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是习武和传播佛教的重地,佛教先于少林武术。少林寺初 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元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建的,随后便 成为了习武的场所,二者在相对独立 发展的同时,也得到相互地渗透。佛 教向少林武术的渗透是以禅宗为主体 的。“佛”(图1)字是从印度梵文翻 译而来的名词,如果音译就是“佛 陀” (Buddha)两字。它的意思是 “觉者”,包括自觉、觉他和觉行圆 满。而禅(Dhyana),音译“禅那”,译有“思维修行、弃恶、功德、丛 林”等,通常译为:静虑,而“静 虑” 一词,来自于《瑜伽地师论》的 一句话:“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曰静虑”。其实质起源于释迦牟尼〇佛的“拈花示 众”。再通俗化的解释:“禅”就是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把念头集中到一 个地方,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能力我们认为:“禅”字至少有三种含义, 即修持法门、修持境界和佛教的代名词等。自北魏孝文帝起,跋陀便以少 林寺为道场,向弟子们传授小乘禅法,使少林寺起到禅宗统帅的作用,构 成了第一次中印文化的交流,并逐渐形成中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由 此可以说,“禅”产生于印度,而禅宗却诞生于中国。继跋陀之后,又有达 摩高僧来到中土弘法,专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不立文字”的原 因就是要摆脱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及翻译中出现的误差,扫清人们认 识上的错误,只靠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以领悟宇宙的永恒,自 身具有的佛性。®这就构成了中印文化的第二次交流。那么,在中国佛教史 上为什么会出现达摩的地位和影响高于前者的现象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印度的禅学与中国人的认识、思维、习惯相结合。总的看,禅宗修炼全凭 自身体验,这种方式、方法与习武是相通的。在习武实践活动中,绝大多 数人是将少林武术的特点归结为“拳打一条线”,或“一力降十会”上,其释迦牟尼(Sakyam-uni):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又称佛陀、圣人,为佛教的 大教主创立者,属于印度古来的波罗门。释迦牟尼的直译是释迦种族中的寂寞贤人。释 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4月8日,出生七天母亲摩耶便病死,释迦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抚养成人。释迦从小天资聪明,七八岁时就跟从波罗门的学者受文事教育,并兼学诸般 武艺。16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妃子,19岁决计出家修道。他先后拜访过三人:初访隐居 在森林中的跋迦婆,次访阿罗逻•迦兰,再访郁陀迦•罗摩子,又到东北方尼连禅河旁 边苦修六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又跑到佛陀伽耶地方的菩提树下盘坐,端身正念静默 思维,自己发誓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果然到了七 七四九天半夜静坐的时候,忽睹明星照破黑暗,心中豁然大悟,就成功了无上的正觉。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总计释迦自十九岁出家,修行十二年方能成道的。如今民间喝 腊八粥的习俗就是纪念释迦成道日子的。释迦成道以后的45年间,游化四方,说法度 众生,从来不曾间断。至80高龄,自己觉到教化众生,因缘已了,便从王舍城向拘尸 那揭罗地方做最后一次的游行,并完成了《大般涅槃经》后便灭度。七天后,举行了火 葬,并由摩揭陀国人和释迦同族的八国人,共分释迦遗骨回去各自建造宝塔,以示纪 念。当时为公元前486年,距今已2420余年。以蒋维乔著.因是子佛学入门实这些只是表象,而实质是它的禅宗理论问题,也就是即身成佛的“顿 悟”根据史料和自身习武的体会,我们将禅宗与少林武术修炼方面的关系 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1.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

图片2
佛教的礼法有多种,其中合十礼和单掌礼为佛家的根本礼法,在遇人、 遇事时皆以礼相待。无论是单掌还是双掌均至于胸前,头稍低,闭目,取 站位、弯腰或盘膝位,以表虔诚。佛家的礼法,被称为修持之道,对建立 和形成人生观、心理观、世界观、健康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林武术的 “抱拳拱手礼”是对佛家“合十礼”的一种变异。佛家的“合十礼”是两 掌十指相合,寓意掌心、人心和佛心的融会,不宣自明。而少林武术的 “抱拳拱手礼”,一拳一掌构成武术的基本手型,二者相抱,表示五湖四海 皆兄弟,团结互重。在对练或交手时还要说一声“请……”,试图摒弃门户 之见。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手持器械, 另一手做单掌礼。自1986年起,武术教育中实施了统一的抱拳礼规定,要 求:并步站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其余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掌心 掩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左指尖与下颊齐平,右拳眼(虎 口)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 -30厘 米,腋下角约为45度。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并 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喻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 屈左大栂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行抱拳礼时,要求将两上臂的腋下角控制在45度左右, 具有招架防御后的进攻作用。习武者不以握手为礼,意在避免对方猜疑, 更避免对方可能暗藏杀机。实践证明:学会施“抱拳礼”只需要顷刻时间, 而学会“抱拳礼”中的武德,并付诸行动得需要终身修炼。可见,佛教礼 法与少林拳礼、与中华武术礼节的相互影响。“以礼始,以礼终”是佛家和 少林武术最基本的礼法和持戒要求。可谓是:拳掌结合抱拳礼,经常体会 其寓意。正规场合要做到,谦虚礼让都受益。

佛教禅宗的人门功是修禅。修禅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个基 本层次和参禅、坐禅和禅定三个主要环节。初禅,是阻断欲界烦恼,通过 觉、观、喜、乐、一心五个分支来实现;二禅,是舍弃觉观带来的“中间 定”状态,通过内净、喜、乐、一心四个分支来实现;三禅(乐俱禅),是 舍掉过失,通过舍、念、智、乐、一心五个分支来实现;四禅(不动定), 是舍得贪、苦、乐的念头,通过舍、念清净、不苦不乐、一心四个分支来 实现。〇参禅是指坐禅和禅定的全过程;坐禅是指参禅时所采用的静坐方 式;禅定则是指在修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静状态。修禅的层次很多, 其境界也不同。《禅门经云》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 禅,坐见本性为定”;六祖慧能这样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坐禅是一切入静法的基础,其姿势为盘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恶,摆 脱迷误生死的妄念,达到安住不动的境界。到了陈朝临齐宗盛行,改用参 禅的方法叫作参话头。就是抱定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 “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不论行、住、坐、卧总是咬定这句话头, 丝毫不放松,极力参究,自有豁然贯通,心境开明的一天,就是悟道。®这 种禅宗法门,简单直接,所以到今天我国临齐宗仍然沿用此法。而少林武 术的人门功是坐功,以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为基础的。一个坐禅、一个坐功 在方式、方法和作用上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二者的天然巧合。关于 禅定的坐法有多种,但是在少林寺最有影响的要算“止观派”和“壁观派” 两种。建寺之初,少林武术信仰的最初形态就是禅定,由印度高僧跋陀所 传授,其中小乘派佛教就属于止观派。止观是扫除杂念,以使专心一境的 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法有系缘守境止法、制心止法、空观法和假观法等。

当时得法者主要有僧稠、慧光、道房等一代大师;而达摩〇所传授的为大乘 派佛教,属于壁观派,并构成第二次中外文化的交流。壁观派即外止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得法者主要有慧可、僧副、 道育等一代大师。其中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成为修炼少林武术的重要 精神支柱。少林古老的“十禁约”中第二条规定“禁异思”,强调出家人要 少思寡欲。通过坐功可以实现一个人从俗家到出家“脱胎换骨”的超越。 那么,“脱胎换骨”又是怎样的状态?笔墨是难以形容出来的。大概功夫达 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菩提达摩(Bodhidhamm):简称达摩,译称道法。南天竺波罗门族,父王为香 至,摩为其第三子。出家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嗣法,修得大乘佛法,并成为佛陀嫡 传二十八代祖。梁普通元年(公元520 -527年)泛海至广州,在京城与梁武帝“话不 投机”,便一苇波江来到洛阳。当时中原盛行小乘佛教,达摩四处受到排斥,便隐居嵩 山于五乳峰面壁9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并成为禅宗初祖。禅宗的最大特点就是至 简至要的方法,“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之说便是一个例证。魏期间,达 摩“随其所止,诲人禅教” “游化万务” “居无定所”,他是以洛阳为中心,活动在邺下 和嵩山等地的“游方僧”,由于禅宗法门深得人心,一时禅风四溢,万众皈依,禅灯为 之代代相传,久而不息,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终于一花五叶, 法门大开,禅风鼎盛。可见,达摩祖师上承佛法大意,下创禅门宗风,可谓是“承前启 后”。由于佛教宗派的斗争,达摩被他人毒害致死,时值南梁大同二年(公元528年),。 他死于洛阳、葬于龙门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今河南省陕县李村乡陆沟村)。参见佛 教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蒋维乔著.因是子佛学入门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在中国佛教领域,普遍认为达摩为禅宗初祖,而慧 可为二祖。慧可初入佛门时,法名叫神光,“慧可”是后来达摩为他改的名字。神光W 十岁的时候,云游访学,来到嵩山。听说达摩在这里修行,便想拜师。此时的达摩,面 壁而坐,对神光的存在不理不睬。神光不改拜师求法初衷,在那里站一站就是许多天。 一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雪花渐渐洒满在神光的浑身上下,一夜过去,地上的雪积 到了膝上,神光成了雪人,可他还是那样肃立不动。见此情形,达摩开口说:“你这样 风里雪里地站着,到底有什么心愿?”神光恭敬地回答说:“只愿先生慈悲为怀,打开甘 露之门,普度众生,教我佛法。”达摩神色淡然:“诸佛为求得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 凭这么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神光听了,并没有说什么,便略有所思地抽出快 刀,一刀砍下自己的左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见此情景道:“诸佛求法,不惜生命。 你虽然只是断臂求法,也可看出是大有决心了。”于是,达摩收神光为徒,并为他改名 为“慧可”。

吸气息也几乎断绝。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 界,这就是悟道的光景。

少林寺的禅堂是专门为僧人坐禅修行的核心场所,今天寺院还一直沿 用着“打禅七”〇的规矩。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少林寺都要例行开启禅堂, 举行“打禅七”的静修。禅七期间,禅堂外和各条主要道路上都张贴告示: 禅七期间,轻声缓步;各种进寺车辆也要停在远离禅堂的通道;外人不得 进禅堂,僧人不准出禅堂;小病在禅堂里面休息几支香的功夫,大病则要 由班首执事们在一起商量后才能出去。所以,在禅七开始之前,僧人们都 要到方丈那里告一个生死假。“打禅七”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只要进人禅 堂,不满49天谁都不能出来。进过禅堂打七的僧人,走出来的时候,都会 收获敬重的目光。释永信大师曾凝重地说:“出家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 寻找清净和解脱,少林僧人不是外界看到的就会练几套拳而已,我们是要 做修行和学习的,每个人都要精进”。

无论是禅宗小乘,还是禅宗大乘,都是以禅修心,以静养性为目的。 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限制了众僧的肢体活动,加之少林寺地处深山 丛林之中,当时人烟稀少,猛兽成群,出没无常,直接威胁着寺僧的生命 安全。这种自然环境为少林武术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健康与传教的 双重需要下,僧众开始根据自身的体质特征,参照山林禽兽之动作(如鸟 飞、猴跳、虎扑、鱼跃等)、人们劳动生产之动作(如锄地、犁地、背袋、 推车等)及寺僧佛事动作(如点灯、上香、拂尘、拜佛、敲打佛器等),结 合民间武术动作,创编了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方法。®由此我 们认为: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保护自己为第一前提的,至于护院、军事、 政治目的都是后来的事情。

O所谓“打禅七”,是禅宗里密集修行的一种方式,僧众们集中在禅堂里盘腿坐 禅,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少则七七四十九天,多则十二个七,共84天。这是继承和按 照释迦牟尼成道所需的盘坐时间。在禅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参究,往往每g以十三或 十四支长香(约现今80 ~90分),作为用功标准,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 过三到四小时而已。有这样苦志劳形,精勤求道的精神,日久月长,无疑必能造就超格 之人才。

 

佛教历来有:无戒不为禅,无律不成宗;无戒无律,则禅宗不立的说 法。将戒律视为禅宗之最根本和最基础,并不断丰富,每一次戒律变革都 是佛教的结集与革命。戒主要指发自内心或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律主 要是指必须遵守的规定,包括具体的行为准则及违法它时的惩罚方法。但 实际上,到后来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人们对二者并无严格的区分。戒律 是佛门宗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僧徒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 婆夷)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五戒”到三百四十八戒等,它涉及信徒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佛教从善去恶、正知正见的道德要求。 第3讲中已涉及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关系,在此不再 赘述。

本讲仅以影响较大的“觉远第一宗法”为例加以阐释。觉远和尚为金 末元初严州(今浙江建德)人。他是继福裕禅师后颇有声望的一位高僧, 在少林武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据 《中国体育史》记载:“觉远根据罗汉十八手,推衍、变化增益为七十二手, 后又和李臾、白云峰一起复融旧时宗法,而创增为一百七十余手' 为确保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在“十戒约”的基础上复立了少林习武“十戒约”, 从而有效地促进明代少林武术的中兴。明代少林寺被人们认为是习武人数 最多的时期,武僧多达万余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术高手达800余人。正 德年间,少林寺已“博名天下嘉靖三十二年,少林僧人参加了江南御 倭之战,“骁勇雄杰”,战功显赫(至于少林“抗倭”的性质另题再论)。 这不能不说“十戒约”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宗 法”。

图片2至于“第一宗法”的内容在许多资料中都可见到,但在正规出版的书 籍中并不多见^在1989年首届全国少林武术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少 林戒约”进行了专题研讨,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较为系统、全面 论述“少林戒约”的书籍,首推清末武术家尊我斋主人著的《少林武术秘诀》,书中在第十一章专门对“戒约”作了阐述。全文如下


  • 习武技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綴。

  • 宜人佛门,有悲怜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借以自卫,切戒呈气 血之私,如好勇斗狠之辈,犯者以违反朝规问罪。

  • 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 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要孝敬双亲,不得恃强凌弱,任 与妄为。

  • 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 持技术。

  •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末知来路,须先以 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势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 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 饮酒食肉为佛门大戒,宜擎榜遵守,犯者以酒能夺志,肉可昏 神也。

  • 女色男风犯者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君禅弟子,宜垂 为炯戒勿忽。

  • 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危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桿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保衣钵。但饮酒 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遂信其毕。此禅宗 之第一要义幸勿轻视也。

  • 戒持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 于人者,不知凡是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于一时,或 务得当时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违 先师创立此术意也乎,凡在后学者宜切记之。


“十条戒约”主要是针对当时遁迹空门者而制定的,觉远一再提醒习武 者要注意武德修养,慎勿因一时技痒、放逸,自丧其身,教育习武者不能 攀富贵而欺压贫困,防止祸害一世。几百年来凡少林嫡派弟子,无不奉此 为金科玉律,遵守执行。这是少林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戒约。至今到少林寺问起武僧和皈依弟子关于“第一宗法”的情况,仍然对答如流,津津乐 道,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戒约”的力量,虽然以技击为本 的少林武术拳理与佛教教义相互抵制,但两者仍能相互融合,从而使少林 武术名冠天下,被视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这里可以从两个方 面加以分析:①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推崇道德,不尚武力,惩恶扬 善,自卫为本。如少林武术强调“八打八不打”,“八打”之处均为不致造 成严重伤害而能控制对手的部位,“八不打”之处则都是要害部位。②避其 锐器,倡导钝器。少林武术是以尚棍而著称的,这是它的原始自卫本意。 僧徒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应该各自使用便利的器械,可是少林武僧却整 齐划一,人人使棍,并成为一项规矩。因为棍的杀伤力远不如刀剑等金属 利器,这也基本符合有限度地使用器械的佛门弟子身份。“杀戒”与“兵者 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最终导致了少林尚棍的这一特色。很值得 深思。

  1. 佛教养生与少林内功的结合


智者大师在《六妙法门》第二中认为:佛教养生之法,以修定为要旨, 关键在于数、随、止、观、还、净六字之中。六种方法都强调呼吸方法、 调和气息、无分散意、凝寂其心的人静境界。少林武术素有七十二艺,其 中内功有三十六艺,以易筋经〇和洗髓经二法为之最。二法者,气势也。气 是指内的修炼,而势是指外的修炼,关键在于气与势两个方面。把握了气 势,就把握了心法要旨就气或内功的修炼而言,在外为吐纳之气,在中 为气血之气,在内为真元之气。若想吐纳顺、气血通、真气活,其法门就
是有序的定向的运气、调气、呼吸;其大致步骤为上丹田〇、数息、神移、 施放和下丹田®等六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和、旋、注、观、涌、汲、收、 压、定等与数(默数呼吸法)、随(心身相依法)、止(似觉呼吸法)、 观(细微呼吸法)、还(随其自然法)、净(入静呼吸法)有着天然的契 合。按照二法的要求:只要呼吸方法正确,调息到位,运气适时,气血自 然通畅,真气活泼,功效赫然。©如少林武术高僧能行拳数趟而大气不喘, 就是得益于少林内功独特的呼吸方法。清以来,少林寺就内传有“内功 图”,《里面并记载有“易筋经”,主要包括十二段锦总诀及图说;分行外 功诀;内功图说;五脏病因;神仙起居法;易筋经十二图诀和祛病延年法, 并成为少林武术内功修炼的重要方法。只要是练内就与气、丹田有密切的 关系。丹田,少林一般指胳内向里斜下1. 5寸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 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古代养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少 林高僧认为,此处是全身经络的关键,思想集中于此处,着力灌之,日久©释延王■易筋洗髄之二法与五反,所谓丹田,古时有多个称谓,如“龙宫、海底、北斗、慧明、经丸、泥牛、莫 尼”等等,并分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是以百会穴为中心的区域;中丹田 是以肚脐为中心的区域;下丹田是以会阴为中心的区域。道家养生认为“丹田”为练功 之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 是“积精累气”之所。

©下丹,就是下丹田。练气功常说的意守丹田,主要指的是下丹田。下丹田这个 部位包括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能汇集、储存和运转真气,又是任督二脉、冲脉、 带脉等经气运行的气点,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所以下丹田这个部位很重要,是 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部位.参见李成银编著, “内功图”是在清人王祖源编纂的《内功图说》“序文”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词。 《内功图说》全部收录了潘蔚编的《卫生要木》内容,只是“序文”由王祖源所写,其 中有:咸丰四年(1854),王结识了临潼力士周斌,并时常请教武技,稍后两人又同往 河南嵩山少林,在寺内住了三个多月,得到了少林的“内功图”和枪棒谱而归。《内功 图说》的十二图式为僧相赤足,此绘像与“内功图”出自少林寺不无关系。参见周伟良 编著.《易筋经》四诊本校释能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继而全身经脉皆通的效果。另外,就是少林硬气功 中的大力金刚掌、铁砂掌、朱砂掌都属于吐纳术之列。吐纳术外发,可以 开山催石,这是少林武术独到之处;而内修兼能延年益寿,这与佛教养生 的目标是一致的。少林内功的修炼的极致也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死的问题。 《少林拳术秘诀》中有:“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 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 功极致”。此书对“性命精神所皈依”又具体做出阐释:“禅宗尚静悟,贵 解脱,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人,而后性静心空, 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 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

简而概之,少林武术“要以气为始终之则”。说明少林武术是十分重视 内功的修炼。明清之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一家之言称“少林以 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 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的内外家之分。这种主观臆断的划分方法 本身就是错误的,理由有三点:①内外家之分没有任何意义。两个拳系是 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在技击理论、战术原则和技术方法上也会有所 区别,这是必然的,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131个拳系;②内外家都要做到内 外兼修。少林有七十二艺,其中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又称三十六 外功、三十六内功,表明少林武术在修炼上内外匹配是相当合理的;而内 家又称“南宗”,或“武当派”。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来看一看武当的 四大功法:即软气功、硬气功、轻气功和特绝功。®其中硬气功和特绝功也 是以外在表现为主的形式,内外功各占50%;只能说在修炼的过程中其方 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③其实内家拳只是一个拳种,据黄百家所言: 内家拳六路中有阴阳十八法,而变为四十九势,但没有人能够复其原貌。® 民国期间有人受习惯的思维定式影响,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呼之为“武当派”。实际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也并非出自 武当山。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唐豪先生在完成了《少林武当考》后专门 论证了内家拳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区别。从套路数量比较,内家 拳有六路、十段锦单演;太极拳有长拳、十三势单演和推手合演;形意拳 有五拳、连环锤、十二形、杂式锤、八字功、十二红捶、出入洞、八式、 四把捶单演,五拳相克、英雄斗志合演;八卦掌或八卦拳单演。O四者并非 是一物。唐豪先生还从套路歌诀、打法、练法、名称与太极拳、形意拳和 八卦掌进行一一比较,其差别显而易见。今天依然有混淆“内家拳”的错 误说法,值得注意。,田

  1. 禅宗要义与少林心法的结合


禅宗的宗旨在于实现达摩的一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目的。®所谓“不立文学,教外别传”的意思是禅宗讲究言 语道断,离语言文字,直传佛祖心印,因此它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它抛弃一切形 式,直接以内心与自然界进行深层接触,以明心见性作为修持的目标。作 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不可能去创立较为复杂的招招势势,而是至简至要的 方法,“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之说便是一个例证。

这里要特别强调“佛性在心中”的要义,《坛经》中有“一切万法,尽 在自身心中”。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祖慧能在广州 法性寺传法时,院中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是幡动。这 时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说明了僧人要有“清 静本心”,®只有“清静本心”才能在平日里被理智、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 惯动力定型所抑制,并能开掘潜在的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据《象形拳 法真诠》记载:“修心法者,即成道不二之法门也,释谓明心见性,道谓修心炼性,儒谓修心养性,其名虽殊,则理是一,至其练法……使头部渐渐 先冷静,杂念减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精神集中于下腹入无念状态”。 少林武术继承了禅宗要义,重视心性的修炼。武术禅就是通向不动心的一 条大道,武术的“心”,是指思维器官及其产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等,俗 称“心思、心意、心神”。修炼的是“凝心、用意、传神”。在练心时讲究 “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 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促间”;“手足运用,莫不 由心”;“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便利从心”等等。《少林拳术 秘诀》中称“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 中,得其象外之法”。还有“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纲独断 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要求“意之所动,气即赴之”“神清而 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古人喻参禅如用兵、技击似禅机,需要有超越有为 的、深沉而自若的心态本性,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近代少 林寺妙兴大师在“行功罗汉拳诀”中贯穿了“心法”修炼,并称“出于心 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少林拳谱中 有“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 力,手与心合更疾快”“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强调的都是心 的作用。

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 法之战,即由武人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智慧,并非常 人之智慧。®另外,就是少林武术追求的不修之修。习武者首先要按照拳意 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并通过拆招和喂招来理解,逐步掌握其动作的技 击含义,当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后,在实践中就可以达到“拳无拳,意无 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与禅宗的“不修之修”融会贯通。少林武 术的极致是练就不动之心。

  1. 佛教称谓与套路名称的结合


“罗汉”是佛教对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僧人的称谓;“金刚”则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杵的侍从力士的称谓;“夜叉”由梵文音译而 来,最初为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佛教中土化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 的“捷疾鬼”,恶人凶相,勇猛迅疾。少林拳取其“专一”“力量”“勇猛” 作为拳法名称。诸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护山子门罗汉十八手、少林罗 汉拳、罗汉十八手对练、罗汉掌、大罗汉、罗汉缠打对练、罗汉拉手对练; 少林金刚拳、一至十路金刚拳、少林夜叉铁砂掌等,在少林器械名称、拳 诀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称谓。诸如一指金刚法、一指禅功、小夜叉棍、大夜 叉棍、六合风裹夜叉棍、少林寺南院双刀十一招、少林金刚圈、少林金刚 凿、少林降魔钺、少林僧鞋、少林伏龙双钵、少林莲花寺命钎、少林拂尘、 风磨禅杖、少林佛珠、少林袈裟等。少林四门八步鞭的歌诀有:罗汉担柴 挑上肩、罗汉收鞭堂前站;少林双鞭的歌诀有:金刚起势站禅堂、罗汉解 怀翻身转、罗汉观阵飞云鞭、罗汉收势回禅堂;少林护手钺动作有:童子 拜佛、金刚观海;少林烧火棍歌诀有:童子拜佛站佛前,韦驮合十拜观音 等等,都反映了佛教文化与少林武术的融合。尼拳的拳种,它是佛僧练身、修心、 养性的佛门秘拳,创始人为上房山兜率少林寺密宗高僧奇云。传说奇云遍 游名山宝刹时,尝遇隐衲授以无名神拳。后拜诵大悲陀罗尼忏时,敬观图 像,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融通,按像寻索,觉姿势庄严,动作圆和,与大 悲陀罗尼忏图像契合,知道隐衲所授乃失传已久大悲陀罗尼拳。奇云复融 合各家全书之精华,征引印证,丰富发展,使此佛门秘拳益加精妙。

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少林武术在佛教“禅学”的思想基础上,又 融人了儒家“仁学”和道教“哲学”的思想。外儒内道是少林武术的特点 之一,少林武术产生的原始本意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寺院,致伤、致残和致 死对方,但在武德“仁爱”的制约下,限制了致伤、致残和致死现象,这 也是少林武术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少林武术的形成离不开中外文化的交 流;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流;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及融合。其中宗教文 化包括了道教“哲学”,并在少林拳法中得到体现。如三节明亮法、四梢齐论法、五行合一法、三性调养法等,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1. 禅诗作品与以武悟道的结合少林寺作为习武与修禅的双重重地,一些僧人将诗文与习武、修禅有 机的加以结合,并构成了所谓的禅诗,以及相关的禅字、禅画等禅前面已提到“禅”字包括含“修持法门、修持境界和佛教的代名 词”三个含义,就“禅诗”来讲,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图片3


如五代时期禅僧灵云志勤的《三十》诗篇:“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 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白云守端禅师( 1025 -1072 年)《一拳》诗诵:“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 不风流处也风流。”佛鉴慧勒禅师(1057 - 11H年)《无题》诗曰:“将军 下令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天童正觉禅师(1091 -1157年)《凛凛》 诗云:“提来剑气千牛斗,洗荡氛埃见太平。”诚然,这些禅诗并非号召僧 人习武,而是在修禅悟道。然而这些禅诗无疑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修禅 悟道无需循规蹈矩、毁佛骂祖、拆殿掀床、拳打脚踢;也不分强弱、不比 圣凡、无贵无贱、百无禁忌,只要能澄清心中的氛埃,任何人都可通过修 禅途径去领悟本性。佛法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像春天处处都有百花香 一样。这种修禅理论对僧人习武是一种思想上的解脱。
修禅并非只是坐禅,还有行禅、立禅、卧禅等,任何行为都含有禅机, 关键是要看内心的专注性。诗文内容本身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感悟,通过文 字的形式加以表达,它不在于写作水平的高低,也不在内容的丰富与否, 最大的意义在于整个作诗的过程。仅从寺院考察,很早就留有禅诗的记载。

  1. 2把作诗当做修持境界


我国有“文如其人”的成语,讲的是诗文即可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性格。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所云:“丁已帝如少室山”。此时有白居易、沈佺 期、戴叔伦、韦应物等所作诗来赞美少林寺。其中白居易从龙潭寺至少林 寺题赠同游者诗云:“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踏翠弄潺湲。九龙潭月落杯酒, 三品松风飘管弦。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始知鹤驾乘云外, 别有逍遥地上仙。”自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少林寺朝拜,并留下许多 诗文游记,集中描述了少林寺僧人习武已蔚然成风状况。如内容包括:闲 时或坐古殿谈武,或在院中实践,或以拳脚相搏,或以各种兵器相斗,或 “晓起出门”即练,或“舞剑挥戈送落曛”、“寺四百余僧,各习武,武艺俱 绝”。〇到了清代,这一题材又有了较大发展。如蒲松龄(1630 - 1715年) 《聊斋志异》中的武技;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中的庄叟技力;俞樾 (1821 -1906年)《荟蕞篇》中的莆田僧;刘鹗(1857 -1909年)《老残游 记》中的刘仁甫等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在乾隆十二年版的《少 林寺志》中又收录了两首撰写少林武术的诗歌。如程绍的《少林观武》七 律诗云

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

定乱策勳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老虑,忠义被卢演大乘。

其中“定乱策勳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便是把儒与佛统一起来, 正是佛教的特点。禅的境界不是装出来的,只有达到了禅的境界的人,才 可能写出禅诗来。这与习武一样,只会几个动作或几个套路不过皮毛而已, 只有先懂得一些禅理,并运用于实践,去领会、去练习武术动作或套路, 这才是真正的少林武术。

  1. 3把作诗当做佛教的代名词


只要是与佛教相关内容的诗歌都可以成为“禅诗”。因为作诗本身就是 一种修持法门,而写出来的诗歌又是广结善缘,供养弘法,普度众生的。 作者的名气越大影响越深刻。如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 - 1580年),与 少林寺有一段特别的缘分,少林武术中的棍法,即得到了俞大猷的真传。当 宗擎再度拜访恩师时,俞大猷有感而发,勉其精准《剑经》技艺,写诗相送: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人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 山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〇宗擎感肺流涕,并回诗一首,以示决心。

图片6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三十日游 览了少林寺院后留下三首诗,为佛殿写下五块匾额,四副楹联。其中《少 林寺》为第一首,诗云:少林千载寺,少室一方山。禅悦偶重扣,秋岩此 咋攀。树丛纷绮绣,涧响静潺湲。却见来时路,糫辕云外关《宿少林寺 用唐沈佺期韵》诗云: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 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从两首诗歌中 可以体现乾隆对佛教是非常尊重的,不仅“今宵宿少林” “明日瞻中岳”, 而且赞美少林的“古刹、灵山、禅机、秋岩、树丛、小溪”等美景。这也 是历代帝王为少林寺留下的最多笔墨,最大佛缘。

总之,少林武术的上乘功夫总带有几分禅机,更具有几分玄机,这正 是少林武术的魅力与神秘所在,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动力和源泉。少林寺经过长达150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历代高僧的不断研习,总结出了修炼少 林武术的九个阶段:即结缘、仰慕、抱负、痴迷、行动、认识、信仰、感 悟、见性。〇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一般意义上的修炼,后四个阶段是“般若性 空”与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将会有效提升修炼 者精神境界的佛教神韵。2015年伊始,释永信大师在“少林寺网站”上发 表了“禅武一体的少林功夫”,开创性地提出了 “武术禅”的新概念,肯定 “少林功夫就是武术禅。”在这里引用其中的几句话作为本讲的结束语:武 术禅是“禅武同源,禅拳归一”;“禅”是“武”之体,“武”是“禅”之 用,两者是一种体用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少林功夫是禅的一种表现形 式,是禅的精神的形象化,而禅是少林功夫的精神实质所在。

浏览1,0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