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拿手法主要通过力的变换作用于经络。手法所施的力有静止 力、运动力、运动和静止相结合力。所谓静止力,指的是施力时固定 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如按法所用的压力;运动力,是在一定范围内 往返运动的力,如推法、摩法使用的磨擦力,拿法、捏法、抓法使用 的弹性力,振法使用的振透力等;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力,是指某一 部位施静止力,而另一部位施运动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使用点三要 素,在捏拿疗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三个环节捏拿用力大小,在患者身体上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因 此,使用气力劲要讲究技巧。如轻力法使用适当能促进局部及全身血 液循环旺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又有止痛、安 神、催眠、保健、美容作用。重力法可以达到肌肉深层组织及内脏, 患部有明显变形,有强烈的酸、麻、重、胀、痛乃至发热的感觉,有 热流在串动,起到兴奋神经的作用捏拿手法所施的运动力也受运动方向的影响,方向不外乎直行、 横行、斜行、环行等。捏拿施术方向一般以顺经络方向为补法,逆经 络方向为泻法。力劲适当能改变各系统的内能,通过手法使血液系统 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环,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气滞血 瘀引起的各种疾病总之,捏拿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它是以力学作用为主,结合能 量、信息的调整,在力、热、生物电及生物场的综合作用下,起到改 善皮肤肌肉血液循环,加强组织器官新陈代谢,促进胃肠消化功能, 兴奋或抑制神经,纠正解剖位置失常,并恢复其功能,从而产生消肿 止痛、镇静安神、活血化瘀、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的作用。
锻炼捏拿手法手指功夫指法练习是使学习者获得规范的施术手法、操作技能而进行的一 种专业基本功训练。掌握熟练的技巧和具有持续的气力劲,必须经过 严格的基本功夫技能训练,按照规范的动作建立“条件反射”,形成 正确的运动姿式。特别是对一些结构复杂,操作技巧难度较大的手法 功夫,如捏拿时配合挤、压、振、颤、拍、打、捋、按、点、揉等手 法,更需长期反复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取得良好的效果练功夫可以强壮筋骨,活动关节,气血运行,如果内外兼修,还 能使手、手指、手腕、臂、腰、腿、足、指的气力劲逐渐增长壮大。 这种方法看上去和手法练习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是施术操作者提高身 体素质的基本功夫具体功法的训练有站功、行功、坐功、卧功,就是说,站着练、 走着练、坐着练、卧着练全都可以。手法的练习方法也很多,各种不 同的捏拿方法,施术操作时要有所选择,在练功方法上也各有所重治疗疾病还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只有从辨证论治整体 观念出发,针对病变的具体情况,或从局部进行治疗,或从整体进行 治疗,或局部与整体兼治,才能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 面性局部治疗一般是指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如:口禁取地仓、颊 车穴施治,鼻塞取迎香、巨髎穴施治等。局部治疗不仅有利于解除局 部症状,而且也有利于全身性病症的改善整体治疗一般是指对某一种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例如,肝阳上亢的眩晕症,取太冲、照海穴施治,以补肾平肝,肝风平熄则头晕目 眩等症可愈;又如风寒外束的感冒头疼,取合谷、外关穴用重手法施 治以发汗解表,表邪得解则头痛恶寒等症可除局部与整体兼治,即重视原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例如脾虚泄泻者,取天枢、足三里 穴以止泻,又取三阴交、脾俞穴以补脾等。
此外,捏拿应用于局部与整体的治疗时,应注意到某些部位的主 要治疗作用。有的部位只有治疗局部的作用,而有的部位不仅能治疗 局部病症,还能治疗全身疾病。例如,腹部捏拿可以治疗腹痛,大椎 穴可以治疗项背病痛,同时两者对全身疾病治疗都有主要作用。故捏 拿选择经脉部位、穴位正确,效果就明显。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手法的性质和量,或被刺激部位和穴 位的特异性。这就是说,采用一定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或穴 位,所起到的作用不同,不同质和量的手法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 此,捏拿的治疗作用并不完全体现在一种方法的质和量上捏拿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治疗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 据。《素问•至正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 甚者顺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懦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归纳起 来,不外乎汗、散、泻、和、温、清、补、通八法一捏拿头部位八法
浏览9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