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对增强体质和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的良好影响,已 有不少的实验材料论证,但是,武术运动对青少年女子的骨盆的 影响,至今却研究较少,为了弄清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使武术训 练逐步科学化,我们做了有关方面的测量和研究,现将第一阶段 的材料初步整理分析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研究方法用骨盆测量器测量骨盆五径。
髂棘间径:两侧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测量对象平卧在床上,两下肢伸直并拢,测量者 站在被测一侧,面对被测者,用骨盆测量器(图5-8)。
髂脊间径,两侧髂棘最宽点与髂脊结节之间的距离。
①髂棘间径;②髂脊间径;③大转子间径图5-8骨分测量器
测量方法:同髂棘间径方法,只是部位不同
大转子间径:两侧股骨大转子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同髂棘间径,只是部位不同
骶耻间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与第五腰椎棘突尖端之间的 距离。
测量方法:测量对象取左侧卧位,左腿屈曲,右腿伸直,测 量者站在被测量后,将测量器一端放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另一 端放在第五腰椎棘突上进行测量(图5-9、图5-10)。
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侧坐骨结节间距离 测量方法:测量对象仰卧,两手抱膝,使髋关节与膝关节全 屈,突出坐骨结节;测量者站在被测量者两腿之间,用测量器进 行测量(图5-11)。
了解与骨盆之间的关系。

测量方法:身高、坐高按一般人 体测量方法进行。臀围,两腿并步站 立,上体正直,以臀部最高点为准用 皮尺测量径围(图5-12)。下腰围:以 两侧髂脊结节上为准之径围(图5- 13)。大腿上部围:沿臀后皱经腹股沟 韧带在大转子处皮尺相合之径围(图 5-14)。
- 对被测对象的臀部侧、正两 面外形拍摄照片,以观察青少年女子 武术运动员臀部形态及各径的关系。
拍摄方法:用国产海鸥双镜头120照相机,光圈8〜11,距 离全身2米,近影臀部1米;照相机镜头高75厘米(拍摄对象穿 尼龙体操服)I4岁左右女子业余和专业武术运动员,即湖北省各地、市、 县业余武术队部分队员;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武术班女队;湖北 省武术队女队部分队员;西安市中心业校武术班、西安市各区业 校武术班部分女队员;西安体育学院运动系武术班部分女队员;测量对象陕西省武术队女队。为对照研究,还同时测量了湖北艺术学校女 子舞蹈班;湖北省新洲县徐古、潘塘业余女子体操队部分队员; 湖北省黄州业校体操班部分队员及武汉市珞瑜中学女生等,共计190人左右前者从事业余和专业武术训练最长达7年,最短半年;业余 体操班训练均在3〜4年;湖北艺术学校舞蹈班大部分学习半年 至一年;珞瑜中学女生则选择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对象在武术、体操运动员中,不少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地、市 比赛,并取得全省有关单项和全能名次,技术和素质都有一定的 基础,所有被测对象身体健康,无糖部受伤和疾病。
结果14岁左右业余武术运动员有三径(即髂棘间径、髂脊间 径、大转子间径)大于普通组、艺院舞蹈班、体操班;特别是大 转子间径较明显(表5-20)。与正常成人各径相比,也有两径 (即大转子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略大(表5-21)。
表S-20女武术运动员盆骨各径平均值与舞蹈、体操、普通组
各径平均值比较表
\类别 间径大/\ |
髂棘 |
髂脊 |
大转子 |
骶耻 |
坐骨结节 |
|
间径 |
间径 |
间径 |
间径 |
间径 |
人数 |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
湖北省业余^ 武术运动员 |
24. 6 |
27. 4 |
29.4 |
17.5 |
10. 5 |
98 |
陕西省专业 业余武术队员 |
22.5 |
27. 5 |
29. 9 |
15. 7 |
11.2 |
30 |
湖北舞蹈班 |
24 |
24. 8 |
26 |
17.4 |
10.8 |
10 |
新洲徐古体操班 |
20.3 |
26. 1 |
26.5 |
17.7 |
10.4 |
20 |
珞瑜中学 |
22. 63 |
24. 54 |
27.21 |
17.85 |
10. 5 |
40 |
表5-21女武术运动员骨盆各径与成年女子平均值比较表
|
髂棘 |
髂脊 |
大转子 |
骶耻 |
坐骨结 |
|
间径大^ |
间径 |
间径 |
间径 |
间径 |
节间径 |
说明 |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
|
湖北省女 武术运动员 |
24. 6 |
27. 4 |
29. 4 |
17.5 |
10. 5 |
摘自河 南省新医大 学《人体解 |
成年女子 |
25. 2 |
28.4 |
29 |
20.5 |
9 |
剖学》上册 (成年女子数 据) |
差值 |
— 1.4 |
—1 |
+ 0.4 |
-3 |
+ 1.5 |
- 从事武术训练年限较长的运动员(在身高、坐高、年 龄基本相同的对象中),骨盆各径偏大(表5-22)。
表S-22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骨盆诸径比较表
径围
名 |
训练年限 |
髂棘间径
(厘米) |
髂脊间径
(厘米) |
大转子 间径 (厘米) |
骶耻间径 (厘米) |
坐骨结节 间径 (厘米) |
刘X
* |
5年 |
26 |
29. 5 |
32 |
20 |
12 |
代XX |
4年 |
25.5 |
27 |
29 |
19 |
12 |
孙XX |
2年半 |
24 |
26 |
28 |
17 |
11 |
表5-23身离、坐高及径围与骨盆诸径比较表
目
队名\ |
身高
(厘
米) |
坐髙
(厘
米) |
下腰
围
(厘
米) |
臀围
(厘
米) |
大腿上部围 |
髂棘
间径
(厘
米) |
髂脊
间径
(厘
米) |
大转
子
间径
(厘
米) |
骶耻
间径
(厘
米) |
坐骨
间径
(厘
米) |
左右 (齡) |
业余体操班 |
144 |
77. 8 |
62. 8 |
24. 3 |
41. 1 |
41. 5 |
20.8 |
26.1 |
26.5 |
17.7 |
10. 7 |
武汉青少年宫 武术班 |
150 |
78 |
66-4 |
78 |
47 |
48 |
21.4 |
26 |
29 |
16.4 |
10.8 |
陕西省专业 业余武术队员 |
156.8 |
85.4 |
62.7 |
82. 6 |
46. 3 |
46. 1 |
22.5 |
27.5 |
29. 9 |
15. 7 |
11.2 |
大小有密关系,一般身高、坐高、臀围较大,盆骨各径较大 (表 5-23)。
- 按照苏州医学院《临床体检图解》一书中各径之间的比 例关系,14岁左右女子青少年武术运动员骨盆各径的比例与正常 成人女子的比例基本相符,亦未发现均小骨盆、漏斗骨盆、扁平 骨盆等径围差距(表5-24)。
表5-24成年女子与女武术队员各径的比例对比
项目 |
髂脊间径>髂棘间径 |
大转子间径>髂脊间径 |
组别 |
(厘米) |
(厘米) |
成年女子组 |
2〜8 |
2〜8 |
业余武术运动员 |
2.8 |
2 |
- 从臀部外形上看,将拍摄的照片放大同样倍数取腰皱折到 臀皱折作一直线,与臀部最高点绘成三角形(原摄像时在运动员的 相应处均作了记号)共计算出ABC的夹角a(a',a"),AC(A'C',A" 0")3(:卬'(:'3"〇的差值和00(“(:',0"(^)的长短(表5-25,图 5-15)。从几种数据的平均值来看,女武术运动员a角度较小,CD 较长,Ac与Be差值也较大;14岁左右女武术运动员臀部(指臀部 最高点)有下吊的趋势,并且塌腰、突臀较明显,体操上敛些,普通 组适中。
表S-2S各组夹角a、、a",两边线差值、底线垂直线长短比较表
类别
组别 |
夹角 |
差值 (厘米) |
长短 (厘米) |
女武术运动员 |
137. 2° |
0. 9 |
0. 72 |
普通女中学生 |
141. 5° |
0. 5 |
0. 64 |
女体操运动员 |
143° |
0. 3 |
0. 60 |
分析14岁左右业余武术运动员骨盆各径的大小及外形的特异性,
图5~15女体操运动员臀部侧影普通女中学生臀部侧影女武术运动员臀部侧影
(说明:本图对象均为各组中较典型者,供作图示说明)我们认为是与武术专项训练、某些动作的基本要求有密切关 系的。
- 在武术训练中,下肢的负担量是比较大的,一次训练 中,下肢练习的数量和组别,特别从强度上来讲,远远超过身体 的其他各部;而下肢运动大都是依靠起止于骨盆的各肌肉群的收 缩来完成的,就构成臀部的肌肉而言,如臀大肌、臀中肌、臀小 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另外像梨状肌、股方肌等,在武术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一些最基本的武术动作,如弓步、马步、仆 步、虚步等都必须在它们的参与下方能完成。单从臀大肌来说, 下部肌纤维的活动又多于上部肌纤维的活动,再加上武术基本练 习的一些特殊要求(桩功中要求大腿与地平)和平时静力练习因 素较多的原因,对臀部肌肉的影响较大,根据国内外资料及生化 分析,克服本身重量的重复性半蹲性静力练习,对增加肌肉横断 面是较快的。
- 某些武术动作的身型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如起势、收势 或者长拳(包括长拳类器械)的其他定势动作,对身型的要求就 腰、臀来说,要“塌腰”、“落臀”、“塌”到何种程度?“落臀” 时臀部肌肉是放松还是紧张,没有具体要求,与体操要求的“立 腰”、“敛臀”和舞蹈中的收提臀部从提法和要求上,武术确存在 不足之处,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不能正确的理解“塌腰”、“落 臀”的动作要领、要求,塌得太过,臀部由“落”变成了翘,时间一长,就易于形成在外形上臀部较为突起的现象,使形态发生 某些不应有的变异的结果。
- 起止于骨盆周围的肌肉,在武术运动中多处于远侧支撑的 收缩状态,在青少年时期,女子骨盆的髂软骨尚未愈合,但又经常受 到外力的牵拉,这就势必造成骨盆向拉力的方向扩张,再加之强度 大、持续时间长,能使骨盆的几个径的长度发生改变。据人民体育出 版社《髙等医学院教材外科学》中述说,骨盆在肌肉强烈的收缩中某 些地方也可能发生撕脱性骨折,这也就证明肌肉在强烈的持久的收缩 中,其力量是很大的,足以影响到体形结构的变化。
- 在武术平衡动作中,无论是直腿,还是屈腿,要求运动 员尽一切努力,降低自己的重心(当然不能因此而降低动作的规 格质量)以保持动作的稳定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腹压肌 向下压(降),据拉夫连琪也夫证明,腹压肌之合力方向以89°角 与骨盆入口处相交,那么腹压肌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到骨盆腔的内 脏,并使之向四周扩张作用到骨盆的四壁,而使未愈合的骨盆有 向外扩张的趋势(如充气的球一样),影响到骨盆各径的大小。
- 止于大转子的肌肉有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等,它们 均可以使大腿外展,其中臀中肌(生理横断面为 89厘米)和 臀小肌(生理横断面为33_ 86厘米)可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力量 较大。在武术运动中大腿处于外展的动作也较多(如马步两膝要 里扣、两股要外撑),而且重复次数多,速度要求快,幅度要求 大。在这种长期的具有较大生理横断面的肌肉牵拉力量作用下: 其一,能使肌肉附着点的大转子变得突出。其二,上述外展大腿 肌在远侧支撑时可拉骨盆向两侧倾斜,致使骨盆腔加大,这也是 武术女运动员有些径加大的原因之一。
看法和建议从测量14岁左右的青少年女子武术运动员骨盆各径大 小及相应肌肉形态情况来看,武术训练一定要把全面身体训练与 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专项训练中也要以动带静,以动为 主;正确处理桩功练习与其他基本功练习之间的关系,以使青少 年形态发育正常,同时全面身体素质也是专项技术提高的基础。
- 武术专项动作的某些规格要求,值得考虑和改进,舞蹈 演员、体操运动员为什么一般来讲比较勻称,固然与选才有关, 但与其动作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也是有关系的,它们的某些规格要 求在不失武术动作的特点的情况下值得借鉴。
- 应注意上、下、左、右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下肢、忽 视上肢;只重右手、右腿,忽视左手、左腿;否则容易引起髋部 及其他各部的骨骼、肌肉的不正常的形态变化。从我们这次测量 中的大腿径围来看,已有这种现象存在,要引起重视。
- 在我们所测的材料中看到,武术运动对加大女性骨盆诸 径有良好的影响,这点是要加以肯定的,这对女性的生育有重要 意义(这点与过去一些科研工作结果是相吻合的),但是如果在 训练中过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练习,则可能要影响运动员的体型 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 对于14岁左右的青少年武术运动员骨盆各径大小的测 量和分析,并不排斥传统武术对青少年各部的良好影响。事实说 明,武术的健身价值很高,适应面广,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 增强体质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如何利用我国劳动人民流传下 来的宝贵遗产,更科学化的进行训练、研究、实践、总结,使之 更完善化,确实是摆在我们广大武术工作者、教练员、运动员面 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武术长拳运动的教育和健身价值研究
(_)长拳运动释意
长拳是相对短打而名的,系沿用明代“长拳”的概念。长拳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合作者:郭建华)
泛指武术中进退疾速、力法快长的攻防技术和运动套路;现代武 术中的长拳是指查、华、洪、炮、花、少林、翻子、戮脚、八极 等及以此为素材创编的规定拳、自选长拳竞赛套路的总称。长拳 是以3种手型(拳、掌、勾)和5种步型(弓、马、仆、虚、歇) 为基础,以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技术动 作为内容组成的一种精神勇往、姿势雄壮、动作灵活、力法快长 为特色的拳术。长拳在单位时间内运动强度、负荷较大,比较适 宜壮年、青少年学习和训练,中老年亦可选择较短小的套路作为 增进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系统科学地进行长拳训练是学习和深化 武术其他拳种、器械的基础,是创造武术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
长期习练长拳,不仅能陶冶性情、塑造自我、培养各种优良 品质,而且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各器官机能的功能,是一 项具有特殊价值的体育项目。
(二)长拳运动教育、健身价值综述

长拳运动是属体育类难美技能型项目,其功能价值是综合 的。体育学有关研究成果认为,长拳运动的特性决定了该项运动 具有体育的共性功能:即教育功能和体育功能(亦称教养功能), 具体包括七个方面,见图5-16。
图S-16体育类共性功能
长拳运动是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亦具有武术共性的功能要 素,《全国体育学院武术通用教材》论述其功能为:改善和增强 体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和娱乐观 • 352 •
赏、丰富文化生活等。《中国武术实用大全》认为,武术广泛的 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防身御敌的 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美价值;培育中华精神的教 育价值。
从社会学角度讲,长拳运动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 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色的项目,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中,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理论基础是多元的,自身理论框 架是传统文化交媾演化的产物,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和 价值。
文化学观点认为,长拳运动是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 部分之一,亦是求生存的教育手段;是保存自己、延续后代、创 造未来美好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养成健体经验与习惯、调剂和 充实生活的运动;是与就业生计的适应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教育 过程;是倡导爱国热情、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必不可少的教材。综合归纳为:生存教育功能;生命健W功能,• 生活调剂功能;就业生计功能;民族精神培养功能。
综上所述,长拳运动的价值和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亦存 在着不同的范围和内涵,要全面理解和透析其中的实质和外延, 还需要我们武术理论工作者作深人研究,这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门 类的学术问题,要作长期艰苦的准备。因时间关系本文重点对长 拳运动的教育价值和健身特点进行一些综合性论述,从中亦可窥 见长拳运动整体价值功能的全貌。
1.长拳运动是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多年的悠久历史, 巍巍的古长城、闪光的紫金宫、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其古朴的风格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这片广袤神 奇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史诗般的建筑和文化,也 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健体养生之道——武术;武术对中华文 明史的补遗早已载人了历史絢丽的画卷,传统体育的楷模、以其奇特的功能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 永恒的魅力和风采。解放后,武术运动作为文明古国的遗产和健 体手段,更以其壮丽的雄姿展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度里。 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之文明,已著于5000年前,此为西方所 不及。”总结和继承这部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指导我国当前的各 项运动和进行民族精神的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 价值。
“育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修身教育是灵魂教育, 体育教育亦如此;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中的长拳运动,其 修身内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值得深人探讨研究。
- 具有塑造人格价值的重要效用。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 意义上的文化形态,它的思想文化内涵是系统的、经典的和独特 的;中华武术之教理颇有见地、富有哲理,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 求存在很大程度的契合;中华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具有 包括和统筹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文化整合力,具有把相 同文化背景的全体国民团结起来的文化凝聚力,中华武术理论的 哲理化,使之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攻防搏击之术和强身健体之法, 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处世 之道,也是现代人塑造自我的法宝,现代人试图利用长期的修炼 武术所赋予的人格力量和道德精神追求来实现现代社会竞争的目 标,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长拳运动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武术文化内核的 缩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已成为人们认识武术深层次 哲理、学理、伦理奥妙的基础教育手段,具有塑造人格、培养竞 争力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教育功能。
长拳运动具有典型的东方传统文化特色,注重内心世界的深 化,在人格塑造中也偏重于人格的修养,长拳的这些文化思想对 塑造人格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长拳运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这些对当代社会人们塑造全面的人格可以起到潜移默化 的作用。
- 是爱国情感培养的手段之一。爱国主义是一种主观精神 和行为状态,表现为爱国情感、爱国觉悟、爱国行动三种不同的 层次,爱国情感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情绪体现,具有强烈的心理 催动力和冲动力,是一种朴素的情绪化的主体感觉,虽不具备理 性形式,却是第二层次的基础性阶段,爱国情感表现内容十分丰 富,如山水情、乡情、风情、家园情、亲和情、归属情等等,特 别是对文明史的辉煌成就和灿烂民族文化的钦佩和尊崇,是最易 激发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激情的诱发因素。长拳运动作为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哲理奥妙和技术内涵,长期进行习 练,是一种无形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亦是一种民族爱国感 情的培养和教育过程,青少年倘能从对故土文化的爱扩展到对国 家和民族的爱,从对发展继承的责任感深化到对祖国繁荣富强的 义务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才会自觉地坚定稳固树立起来,站在 高层次的视角上理解长拳运动的教育性,这个教育功能和方向值 得研究工作者去进一步拓宽和创新,这是时代对武术工作者的要 求和鞭策。
- 是培养中华精神的教育方式之一。培育中华精神突出表 现在髙尚的武德观念上。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道德的核心,主要 包括习武重德、立身正直的拳道观,尊师谦和、忍让勇为的处世 观,化恶扬善和先礼后技的比试观等。长拳训练本身也是道德情 操、伦理哲学的修炼过程,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过程,这 种技道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 值。康戈武先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写道:长拳运动锻炼 的效果还直接体现在:培养人勤奋刻苦的精神、谨慎谦逊的态 度、坚韧不拔的恒心、质朴干练的作风,以及在练武时所体现的 矫捷气势、应变能力、准确判断、从容胆略、必胜信心等等。这 一系列素质作用于生活之中,与生活融为一体,必将增强人们所
从事任何事务的能力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总之,长拳 运动作为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爱国情感、仁爱主义精神为指 导,以实现人际和谐为价值目标,以塑造人格、追求身心健康为 目的,使得其超出了一般体育运动项目的意义,而成为人们德行 修养的一种途径,进行教化的一种方式。
- 是提高防身御敌技艺的重要内容。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 是技击,防身御敌是武术的基本价值之一。长拳运动是攻防技艺 最丰富完整的重要拳种之一,通过长拳训练,既能提高攻防格斗 所必需的体能素质,又能学到基本的攻防技能和方法,是提高自 卫能力、掌握防身御敌技艺的教育内容和手段。

2.长拳运动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1)长拳运动对人体形态发育具有良好的影响。长拳运动是 迅猛刚健的运动拳种,长期进行习练对人体身体发育具有良好的 影响。据全运会人体测量研究中心对部分武术运动员和普通大、 中、小学生人体测量形态数据证实,武术运动员的身体发育水平 远远高于普通的各层次的学生(表5-26)。
表5-26武术运动员(主要是长拳运动员1与普通 大、中、小学生部分形态指标比较
对象 |
人数 |
年龄 |
体重(千克) |
武术长拳运动员 |
200余人 |
12-15 |
男人均重1.21 |
普通大、中、小学生 |
500余人 |
12-15 |
女人均重4. 16 |
左小臂(厘米) |
左前臂(厘米) |
下肢长(厘米) |
男人均长1. 46 |
男人均长1. 23 |
男人均长3. 81 |
女人均长1_ 33 |
女人均长1.28 |
女人均长3. 21 |
右大腿围(厘米) |
小腿围(厘米) |
胸围(厘米) |
男人均多3. 02 |
男人均多0.87 |
男人均大1. 28 |
女人均多3. 38 |
女人均多0. 62 |
女人均大0. 85 |
注:1.摘自我国男女运动员人体形态材料。
- “均髙”、“均重”、“均长”、“均多”、“均大”指长拳习练者与普通大、中、小
学生各部分均值差。
长拳运动员与田径、普通组安静时心率、血压比较呈脉率徐 缓和血压偏低现象。
从14〜15岁长拳运动员、田径运动员、普通组安静时心率 比较中看,除14岁男长拳运动员心率均值稍比田径运动员高1. 2 次/秒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比田径运动员、普通组低。心率差值 比田径少18.49次/秒,减少24.4%;长拳运动员比普通组少 21. 76次/秒,减少27. 1%。心率的变异幅度:青少年长拳运动 员男女均较小,田径次之,普通组较大,最髙值长拳运动员两个 年龄组男女均较低。此现象说明:青少年长拳运动员心率普遍存 在着徐缓现象,是心脏功能良好的表现。
长拳运动员的血压与田径、普通组比较有偏低的趋势,其差 值除少数出现正值外,其余均较低,收缩压差值达一 19. 5mmHg,舒张压达一8.49mmHg。
长拳运动员安静时所表现的心率徐缓和低血压的特异性,主 要是由长拳项目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长拳全套练习时间 短、强度大、起伏转折要求高,各类动作变化复杂,使心血管的 功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长拳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血压历年追踪比较呈逐年下降的特 殊性具有重要的健身价值。
武汉体院《武术专辑》1982年第1期获悉,长拳运动员安静 时心率、血压历年追踪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男子心率1978年均 值是76. 7次/分,到1979年下降到57次/分,1981年下降到 55. 9次/分,1978年与1981年比较P<0. 05,有显著性差异。女 子从1978年的75. 5次/分降到1981年的59. 5次/分,每分钟减 少了 16次,P<0. 05,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子3年中收缩压 从108〜101.31111111^,女子从108.9〜1031111111^;舒张压男女在 16岁有所回升,14岁、15岁、17岁又下降了,水银汞柱上下幅 度不十分明显,能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与同年龄普通组和业校田径运动员舒张压逐年上升的趋势相比(见《辽宁省中小学生及 业余体校身体发育调查与评价》一书),长拳运动员心率、血压 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逐年下降的特殊性具有重要的健身价值,其 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美娟对7〜8岁儿童进行了半年的武术训练(主要是长拳 基本功),在完成20次/分起蹲定量负荷时,即刻心率比没有训 练的同龄儿童要低。佟海青对优秀长拳运动员心功能进行测试也 表明,武术长拳可提高心脏舒张机能、泵血功能和心力储备能 力,说明长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
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后血红蛋白呈上升趋势。据《武汉体育 学院学报》武术专辑载,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后血红蛋白的均值 增加了 1.15克%,P<0. 05,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中12名运 动员,10人提高,占总人数的83%,血红蛋白的普遍升高,是 一种良好的生理现象。从我们测试的有关项目表明看,仅气功运 动者有类似的变化。追其原因,可能是长拳运动的“提、托、 聚、沉”的呼吸方法,增加了胸腹腔的压力,加强了膈肌上下运 动的幅度,逐使肝、脾贮存的较浓血液一部分进入体循环,血红 蛋白量也就增加。
长拳训练能改善机体能量代谢水平。长拳运动员的心血管良 好机能还表现在能量代谢和改善上。据有关资料介绍,一般人肌 体内乳酸供能的高能化合物ATP和CP的供给时间仅有15秒左 右,而训练有素的长拳运动员ATP和CP供能可延续至22〜25 秒。长拳运动员要完成1'20以上时间的套路练习,在很大程度上 要靠糖元无氧酵解来解决供能问题。据《武术运动能量代谢》一 文中研究证明:肌体本身有存储02的能力,长拳激烈运动后, 呼吸系统功能效应能得到极大改善,肺泡结合〇2的能力和肺通 气量大大提高,最大吸02量可提高10倍甚至20倍以上。人体 肌肉组织细胞中的〇2,正常情况下流动于血管的血液每毫升能摄 〇2约19毫升,02利用率一般在31. 46%,从事长拳训练的习练 .358 • 者,利用率可提高到70%,携02能力(主要指Hb血红蛋白与 〇2的结合能力)也将提高一倍以上。长拳运动对肝糖元储存及运 动员摄〇2能力的提高,对增加体内有氧储备能力,提高最大摄 氧量,改善和提高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增进健康水平均具有特殊 的效应和作用。
- 长拳运动对中枢系统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功效。有人做过 对长拳专业学生与一般大学生在位觉感受器功能稳定性方面的实 验,从表5-27可以看出,长拳运动员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
表S-27长拳专业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位觉感受器功能稳定性比较表
对象 |
性别 |
位觉感觉器功能评分 |
|
里 |
4. |
长拳专业学生 • |
|
文 |
3.83 |
|
m |
2. 45 |
一般大学生 . |
|
文 |
3.31 |
注:摘自《湖北体育科技》1999年第5期
长拳运动对反应时与前庭分析器稳定性亦有良性作用;反应 时采用反应时测定仪测定,前庭分析器稳定性用旋转直线方法评 定,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前庭分析器稳定性训练后均优于训 练前。(表5-28)
表 5-28
时间 |
对象 |
反应时(毫秒) |
前庭分析器稳定性评分 |
长拳训练前 |
男 |
206. 69 |
2.54 |
长拳训练后 |
男 |
195.45 |
4. 55 |
长拳训练前 |
女 |
210. 15 |
3. 3 |
长拳训练后 |
女 |
185.67 |
3.81 |
注:本表摘选自《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00年第3
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与其神 经细胞的发育、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切息相关的,位觉感受器 的稳定性和前庭分析器稳定性功能的提高、反应时的缩短,已从
一个侧面证实了长拳运动对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运动性神 经细胞的良性兴奋状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长拳运动能促进呼吸系统机能良性运转。普通高校开设 长拳选项已实践多年,不少研究材料表明,长拳运动对肺功能有 较大的影响。
武汉教育学院孙杰研究表明:坚持长拳习练可提高肺活量及 呼吸差绝对值;普通大学生进行10个月左右的长拳训练后,肺 活量男生增长289.1毫升,女生增长306.16毫升;呼吸差男生增 大2. 12厘米,女生增长1.38厘米。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的《运动生理学》中论述,一般人肺活量平均为3 500毫升,而 长拳运动员平均可达到4200毫升。(表5-29)
表5-29武术专业学生与一般大学生呼吸系统功能比较
对象 |
性別 |
人数 |
呼吸差(厘米) |
肺活量(毫升) |
练长拳的学生 |
男 |
11 |
6. A3 |
4204. 55 |
|
女 |
13 |
7.12 |
2961. 54 |
一般大学生 |
男 |
13 |
4.31 |
3715.38 |
|
女 |
13 |
5. 74 |
2465.38 |
注:摘自邓树勋编著的《运动生理基本知识》从上表亦可证实,武术专业学生与一般大学生在呼吸系统功能 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见长拳运动对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加大胸廓 活动的幅度,提高肺通气量和换气功能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
基于长拳套路蹿蹦跳跃、起伏转折变化的要求,其呼吸形式 是胸式、腹式并存,并伴有间断的“屏息”和“憋气”,这对迷 走神经和呼吸器官的功能要求亦随着训练水平和时间的累积而越 来越高,长期不间断的科学训练,能建立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良性 条件反射,促进呼吸系统机能的良性运转。
近来,还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对长拳运动对肺功能的影响进行 了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李妙琴对初级长拳测定结果表明,长拳练 习后呼吸频率升至31〜M次/分,肺通气量达26〜29L,氧债的
百分率相对较高,氧债完全消除约需6〜9分钟;王美娟的研究 也表明,经常进行长拳练习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呼吸肌力量和肺 通气能力;成都市武术队教练刘志刚对该队25名队员的肺活量 和呼吸差前后两年进行测试对比,平均肺活量由3600毫升上升 到4550毫升,呼吸差由7. 5厘米上升到10. 1厘米,这些研究就 更进一步论证了长拳运动对肺功能的良好影响。
- 长拳运动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经常进行长拳训练可 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由于长拳运动呼吸的特异性,膈肌上下移 动幅度必然加大,腹内各器官运动按摩会促进肠胃蠕动的加速, 致使消化液分泌增多,对消化和吸收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长拳训练还能增强腹腔各器官的弹性及厚度,减少腹部脂肪 的堆积,增强腹肌力量,从而改善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促进新 陈代谢的良性循环,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 长拳运动能促进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长拳运动对 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早已被实践所证实,科研人员曾对 31名练传统拳老人脊柱的柔韧性做过测定(脊柱前弯检查),能 够手指触地者19人,握拳或平掌触地者5人,占受测人数的 74%,而一般老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只有16. 6%,可见练传 统拳老人脊柱的活动能力和有关肌肉、肌腱、韧带的弹性要优于 一般老年人。有人做过背肌力量、腹肌力量、腿肌力量和柔軔性 的训练前后的测定工作,测定结果表明,各部力量及柔韧性均大 幅度提高。(表5-30)

表S-30训练前后学生测定指标的比较
对象 |
性
别 |
人
数 |
背肌力(秒) (山羊挺身) |
腹肌力(次) (仰卧起坐) |
腿力(厘米) (起跳) |
体前屈体 (厘米) |
训练前 |
男 |
22 |
134.31 |
18.57 |
47.46 |
-5. 31 |
训练后 |
男 |
22 |
153. 18 |
35. 83 |
61.80 |
-19. 82 |
训练前 |
女 |
10 |
93.46 |
6.36 |
31.46 |
-16.58 |
训练后 |
女 |
10 |
170. 66 |
19. 42 |
43. 25 |
-21.05 |
注:摘自《湖北商业髙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长拳运动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刘晓黎 副教授对训练前后免疫细胞数量及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进 行了比较研究,T细胞转化试验采用PHA法;NK细胞活性测 定采用乳酸脱氢酶测定法;血清IgG含量测定采用单白免疫扩散 法(《中华医学检验》),结果见表5-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训练后细胞免疫的变化为:训练组 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以及实验前后自身比较均有 显著差异CPC0.01)。
表S-3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训练前后细胞免疫的变化
组别 |
N - |
T淋巴细胞转化率 |
实验前 |
实验后 |
训练组 |
12 |
64. 98〜6. 95 |
72_36〜8. 57 |
对照组 |
12 |
65. 34〜7. 69 |
65. 52〜7. 83 |
注:*与对照组比较P<〇. 01; A与训练前比较P<0.0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训练后体液免疫的变化显著高于对
照组及训练前(P<〇. 01),血清IgG明显升高。(表5-32)
表S-3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训练前后体液免疫的变化 (g/L)
组别 |
N |
|
IgG |
实验前 |
实验后 |
训练组 |
12 |
10. 73 + 1.42 |
13.87-82.29 |
对照组 |
12 |
10. 714-1. 50 |
10. 64-1.88 |
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的提高,对破坏含有病原体微 生物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的繁殖,具有增强吞噬作用的功能,同时 可以激活其他T细胞,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
一个有效的免疫反应需要许多可溶性因子担当信息分子、生 长因子和各种免疫细胞功能的效应物,它们包括淋巴因子、抗体 和B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球蛋白(〗g)是由B淋 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布于机体血清、泪液、唾液等分泌 液中。抗体是一种能与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的Ig,具有许多重要 的功能,最主要的是能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刺激其他免疫 • 362 •
细胞的分化和活化。Ig包括5种,最多的一种是在血清中的IgG, lgG是防御病毒感染的早期效应物。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 学生进行1年长拳训练后的观察发现:安静状态下血清IgG含量 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训练前,可见武术运动可提髙习练者的体液免 疫水平。
3.长拳运动对心理素质和智能的开拓有良好影响
长拳运动随着其功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武学艺术,运动员要 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才能在深刻理解现有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性的活动:一是创造性地提高现有动作的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 风格;二是创造高、难、新、美的难度动作,为竞赛取得高分服 务。有研究材料表明:优秀长拳运动员具有思维的活跃性,特别 是对提高难美类项群的内容体会理解最快,并能结合自身需要马 上进行相关的创造思维活动,正如徐然在“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 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一文中提到的聪慧性是特点之一。
长拳运动由于短时间强度负荷较大,加之训练的目的、水平 和内容的难度和习练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差异,均可产生不同 的情绪体验和心境的变化,这种“体验”和“变化”直接影响到 学习的效果。长期进行训练,可改善不良心境产生的消极情感体 验,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建立良好情绪和心境的 平衡效益。
长拳运动训练是艰苦的,不仅反映在套路动作之多所造成的 记忆上的困难,也表现在完成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上,因此, 长拳训练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 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具有主要的实践教育作用。
长拳运动的记忆很重要,这是与长拳项目的种类之多相关联 的。要掌握长拳的各类动作和理解其本质特点,并能在实践中反 映出来,对长拳习练者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教练员 讲解示范初步形成视觉感知起,到实践模仿、理解和掌握动作为 止,随着重复动作次数的积累,不断提高着习练者认知行为和方式的技艺和速度;同,长期的记忆磨炼和实践,对开拓青少年 智力的深度、广度,提高记忆的速度均有促进作用。有实验证 明:青少年经过长拳训练一段时间后,记英语单词的速度明显加 快,灵活贯通能力亦有提高。
在完成各类长拳动作习练中,运动员必须凭借视觉、动觉感 受器来辨别自身在场地的空间位置和准备移动的方向,从而调节 动作幅度和步法,特别是高难度动作的空中造型、旋转角度和落 地方向,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时空感觉和肌肉的运动感觉,要判 断本身动作的节奏有赖于运动员精确的时间知觉等。不少实践已 证实,长拳运动员在时空感觉、协调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上均高 于普通人。

长拳运动强调“形”与“神”的统一。“形”泛指姿势、方 法、节奏和劲力,即动作的外部特征,“神”指武术意识,即内 在的感情和意识;只有外观最佳规格动作与内境气质的协调统 一,才能表现出长拳套路中各种动作独特的技击内涵,使武术的 风格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长期从事长拳习练,对培养青 少年习练者在意识控制下、把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的心理因素与 人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的心理品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 经的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长拳练到上乘功夫,同样要求意念和动作的完善统一,做到 意念与动作的有机结合,使内(意念)和外(动作)融为一体, 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上乘功夫对调整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 善生理活动的亢进状态、促进M运动感觉、时间和空间知觉的发 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长拳训练对思维的活跃性,情绪心境的平衡性,N、 M的应激性、稳定性,视觉、时空感觉及积极的增力情绪、记忆 力、意志品质、认知能力等心理品质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亦是 开拓青少年智力、提高智商水平的好方法之一。
长拳运动健身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在其发展中涵摄了我 国传统哲学、医学、养生学、仿生学等诸多精华,这就是它高于 其他体育项目健身效应的关键所在。自然科学揭示并验证了长拳 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 等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维持内环境生化因素的恒定,加强酶 的活性,改善消化、排泄系统的功能及调节心理平衡、提高心理 素质、发展智力能力也都有积极的作用。总之,长期进行长拳健 身运动,能发展身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 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延缓人的自然老 化,具有独特的延年益寿的特殊功
浏览6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