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先生说过,你要修炼,三年内不可一日无师。
为什么呢?因为一离开师父,在进境的过程中,惯性就出来了。惯性不 断出来,便步步都是陷阱,一陷进去,惯性便出来得更多更强烈。这时候, 惯性的延续就成为自我。一旦成为自我,你就不会觉察到这些惯性是惯性, 反而会认为就应该这样想。例如,你会觉得一定要用招式来打人,你还会觉 得我手上怎么能没有意?这样一来,便完全离开师父之所教了。依你自己的 想法容易做,依师父的教法很难做,于是你就有了自己、有了舍难取易的 惯性。
王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太大了。原来我不懂的时候会跟他较劲,我们俩 一较劲就几个星期不说话,最长的时候一个月不说话,两个人在一个屋里 住,不说话,就这样较劲。唯一说的话,就是他拉开保险柜时说,里面没钱 了啊。
为什么会较劲呢?因为他说的是真的,我听不懂,觉得他是胡说,因此 就对抗。而老师认定了我非学不可,因为他强烈希望把我培养出一个样子, 才会用这种老是说真话的方式。我那时还未能认识到真,便觉得他是胡说 了。恰如王芗斋老先生说真话,“技术不是本,是末”,不明白的人就会觉 得他也是胡说^我明明是来学拳的,怎能将拳法当成末技?
我在跟王老师学拳之前有几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一时之秀的师兄。我 就说,这些人用了多少年功夫,我啥时候才能赶上他们。王老师看我一眼 说,“用多少年?你想学不想学了”?我就认为他是糊弄人,因为我认为功 夫长得慢。后来我才知道,有些人其实落于惯性功夫熟练,所以王先生才认
为不难超越。他对我说的是真话。
有一次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与人切磋,他不依王老师的方法就想把人打 倒。王老师说“行了行了”,但他还觉得不够,非要抱住对方,为什么要抱 住?因为他想把人的肋骨抱断。王老师说,“不要用力,你把他控制住就可 以了”,当时他听不进去。后来王老师就给我讲这个故事,当时我也不懂。 他的意思其实是将人我融为一起就够了。
还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饭后打包。王老师让我拿我不拿,王老师面 子下不来就自己拿着,走在路上递给我,说“你拿着”,我就放到马路上。 他也不生气,回到家我们俩就不说话了,就因为这个事情。
所以,我现在很明白对抗有很大的惯性。一定不能对抗,一对抗就不是 了。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你心变不过来之前做不到。我现在也在不停地学 习,不停地进步。我现在能容忍过去容忍不了的一些事情,而且不是忍;过 去是硬忍,现在是没当成是忍的忍。
【谈批】这是鸿坤向王选杰老师真诚的致歉。王老师当时教的 是大我,鸿坤当时执着的是小我,这有如:王老师当时是连同荧光 屏来见荧光屏的影像,连同水来见水中月,连同镜来见镜影;鸿坤 当时便只是见到荧光屏的影像,只见到水中的月影,只见到镜中的 镜影,所以说是惯性。现在他懂得打破小我了,因此追述了这一段 往事。
72胃学拳不可断章取义
王芗斋老先生说,“但求神意真,何须形骸似”,就是你这个神意是对 的,无形的意体是对的,有形的身体就无所谓,他的意思很清楚。但他后来 又说,“形都不似,何谈意乎”。形,你可以不注意,但是它有个原则,“形 不破体,力不出尖”,这个原则你不能破。你不能对形不管不顾,仅仅用意。
有一个人,站粧时身体缩着。我说你领起来,他说我领着呢;我说你没 领着,他说我意领着呢;领着什么呢?都快成缩脖子鸡了,你得有挺拔的感 觉。形也很重要,重要在间架结构上要配备妥当,之后就没间架结构什么事 了,就是意的事情了。
王芗斋老先生的《拳论》,神气不归一的人看不懂,因为他不知道怎么 看。先生的话你若真看懂了,便是一身汗,因为每句话都可以令你顿悟。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对王老先生的《拳论》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不 管前不管后,就凭一句话练。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大系 统,包含的意义很细微。譬如有些话乍看是前后矛盾的,需要你领会矛盾的 交汇点;若不领会,拿着任意一句话来说都可能错。例如,前面引用的王老 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但求神意真,何须形骸似”,另一句是“形都不 似,何谈意乎”,看起来是矛盾的;如果知道他说的是,求形先需求立中神, 同时,求中神亦不能破形,那就找到交汇点了,就不会觉得真是矛盾。
所以,学拳不可断章取义,不能只拿着一句话来练。如果拿着前一句, 那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金庸所谓气宗;如果拿着后一句,那就会成为金庸所 谓剑宗,这两宗都不能练出一个令狐冲。
【谈批】学佛的人也常常会犯错,执着自己宗派的见地,而不 是全面理解佛说的密意,便有了许多宗派争论。印度应成派是中观 宗的顶峰,他不立任何宗见,当别人立宗见时,他便因应其宗见来 破,对一切宗见都不许可,谓之“应敌成破”,必须这样才不会断 章取义。
鸿坤关于《拳论》难懂之论,分析颇中要害,由此可见他真 的理解了大成拳法。所谓“神气归一”,即是“心气无二”,也就 是如来藏,心神有如镜,气有如镜影,二者双运即为“归一”。这 样我们便知道“双运”的重要、由双运而知乐空双运更重要。必 须时时悟入乐空才不会断章取义,因为在读《拳论》时,心神其 实已在站桩、推手了。
73,练拳的故事
太极拳讲阴阳相济。无形的神气是阳,有形的身体是阴,阴阳相济是目 标。神气没出来前,只是拿着身体这一半在那儿分析,根本不知道阴是啥东 西。真正的用就是拿阳与对方合,而且这是自动的合。这时候,我没有定位 对方是阴或是阳,只是感知。感知还得落到实处,落到实处就得伸手。
杨露禅的太极拳很厉害,可是好像有点断层。杨露禅不在了,杨少侯、 杨澄浦也很不错。
王芗斋老先生对董海川先生 评价很高。董海川很神奇,流传 有一张画像,他坐在椅子上,全 身都是灵机,全身都在那种状 态。他还有个雕像,但不是他的 状态,那是绘像者所感知的董海 川的身心状态。比较起来画像更 好些,身上充满能量。
尚云祥先生的功夫是郭云深 先生传授的。从河北到北京,教 一段时间就回去了,过段时间再 来,教完再回去,这样他才练 成。李存义先生是尚云祥的师
父,可是他教尚云祥的东西不 多,教的是师公郭云深。有一个
阶段,尚云祥练拳的时候总是把鞋脱下来,放在旁边,练完以后再穿上,因 为他太用功了,新鞋练几天就坏了,只能光脚练,人送外号“铁脚佛”。
王芗斋老先生回忆起他跟尚云祥相处的往事过说,尚云祥常常坐在椅子 上跟他聊天,聊着聊着,就随手拍他一下,意思是很赞赏他。王老先生当时 也不吭气,只会乐一下。其实经尚云祥这么一拍,他半拉身子都麻了。当时 尚云祥是说,你怎么悟到的呢?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聊着天,所以他是 很随意的拍。只是知道尚云祥拍王芗斋的人都很少明白到这一点,在这里根 本没有强弱胜负的分别。尚云祥乐了,拍得王芗斋也乐了,两个人是心神交 通。你也可以这么认识,心神交通便是练拳。
【谈批】这里谈到一些拳学的传承,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特别是说到尚云祥一拍王芗斋,这个故事真的可以说是禅门心法。
我们练空,有人练有。练有能练得很强壮,他们练得要比杆子强,能把 杆子抖得跟面条一样,也能用,也很厉害。练空是习武者的终极方向,练 空,任何人都有机会。
王选杰老师晚年犯病的时候,我在他跟前,在屋里照顾他。天冷了,他 躺着睡觉,我怕他冷,就给他盖被子。我刚要盖,他一把抓住我的手说,跟 你说过好几次了,我睡着了别碰我。就不能碰,我是怕他着凉了,这样都不 行。因为他睡着了,你碰他,他会有本能的反应。
我跟好多人都说过,我仅知道王选杰先生有民国时期老武术家的那种功 夫,现在的人很少有了。
【谈批】这段故事是说,一位高明的拳手必有本然的反应,所 以王选杰先生睡着后不能去碰他,否则可能挨打。睡着了都会打 人,即是本然,这本然即出于任运圆成,有所因应而随缘显现,便 成为本然反应的拳法。
看这段故事之后,接着看下一段,看你能不能有所理解。
过去有的老武术家,练拳练了好久,打不过有些没练过拳的。有些人天 生身体协调,心性离打斗很近,精神有力量,也没有什么惧怕,虽然没练过 拳,但老武术家也打不过他们一~除非他练懂了,没练懂之前真是打不过。
有人问李二爷李永宗先生,大成拳如果碰见别人乱打怎么办?李二爷哈 哈一乐,回答说,乱打这么厉害,咱们也乱打。李二爷断手水平很高。有一 次王老先生接待访客,一个人要跟他切磋,那个人不懂打,他把那个人打惊 醒了。他当时看人家笨拙,就戏弄人家,拍一下,然后再躲开。那个人一 看,你这样伤不着我,其实能伤了他,李二爷就玩嘛。结果人家一拉架子, 气往下一沉,就猛冲猛打。他后退不及,站不住了,一条腿虚了,虚腿往后 一仰,就在要倒地的一刹那,将那人打倒了。事后他跟人说他这打倒人的一 招是金鸡独立,其实是他站不住了。他后来总结说,人只要有精神就没问 题,没精神的很好打,有精神就很难打,特别是一疯就更难打了。所以,我 们要练得身上通透,就是身上没有东西,只有精神,因为无所挂碍。除了精 神还有能量、还有技术,这样就近乎不败了。因为你身上是通透的,骨肉是 有智慧的、听话的。
【谈批】李二爷的第一个故事是说,对乱打的人,你也可以乱 打,这就是凭感知而任运;第二个故事说,李二爷对乱打的人乱 打,谁知那乱打的人神气足,居然差一点将李二爷打倒,只是李二 爷立时反应,在要倒地的一刹那将那人打倒,后来说这一招叫“金 鸡独立”。这故事是说,跟乱打的人乱打,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 守中守神来感知。当时李二爷想戏弄人,自然中神失守,所以才会 给乱打乱撞的人几乎打倒,由是即知因应任运亦不能成为戏弄。
具备了打的能力,打的动作就简单了。不具备打的能力就去打会很费 劲,他要拿打来培养打。要具备打的能力需要拿不打来培养,会省很多事。 现在的训练,是在人还不具备打的能力时,就开始训练打,这显得很残酷。 一般人能打,是因为打的次数多,但那是一种惯性。如果你自身的浩然之气能出来,别说浩然之气后面的那两部分,就是浩然之气出来,他那种惯打都 用不上了。他是习惯动作,你就用神意接他一下,这样,他所有的格局都破 了,就已经败了。他不光是心里乱了,技术也败了。因为他的打是惯性,他 没遇见过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他后面的技术都没有了。所以,你就等 于把对方的机弄没了,这样你就有机了。你能接他一下就有了自己的节奏,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给他机会让他格挡,他一挡格就跟你接上了, 两个人就贯通了,这样你才打得上。或者他不格挡,你还不知道怎么办,你 没打过人,打在人身上还下不去手。所以打人好培养,打人之前的修炼比较 难。王老师常说,要打还不容易吗?到时候还用打?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内清虚,外脱化,周身无一处着力”,这就是口诀,就是拳谱,已经 完全说清楚了。这里说的是结果,方法是胸口一定要打开。你看运动员两强 对抗的时候,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呼吸问题,呼吸就是横膈膜 紧,你想空化必须横膈膜上下要打通,打通之后肋骨要有呼吸,等于你要做 到内外通透,不让呼吸影响了你。
【谈批】用神意与人相接,就是将对方笼罩在自己的气场通道 之内,这时守中守神十分重要。这段拳论其实是解释李二爷失手的 原因,由此牵出呼吸的问题、周身无一处着力的问题,值得细读。 能细读,才能“要打还不容易”。
我去拜访一个老先生,他说,阿龙啊,你名气再大,也不知道这个拳的 秘密,谁都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说,老师你说说,是啥秘密。他 说,你千万不能跟别人说啊,这秘密就一个字,这中啊,不能丢。我说中是 啥啊,他说中就是重心啊。我后来就不跟他聊了,因为他也不清楚什么是 中,把无形看成是有形的重心。
【谈批】这一段补论中神。许多人以为中就是重心,像这位老 先生,说“中不能丟”,理解为重心不能失去。假如真是这样,碰 到神气足、体力壮的人,他乱打乱踢,你仅能保持重心不丟,一定 会被他打倒。
民国时,提倡国术救国,部队里有些军人是懂的;也出现了一些文人武 者,如给孙禄堂的书写序的吴心谷、徐哲东等人。
王老先生晚年曾说,郭先生那么大的功夫,为什么还会伤人呢?因为郭 云深先生打人非死即残。王老先生打人不伤人,是因为他能控制住。他回手 一抽人就回来,一送就出去,所以不伤人。郭云深就不同了,逮住以后,一 拳就把人打坏了。郭云深年轻的时候可能赢了人,对方觉得无所谓,他气盛 嘛。郭云深外号“金眼雕”,眉毛平常都耷拉着,一笑就会竖起来,他照片 上的眉眼也是这样。后来他把人给打死了,坐牢的时候,收了知县的儿子钱 砚堂为徒,王芗斋有个照片就是与钱砚堂、贾蕴高的三人合影。王芗斋到上 海的时候,钱砚堂见到他说,你这个年龄,怎么能是郭先生的徒弟呢?因为 郭先生年轻时候教的钱砚堂,老的时候教的王芗斋,他俩年龄有悬殊。王芗 斋说,这还不容易?你要想知道,就试试。两个人一试,钱砚堂说,我离开 郭先生这么久,没有一个人有他那样的功夫,就你身上有他的风采。然后, 他就在报纸上捧王芗斋,王芗斋在上海开始声名鹊起。
【谈批】本节说明郭云深老先生前后期拳法有所不同。他的前 期弟子钱砚堂,有点怀疑王芗斋不是郭老先生的弟子,这是前后期 所传不同之故。郭老先生是形意拳名家,前期尚重于形,后期已入 于意,然而都是形意归一,所以钱王二人一交手,钱砚堂便立刻肯 定了王芗斋的成就。现在习大成拳的人,应该体会这段故事。
王芗斋去天津的时候,天津人对他很不礼貌。那个时候他年轻,穿一身 布衣。别人说,你就是王芗斋?你行吗?他说,我也不知道我行不行,我只 知道你不行。你想知道你为什么不行,咱就试一试。
天津的薛颠很厉害,身法好,反应快,现在来看,他就是一个好的格斗 大师。王芗斋不同,他是个艺术大师,不同于技击大师。
【谈批】王芗斋是艺术大师,薛颠是技击大师,这是基于立禅
即意的原理做出的评价。
拳击是利用时间差和位移,在时空里找打击对方的感觉。当你掌握天地 人合一这种状态的时候,他那个空间就没用了,太小了,你连他那个时空差 都给包容了,或者说瞬间的次序就没有了;它没有遇到阻力的时候是那种次 序,一遇到阻力就不是那种次序了。使诈,就是靠诈来弄乱人家的次序,这 样就等于攻人不备。
王芗斋先生说,不管你是真的假的,我都当你是真的,假的来了我也当 真的打,你连作假都没有机会。他的拳思路变了,因此使诈对他失去了意义。
太极拳是一种转换错位,是以化来解决问题、击打对方;形意拳是把对 方看弱了,是以强打弱的思维。大成拳更加微妙,因为它是空的状态。空就 能“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看到什么落点都能用,所以不光是化,也没 有把对方看弱。
大成拳有时候就是吞对方、覆盖对方,就像布一样,来来回回地包,来 了就给包进去,不像一般拳术那么简单、那么有规律。他打人没有规律,有 时候就像锥子一样,把你当棉花对付;有时候自己却做了“棉花”,让你锥 不动,因为棉花太厚了,你锥不进去,它能吞你这个东西。你看,变化真的 很多,所以要学习。我们看老先生的修习历程,也发现他一直在变;甚至在 大成拳出来后,他还在练习;超越了意拳后,他也还在学,还在变。早期跟 他学的人还抱着这力、那力不放。他们说,你看,我这是老先生早期的真 传,而不明白那还没有脱离招法的范畴。可是,如果他们放弃招法,又没有 新的理论架构,会不知道怎么办。咱们现在知道,把自己弄虚了,气场通道 把对方也弄虚了;在这个体系中,主要用的并不是招法,左变右变的招法只 能破坏这个体系及其纯粹、干净,反而不能用了。
首先要解决的是不对抗。要真正理解不对抗,真正做到不对抗。不对 抗,拳的性质就变了,变到合乎我们的要求。如果你又变为对抗了,这个拳 便整个不是大成拳了。现在有些人练形意拳、大成拳,都号称不对抗,其实 还在对抗。学不对抗很难,学对抗很容易,因为对抗很简单。太极有个好处,就是它有不对抗的思想。如果将太极拳变成玩闹,或者只顾自身的感受,那 看起来就虚,其实不虚,因为他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谈批】将形意拳精炼而成意拳,将意拳提高而成大成拳的过 程,可以说是近代拳法的一段重要历史。
我跟王老师就学了一个东西,别人学各种动作,我一点没学,每天一天 到晚都是这样站桩。我一次站过十一个小时,中途没有停下来。在海南时, 有一天王老师携弟子出去了,他们就是散步、游玩、喝茶,然后调侃我。他 们在外面还打赌,猜我在干什么,一个说我在睡觉,一个说我在站粧;赌什 么呢? 一碗馄饨。约好后就给我打电话,我听到电话响,手都放不下来,过 好半天才能接电话。王老师问我干吗呢,我说站桩呢。然后就听到他们在电 话里哈哈的乐,还调侃我,也不挂电话,我拿着电话也放不下。
王老师超脱,他不在乎人情世故。那时候或更早些时候他就已经不练了, 就是玩,走到哪儿都让人扶着,一边一个人,就像电影里旧社会的大爷一样。 有一天,他很晚才回家,一进门就说我,你怎么还在站呢,你站那有什么用? 那时候我心里很矛盾、很复杂,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就是我必须站。
王老师的健舞什么的,我没学过。其他人是看王老师的录像模仿的,也 都没学过。王老师跟王芗斋老先生也没学过健舞,但王老师的健舞是功夫的 中神显示,不是有作意来显现无作意。其他人模仿王老师学的只是形,或者 用作意来显示无作意,所以就很难达到王老师那样的境界。在比拳的一瞬 间,你那个神能跟王老师一样、跟王芗斋老先生一样,那才是。
【谈批】鸿坤只专站桩,没怎么学拳法动作,连“健舞”也没 有学。,这并不是他疏懒,我们看王选杰老师对他只说“立禅”而 不说“站桩” 一事,便会明白他学习的意趣,王老师对他也实在 是有意地特别培养。
74,有形空,无形有
把自己空了以后,有形的自己会变成无形的自己,与外界无形的气要相 合,就是外意在指挥着你完成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就容易进入感知的通道。 走摩擦步的时候,呼吸要无处不在,就是做任何动作时呼吸都要到。
脊柱练空的方法主要是在站粧、走摩擦步的时候要观照脊柱,让脊柱活 灵活现,让它存在,然后把手放空。这是第一步。第一步做到以后、有功夫 以后再练第二步。第二步是把脊柱的有、满慢慢地忽略掉,然后让手变成 有,转化了。让脊柱慢慢地处在空、无的状态,它只是活、只是灵,没有感 觉了,就这种状态。然后让它一直延伸、扩大到手,手也是这种活灵的状 态,不再有了。有形的自身变空,就是自身的完成。
自身完成以后就可以与外界相合,全身的这种空的整体状态与外界无形 的有相合。意在身外,拿外意调身。所以说它是能量,是天、地、人的能 量,自然的能量。它的能量启动了自身“真空妙有”的能量。
【谈批】这里说出了有形与无形的诀法。自己无形之后,还要 跟外面无形之气相合,那才是真正的无形,然后才能成为“三 合”,即佛家“真空妙有”之理。“真空”是如来法身,“妙有”
是如来法身的功能。大成拳将此功能看成是天、地、人“三合” 的能量,真的是立论甚高。
图片5
75,凭感知出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给大家聊聊拳,在座的不仅有跟我学拳的学生,还 有朋友和王老师的学生,所以,我要跟大家聊聊拳的一些状况。我的学生大 概都听我聊过,其他人可能很少或根本没有听过。我的想法也许跟你们的想 法有些出入,姑且都听听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拳”。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实际上拳的种 类很多,拳的入门的方法也很多,各有各的妙处,这些方法是怎么来的呢?可 能是因为人的根基不同,相应的入门方法就有所不同,有的是从形入的,有的 是从劲入的,有的以练气入的,有的由意入的,种种不一,各有其法。
但是,这些入门方法会产生一些问题。从练的层面入手,容易“住” 在自身练的感受之中,导致永远都在路上,而得不到结果。这个很难突破, 譬如太极拳,很高妙,但其立意是什么呢?太极拳是以对方没有能力为立 意,总是“我顺人背,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把对方的能力控制在无 能状态。形意拳的立意是壮大自己的能量,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结局是 “打人如蒿草,硬打硬进无遮拦”。功夫也可以化成技术,到最后可以达到 不用力的境界,但人门的方法是以完整自己为立意的。这些都是以有为法入 手的。有为法就是有对抗,有敌有我,其他拳术更是如此。
那大成拳是什么呢?《金刚经》里面有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 有差别。”大成拳是无为法,是良知良能之法,说玄一点,就是禅法、无上 瑜伽密法。无论你认为它是什么法,其实都可以说是不对抗的法。
【谈批】本节比较了太极拳、形意拳、大成拳三者的立意,对
习拳的人非常重要。太极拳控制对方,令对方无能;形意拳令自己壮大,二者立意相反,前者是柔中有刚,后者是刚中有柔。大成拳 是应柔则柔,应刚则刚,所以说是因应,因应即不落刚柔二边。前 二者尚有对抗,依然有对方的存在;大成拳主张不对抗,因为对方 已融入自己的气场,对方的能已变成自己的能。
不对抗怎么对敌呢?大成拳不用力,用的是什么?用的是感知力,无我 的感知力。王芗斋先生有言,“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意不由己出, 无相对之物”,凭感知出,无敌无我。
大成拳立禅站桩能培养出这种“凭感知出”,能把内心深处最大的能量 激发出来。要让这种能量出来,首先站桩姿势要对,姿势对了以后它就容易 出来。站粧的第一步是先把有形的身体虚化,然后把自己融到空当中。不把 虚站出来,拳法就是实法,实法就只有对抗。凡是对抗,就进入不到无我的 感知状态。所以,总的来说,只要把虚站出来就不是对抗,不是对抗就是修 心的禅、修神的密。因为入到禅与密的境界,任何情形下都无敌我的分别。
有人或许会奇怪,是对拳就应该分敌我,怎么会无分别呢?我说的不是 形的无分别,是心与神的无分别。若两个人都融入心神笼罩的境界,那么, 对方的任何一个动作,你都会立刻感知;对方凭感知来出拳,你凭感来认识 那个拳,所以无分别。
【谈批】说将对方看成不存在,容易令人不解,所以本节文字 就解释这个疑惑。在形上有对手,在心神中无对手,这便是不对抗 的要领。其实,太极拳也可以说是不对抗,因为它可以化去对手的 能量;只是跟大成拳仍有一点差别,因为它还要有对手这个概念, 然后才能化。大成拳心神中无对手,即连对手这个概念也消失了。
这样说,并不是比较太极拳与大成拳的高低,只是引导读者能 深入认识。太极拳基于道家思想,所以便有对手的概念;大成拳基 于佛家思想,所以便无对手的概念。道家清虚的思想也很微妙,不 能将它看低。
图片6
76,如何明空
古人格物是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拿什么格呢?很多人拿着习气 格,这没有用。要回到原点,回到没有习气的明空的感知的状态,这样才能 感觉到真切的东西,才能找到通道跟那个东西合上。就像推手时,你光想赢 人的时候,真正的目标就没有了,就瞎来乱来了;你把心摘开的时候,就有 很多信息进人这个通道。练拳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就跟镜子一样,你若 想照见事物的真相,得先把镜子擦干净,如果带着自己的观点、习气,照出 来的便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有人会问,明空既然是认识事物真相的前提,空可以通过站桩体验到, 那明呢?佛教有个词是“空”,还有个词是“顽空”。若你什么都不知道, 你的心就住在无知上了,所以,你还得有智慧。智慧是怎么来的?是明空的 心态与观照的境界融合产生的。
佛家的觉最根本是本觉,也即是明空之觉,那么,明空到底是怎样的一 种状态呢?明空有两个解释。如果用来说世间法,这个明空可以解释为如来 法身的功德,也就是如来的智境功能;如果用来说本觉,这就是光明清净状 态下的觉受。这里说的清净,便是完全离去了自我,完全离去了自身与外物 的分别,完全离去了一切名言概念。能这样心就光明,用这样的心态来觉 受,所起的便是佛的本觉,低一层次便是菩萨的本觉。修行人未入菩萨道, 就不能称为本觉。
【谈批】由本节拳论便可以说,大成拳其实就是这样的境界,
得到如来法身功德,也就是能得到法界的生机与了别,有生机就有 无上的能量,能了别便是无上的感知,因此便可以远离一切概念与知道这些,就懂得我们常说的“感知”是指凡夫的光明清净觉受。跟 菩萨相比,跟佛相比,我们的觉受当然不能像那样光明清净。但在凡夫的层 次,只要去除自我,心识与外境融合为一,这时的无分别状态,也能说是光 明清净。
明空的空,不是“顽空”。如果把空当成是没有功能的境界,或者把空 当成什么也没有,那就是顽空了。顽空不能起功能,因为它令人的心识陷人 昏睡的状态,既然是昏睡,还有什么功能可言?
明空的心态(我们不说是觉)有观照外界的能力。观照时,知道外界 一切事物、内心一切行相都非真实而有,但是这些都依着如来法身的功德而 有、依着法界的功能而有,那么便可以说此为妙有。
明空的心态跟观照的境界融合,就是真空妙有。现在我们站粧,最高的 境界便是进入真空妙有的境界。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我们说站桩时强调 放松、强调守中守神,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境界。
依法站粧时,我们的心会依次起三种功能。首先仍然依着惯性、依着习 气,所以很注意姿势,很注意那个形,还会注意自己的呼吸,这是第一个阶 段。接下来,我们的惯性与习气慢慢平息了,这时候,练桩的种种要求抑制 了惯性与习气的涌起,但也只是代替而不是消除,这是第二个阶段。再接下 来,练习的人要站粧而不觉得自己是在站粧,连站桩的想法都没有。所以, 王芗斋老先生的境界实在很高。他首先说由果地修,那便是要我们修到进入 明空的境界,因为明空的觉受是果;他再说要你这样站,你就这样站,可是 你真的这样站就错了,那便是要你站而不站,连站粧的惯性与习气都沉下 去,那么明空的感知自然便会生起。
【谈批】所谓“感知”,即是用明空的心态来观照,大成拳通过站桩来得到这种心态。

浏览8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