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猷入少林学艺的经历,《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讲得最为翔实,是 最可相信的第一手资料。他说:
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峙,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是以四方之士往 往慕其风声。余自少年即有志疆场,凡闻名师,不惮远访。乃挟资游少林者 前后阅十余载。始事洪纪师,混迹徒众,梗概粗闻,未律厥技。时洪转师年 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日得闻所未闻。宗想、宗岱 二师又称同好,练习之力居多。后有广按师者,乃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 技而神之。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后从出寺同游,积有年岁,变换之神机,操 纵之妙运,由生诣熟,缘渐得顿。自分此道或居一得,至于弓马刀枪等艺,颇 悉研求,然半生精力瘁矣。
这是一段重要的自述,对其师承脉络讲得十分清楚。程宗猷的确是一 位酷好武艺而又具备了习武条件的人,是难得的武学人才。进士出身、曾任 福建建宁府推官的陈世竣在为《少林棍法阐宗》写的序言中谈到了他眼中的 程宗猷。
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数千人,多业儒,取甲第,朱轮华毂相望。自古 而善贾,亦挟儒以行。有冲斗君者,族之奇士也。磊落魁伟,慷慨然诺,真大 侠丈夫风,且孝友淳笃,恂恂儒也。儒不授,转而试武,其广额修臂,雄力劲 节,望之凛然。……故于武事无不精,棍其最神者也。游梁楚间,还憩少室 数年,得尽交其魁杰,而穷向之所秘,复不以绝技自私……
“磊落魁伟”几句,可谓传神之笔,程宗猷的气质状貌跃然纸上,让我们 分明看到一位兼资文武而又富甲一方的“奇士”。
据程宗猷自述,他入少林时匾囤和尚已经去世了,他学习少林武艺的入 门老师是洪纪,接着又求教于年已八旬的洪转。洪纪、洪转都是明嘉靖、万 历之间少林武僧中的翘楚,都曾受教于三奇周友,洪转更是三奇的法侄,三 奇迁化后又转从匾囤。二僧都有一定资料存留下来,可供我们探求其生平, 但我们只能留在后面再谈。与程宗猷同时问学于洪转的还有僧人宗想、宗 岱,宗想的名号曾先后出现在少林寺藏万历六年的《幻休润禅师碑铭》和万 历二十七年的《无言道禅师碑铭》上,宗岱则尚未于少林碑刻中发现。①而最 后“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并与程宗猷一同出寺游历的则是广按,从程宗猷 的语气中不难体味到,广按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的出类拔 萃的武僧,是真正使程宗猷得到少林棍法真谛的人。关于广按,我们所知不 多,幸而《少林棍法阐宗》后序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述。序云:棍艺擅少林,四方尸祝久矣。弟教术多门,师传阕密,以致武人乏输攻之 巧,文人鲜墨守之能,令人深慨惜焉。余侄冲斗生负奇气,智勇性成,凡与闻 人秘艺,遇靡不习,习靡不精。嗣入少林,遇异僧号按墨堂,艺出诸家口表, 从游岳寺,未尽其奥,乃千里秣马,迎请至六安,敬事忱恳,无二所亲。僧高 冲斗谊,亦授无余隐。后即归禅麻埠之广福寺,未几寂化。冲斗为心丧,偕 同门弟子叔新明,为龛珑焉。于是冲斗得以尽其法而超悟之。素负雄力绝 技者远相访谒无虚日,一交臂间辄索然如小巫而去,故声走海内,闻者亦避 舍逊焉。
后序的作者是程宗猷的叔执辈程君锡,字继康,号真实居士。此人对程宗猷的武艺深有所知,曾称:“余侪于暇日强试其奇,见坐作击刺之方,即山 崩潮激未足谕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谕其捷也;积雪层冰未足谕其严且整 也。环相咋曰:技至此乎!”
后序所说的“异僧号按墨堂”,无疑就指广按,广按是法名,法号是墨堂, 去掉
表示字辈的“广”字,只保存名号相连的“按墨堂”,这是古时丛林称谓的 一种习惯。
据后序所言,程宗猷在少林随广按学艺而“未尽其奥”,便将广按迎请到 他在安徽六安州(直隶州,辖英山、霍山两县)的家中,像孝敬父母那样尽心 供养,广按感其诚,便将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程宗猷。资质不凡的程宗猷已 经不是初学者了,又能潜心钻研,终于达到“超悟”境界,实际是对广按之教 已有了心得自在的造诣。广按后来没有回到少林,而是就以六安州麻埠镇 的广福寺为修持之地,不久就在广福寺圆寂了。
后序称,程宗猷与一起向广按学艺的叔叔程新明“为龛珑焉”,即为广按 营造了灵塔。广按的年龄必定在程宗猷以上,可以上接匾囤。但程宗猷在 《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得明确,广按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 神之”,就是说广按是洪转的弟子,是匾囤的再传弟子。程宗猷以非常之礼 迎养在家中,并最终以“心丧”之情为之经营葬事,可以看出广按在程宗猷心 目中的崇高位置,也可以看出程宗猷是尊师重道的人。
就以少林棍法而言,程宗猷平生所学必定并不局限于少林,也不局限于 广按一师之教,但广按的传授肯定是最重要的,不然程宗猷不会使用“尽得 转师之技而神之”这样超乎寻常的评语。
令人不能不掩卷兴叹的是,若非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传世,不但匾 囤、洪转、广按的传系可能泯灭无闻,就连广按也会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之中,他的绝技也就成了“广陵绝响”。
洪转、广按和俗家弟子程宗猷称得起明代少林武艺的功臣、匾囤的功 臣;宗猷更是广按的功臣。我们终于看得清楚,程宗猷研习少林武艺经历了 一个锲而不舍的漫长过程,不是浅尝辄止者所能比拟的。当然,雄于货财的 徽商背景,以及“雄力劲节”、“智勇性成”的个人资质,也是他终于取得卓越 成就的重要条件,毕竟这样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
程宗猷是何时入少林寺求艺的?他的同宗弟程胤兆在《少林棍法阐宗》 的跋中说:“未弱冠受学于少室之少林寺,尽得其棍法,最称入神。”①古代男 子二十为弱冠,可知宗猷人少林在20岁以前,但具体时间呢?对此,他在 《少林棍法阐宗》中并没有说明,但少林碑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宗猷”二字出现在少林碑刻中,以目前所见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即出自前面提到的《匾囤画像碑》,碑上的一大批匾囤僧俗弟子 的名号中有“宗猷”二字,这个“宗猷”是否即程宗猷,尚难确定,原因是此碑 没有明确的纪年,如碑刻于隆庆年间,则此时宗猷年幼,不大可能在少林寺。 假如刻于万历之初,则有可能就是程宗猷,符合他弱冠前入寺求艺之说。第 二次出现在万历六年(1578)的《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 润禅师碑铭》里.此时宗猷年十七。与宗猷一起出现的还有他提到的宗想、 曾跟随俞大猷学习武艺的宗擎等。第三次出现在万历八年幻休大和尚镌立 的《曹洞宗正传》石碑上,在该碑“合山海众”的53名“宗”字辈僧徒中,,'宗 猷”赫然在目。据此,可以推断程宗猷在少林的时间大致在万历初的十几年 中,约万历八年时,年十九。17、19岁都与“未弱冠受学”之说相符。所以, 可以推想他本人所说的“乃挟资游少林者前后阅十余载”,大致发生在万历 朝的前期。
前引王世贞《程有功合葬志铭》载,程宗猷是程有功长子程晨的次子, “宗猷”是他本名,巧的是少林字辈中“悟”字以下第五辈便是“宗”字辈,而 《匾囤画像碑》上就有不少“宗”字辈的弟子。“宗猷”正好与“宗”字辈相合, 所以我曾说这是“因缘巧合”,或许这也是他以“阐宗”二字为自己的著述命 名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润禅师碑 铭》,刻于万历六年(1578),立碑者是幻休常润的入室弟子洪宝,碑文书丹出 自曾任礼部尚书的显宦陆树声之手。①据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一一嵩山少林 寺为中心》所载,此碑有宗猷署名,但笔者在碑阳没有见到,想来是在碑阴, 因手边没有碑阴拓本和过录本.故此条只能以叶书为据了。
程宗猷并不是独自一人进入少林学艺的,与之先后同行的还有几位程 氏宗亲,有叔叔,也有子侄辈。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
余叔祖武学生云水、侄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以少林棍 法只凭师僧口授心识,谓余尝创图诀,公诸同志,余谢不敏。
“叔祖武学生云水”,即前面谈到的宗猷的叔祖程廷甫,字云水,他是武 学的生员;“侄君信”即“阅梓”之一的“侄君信儒家”——程儒家,字君信;“太 学生涵初”,即“阅梓”之一的“侄涵初子颐”——程子颐,字涵初,太学生。这 就是说,休宁程氏一门三代四个人一起投奔少林寺学艺,而程宗猷是其中学 得最专注并且能有所“超悟”者。其次是他的侄子程子颐,此人不但是少林 武艺的追求者,是程宗猷率宗亲80余人勇赴津门为国效力的主要助手,还 是《少林棍法阐宗》和《耕余剩技》得以刊行的积极推动者,并著有《武备要 略》一书,同样也是明代末年一部有价值的兵书,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典武 学资料。
浏览1,2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