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关节错位治疗法
胸椎过度前屈或后屈,在诊断时与其他正 常胸椎对比触摸,可觉患椎棘突略高,如前倾型 错位,与上椎棘突间距离较窄,而与下椎棘突间 的距较宽。后屈型错位,患椎棘突略低凹,与下 椎棘突距离较窄,而与上椎棘突距离较宽。
由于胸椎与交感神经关系密切,疼痛的感 觉能传导脊髓中枢的四个节段,患者除背部疼 痛,活动受限外,亦可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悸,胃 区痛、胆囊痛等复杂症状,故在临床诊断时,应 仔细检查,以求确诊。前屈型错位(患椎前凸)复 位手法:
呼吸按压法。在对患椎周围软组织采取理 筋解挛镇痛手法的基础上,施以呼吸按压法,也 称顶推法。患者俯卧,两手自然平放在身体两 侧,医者用右手掌根按住伤椎微凸之棘突,左手 掌根重叠于右手手背上。患者缓慢地进行深呼 吸,医者双手随患者深呼吸而自然上下浮沉,当 觉患者身体已放松,并且呼气将尽时,医者的两 手突然用力迎而压向斜前下方,多可觉手下有 移动感,并同时听到复位时产生的声音。
扩胸膝顶法。患者坐在方凳上,两手十指相 扣并置于颈项部;医者双手抓住患者的两肘部, 并用右膝关节顶在患者后突的棘突上,两手逐 渐加力,向后牵拉患者肩背。当牵拉到极度时, 医者两手和膝关节突然用力,此时可听到患椎 关节复位声响。
后屈型错位(患椎后凹)的复位手法:可采 用反向按压复位法,即患者取俯卧式,医者两手 掌根分别放在凹陷下的胸椎相邻的上椎和下椎 棘突处,患者有节奏地用力咳嗽的同时,医者上 手向头部方向,下手向足部方向呈反向推动;当 患者身体已放松,咳嗽自然有力时,把握住在咳 嗽刚开始的瞬间,医者两手掌根迅速分别向上 方和向下方反向用力推压,在患者咳嗽至极度 时,可使凹陷的椎体复位。
腰椎错位治疗法
腰椎与腰椎之间上下小关节的接触面受外 界力打击而发生的微小错位,导致腰痛和活动 功能障碍。腰椎错位可分为:嵌顿型腰椎错位、 倾倒型(前凸)腰椎错位和旋转型腰椎错位。
嵌顿型腰椎错位及治疗方法:常发生在腰 4.5或腰⑤与戢①之间,因为此处腰椎排列呈
冠状位,活动范围较大,其椎间关节张开最大, 关节滑膜也较松弛。 .
法一,点按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一枕 头,使腰椎成前屈位,以利于张开椎间关节间 隙;医者对患处两侧肌肉进行松筋、理筋手法, 并用点按法点按肾俞、环跳、承扶、秩边、委中、 承山、解溪等穴位,在解挛镇痛的基础上进行复 位。
法二,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腹部垫枕头, 全身放松;一助手用两手拉患者两腋部向上牵 弓I,另两助手各握紧患者两踝部向下牵弓L此 时,医者用右手掌根按住腰部伤处,左手压住右 手掌背,有节奏地、逐渐地增加压力和速度,对 患处进行一下、一上,压下、放松的连续动作。由 于对抗拉力对腰部软组织和腰椎的作用,使紧 张的腰肌松弛,腰椎间隙加大,利于错缝复位, 解脱被嵌夹的软组织,从而消除腰痛。
倾倒(前凸)型腰椎错位复位手法:多发生 在第三腰椎,该椎位居腰椎中部,处于整个腰椎 前凸的最高点。当腰部用力时,该处受力最大, 变形最多,最容易发生倾倒型错位。通常采取:
肘顶法。即患者俯卧,腹部垫一枕头,在对 患处软组织进行分筋、理筋的基础上,患者双手 搬住床头,两助手分别握患者两足踝部向远端 牵拉,医者站在病人患侧,用右肘尖部抵住患者 腰,横突尖端下缘,嘱患者全身放松,并进行深 呼吸,医者随其深呼吸慢慢加力,待患者呼气之 末,向外方突然用力,当听到复位声后,手法结 束。
旋转型(左旋或右旋)腰椎错位复位法:腰 部受到外部强力作用或扭转过度,致使腰部周 围肌肉和韧带失去平衡,并失去维持腰椎稳定 能力,形成两侧椎间关节的关节面一个向前,一 个向后,发生旋转移位。通过患椎与健椎棘突对 比触摸,可检查出患椎棘突轻微的偏歪。一般采 用坐位旋转法进行复位。
法一,推顶法。患者双脚踏地坐在方凳上, 医者坐在患者后边首先用拇指触诊检查棘突偏 歪位置。以棘突左旋向右偏歪为例,助手站患者 对面,双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 部,使患者保持正坐姿态和自然呼吸,身体放 松。医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穿过伸向颈后,拇指 向下,余四指挟持左侧颈部,左手拇指扣住偏向 右侧的棘突,然后右手拉患者颈部,使其身体前 屈60。〜90。后,继续向右侧弯旋转,当感到旋转 的力传递到扣住患椎棘突的左手拇时,左手拇 指根据棘突间隙的不同,稍向上或向下顺向推 顶患椎棘突,听到“咔嗒”响声,表示复位成功。
法二,侧卧位斜扳法。医者先触摸检查,确 诊压痛的棘突是偏向那一侧,然后患者取患侧 向上侧卧姿势,靠床的一侧腿伸直,另一条腿弯 曲,放松腰部、收腹、肩略后仰。医者立于患侧对 面,手按于患者肩部前侧,向外推按,另一手按 于骼骨翼后侧,向内按压,当腰旋转到一定程度 时,可听到“嗒”的复位响声。使用此法时应注 意:①患者腰部肌肉要尽量放松;②要使力准确 地作用于病处;③斜扳时,不要用蛮劲和长力, 而要用寸力,要富有弹性;①用力大小、轻重视 病人体质,承受程度、病情、年龄而定。该手法, 适用于不能起坐的病人。
甑尾错位治疗法
当外力碰撞甑尾部或仰翻滑跌甑尾着地, 沿尾骨向上传导的力及腰瓠部承受驱干向下的 重力集中于甑尾,16尖下面的一个卵园形关节 面与尾椎底部的卵粗面构成的甑尾联合发生轻 微的错移,并震荡附着其周围的肌群和神经使 其充血、水肿,被刺激的神经末梢,反射地引起 肌痉挛与疼痛。
法一:患者俯卧,医者站在床侧,嘱患者有 节律地深呼吸,待患部肌肉放松,在某一呼气将 尽时,医者以左手掌根按压患者甑尖部向腹侧, 用右手掌挠侧大鱼际椎尾推向上方,若手下有 移动感并触摸低凹复平,则复位成功。医者也可 以左手掌根按压龈部,右手拇指将尾骨轻轻地 向上推勾3〜5分钟。
法二:患者取俯卧势,小腹垫枕头,使臀部 抬高。医者右手戴无菌手套,食指涂上石蜡油等 润滑剂,轻轻插入肛门内,同时与左手大拇指相 对位,向痛点中心区触摸,在甑尾骨两侧由内向
外,由上向下推托按摩,再在痛点上加强按压5 〜6次即可复位。
瓠骼关节错位治疗法
受外力撞击直接作用于甑部,或弯腰负重 或负重时姿势不良,导致凹凸不平的关节面排 列紊乱,失去正常凹凸间相嵌的关系,关节间隙 加宽,即骸骨与骼骨扭错。散骼关节错位分为前 错位型和后错位型两种。若患侧骼后上棘偏高, 内踝尖较健侧高,为甑骼关节前错位型;若患侧 骼后上棘偏低,内踝尖较健侧低,则为甑骼关节 后错位型。两类型的症状相同,即:患侧甑骼关 节压痛、叩击痛,甚至引起尿频、排尿困难等。
能露关节前错位型复位手法:
法一,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下,腿自然伸 直,病侧在上,屈骸屈膝,全身放松;医者站立在 患者背侧靠腰部位置,一手按住患者的肩部,另 一手按住患侧臀部,力贯双手,两手反方向有节 奏地用力往返扳肩推臀数次。在患处肌肉完全 放松时,医者两手突然用力作相反方向闪动,听 到“咔嗒”声,即复位成功。
法二,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一手 握住患肢踝部稍上处,另一手扶住膝关节,作强 力屈髓屈膝至最大限度,然后在屈髓位用快速 伸膝和下肢拔伸动作(或当患者处于强力屈髓 屈膝体位,在患者呼气之末时,瞬间向下向内用 力)。
甑骼关节后错位型复位手法:
法一,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医者站在 患者侧面,一手掌根按住患侧熊骼关节处,另一 手将患侧腿部向后上方抬起,使下肢后伸至最 大限度,待患者呼气之末时,突然两手同时向相 反方向瞬间扳动,可听到关节的复位声。
法二,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向下,腿自然伸 直,患侧向上,患肢向后呈直角屈膝位;医者站 于患者背侧,一手握住患肢踝部上方,另一手按 住患侧髓部,两手作相反方向对称用力,当将患 肢踝部向后扳至最大限度时,两手作相反方向 的按压,即可听到复位声。
复位完毕,患者俯卧,医者用理筋、分筋等 手法,使肌肉放松,解除痉挛。
浏览6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