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鹘穴
【定位】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当上臂外展 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外部出现两个凹陷,本穴在前方的小凹 陷中央。
【功用】散风活络,调和气血,通利关节。
【主治】肩痛、臂痛、上肢不遂、风热隐疹及颈项拘急等症。
【手法】点、按、滚、揉、推、拿、摩、捏法。
【说明】本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为与阳娇脉之交会穴。列缺穴
【定位】在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处。取穴时以自 己两手虎口交叉,其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便是本穴。
【功用】祛风,宣肺,利咽。
【主治】偏正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牙关紧闭、齿痛、项痛、手腕无力。
【手法】点、掐、捏、揪、搓、按、揉、滚法。
【说明】本穴属手太阴肺经,为该经之络穴,也是该经与任脉之 交会穴。
- 曲池穴【定位】曲肘时,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或尺泽穴肱骨外上髁之
中点处。【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理气调血等。
【主治】发热咽痛、头痛眩晕、上肢不遂、手臂肿痛、手肘无 力、荨麻疹、皮肤瘙痒、月经不调、隐疹丹毒、痢疾、吐泻等症。
【手法】点、揉、按、捏、掐、拿
、揪、提法。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关节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裸之间的 凹陷中取之。
【功用】清心宁神,化痰止痛。
【主治】心痛、臂麻手颤、手挛急、腋胁痛、颈痛。
【手法】点、按、推、拿法。
- 极泉穴【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取之。
【功用】疏风通络,交通心脉,理气止痛。
【主治】胁肋疼痛,肘臂冷痛、心痛、干呕、咽干烦渴、瘰疬。
【手法】拿、点、按法。
- 小海穴【定位】屈肘,在肘关节后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 陷中。
【功用I祛风、开窍、通经、镇痛。
【主治】风眩头痛,耳鸣耳聋及颈、项、肩、肘、臂痛等症。
【手法】点、按、摩、揉法。
【功用】清肺降气,行气止痛,活血止血。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肺痨、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 满、肘臂挛痛、小儿惊风、乳痈。
【手法】点、揉、拿、按、抖法。
- 曲泽穴【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当尺泽穴与少 海穴之间取之。
【功用】畅通心络,清泻湿热,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呕吐、心痛、心悸、心烦、肘臂痛、手臂 振颤。
【手法】点、揉、捏、按法。
- 鱼际穴【定位】仰掌,在第一掌骨掌侧中部,赤白肉际处。
【功用】清肺利咽,镇咳平喘
【主治】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不语、肘挛、腕 痛、掌心热。
【手法】点、揉、捏、掐、推、搓法。
- 内关穴【定位】腕横纹上二寸,当掌长肌腱与烧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用】理气和胃,宽胸降气,和中止痛,镇静,宁心,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胃脘痛、呕吐、晕厥、妊娠恶 阻、失眠、眩晕。
【手法】点、揉、按、捏、掐、揪、提法。
【说明】本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其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 一,通于阴维脉。
- 神门穴【定位】仰掌,位于腕后第二条横纹尺侧凹陷中,即豆状骨与尺 骨端陷中,避开动脉取之。
【功用】宁心安神,镇静,通络。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择、失眠、健忘、癲狂等症。
【手法】点、拿、揉、捏法。
- 后溪穴【定位】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横纹头,当第五掌骨小头后的尺侧赤 白肉际陷中,仰掌握拳取之。
【功用】清热熄风,宁心安神,疏经活络。
【主治】头项强痛,肘、臂及手指挛急,肩、背、腰痛,落
枕, 颈部扭伤,肋间疼痛,癫痫,热症,抽风,乳少等症。
【手法】点、拿、揉、按法。
【说明】本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五下肢穴位梁丘穴【定位j在髌骨的上外缘再向上二寸凹陷处。
【功用】通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胃脘挛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乳痈。
【手法】点、拿、滚、揉、按、抖、捏、掐法。
- 犊鼻穴【定位】屈膝成直角,当髌骨下髌韧带外侧陷中取之。
【功用丨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寒湿膝痛、下肢麻木、屈伸不利、膝部扭伤等症。
【手法】点、按、捏、掐法。
- 足三里穴【定位】在犊鼻下三寸,距腔骨前嵴一横指处。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健脾养胃。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 秘、头晕、中风瘫痪、脚气、水肿、乳痈、膝腔酸痛等症。
【手法】点、按、揉、捏、推、摩、掐、抖法。
【说法】本穴为强壮要穴,应用范围很广。
- 阑尾穴(经外穴名)【定位】位于足三里穴直下二寸处。
【功用】通经活络,理气止痛,清热化瘀。
【主治】阑尾炎、肠炎。
【手法】点、按、揉、搓法。
- 丰隆穴【定位】位于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中点,即足三里穴直下五 寸,胫骨前嵴外侧两横指处。
【功用】健脾和胃,通络化痰,清神畅气,下阳上达。
【主治】胸痛、哮喘、痰多、咽喉肿痛、下肢痿痹、肿痛、头痛 眩晕、大便不畅、癫痫等症。
【手法】点、按、推、揉、抖法。
- 解溪穴【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当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 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用】理气通络,活血止痛,引上焦郁热下行。
【主治】头面浮肿、头痛、眩晕、腹胀、便秘、目赤、眉棱骨 痛、下肢痿痹
、踩部疼痛、癫痫等症。
【手法】捏、掐、揪、提、摇、晃、抖法。
- 太冲穴【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跑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处。
【功用】疏肝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肝火上冲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干苦、胁 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小儿惊风、失眠。
【手法】点、捏、掐、揉法。
【功用】疏肝利胆。
【主治】胁肋痛(
胆囊炎)、头痛、目眩、耳鸣、耳聋、外眦痛。
【手法】点、捏、掐、揉、提、揪法。
【定位】侧卧,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腰腧)连线的 外1/3交点处。
【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强健腰腿。
【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遍身风疼、膝不得伸。 【手法】点、按、拍、打、滚、压、捏、法。
【说明】本穴属足少阳胆经,为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 秩边穴【定位】俯卧,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功用】疏筋活络,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阴痛、痔疾,大便 不畅。
【手法】点、按、滚、压、拍、打、推、搓法。
【功用】疏肝利胆,清泻湿热,强健腰腿,疏筋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部肿痛、胁肋痛、口 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等。
【手法】点、按、推、压、拍、打、捏、掐法。
【说明】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为八会穴之一即筋会阳陵。
- 胆囊穴(经外穴名)【定位】在阳陵泉穴下一至二寸之间,探寻出明显的压痛点即为 是穴,若其压痛点不明显,则可于阳陵泉穴直下一寸半处取穴。
【功用】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绞痛、胁肋 痛、下肢痿痹。
【手法】点、按、推、压、拍、打、捏、掐法。
- 委中穴【定位】当胭窝横纹中央,在骨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屈 膝或俯卧取之。 ^
【功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膝,枝暑气,止吐,止泻。
【主治】腰背疼痛、胭筋挛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中暑、腹 痛、急性吐泻、小腿抽痛等症。
【手法】点、按、拿、压、拍、打法。
- 承山穴【定位】于腓长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 取之。
【功用】疏筋活络,调理脏腑气机。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下肢瘫痪、痔疮、肛裂、脱肛、便 秘、脚气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抖、推、压法。
- 涌泉穴【定位】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蜷足时呈凹陷处取之。
【功用】通关开窍,镇静安神,滋阴降火,养肝熄风。
【主治】头顶痛、头眩、目昏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 利、大便难、小儿惊风、癲疾、霍乱转筋、下肢瘫痪、中风、中暑、 休克等急症。
【手法】点、按、拍、打、捏、掐、推、搓法。
- 三阴交穴【定位】在内踩尖上约四横指(三寸),胫骨后缘取之。
【功用】补脾肾,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鸣腹泻、腹胀腹痛、月经不 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难产、不孕、阴挺、阳瘦、遗精、遗 尿、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足痿痹痛、脚气、失眠等症【手法】点、按、拍、打、揉、搓、捏、掐法。
- 太溪穴【定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尖取之。
【功用】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壮腰膝。
【主治】咽喉疼痛、齿痛、耳聋、耳鸣、咳血、气喘、消渴、失 眠、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月经不调。
【手法】点、按、捏、掐法。
浏览8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