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员某些生理机能状况的初步观察为了较深人的了解武术运动某些生理特点,给训练提供依 据,从1978—1981年,我们对几次重大的全国武术比赛和部分 业校、体院学生进行了某些测试和追踪观察,现将有关数据整理 如下。
(一)内容和研究方法
- 测试对象。1979年全国青少年武术表演赛的部分运动 员,1980年、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湖北省业校、武 术体院武术班部分运动员共计168人,大部分年龄在14〜18岁, 少数在35〜43岁测试项目和方法。安静时心率、血压,套路练习后第1 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心率、血压及运动前后血色素。
追踪测试了部分运动员1978—1981年安静时心率、血压和 规定拳练习后的心率、血压变化。心率、血压均起床前测量, 规定拳各次测试均保持了环境、条件、时间和质量的相对一 致性。
部分运动员用遥测心率仪进行了套路运动中心率的测量。心 率、血压测量方法按体院运动生理教材方法进行,Hb用一台经过(HiCN法)校验过的沙利氏比色计测定。

(二)结果和讨论1.武术运动贸安静时的心率和血压从14〜15岁武术、田径运动员、普通组安静时心率比较中 看(表5-1),除14岁男武术运动员心率均值稍比田径运动员高 1.2次/分钟外,其佘各项指标均比田径运动员、普通组低。心率 差值武术比田径少18. 49次/I分钟,减少24. 4%;武术比普通组 最多少2L 79次/分钟,减少27.1%。心率的变异幅度:青少年 武术运动员男女均较小,田径次之,普通人较大,最高值武术两 个年龄组男女均较低。此现象说明青少年武术运动员心率普遍存 在着徐缓现象,是心脏功能良好的表现。
武术运动员的血压与田径、普通组比较有偏低的趋势(表5- 2),其差值除少数出现正值外,其余均较低,收缩压差值达 一 19. 5mmHg,舒张压达一8. 49 mmHg。
武术运动员安静时所表现的心率徐缓和低血压的特异性, 主要是由武术项目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武术全套练习时 间短、强度大、起伏转折要求高,各类动作变化复杂,使心血 管的功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系统长期的进行武术训练,提高 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紧张 性加强,通过皮层对迷走神经的中枢产生影响,使之调节活动 得到改善•,同时由于武术“一动牵全身”的特点,1分多钟中 完成一套拳,近45〜50左右的各类动作,对新陈代谢的过程和 各器官组织的血液供给的改善有良好影响,心肌增厚,收缩力 加强,每博输出量增加,动脉的弹性增强,促进心率徐缓,血 压降低,这是心血管系统机能良好的反应。
表5-1武术与田径、普通人同年龄组安静时心率比较
单位(次/分)
性 |
年 |
项目 |
最低值〜 |
平均值 |
+二 V& 班 |
|
均值 |
差 |
变异 |
别 |
龄 |
最高值 |
你恨走 |
绝对值 |
减少% |
幅度差 |
|
|
田径 |
63 〜96 |
75.48 |
7.38 |
I |
= + l. 18 |
|
33 |
|
14
岁 |
武术 |
63 〜90 |
76. 66 |
8.2 |
n |
——5. 56 |
6.7% |
27 |
男 |
|
普通人 |
48 〜90 |
82.22 |
8. 64 |
in |
= -6. 74 |
|
42 |
子 |
|
田径 |
63 〜93 |
75. 72 |
8. 58 |
i - |
= -18.49 |
|
30 |
|
15
岁 |
武术 |
52 〜68 |
57.23 |
6.88 |
n = |
= -21. 79 |
24.4% 27. 1% |
16 |
|
|
普通人 |
54〜96 |
79. 02 |
8. 76 |
ni |
= — 3.30 |
42 |
|
|
田径 |
63〜96 |
77. 76 |
7.74 |
i |
=—2. 26 |
|
36 |
|
14
岁 |
武术 |
66 〜87 |
75. 5 |
7. 5 |
n: |
=—14. 96 |
16. 9% |
21 |
女 |
|
普通人 |
54 〜96 |
80. 46 |
7. 74 |
ID |
= -2.7 |
|
42 |
子 |
|
田径 |
63 〜99 |
78. 24 |
9. 00 |
i: |
= —13.24 |
|
36 |
|
15
岁 |
武术 |
56 〜74 |
65 |
5.45 |
n: |
= — 15. 16 |
18.9% |
18 |
|
|
普通人 |
54 〜96 |
80.16 |
7.92 |
in |
= — 1.92 |
|
42 |

注:1•绝对值中I、n、ni分别表示武术与田径、武术与普通人、田径与普通人的心 率差值。
2.普通组和田径运动员指标均摘自“辽宁省中小学及业余体校学生身体发育的 调査与评价”一书。摘取辽宁省指标的理由,主要是辽宁省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国 中上等。
表S-2武术与田径、普通组安静时血压比较
单位:(mmHg)
性
别 |
年
龄 |
项目 |
收缩压 |
均值差 |
舒张压 |
均值差 |
|
14
岁 |
田径 |
113. 7土 11. 04 |
I |
= -5. 72 |
71. 16±7. 88 |
I = — 8.49 |
|
武术 |
108土9. 88 |
n |
= + l_ 92 |
62. 67±8, 6 |
II= —1.57 |
男 |
普通组 |
106. 08士 10. 4 |
in |
= + 7.62 |
64.24±9. 76 |
m = +6.92 |
子 |
15
岁 |
田径 |
117. 64土9. 44 |
i |
= -19.5 |
74. 88土8. 56 |
I =-7.78 |
|
武术 |
98. 13±10. 09 |
n |
= —11.39 |
67土 6. 9 |
n=+〇. 52 |
|
普通组 |
109. 52 士 10. 76 |
in |
= + 8.12 |
66. 48土9. 24 |
EI = +7. 89 |
|
14
岁 |
田径 |
110±8. 88 |
i |
= 1 |
68. 36 土 7. 96 |
I = —2. 18 |
|
武术 |
108. 9±9. 26 |
n |
0. 54 |
66. 18±12. 1 |
H =-3. 66 |
女 |
普通组 |
109. 44土 10. 84 |
in |
= +0.56 |
69. 84±10. 68 |
IK = -〇. 48 |
子 |
15
岁 |
,田径 |
113. 92土9. 96 |
i = |
= -12.12 |
73. 24±8. 2 |
I =-4. 88 |
|
武术 |
101. 8士7.35 |
n |
=—8. 40 |
68. 36±7.14 |
H=+0. 88 |
|
普通组 |
110. 20±10. 32 |
m |
= + 3. 70 |
68. 28士9. 08 |
DI = +4. 96 |
注:1.均值差中的I、II、IE分别表示武术与田径、武术与普通组、田径与普通组的毫米汞柱差。
- 普通组和田径血压指标同心率摘选的资料。
2.武术运动员的心率、血压与训练年限的关系 从表5-3运动员历年追踪的变化来看,男子心率1978年1分 钟均值是76. 66次,到1979年下降到57. 2次,1981年下降到 55. 9次;1978年与1981年比较P<0. 05,有显著性差异。女子 从1978年的75. 5次降到1981年的59. 5次,每分钟减少了 16 次,P<0. 05,也存在显著性差异。1978—1980年追踪规定拳测 试也反应同样的结果(表5-4),男子1978年与1980年比较,第 2分钟恢复脉率P<0. 05;女子19界年与1980年比较,第2分 • 318 •
钟恢复脉率丁 =2.50, P<0. 05,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5-3中还可以看到,男子4年中收缩压从108〜 1 01. 3mmHg,女子从108. 9〜103 mmHg;舒张压男女在16岁有 所回升,14、15、17岁又下降了,水银汞柱上下幅度不十分明 显,能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与同年龄组普通人和业校田径运动 员舒张压逐年上升的趋势相比(见“辽宁省中小学学生及业余体 校身体发育调査与评价”一书),武术运动员心率、血压随着训 练年限的增长下降的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也说明武术的健身 价值有独到之处。
表5-3武术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血压历年追踪比较
性别 |
年龄 |
时间 |
心率(次/分) |
血压(mmHg) |
收缩压 |
舒张压 |
|
14. 4 岁 |
1978 年 |
76. 66±8. 2 |
108±9. 88 |
62. 67士 8. 6 |
男生 9人 |
15. 4 岁 |
1979 年 |
57. 2士6. 88 |
98.13士 10. 09 |
67士6. 9 |
16. 4 岁 |
1980 年 |
58士 5. 4 |
103 士 6. 307 |
73. 3土5. 66 |
17_4 岁 |
1981 年 |
55. 9±6. 39 |
101. 3士6. 4 |
63. 3士 6 |
|
|
均值差 |
—20. 75 |
-6.7 |
+ 1.3 |
|
14. 1 岁 |
1978 年 |
75. 5 士 7. 5 |
108. 9 土 9. 26 |
66.18 土 12.1 |
女生 10人 |
15. 1 岁 |
1979 年 |
65士5. 45 |
101. 8±7, 35 |
68. 36土7,14 |
16. 1 岁 |
1980 年 |
55. 5士4. 2 |
106. 55土 7. 75 |
72_ 18土9. 57 |
17. 1 岁 |
1981 年 |
59. 5士4. 4 |
103±5.7 |
61.3±7. 35 |
|
|
均值差 |
—16 |
~5 |
-4.88 |

注:1.心率均每日起床前测量,血压每月一次,全年用数理统计而得。
2.均值差是1978年与1981年之差值。
表5-4 1978年、1980年规定拳演练后心率、血压变化比较
性
别 |
测试
时间 |
规定拳
即刻
心率 |
练习后心率(次/分) |
规定拳 即刻血压 |
练习后血压(mmHg) |
规定
拳
完成
时间 |
1分钟2分钟3分钟 |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
男
子
组 |
82* 9 士
1978.3
9. 75 |
171 土 1.47 |
126. 3 土 11.6 |
胤7土 6.76 |
110/74
10/11.5 |
142/80 a 07/5. 98 |
135. 6/75 8. 6/7. 4 |
125/71. 3 8. 02/7. 44 |
士
5"78 |
84. 3 土
1980.3 1 ? |
180 士 13.42 |
126 士 13.42 |
103 土 11.4 |
114/64. 3 7. 86/8. 4 |
145. 2/59.3 13. 8/10- 9 |
140. 2/55. 7 7. 01/4.3 |
129.1/55. 7 7.01/4. 3 |
1’34H2士 4”06 |
TP |
|
|
|
|
|
|
|
5. 255< 0.01 |
女
子
组 |
94. 9 土 1978-3 17.14 |
184. 36 士 3. 251 |
136. 6 士 31.1 |
108 士 20. 78 |
118/78.2 la 13/a 92 |
146.4/82.4 11.86/6*68 |
135/77. 3 12. 45/6. 5 |
128. 2/7Z 1 12. 5/9. 44 |
1'3的士
1”62 |
90. 33 土 198°-3 11.57 |
180. 33 土 11. 95 |
106土 21.84 |
94. 66 士 16. 84 |
112/72.44 la 77/9.32 |
139.33/77. S 1Z 77/8.98 |
136.33/7S 44
la 1/a 8 |
123.1/71. 6 6. 3/5. 0 |
1,24"88 土 1"62 |
TP |
|
2. 5CX 0.05 |
|
|
|
|
|
7. 029< 0.01 |
3•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前后的血红蛋白量 从表5-5中看,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后血红蛋白的均值增加了 1.15克%,P<0.05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表5-5中12名运动员,10人提高,占总人数的83%,血红蛋白 的普通升高,是一种良好的生理现象。从我们测试的有关项目看,仅 气功有类似的变化。追其原因,可能是武术“提、托、聚、沉”的呼 吸方法,增加了胸腹腔的压力,加强了膈肌上下运动的幅度,逐使 肝、脾C存的较浓缩血液一部分进人体循环,血红蛋白量也就增加。
从生理观点分析,血红蛋白有运输Q、CQ的能力,具有调节 酸碱平衡和缓冲血液中过多的CQ和其他代谢物质的作用(如乳酸、 酮体等),当套路运动强度加大时,肌内中需Q量加大,酸性物质增 多,血红蛋白的增加能直接改善运动中内环境的不平衡状态,使有机 体运动能力不致下降,保持高强度机体负担的正常进行,对套路运动 的后半套极为有利。从测试中普通现象是优秀运动员提高较多,升高 值有高达3. 7克沁说明血红蛋白的增加数量也可间接反映出武术运 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内脏器官功能的好坏单位:(克%)
表5^5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前后的血红蛋白的变化
运动员编号 |
练习前 |
练习后 |
差值 |
备注 |
1 |
13.8 |
15 |
+1.2 |
_表演大链动员 |
2 |
12.8 |
14.4 |
+1. 6 |
观摩表演大会运动员 |
3 |
12.9 |
13.5 |
+0. 6 |
观摩表演大会运动员 |
4 |
15 |
15.5 |
—0. 5 |
体院运动系武术班 |
5 |
13.5 |
13.7 |
+0. 2 |
体院运动系武术班 |
6 |
14 |
16.5 |
+2. 5 |
卿大会被评为一等奖 |
7 |
15.5 |
15.2 |
一0• 3 |
业余武术运动员 |
8 |
12.5 |
14 |
+1. 5 |
青少年武术表演赛运动员 |
9 |
15 |
16 |
+ 1.0 |
青少年武术表演赛运动员 |
10 |
14.8 |
18.5 |
+3.7 |
观摩大会被评为二等奖 |
11 |
14.8 |
15.5 |
+0.7 |
卿大会被评为二等奖 |
12 |
16.5 |
17.5 |
+1.0 |
青少年武术表演赛运动员 |
|
14.26 |
15, 44 |
1.15 |
|
X士 S |
±1.16 |
±1.51 |
土 1.11 |
<0. 05 |
在自选拳、规定拳全套练习后血压恢复期测量中发现第2分钟收 缩压有升高现象,我们作了近50人次的测试,并且选择了各种不同 的对象,发现82%以上存在这种情况(表5-6)。男子规定拳演练后, 第1分钟均值是130. 8 mmHg,第2分钟均值是139. 5 mmHg,提高 了 8. 7 mmHg,男子自选拳演练后第1分钟是145. 7 mmHg,第2分 钟是152.6 mmHg,提高了 6.9 mmHg。女子规定拳、自选拳练习也 同样分别提高了 6. 9 mmHg、13. 4 mmHg。男子低压均下降,女子低 压均上升。
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由于武术发力、各种定势、平衡和套 路各种桩步的需要,静力性练习的因素在整套中始终是存在的,静止 用力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产生强烈持续性的兴奋,这种兴奋产生负诱 导作用,逐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受到抑制,胸腹内压加大,阻止了 血液回流。一当运动结束,胸腔压力恢复正常,大量的血液回流,致 使收缩压有回升现象;为什么出现在第2分钟,可能与植物性N的 负诱导和心血管的生理惰性有关,这种现象是否是生理学中的林加尔 德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自选拳、规定拳全套练习后血压恢复均值比较
(单位:mmHg)
类 |
性 |
工作前 |
全3 |
姜练习后血压 |
别 |
别 |
即刻血压 |
1餅1 |
2_ |
3辦 |
4分钟 |
5颁 |
白 |
男
(9人) |
115.1/70. 9 |
139.1/74. 9 |
145. 3/74. 4 |
137.8/74.9 |
128. 6/11.1 |
122. 9/12. 7 |
xEi
拳 |
ic
(11 人) |
122. 5/7. 7 |
145. 7/76. 8 |
152. 6/78.5 |
139. 7/67.8 |
132. 3/64 |
125. 7/70. 3 |
规 |
男
(9人) |
107. 6/64. 5 |
130. 8/58. 2 |
139. 5/53.7 |
127. 5/61.3 |
120/58.3 |
111. 5/59.2 |
疋
拳 |
-k
(11 人) |
105. 6/74. 4 |
134. 2/63. 2 |
147.6/77.4 |
130. 8/72 |
120. 6/71 |
106. 6/70. 4 |
表^7自选拳、自选器械(包括长、短)练习前、后心率和血压
(单位:心率次/分,血压mmHg)
项 |
件 |
年龄 |
人数 |
心率 |
血压 |
巨 |
别 |
均值 |
工作前工作后 |
增加% |
工作前 |
工作后 |
增加% |
I |
男 |
14.4 |
9人 |
87. 78 |
172.7 |
98 |
115.1/70.9 |
139.1/74. 9 |
+2_ 4/+4 |
1 |
女 |
14.1 |
11人 |
97.8 |
191 |
95.2 |
122. 5/77 |
145. 7/76.8 |
+23. 2/—0. 2 |
白
诜 |
男 |
14.4 |
9人 |
107 |
188 |
75.7 |
123.16/68. 5 |
138. 66/48. 66 |
+15.5/—19.84 |
器 |
女 |
14.1 |
11人 |
100.2 |
196 |
95.6 |
110/66 |
132/63. 5 |
+22/—2. 5 |
注:1.工作后心率、血压均是练习后第1分钟的数据。
- 拳、械均为同样对象。
- 第1天测试自选拳后,第2天再测试自选器械。
- 测试的时间、地点、要求、质量基本一致。
- 不同拳种全套演练后的生理负担量 ⑴自选拳与自选器械。我们在同样对象中进行了拳、械方面的 心血管功能的测试,从表5-7所测得的数据来看,男子、女子自选拳 全套练习后心率第1分钟比开始练习前的即刻心率分别增加了 98% 和 2%,而第二天在同样条件下练习自选器械,其>1:、率第1分钟也 分别增加了 77%和95. 6%,两者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血压相比, 也是如此;从增长的绝值来讲都较高,对身体的负担量都较明显,这 与体院生理教科书中所阐述的器械比拳负担量要大的观点有所不同, 待进一步研究。
(2)自选拳与太极拳全套练习后心率、血压。
自选拳全套演练中对心脏功能要求较高,要在1分多钟中完 成全套练习,心跳的加快是急骤的。从练习过程中遥测心率所
自选拳的指标来看(图5-1):自选拳1分钟以内就达180次/分,而太 极拳来得较缓,陈小旺在12分50秒的陈式太极练习中,8分钟 才达到最高峰Z16次/分。自选拳脉率是递增上升,而太极拳在 演练中是升、降间隔。由此可见,自选拳运动量较大,对于青少 年较为适合,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对于中老年人的心脏功能的调 节性增强是极为有利的。
从坐标中还可以看到,同样是太极拳,对心率的影响也存在 明显的差异。陈小旺的陈氏太极在练习中心率可高达210次/分, 而杨庆仙的孙氏太极心率最高只160次/分,相差50次/分。孙氏 太极拳全套练习后的恢复期,2分钟时脉率比上场前还 低,并一直保持到5分钟;陈小旺的陈氏太极,5分钟时也出现 练习前要低的现象。其原因除赛前的紧张心理以外,更主要的是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和精神上“沉静”所起的作用。
血压的变化也有特殊性,振文华的自选拳收缩第2分钟反比 第1分钟高26 mmHg,而太极拳练习后第2分钟比第1分钟低 (女:15mmHg,男:12mmHg)。自选拳5分钟后收缩压接近安 静水平,而太极拳第2分钟就完全恢复。前者是由练习中的静力 性因素和憋气引起的,自选拳这种特殊的反应说明,自选拳的运 动要求和特点与太极拳是有本质区别的。
心率:(表5-8)形意全套练习1'37,在1'37时分别达216次 /分,252次/分,3分钟后恢复练习前指标。八卦全套练习后第1 分钟是186次/分,第5分钟还未恢复到练习前水平。
表5-8太极、八卦、形意全套练习中、后心率比较
(单位:次/分)
项
百 |
性
别 |
全套
练习
时间 |
练习
前
心率 |
练习中心率 |
练习后心率 |
1
分
钟 |
2
分
钟 |
3
分
钟 |
4
分
钟 |
5
分
钟 |
6
分
钟 |
7
分
钟 |
8
分
钟 |
9
分
钟 |
10
分
钟 |
11
分
钟 |
12
分
% |
1
分
钟 |
2
分
钟 |
3
分
钟 |
4
分
钟 |
5
分
钟 |
太
极 |
男 |
12^50 |
102 |
138 |
141 |
141 |
165 |
165 |
174 |
174 |
210 |
162 |
204 |
180 |
21C
189 |
141 |
126 |
108 |
104 |
101 |
形 |
男 |
1,37 |
144 |
216 |
(1’37)
252 |
|
|
|
|
|
|
|
|
|
|
223 |
150 |
132 |
120 |
114 |
八
卦 |
男 |
3’10 |
111 |
|
|
|
|
|
|
|
|
|
|
|
|
186 |
144 |
126 |
124 |
120 |
太极拳全套练习后第1分钟是141次/分,第4分钟完全陝复。 从演练后心率增长的绝对值来看,形意最大,八卦次之,太 极最小。从心率恢复的曲线看(图5-4)形意波峰最高,八卦适 中,太极较缓。血压形意练习后收缩压第1分钟为135mmHg,P> 0.05,无显著性差异。八卦练习后收缩压第1分钟为160mmHg,P< 〇.〇5有显著性差异。太极拳练习后收缩压第1分钟为l38mmHg, F>〇. 05,无显著性差异。恢复过程基本都是下降的。
舒张压:形意2分钟上升后下降,八卦第2分钟〜3分钟上 升再下降,太极拳第3分钟上升又下降,从高低起伏的曲线来 看,太极、形意均徐缓,八卦起伏较大。
(三)结论
- 武术运动员安静时出现的脉率徐缓和血压偏低的现象, 是心血机能提高的表现。
- 长拳类型的套路演练后,第2分钟收缩压升高,出现与 体操相似的林加尔德现象。
- 长拳类型的套路全套练习后,血红蛋白普遍升高,优秀 运动员提髙较多,一般运动员较少,个别下降。
- 各类拳种全套练习的生理负担量有所差异。自选拳、 自选器械在同样对象中全套练习后,脉率和血压的增长和恢复 的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体院运动生理教材中所阐述的器 械比拳负担量要大的观点,有所不同,待进一步研究。长拳类 型的套路与太极拳相比,心率血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两 者的要求和特点有本质的区别,对身体的影响也就大不一样, 自选拳运动量较大,适于青少年演练,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对 中、老年人的心脏功能的调节性增强极为有利。
- 形意、八卦、太极从恢复曲线看,心率是形意波峰明 显,八卦次之,太极较徐缓。血压是八卦起伏较大,形意、太 极适中。这三种拳术虽因套路结构、持续时间、练习强度大小 不一,Xif人体的生理负担有所不同,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但 从心率和血压反映的基本情况看,形意对心率影响深刻,八卦 血压起伏较大,太极均属较小。
本文所得数据得到杨汀南、何演杰及运动系武术班大力支持武术运动丛论 表感谢。
二、武术运动员血红蛋白量变化初探
测定血红蛋白量是衡量运动负荷是否合理的一个简便而可靠 的指标,是随着武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一。本文试图用实验材料,探讨武术训练中血红蛋白量变化的诸 因素和规律,供武术教练员训练中参考。
(_)内容和方法
1.测试对象武汉体院运动系武术队共20名;武汉体院及其他项目代表 队队员8人;1980年、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运动员10 人;参加气功练习者12人;共计运动员62人。测定血红蛋白量 685人次。
2.测试项目和方法武汉体院武术进行长期追踪观察,每月测定1〜2次, 必要时随时抽查;体院其他项目运动员不定期检查测试;其他均 比赛中进行。测试时间除比赛中无法统一外,均在清晨,并且保 证了环境、条件、测试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 对武汉体院武术队除血红蛋白测试外,同时记录了体重 的变化情况。0——l/4Hb分子的HICN在540nm的毫克消光系数; 1.0——光径长度(厘米);式中:——在540nm测得测定管中HICN的光密度; 16114 Hb分子量的1/4;X36.8
用高铁氰化法(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这是国际上 选定作为测定血红蛋白的标准方法。经配成HICN稀释试剂后, 用上海市第六医院检验组制成的高铁氰化血红蛋白标准液校验 之,基本上与子红蛋白毫克分子消光系数相符合,其公式如下:251——稀释度;
10, 000 = 22毫克/升换算成克%毫升 当比赛中条件不许可时,用一台经HICN法校验过的沙利氏 比色计测定。
(二)结果与分析
1.血红蛋白量在全年武术训练中的变化规律
我们对武汉体院武术队(男生九名,平均年龄17. 6岁;女生 11名,平均年龄16. 8岁)进行了长期观察测试。实验发现:青年 男女武术运动员的全年血红蛋白量呈周期性变化,其中以冬季最 低,而在夏季稳定在较高水平上。从表5-9所示,我们可以把全年 分为三个时期:冬季(12 — 2月)的血红蛋白量最低,可称为低潮 期;春季(3—5月)有大幅度增长,可称为增长期;夏季和秋季 (6—11月)血红蛋白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可称为过程期。
表S-9 武汉体院武术队全年血红蛋白量变化 (克)
性
别 |
年龄 |
人数 |
1980 年 |
5月 7月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女 |
16. 8 (16〜19) |
11 |
13.0%士 1.64% |
13. 0%士 0. 86% |
12. 7%士
0. 97% |
/ |
12, 6%士 0.54% |
12. 0%士 0.42% |
11. 9%士 0. 65% |
男 |
17.6
(17〜19) |
9 |
15. 3%士 0.86% |
14. 6%士 1. 9% |
14.1%士 1. 77% |
/ |
L3. 0%土 0- 66% |
12. 9%士 0.58% |
/ |
性
别 |
年龄 |
人数 |
1981 年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
女 |
16. 8
(16〜19) |
11 |
12.3%士 1. 1% |
11. 9%士 0.95% |
12_ 5%士 0.7% |
13.7%土 1. 18% |
14. 1%士 0.9% |
男 |
17.6
(17〜19) |
9 |
12_5% 士 0. 83% |
13. 1%士 0.54% |
13. 8%士 0.9% |
15.5%士 0. 9% |
15. 3%士 1.23% |
武术运动员训练中所反映的血红蛋白量全年呈周期性的变 化,可能与季节性气候,气温的差异所引起的人体内某种生物钟 的反应有关。由于加强了运动训练,而使得这种周期性变化更为
明显运动员在冬季血红蛋白偏低,不同于大运动量所引起的一时 性运动性贫血,1月与2月比,男、女生均无显著性差异(男生 略有升高+0.6克%,女生略有下降0.4克%),而2月测定日期 正是运动员放假归队时,可见低潮期内血红蛋白量,不因运动量 减少而升高。因此在运动训练中,用血红蛋白量来评定武术运动 员的机能状态时,在严寒的冬天应当把标准降低些,反之,气候 较高时,可以把标准提高些。
从追踪观察中,我们还发现少数运动员全年血红蛋白量一直 处于较低水平,在增长期不升高,在过渡期仍然较低,身体各方 面反应均较好,素质、技术都提高较快,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无 特殊疾病和事故,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加强医务监督和 观察,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数,慎重为要。
2.运动量的大小与血红蛋白量的关系,为表5-10
9名(男)体院武术队队员,在4月初测定血红蛋白量平均 值为14. 6±0. 68克%,以后进行了一段大运动量训练,于5月初 测定时下降到13.0±0.77克%,经统计处理,P<0_05,有显著 性差异。此后,有计划适当的调整了运动量,两周后血红蛋白量 升为15. 3±0. 52克%,与下降时比较,P<0. 01,存在非常显著 性差异。
表S-10大运动置负荷前后武术运动员血红蛋白置变化 (克)
队名 |
平均年龄 |
人数 |
大运动量 负荷前 |
大运动量 负荷后 |
调整后 |
武汉体院运 动系武术队 |
17. 6% |
9% |
14.6%士 0.68% |
13. 0%士 0. 77% |
15. 3%士 0.52% |
大运动量武术训练后,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减少的原因,可能 是因为武术套路运动的剧烈负荷使血流加快,红细胞与血管壁撞 击猛烈,有些红细胞破裂,致使体内血液中红细胞大量减少的缘 故。根据运动后、运动员由于疲劳所引起的食欲的减退和乏味现 象,我们认为,也不排除蛋白质、维生素b12和铁的摄人量不足 (或者质量差),造成红细胞的衰亡与新生之间的平衡遭到了破坏 所引起的。实验表明:运动量加大,血红蛋量减少,适当调整运 动量,运动机能状况即可好转,而且还可能出现超量恢复。不过 大运动量后的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十分重要的。
- 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前后血红蛋白变化

表S-11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前后见血红蛋白最变化 (克)
运动员
编号 |
演练前 |
演练后 |
差数 |
备注 |
1 |
13. 8% |
15.0% |
+1. 2% |
观摩表演大会运动员 |
2 |
12. 8% |
14.4% |
+ 1. 6% |
观摩表演大会运动员 |
3 |
12. 9% |
13.5% |
+0. 6% |
观摩表演大会运动员 |
4 |
U.0% |
16.5% |
+2. 5% |
观摩表演大会被评为优秀奖 |
5 |
14.8% |
18.5% |
+3.7% |
观摩表演大会被评为优秀奖 |
6 |
14.8% |
15. 5% |
+0.7% |
观摩表演大会运动员 |
7 |
12.5% |
14.0% |
+0_ 5% |
青少年武术表演运动员 |
8 |
15.0% |
16.0% |
+ 1. 0% |
青少年武术表演运动员 |
9 |
16. 5% |
17.5% |
+ 1.0% |
青少年武术表演运动员 |
10 |
13. 5% |
13.7% |
+0. 2% |
体院武术班 |
11 |
15.5% |
15.0% |
一0. 5% |
体院武术班 |
12 |
15. 5% |
15.2% |
—0. 3% |
业校武术运动员 |
X |
14. 26% |
15.44% +1. 15% |
P<0. 05 |
S |
1. 16% |
1.51% |
1.11% |
从表5-11所示,长拳类型的拳套演练后血红蛋白平均增长_ 1.1克%, P<0. 05,有显著性差异。血红蛋白的升高,可以认 为是一种良好的机能反映。和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测试结果比 较,仅气功有类似变化。从表5-12可见,当气功锻炼者进行十三 太保气功练习10〜15分钟后,也能使多数人的血红蛋白量有非
常显著性提高,平均提高1.28克%, P<0. 01;而游泳运动员在 百米测试和体院其他项目学生踏固定自行车前后的血蛋白红白量 几乎没有变化。(表5-13、5-14)
表5-12 +三太保气功练习前后血红蛋白量变化 (克)
运动员编号 |
练功前 |
练功后 |
差数 |
备注 |
1 |
13.7% |
16.3% |
+2. 6% |
|
2 |
12.6% |
13.5% |
+0. 9% |
3 |
13.0% |
16.0% |
+ 3. 0% |
4 |
13.0% |
12. 5% |
—0. 5% |
5 |
13.5% |
14.0% |
十0. 5% |
6 |
13.5% |
15.5% |
十2. 0% |
7 |
17. 5% |
18.0% |
+0. 5% |
8 |
17.6% |
18. 6% |
~hl. 0% |
9 |
15.2% |
17.0% |
+1.8% |
10 |
17.0% |
18.5% |
+ 1. 5% |
11 |
11.5% |
14.0% |
十2. 5% |
12 |
15. 6% |
15.2% |
-0.4% |
X |
14.47% |
15. 75% |
1.28% |
T=3. 876 P<0. 01 |
S |
2. 05% |
2.02% |
1. 14% |
表S-13游泳运动员百米运动前后血红蛋白量变化 (克)
运动员编号 |
运动前名之差数 |
运动员编号 |
运动前名之差数 |
1 |
0% |
13% |
0% |
2 |
—〇. 5% |
14% |
—9% |
3 |
0% |
15% |
0% |
4 |
0.2^ |
16% |
+0.4^〇 |
5 |
0% |
17% |
0% |
6 |
0.3% |
18% |
0.3% |
7 |
—0.7% |
19% |
~0. 1% |
8 |
-0• 7% |
20% |
-0.4% |
9 |
+0.1% |
21% |
+0.3% |
10 |
—0. 3% |
22% |
0% |
11 |
-1.4% |
23% |
0.2% |
12 |
+2. 0% |
24% |
0. 3°/〇 |
-0.037 |
T=0. 3007 |
P>0. 1 |
S=0. 619 |
武术运动员在套路演练后和气功锻炼后的血红蛋白量有显著
提高,其机制可能是武术运动所持有的“提、托、聚、沉”的呼 吸方法,增加了胸腹腔内的压力,加强了膈肌上下运动的幅度, 逐使肝、脾内JC存的较浓缩血液一部分进人人体循环,血红蛋白 量也就增加。
表S-14武汉体院学生踏固定自行车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克)
学生编号 |
运动前后之差数 |
学生编号 |
运动前后之差数 |
1 |
-0.4% |
9 |
0% |
2 |
+ 2.6% |
10 |
0% |
3 |
+ 0.4% |
11 |
+ 1.1% |
4 |
+ 1.9% |
12 |
一0. 3% |
5 |
+ 0.8% |
13 |
-l.i% |
6 |
-0.4% |
14 |
-2.2% |
7 |
-1.1% |
15 |
+ 0.7% |
8 |
-0.4% |
— |
-% |
X=0. 107 |
T=0. 3418 |
P>0.1 |
S=L21 |
注:以每分钟1 000千克米的功率踩固定自行车5分钟
(三)控制体重与血红蛋白量
武汉体院运动系武术队(女)全年体重追踪情况(如表5- 15) ; 1978年6月平均为40. 45千克,到1979年1月为47. 7千 克,1980年6月为46. 5千克,1981年1月又上升到49.1千克; 其曲线与血红蛋白量的曲线变论波峰刚好相反,这给教练员提出 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血红蛋白量最低阶段的冬季控制女武 术运动员体重要十分谨慎。
控制女运动员体重的方法是很多的:有排汗法、控饮法、控 水法、减少睡眠,合理安排运动量等等。一般主要的是控饮食, 控饮食往往又容易引起运动性贫血,也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和 技术水平的提高,此限度如何掌握,除经常了解运动员的主观感 觉,观察技术和体力的情况外,可以以血红蛋白量的多少作为控制体重的参考依据;在冬季,一方面坚持定期测量体重,一方面检 测血红蛋白量,尚血红蛋白量不低于男12.5克%、女10.5克%,即 可参考运动观察继续进行。若低于以上标准,就得马上停止,至者减 小运动量。追踪数据证明:血红蛋白量可以作为冬季女武术运动员控 制体重的客观参数,此方法使用方便,较为科学有效。
表S-15武术运动员(女)体重追踪变化 (0_5千克)
运动员
编号 |
1978 年 6月 |
1979 年 1月 |
1979 年 6月 |
1980 年 1月 |
1980 年 6月 |
1981 年 1月 |
1981 年 6月 |
1号 |
88 |
99 |
90 |
97.2 |
94 |
96. 1 |
94. 9 |
2号 |
91 |
104.5 |
94 |
96 |
95.5 |
107.4 |
100. 5 |
3号 |
74 |
90.5 |
88 |
89 |
91. 5 |
94.9 |
92 |
4号 |
73 |
97 |
86 |
89.4 |
88 |
89. 5 |
89.5 |
5号 |
76 |
90 |
87 |
91.6 |
89.7 |
100.3 |
95 |
6号 |
85 |
94.5 |
85 |
90 |
92.5 |
91. 8 |
91 |
7号 |
78 |
95 |
90 |
91. 6 |
91.7 |
93. 8 |
92. 1 |
8号 |
86 |
97 |
94 |
100.3 |
102.3 |
106.8 |
102,4 |
9号 |
92 |
100 |
95 |
100 |
98.3 |
106.6 |
99. 1 |
10号 |
77 |
90 |
84 |
85.4 |
85.2 |
91.4 |
87.4 |
11号 |
70 |
81 |
87. 5 |
90. 6 |
94.2 |
101.3 |
94.8 |
X |
80.9 |
94.4 |
89.1 |
92.8 |
93.0 |
98. 2 |
94.4 |
S |
7.71 |
6, 34 |
3. 80 |
48.4 |
4.74 |
6.64 |
4.69 |
注:1987年的平均年龄为15岁
(四)赛前休整对血红蛋白的彩响
表5-16中所见,20名男女武术队员,用休整后比赛当天测 得的血红蛋白量与休整前测得的血红蛋白量相比较,其中75%的 队员升髙了,平均升高0.67克%,P<0. 01,有非常显著性差 异。实验证明:赛前休整2天就能提髙运动员的血红蛋白量。由 此,我们必须重视运动员赛前的运动量的调剂和休息,哪怕是在 比赛前一天,半天的休息,也有助于机能状况的改善。可见,血 红蛋白这一指标,对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用以观察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确是一个 理想的指标。
表S-16武术运动员休整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 (克)
运动员
编号 |
休整前 |
休整
2天后 |
差数 |
运动员
编号 |
休整前 |
休整
2天后 |
差数 |
1 |
11.0% |
11.0% |
0% |
11 |
12.0% |
13.0% |
+ 1.0% |
2 |
11.5% |
12.0% |
+ 0. 5% |
12 |
13.0% |
14. 5% |
+ 1.5% |
3 |
12.0% |
11.7% |
一0. 3% |
13 |
14.0% |
14.0% |
0% |
4 |
12.0% |
11.5% |
一0. 5% |
14 |
14.5% |
15.8% |
+ 1.3% |
5 |
10.8% |
12.8% |
+ 2.0% |
15 |
12. 7% |
14.5% |
+ 1.8% |
6 |
12.2^ |
12. 8% |
+ 0.6% |
16 |
14.0% |
14.5% |
+ 0.5% |
7 |
12.2% |
13.0% |
+ 0.8% |
17 |
15. 7% |
15.0% |
-0. 7% |
8 |
12.7% |
13.0% |
+ 0.3% |
18 |
13. 7% |
15.5% |
+ 1.8% |
9 |
13. 5% |
14.0% |
+ 0.5% |
19 |
13.3% |
13.8% |
+ 0.5% |
10 |
13.0% |
13.5% |
+ 0.5% |
20 |
12.7% |
14.0% |
+ 1.3% |
X=0.67 S=0.77 T=3.883 P<0.01
(五)小结
- 对体院武术队运动员追踪观察的结果证明,血红蛋白量 呈周期性变化。全年可以分为三期:12 —2月为低潮期,此时血 红蛋白量的平均值最低;3 — 5月为增长期,此时,血红蛋白量有 大幅度的增长,6 —11月为过渡期,此时血红蛋白量稳定在较高 水平上,然后逐渐下降到低水平。
- 在普查全队运动员的过程中,发现个别运动员的血红蛋 白量在增长期不高,过渡期仍然保持较低水平,甚至个别时候低 于1〇.5克% (女),然身体无特殊不良反应,技术鉴定也较正 常,仍应认为运动员机能状态是良好的,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 们要认真仔细地做长期观察。
- 运动量的大小是血红蛋白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 量加大,血红蛋白减少,适当调整运动量,血红蛋白量就增加, 安排合理,还可能出现超量恢复。
- 武术运动员在长拳类型的套路演练后和气功练习后血红 蛋白量均显著升高,这是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殊现象,可以 认为是有机体的一种良好反应。
- 女武术运动员在冬季容易发胖,而冬季又是全年血红蛋 量最低时期,所以在冬季训练期间用限制进食量来控制体重时, 可以以血红蛋白量作为客观依据(即男生不低于5克%,女 生不低于10. 5克%)决定控制的限量。
- 短时间的控制运动量或赛前的适当休整,就能提高血红 蛋白量,因此必须重视运动员赛前和赛间的积极性休息。
总之,血红蛋白是由亚铁血红素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珠蛋 白)构成,存在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测定能间接反映 运动训练中生理负担量的大小,能检验和评价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好 坏。随着武术训练工作的深人发展,为了科学的提高武术运动员的 竞技能力和运动水平,经常定期的测定血红蛋白量是很重要的Z

三、关于长拳套路演练后心率血乳酸变化的探讨
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所组成的套路运动形式,决定了武术 运动在生理方面的某些特异性。为了揭示长拳类型的武术套路演 练后的生理变化,给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我们对套路运 动后心血管系统的某些指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用数理统计、归 纳分析如下:
(―)实验对象和方法
3年多来,我们对湖北省武术比赛、武汉市武术比赛、全国武术
大会的运动员、山西省武术队、武汉体院运动系武术队、西安业 校部分武术队员等共631人进行了心率、血乳酸、心电、血压、血色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1982年《武术专辑》(合作者:黄森明、 郭建华)
素等多项生理生化和形态、体能方面的指标测验,现将131人的心 率、血乳酸有关材料发表。血乳酸测定方法,系采用北京体科所杨天 乐和秦孝梅二同志的改良“超微量血乳酸测定法”,当运动员演练完 毕立刻测得10秒内的心率,5分钟左右采血。
(—)实验结果
- 表5-17平时和比赛长拳套路演练后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
59名男女武术运动员在比赛和平时进行长拳类型的套路 全套练习后的心率、血乳酸如表5-17、图5-6
组別 |
|
心率次/分 |
血乳酸mg |
|
练习后 |
比赛后 |
差数 |
练习后 |
比赛后 |
差数 |
男
(24 人) |
均值 |
175. 9 |
189. 5 |
13. 6 |
65% |
116. 6% |
51. 6% |
标准差 |
±16.9 |
±17. 9 |
±7% |
±14.3% |
土33. 9% |
士33. 9% |
f值 |
<0.05 |
<0.01% |
女
(35 人) |
均值 |
183.4 |
200. 5 |
17.1 |
74. 6% |
127.0% |
52.4% |
标准差 |
士 12. 1 |
±11_2 |
+9% |
±20.0% |
±84.8% |
+70.2% |
p值 |
<0.01 |
<0.01% |
图5-6长拳套路演练后心率与血乳酸的变化图
从表5-17中,可以看到运动员在比赛后平均心率:男运动员达 189.5次/分,女运动员200.5次/分;血乳酸浓度:男运动员达 116.6mg%,女运动员达127mg%;按照生理学中,某些项目供能的 特点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武术运动员在全套长拳比赛中的能量代谢 是以无氧代谢为主。比较苏联生理学资料所提供的血乳酸数值(极限 强度的血乳酸为200〜240mg%,极限下强度为100〜150mg%,大强 度为50〜60mg%,长拳比赛时属极限下强度的范畴。
从表5-17还可以看到,长拳类型的套路全套比赛后的心率,比 平时分别提髙了 7% (男)和9% (女);耐L酸的变化,比赛时男运 动员的血乳酸由65mg%增加到116. 6%mg%;女运动员由74. 6mg% 增强到127mg%,分别提高了 79.4% (男)70.2% (女);P值均小 于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女武术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后 (均全套练习)的血乳酸变化大于心率的变化。
- 不同年龄组的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套路后(均全套练习) 的血乳酸的变化也不相同,详见表5-18。
表 5-18
组别 |
人数 |
年龄 |
运动后的 血乳酸mg |
P值 |
备注 |
I 12 |
11 〜13 |
42. 1%士9. 4% |
)<0.05 |
|
各组男女 人数均半 |
n |
12 |
14 〜16 |
74. 6%±12. 3% |
)
\ |
^>0. 05 |
m |
18 |
17 〜18 |
77. 3%士 10. 2% |
\ >0.05 |
|
从表5-18中可以看到I组的武术运动员与n组的武术运动员 相比p<〇.〇5,有显著性差异;而n组与m组相比p>〇. 5,无意 义。说明14〜18岁的武术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无显著功能强 弱的差别。
- 另外我们对男女武术运动员进行了规定拳的一段和多段 练习(要求较为规格,学生比较认真)后的心率、血乳酸的测 定,并记录练习时间。方法是第一天打完第一段,下来后即刻10 秒的心率、5分钟左右的血乳酸,并记录练习时间;第二天打〜2段,分别记录10分钟心率和5分钟左右的血乳酸,并记录练 习时间;第三天打1〜3段……,以此类推,一直到打完全套为 止。男运动员共进行了6天,女运动员进行了5天。实验结果表 明:套路运动后心率和血乳酸的增加与完成的段数多少成正比。 如表5-19、表5-19男、女武术运动员规定拳1段和多段心率、血乳酸比较
|
|
1段 |
|
|
1〜2段 |
|
|
1〜3段 |
组别 |
心率 |
乳酸 |
时间 |
心率 |
乳酸 |
时间 |
心率 |
乳酸 |
时间 |
|
(次/分)(mg%) |
(秒) |
(次/分)(mg%) |
(秒) |
(次/分)(mg%) |
(秒) |
男子 |
157 |
18.6 |
17秒8 |
151.2 |
25.8 |
30.2 |
164 |
29.8 |
46秒 |
±14. 5 |
士 1.59 |
±2.04 |
土 7. 8 |
士3. 3 |
土3. 8 |
土 9_8 |
土0.5 |
土4. 6 |
女子 |
151 |
17. 5 |
21秒6 |
150 |
27.3 |
32秒1 |
158 |
29.8 |
51秒7 |
±6. 99 |
±3.3 |
土1.5 |
土 3. 8 |
土3. 7 |
士 2_3 |
土 11. 2 |
土 4. 5 |
士 2. 7 |
|
|
H段 |
|
|
1〜6段 |
|
|
1〜8段 |
|
组别 |
心率 |
乳酸 |
时间 |
心率 |
乳酸 |
时间 |
心率 |
乳酸 |
时间 |
|
(次/分)(mg%) |
(秒) |
(次/分)(mg%) |
(秒) |
(次/分)(mg%) |
(秒) |
男子 |
168 |
30.4 |
57秒2 |
172. 5 |
44.3 |
66秒8 |
183 |
42.4 |
85秒9 |
士5. 4 |
±7.1 |
±5.3 |
14.2 |
士 2. 9 |
土 7.0 |
13.3 |
士 8. 9 |
土 12.1 |
女子 |
159 |
33.1 |
62秒8 |
159 |
42.3 |
86秒5 |
|
|
|
土 11. 8 |
士 6. 0 |
±1_ 9 |
土 9. 8 |
士 8_ 5 |
±2.07 |
|
|
|
團S-7男女武术运动员规定拳一段和多段心率、血乳黢变化图
(三)讨论和分析
- 长拳类型的拳套是非周期性练习的项目,有一定的静力 性动作;由于其技击方法、动作数量、时间、场地和运动过程中 独特的动静、起伏、伸缩、张弛和“内外合一”的严格要求,决 定了长拳类型的套路演练后各种生理变化的特殊性。从呼吸而 言,某些动作的“发力”需要,在演练过程中运动员兼有“屏 气”和“憋气”。“愁气”和“屏气”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力量 加大,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速度和难度的增加,起跳一瞬间的 发力中的“屏气”就更多了,这种情况限制了氧的摄人量,而且 使胸内压增大,阻碍静脉血液回心,限制了组织之间的气体交 换;另外长拳类型的套路中的有些动作:如坐盘、卧鱼、砸拳和 拍地等,要体现“含”的特点,往往迫使胸廓相对缩小;有些平 衡(特别是持久性平衡)要使其稳固几乎所有的呼吸肌和协同肌 都处于加固和固定的静止工作状态,阻碍了呼吸的正常进行。长 拳运动中静力性因素(如低姿定势:虚步亮掌,马步架打、弓步 盘肘等)由于肌肉张力的改变,压迫肌肉中的毛细血管,血液外 周阻力加大,不利于血流,也给氧的输送带来了困难。运动员欠 下的氧债不可能在快速运动过程中得到偿还,随着强度的加大, 氧债不断地积累,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就越大,乳酸浓度也越大; 由于乳酸的刺激,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在比赛和平时训练中运动 员往往在第三段时出现运动能力明显下降(表现在外部呼吸急 喘,动作速度减慢,规格较差等)就是这个缘故。因此养成多段 和成套练习时动与静、开与合的良好呼吸节奏,掌握武术所特有 的“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的规律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练 员应根据全套动作的节奏,对各组合之间(甚至动作之间)的呼 吸提出要求,明确方法,找出规律性的特点(如一些踢腿、冲 拳、下蹲等动作,大都同时进行呼气;而屈体、回收动作,则同 时吸气);使运动员能根据动作技击特点的需要和各种动作的快 慢要求自如的最大限度的摄氧,为提高套路的质量准备生理 条件。
- 武术运动员平时和比赛全套练习后的血乳酸的差值存在 着非常显著性变化。其原因,我们分析,与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有 关系;从训练的角度谈,由于比赛的特定条件、环境及各种内外 因素的特殊性,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完成全套时,精神上的负担 和体能消耗是较大的。因此,在平时训练中除在全面和专项速度 耐力的套路训练方法、形式、强度、密度上作科学的选择和安排 外,制造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在基本期和竞赛期都是不可忽视 的。没有比赛环境的较长时间的训练和适应,使无氧代谢能力有 所提高,使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得到克服和改善,要在比赛中发 挥正常水平或者超水平是比较困难的。
- 从训练和竞赛时完成全套后心率和血乳酸变化的差值来 看,心率只高出训练时7%〜9%,而血乳酸浓度则高出70.2%〜 4%,说明简单的从心率的变化上来确切的反应出运动员无氧 代谢真正水平是不全面的。
- 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少年武术运动员完成套路一般比较 轻松;而青年、成年武术运动员完成全套的能力相应较差(指训 练时间相同,水平相差不大的对象),这与表5-18中血乳酸浓度 较大是相符合的。其原因是14〜17岁,心血系统的完善化远远 赶不上运动器官发育的需要,身髙、体重的增加,使完成同样动 作所消耗的能量加大,血乳酸浓度的增高,又相应刺激了大脑皮 层及神经系统,使其对动作的调节受到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对 14岁以上的男、女武术运动员,除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提高心血 管的功能外,还要加强大强度的组合、分段和多段的突冲专项速 度耐力训练,其比例大小、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 平、各个阶段的不同任务、科学的有机安排。随着年龄的增长, 要在技术风格、节奏的处理、身法的运用、“提托聚沉”的呼吸 方法、深长、匀静的呼吸习惯及能量利用节省化方面下功夫。
- 从表5-19中看到,血乳酸的浓度与完成套路的段数成正 比。由此可见,单个动作、组合和分段练习如果间隔时间较长, 无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根据无氧酵解的特点和不同 段数中血乳酸的情况,我们认为反复突冲套路的多段训练,中间 的间隔时间以心率在130〜140次/分为好,突冲要有1分钟左右, 这能最有效地发展无氧供能机制。

从乳酸的堆积情况看,持续时间1分钟左右、强度大的负 荷,可以使乳酸明显升高,但是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负荷,也 可以使乳酸上升到明显的高度;那种仅延长套路练习负荷时间、 盲目全套、超套的练习方法只能提高低强度肌肉的耐酸能力,不 适宜长拳比赛时大强度肌肉耐乳酸能力的需要,相反会因为保证 质量不够、破坏正确的动力定型引起无谓的体能消耗,甚至带来 过度疲劳等现象,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从生理学的观点分析,ATP、CP的非乳酸的供能能维持肌 肉活动15秒左右,所以在长拳练习中,适当的采用一些持续时 间短、重复次数多的组合和分段的短冲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 对非乳酸供能机制的提高能起促进作用。根据表5-19中规定拳不 同负荷练习后的时间和血乳酸情况和阿斯特兰德、克里斯坦森等 的研究成果,建议武术组合和分段短冲以10〜20秒,中间之隔 5〜10秒为宜,当然根据对象和水平的高低,该时间还有待继续 实践论证。
(四)小结研究表明:①在比赛时长拳类型的套路全套练习属极限下强 度,能量代谢以无氧代谢为主。同样对象的运动员,平时和比赛 演练套路时比较,血乳酸的变动大于心率的变动。血乳酸的差值 较大,说明了训练中的模拟训练和严格要求的重要性。不同年龄 组(11〜13岁、14〜18岁)的血乳酸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14 岁以后的运动员(特别是女子)要在训练方法、手段、风格、特 点、吸上引起注意!②单动、组合和一段的短冲训练,建议以 10〜20秒,间隔5〜10秒为宜,多段突冲以1分钟左右、间隔以 心率130〜140次/分为准。
浏览5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