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时时处处保 持心平意静的状态,那就意味着时时处处都在练功。所 以,说“静”是养生处世之宝,确不为过。然而,只要 是参加了工作或学习的人,尤其是中年人,每天要处理 很多事情,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习,晚上也不得安宁,除 了自己的事情外,免不了还要忙亲朋好友之事。此外, 还有各种社会信息、体育新闻、娱乐应酬等,总而言之, 凡此种种都无不刺激眼耳,扰乱内心,很难达到人静的 境界生活中,病从口入,几乎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 的道理,却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大凡一个人,如果不能 达观处世宽容待人,或是经常动怒,或是无端妒忌,或 是背地暗算,或是追名逐利,如此等等,都无不造成情 绪上的无形压抑,引起个人内心的不平衡,并最终导致 人体免疫力的减弱,诱发出意想不到的疾病(如:皮炎、 白发、斑秃、粉刺、牛皮癣、心因性痕痒、慢性荨麻珍 等,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笔者很赞赏著名京剧演员杨春 霞常讲的一段话,她说:这世界大得很,天下的好事不 可能都落在一个人身上。演艺界本身就是个名利场,若 凡事太计较,反倒会苦不堪言。所以做人不要钻牛角尖, 而应“知足常乐”,“为而不争”。近年来,我对佛教感 点兴趣,但我不拜佛……我觉得一些人遇着为难事,便 急急切切地去烧香拜佛,恰好说明了他内心的不平衡; 拜了佛,倘不应验,反而导致内心更深重的不平衡,这 种皈依的“虔诚”,消极寄托的意味太浓。所以我说,佛 即在你心中,就看你认不认,就看你寻不寻……另一位 “心胸坦然葆红颜”的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说,“坦”是 指坦诚、坦白、坦荡;“然”是指自然、天然、超然。 她认为,人的悲愁喜乐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主要取 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她指出,坦然,既能养生又能 健身,但要能真正做到可不容易……因此,医学家们呼吁人们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影响, 指出心理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 科学家们认为,人的心理危机并非总是消极的,它可以 产生非常积极的因素,因为大脑需要一定的危机感才会 有内在的动力,促使人积极进取。而大部分有才华的人, 由于心理危机才走上了学术高峰。祖国医学曾谈到精神 因素与五脏的关系:“怒伤肝,喜伤心(指狂喜过度), 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并指出:“大恸之后必有大 病许多医学研究资料证明,人的精神状态既可催发癌 瘤,也能抑制癌瘤。德国内科医生哈默博士认为,癌症 是由于患者本人有激烈的内心冲突引起的。他曾根据500 个癌症患者检查结果得出结论:癌症是恶性情绪冲击下, 人脑里的一'个程序编制错误的结果;错误的密码引起细 胞的变性,产生癌瘤。在过去,这类癌症的“自我毁灭” 现象为许多人所困惑,有些人总把它归结为“误诊”,更 有甚者将它唾弃为“骗术”。然而,1997年4月在海德尔 堡举行的国际癌症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公认:“人的 机体存在着这种治愈力。”德国经30多年的临床研究证 实:依靠人体本身的内力治愈癌症的人数达10万余例。 德国心理学家联合会对许多养老院进行调查后发现:对 老年人过多帮助,反而会促进他们的身心衰老过程。美 国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后指出:如果对老年病患者关 怀“过度”了,其康复期反而会延长;原因在于慢性病 患者常会有一种依赖心理,心理学家称为“患者角色”。 而心理上的这种依赖,使其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 和康复的动机,并使躯体及精神处于休息状态,从而减 弱了自身内在的抗病力和免疫功能,成为康复的障碍。
应该看到,在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中,不少人或因 竞争失利,或因失恋、受骗,以及天灾人祸等,产生悲 观厌世的情绪,加上情绪过于紧张,影响了食欲和消化 机能,使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医学上称为“功能紊 乱”;很多人顾此失彼,顾了求医,失去“宽心”。事实 上,很多养生、健身之道是构筑在情绪与外界条件下的 多方协调。然而,我们虽然明知养生、健身是百事之先,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既难做到,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注 重,用“明知故犯”这句话去形容现代人的悲哀真是再
恰当不过了。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题名 为《病少愈偶作》,诗曰:“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 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很显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一生之中光注重读书写作,而不注 重养生的悔恨之情。对于大部分不注重自己身体的知识 分子来说,这首诗无疑是醒脑的清凉剂。身体是事业之 本,身体一垮,事业也跟着中断。健康趋向生机,疾病 向死靠拢,这是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须知,心理对健康的损害不亚于病毒和细菌,从身 体疾病到精神疾病,从内科到外科,概莫能外。现代科 学已经证实,内脏器官的活动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 进行的。目前,较为公认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 消化性溃疡、紧张性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与心 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医院求诊的患者中,约有三分 之一的患者,是有害心理因素造成的。足见,有害心理 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心理学家指 出,病态多疑的人会导致自我生病,而经常性的病态情 绪,会较强烈地促使病态者联想到各种病症,从而引发 出连锁性的疾病反应。所以,我们不要在身体有“病” 时又去施加精神负担,而要在不害怕的基础上,摆脱精 神枷锁,培养良好的生活兴趣,自觉走出心理低谷,使 自己的生活充实,心理健康。
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四大苦难中,唯有生病, 我们可以预防医治;衰老,我们可以推迟。为了达到预 防医治和推迟的目的,我们第一要端正人生观,第二要 好好练功。在此,笔者抄录一道清代人写的《不气歌》, 来作为练功人调整情绪的一副清凉剂歌曰他人气来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有不少人已渐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储蓄金钱,是 为了应付日后的物质需要;储蓄健康,却是为了更好地 生活(身体是生活的本钱)打下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越是年轻越要注意储蓄健康。更进一步来说, 与其以后花钱买人寿保险,不如从现在起就坚持长年 “储蓄健康”更保险。德国有位被称为“体育健儿保护 神”的人名叫威利•东格尔,他曾对那些认为参加健身活 动,会浪费时间的人说:“谁要是每天不愿意为健康花 费一点时间,那么终有一天他就会因为生病而不得不耗 费更多的时间!病既能由心而生,也能由心而灭。美国得克萨斯州 的医学顾问们,使用心理疗法对200多例晚期恶性肿瘤 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证明,人们通 过修炼,并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就可以将癌细胞转化 成正常细胞。人类要避免病毒威胁的最佳选择就是开发 人体潜能,形成新的免疫系统,组成新的经络循环。 “魔高一尺”,必须“道高一丈”。否则,就不必去妄谈 “战胜”二字了!有些人受“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消极影响,不愿加 人到练功的队伍中去。针对这一现象,王芗斋先生说得 好:“实际上唯有40岁以后的人学识充足,经验丰富,才能在国家社会中担当重要的任务。忽略了这些人的正 常运动,就是忽略了这些人的健康,对国家是极大的损失。
一代西方伟人林肯也曾说过,生活从四十岁开始。 因为,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至四十岁,在社会 和人生的问题上,也许才悟出点道理(用孔子的话来说 是“四十而不惑”),于是才开始了自己主动的生活。可 惜的是,有不少人却常常以此作为走向下坡路的起点, 在事业上放松了进取,而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加注重,心 浮气躁,静不下心,消极等待老之将至。这种精神状态, 无疑是毒害人体最厉害的催老剂。我们说,这种未老先 衰的精神状态,无益于个人,无益于家庭,也无益于社 会,应该尽早尽快地拋弃。现代科学证实,在老年群体 中,个体衰老进程的差别极大,而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 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精神因素最大。俗话说: “家宽出少年”。这种“宽”,既有经济因素,更有精神因 素(如宽容待人)。故而有识者提出:给生命以时间(即 让每个人都能长寿),给时间以生命(即在健康长寿的同 时,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活到老,学到老)。一句 话,就是要将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质量结合起来K再有,练功时如不讲人静,也许还好些,越强调入 静杂念反而越多,结果是人在练功,神在外游。因此, 有很多练气功的人都把排除杂念看成是一个很困难的问 题。
浏览4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