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就此提出“心死神活”之说,所谓的“心”,是 指人的识神,思想;“神”则指元神(何为元神?内念 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心死神 话”者,即通过抑制识神的活动,来达到入静,并且激 活元神;因为识神用得太多,对能量是一种消耗,所以 民间有“操心之害大于好色”之说。你想,操碎心的人 的身体能好么?其原因在于思虑过度,损伤了元神。 《红楼梦》里留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的诗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王芗斋先生则认为:“……注意追求入静,但却不 知追求愈急,精神负担越大,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前 念未消,后念又起。为此,历来养生学家设有许多方法, 如外寄、内托、固守一处等,对初学者有许多帮助。但 以本人经验,唯有采取任其自然,不加克制,来者不拒, 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稳定情绪和达到入静的境界王安平先生在芗斋先生的养生观基础上,创立了浑 圆内功的“麻、热、胀”入静法,这就使初习气功者在 意念上有了一个可供落实之处,•不至于在虚幻中走神, 并感觉得到所谓气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练功有了气感, 说明上功了,有了初步的效应;同时也说明,经络没有 畅通,气血受阻,体内还有疾病存在。故而对气感应来 者不迷,去者不求;纯任自然,妙从静出),这就增强了 初习气功者的兴趣和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麻、热、胀”入静法,是帮助初 习气功者由此岸过渡到彼岸的桥和船。有为的目的是进 入无为,无为才自然。具体来说,浑圆内功的“麻”感 是练神经的,是练“性”的;而“热”与“胀”,则是练 身体的,是练“命”的。修炼者的身体通过“热”而膨 “胀”,“胀”则意味着经络、血管变粗变大,从而使气 血运行畅通。修炼者的“热”,往往以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形式在身体内外运动着(人体越热,所发出的辐射能 也就越强);“热”使体内物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最 佳成果就是人体“气化”。笔者在本书中曾多次谈到“气 化”二字,实事求是地说,过去如无一定内功功底的中 老年人,要想通过修炼达到“气化”是很难的。按老的 说法,小孩脱胎换骨为十年左右,中老年人则为二三十 年左右。一般人由于练功时间不多,能量聚集有限,再 加上原先身体就病弱伤损,如同一个破漏不堪的容器, “气化”二字又从何谈起?但通过练功去修复身体,达到 健身、自卫、益智、延年则是无疑的。而青少年通过长 期刻苦地修炼,是较易进入“气化”之境界的。事物总 是相对的,虽然青少年容易“气化”,但由于阅历浅,定 性差,尘世之情正浓,修炼之心较淡,故入道难;中老 年虽较难“气化”,但因为阅历深,定性好,尘世之情较 淡,修炼之心较浓,故人道易。

“性”与“命”是相通的,“性”自“命”出。命功 畅通气血,疏经通脉,身健气旺;性功则静而入定,定 而生慧,出神入化。“性”与“命”,“命”为地基, “性”为房屋;若无坚实的“地基”,“房屋”就会倒塌; 若有“地基”而无“房屋”,“地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 必要(人们将有身体而无思想的人,称为一具“行尸走 肉,,)练神经,即练脑与心,通过“麻”归于“静”。佛家 修炼,并无“气功”二字,其方式无非是立禅、坐禅或 卧禅,然而,“禅”即静也。所谓“外不着相为禅,内 不动心为定”。通过站、坐、卧,使身心皆静,静能通 灵,定能生慧。能静之心,方能大悟,所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气功修炼者们往往喜谈“万法归宗”,亦云“万法归 一”,然而,“宗”归何方? “一”归何处?答曰: “宗”与“一”者,实乃“静”也,“定”也(大树之所 以面对狂风暴雨,烈日冰霜,岿然不动,“气定神闲”, 正是因为它的根深,才站得住脚,稳得住阵。所以, “定”中才能出“神”,而“浮躁”则一事无成。老子曰: “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可见,练功中的“定”是 何等重要个生命丨令道家有“性靠自悟,命要师传”之说,这就是所谓 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意性为何要悟,因为有迷才须去悟,它与生倶来,被 人心所迷,如同乌云遮月,不易被人发觉。而人心非生 来就有,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知识的获取而逐 步形成的思维体系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商品社会,使争名夺利的手段 层出不穷,此为人心被迷而不知返(返者,返璞归真 也);心上生心而不知止(心多气乱,则气不归神)。而 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于事;守其性而不散乱,存其 神而不昏沉。不散乱,不昏沉,才能悟透本源,明心见 性。如果从心法上悟透了性字,那么,就可以超脱出滚 滚尘心的重重束缚,身心世界便洞然无碍了。修道练功 时,就能很快进入静的境界,才能于刹那间物我两忘, 内外脱然与虚空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尘埃”之境。静中出高功,这是从根本上去悟,也即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我们说,气功的修炼,重在性命双修。性,指的是 神经系统,所谓意念和精神;命,指的是人体。人体的 健康程度取决于人体的浑圆之气。因此,修命就是加强 人体浑圆之气的逐步积累。性为主宰,命为基础。性与 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有其统 一点。老子曰:“求道之法,静为其先。”静之关键在于 “松”(松有三个要求:第一,要精神放松,排除杂念, 心平气和地进入练功状态。第二,要形体放松,如果形 体紧张,则气血不能畅通。松要松上身和四肢,松上身 则以松肩为关键,故肩要沉、肘要坠。如上身不松,则 “气”朝上行,导致头昏不适。松了上身,“气”则下 行,腹部才能充实,丹田才能如“球”。第三,要内脏放 松,要让提吊的内脏放松下来,气通血畅,内脏得以滋 养,病灶得以消除,精神感到舒适),“松”而后才能 “静”,“静”又有利于“松'老子又曰:“万法归一, 曰静。”意拳宗师王芗斋也曾言:“万动不如一静。”王 安平先生在指导弟子们练功时,经常强调松与静的重要 性。可见,修炼者的松静专一,乃养生修命的最基本要 求。有人曾打比方说,人的身体如果是一盏油灯,那么, 灯中之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则为性;假如有灯无油,此 灯必不发光,由此可知离开命不足以谈性;而要是只保 存灯中之油却不去点亮它,让它发挥光明的作用,仍将 它放在黑暗之中,那么油灯的照明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

其实,日常事,皆为功(经常让自己处于一种松静 自然、有意无意的气功态中),平常心,就是法(不必去 刻意追求奇法,更不要受有为法的束缚)。修炼者如真能有宽无寬浑圆内功很强调“意”在练功当中的重要作用。当 然,这种“意”是以“松静”为前提的,失去“松”就 难达“静”,没有“松静”,“意”也难行所以,松静自如,万念归一,意气相随,养练结合。 才能功效显著。练功中,当感觉到气产生了 (指体内有 了麻、热、胀功感),此时一方面要轻轻的用意随着它 (如同放牛娃放牛一般),任其自然,勿忘勿助,知而不 守,意气相随。使意在身中,身在气中;这样练下去, 内气就会有规律地在全身上下运行但是,练功如果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时,则意念应越 淡越好,所谓清淡无为,若有若无:在有为中寓无为, 在无为中寓有为。如果修炼层次更高了,就连“意念” 也不要了,也即所谓要进入功能态,进入“无念无言状 态”(以达到全部开发人的右脑功能)在无意念的修炼中,一个修炼者入定的时间长短, 是衡量其功力、功能的一个尺度。有的人一入定,就是 几小时,十几小时;几天,几十天,入定的持续时间长, 功力就强,功能就多;此即所谓的“定能生慧”。

人的人定,就是要让一种节律持续下去以达到“抱 圆守一”,“万法归一”,“一即一切”的气功效应。而 人的杂念,实质上是一种多节律的混乱“杂波”(杂念 多,干扰大),这种杂波是一种能量散乱的无谓消耗;可 想而知,杂乱无序的结果,只能是神昏意乱,体弱多病, 所谓功力与功能,也就根本无从谈起。有位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多次不带氧气瓶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 线,并登上过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他说,无氧 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 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气。而要想登 上峰顶,就必须学会消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所 需要的氧气就愈少。为了登上峰巅,必须学会排除一切 欲望和杂念。……蒙克夫说的是登山,然而对修炼者而 言,也是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

浏览5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