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拳
唐拳,又名八卦唐拳,属传统长拳类。
相传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生性好武,身雄力猛,武艺精强,在隋 朝是一条好汉,为其父兄灭隋立国出了很大气力。李玄霸创成这套唐拳,上阵时人所莫敌,屡立战功。
此拳流传至清末民初时,1911年,有位直隶(现在的天津、河北一带) 落魄军官王少成,将此拳传给湖北人丁鸿奎。如今此拳在武汉等地相当盛行
动作特点:雄健有力,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朴实无华,快速有力,节 奏鲜明。
拳术内容有:一百零八手。
器械内容有:八卦双锤、八卦剑、八卦枪、八卦单刀、八卦双刀、太师 鞭、二郎棍等。
步型有:马、弓、虚、仆、歇俱全。要求,站如钉立,稳重如山。
步法有:提落、进撤、闪展、鸡蹲、独立、盖步、偷步、击步等。要点: 走、转、起、落、跳、站,共六个字。“走如龙形、转如转风、起如急浪、 落如春燕、跳如腾云、站式如虎”。
腿法有:单蹬腿、连环跳、分心点、侧身踩、单摆莲、二起脚、顶心膝 等。要求:力发于腰,快如闪电。
手法有:推、托、领、带、搬、扣、将、点、擒、拿等十字法。遇敌远 者手打足踢,近者膝顶肘击,贴身搬扣擒拿。
分法有:掉、卷、鹰、翻、遁、化六法。要求,“苦学猴行鹰卷虎坐”, 达到随心所欲,形影难测。以上法则总的以阴阳为纲,贯穿于始终。计为24 字真诀,合于内外,动静虚实,刚柔开合之中,达到形神合一。
练功方法:入门先站桩,以稳固下盘,增强腿部力量,内养精气神。其 桩法定式为双掌交叉侧立马步桩,随着功夫加深,身着裟衣练习。转式为刁 手冲拳反肘,可双手握铁球练习。其次吋练鹰爪力、铁臂功、沙包功等硬功。 以壮手、身、腰、步;同时套路中可折出八八六十四手,单独进行操练。一 招一式,指下打上,引上打下,柔化刚发,势成连环,于功法上着意追求久 练不綴,是为绝手。虽猝然遇敌,而自能承接应对。
要求:外练身法,手、眼、步外三合。内练精神,气、力、功,内三合。 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特别强调呼吸之法。“气贯丹田,丹田发四团,四团 发五行。以达到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当骨,骨能当肉”。“心是用兵之 元帅,身是领路之兵卒,眼是开路之先行,脚是能行之战马,手是能打之将 军。浑身相合,如同征之大阵”。
(五)西凉掌
,三国时西凉人马腾之子马超,拜赵云之叔赵玉为师,学阴阳掌
功,虚心求艺,勤学苦练,深得赵玉真传,技艺惊人,闻名天下,终成三国 名将。此后,马超为纪念西凉故地,把阴阳掌改名为西凉掌。此为西凉掌之 由来。
特点:上肢十分重视手掌功的训练,下肢则注重于桩功的练习。
掌法:穿、劈、翻、盖、推、挑、弹、抖、托、砍、摆、按、插等。
掌功:铁砂掌、搓掌、推掌等。
掌形:指间一寸,上端贾力,掌心涵空,指垂背沉,出掌似剑,回掌似爪。
桩功:注重马步的练习。头要上顶,两臂屈肘,一臂架梁,一臂护裆, 两肩下沉,直腰立柱,两膝内扣,收敛跨撑,屈膝半蹲。大腿与小腿呈90 度,膝与足趾垂直,口呼鼻吸,气沉丹田。
练习时:以步助身,以身助臂,以臂助掌,掌凹指分,摆肢平肩,桩如 山岳,起落平扣,连环纵横,腰如轴立,手似轮行。动势一动不动,三动九 转不停势,上下之动浑身无有不动。一静而无不静,动静相宜,静而不断, 虽然欲动,内外合一,神气意力。
表演:它是长拳的套路形式。动作简单,方法请晰,节奏明显,刚劲有 力,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
练习要求:身正、劲真、沉肩、挺胸、塌腰、撑胯、步平。
练习身法:吞、吐、闪、展、挨、挤、靠。
练习打法:其头、肩、肘、手以掌为主。
练习步法:弓、马、扑、虚、丁以马步为主。
练习套路:36个单势,势势相连〈象饰阵〉,108个手法,法法紧扣(似
鼓槌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震天〔如鼓点〉,闪展起落,优美壮观,精神饱 满,强悍有力,势如破竹。吐纳调气,以气催力,力贯顶梢,内提敛臀,调 理阴阳。
技击手法:出手、领手、起手、截手等。
技击足法:起、翻、落、拈。脚打七分手打三,脚踩为佳,脚起望膝, 膝起望怀,走进中门为绝。
技击身法:起、落、进、退、反、侧、收、纵。
技击要求:手起撩阴,肘法护心,云撇日月,脚踩中门,起时望高,束 身而起,落时望低,展身而落,手滚而出,步行虎迅,身滚而起,手脚相随。
劲力要求:先柔后刚,柔而不松,刚而不僵,刚柔相济。
(六)八极拳
八极拳的故乡在河北省沧州。祖源“癩道士”,经吴中始传于世。
前六代祖师:一吴中、二吴会清、三李书文、四霍殿阁、五吴秀峰、六 刘云椎。现住在沧州孟村的吴连枝为七代传人。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
拳法:以“云开”开始为基础。
劲法:以“撞靠劲”和“崩撼突击劲”为主要劲道“十宇劲”、“沉坠 劲”、“缠柔劲”和挨、傍、挤、靠,以及近身短打,以短制长为特点。“进 身靠打,挨身时发”。
打法:拳打、掌击、肘顶、肩靠、胯挤、臀撞。有21法。
21法如下:冲、砸、贯、压,缠、推、劈、搓,架、搂、刁、削,挑、 盖、撩、拐、踢、勾、踹、踩、踩。
腿法:以踢跺为长见,擅发低腿,多数腿法高不过裆。
练法:要求“塌肩、拔顶、平心、下气”。
步型:多以弓步、马步、蹲步为主,步步有势,势势有招。常采用震脚 发劲,并发声助力。
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大架、八极新架〔也称八极双轨〉、八极拳、刚 劲八极。
八极拳能单练又可对接,又称八极对接。
(七)三皇跑摇
三皇炮捶起源于明代。主要流传在北京、河北一带。据传少林寺普照禅 师首得其术,至清代广为传播,盛极一时。第二代传人是甘凤池、乔三秀。 第三代传人是乔旨(乔三秀之子第四代传人是宋彦超〔字迈伦〉、于连登。 第五代传人是宋云达〔字采臣〉、于鉴、焦风林。第六代传人是李尧臣、郭玉 成。
三皇炮捶传至宋迈伦、于连登,便形成了宋、于两家。宋家以刚练柔; 于家以柔练刚。虽属一脉,拳路各异,被称为“于拳宋手”。宋迈伦是河北省 冀县垒头村人,人称“神拳宋老迈”。
歌曰:神拳宋迈伦,炮捶得真传,追其玄妙理,精研苦修炼,取各门所 长,融本门之中,夫子三躬手,京师扬美名。
宋迈伦创传的“夫子三躬手”绝技,为三皇炮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清光绪年间,炮捶高手荟萃京师会友镖局,名震全国。其中第五代传人 名声赫赫的宋云达〔字采臣〉、于鉴、焦风林等人。此后,宋采臣传李尧臣 等;焦风林传郭玉成等,为第六代传人。如今,后辈仍然众多,拳技也大有发展。
三皇炮捶名称的由来,取自“三皇治世”,以天、地、人为三皇,又称三 才。又因该拳刚劲凶狠,发力如炮爆,故谓之三皇炮捶。
套路有七蹚,前三蹚是三皇炮捶的精华。其技击动作主要集中在十二炮 上,即开门炮、连环炮、十字炮、冲天炮、七星炮、撩阴炮、泄肚炮、伤心 炮、扎地炮、转脚炮、开山炮、五花炮。此拳手脚并用,刚健勇猛,招式朴 素实用,千变万化,技法攻防兼备,独具一格。
拳谱曰:身体立正,双手下垂,两足稍高,周身放松,心静身宁,冥垂 眼帘,舌舐上腭,心存太虚,身为悬空,万念倶空,呼吸均匀,无极而有极 也,蹲身曲脚而前伸,有极而太极也。气法的运用则强调呼吸动作密切配 合,做到气劲合一,劲随气走,谓之一动,无一不动,一静无一不静,一开 无一不开,一合无一不合,要求阴中寓阳,阳中寓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每发一劲,鼻中擤气(指丹田气〉,蓄劲如开弓,发劲 如放箭,劲去自回,劲回自去,伸缩连贯,意断神速,快中有慢,慢中有快, 猛劲化柔,极柔是刚,攻守结合,变幻无穷。
三皇炮捶的劲路有:整劲、抚劲、寸劲、来回劲、透劲、车轮劲、弹簧 劲、合连环劲、螺旋劲、浩回连环劲、贯拈劲等。
器械主要包括:单刀、剑、棍、枪、大枪、大刀、护手钩、三尖两刃刀、 横花铲、方天画戟、凤翅樘、地趟双刀、金刚圈、牛心拐、牛心双拐等。
对练套路有:对练斩腰刀、对打齐眉棍、三人对打齐眉棍、三节棍进枪、 空手夺枪、大拐子擒枪、大拐子斗双枪、双拐子对练、小拐子擒双枪等。
演练要求:拳击如闪电,击打如雷鸣,腰似龙形,脚落生根,步似疾风 左右闪躲,手到、眼到、步到、身到。
气法歌曰:“气沉丹田肚要挺,起肘击打硬脖梗”。发力讲穷:愚(本 力〉、拷(竿力火脆劲(寸力)
散打练习:其姿势不多,全靠练习“手、肘、走”至精良,折拳和自由 散打。
技击打法:冲、劈、砍、撞、推.撑、戳、捺、挑、托、顶、靠、抄、
蹬、掀、跳等。此拳一般不讲主动进攻,对方不动则罢;一动我则势势相承, 如饿虎捕食,并注重以腿为根,腿打七分手打三分,手到脚到挨身挤靠,进 身以肩、肘、跨、腕、膝各部连绕击之,击下打上,击上打下,声东击西, 防不胜防。其中“夫子三躬手”、“炮锤四肘”、“三十二擒拿”等为独特技法。

浏览2,6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