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肌损伤治疗方法

在格斗或训练中,由于胞、跳、冲刺、压腿、 劈叉等过力的动作,使肌肉强力收缩,踝关节过 度背伸,导致其功能发生障碍。腓肠肌损伤,又 称小腿肌肉拉伤。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浅 层处,有两个头分别起始于股骨的外上骤和内 上霹,起始后不久两头合并成一膨隆的肌腹在 小腿中部,并与比目鱼肌腱一起形成一较厚的 肌腱,即跟腱,止于跟骨结节。可屈小腿,并使足 跖屈。腓肠肌损伤,通常发生在三个部位:腓肠 肌起点(腓肠肌股骨内外醍附着部)、肌肉与肌 腱联合部和跟腱附着部。腓肠肌起点损伤大都 是由跑、跳、冲刺等过力动作引起;肌肉与肌腱 联合部和跟腱附着部损伤,多数由奔走、压腿、 劈叉等过度动作所致。

腓肠肌急性损伤的症状:数小时后,即见局 部肿胀,有压痛点。若肌腱断裂,出现广泛性皮 下出血,有凹陷并能触摸到断裂部位;患者多用 足尖走路;如属全部断裂,则不能走路。慢性损 伤的症状:局部疼痛,无明显肿胀,肌肉萎缩,如 主动收缩或被动牵拉小腿后部肌肉,损伤部位 出现疼痛。

对腓肠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如确诊为肌 腱全部断裂,应早期进行手术,如部分断裂或拉 伤,可采用按摩手法治疗,但宜柔和,而对疲劳 损伤,手法可适当加重。具体治疗手法如下:

点按法。点按阴陵泉、委中、承山、绝骨、昆 命、照海、丘墟穴位,每个穴位1〜2分钟。

弹拨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身侧,对急 性损伤,可用双手拇指点按腓肠肌拉伤的两个 端点(痛点),由轻而重,由慢而快,快慢交替进 行;对慢性损伤,医者用两手捏住局部硬结处, 以拇指沿着肌纤维的垂直方向来回弹拨,然后 按揉1分钟。

按揉法。患者体位同上,医者一手握住患肢 骤关节,使足跖屈,另一手从胭窝部用按揉法沿 腓肠肌到足跟进行治疗。然后,用援法沿上述路 线治疗,在治疗时,配合膝关节屈伸被动活动。

捏拿法。患者仰卧,髓、膝呈屈曲位,用柔和 的捏拿手法,从胭窝部沿腓肠肌到足根往返捏 拿,并沿上述路线往返用搓法进行治疗。

屈伸拉法。医者一手握住踝关节,另一手拿 住足附部,将踝关节反复屈伸,以防腓肠粘连。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治疗方法

当踝关节过度背伸或外翻,引起腓骨长短 肌腱急剧收缩或剧烈挛缩,会使外踝后侧的支 持带一个或两个发生障碍,两肌腱因失去约束, 自外踝的后侧向前滑脱。

小腿外侧遮复腓骨的二肌,在浅层的叫腓 骨长肌,深层的叫腓骨短肌。两肌都是双羽状 肌。两肌的作用,可使足外翻、跖屈,受腓浅神经 支配。

急性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的症状:有外踝部 肌腱滑脱感;外踝部皮下青紫、淤血、疼痛;在足 背伸、外翻时,疼痛加剧,踝关节不能做内翻活 动;腓骨长短肌均有压痛。慢性腓骨长短肌腱滑 脱的明显症状则是,在外踝上面拨动时,可闻及 弹响声。

对其治疗,主要是采用理筋法,使向前滑脱 的肌腱向外踝后侧复位,以缓解痉挛。具体治疗 手法如下:

点按法。点揉绝骨、解溪、太溪、昆仑、足三 里等穴位。

弹拨理筋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自然放 松。医者一手握拿患肢足跑关节处,进行拔伸、 摇动踝关节,并跖屈、内翻踝关节;同时,另一手 拇指将向前滑脱的腓骨长短肌腱向外踝后侧弹 拨,使滑脱的肌腱复位。然后,顺肌腱走向,施用 理筋手法,顺推理下数遍。最后,用拇指指腹顺 压伤处2〜3分钟,同时背伸踝关节。

 

关节错位及治疗

 

关节错位及治疗

关节错位,亦称脱位,又称“脱骨介”、“脱 臼”。指组成关节的骨端正常连接,受到外力作 用的损害,而离开其原有的解剖位置。多发生于 脊柱、甑骼关节、散关节、颛颌关节、肩关节、肘 关节、槎尺远侧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踝关 节、跖趾关节等。

脊柱错位及治疗方法

脊柱是一个弯曲的骨柱,其内部保护着脊 髓成为人体驱干的中轴。人在幼年时,共有33 个脊骨,其中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 骸椎5个,尾椎4个(个别人是5个)。甑尾椎到 青春期以后,即互相融合,个别成为~块甑骨和 尾骨。

脊柱能屈伸、侧曲、旋转、环转。胸、甑段活 动性小,颈、腰段活动性大,因此脊柱损伤多发 生在活动度大小交界处,如颈胸椎交界处,胸腰 椎交界处及腰甑椎交界处。当脊柱受暴力打击 或扭屈过度时,由于椎体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向 前下方,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向后下方,故关节突 关节极容易造成前后错位、半错位及错缝(又名 脱臼)等椎间关节结构生理解剖位置的变异,而 使椎间孔的横径变形变窄。由于椎关节错位,引 起周围软组织起止点的间距增长或缩短和肌肉 形态的改变,使软组织发生继发性损伤引起无 菌性炎症。

脊柱错位,包括颈椎、胸椎、腰椎戢尾等错 位;颈椎又包括环枕关节,环枢关节和第三至第 七颈椎关节的错位。

对脊柱错位的治疗,原则以手法复位为主, 术前处理与手法复位同时进行。术前处理,以松 解软组织痉挛,消除软组织异常为主,治疗软组 织损伤方法见前文。复位手法需视病症情况,灵 活运用,现分述如下:

颈椎错位治疗法

第一颈椎错位及治疗方法:第一颈椎如环 状,又叫环椎,向上与枕骨形成环枕关节。环枕 关节是由枕骨醍与环椎的上关节凹构成的椭园 关节,左右各一,关节囊较松弛,可使头部作俯 仰、侧屈活动。当头部受到外力袭击或头颈活动 动作不协调时,都可使枕骨骤和上关节凹发生 异位,造成错位。其复位手法如下:

复位前,医者用手指点按患者合谷、曲池、 风池、风府、哑门等穴位,以舒筋活络,解痉镇 痛,并对枕部颈椎两侧软组织施以分筋理筋手 法。

患者俯卧在床上,头颈超出床头,呈不伸不 屈中立位,一助手用双手固定患者的颈项上部, 医者蹲坐,右手抱患者下颌,左手抱头部,嘱患 者放松头颈部,与助手密切配合做对拉性牵弓I, 缓缓用力,使患者不感疼痛为宜。

在牵引状态下,在环枕关节间隙增宽后,沿 患者躯干纵轴向远端略旋动着牵拉,然后缓慢 地将患者头部作前屈、后仰及向两边作侧屈活 动,并在位至极度时,稍用力疾推一下,并立即 放松。切勿用力过猛。在顿挫时,若觉手下有移 动感或听到“咯噎”响声,患者症状减轻,且头部 活动自如,表示复位成功。

第二颈椎错位及治疗法:第二颈椎,又名枢 椎,枢椎与环椎构成环枢关节。其关节囊较松 弛,尤其是后侧的环椎横韧带,仅由其前中部的 纤维骨构成关节面。当颈部活动不协调,超过了 正常的活动范围,使枢椎的齿突位于环枢中的 不正常位置,两个环枢外侧关节也相应地出现 错位时,其复位手法如下:

患者俯卧在床上,头颈超出床沿,呈不伸不 屈中立位置。一助手固定患者颈部,使第三颈椎 以下部位尽量不参加活动。医者右手抱患者下 颌部,左手抱头部,嘱患者放松,与助手密切配 合,作对抗性牵引。与此同时,逐渐加大向左旋 转的角度,待旋至极度时,稍加力疾推一下,并 立即放松,接着再将患者的头部向右旋转到极 度,也稍用力顿挫一下,若觉手上有移动感或听 到复位响声,患者自觉症状减轻且头部活动自 如,则示复位成功。

环枕与环枢关节复位手法不同之处在于: 环枕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俯仰、侧屈,不能旋转, 所以在复位时,只能作俯仰、侧屈活动。以纠正 错位;而环枢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旋转,所以在复 位时作旋转活动。

第三至第七颈椎错位及治疗方法:第三至 第七颈椎,都是通过椎间盘、两个由上椎体下缘 两侧的斜面与下椎体上缘两侧的唇形构成的滑 膜关节,以及左右两个椎间关节来相互连接。当 头颈受到外伤或退行性病变的颈椎受到轻微的 外伤等诱因时,椎间关节则可以发生错位。其复 位手法如下:

法一,患者坐在方凳上,医者立于患侧,一 手按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扶托下颌部,轻轻地作 左右旋转,或前俯后仰、屈伸动作,待患者肌肉 放松后,先将其头部向健侧转,后向患侧转,转 到最大角度时,加用轻微的闪动力,颈部出现 “嗒”的响声后,即感到颈项舒适,活动范围增 大。

法二,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头突颈部前 屈35。。医者一手拇指顶推偏歪之棘突,余四指 扶颈部,另一手掌心扶患者下颌,五指靠贴住下 颌骨,向上牵引头颈部,并使患者头颈向受限侧 旋转,当旋转力到达拇指指端所顶住的患椎处 时,另手拇指用力向相反方向扣顶偏歪棘突,听 到复位响声,手法完毕。

浏览8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