锥体。
复位方法:因屈曲型骨折暴力方向与伸直 型骨折相反,故其复位方法与固定方法与伸直 型骨折亦相反。在两助手牵引下,在矫正重叠移 位和^侧移位的基础上,医者两手拇指在掌侧 低顶骨折的远端向背侧,其他手指由背侧推挤 骨折近端向掌侧,与此同时将腕关节背伸即前 复位。
固定方法:纸压垫与夹板放置的位置与直 型骨折固定方法相反。
掌骨骨折。受外力撞击或跌侧时手背着地 所致,多为横折。症状:肿胀疼痛,畸形明显,手 指屈伸困难。
复位方法:伤者正坐,伤臂前伸,手心向下, 一助手握住腕部,术者一手捏住患指远端作对 抗牵引。在保持牵引下,医者两手拇、食二指分 别捏住远近断端,对凸起部分用推按法,下陷部 分用提顶法,畸形矫正后,再用拇、食二指夹挤 骨折部两侧骨间隙,矫正侧方移位,使之完全对 位。
固定方法:在保持对抗牵引下,在手心垫一 棉花球,以绷带缠绕,于骨折部两侧骨间各放一 骨垫,用胶布固定,再用与手掌大小相同纸垫两 个,分别放在背侧和掌侧,用绷带缠好,最后用 夹板两块,分别放于骨折部的掌背侧,用布带捆 扎。一般固定3〜4周。
指骨骨折。受外力直接撞击、撅拧式压砸所 致。
整复方法:医者两手分别捏住骨折远近两 端,并以拇指顶住骨折掌侧。在对抗牵引下,屈 曲指间关节,同时用拇指向背侧推顶,以矫正其 向掌成角畸形。如有侧方移位,在保持对抗牵引 下,医者两手分别捏住骨折近远两端,并左、右 摇摆远折段,使之与近折段对正复位。
固定方法:用四块小夹板将伤指的上、下、 左、右夹住捆绑固定。
股骨干骨折。常因直接或间接强大暴力作 用所致。直接暴力打击、挤压造成的骨折多为横 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 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股骨是人体骨骼中最大 的长骨,是由厚而坚强的皮质骨所构成,骨折 时,一般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因骨折部位不同, 临床可分为上、中吉及下+骨折。,骨折近段受骼腰肌、臀中 肌、臀小肌、外旋肌的牵拉作用,而出现屈曲、夕卜 展、外旋畸形;骨折远段因受大腿伸屈肌群和内 收肌群的作用,则出现向后、向上、向内畸形。
股骨中+骨折,骨折两断端有错位时,出现 重叠畸形,若骨折断端尚有接触时,因内收肌群 收缩,多向前、外成角畸形。
股骨下4骨折,受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 O
的牵拉,骨折远段多向后倾斜或向后成角移位。
股骨干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功能 丧失,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患肢缩短,是外旋 及成角畸形,严重时常合并休克。X线片可明确 骨折部位及类型。
整复方法: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 位,第一助手在健侧固定骨盆,第二助手双手握 住小腿上段,先顺其体位进行拔伸牵引,并逐渐 将患肢屈髓、屈膝各90。,沿股骨纵轴方向用力 牵引,待重叠移位矫正后,再按三个不同骨折移 位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复位。
对上+骨折:根据其出现近段的屈曲、外 展、外旋移位的情况,第二助手在牵引中将患肢 抬高S卜展45。,并略加外旋屈膝,医者一手置 于骨折远折端内、后侧,另一手置于骨折近端的 外前侧,两手指交叉、两掌根扣紧,对向推按或 端提,使骨折断端对合。
对中土骨折:根据骨折远端受内收肌群牵 拉多向外成角畸形的特点,第二助手在牵拉时, 应逐渐外展患肢,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在重叠 移位矫正后,医者两手从断端的外侧向内挤推, 然后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在骨折端的上、下、 左、右,施以夹挤手法,使骨折断端对位。
对下身骨折:根据骨折远段受膝后方关囊 O
及腓肠肌牵拉多向后移位的特点,第二助手应 将患肢屈膝70。〜80。,向前、向下进行牵弓I,医 者两手拇指用力按住近折端前侧,从前侧用力 向后推按,其余两手四指放在靠近胭窝部的远 折端,从后侧用力向前端提;第二助手向近侧推 顶膝部。这时,医者双手分别放在骨折断端的内 外侧,施以对向夹钳,以矫正向侧方移位,使断 端重合。
浏览5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