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剑道

以短兵器(日本刀)进行搏击的技击运动O

剑道,在日本源远流长。从公元1112年日 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政,直至1867年明治 天皇执政以前,历经700余年,都是由武士阶层 执政,武士享有“赐姓”、“带刀”等特权。他们都 持有高超的剑道技术和一身过硬的刀法本领。 所以,在日本历来崇尚武士。

剑道,在日本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剑道的 鼎盛时期,是在800年前平安时代的后期,延续 到江户时代。这个时期宗门流派林立,剑道名家 比比皆是,也出现了现代使用的竹刀和护具。到 了明治维新,彻底改变了武士阶层,废止武士制 度,禁止“武士带刀”,剑道也随之衰落。但到了 明治12年(1879年),剑道又列为警官的必修 课程。从此,以警察为中心的剑道,又复兴起来。 剑道的各道派、各会门也应运而生。到1911年, 剑道正式进入了日本的全日制中学课程。第二 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剑道被受限制,乃至于禁 习,从而跌于低谷。50年代初期,剑道经过复苏 调整,汇入了日本的体育项目之中。剑道在战场 上的功能已经消退,以竹刀取代真刀并辅以护 具,但作为竞技的体育运动,在日本蓬勃发展。 当前,日本大、中学校,军警系统都把剑道列为 必修课程。国民对剑道喜闻乐见,习剑道者也较 为普遍O

剑道,在世界许多国家中有所传播,对中国 的影响比较深远。早在明代中期,明王朝名将戚 继光、俞大猷等打败日本倭寇之后,日本刀法从 此名扬中国。戚继光等人对日本刀法进行了系 统研究,并运用于中国军队训练之中,同时也流 传于中国民间武术之中。民国初年,中国兴办的 学校在体育课“兵操”的训练中,就有部分剑道 内容。后来,中央国术馆从中国武术的刀、剑等 短兵器格斗动作中,提炼形成的“短兵格斗”项 目,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日本剑道的影响。

日本剑道,实际上是“用刀之道气 刀、剑在 日本是同一种兵械的代名词。日本刀细长、一面 刃坚硬、厚实,但灵巧。从其单面有刃看,属于 刀;从外形看,属于“剑

剑道有其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可以分为 基本技术、进攻技术、防守反攻技术、格斗竞技 技术、剑道专门素质的强化训练等,还有7套 “大太刀”形、3套“小太刀”形的套路。而且,在 各项技术中又分门别类,内容十分丰富。

剑道有其突出的特点:

其一,技术特点突出。它的劈头、突刺两种 动作为主体技术。劈、刺对方的身体部位,限于 头、面、喉咙、手腕、左右肋骨胴部。在使用方法 上,以劈击为主,间以刀尖对敌方喉咙或心窝突 刺。这在对敌格斗中体现了既简单又实用的特 点。所以,在古代日本的刀法,就以其凶狠凌厉 而著称。

其二,理论特点突出。其思想理论,强调精 神修炼、剑禅合一、“气、体、剑”一致、“无心”“无 念”。精神修炼,要达到身体动作和心理动向合 一,练、想结合,光想不练或光练不想,都达不到 艺高技能的地步。剑、心合一,习剑道者要做到 禅理占六成,剑(刀)技占四成。练到“无念、无 想、无我”的境界,剑技才能运用自如,随意进 退,意到剑到,“剑心合一气做每一个劈剑或突 刺动作,都必须由精神统帅身体和剑,使气、体、 剑成为一个整体。勇敢、刚毅、无畏的气概,能引 导整个身体进行剑道运动,从而使剑技达到神 出鬼没的境地。剑道理论提出追求“无心”“无 念”境界。只有放弃自我意念,到了“无心”境界, 才能产生忘生、忘死、忘我的大无畏精神,格斗 中就会发挥技能,克敌制胜。剑道理论是内外兼 修的。内在的精神、气息、思维与外在的剑道技 术,是有机的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偿的。

其技术理论,强调一眼二足,悬待一致,三 种空隙,四种戒备,等等。在剑道技术中第一重 要的是眼观对手全身,脚步灵活如风;悬,为待 势进攻,待,为等待进攻(防守之意),即攻防相 兼,能攻能守,攻必克、守必胜。三种空隙,即在 心理准备上、准备架势上和动作技术上不得有 空隙存在,不得有半点失误,准备要充分。不打 无准备之仗。四戒为:惊慌、恐惧、疑虑、迷惑是 战斗失败的原因之一,必须戒除之。要以勇猛、 骡悍、明察、果敢、沉着、刚毅取而代之。

其三,战术特点突出。其中更有特色的是 “三先”战术和“四种可攻时机气“三先”,即“先 先之先”、“先前之先”、“后之先”三种战术方式。

先先之先:抢先攻击对手为第一先;对手先 举刀欲劈我为第二先;我在对手举刀时,抢先攻 击对手,为最后一先。

先前之先:在对手向我攻击时,采取躲闪的 同时迎敌,先于敌攻击之。

后之先:在对手攻来时,我举刀格挡或推 挡、挑格、敲击,打落对手之刀,进而攻击之。

四种可攻时机:起手之时、变换技术之时、 停顿之时和欲退之时。

举手之时,敌方注意力集中于我方,其防守 相对薄弱,防守也会暴露空档。如举刀,必然露 出胴部;向前突刺,头面部就暴露,此时为攻击 之良机。

变换技术之时,对手做连续攻击动作,由一 动转为二动时,通常有停顿点,此时发起攻击, 一招制敌。

停顿之时,攻防中,往来反复,消体耗力,往 往一阵攻防之后,突然松弛,调整体力,抓住时 机,予以攻击,必然取胜。

欲退之时,我攻敌守,敌欲退而未退时,是 发起猛攻的良机,一举成功。

此夕卜,诸如“识别盈冲”、“避实击虚”、“三 杀”、“三角见”、“著色”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战 术。

日本剑道之精华也为现代格斗搏击术所汲 取。

格斗搏击术的历史考察

对格斗搏击术的历史进行的研究。

格斗搏击术源远流长。原始时代,生产力水 平低下,人类为了生存下去,无日不在同天敌, 例如同毒蛇猛兽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踢、打、 咬、抓等这些本能的、简单的、最原始的动作,以 及手持石块、木棒简陋“武器”,是攻击和抵御的 基本手段,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

随着人类的发展,智慧和体力的增强,运用 身体器官采用有意识的技巧动作,使狩猎和抵 挡猛兽,以及来自同类侵袭更为有效。这种有意 识的动作,为格斗技法形成奠定了基础。部落的 形成和随之出现的部落战争,使格斗技法开始 应用于军事中。

人类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对立, 各部族、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残酷的战争。格斗 技术的作用,更突出。武艺高强者,往往能以一 当十,以强胜弱。战争的实际需要,使格斗技术 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割据,各霸一方,战争 更加频频。以我国为例,从秦汉以来,二千多年, 发生大小战争数千次。为了适应连绵战争和自 卫需要,军队把格斗技术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 用于战场杀敌;民间也把不同的技击动作,编成 各种套路,作为防身自卫、打击敌方和强身健体 的项目。封建社会特别崇尚穷兵畿武,崇尚侠 客、骑士精神,视他们为英雄。民间习武,擂台比 武,各操绝技,力求精湛,相互角逐,也促进了格 斗技术的发展。我国到了明清,格斗技术向前跨 进一大步。各派既练器械格斗套路,又练徒手格 斗套路,将实用的攻防技术融汇于套路之中,使 量的格斗攻防技术,通过套路保存下来。同 时,格斗套路又为攻防格斗提供了熟练的技击 招法。在技法上,拳、掌、肘、膝、头、足、胯、肩等 部位,都被巧妙地运用于格斗之中。我国明朝, 可以说集我国武艺之大成,有了完整的技术和 技击理论,格斗搏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0

格斗技术,在历次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也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常常使敌人望而生畏,闻风 丧胆。解放以后,格斗技术已成为我国军警必不 可少的训练项目,就像要求战士熟练掌握手中 武器一样,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在捍卫 祖国边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罪犯中,格斗技 能常常发挥克敌制胜的重大作用。中国的擒敌 格斗自卫术,技术高超,堪称国萃,赢得了各国 军警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已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各民族,各自在漫长 发展历史中,在同社会、同自然进行斗争中,也 各自发展起来各有绝技、各有特色的搏击格斗 技术,不少高超的、具有特色的搏击技术传入我 国,使我们耳目一新,促进了我国搏击格斗技术 的发展。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向世界、向各国人 民学习,也促进了我国搏击格斗技术的发展。

格斗搏击为世界众多国家军警所重视,并 得到有效地应用格斗搏击。特别是,近年来一些 国家刑警组织更为重视,并且获得了很大发展。 现在各国军警格斗术各为特色,各有自己的绝 招,东西方风格各异,但又在逐渐相互吸收和融 合。真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当然,本质地看, 基本招法的技术动作及其原理,万变难离其中, 大体相似。况且,有些招法,本来源出一辙。尽 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各国的不同风格特 色和差异。例如,美国格斗术,特别是美国特种 兵格斗术,突出狠、毒、辣,招法简单、利落而实 用;强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以最大 的力量,主动攻击对方的要害部位和最弱点;尤 其善于借用对方运动惯性,增强己方力量;招 招法法都在追求一招制敌的奇效。这是就美国 宏观而言。具体地看,同在美国地区和军警之 间,也存在差异而各具特点。警察们格斗技术就 有别于军队。因为法律严格限制着警察,如有过 格,就会触犯法律。美国联邦调查局特为警察设 计了“格斗教程规范”,其格斗动作,局限于点穴 和擒拿招法,而一般不允许使用毙命绝招。

格斗术共同发展趋势,各国军警均在追求 一招制敌。这是由于军警负有使命特殊的缘故。 格斗为了实战,用于实战,况且,常常不允许拖 而不决,不能拖泥带水。这也是军警格斗术区别

 

于运动项目中的技击或竞技场上散打和比赛中 的武术的根本所在。各国法律都赋予军警以特 有的使命和独特的权力。他们依法驱邪扶正,擒 敌捕俘,不仅可以运用竞技场上的一切招法,也 可以使用运动场上、竞技场中规则禁用的狠毒 招法和手段,直至到依法动用器械和武器,甚至 依法可以剥夺对方的生命。因此,各国军警除了 要求掌握徒手格斗技术外,还要掌握持械格斗 技术。

浏览1,1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