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气”的水,不 一定是开水。看过电热器烧开水的人都知道,水蒸气分两种:一现代自然科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百多种元素构成的,而大小 不等的元素又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等 基本粒子构成。
正是这些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与整个宇宙。
由这些不同物质的运动,才产生了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才由这 种气候变化构成了地球上单细胞与多细胞、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植 物与动物之分。
而动植物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依赖于宇宙中气的运动。气在运 动过程中,有着共同与特殊、绝对与相对、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 动态与静态之分。
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均由“气”所构成,那么作为地球上一个复杂 的多系统,多层次的高级动物——人,就不可能在“气”的框架之外, 就必定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运动形式,就必然有气态、液态、 固态之分。
既然气的基本单位可能是电子,那么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就会有 生物电能,或者说是光能、磁能、微波能等,就会形成人体磁场,就 会有“麻、热、胀”的体感。
在站桩与静坐的过程中,要理解这样一个道理:种是 水沸腾前的气——“虚气”,另一种则是水开后的气——“真气'。
故千万别把虚假气当成是真元气。换句话说,有了 “麻、热、胀” 的体感,并非证明你就有了内功,只是表明你具备了炼成内功的可能。 你必须谦虚刻苦地修炼下去,才能具备浑厚的内功。
站桩求浑圆,浑圆立足于“阴阳未判”的基础上,处于阴阳“要 生而未生”的特殊状态中,只要浑圆气充足,能量群集中就能达到养 气、培元、内疗、康复之目的。说来深奥,道破简单。世界上的事往 往就是这样。站桩与静坐,从“天人合一”观来说,是人与宇宙的信 息与能量的交流,古人称为“感应”。总之,不是孤立的、单一的。
1991年,“国际拳王争霸赛”在香港举行,三位在国内享有盛名的 中国散打冠军,身穿护具与不穿护具的泰国拳手对垒。
在泰国选手良好的抗击打能力面前,中国选手的全力击打,没有 给对方构成任何威胁,却在对方铁腿的猛烈踢击下,于中场体力不支 而惨败。
有鉴于此,1997年某武术杂志第2期刊登了《挑战与机会》的文 章。该文以为:“……有的人片面强调整体,强调发力,但是如果没有 坚韧的身体作为保障,在实战中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比 如我以猛烈的’前胫猛踢’突然沉重地踢击在你的大腿肌肉上,就算 你有再好的整体发力,也难以抵挡局部的踢击!所以,我们认为在小 流氓打架方法都空前提高的时代,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现代格斗方式 与以往的不同,勇敢地走出’误区’! ”
这段文字,坦率地承认了中国散打冠军的技不如人,也清楚地意 识到这些盛名之下的冠军,在高水平对抗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 境。遗憾的是,此文因此而呼吁“勇敢地走出强调整体、强调发力的 误区”,恐怕是为实战能力日渐衰微的中国武术开错了药方。
众所周知,强调整体,强调浑圆,是中华武学的核心内容,这也 是中华武术同世界上其他搏击术在内涵上的明显区别。在整体浑圆思 想指导下,中华武术的搏击能力,曾达到过很高的水平。不错,综观 现今的中国武坛,讲发力,力不猛;讲身体,体不坚,某些“武术家” 甚至到了连小流氓也对付不了的程度。但是,有什么根据,可以让我 们把种种不如意,归咎于是因为强调了整体,从而宣布这是“误区”, 并要“勇敢地走出“呢?
笔者以为,事实恰恰相反,上述种种,正是因为中华武术很长时 间以来,不再重视和强调浑圆思想的结果。重形不重意,重外不重内, 重局部不重整体,把一部完整的中华武学,切割得支离破碎。迷失了 这一本质与真髓,才是造成中华武术实战能力衰退的最大误区。
一些人对中华武学浑圆思想的理解,不仅片面,甚至无知,上述 引文中“再好的整体发力,也难以抵挡局部的踢击”,即为这种无知提 供了一个小小的佐证。强调整体发力,并非是误区,不仅不是误区, 还应强调再提高功夫的层次,以求达到高级的浑圆爆炸力才好。
如果武功修炼者真能做出“无点不弹簧” “一触即发”,是用不着 畏惧泰拳的“前胫猛踢”的,这就好比用一个大铁锤去猛击打足了气 的汽车轮胎,用力越猛,弹得越高。
当然,前提仍然是“在养中练,在练中养”。发力太多太猛,于身 体不利,与养生相违。损身折寿之事,尽量少为才妙。
总之,必须要在整体浑圆的思想指导下,练就浑厚的内功、过硬 的抗击打能力、拳出人倒的发力技艺、悼蛇游龙般的身法,舍此,则 着眼于实战的中华武术,就真要走入误区了。(注:此篇发表于1997 年第5期的北京《武魂》)
老子主张“为道日损”,而且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 又言“清静为天下正”。
道与佛二家,都把“智慧”看作是首位的。那么,智慧又从何而 来?
按照佛教的说法,你的心如能清静,且清净心起作用了,就是智 慧。
智慧并非是学来的,乃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学知识可以靠 勤奋,所谓“为学日益”,而求智慧,则须“为道日损”。
你损去一分,自性智慧便透出一分;损去二分,就能透出二分; 损去三分,便能透出三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日损私欲, 不断净化,把所有的妄想、执着、分别、起心动念统统损掉了,盖住 自己智慧的障碍物全清除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才能破茧而出、 自自然然地显现出来,才能明心见性,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被时人称为“僧中麟凤”,他一生修持禅宗、 密法与净土,毫无门户之见。他的不少有关佛法的著作,与他自身的 禅定修证体验有关,均为真言实语,没有修到那种境界者,学问再高 也写不出道不明。他晚年前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其心血之 作——《道德经注》(除了大量注解佛经外,他还撰著了《观老庄影 响论》,以精辟的见解,论述了儒、道、佛之异同;而《庄子内篇注》 《春秋左氏心法》《大学纲目决疑》,则识见不凡,价值极高。正所谓 “道谈玄佛论空儒说中庸门分三家理贯一体”也),他说:“太上语旨, 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盖老子凡言道妙, 全是述自己胸中受用境界”“欲学者知此,可以体认做工夫,方见老子 妙处,字字皆有指归”;“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者”。
高僧真言,岂可不信乎?
现代成语中的“呆若木鸡”,无疑是个贬义词,形容一个人之呆笨 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楞的蠢样。或许由于年代久远,语文变迁的缘故 罢,加上现代人的死读死解,不但错会了古人之意,甚至得其正而导 其反,弄出一片尴尬来。如果说“呆若木鸡”,原是古人所追求的一种 很高的境界,现代人闻之岂非要笑掉大牙!但如从靠近古典的原旨出 发,则典出《庄子•达生》的“呆若木鸡”,正是此意。
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神会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这位老夫子就会 在其栖身的陋巷中,热情地为我们讲故事:周宣王痴迷于斗鸡。于 是,就请斗鸡专家纪省子为其养斗鸡。养到十天,周问:“鸡可以斗了 吗? ”纪答:“不行,它实质空虚却又沉不住气,神态还骄傲。”过了 十天,周又问,纪回道:“不行,它听到别的鸡叫或见到别的鸡的影子 还会自恃勇气,冲动起来。”又过了十天来问,纪说:“不行,它现在 还是怒目而视,自命不凡。”过了十天又问,纪道:“这下差不多了。 别的鸡虽冲它鸣叫,但它却不为所动,看起来像只木鸡。它的精气神 凝聚成一团,别的鸡望而生畏,别说斗了,简直是见到它就吓得掉转 头跑”……
由此可见,一只“神全”的鸡,便具备了不战而胜的威力。因其 劲气内敛,全身无懈可击,并能触而即发,锐不可当;再者,不动心 之人,便不被外物所惑所累,因而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庄子 的原话来说,是“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古来文武两道,都追求 庄子所述的“技而进乎道”的境界。而庄子则不厌其烦地讲解:“执道 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才可“与天地精神往
yN- o
庄子还曾举例说:“醉人坠车而不伤,其神全也”(天真烂漫的孩童 也是“神全”的,故《老子》再三强调,要把“复归于婴凡”作为返 璞归真的终级境界)。所以心无杂念,归于自然,才能“神全”。“神全” 具有升华一切的转化作用。
庄子倡导在“坐忘”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意为超脱 形体的极限,扬弃机巧的伪诈,使心灵从桎梏中解脱出来,从个体小 我实现宇宙大我。庄子曾一再指出,技艺小成者,往往沉湎于他所成 就的一面,而昧于自然人生的广阔天地。因此,小成者领域狭窄,具 有一定的封闭性,故而得不到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其技艺又如 何能升华并进入“道“的境界呢?
由“呆若木鸡” 一语,笔者想到了 “独立守神”的桩功,在站桩 (其中包括蠕动试力)求取“形全”(形成整体)与“神全”的过程中, 修炼者的最佳体现不是“冰雪聪明”,而是“呆若木鸡”!
但,这又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就如同闻名海内外的清代大写意画家“八大山人” 一样,在其墨 迹中,有许多署“驴”字为名款的精妙作品,这位为僧为道的朱奇先 生自嘲是蠢“驴”,为人处世一副呆傻样,“哭之”“笑之”状如疯子, 可他的绘画境界,近现代又有几人可比?
曾师法“八大山人”的齐白石,在西方画坛泰斗毕加索的眼中, 是“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毕氏还对国画家张大千说:“谈到艺术, 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 “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 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
我以为,真进入“呆若木鸡”境界者,貌“呆”而心“灵”,样 “笨”而身“巧”,表“蠢”而神“明”。所以说,“德全”则“神全”, “神全”则“气圆”。你可以说“气圆”为虚无,也可以说其无处不在, 可谓无始无终,无左无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无论大小,只须 一动,则上下、前后、内外无所不动,周身均为圆圈(当然,圈愈小, 则神愈全;神愈全,则形难见),其螺旋威力如龙卷风,似原子弹(世 上所有的爆炸都呈圆状形)。
“呆若木鸡”的修炼者,浑身上下呈圆形辐射圈朝四周扩散的气 势,即为庄子所云的“神全”啊!
武林界一向门户甚多,陋习不少;且不谈别门别派了,就说同门 之内吧,争正宗,贬低他人之遗风至今犹存。
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所著的《丑陋的中国人》,语虽直率偏激,但平 心而论,文中确有不少切中时弊的警言,值得武林界人士深思。
譬如他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内斗”“至于中国人的窝里斗,可 是天下闻名的中国人的重要特性”“中国人不但不团结,反而有不团结 的充分理由,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这个理由写成一本书”……
用柏杨先生的这些话来对照一下武林,我想,那“丑陋”现象也 不会少吧。
前一时期,围绕“意拳”与“大成拳”之优劣曾有争论。笔者以 为,这种争论实属无谓,为此反目更无必要。假如王普斋先生九泉有 知,他一定会喟然长叹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考察一下意拳(大成拳)的创立和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得知,意 拳是王苔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大成拳是40年代被同道友 人赞许“意拳”而赠名的,故两个拳名之间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情况。 因为名虽不同,内容一样,都是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及实 作。意拳在锻炼内容上并未少一条。大成拳在锻炼内容上并未多一条。
1940年跟随王普斋学拳的入室弟子王斌魁先生,既可说自己学 的是意拳,也可说自己练的是大成拳;因为从那时起,他所学的就是 一种有着两个名称的拳种嘛!而王苓斋先生所撰写的《意拳正规》与 《大成拳论》几乎成了每一个传人的必读之作。可见,硬要说意拳与大 成拳孰优孰劣,就好比说,孔明与诸葛亮谁比谁更聪明,《石头记》与 《红楼梦》谁比谁更精彩一样。
笔者以为,武林人士不妨放开视野。综观国际,尽管纷争不断, 但国与国之间已开始尝试通过对话、了解和相互妥协来解决他们相互 的问题。横看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隔着海峡伸出了亲情之 手……由此我想,国际、国家尚且如此,武林为何要独立于这个理性 潮流之外呢?更何况,同门之内,需要一种内在的了解和凝聚,这样 才能更好地自立于武林,为武林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只有消除同门 之内的“窝里斗”,才谈得上去消除武林界的“窝里斗”。也就是说, 武林中各门各派都有其“根”,都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去谋求团结。 而中华武林之“根”,是深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故此,身为中国人 的各门各派,都须在这个总“根”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切忌做出 “相煎何太急“的蠢事来。
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注:此文 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武林》杂志)
20世纪的中国,在中华武林史上诞生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武林高手,世人瞩目的拳学改革家。一位是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芸斋,另一位则是“截拳道”的创立者李小龙。王苔斋先生对于拳术上的派系门户之见从来都不屑一顾,因为他的着眼点并非一招一式,一技一得的局部常识,而花费心血,切磋以求的是探索和研究拳学领域里的真谛。为此,他真可说得上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武术观是:中国拳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不同的个人风格和擅长。这正是中国拳术所以源远流长,在历史上虽几经曲折,但始终延续不断,并且直到今天仍日益繁荣兴旺的原因。在拳学实践中,王苓斋先生不拘一格,吸收各家拳术的长处,各门气功的精华,熔为一炉,推陈出新,王茅斋先生练独立守神桩创立了一种以站桩为训练基础,没有套路,不讲招式,强调意念修炼的新型科学拳种——意拳(又名大成拳)。这和“截拳道”的创立有着相同之处。有人问李小龙,“截拳道”是什么?李小龙回答:“’截拳道’是什么呢?我只说,是国术! 一个没有门派之分的国术,是反对让武术流入形式化的国术,是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国术。” “截拳道是放弃所有形式的束 缚,强调反应,用反应去防止人家的攻击,和向人家攻击……”“截拳 道没有什么固定的招式,它只有一条道理: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 我先动;只求目的,不论架式。”纵观截拳道的拳理,总结成一句话就 是:“以无限对有限,以无法对有法”。
这和王苔斋先生的“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之说,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像王普斋先生一样,李小龙在拳学问题上敢讲真话,不怕得罪任 何人,他激烈抨击国术“价值“的“刻板”,敢于挑战应敌。
在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迎战了西洋拳、柔道、跆拳道及中国 功夫高手,与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罗伯华尔对阵获胜,还成为第 一个赢了泰国拳王察尔猜的中国人,他为中国功夫风靡世界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一点上,王普斋先生是深感遗憾的。因为早在1935年,上海 某银行家知苔斋先生拳艺超凡,故以重金礼聘先生重点培训七八个得 意弟子,准备周游世界,以武会友,宣传、表演中国拳术,一扫“东 亚病夫”之耻。但由于1937年“七七事变”的原因未能成行。这真是 “未曾出师遭事阻,长使英雄恨满怀。”
尽管人们现在可以设想许许多多的“如果”,去推测、去描绘那次 成行后的辉煌成果,但毕竟未能成行的事实,成了意拳(大成拳)传 人们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坚信,王苔斋先生的生前遗憾,一 定会有他的杰出传人去做最完美的弥补的。
必须看到,李小龙英年早逝,说明了截拳道这门纯粹的搏击术的 局限性,由于李小龙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养生与技击的辩证关系,没有 想到“十人九病夫”的医学道理,一味去追求技击效果,结果可以说 是五劳七伤俱至。而且,截拳道仅以跑步作为强身健体的方式有所欠 妥,因为跑步的运动较为剧烈,用王芸斋先生的话来说:“凡剧烈运动 者,绝少享有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 知凡几”。
据国外最近的调查显示:剧烈的运动往往加速人体内某些器官的 “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结果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由此, 也证实了王苔斋先生论述的“万动不如一静,百练不如一站”和“大 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的正确性。
再者,截拳道的求力方式与意拳根本不同,一个求助于腕力哑铃, 回力绳,电力弹簧,电化握力计等现代站桩设备。一个则求助于养生 健身的桩功。
再看,王英斋与李小龙的打斗方式也不相同。前者,在世人的眼 目中,身材不高,样子瘦弱,手腕很细,还患有先天性哮喘;而与其 交手者几乎是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一身武功,久经战阵,但又都是 在一搭手之间就被莫名其妙地弹飞出去,“感到非常疼痛和恐惧”(日 本柔道高手泽井健一语),“我如同被电击了一样”(世界轻量级拳击 冠军英格语)。以搭手定输赢者,在中华武林史上,屈指可数也。王苔 斋先生终年78岁,这个自幼体弱多病,药石不灵的人,能活到古稀之 年,不正说明了意拳养生治病,延年益寿的神奇效能吗?
后者李小龙,既年轻又健壮,身手敏捷,出手不凡,他的“李三 脚” “沉拳” “勾漏手”成了克敌致胜,闻名于世的绝招,所以美国20 世纪60年代著名搏击冠军路易士说过:"……与他动手便更加愚蠢,因 为这与自杀无异。"但,33岁而夭,毕竟太遗憾了。作为一个把中国功 夫推向世界的武林高手,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王苓斋先生在1944年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 人类谋福利者,与极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拿 这番话去对照一下王苓斋和李小龙,似乎是比较贴切的吧!(注:此 文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加坡《武坛》杂志)
若干年前,王哲斋先生的弟子何镜平,在北京《武魂》杂志发表 了《苔斋先生大成拳著作中的几首诗词》一文,披露了一些内情。
文章说,苔斋先生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拳术养生,而且在文学方 面造诣颇深,尤其在诗词方面更是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芸斋先 生在传授大成拳时,除口传心授外,对不同站桩者往往以诗词授之。 练功者对所授诗词非经百般推敲,难得其要领,而一旦领悟,则豁然 开朗,站桩随之可突飞猛进。
现将部分诗词的正误加以对照,并分别以养生和技击的内容而介 绍:
(1)
脱肩松背懒束腰,
神情意力似粘糕。
一切知感全不要,
静室长发赤条条。
这首诗,是针对初站桩者全身处于紧张、而不能达到放松状态而 言的。也就是指导站桩者应在形体、精神上逐步加以放松,也即苓老
常说的“初站桩者,要保持松静自然、舒适得力”,“每次站桩留有余 兴,留有余力,以不超过自身负担能力为原则”。
注意,诗的最后一句,被人用粗俗的语言改为“静室常露赤条 条”,这真可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也。
(2)
浑身肌肉挂青霄,
毛发根根暖风摇。
慧眼默察三千客,
凝耳息听二八娇。
沧海飞波游龙戏,
流云吐月紫兔嚎。
无穷假借无穷象,
早欲蓬壶踏六鳌。
这首诗,不仅要求站桩者保持放松,也包含有一些紧的因素,所 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诗中的“沧海飞波” “流云吐月”是动态的表现;而“慧眼默 察” “凝耳息听”则是静态的意境。诗中第四句被人改为“凝耳细听两 人娇”,第六句被改为“流云吐白紫兔嚎”,第八句改为“有如蓬壶踏 六鳌”,如此胡编乱改,实在令人痛心!
(3)
养生别开面目新,
筋含劲力骨存神。
静如伏豹横空立,
动似腾蛟挟浪奔。
吐纳灵源合宇宙, 喊声叱咤走风云。 不知素问千年后, 打破樊篱更多人。
芸老对中医学颇有兴趣,镜平先生亦喜爱中医,故经常和芸老谈 论中医的《黄帝内经》等经典与养生的关系。
1959年苦老在生日期间,兴之所至送给镜平先生上述之诗。釜老 在诗中用“素问千年后”的夸张手法,指出中医学再过多少年后,在 取得更大的发展创造又何止一人(笔者注,可惜中医的现状并非如苔 老所期望的那样,而是很糟糕也!),鼓励镜平先生将来能把中医养生 与大成拳的养生很好地加以结合。
(4)
力光闪,卷枯叶, 惊吓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蛇, 光茫无限力如铁。 手握提按斜撑错, 足踏泥泞半尺雪, 雷电交加轻也重, 眼底心头扫鲸穴。
芸老在这首诗中,把大成拳实战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开始的“力光闪”,形容实战速度之快可以横扫一切,令大片枯 叶纷纷掉落,还吓得大群鸟类都见状急忙飞走。在实战中,通过多方 面力的运用、且不断变化,如同龙蛇缠绕,而精神气质光芒四射;力 的运用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虚实变化,使人难以捉摸,再加上胆大心细、 如同长板坡中的赵子龙的威武气概,便使人望而生畏。这首词,被改 得非驴非马:如第一句被改为“刀光闪闪卷枯叶”,第四句被改为“光 烂无限力如铁”,经如此粗俗的文字改动,该词的原意尽失也。
(5)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
含笑似蛇惊。
肌肉含动力,
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 豪气贯日虹。
此诗写出了大成拳健舞的四种形态,即白鹤舞,惊蛇舞,游龙舞, 挥浪舞(又称大气舞)。
而在另一首词中又把健舞的表现加以形象地刻画:
精贫出豪举,得闻慷慨声,大气包寰宇,挥浪卷溯风,吴钩运起 吞长虹。发声喊,海洋谷应舞龙象,飞似梨花影。赋长歌,整备山河 定,七尺躯任纵横,挥一似山崩潮涌,顿开金锁走蛟龙,打破樊篱舞。
苔老在这首词中用了不少典故,如“吴钩运起”,是指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最后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又如“赋长歌,整备山河定”,是 指岳飞抗击金兵时,所写的《满江红》词,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气势。 而词末是指蛟龙挣脱了金锁的束缚,腾空而起去造福人类的浪漫想象。
在这首词中,也被乱改为“吴钩运起吞长虹” “大气包环宇” “山 摇谷应” “泻一似山崩潮涌“遂造成此词的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综上所述,镜平先生说,普老的诗词,绝非表面文章,一看就能 懂;必须是站桩者在有所体悟后,并逐字逐句去反复推敲的情况下, 才能进入意境。而妄加改动者,用字粗俗,词不达意,且立意低劣, 曲解甚多,大违苔老原作之良苦用心。
本着对后世负责的精神,特通过此文,以示正误。
2013年3月25日至27日,我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13全 国老子文化机构联谊会”(会后发表了《北京宣言》)。赴京期间,我顺 便拜访了作家、学者和武术家的刘俊骤先生(他是“东方人体文化学” 的创立者)。多年不见,交谈甚欢。临别时,他将大作《武术文化与修 身》(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赠送给我,回昌后翻阅一遍,获益良 多。
刘俊嚷先生在书中说,20世纪的武学大师王苔斋先生通过自己40 年习拳体悟把站桩研究至深,成为他创立意拳——大成拳的基本内容。 王普斋创立的大成拳负载着丰厚的国学内涵,他的《拳道中枢》总纲, 把国学原典《内经》《中庸》的精华,以站桩去体悟,这一点至今没有 引起重视。
王普斋先生的总纲开篇和结尾都紧扣国学要义:“拳本服膺” 一语 点出武术修身之根本。“服膺”者,谨记在心、衷心信服之义。语出 《中庸》九章孔子对颜回的赞语:“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王苓斋先生在《拳道中枢》总纲最后一节更明确指出:“信义仁勇, 悉在其中,拳拳服膺,是谓之拳。”再次引用《中庸》之语,再三阐释 其武学思想源自中华国学的特点。
在《拳道中枢》第五段直接引用《内经》“上古天真论”,对于这 段话,千百年来常常被人视为神话,不求实解。正是王釜斋先生用大 成拳站桩的功夫做出的史无先例的实解。
《黄帝内经》是国学通典,南怀瑾先生等智者早就指出它不单纯是 医学经典,而是修身治国的通典。但对它的许多深刻的东方人体文化 学的精义,却始终未被学者们参透,这段原文如下:“黄帝曰:’余闻上 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故能寿蔽 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提挈天地”并不是把天举起,把地 提起来,而是形容锻炼达到最高水平者的伟大气概和昂首云天的想象, 亦是一种桩功的意念活动。“把握阴阳”则是指站桩时掌握阴阳虚实的 规律。“呼吸精气”就是“吐故纳新”在空气清新的环境站桩。“独立 守神,肌肉若一”是古代真人修炼身心的一种方法,是站桩的最早记 载。
大成拳学家这种体悟认识,无疑是深刻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武术家为强种强国砥砺身心,探源 索隐,对武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道器双馨的中华元文化的指导下, 内家拳法形意、太极、八卦都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些大师级的人 物。
出身于形意拳门的王普斋,在其溯源探本、身体力行中,创造了 意拳——大成拳法。这种以“站桩求物”为主、完全扬弃了传统武术 套路运动的拳法,表面上看好像与艺术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大成拳却 是真正找到武舞同源、双璧共辉的根本。
浏览6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