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或意识振动频率长期稳定在200 ~ 350的人群,人体的正气 场、正能量比较强大,属于普通的健康群体。

精神、心理或意识振动频率长期稳定在350〜700的人群,人体的正气 场、正能量非常强大,属于精英阶层,即中国古代所说的中和、中庸或马 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群体。

精神、心理或意识振动频率长期稳定在700 - 1000的人群,人体的正 气场、正能量极大,属于达到天地人三才合和、天人合一境界的高智慧、 高能量群体,包括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佛陀、耶稣基督、穆罕默德 等众多智者或圣贤。

精神、心理或意识振动频率长期低于200的人群,人体的负气场或负 能量较大,邪气较重,容易产生大量的精神、心理毒素,导致人体心理失 衡、慢性中毒、亚健康、疾病、猝死或短寿。

从霍金森的意识一能量分级理论来看,气功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为 中心而进行的养生、修身、内炼,是一种不断培养人体正气、祛除邪气、 一步步达到气功态的过程,即不断消除负气场、负能量,提升正气场、正 能量的人一气互动循环修炼过程。

第六节 气功外气的由来、内涵及争议

气功外气的概念是一个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内涵十分丰富、古今认 识差距巨大、争议非常突出的传统文化概念。

—、外气概念由来和内涵

外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文概念。战国至两晋时期,古人 把“外气”称作“布气”。隋唐以后,中医学、养生学、道家、道教、风 水学等古典文献中,不断现“外气” 一词。近代,我国武林界则把“外 气”称作神手、神掌(百步神掌)或印掌。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第二次气功热期间,“外气”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伪科学色彩的“气功外 气”概念,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外气争议。

(―)古代的外气概念

我国古代的“外气”概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外二气 对应的外气概念;二是含有外气意义的布气概念;三是含有布气意义的施 气概念;四是含有外气意义的发气概念;五是含有现代外气意义的行气概 念。


  1. 气功对应的外气概念


中国传统气文化和中医学意义的内外二气,是一组相应而成的文化概念。

战国至两汉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率先使用了内气概念。《黄帝 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①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冬刺脉络,内气外泄,留为大 痹。”②《黄帝内经-素问-疟论》虽然已经出现“外无气” 一句,但尚未 直接使用“外气” 一词。

历史上最早的外气概念,始见于东汉王充《论衡》一书,比20世纪 70年代末我国流行的“外气” 一词早了 1800多年。

东汉以后,外气的概念主要见于隋唐至明清的中医、养生、道家、道 教和风水文献。

《论衡•道虚篇》:“诸生息之物,气绝则死。死之物,烹之辄烂。致 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中外气膈,息不得泄,有顷则死也。”③ 中即内。“中外气膈”是指内外二气隔开互不相通的意思。

隋唐时期(公元8世纪末)成书的《嵩山太无先生气经》(《道藏》 五六九)卷上序:“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其二景,五芽、六 戊诸服气,皆为外气……至如内气,是曰胎息。”

宋朝(公元11世纪)成书《太清服气口诀•服气十事》(《道藏》五 六九):“凡服气总有十事,(心、肝、脾、肺、肾分别出为五气),并阳 气、阴气、和气、外服气、内服气,名为十事。”

元朝(公元12世纪末),张行简《人伦大统赋》(十万卷楼丛书)卷 上夹注(元代,1313年,薛延年)所引《洞源经》:“气有二焉,有内气, 有外气。散如烟雾,聚如毛发。见于皮肤之上,有青、红、黄、白、黑五 色,外气也。夫人之气出于丹田(为内气) 小人之气出于肝隔,如猴 呼鼠啸……不能寿也。”

宋人假托晋郭璞的《葬书-内篇》:“外气横形,内气止生。”作者释 曰:“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37.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67.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83.


生气自然止也。”①《葬书•外篇》:“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 龙。”作者释曰:“外气者,横过之水,内气者,来龙之气,此即外气横 形,内气止生之谓也。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②

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相地骨经篇》:“阴阳合符,天地交通,内气 萌生,外气成形。”③

明朝时期,我国古代中医学家马府和养生家高濂,在传统医学及养生 文献中使用“外气” 一词。

《黄帝内经-素问-举病论》诠释“气耗”时说:“劳则喘息汗出,外 内皆越,故气耗矣。”④1586年,明朝医学家马荫著《黄帝内经-素问注 证发微》解释道:“人有劳役,则气动而喘息,其汗必出于外。夫喘则内 气越,汗出则外气越,故气从之而耗散也。”⑤

明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上卷-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内 气之妙,在乎咽气。世人咽外气以为内气,不能分别,何其谬哉?……每 因咽及吐纳,则内气与外气相应,自然气海中气随吐而上,直至喉中…… 如此则内气与外气相顾,皎然而别也。”⑥

明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出息微微,入息绵绵,渐渐入而渐渐 柔,渐渐和而渐渐定,久则窍中动息兀然自住,内气不出,外气反进,此 是胎息还元之初,众妙归根之始也。”⑦

清野鹤老人撰《入地眼全书》:“穴依龙以乘内气,向依水以乘外 气。”⑧

但以上各个朝代的内外二气概念内涵,大都不出《黄帝内经》左右。 在《黄帝内经》中,“内气”和“外气”是两个界限清楚的传统哲学、文 化和医学概念。“内气”是指“真气”“元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

  • 郭或,编著.风水史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5.

  • 郭或,编著.风水史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5.

  • 郭或,编著.风水史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05.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05.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05.

  • (明)高濂,著.遵生八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

  • (明)尹真人,传.性命圭旨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36.

  • (清)野鹤老人,撰.入地眼全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72.


气”“血气”等人体内部诸气的总称。“外气”是指“天气”“地气”“风 气,,“水气” “四气” “云气,,“雾气”等人体外部自然诸气的总称。

古代风水、医学、养生、道家、道教等古代文献中广泛应用的“外 气”概念,和《黄帝内经》的“气”,内涵基本一致,都是存在于人体以 外的自然诸气,概念范畴十分明确。

  1. 含有外气意义的布气概念


古代的“布气”概念,首现于战国至汉代时期,包含自然布气和布气 疗疾(治病)两层意义。

(1) 自然意义的布气

自然意义的布气是天地运气,布施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活力无限 的自然气机状态。战国至汉代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汉代成书的《老 子河上公章句》、汉陆贾《新语》均有记载,以后散见于其他多个朝代。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终天,布气真灵。”《老子河上公章句》:“布 气天地,无所不通。” “一生布气而畜养。”《新语》:“张日月,列星辰,序 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

这段时期的“布气”,主要是用来阐释一种自然哲理的,完全不同于 晋至明清时期古人所说的“布气疗疾”。

(2) 布气疗疾

布气疗疾是练功者把自身内气布施与患者,帮助患者治疗疾病的方 法。其法始于晋以后,唐宋元明清历代文献均有记载,类似于20世纪70 年代末我国气功界流行的“外气疗法”。

《晋书•方技传》始作布气疗疾:“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 人,谓之’布气',晋韦虚幸灵(有的版本作幸灵)能以此法疗人疾。”

唐宋元明清的道家、道教和养生文献资料,有不少关于布气疗疾的文 献记载,苏东坡便是热衷于布气疗疾的历史名人。

唐宋文献《云笈七签》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说:“凡欲布气 与人疗病,须先依前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焦,布入前人身中。令病 者面其本方,息心静虑,始与布焦。布羔讫,便令咽气,鬼贼自逃,邪气 永绝。”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 《东坡志林》记录了两则“布气疗疾”事例。

浏览1,2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