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气、神关系之说
古人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
精、气、神。”精、气、神三者,是人类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脏篇》曰: “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古人对精、气、神三者的调 摄极为重视,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 精全神,益寿延年”的论述。
精、气、神虽然各有不同论点,而实际上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为神 之宅,有精则有神。〈误枢‘本神篇》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此为先天之精而产生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曰:“故神者,水谷之 精气也。”此为后天之精气以养神,精伤则神无所舍,是为失守,精又为气之 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津 相成,神乃自生。”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者俱存,亡者俱亡。 而精则是“基础”,神为“主宰”,气则为其“动力”,三者的转化又是通过 “气化”作用来实现的。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足,精满、气旺、神足,则精 力充沛,身体壮实。
通常以为人身有上、中、下三个丹田,此外也有人把“命门穴”称为 “后丹田”,把“脐中穴”称为“脐丹田”或“前丹田”。故有“五个丹田” 的说法,其实“丹田”本为结丹之所,全身处处都可以视为丹田,可因气行 而异,也可因意守而移,原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部位,近世寸分之争,失其 根本。
佛家功不主张固守有形之身,意守部位因用而定移。“一体灵元天地连, 在身、在天、在地,丹田只因用显现,因人而移无定法,有形无形随意唤。 吸之来,呼之去,可惊天,能动地,随心所欲,法窍无限,一念击出,因果 环复。”
4姿势、呼吸、意守
姿势、呼吸、意守这三种练功法窍,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要求,其作用 亦各有其特点。
⑴姿势的作用
姿势是靠肌肉的张力来维持的,动静禅对姿势的锻炼,主要是对肌肉的
锻炼,对气力的锻炼,通过各种姿势的松、紧、虚、实的变化,对人体的肌 肉张力、气息运行、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等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虽然各种功法有各自的姿势,但按其对人体气脉的影响,却不外乎“升、 降、开、合”四类。这四类又各有“静式”与“动式”之分:
升:具有引导气息上升的作用。凡是由下往上升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 高的静式都属“升式”。
降:具有引导气息下降的作用。凡是由上往下降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 低的静式都属“降式”。
开:具有引导气息外开的作用。凡是由内往外开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 外的静式都属“开式”。
合:具有引导气息内合的作用。凡是由外往内合的动式或意念与姿势偏 内的静式都属“合式”。
(幻呼吸的作用
动静禅对呼吸的锻炼叫“调息”或“吐纳”,呼气主降、主开;吸气主 升、主合。例如:长呼气时,可使血压下降,使肢体的血管扩张;长吸气时, 可使血压上升,使肢体的血管收缩。但是,呼吸对气息的升、降、开、合的 影响并非绝对的,当练功达到相当程度后,在“意念”即“念力”的引导下, 可使人体气息做到升、降、开、合自如,“以意领气”。
⑶意守的作用
意守是对意念的锻炼,思维的锻炼,智慧的锻炼。是通过练功的“意 念”,思维、悟性、智慧即心理活动来影响生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例 如:意守胳中穴以上的部位,如:“膻中穴”、“印堂穴”、“百会穴”处, 都可引导气息上升;反之,意守脐中以下的部位,如“气海穴”、“关元穴”、 “会阴穴”、“涌泉穴”等处,都可引导气息下降。
初练动静禅,一般以“气海穴”或“脐中穴”为丹田。胳中穴,又名 “神阙穴”。因为它位于身体的中心点,属“中央脾土”,意守此处,可以补益 中气,增强脾胃功能,使气脉中和,不致偏盛。最适合初学,作人门之基。 当产生“气感”后,便可以进行“内视观想”,意念跟着感觉走,使气息周流 全身,进入四肢百节,脏腑经络,全身无处不通,无处不活之佳境,这是动 静禅练功的重要特点。至于意守的部位,上者为上窍,中者为中窍,下者为 下窍。意守何窍,应根据练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因自身本体异 同,妙得自然为功。
“)姿势、呼吸、意守的结合
姿势、呼吸、意守是动静禅修炼的三种法窍。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又是在意念的主导之下进行的,即受念力的影响。练功的流派不同,对三者
的要求各异。这三种练功法窍,常常又是互相制约的。气息的升、降、开、 合,或是升中有降,或是降中有升,或是以升为主,或是以降为主,常常互 相制约,以免升降有偏,开合太过。
5^动与静
“动”是指练功时气息和形体的运动。气息之动为“内动”,形体之动为 “外动,,。
“静”是指练功时精神和形体的安静。精神之静为“内静”,形体之静为“外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只要你进入某个 情境,某个情境也就变成了你,境由心生”。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发
展、变化。
动为阳,静为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偏胜。因此,练功时要 求有动有静,有升有降,有开有合,动静相兼,升降相照,开合相益。“静 中有动,外静内动”。“动中有静,外动内静”。“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所谓“静功”,是指在形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通过意守,即念力的运用, 呼吸的运行来对机体内部进行锻炼。此时,“静中有动,外静内动”。
所谓“动功”,是指在形体处于运动状态时,通过形体,即姿势的运用, 形体的运动来对身体各部进行锻炼。此时,“动中有静,外动内静”。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把动功和静动结合起来练,才能相得益彰。 因此,“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6,五官、五脏、六腑、四肢 人的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五官、四肢。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此外,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为奇恒之腑。愫问,五脏别论》曰: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实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 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大,则肠实而胃 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五脏六腑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 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 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 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脏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 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其中大危,戒之戒之!”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脏开窍于五官:目为肝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舌为心窍、耳为肾
四肢者:以筋为联络,筋始于爪中,聚于肘膝,裹结于头面,其动而活 泼者为气。所以古今功夫家必先练气。
气行脉外,血行脉中。如水行江河之道,百脉犹如百川。血的循环、气 的运行,均发于心,即意念、念力、思维、悟性。日夜十二时辰,气血周流 于十二经络,瞬息潮血来回,百脉震动。
肝主筋藏血,脏腑经络之血,皆赖其运行,因此,练习功夫者,必应注 意保护。
了.养气与练气
(”养气: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无 念法常存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心火不动,相火不生,气息自平。无念神 自清,清者心意定,定生般若智慧。
歌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静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 骨神存。
泛)练气:练气与养气,虽然同出一源,但是有虚、实、动、静之分,有 形与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炼气之学以运使为效, 以吞吐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其妙用则为亦刚亦柔,时 刚时柔,半刚半柔,刚柔相济,遇虚则柔,逢实则刚,柔退刚进,刚进柔退, 刚左柔右,刚右柔左,此为刚柔相济、虚实并用之道。
老子养性炼气以成圣;轩辕炼神化气以乐道;少林寺祖师达磨大师十年 壁观“动静禅”,始传“洗髓”、“易筋”之法,妙开般若智慧之门。观古今 名贤、大儒、道仙、释佛都非常重视调养心性,炼气习功夫。
少林功夫炼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长吞短吐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 以听静虚实为极致。前为食气出入之道路,后为气息升降开合之途径,以后 天补先天之术,即为佛家功夫修炼之精义。
十二多参考: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废,多语则气争,多 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
8,运气和用气
儒家谓:“养浩然正气。”道家谓:“导引吐纳。”佛家谓“练气行功。”
佛家功夫练气之法,主张以鼻吞为佳。鼻吞为文,口吞为武。例如:“每日清晨,面向太阳,站立桩功。目似垂帘,意守丹田,用鼻吸气,听气下行. 内视观想,下至脚心,上至头顶,手的出入,足的进退,身的旋转,起落开 合,凝成一体。‘内外、神形、气力不二’,习立纯穴熟,则三节明,四梢 齐,五行闭,手足法连,明眼位,分把头,视其远近,随其老嫩,彼来我来, 彼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动即是。但要注意:‘运气贵于缓,用气贵于急, 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身要滚而动,手要滚而出,拳打不见形,要在疾 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歌诀一:
天地清淑气得来,何保元精花迎旭,
曰曰吸气归丹田,功纯日久妙自得。
歌诀二:
气出丹田手撩阴,气提手起紧附身,
至口翻手随气发,气回手握步即存。
浏览1,5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