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讲“道论”的基础上,再展开对“气论”的探讨。在讨论“气 论”之前,还必须回到“道”的原始本意上来。“道”字意义丰富,大到 “人道、天道”,而小至“道路、知道”。无论是什么“道”,都是以“气” 为基础的,无气既无道,无气不生。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我 们所涉及的“气”就是人气,“人活一口气”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道 教是敬仰神灵、重生贵术的宗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长生久视就要有方 法,即“道术”,所有“道术”必定以气为基础,气断人绝。“道术”一词 源于《庄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 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此时的“道术”与“方术、方伎、仙术”为 同意义。“道术”有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祷、禁咒诸术;外丹、内丹; 内视、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导引、辟谷、赤黄之道(房中术);行桥、 养生、服药、接命诸术;服气、行气、胎息诸术。〇其中服气、行气、胎息 与“气”密切相关,气是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古时对“气”的说法有多种,分 类也不同,《黄帝内经》里就有1709处提到气,并将这些气分为81种。 主要含义为:一、万物之本源;二、气体状态的存在物;三、构成人体生 命的基本物质(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四、浩然之气。从宇宙生成 角度看,以道为万物的始原之气。武术的动功、静功、内功的修炼都是以 呼吸吐纳为基础的,进而达到练气、养气、用气的目的。

本讲只对“气论”与武术的渊源关系及影响作如下探讨。

1.内家拳练气采用道教炼丹的方法


  1. 1什么是内家拳武当山明代永乐十五年张三丰铜像在明代流传于江浙一带“主于御敌”的拳法。最早有内外家之分的当 属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 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图1)图片2。三丰为武当丹士,徽


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继魏用中著.哲学、科学与气文化——健身气功新理念而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开篇为:“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 丰〇既境遇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据《内家拳法》记载:基本套关于“张三丰”其人。据相关资料介绍:历史上至少有三个张三丰(或三峰、 山峰),即北宋的张三丰、元末的张三峰和明初的张山峰。根据近年来有关对“张三丰 其人”的研究成果,对张三丰身世做出综合性概述。张三丰,道士,明皇帝称老师、真 仙、通微显化真人、清虚元妙真君。出生于南宋定宗二年,出生地为蒙古辖区,便有人 说其出生为元,后人又将三丰写入《明史》中,也就变成了明人。很有可能三个朝代的 张三丰说的都是一个人。张三丰名号特别多,如名全一,又名邋遢、君实、思廉、玄玄 等;字元一、云水等。是张道陵的后裔(也有说成为张天师的后裔)。张三丰辽东懿州 人,非宝鸡人、天目人、冀州人、义州人和闽人等。关于懿州城在何处?经过考古专家 长时间的考证,一致认为:近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土城子村就是辽金元 三代的懿州遗址,此处正是张三丰的出生地。这一重大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张三丰身世及 其道教思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路有六路、十段锦,并有歌诀;基本手法:斫、削(xia〇)、抖、磕、靠、 掳、逼、抹、芟、敲、摇、摆、撒、镰、嚣、兜、搭、剪、分、挑、绾、 冲、钩、勒、耀、兑、换、括、起、倒、压、发、插、削(XUe)、钓等35 种;基本步法:變步、后瓷步、礙步、冲步、撒步、曲步、踢步、敛步、坐 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 绞花步等18种;基本击法包括点穴法和应敌打法两种^攻击部位有死穴、 哑穴、晕穴、咳穴、膀胱、虾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内关、三里 等处。应敌打法有长拳滚斤、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金刚跌、 顺牵羊、虎抱头等若干种。内家拳降拳架姿势和动作过程中的错误称 “病”,列了 14种“禁发病”,包括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 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内家拳讲 究以静制动、非遇甚厄则不发,发则应手即仆。内家拳以“敬、紧、径、 劲、切”五字为“心法”。简要解释为:敬:静也,慎重的意思;紧:敛 也,内收的意思;径:近也,直接的意思;劲:力也,内劲的意思;切: 听也,观察的意思。内家拳的主要特点: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道家理论 为主;在练拳宗旨上,强调以养生为主;在修炼重点上,强调以练意为主; 在身法要求上,强调松柔为主;在呼吸方法上,强调以腹式呼吸为主;在 技击战略上,强调以用法为主。张三丰的相貌特征: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鬓如戟。顶中作一髻,手 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有请益 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 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 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人皆异之,咸以 为神仙中人也。张三丰好云游,先后北抵燕赵,东至齐鲁,南达韩魏国,西至秦陇,往 来名山古刹,且行且住。关享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笈》中专门记述了“三丰祖师云游 法象”:祖师身高八尺,方面大耳,碧眼虬须,挽发,头顶日月,以晴天为衣着淡蓝袍, 以飞云为裳穿白裤,背后背竹笠,腰系豹皮囊,内插方尺一,穿草履,跣足未着袜,手 执青竹马尾拂尘,貌奇神清,风度潇洒,令人起敬。由于传说的张三丰如此出神入化, 也惊动了皇帝,在明太祖、明成祖曾多次下令寻找张三丰,但都未遂。使得张三丰不得 不“转战南北”,先由出生地的阜新,再居住陕西的宝鸡县(今宝鸡市),见宝鸡山泽 中有三尖峰,三峰挺秀,苍润可喜,因之自号三丰居士,后又到武当山习武。据记栽: 张三丰至少两度居武当山。第一次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居9年;第二次是在明洪 武初年(1368年说他“居武当23年,一日拂袖游方面而去'从此,再也没见到 他。三丰曾在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五年、天顺三年(1459年)三次躲避进宫而先 后跑到成都的青羊宫、大邑县鹤鸣山、峨眉山、平山县的万寿寺和珠宝洞隐遁潜心习武 修炼。那么,明皇帝为什么要再三寻找张三丰?而张三丰又反复逃避寻找呢?寻找的原 因有两个:①对三丰的敬仰;②寻求长生不死之方或妙药。逃避的原因也是两个:①无 长生不死之方或妙药;②怕落得一个欺君之罪而明哲保身。关于三丰之死也是一个谜, 但我们倾向于“三丰入幕府未几而卒”的说法。参见潘喜廷.张三丰出生地在阜新相关研究成果内家拳创自于宋元张三丰之说,一直存在争议。如上世纪30年代,唐 豪所著的《内家拳法研究》认为:“黄百家于康熙十五年所著《内家拳法》 中,亦不致谓此术已为广陵散,自视其著述等于诸葛书中的木牛流马,尺 寸虽详,而叹后人谁复能用,故愚断内家拳已于清初失传”。这种说法持续 了相当的时间,而且有较大的影响。据我们所知,清以来在四明(今宁波 市)一直就有内家拳的传承。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王征南、张松溪都是 宁波人,其中张松溪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所说: “有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当时在反 清复明的宁波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四明内家拳的高手,所以清王朝下令 禁止练习内家拳,内家拳只得转到地下状态。武术界和学术界都曾以为内 家拳已经失传四五百年。后人曾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有别于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外家拳,而原始的内家拳则称 为“四明内家拳”。2004年4月28日,以内家拳张松溪第十一代传人夏明 土先生之孙夏宝峰师傅为会长的宁波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正式成立, 这是四明内家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0年以来,学者们对“内家拳”的研究多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 点:其一,对“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做了彻底否定。理由是:“梦中授拳” 是一种玄学和神学之说,属于典型的宗教迷信观念的外露。〇但也有持不同 意见的,即“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之事,巧为道教特殊的教义内涵,更有 丹功修炼过程中的特殊表征其二,认定传说中的“张三丰开创内家拳” 一说是可信的。根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得出的结论:①张 三丰确有其人;②张三丰创拳之说有可靠的依据;③武当内家拳法不仅客 观存在,而且有其独特的拳术理论与完整的技术体系;④武当拳法是由不 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完成的,是科学的。®同时提出:所谓“张三丰无 其人” “武当无拳”等论点是可以否定的。©由于武当内家拳自成一家,在 方法论上也有独到的理论。如守柔处雌战略论、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 阳技击论、为善保真武德论、形神兼修习武论等等,®这些无不是功理的具 体运用和逻辑的展开。

根据学者的最新研究,基本认定传说中的“张三丰开创内家拳”一说 是可能的。理由有三:其一,张三丰聪明过人,精通三教经,所以能以道《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是1989年被国家体委批准的、第一个委管武 术科研课题,由江百龙任组长,其24名成员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汉体育学院和郧阳 地区体委三家组成。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查阅全国各地与武当内家拳法有关的史料、 笔记、方志等近万册,笔录碑拓数百件,获得了 3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近10万字的论 证文字,并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武当拳、械、内功演练套路和秘本抄本。在此基础 上,整理出版了 16万字的《武当拳之研究》。

»高飞.历史的跨越——国家体委第一个委管武术科研课题鉴定会述评[J],武 当,教经书上的黄老之学、老庄哲理、阴化、太极图说等阐发拳术,发展拳 术。》观古往今来各门各派在武术上有造就之人,起码必须具备这一条件。 其二,张三丰云游四方,寻师访友,并遇到火龙真人和邱长春两位道教高 师,学得炼气导引之术,为他在武当山开创内家拳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三, 张三丰将“兼利手足拳术应用之道亦寓其中”的导引术与自己遨游时所学 的民间武技相结合,并加以发展、完善,使其内容与哲理相融,从而形成 了理论基础、修炼要领、名称安排自成体系的武当内家拳,在武术界开创 了崭新的一派。®这一研究结论颇有启迪性。e高飞.历史的跨越——国家体委第一个委管武术科研课题鉴定会述评[j],武 当,根据我们对北京白云观收藏的《清诸真宗派总簿》査寻,所列三丰派 凡八支,其名有六:三丰祖师自然派(两支),三丰派(三支),三丰祖师 蓬莱派一支。此外,还有清微派、阴阳派、榔梅派(本山派)等十余个派 别,以及各派分支都奉祀张三丰为祖师,可见张三丰所传道派甚多。其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传南北两派不同的拳种。这在过去和现在的学者中 都有相近的认识:如吴图南的《国术概论》、金一明的《武当拳术秘诀》和 刘嗣传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中,将南派世系表为:张三丰—王宗->陈州 同—张松溪—叶近泉一>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甘凤池;北派世系表为: 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两条传承线路看起来较为清晰, 但是深人分析便可发现4个关键性问题:①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独立的人, 并不是“王宗”后面忘写了“岳”字,也不是“王宗”后面增加了 “岳” 字,而是张三丰为大弟子取得名字。即王宗,意思是不要忘记老祖宗;王 宗岳,意思是不要忘记老祖宗的荆山(即岳)。②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什么关 系?首先,我们认为太极拳和内家拳只是两个独立的拳种,并不能相互代 替和涵盖,更不是“武当武术”的代名词。“武当武术”是上位概念,应包 括太极拳、内家拳和武当相关的拳术和器械套路之总和,不可混淆。其次, 两个拳种又同创于张三丰之手,一定会有较高的相似度,或亲缘关系。《武 当》杂志曾做过“四明内家拳与赵堡太极拳拳式名称的比较”,其结果为: 两拳相同或相似的拳式名称有65个之多,占赵堡太极拳75个拳式的86.7%。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和同源性,四明内家拳很像南派的太极 拳。〇③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张三丰传播的就是太极拳和内家拳,并没有涉 及其他拳种。至于内家拳就是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代名词,纯属于 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依据。因为三个拳种产生于不同的地域, 人们将三者生搬硬套于一起犯了牵强附会、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错误。 ④从传承过程看,南派的松溪派小有名气,但并不是太极拳;之后的王征 南和黄百家所提及的都是内家拳,而北派的王宗岳、蒋发、陈长兴和杨露 禅等传承和发展的都是太极拳。两条线路在所传承过程中一定还有不为人 知的东西?值得深思。

假托于宋朝的戳脚在传承过程中,也吸取了张三丰分支传播的思路。 当关东戳脚发展到近代冯克善时便分支传播。即冯克善(化名赵灿益,也 称赵老灿)一支传戳脚(武趟子):段氏兄弟(段永清、段永绪)—胡奉三 —胡星武;另一支传翻子拳(文趟子):王占鳌—徐兆熊—杨俊峰、郝鸣久 —于伯谦;同时于伯谦又受教于胡奉三。胡奉三、杨俊峰、郝鸣久以戳脚 和翻子见长,因而将三位尊称为“奉天三老”。三人的交流及融合,使得两 个拳种习惯通称之为“戳脚翻子”。它的实质是同源同枝的拳术,而太极拳 与内家拳发展到后来也在不断融合。

太极拳的创立首先要明确两个名词:太极和太极拳。一直以来,体育专业院校所使 用的武术书籍中错误的将“太极” 一词最早源于《周易•系辞》的“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授予学生,而据哲学史家的新考证,“太极” 一词最早应出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在太极之先不为高”的 记载,之后被解释《易经》的《易传》收录。因为《易经》早于老庄,'而 《易传》则晚于老庄,《易经》与《易传》两者相距七八百年。所以说,最 早的“太极”观念来源于道家。

提到“太极拳”一词,就会牵扯到一系列与太极拳有关的重大问题, 在此只说明本讲的一个观点,其他问题另行专题研究。根据综合资料研究认为:太极拳的命名,源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无疑,但由于武禹襄在 河南省舞阳县盐店发现了《太极拳谱》为咸丰二年(18«年),并误认为 王宗岳为清乾隆人,太极拳就创立于此。这种错误观点一直流传着。若按 记载的顺序看,“太极拳”命名,始于明末,约在明天启至崇祯初年之时, 命名者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蒋发。蒋发在《太极拳功》首先使用了“夫 太极拳者……”;“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等。表明蒋发的 太极拳师承于王宗岳。而后才有邢喜怀的《太极拳道》、《太极拳说》;张楚 臣的《太极拳秘传》;陈清平的《太极拳论解》、《太极拳总论》以及武禹 襄的《太极拳解》等。至于其他说法均值得商榷。〇课题组.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拳与武当山关系考察根据唐豪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太极拳的编造是以 《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我们查阅了 1917年上海大东局出版的《拳 经》中太祖长拳三十二势,从对比看,太祖拳三十二势全部被陈氏太极拳采用,许多招式从名称 到动作姿势都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其中“起势”都是由“懒扎衣”开始 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再做一次递进比较:陈氏太极拳是在少林拳法 的基础上汲取了《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而《拳经》的三十二势 又来源于“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又称赵家拳、赵太祖长拳、宋太祖长拳 太祖拳)”三者一脉相承。由此得出结论:太极拳源于太祖拳,但不等于把 太极拳的创造推溯到宋太祖。这涉及太极拳的概念,即什么是太极拳。太 祖拳是“外练筋骨皮”的外家拳种,属长拳类,以刚为主,姿势要求挺胸、 吸腹、凸臀、拔臂;练习方法讲打袋、开石、击木、踢桩;对练讲碰臂、 斩腿、掀足、缠腕等等。这完全与太极拳理相悖。

关于太极拳的创立,我们认为是由太祖拳为主体的功架、少林拳法、 擒拿术和气功融合而成。其核心是推手。由于发明了推手,才悟出了太极 拳十三势和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而其原理显然是在创造出太极拳 之后的理论总结。至此,太极拳才形成独特的拳架(套路)、理论、练习方法体系,完成了太极拳的创造。由此推论,这些工作在陈长兴以前(陈家 沟)已初步完成,其时间上限是太祖拳创立之后。

练气之炼丹法内家拳和太极拳的定名、路数皆取于道教,它把道教气功炼养无为、 虚静、柔弱之旨融化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练时要求心息 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 既是武术中的上乘,又是气功中动功的精品。®另外,从武当山道教建筑中 可以看出人性化的布局。整体建筑是以玄武修真得道的典故来设计的,唯 有例外的就是“遇真宫”是为张三丰而修建的,可见,张三丰在武当山道 教及武术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张三丰在创内家拳之初,就较好地吸取了道教的道术。道教的道术有 多种,内家拳主要揉人了炼丹术和导引术,使得此拳实现了性命双修、以 拳证道的目标。所谓炼丹术,就是练丹田之气的方法。“丹”为红色,赤石 为丹砂。是指金丹、神丹和大丹。道家认为:人元之初成谓之金丹,地元 之中成谓之神丹,天元之上成谓大丹。而“田”则是炼化金丹、神丹和大 丹的场所,故称之为“田”。丹田,又称内丹、龙宫、海底、北斗、慧明、 经丸、泥牛、摩尼等,有上中下之别,如道教的《仙经》认为:“脑为髓 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道家还有另一种说 法,即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为上丹田;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 部位为中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为下丹田。中医理论 认为:上丹田指百会为中心的区域;中丹田指肚胳为中心的区域;下丹田 指会阴为中心的区域。而气功家们普遍认为:上丹田在两眉间印堂穴;中 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 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以佛教丹田之说最为通用,上丹田 在两眉间,中丹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脐下三寸。道家认为:上丹田为藏神 之所,中丹田为藏气之所,而下丹田为藏精之所。

内家拳和一些与养生健身有关的丹田修炼,指的就是下丹田,而下丹田也未有统一的说法。本讲 是以多数习武之人的练功经验而确定的位置,即人体肚脐下约1.3寸的地 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小片。所谓炼丹术,就是一种专门修炼养气、练 气和用气的方法。其姿势有站粧、静坐、行功等多种形式;方法为腹式呼 吸,将新鲜的空气通过呼吸,吸人丹田(小腹部),然后再吐出,只有丹田 的部位在运动,感觉到肌肉随着呼吸而收缩,全身的其他部位是放松的。 修炼丹田者,谓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在自己 体内烧炼,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成为内丹修炼内丹,强调性命双 修,这与禅宗和道教符篆派的修炼是有区别的。举例:北宋悟真先生张伯 瑞曾与一位禅师一同入定神游扬州。出定后,禅师一摸袖中,空空如也, 张伯瑞却笑盈盈地取出琼花。后来,张伯瑞对弟子说:“我们的金丹大道, 性命兼修,所到之处,‘阳神’现形。而他们不修气法,只炼精神,出窍的 是虚的4阴神’,自然拿不回琼花”。® —语道破天机:这是物质的一元论 与二元论,或多元论差别的问题。

一直以来,内丹书籍隐秘难读,因而炼丹之法大都师徒相承,其方法 大同小异。内家拳的练气基本采用了炼丹术的方法,遵循了“练精化气 (小周天)、®练气化神(大周天)、《练神还虚”的“三炼”程序,并且在小周天:是指用气打通任督二脉,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经尾闾、夹背、玉枕三 关,贯通上中下丹田和上下散桥。小周天主要是练精化气,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中年 人以后练此功有医疗保健、推迟衰老的作用。

©大周天:在小周天的基础上,通过药物和静练达到上通百会、下至脚底涌泉 穴,长寿还童。大周天主要作用是延年益寿。其境界是上自顶门泥丸宫,下至脚底涌泉 穴,身体上下真气通,浑圆一体成太极,精神舒畅如沐浴,浑身毛孔都是春,遍体开花 乐无穷。参见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练功过程中讲究松、柔、空,用这种功法来聚集内气,〇打通任督二脉、® 奇经八脉,实现内气在体内的良性循环,这就是大小周天之说。道教导引 术地融人,使行气、呼吸、按摩与内家拳的外在肢体活动有机的结合这 正体现了道教的“内修外行”思想。

内家拳不仅仅是重视身体的锻炼,更重视精神的修炼。这是由道教丹 鼎派“性命双修”的原则所决定的。所谓性,即为心、为神,是人的精神 本源;所谓命,即为肉体、为气,是人为之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能 达到创始内家拳“形神相依”的初衷。1980年在武当山紫宵大殿西侧楼顶 秘暗处发现了 “武当炼性修真全图”,为道家性命双修图谱,图中偏重命功 功法,旨在祛病延年。要求习练者必须知晓人体经络穴位、中医脏象生化、 道教气化及易理变化,以敛先天之气,施抱元守一之诀,习周年运行之术,任督二脉:是古代医者对人体认识的表述,是客观存在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得以建立,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处提到“任 督二脉”。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而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 认识,并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而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 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可以说,古人对任脉和督脉的认识有着深厚的临床基础和 实践基础,在理论化之后,任督二脉的概念逐步抽象。任脉变成了人体前面的正中线, 包括24个穴位,主血,而督脉则成了人体背后的一条正中线,一共有29个穴位,主气。 任督二脉为人体经络主脉.参见任督二脉不能无师自练[N],辽沈晚报,大小周天。周天是古代学上的术语,是观测者眼睛所看到天体上的大圆周,又 称为圈,或黄道。黄道划分为360度,在其两侧的八度内即为黄道带,布列各星宿,并 在其上运行。孔颖达在《礼记•月令篇疏》记载:“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 一日一夜为一周天。”道家“伍柳”《天仙正理》中说:“小周天云者,严取象于子丑寅 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可见,这是道家借用了周天这个词,用来说明在“炼精化 气”时引到内气的感觉。从下丹田循督脉至任脉,再回到下丹田的循环就是道家所说的 小周天;再由小周天的任督二脉,而经中关“炼气化神”要通达奇经八脉的过程,就叫 大周天。参见李志斌,张涛.道家“内丹”修炼与武术“内练”功法以达炼性修真之目的。〇内家拳吸收了 “全图”中修炼方法,为我所用。内 家拳的形体锻炼就是修命,外在的形体锻炼始终强调松、柔、空,以松、 柔、空来带动内气在全身的流行运化,而内家拳的精神修炼也就是修性, 内在的清心息虑、气血平和、空定神明,会对形体锻炼产生积极的作用, 最终实现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有诗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说明在追求“性命双修”的过程中, 炼丹术是十分重要的。在“性命双修”方面有两句话是需要汲取的:一句 是“性靠自悟,命靠师传”;另一句是“内炼成丹,外炼成法”。据考察, 丹田学说对武术的影响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养生,其程序:静养身心, 全体透空4呼吸自然,细长匀静—心肾相交,气贯丹田;二是技击,其程 序:内气培养,有本可用4活练丹田,爆发枢纽4气行周身,周身协调。© 只有丹田的内练和外练相互融合,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武术的养生和 技击全面发展。

由于内家拳皈依于道家内丹术的性命双修体系中,因此,它必然以修 道和得道作为最终目标。那么,什么是道?《周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生发的根本。修炼内家拳也是为了求道和得道,得道 就是返本还原。道的返本还原是什么?《性命圭旨》中给予明确的回答: “道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气也。”道既是万物之母,是天地宇 宙生成的根本,也是人身之元气。从元气逐渐演化成得道,实际上这是内 家拳修炼的不同阶段而已,如果再用“内丹术”的修炼程序加以概括,那 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

  1. 武术内功修炼其实质就是练气


所谓“内功”,是指人体在保持松静状态和相对固定的练功姿势时,以 调身、调息、调心、存思、意守、任督二脉运气等方式,加强生物电、磁 等效益、派生和增加生命信息,疏通信息通道,使人体的有序程度提高,从而达到强体祛病的功法。而武术内功除了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增加 击打的力度和内劲。

关于“内功”,从康熙年间武术家王南溪家中所藏的《内功四经》一书 看,其中内功篇专讲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及其气运行于体 内,而使外形健壮的境界。主要是调气、养气、运气于体内,使经络通畅、 内脏无疾、精力充沛、体貌健康。纳外、神运、地龙讲的是练劲、练神、 练身,以此为基础。而乾隆四十年徐文弼著的《寿世传真》中阐述了内外 功。外功:按摩、导引、吐纳之法;内功:即小周天,分三步,一、静坐, 排杂念,宽衣,内视;二、想丹田,热气由督脉上升;三、热气由上而下 的运行。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编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内功之 法,练元丹说、返归说、运气说、通关说,任督二脉图式、坐身内功图式、 呼吸歌诀、行功存思要诀等。而1918年席裕康编的《内外功图说辑要》中 的内功是指心意静定的坐功法,通过调息、运气、调任督二脉,达到内状 外强的目的。虽然对“内功”的解释有所区别,但是内功的修炼对气的要 求是一致的。

那么,“气”又是什么?解释有多种。古代哲学意义上的“气”,是构 成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庄子说:“气变有形,形变有生”,以气来表示万物 的本源。自春秋以来,人们对“气”的认识进一步的丰富,如东汉有:“天 地合气,万物自生”。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北宋张载认 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而中医理论的“气”,是构成 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又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分。无论如何,气在武术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武术的原力和根本,是武术的生命和精微所在。 武谚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简单解释就是:内练的气就 是练的内功。至于武术内功的修炼,清以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练武与练 气同步进行。即练拳之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呼吸、意念、动作三 者结合。河南倡教首领张百禄教习八卦拳,又授运气口诀;任四的天理教, 组织人“学习义和拳棒,并运气念咒”;清水教王伦“以拳棒教授兖东诸 邑,阴用白莲教诱人练气,运练气可饥半月不死,其法以十日不食为小功,八十日不食为大功”。〇通过练气可以达到避谷的程度。另一种是练武与练 气交叉进行。多为默坐运气的静功,秘密宗教练功多采用这种方法。清代 武术名家甘凤池不仅拳勇过人,而且“又善导引术,同里潭氏子病疗,医 不效,凤池于静室用户,夜以合背坐,49日而愈”。©清初文武兼备的学者 颜元,14岁“学运气术”,55岁还坚持“夜中坐功近人姜容樵在《形 意母拳》中专立“内功”一章,称其师张兆东先生习内功不綴,“每日早先 习此后练形意,五十年如一日,姜尽其所学,并录取其中十七式公诸海 内”。从其所绘图及文述看,是站立姿势上的吐纳结合肢体运动及按摩的 方法。

少林派以马步桩与腹式呼吸结合的方法,强调“内外兼修”,以求“技 击”。从练内的角度讲,气血的调节,精气神的修炼,意念意识的培养,都 可以通过桩功完成。首先要做到心平气和、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 上则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异的要求。内气充盈,气聚于皮内膜外, 人身体仿佛一个充气的轮胎,所以抗击打能力倍增而不伤身体。练外可以 通过多种方法,但桩功依然可以实现。通过少林桩功的训练达到身体上的 整体收缩,使身体“浑然一体”,内壮外强,有效提高抗击打能力,这也是 抗击打修炼不传之秘。

凡此种种,练气既有静功,也有动功,以及动功与静功结合的功法, 内容比较丰富。通过内功修炼的调身、调心、调息、胎息、存思、意守、 周天运气等都是克己内省的表现,把外在的要求变成主体的心理自觉要求, 使生命能量在体内积蓄运行,从而大大增强拳法的功力。

  1. 武术的整体修炼要体现精气神武术历来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递进的解释:内练, 就是精神气力功,外练,就是手眼身法步。也就是常说的“八法”,具体要 求:拳(手)似流星眼似电;腰(身法)如蛇行步赛钻;精力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即练功要做到: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 充沛、气下沉、力顺达、功纯青。类似的谚语还有“外练手眼身法步,内 练心神意气力”、“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这些强调的都是武 术的整体观。如果从内外的修炼看,内练的过程和形式更加复杂,有些方 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身的体悟、熟心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如硬功, 若方法不当就会不出现偏差,造成内伤,甚至生命。所以练内一定要有科 学的指导,练内就是练“精、气、


神”(图2)图片30

中医学将“精、气、神”称为 人之三宝。“精、气、神”都有先天 与后天之分,先天的是受之于父母,

就是所说的遗传,而后天的是通过 饮食、起居、教育、锻炼等所改善 的。《淮南子•桑道训》中说“夫 形者,生命之舍也;气者,身之充 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 者伤也”。由此可见,精为生命的住 所,气为生命的本源,神为生命的 控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 以就有“精充、气足、神全”必然 是健康长寿,而“精亏、气虚、神 耗”必定是衰老致病;“精足不思 饭,气足不畏寒,神足不想眠”。三 者合一,相互依存。在三者中,尤 以“气”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正如 宋徽宗所说:“形以气充“神以

气住”。讲的就是:有形的人体之精,不过是气的凝聚;无形的人体之神, 也不过是气的延伸。精与神,都是气的表现形态而已。也就是说,精气神 统一于气。根据这样的原则,历代武术家便吸收了中医学中的“精气神学 说”来构建武术理论体系,并实现了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气合一”的“性命双修”整体观。

习武之人的“精、气、神”与常人是有明显区别的,主要是通过反应 速度、气质性格、眼神变化、身体的灵活性等方面所体现。有关研究显示: 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五梢、意存丹田、意 布五梢……如此循环往复不绝,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炼,更使神经兴奋 性提高,应变能力加强。武术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相比,更强调“深、长、 细、缓、匀、柔”。特别是腹式呼吸,可以有效提高膈肌的下降功能,为气 血流通创造条件。测试显示,通过练功,膈肌收缩下降1厘米,肺活量约增 加300毫升,可见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武术对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功 能,使心肌功能节省化具有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表明,武术对加强淋巴细 胞的T细胞和B细胞的适应能力有一定作用,从而证实了武术运动既可加 强细胞免疫功能,又能提高体液免疫水平。®长拳套路和散打运动对提高肌 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机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似,而内功和太极拳 运动保证了对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对甲状腺轴、垂体、性腺 轴都有良好的影响,同时也对肾上腺的分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 近年来,还有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效应的研究报告,由于学 习压力、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等客观因素,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 大的负面影响,一些高校试图通过多种体育活动改善这一状况,其中太极 拳作为首选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辽宁中医药大学、天水 师范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①练习太极 拳可以不同程度的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如焦虑与自闭等;②练习太极拳 可以陶冶性情及诱发积极的思维,如心情舒松与精神愉悦等;③练习太极 拳可以强化自我观念和自尊,如自信心与安全感等;④练习太极拳有助于 改善人际关系,如交往增多与善待同伴等;⑤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学生的 意志品质,如持之以恒与克服困难等。

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除了以上几个方 面外,武术对维持内环境因素的恒定,加强酶的活性以及改善消化、排泄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武术养生全程贯穿着练气的方式自古以来,养生分为道教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学养生和武 术养生等多种。其中武术养生受到道教思想影响最为深刻,道教养生与武 术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武术更加重视内在精气神的训练。气为武术养生的 理论基点,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清苌乃周的《苌氏武 技书》中有“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养气论”之说,认为习武 之人要“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强调练气的重要性。《少林拳秘诀》 首篇就是“气功阐微”,强调“养气之学,以道为归”,“练气之学,以呼吸 为功”。《象形拳法真诠》也强调:“呼息气下人丹田,而谓之合,吸息气闭 而上升谓之开,易约‘一开一合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呼息下贯丹 田,吸息上至心脑,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往返,则精气透泥丸 ……”这些是武术拳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气的认识和总结。中医有“善养 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载体的外部强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 部强壮。内壮对“气”有三方面的要求:即凝固(守中锻炼,将全身气凝 聚在腹内而不外溢)、充固(积气充满任督二脉)、畅达(气能随意畅行)。 在练气方面,无论采取怎样的姿势或形式,首先都是从入静开始的。庄子 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的静态下练功理念,气沉丹田,多以意念 引导呼吸,以使气的运行更加顺畅,

武术养生是“融健身、疗疾、娱乐、观赏于一体,表现了人对自身生 命活动规律和自身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 〇武术养生总是以养气和练气 为主旨,武术养生皆不外通过精心平息,存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 盈于丹田,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 “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练气融人站粧的练习。如长拳的马步桩、太极拳的 太极桩、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先天桩和后天桩,意拳的抱婴桩和咏 春拳的羊马桩等,以意念引导气息,配合劲力的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都是武术内气练法。在我们所了解的功法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 “金刚力功绝技”。它的养生有三功,即七窍动功、养生动功和静功七调功。 其中“动功功谱”以仿生12种动物为主体的动则调息。

龙:青龙腾空行云间,左右两肾把气贯。

明目静神气血添。 五脏六腑仙气通。 气归丹田力增高0 气发丹田冲皮梢。 屈肘晃背肾气生。 运动尾闾真气增。 动中求静元气添。 三闪六躲气上涌。 开阔胸襟仙气饮。 天然之气变成真。 天气地气吸腹中。

整体练习过程,始终体现了动功与静功相结合,肢体活动与练气相结 合,模仿与武术相结合,练外与练内相结合,以追求养生的整体效果。

习武有“三分练,七分养”的说法,只练不养伤身体,只养不练无功 夫,所以二者不可偏废。大凡武术拳师皆重视练养的结合、内外的结合。 根据陆草对18世纪以来的50位著名拳师作的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 74岁,另据张白名先生对陈、杨、孙、武、吴式太极拳创始者寿命的统计, 平均为76.5岁,均高于目前全国平均寿命。假若按杜甫“人生七十古来 稀”的说法,他们已届“古稀”之年了。这与习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相 关的。

与习武规律有关。初学武术,首先要练好基本功,把拙力换成劲力, 在这个阶段,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风雪雨霜,每天都要练功不懈, 大汗淋漓,风吹日晒,稍有不慎,很容易受风受寒,或造成筋骨之伤。拳 谚中的“避风如避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到了练暗劲和化劲的阶段,主要靠意念导引,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如果练功方法不当,真气窜乱经络, 也有可能造成内伤。另外,武术家们多有强烈的胜负意识。他们从练武时 起,就牢牢树立了“以技胜人”的信念。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武术家们 常常保持着临敌心态,随时随地都准备应付挑战。这种时时处处保持着的 戒备心理,使武术家总是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且数十年如一日, 造成了持久不懈的精神压力。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的长期紧张有害于健康, 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也容易诱发癌症。练武术固然可以强健身体, 但是如果将上述诸多不利因素折合一下,健身的功能就会抵消了。

与习武方法有关。拳谚中有:“武不得法勿乱行,否则功败病先成' 的确,在武林界这样的实例是不少的。有些习武者,急功近利,一心想练 武术,既无名师指点,更没有得到真传,只知苦练功夫,不讲科学方法, 结果伤了身体。还有一些习武者在年轻时急于求成,练得过猛,超过了正 常的生理和心理范围,潜伏一些疾患,而那时正血气方刚,疾患表现并不 明显,一到晚年,则往往是旧病复发,备受折磨,但已悔之晚矣。俗语讲: 防风如防箭。不少老拳师有腰腿疼,风湿病,恐怕与早期忽视保养身体 有关。

另外,有的习武者热衷于练硬气功,在无名师指导下,每天掌击沙袋, 臂打树粧,试图练成铁砂掌或铁臂功,到头来则是手掌变形,双臂青肿, 经伤络损,神气不畅,使内脏器官作了大病,自废其身,得不偿失。著名 武术家霍元甲就是因练气功方法不当,而得咯血病的,年仅42岁便去世了。

与交手伤力有关。过去习武者十分重视实战,交手发劲是最常用的方 法交手分为三种:一是与同伴切磋技艺,点到为止;二是与未曾习武者交 手,三下五除二结束对手;三是习武者之间的交手,这是势均力敌的对抗, 双方都要使出看家本领,浑身解数,以维护本门派的声望。从心理学角度 分析,经常交手的人其心理往往处在失衡的状态,这是由于紧张所致。实 战中常产生怕失败、怕受伤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交手一次,无论 胜败都是一次损伤,一次心理调整;另外交手过多,彼此双方身体难免受 内外之伤,轻者扭伤、挫伤,重者折断四肢、击伤内脏。最典型的事实就 是世界著名拳击手,各个短寿。这与年轻时多次的击打、冲撞造成的不良 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待老年体弱后即刻发作,近而出现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调节失控,各器官应答迟钝等现象。

在武术的众多拳种中都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或“练丹田之气”,“以气催力”等。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当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气力也随之增长,一且作用于对手的身上,就会产 生很大的冲击力而击伤或击死对手,同时发力者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反作用的影响,只要形成积累就会由伤转病。正如《少林拳术秘诀》中提到的, “尝见乡里间少年,有专力技术而赢弱者,更有因而渐成痨瘠以死者”,现 实生活中这种练武不得要领而伤身的事件并不少见。如人称“杨无敌”的 太极名师杨澄甫武功高超,劲力凶猛,功夫上乘,然而也只活了 50多岁。

庄子认为,练气“可以保身、可以养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武 术练气正符合这样的要求。武术养生也好,武术内功也罢,主要是通过练 气来实现养生与内壮的,练气的目的是为了用气,用气的形式有聚气、提 气、憋气、沉气、发气、散气、行气、采气等,单一的用气有之,更多是 综合的用气。从总体看,武术内功较之武术养生内容略加丰富,除静坐功 法外,还包括肢体运动结合吐纳的动功,以及硬气功等。

综上所述,气论是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与道论共同构成认识世界的本 体论,反映了道教的核心思想。气对内家拳、内功、养生等修炼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影响到习武者对武术原理的新认识,并不断地丰富 着武术内涵,以此来指导习武、用武、传武的实践活动。

浏览1,0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