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错位复位法:
患者仰卧床上。一助手站在患者头侧,用宽 布带通过患侧腋下向健侧肩上方牵拉,另一助 手两手握住患者前臂,顺着患肢体位向下(足部 方向)作对抗牵引拔伸。在维护对抗牵引拔伸的 情况下,先将患肢外旋、外展,待肱骨头有松动 下移感时,再将患肢内旋、内收,同时医者环抱 于双肩腋窝处,用掌根顶住后移的肱骨头,用力 向外前方顶推,即可复位。
医者在检查错位时必须注意:患侧的运动 范围务减小,并且当肘靠胸壁时,患肢的手掌不 能放在对侧肩上。
髓关节错位及治疗方法
髓关节错位分为后错位型和前错位型两 种。当大腿成屈曲、内收和内旋位,而足、下腿或 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或下腿屈曲并内旋而身体前 屈时,甑部受重大打击,便产生后脱位;大腿猛 烈外展可导致前脱位。后位脱出的股骨头位于 髓臼的后方,骼骨部和坐骨结节部患肢屈曲,内 收、内旋并缩短畸形,可摸到向上移位的大粗 隆,臀部突出,疼痛剧烈,前错位脱出的股骨头 位于耻骨梳部、髓臼前方和闭孔部,患肢外展、 处旋屈曲,髓部外侧平坦,患肢较健肢长,腹股 沟肿胀。
后错位复位法:
拉蹬法G患者仰卧床上,如伤肢为右侧,医 者面向患者,左脚立于伤肢一侧的床边,右臀坐 于床上,右腿平伸,脚掌蹬于患者坐骨结节及腹 股沟内侧;两手握伤肢踝部,手拉脚蹬,并略微 旋转伤肢,促使股骨头滑入髓臼,感到入臼声时 即已复位。对体质差的患者,可用全麻或腰麻 (下同)。
回旋法。患者仰卧地上,助手双手分别按压 患者两侧的骼骨崎,将骨盆固定住。如伤肢为左 侧,医者左手握伤肢踝部,右臂从患肢膝下穿过 托住胭窝部,当助手向下用力按住两侧骼骨侧 时,医者托胭窝的右前臂用力向上提拉牵引,使 髓关节间隙加宽,并在提拉牵引下,缓慢将大腿 内收、内旋,屈髓、屈膝,使觥关节极度屈曲。在 膝部接近右髓上方和腹部时,将膝外展,外旋, 再将患肢伸直。若双下肢已等长,臀部高凸处畸 形消失,疼痛减轻,甑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功能, 示复位成功。此法过程中,患者伤肢在空间象是 画了 一个大问号。如伤肢为右侧则象一个反问 号。
前错位复位法:
拉蹬法。与髓关节后错位拉蹬法雷同,唯在 手拉脚蹬后,两手使伤肢内收,同时脚向外支顶 股骨头,即可复位。
反回旋法。与髓关节后错位回旋法相反。先 使髓关节外展、外旋,然后屈散、屈膝再内收、内 旋,后伸直下肢。
复位后可采用皮带牵引或沙袋制动,散关 节后错位使伤肢保持甑部轻度外展位。髓关节 前错位,复位后应保持在内收、内旋、伸直位。
膝关节(半月板)错位
及治疗方法
通常是当膝关节在不协调的姿势下极度屈 伸和扭转,导致该关节错位。膝关节错位是指外 侧半月板或内侧半月板错位。复位方法如下:
法一,患者仰卧,一助手站在伤肢外侧,用 双手握住伤肢大腿下端,用力向患者头部方向 拔伸;医者一手握住膝部,另一手握住踝关节稍 上方,在与助手配合拔伸牵引下,将患肢小腿外 旋,过伸膝关节,在使之过度屈曲后,立即将腿 伸直;随即,再将患肢小腿内旋,过伸膝关节后 过屈膝关节,将患肢伸直。在进行上述手法时, 若关节出现响声,术后膝关节伸屈功能基本恢 复正常,疼痛减轻,则复位成功。
法二,患者仰卧,一助手两手紧紧拿住伤肢 大腿,另一助手握住伤肢踝部和小腿,使膝关节 保持屈曲90度,在两助手保持对抗性牵引下, 医者用双手按错位的相反方向推挤或提托股骨 下端和胫骨上端。若关节出现响声,膝关节功能 基本恢复,即示复位成功。复位后,可采用夹板 固定,使膝关节保持在屈曲15。〜30。位置。
踝关节错位及治疗方法
在身体极度扭转和跌落之后,体重的力线 与通常的体轴不一致,使足成过度内翻和内收 或过度外翻和外展的位置导致踝关节错位。其 症状为:踝关节肿胀,皮下有瘀斑,疼痛剧烈,外 踝或内踝周围有压痛。复位方法如下:
法一,患者取仰卧位,足伸出床尾;医者先 点按绝骨、解溪、太溪、昆仑、中封等穴位,并对 踝关节周围施以轻度的摩法和揉法。
法二,患者体位同前,助手握小腿上方。若 距骨内侧错位,医者拇指按压住内踝下方高凸 处,其余手指兜住患者足跟与助手作对抗牵拉。 在牵拉作用下,先将患足内翻、跖屈,使距骨与
外踝间隙加宽,当达到最大限度时,踝关节已拉 开,随即将患足外翻、背屈,这时,医者双拇指向 内踝方向用力按压,即可复位。若距骨向外侧错 位,其复位手法与向内侧复位手法相反,即从外 翻、跖屈位进行对抗牵引,转到内翻、背屈位,医 者双手拇指按压外踝下方,即可复位。
跖趾关节、趾间关节
错位及治疗方法
跖趾关节错位,是在外力作用下,由跖骨头 与近节趾骨构成的跖耻关节,其近节趾骨基底 脱于跖骨头背侧;趾间关节错位,通常是远节耻 骨脱于背侧。
跖趾关节错位的症状为:局部肿胀、疼痛, 足趾缩短,跖趾关节过伸,关节屈曲畸形并出现 功能障碍。
跖趾关节复位法:
患者正坐,医者坐在伤足外侧,将伤足放在 医者大腿上。医者一手拿住患趾,另一手拇指按 住趾骨基底部,食中指顶住跖骨远端,在双手对 拉拔伸牵引的同时拇指向足尖方向用力推按, 食、中指向足背侧方向顶提,并逐渐将跖趾关节 屈曲,则可听见复位声.
耻间关节复位法:
患者正坐,医者一手拿伤趾节上方,一手拿 伤趾节正方,拔伸突出之趾骨,听到响声,即可 复位。亦可采用对跖趾关节的复位手法,即在对 抗拔伸牵引下,施以推按、顶提手法,然后再屈 曲足趾,复位后,用硬低壳夹好,再用绷带固定。
骨折及治疗
骨折及治疗应掌握的环节
骨折,即骨的断裂,身体受外界暴力打击, 而失去平衡跌倒或某一部位承受过力的打击、 冲撞所致。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骨折。前者皮 肉不破,后者有伤口通至骨折处,较为严重。主 要症状为:局部疼痛、肿胀、青紫、畸形、活动障 碍、骨擦音和假关节活动等;也可因突然致伤, 剧痛和出血,引起昏厥。治疗应掌握以下几个环 节:
早期正骨。在伤处1〜4小时内整复效果最 佳,因为局部软组织水肿还不严重,组织弹性仍 然接近正常状态。如伤员已休克、昏迷或内脏和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须待其全身稳定后,方可 整复骨折,但应对其伤肢作妥善固定和必要的 对症处置。
有效固定。骨折整复处,务须进行妥善的外 固定。宜于采用不包括关节或只包括一个关节 的小夹板、纸垫等外固定方法;或者根据骨折的 部位,采用夹板局部外固定法、夹板超关节固定 法和木片固定法等,以使骨折断端不再变位,并 可使上下关节仍能活动,利于血流畅通,加速骨 折愈合。
内外用药。除整复固定外,还应视病人伤情 及身体状况,给以内服和外用中西药治疗,以促 进骨折愈合。初期,宜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 药物;中期,宜和营生新、补益肝肾、接骨续筋, 如瘀肿未消尽,仍需服用活血化瘀药物;后期, 宜补气养血,壮骨强筋。外用药,早、中期宜敷消 肿膏、消肿膏合剂等;后期,即在骨折初步纤维 愈合,不至于再变位时,可改用熏洗药。当骨折 已愈合,而关节活动受限、肌肉依然僵凝时,宜 用洗药。以上药店均有成药。
功能锻练。整复固定、内外同治和功能锻 练,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治疗骨折不可缺 一的环节。功能锻练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保证 肢体功能早日恢复。自动运动是功能锻练的主 要形式。自动锻练时,在本着循序渐进、循规合 理的前提下,伤员要用力,保持肌肉紧张,以健 肢带动患肢,使动作协调、对称、平衡。早期(伤 后1〜2周),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收缩锻练, 以促进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和预防关节粘连,但 活动量不宜过大。中期(2〜7周),活动量可逐 渐加大,上肢可作关节自动活动,下肢除关节活 动外,还可作股四头肌的收缩活动。后期(7〜10 周),外固定已解除,可做一些轻微劳动,使每个 关节达到全面协调的锻练,促进生理功能的全 面恢复。
常用的骨折整复手法
对抗牵引法。骨折整复的基础手法,主要用 于克服肌肉的收缩力,矫正重叠移位,或成角畸 形,恢复肢体的长度,适用于四肢骨折。在骨折 整复中,常常以此法为基础,与其他手法组合起 来使用,为医者进行整复或捆绑固定创造条件, 其具体手法是:助手二人,分别用双手握住骨折 段远近两端,沿肢体纵轴作对抗性的牵引。牵引 力的大小要根据整复的要求、伤者肌力的强弱 和重叠移位的程度而定,两助手的牵引力要均 衡持续,力量应由小到大,整复后再逐渐减少, 切忌用暴力。
浏览7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