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实宗(小乘〕
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 什大师译此论,遂传人中国,此宗以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 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 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而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无人我,言入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言法空观。二空 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柔、法云等 代相递传,至唐代渐衰。
(三)律宗(大乘〉
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以持戒而净除身、口、意诸恶业,此 宗始于智首,至道宣而大成之。道宣继承智首教系,于南山弘通戒律,世称 南山律师,称其宗曰,南山律宗。道宣之后有文纲道岸等代相递传。近世弘 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等 书。
律宗其业理精妙处,是凭藉对佛陀的信仰而学习戒律的修执生活。由于 对佛陀圆满福德智慧的坚信,从而对佛陀制定的戒律产生信心,由此信心而 安住于戒律的持守,舍离了自我虚妄的种种众生知见,依戒依律而作意起心, 行住坐卧,应对接物,循规蹈矩,不越规度。在律宗的持守中,净心自我, 消除烦恼,度众利生,从而达到解脱,修成正果^未来诸佛。律宗祖庭在 西安终南山丰德寺。
(四)天台宗(大乘〉
也称法华宗,起始于北齐慧文,传于慧思,集大成于隋之智觊。智顗, 常住天台山倡立此宗,因山为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陈,梁大同四年(公 元538年)生,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圆寂,此宗以法华经为依,立 一心三观,即空观、假观、中道观之,圆融无碍法门。
头祖龙树(印度高僧〉、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觊、五祖灌顶、六 祖智威、七祖天官慧威、八祖左溪玄郎、九祖湛然等共称天台九祖。
天台宗的立说,是在四祖智觊,于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人天 台山拓道场,广说教法法,判五时,开八教,广摄群籍,归宗法华。宗风大 盛,而法华宗也因山扬名,成为天台宗,此后代有人传,迄今宗风不坠。天 台宗祖庭在浙江天台国清寺。
(五)华严宗(大乘〉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此宗因以华严经为依据而得名,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 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旨趣。唐初时,杜顺和尚(公元557~640年) 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初从因圣寺僧道珍习禅,后住终 南山宣扬烨严经^〉。依经立观,为华严宗初祖,云华智俨法师,今甘肃天水 人,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 五祖。相继之,法藏也称贤首大师,为此宗之集大成者。因此,华严宗又有 贤首宗之称。也有七祖之说,即在中土五祖后加上马鸣和龙树;又有十祖之 说,即在此七祖上外加普贤、文殊、世亲三位佛祖。后因唐武宗及后周世宗 二度法难,宗风衰微。近代研究者增多。
(六) 法相宗(大乘〉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 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依愣伽,阿毗达摩,华 严,解深密,菩萨藏等六经,以及瑜伽,摄大乘,成唯识等十论而成立。其 理论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吾人仅从现象求之, 而不知此乃吾之自心所变影像,而非实有之景物,则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 师纂译成唯识论十卷,是此宗起始。由于创始者玄奘大师及弟子常住西安大 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后经窥基、慧沼阐扬之。晚唐以后,此宗在宋、辽 金、元时渐衰,明朝后研究者增多。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 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 明三支比量。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资产阶 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济 物论唯识释》之作。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 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日僧道昭从玄奘学 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唐开元四年(公元716 年〉,日僧玄妨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 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 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西安大慈恩寺是法相宗祖庭。
(七) 三论宗(大乘
三论在古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 得名,传人中国后依《中论》、值论》、《十二门论》以开宗。为提婆菩萨
所造,破世间出世间之邪,以显一切之正。中论及十二门论为龙树菩萨所造, 前者是为通大小乘之道,后者是为破大乘之妄执,以显示大乘的真正意义。 三论宗破斥小乘的目的在于弘扬大乘佛教思想,而大乘佛教的产生则受到 《般若经思想的直接影响。般若系经典的出现,正是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兴 起。而般若思想的主要义理表现在“缘起性空”和由此引申而来的“中道 观”,由中道思想而达到“般若无得”,此无所得,即是般若思想的最究竟智 慧。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三论,盛弘此宗,经僧肇——僧朗^僧 检一一法朗一~吉藏,几经辗转,至隋朝时,由吉藏作论疏,而得大成,吉 藏传一硕法师一元康等,兴盛一时。宋代以后论疏多有散失,如今论疏 是由日本续藏中得来。南京栖霞寺是三论宗祖庭。
八)密宗(大乘
密宗亦称真言宗。西晋怀帝永嘉中(公元307~312年)梵僧帛严梨密多 罗翻译伏孔雀王神咒经及钒雀王杂神咒经1为密宗学说在华弘传起 始。
在显宗经典中也多有真言秘咒的内容,此称为“杂密”,即显杂说。至唐 代开元年间善无畏(公元637〜735年〉,金刚智(公元671~741年〉,不空 (公元705~774年)等来华大阐密学,合称公元三大士。在长安翻译《大日 纷、铨刚顶纷、〈滿悉羯罗纷等,始称“纯密”。以伏日纷、俭 刚顶经^〉、《苏悉地羯罗经等经为依据,收徒传法,为此宗之始。因此,国 外通称金刚乘。
主要内容: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和“四曼”,即大、 三、法、羯四种曼茶罗,以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取“三密相 应”,“即身成佛”的方法。
此宗盛于唐,衰于宋,断于明(明太祖朱元璋诏令禁传〉,在日本则由空 海大师(也称宗法大师)开派后盛传不衰,现在日本流传者,除本密外,尚 有“台密”,源自天台宗、“东密”源自真言宗、“众密”(大众密宗,称 “修验道”)等流派,现除日本外,在欧美等地修习密宗者也日渐增多。
中国密宗的另一支派为蒙古和西藏的密宗。此宗分红教〈宁玛派〕、黄教 〈格鲁派八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黑教(蚌“钵”教派)等。相 传,黑教为西藏土著宗教,“笨教”译义为“波思”,是原蒙语巫师之意,混 合密宗教理而成,不属佛教。今天中国(指内地)流行的密宗,主要是蒙古 和西藏的密教,此仅是密宗之支流也。
尽管密宗的派别很多,但其修持法均离不开身、口、意三密。身密的内
容主要是结手印,身印和修气、脉、明点。口密主要是念诵真言(又称咒语、 音声〉。意密,主要是观想。
1身密的修法
密宗认为,人体本有许多奥秘,与天地宇宙具有互相沟通的作用。只要 把各种密法应用到修持者身上,便能开发修持者的潜能,迅速地达到,“一 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宇宙与人一体,进而人正觉,见佛性,成佛身。“人 即是佛、佛即是人、人佛一如”。
手印,从小指往大拇指数,依次代表“五大”一地、水、火、空、风;
右手代表慧,左手代表定。慧和定 以“五大”结成各式各样的手印。
此外,佛菩萨手中拿的东西,也称为“印”、“执印”,如刀、轮、索、宝塔、 金刚杵等,各代表不同的意义。初练功夫的人,可到寺中观察佛像便知,佛 各有独特的手印。如释迦如来右手臂弯曲,手掌打开,置于胸前,这是施无 畏印;左手掌打开,手心向上,手背放在膝盖上,就是与愿手印。又如大日 如来,结的是智慧印;阿弥陀佛则有九品手印。
密宗结手印的所谓“本尊法”,即挑选一位与自己有缘的佛尊,为“本体 佛”,在今后的修持中,把他与自己合为一体,终生一如。因此,修持者所结 的手印,实是本尊的手印,比如要和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沟通,就结观 音手印,这是很重要的密宗定则。
密宗法秘,在中国内地不易得见,近有中国台湾重印的〈〈密教图印集》 和《密宗手印总集都收载手印达两千种。
熟悉手印的修持者在修炼观想中,往往会自动或半自动结出相应的手印 来,即使是根本不明白手印的人,凭感觉,在练习自发功的过程中,有时也 会结出各式各样的手印和身印。
其实,人类本来就具有用手印和身印,调解自身“内灵内觉”,使之与宇 宙大自然沟通的潜能。
至于身印,例如印度瑜伽功,用脚跟抵住海底(会阴〉的根处结印、脚 跟按肛门之在大身印和大结印、下巴压胸结印、大离地身印、力人中脉身印 等等。身印与手印、诵咒、观想,即身、口、意三密是互为作用的,必须合 修。
身修的修法,除上述手印、身印外,还有气、脉、轮修法。日本流传的 密宗和藏密不同,对身密的修持,大多是配合梵文字轮的观想,以达到意识 趋向专一的定境。藏密则除了部分保持字轮的观想外,特别注重气脉的修持。 有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灵热灵能)等成就步骤,以“大手印瑜伽” 为代表。这些修持法是受到中国古文化,包括道家的练功理论影响的,尤其 是“气脉”之说。
密宗气脉的理论认为,人体主要的气脉有三脉七轮一梵穴。
三脉即是中脉、左脉、右脉。中脉是最重要的一条脉,蓝色,在脊髓中 间,由海底至头顶。海底即肛门前的三角地带,相当于会阴穴处,密宗称为 生法宫。女性的海底就是子宫。左脉和右脉在中脉两边,距离极近。左脉为 红色,右脉为白色。气脉是交叉的,它的路线与神经有关。右边有病左边痛; 左边有病右边痛。三脉是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在人静定觉时,气脉通了,才 会由觉见(暗见〕到实见(明见
七轮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一梵穴。
(工)海底轮^在脊柱下之基处,肛门二指之上,所在地约四指宽,相 当于男性会阴穴,女性子宫口之上,名曰基础轮,其他轮皆在此轮之上,此 轮为所有轮的力量与精神的供应处,其形有四叶。古瑜伽认为,有灵蛇(又 称拙火、灵火、灵热、军荼利)以三蜷半之形其关向下垂落,在此中睡眠。 此轮对人体机能有关,与性腺、肾脏有关。
〔2〉生殖轮一在生器根处,其形有六叶,主管性腺、卵巢、睾丸、前 列腺等。
3〉脐轮——在脐处,其形有十叶,乃一根重要的中心点,主管脾、肝、 胰、肾上腺等。
4心轮一一在心窝,有十二叶,主管胸腺、心脏、肺脏等。
5喉轮^在喉根,有十六叶,主管甲状腺、扁桃腺、唾腺等。
6眉间轮一一在眉心,有二叶,主管脑下垂腺。
7顶轮^在头顶,形如千叶莲花,即喻有一干气脉由此轮发出。
梵穴一~在两烦顶骨与后头骨之间,即初生婴儿顶门跳动极软之处。
另一说法在顶处四指外上方,离开头顶。人体容易在这里放出光芒,中 脉即以此为出入。密宗认为,人体的气走向及功能,可分为命根气、下行气、 平行气、上行气、遍行气五种。
身密修气脉之法,主要是醒起在海底轮沉睡之拙火,逐轮上升,最后到 达顶轮,与明点相会合,进入三摩地(入定〉,使人体产生内变,与宇宙之灵 气相沟通,接灵气(流下甘露,又名圣酒)滋润全身,得大安乐境,祛疾、 强身、延年,产生超能力,即佛学所讲的佛的境地。详见图1人体脉轮图, 图2六轮图

浏览1,0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