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85我们在编写《武德与武术礼仪》(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之一)一书 时,第一次将“武德”界定为:武德是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长期影响下所 形成的传武、习武、用武的言行准则。也就是在传武、习武、用武过程中 的基本要求,把以往较为抽象的武德内容,力争做到了具体化。“武德”一 词,始见于《国语•晋语九》中的“有武德以羞为正卿” 一句话,这里所 说的“武德”是指在养兵用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德行。在《尉缭子• 兵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都提出了军事意义上的“武德”。而后左 丘明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对武德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当时楚庄 王认为,“止戈为武”是武备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并由此引发和提出了武 德的七条标准。他说:“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公 定、安民、和众、丰财者也”。〇其意是:所谓武力,就是要禁止残暴,制 止战争,保有天下,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关系,积聚财富。这 里所说的“七德”,是指七项用兵的道德要求或武力的七种功用。这反映出春秋中期以前军事武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标 准。与武术相关的武德内容是随武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并渗透着厚重的 X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对武术的影响各有侧重,如 儒家的仁学影响武德最深,而佛教的禅学和道教的哲学也影响着武德,处 于次要位置。


  1. 儒家“仁学”构成武德内涵的主体


传统武德深受儒家(图1) “仁学”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和孟子,“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何谓“仁”?在《论语》中有 多种解释,包含仁爱、宽容、谦虚等,

但是“仁爱”是其最主要含义。“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 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 子曰:“仁,人心也”,并提出“亲亲 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〇总 之,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 一切人际关系。仁学构成了武德的主 要内容。仁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义、礼、智、信共同构成一个伦理体 系,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武德的形成。

“仁”在武德中的体现所谓“仁”,包含有爱、礼、忠恕、孝悌、信义等意义。孔子云:“仁 者静,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服私欲,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太极拳 所谓的处事之道亦是要求拳师们性格温柔,脾气和顺,与人为善,并要锻 炼出极强的自制力。这当然有一部分是基于后发制人,以柔克刚,贵化不抗等富有哲理的用武原则,同时也是习武者身心技艺修行有益的普遍要求。

《峨嵋枪法•戒谨篇》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 贵乎择人。”《永春白鹤拳•拳谱》则讲究习拳要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 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苌乃周在《武技书》中有:“学拳宜以德行 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 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技艺为非,以致损 行败德,辱身丧命。”这些条目把对授徒的德行教育规定得十分明确,旨在 净化习武者头脑,纯洁思想,开阔胸襟,端正作风,光明磊落,为弘扬中 华武术奠定基础。正是在这种“仁德”思想约束和教育下,历代涌现了无 数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俊杰。

在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并体现了“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强 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正 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的约束下,才使得武术在民间广泛地传 播与发展。“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成礼仪,从学校 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崇 尚武道,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按照儒 家伦理的要求为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这实质体现了“仁”的 基本内容之一。武林界讲究师徒间、朋友间的礼仪。《重订少林十戒约》 (宗法第二时期)规定:“尊师重道,敬长有爱……”;武术界还常说“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在当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义”在武德中的体现“义”的意义合于一定的道或理,符合一定的标准。《礼记•中庸》解 释:“义者,宜也”。韩愈的《原道》则认为“行至宜之谓义”。引申开来 便是公正、正义、公利、公道等含义。“义”比忠、孝、节等的范围和施用 对象要广泛得多,它几乎包括了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的思想行为 符合相应标准的道德观念。〇在孔孟思想中,“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 留下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的千古名言。“义”既是一种气节,更是一种精神。具体体现在武德礼有关“义”在武德中的体现各门派也有相应的规定。诸如《少林罗汉 行功•短打十戒》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 “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济 危扶倾,忍辱度世”;“主持正义,信守武德,不因自己的艺强而骄傲,亦 不以功夫去行无德之事,……为人正直,见不平之事,遂挺身而出”;“凡 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 等等。O这些规范、戒律都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仪方面应该包括历史上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抑恶扬善、舍己为人等义 举。重义,是梁山豪侠们共同的特征,反映出为正义与真理而奋斗的崇高 思想境界。

“礼”在武德中的体现在西周学校里,“六艺”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奴隶主为了维持统治 地位,把社会的全部政治都集中在一个“礼”字上,并建立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将射礼分为四个等级,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在射箭过程中 贯穿着道德礼仪观念。说明在当时“礼”作为道德规范开始有相对独立的 社会意形态和地位,并逐渐向武术中渗透,使得“武礼”连用成为可能。 孔子在传授“六艺”的同时,特别强调“勇而无礼则乱”“军旅有礼则武功 成”。将“礼”与“勇”二者相提并论。在武术领域中更加重视“礼”的 教育,并成为武术的人门必修课,而且贯穿习武的全过程。“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拳礼又称为请拳,是武术中礼仪性的招势。即打 拳、对练或舞器械的开始前和结束后的礼节。拳礼表示谦虚礼让,是武德 的组成部分,也是套路演练的良好开端和某门拳派的标志,能反映出一个 门派的宗旨和精神风貌。古今常用的礼法有:抱拳礼、鞠躬礼、点首礼、 注目礼、合十礼、举手礼、一字礼、三指礼、四指礼、五指礼、见山礼、 莲花礼、无为礼、器械礼、递械礼、接械礼等,〇其中抱拳礼最具民俗 特色。“智”在武德中的体现智,同古字“知”,原意为聪明、才能。在军事上引申为谋略、机智、 智谋,并成为儒家的道德规范之一。当时“智”与“仁”“勇”相提并论, 统称为“三大德”,三者又都是军事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具有相互促进和制 约的作用。“智”是“勇”的灵魂,“勇”离开了“智”就是蛮勇、鲁勇、 匹夫之勇。“勇”又是“智”的客观条件,“智”离开了 “勇”,就不敢设 计和用计。“智”是实现“仁”的手段,“智者利仁”而“仁”又是“智” 的价值导向,“智”离开了 “仁”就是“奸智”。符合“仁”的“智”,就 是一种“德能”或“德智”;符合“智” “仁”的“勇”,就是一种“智 勇”和“仁勇"。所以三者被概括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实现“仁”的目标作为习武之人,“智”可以体现在“悟道”上,用心、用意、用头脑去 领悟师傅的“ 口授身传”,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就是用理智严守 本门、本派的习武要求,认真而冷静对待师长、同道和晚辈。讲究口德、 手德、心德和公德。心德更能体现“德智”和“智勇”,它是习武观念和思 想境界的概括。常有“尚武精神”;“观其拳,可观其德”;“满招损,谦受 益,古训昭然,信不我欺。……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正直善良, 富道义,怀正气”;“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 人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等武德要求。

  • “信”在武德中的体现


图片84《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诚,信也”。“信”的道德观念与“侠”的概念同时出现于春秋时期。就“信”而言,司马迁称赞:“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 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也”。侠 客们为实践自己的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 慷慨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近代著名武术家佟忠义的《武士须知》 中有:“信义为立身之本,讲德之源。昔季布一诺,楚人许以千金;关公三 约,匹马终于归汉。可见,古人于守信赴义之道,虽利诱势胁,不能变其 志也。”时至今日,守信重诺仍然是武德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学”思想对武德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概括起来为:“智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仅如此,孔子还对武德礼仪标准进行了提 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〇 “不学礼,无以立”。他首次 将道、德、仁、艺、礼之间的神形、内外、技艺、意志联系了起来。

  1. 佛教“禅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少林武术发源地,按年代讲佛教先于 少林武术,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即相互渗透,不断 完善。佛教向少林武术的渗透可归结为禅学和戒约两大项。禅(梵文Dhy- ana),音译“禅那”,通常译为:静虑。起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拈花示众。自 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立少林寺后,跋陀便以少林寺为道场,向弟子们传授小乘禅法,〇使少林寺起到禅宗统帅的作用,构成了第一次中 外文化交流,并逐渐形成中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的最大特点是 “不立文字”,即摆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全凭修行者的悟性, 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自身具有的佛性。怎样启发“悟性” 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声呵斥、一顿棍棒、拳 脚,来启发悟性。总的看,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 通的。


寺院要使众僧徒达到专意悟空,由静入定,由定人慧的目的,必须受 到严格的戒律约束,据《佛教持诵必要》中说:最早成文的戒约有五条, 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人教首在戒律 能持否,并被众僧徒奉为金科玉律,遵照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宋代著 名禅僧契嵩又总结出了: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 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 一一对 应,便构成了仁学的“爱人”与佛教的“慈悲”的本质一致性。至于少林 武术“十禁约”的出现,首先要考察少林武术产生的过程,从宏观看,无 谷等在《少林资料集》中谈到:少林拳法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小乘派(梵文:希那衍那):忠于佛教原旨,它是相对于大乘派(摩诃衍那) 而言的。释迦在世说法的时候,对小根器的人就说比较肤浅的教理,对大根器的人就说 比较高深的教理,本没有大小乘的分别。就是释迦灭度后,弟子集结小乘经典,也是有 大乘的名字见于经中。后来就有了大小二乘的分别,主旨教理的浅深,并未含有褒大贬 小的意味。直到马鸣、龙树专门提倡以后,方有看轻小乘的学风。如今的差别体现在四 个方面:一、小乘派解释宇宙万有的差别,只限于生灭的现象论,而大乘派则于差别的 现象以外,说明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能达到本体论;二、小乘派偏于多苦的人生%, 而大乘派虽从多苦观入手,能更进一步,达到解脱自在的人生观;三、小乘派人心量较 狭,只能度脱自己的生死观,而大乘派人心量较广,抱有自利利他的圆满理想,并以利 他为主;四、小乘派的解脱为消极的,只求离开现在虚妄的苦果,证到空空寂寂的真 境,拿这个静的涅槃做他的终结理想,而大乘派的解脱为积极的,知道我们的烦恼本来 是空,苦果自然脱离,修成常乐我净的四德,拿活动的佛陀做最后的目的。参见蒋维乔 著.因是子佛学入门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从微观看,少林拳是具体 的人创编而成的,据《少林武僧志》“少林寺最早的武僧”考证:自跋陀主 持少林寺后,广收门徒,其中有一位佛武皆通的高僧叫僧稠,这是少林寺 最早的武僧长老,被称为兴武始祖。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 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有 理由称“僧稠为‘禅武结合’第僧稠是跋陀主持少林寺后招收的两个徒弟之一。跋陀称稠为:“自葱岭 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僧稠修禅的深厚功底, 并不只是在少林寺短时间内修得的,而是经历了幼年“落发为沙弥”、青年 投“钜鹿景明寺”及少林寺复合而成。当僧稠融禅武于一身时,正值主持 少林寺,倡导拳禅一体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据唐人裴催《嵩岳少林寺 碑》记载:“稠禅师,探求证法,住持塔庙。”另据少林寺塔林遗存的明代 嘉靖二年(1523年)《嵩岳少林禅寺德心政公和尚灵塔记》记载:“钵拖 (跋陀)开基,稠禅继续,元朝雪庭,归于洞派。”作为少林寺二祖,僧稠 禅师的武功正是融民间武术与少林武术为一炉的,在形成僧徒尚武修禅方 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少林武术的产生为武僧禁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没有规矩,则无 方圆。在当时出现了古老的少林“十禁约”:即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 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窃;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 十戒酒淫。这是少林武术最早的条款式戒律,它的形成与僧稠有密切联系, 由于僧稠禅师通佛善武,任方丈后自然要对弟子们传佛授武,严加禁戒, 以利于实现传教和守院自卫的目的。从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 约”内容看是一脉相承的,全部包括在“十禁约”内,只是“十禁约”更 突出了武德内容,这正是佛教与少林武术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在后来的“觉远的第一宗法”和“重订的少林习武十戒约”中都融人了佛教戒律的内 容。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为适应搞活开放的新要求,第29代方丈德禅大 师召集众僧共同商讨订立了“少林习武新戒约”,其内容不乏佛教要素。以 此构成少林戒约的第四次变革。

  1. 道教“哲学”构成武德内涵的次体与少林武术对应的便是武当武术。武当山是习武、传道的双重圣地, 历史渊源深厚。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根基,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 生方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道教与武当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 文化联系。在理论方面,武当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及“因故变 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均与道教来自同一渊源;在技艺方 面,武当武术的技术理论原则亦与道教太极、八卦、五行等理论相一致。 武当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生的思想方法,使武当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 不仅如此,道教的清规戒律对武当武术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


道教的清规戒律甚为烦琐,总的可以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 种。其中清规和戒律制约着武当武术的发展。所谓戒律,是教团以天神之 名,用以约束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 “乖言戾行”的规定。道教 认为:人的罪福、生死、贵贱等都是“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 物所为也”。因此学道之人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而不受戒是 无缘登仙的,〇习武亦然。戒律就是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违背了要获 罪受谴。道教戒律的种类很多,律条有简有繁,有松有紧,少者三钣依戒, 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约有三百条左右,奉戒乃是禁止“恶心邪欲”“不 令放逸”,以自防护的意思。

武当武术的戒律基本上是照搬道教的戒律,去繁就简,更追求其实用 性。道教的五戒律、八戒律与佛教相同。这里仅介绍“十戒律”:一不得违 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国 家;四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妹及他妇女;五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
图片83不得污侵静坛单衣裸露;七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八不得裸暴三光厌弃 老病;九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十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能做到“十 戒律”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内家拳的 “五不传”,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纯者不传”体 现了“十戒律”思想,而且简单实用。

道教“十戒律”,在道教徒和武当山习武人群中通行使用。不仅如此, 道教“清规”对武当山武术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因为“清规”是各道观自 己订立的,其处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会更强。以武当山保存的清咸丰六年 的清规为例,处罚分为四种,即罚跪、责杖、驱逐和处死。如开静贪睡不 起者、早晚功课不随班者、上殿诵经不恭敬者、本堂相争者、出门不告假 者,均处跪香(罚跪,等一支香烧完了才准起来);交头结党者、公报私仇 者、怨骂斗殴者、茹荤饮酒者,迁单(就是逐出道观)或逐出。®各道观的 “清规”虽有不同,但都是以《道德经》中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 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为基本教义而订立的,并体现了老子的“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身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帮,其德 乃半;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至德之人为真人的主张,有助于道教道 士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及“上德若谷,上善若水”的境界。

整体上讲,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 产生。由于道教是敬祀鬼神、重生贵术的宗教,追求是长生久视,因而不 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神秘的宗教色彩,对武当山武术的负面影响或多或少是 存在的对传统武德的科学批判与时代创新

传统武德是以儒家“仁学”思想为主体、以佛教“禅学”思想和道教 “哲学”思想为辅助所构成的行业道德体系,它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兼容并 蓄的道德范畴。长期以来,武术界不轻易否定传统武德存在的意义,又难 以说出如何继承与发展武德。因此,传统武德与现代社会道德一直处于两层皮的状况。由于不能与时俱进,也就不能对传统武德进行否定,更没有 批判精神,所以就难以提到创新与发展。

今天,谈起传统武德就不可回避地涉及四个基本问题。即摒弃什么? 继承什么?改造什么?构建什么?以适应新时期武术的要求和发展。1摒弃封建的宗派思想

首先,影响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激烈的门户之见、宗派之争。 宗派的出现具有典型封建社会行业竞争特点,体现在武术界就是为争正守 而相互讽刺、排斥、谩骂,甚至是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社 会狭溢、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闭性的思维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片 面性。在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门派,或宗派的产生与发展,是武术逐步走 向成熟重要标志之一。倘若没有门派之分,就不会有今天武术内容的丰富 多彩。所谓门派?同出一源的是门,各有其独特技艺、相应的理论体系是 其派,门派说明了各家拳种的异同关系。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对相同特 点拳种的亲和与包容,而对不同特点拳种视为排斥和争斗的对象。门户之 见是对同门派的见解、建树和鉴赏,而对不同门派的成见、偏见和意见; 宗派之争是对同门派的争取、征求和征让,而对不同门派的争吵、争斗和 争霸。这种思想无不渗透到门规、戒律中,并付诸行动,而且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

其次,是武术传承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与区域性两 个方面。武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是有血缘化与区域性特点的,任何一项武 术技术首先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姓氏家族中相对稳定下来,随着后代的繁衍 及各种职业武术者的出现,使得武术技术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其风格特 点也逐渐鲜明和成熟起来。在探讨武术流派时发现,家族、地域色彩较浓 烈,比如在武术界流传的“拳兴于齐”“剑起吴越”“南拳北腿”“东棍西 枪”等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各流派也就逐渐形成了适合 本门派生存与发展的门规和戒律。如“一徒不能二师”“教会徒弟,饿死师 傅”“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 “不传外姓” “秘不示传”等一些陈旧的 保守思想约束着武术的发展。其中晚清的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就具有这样的 特点。从陈式太极拳的内传与外传看,陈式太极拳自创立起,一直在本家族中传承,并具一定规模,从不外传,也不许外传。杨露禅在屡遭拒绝的 情况下,采取装聋伴哑的方法,从而达到偷艺的目的。杨露禅的出现彻底 打破了陈氏家族垄断的封闭与保守状态,倘若没有杨式太极拳的开放和创 新,也就不会有后期陈式太极拳的快速发展。杨露禅以开放的姿态到北京 等地授拳,只经过了短短的两三代人就迅速将杨式太极拳,发展为吴式、 武式和孙式,并得到广泛传播。这也是杨露禅所做的重要贡献。

第三,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了不少清规戒律 和续家谱、立排位、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内容的进步发 展,扼杀了习武者的创造能力。这里仅以传统的拜师为例:拜师之前要递 帖子,帖子上要有“拜师”二字,里面主要内容有弟子某某愿拜某某为师, ……弟子的出生年,以及社会关系等。多数是经人介绍,弟子双手捧帖子 于师傅,如师傅收下拜帖,即表示愿意收徒,于是,便选择一个良辰吉日, 或在师傅家里,或在某一场所,把本门的长辈、平辈、晚辈都邀集而来, 举行拜师仪式。首先设置祖师“灵位”,由师傅率领按辈数排列成行,先叩 拜祖师,然后再给师傅和长辈叩拜,叩拜后要跪着“明大誓”。所谓“明大 誓”,是由同辈数的长师兄发问:“拜师后不能欺师灭祖,如要欺师灭祖 ……”而拜师的人立即高声回答着“我如欺师灭祖,便天打五雷轰!”然后 是师兄弟互拜。拜师仪式结束后,才可将拜师人的名字填写在拜师帖子上。 从此,本门中才承认拜师人为“门中人也即进入了“一日为师,终身 为父” “师徒如父子”“唯师命是从”的关系中,并成为过去武术界一种公 认的传统。这种“传统”从今天看,存在着明显的封建意识和历史的局限 性,应该予以批判和摒弃。

继承优秀的民族道德

首先,要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继承武德。武德是以传统道德为基础 的,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才能产生武术的道德,而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并没有产生,证明中国传统文 化与武术具有关联性。这种特性正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 儒、道、佛三流合一的主流文化,并直接影响到传统道德观念、标准、教
育的形成,像儒家的仁学、道家的哲学、佛家的禅学都对传统道德的形成 产生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传统道德中有几个关键词与武 德是相关的。如“礼仪之邦” “厚德载物” “尚德不尚力”“尚武崇德”“忠 孝仁义”“贤良正方”等等,这在众多的门规、戒律中都有所体现。如仁 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容等内容,仍具有其进步意义。倘若这些内容 能够很好地得以弘扬和发展,就会永葆东方文化的特色。

图片82其次,要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继承武德。民族精神是与国家、民族 息息相关的一种向上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我国一直崇尚人性本善、扩 充成德;重义轻利、以公灭私;修己成德、成人以仁;清正廉洁、克己奉 公;无私无畏、知耻改过;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宽人严己,以和为贵; 文以明道,精修艺德;正人正己、德教为本;修身明德,平治天下;…… 这些传统道德主要是从人性论、义利论、仁爱论、公私论、智勇论、德教 论、修身论和人生论等进行划分的,适用于不同领域的道德要求,全面体 现了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名品牌,是体现中华民族 精神的重要窗口。武术的武德礼仪教育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公忠为本, 精忠报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尊师重道,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虚 礼让,诚实守信,宽厚待人,克己奉公,厚德载物,求真务实,里表一致, 勤劳节俭,操守气节……这些内容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 神的具体体现。

第三,要从弘扬武术文化的高度继承武德。人们习惯用“博大精深” 来赞誉武术的文化内涵。简言之,“博大”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认定的,而 “精深”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认定的,反映的是武术文化意义。武术史研究发 现:武术晚熟,主要与依附规律有关。武术依附于古典哲学、传统美学、 中医理论、军事、兵法、宗教、艺术等,武术是随着这些学科的渗透而逐 渐成熟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它的理解难度,以显示其“精深”。弘扬武 术文化,重要的是传承武德。在梅花拳派中就有一个有别其他门规的不同 规矩。即梅花拳不尚家传。其中要求梅花拳世家子弟学拳得另拜师傅,如 果只是跟自己家长学,所谓“内传”,他的名字不允许载入“文场”师傅掌 管的《世系谱》内,也就不予承认。这种尊重师承、不尚家传的做法优点 很多:①倡导“易子而教”的传统,反对“近亲繁殖”的做法,梅花拳不

以家族私相授受为荣,而以另拜师深造为重;②梅花拳的规矩,有利于扫 除武术界唯我独尊、门户之见的不良陋习,改变武术垄断,推崇“百花齐 放”,和谐发展的正确之路。

当然,对于传统武德不能只是简单地批判与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与 发展改造不合时宜的提法在传统武德中有一些内容、提法与做法是不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前 面提到的需要“摒弃封建的宗派思想”是其根源,与其对应的具体条款也 是需要改造的。因为具体条款是在封建宗派思想指导下订立的,其条款、 文字、语气都是值得商榷的。这里仅以“江湖义气”“行侠仗义”两个词为 例,在古时多指有武艺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劫富济贫、盗亦有 道,这在当时是许多习武之人追求的目标,而从和平盛世年代来看,不但 不提倡“江湖义气” “行侠仗义”的提法和做法,而且要受到谴责和鄙视。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用“见义勇为” “习武守法”更适宜,它更靠近我们的 生活和社会。经过对传统武德中宗派思想的批判,对不适宜现代社会的内容、提法 和做法的修正,对优秀民族传统道德的继承,进而从传承武术、习练武术 和应用武术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武德内容,以供同行共勉传承武术时的言行准则重视择徒,从严练功择徒是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吴殳在《手臂录•戒谨篇》中强调:“不 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玄授道,贵乎择人”。类似的要求在各门派 传承中都有具体要求。而如今,在择徒方面已不像旧时那样保守和神秘, 开放的选择成为主流。只要是品行端正,尊师重道,喜欢武术的青少年都 可以成为选择和培养的对象。作为武术教师、教练或民间拳师在选择学生、运动员或徒弟的基础上,还要实施严格的训练。现代“功夫之王”李小龙 就是典型的代表。李小龙年少时,便跟随名师叶问学习南派咏春拳。叶问 先师要求十分严格,经常告诫小龙:“中国功夫的宗旨是强身防身,故非在 万不得已时不可攻人”。李小龙牢记师父的教诲,每天勤练不辍,“嗜武入 痴”,为后来创造截拳道奠定了基础。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一颗 耀眼的彗星闪过武坛上空,在世界武林留下了不灭的痕迹,“功夫”甚至成 为中华武术的代名词。

“教不严,拳必偏”。这样的反面例子也时有出现:如坑蒙讹骗、参与 犯罪、灰色竞技、恃武争霸、乱舌耸听、宗派之争等。通过对个案的综合 分析,究其根源有四个方面:①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② 社会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产生的负面影响;③武德教育乏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④传统武德中落后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失范现象虽然为个案,但足 以警示后人。

  • 德技双修,文武兼备


作为武术教师、教练员或民间拳师,理应成为德技双修、技道并重的 典型代表。也只有德技双修、技道并重,才可能诲人不倦、教人不厌。常 说的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表达的就是老师或师傅的人格魅力。 戚继光一贯倡导:“师道不立丨则言不信,教不遵,学之不习,习而不悦, 师道废而教无成矣!”〇在武术史上曾出现了许多名师巨手,以高尚的武德、 精湛的武艺,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影响了几代人。而最具影响力的要算爱 国武术家霍元甲以家传的秘踪拳在天津、上海两次吓跑西洋大力士,并在 上海创办了“精武体育会”。霍元甲以其良好的社会声望和精湛的武艺为感 召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参与到习武、同盟会当中来,虽然学校 明确表示不介人“政治斗争”,但是在历史的重大事件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发挥了作用,并得到孙中山先生“尚武精神”的褒奖。今天,倡导“尚武 精神”是要求习武者更应具有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思想。

 

习练武术时的言行准则勤学苦练,自强不息“闻鸡起舞”的故事是习武者应当记取的。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 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 脚把同伴刘琨踹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 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 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 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 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 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 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这个成语寓意是刻苦用功、勤修不止 的专一性。

  • 尊师重道,虚心求教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荀子》对尊师重道有过这样的观 点:“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他把尊师重道 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武术界有“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的说法, 表明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尊师重道就体现在虚心求教、谦虚礼让的良好 心态,不能恃强欺弱。这实质又涉及武术界的口德与手德的要求。即不以 语言中伤他人,不以武力伤害对方。口德方面:常有“祸从口出,无端伤 人,必招风树敌,自陷于孤立”;“莫在人前夸海口,强中还有强中手”;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摒弃门户之见”;“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 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等教导。手德方面:也有“习武先挨打, 笑脸迎人欺,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于同胞身 上”,“量其技术之深浅以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击其要 害”等教导。口德与手德是联系同派、沟通感情的一种技巧,同时也是门 户之见、宗派之争的“导火索”。它可以从多方面体现虚心求教,礼貌待人 的品格〇

应用武术时的言行准则

(1)以武会友,提高技艺

图片81交手是用武的形式之一。一般指与同派或他派的武艺交流,原则上是
“互相观摩,互相砥砺,优者以勉,劣者以奋”。在三国时期有一桩曹丕与 邓展比剑的故情:有一次两人饮到兴奋之时用甘蔗作为兵器,在殿下比试 几个回合,曹丕三次刺中邓展的手臂。邓展不服气,要求再比试一次。曹 2S想对方一定会出其不意的突然进击,就假意深人,邓展果然中计,曹丕 出腿横踹,击中邓展的额头。在客人们的惊讶中,曹丕从容落座,并笑着 说:“昔日阳庆叫名医淳于意先生,丢掉他惯用的方子,另外传授他秘方, 现在我也奉劝邓展将军丢掉惯用的剑法,另外接受真传。”这番话是友好 的,富有寓意和哲理的。

今天,习武倡导以武会友、以武交流、以武立志、以武崇德。通过武 术这种技术手段,达到团结同道、广交朋友、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目的, 要大力倡导“天下武术是一家”的公允性,坚决反对“唯我独尊、门户之 见”的宗派性。

  • 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打擂是用武的另一种形式。以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 会”中的全国武术擂台赛为例,此次打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参赛人数 多比赛激烈。有来自全国12个省和4个特别市的270名表演人员和240名 比赛人员。当时有这样的口头禅,如“上场不认父,举手见高低”;“擂台 不认亲,只要手头赢”。实质讲的是真功实力的较量,突出了武术技击本 质。二按照打擂特点修改规则。为了更好地发挥各门派的绝招,减少限制, 在规则上只作了简单规定,如不准击打双眼、咽喉和阴部;击打点数多少、 见红、倒桩和甩翻为评判依据。为确保安全,在比赛中对规则做了四次变 更,达到了“为了发扬民族精神、恢复固有国术、提高国家地位”的目的。

如今,以擂台形式的对抗比武主要有散打、太极推手、短兵和长兵等, 它是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对抗比赛,竞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创 造佳绩。作为参赛的运动员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 合理有效地发挥技术,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胜利。

浏览1,6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