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编著的一书认为:久坐久 卧之人,则血滞筋疏,肉痿骨缩;所以必使之行动,然 后再用药物治病才妙。另一位已修炼十多年的田诚阳道 长,曾向王选杰先生学习粧功和推手。他认为,站粧是 古人修道和习练内家拳法的不传之秘。故而他每天夜晚 站粧四个小时,而后回屋静坐,境界不断升华。笔者的 几个学生,以前曾修炼过佛、道功法,通过站粧修炼 (即将站桩与盘坐结合起来修炼)之后,提高了功力,增 强了功能,并有了一定的武功基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 收获。83岁撰写《形象拳静功》的马元基先生认为:粧 功是壮筋骨、修炼武火的基本功,行功则是通过各种拳 路将修炼的武火发出,所以刚劲较大,以技击功能为主。 当人进入老年之后,就像一部使用多年的机器,如果继续进行强化作业,必然促成损坏。而静功则是老年之后 修炼的功法。所谓静功,指的是坐功(散盘),这是一种 60岁以后修炼的功法,它是修炼人体内的“文火”,武火 是外行的,文火是内行的,它具有治病健身,延年益寿 的功能。诚然,除站桩外,盘坐也是有益于健康的方法^ 据2003年4月11日的《光明日报》报道,美国威斯康 星大学健康学家通过最新专题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古老 的修身养性术,“打坐”确实有益身心健康,其中包括 疏解压力,减轻病痛,有助于大脑活动和提高身体免疫 力等。2004年美国《读者文摘》月刊中文版报道:美国 波士顿“身心保健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多年努力,找 到不少科学证据,证明静坐冥想对身体大有裨益,如舒 缓偏头痛,治疗牛皮癖,缓解癌症疼痛等。但笔者也要 指出,盘坐练功并不适应精神病和高血压等患者。
而从遵循“自然舒适”之道出发,修炼者可坐在高 低软硬适度的凳椅边沿上,大腿放平,小腿向下垂直, 两脚踏地与肩同宽,腰背正直(但不要挺胸)。两手掌心 向下平放在两膝盖之上,整个坐姿要有千年古钟的稳定 态势,给人一种沉稳、静定、安详的美感。总的说来, 气功的静功修炼,不外乎站、坐、卧三种,而从气血畅 通、腿脚生力、周身灵便这个角度来看,则卧功不如坐 功,坐功不如站功。“百练不如一站”,芗斋先生曾如是 说。站累了要坐,坐累了要卧;久卧思起,久坐舉立,久立思坐。 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此即道矣。搞功之道说到粧功,便会联想到树木,因为站粧之理就是人 类通过长期观察树木的成长过程而得出的正确道理。一 棵大树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立在那里“站桩”,采 宇宙大地之气来滋补自己,从而延年益寿,壮大秀美。 见到这种自然界现象,我们的祖先也仿树练功,以求治 病健身1975年12月,青海省的乐都挖掘出一个彩色陶器古 壶的文物,经有关学者专家考证后认定,人类站立锻炼 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多年以前。该壶面绘有一个赤身 练功状态的人体像,画中人两眼微闭,嘴唇微张,双手 置于膨胀的下腹部,两脚左右分开,以腰部之重心微微 下移的姿势立着,颇似现今的养生粧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经典医书《黄帝内经》 的“素问”篇中,讲到要想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必须做到“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即在站桩锻炼时, 思想集中,神不外游;经过长期站立锻炼之后,身体好 像是一块肌肉似的运动)。有人会问,古代曾有“久立伤骨”之说,站桩久了 会不会伤骨呢?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之所以不会, 乃是因为在站粧锻炼时,要求有适当的意念相配合,这 样便对身体有益无害。为此,笔者曾作过一篇《桩功赋》。赋曰:独立如树,似疾若梦,麻热胀感遍体注,观花寻妙入朝雾;观神疑,豪情长住。身如轻舟起涟漪,浑圆爆炸惊涛怒。浩然气,弥勒肚,曲径通幽趣无数,凌波飘拂从容渡。恍恍惚憶,吾在何处?周身空灵藏玄机,道法自然凭参悟。实践证明,通过桩功的锻炼,可以调节呼吸,畅通 气血,温养肌肉,疏通经络,使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 息、调整和锻炼,以促进体内各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加 腿的坚固和柔韧性,改善内脏器官,从而达到养生、祛 病、强身和益智的目的。一般来说,人们生病,都是靠打针、吃药进行治疗。 但打针、吃药是被动的,也是迫不得已而借用的外部力 量,虽然病愈,身体也要受到损害(何况药物都有副作 用)。而通过练功去调动自己体内元气的物质力量来增强 自身的抵抗力,则不但可治病,还能防病健身出潜能, 所以古今的养生家们都一致强调——灵丹妙药要从自己 身上找。治病如此,练技击也一样。王芗斋晚年以教养生粧、 治病救人为己任,而对慕名求教武功技击者也不推辞, 不管是谁一律先授养生粧,令学者莫名其妙、心存疑问, 以为芗斋先生隐秘拳法不肯传人。芗斋先生则耐心释疑, 说明养生和技击是一回事,拳术是一种养生运动,不应 是戕生运动,只有通过粧功训练出来的各种力,才既有利于养生,也能在遇敌时出自本能而破坏对方的平衡, 使其丧失抵抗力。午庄功练法浑圆桩:两脚平行而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要求 两脚与肩同宽(身体左右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乃是为了 使脚板的涌泉穴与肩部的肩井穴相对应,就好比气血在 泉眼与井眼上下相通,泉水与井水彼此相融,使天地二气相交站桩时,身体前后重心落在脚掌上 与脚跟之间,以保持身体平衡,膝部略 有弯曲(这样既省劲,也有利于全身放 松,而且在技击时起动快。人在站立 时,人的脊柱保持一个先天性的S形生 理弯曲,这样可以减少自下而上的传导 振动,并保护内脏和颅脑的安全。膝部 弯曲,臂部后坐,有利于将脊柱的SB 改变成圆弧形,也即“含胸拔背”、 浑圆桩“虚胸实腹”了),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注意两脚平行站立,呈“丨丨”字形,可使习练者根基牢 固,稳定性大,人体的下肢关节易于内外旋转,有明显 的疏关节、通经络、畅气血的作用。臀部如坐高凳,膝部微屈上缩前顶,可使习练者尾 闾中正,下元充实,重心平稳,腿部轻灵,步伐稳健。抬手的位置,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远不过尺,近 不贴身;臂半圆,腋半虚;抬手的意念往外撑为三分,往内抱为七分,就是说内抱气球的意念要大于往外撑的 意念。手摆好后,十手指间如夹香烟般分开。两手胸前 环抱,易于形成如同“山环水抱”似的人体浑圆气场 (人的环状抱“球”姿势如同微波天线一样,可以采收宇 宙辐射的微波)。这样练功,往往得气快,功感强,功效 高。练功日久,会逐渐达到“气圆、力圆、神圆”的境 界。下颌微收,鼻尖对脐,可使习练者的任、督二脉易于流通。
两眼似闭非闭,面带一丝笑意,可减少周围环境对 习练者的刺激和干扰,也有利于面部肌肉的放松,松则 易静。故而眼皮一松,面部肌肉也跟着放松,这样才能 使神敛;神一敛则心静,心一静则全身关节肌肉随之皆 松,肌肉一松,气血畅通,功感明显。所以,习练者应 先从眼皮松、面部松幵始,逐步引导到肩松一腰松一胯 松,促使人体关节逐段松开,如同水渠打开闸门。俗话 说:“人身气血如大江,一处不到一处伤。”通过这样锻 炼,才能放松入静,治病健身,力达梢节。
另外,齿轻靠(指上下牙),嘴微闭,鼻呼吸,要自 然(指和平时呼吸一样)浑圆内功,手一抬就练功,手一放就收功,非常简 便。外形姿势摆好后,就开始意念诱导。所谓意念诱导, 就是让“麻、热、胀”三种感觉在全身体内流动一开始,先意念从手上产生麻、热、胀功感。手是 很敏感的(由于人的很多意愿都是通过调动手来实现的, 所以有的科研人员把“手”看成是一个信息力学的愿望 块区)。练功实践证明,手部块区比在丹田块区量子信息力学效应——即麻、热、胀感起动得快人的手具有很高的灵敏触觉。手与脑(或心)是紧 密相连的。二者的关系是发射指令与遵命执行及输送情 报(手是脑的驻外情报机构)的关系。故而,我们就不 难理解所谓“十指连心”(心乃五脏之大主,可调整脏 腑、脑冠泳和肌肉循环血流量及机能变化,有利于恢复 细胞的新陈代谢、刺激末梢神经、强化神经传导等作 用)、“心灵手巧”、“心笨手拙”、“心慌手颤”、“心 慈手软”(在技击实战中必定吃亏)、“心狠手毒”(在 技击实战中一般均占上风),以及手“外通四肢,内接五 脏”(大栂指接肺经,食指接大肠经,中指接心包经, 无名指接三焦经,三焦经乃调节整个内脏的平衡,小指 接心经和小肠经)之类的正确说法。
劳动创造了世界,而劳动离不开人的双手。一个人 如果平时很少动手,手的活动量逐渐减少(这会导致内 脏疾病的产生),他们的手就会显得软弱无力(而通过浑 圆功的习练,不但能使人的精力充沛,还具有出手如鹰 爪,回手如钢钩的技击威力)。对有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 代劳的现代人来说,如何注重手的锻炼,尤其显得十分 重要。
练功时,只要意念专注,很快就会产生功感。当有 了麻、热、胀的感觉时,就开始意念导引。先想到手部 放松,手部开始出现麻一热一胀;而后导引至手腕一小 臂一大臂一肩部一后背一前胸一腹部一腰部一臂部一大 腿一膝部一小腿一脚部,最后.全身放松,全身上下均 出现麻、热、胀功感。此为第一层皮下肌肉层通第二层,让内脏器官出现麻、热、胀功感。先想到肺部,肺部慢慢出现麻、热、胀;想到肝胆,肝胆慢慢 出现麻、热、胀;想到心脏,心脏慢慢出现麻、热、胀 (如果意念心脏出现不适感,可将意念往下引,意念自己 的脚心);而后想到脾胃一左肾一右肾一小肠一大肠一膀等第三层,让骨骼骨髓出现麻、热、胀。先想到手指 骨,手指骨慢慢出现麻、热、胀;想到手腕骨,手腕骨 慢慢出现麻、热、胀;而后想到前臂骨一肘关节骨一大 臂骨一肩胛骨一后脑骨一头顶骨(注意:有高血压者, 气血不要上头,如头部出现不适感,可意念脚心)一前 额骨一鼻梁骨一面颊骨一两耳骨一牙齿一下巴一喉结 骨一前胸骨一前肋骨一后肋骨一背脊骨一腰节骨一臂 骨一大腿骨一膝关节骨一脚掌骨一脚趾骨最后意念皮下肌肉、五脏六腑、骨骼骨髓里外三层 全都出现麻、热、胀功感。
注意导引时应让麻、热、胀感逐步运行,不要去强引。 有的习练者功感产生的部位和运行的路线不同,不必管 它,顺其自然。麻感,是神经细胞发放的生物电波在传导过程中所 产生的一种生理物理反应。热感,是练功者体温升高,气血运动畅通,体内物 质分解化合的反应(俗话说:百病因寒起。人的机体受 寒冷袭击,免疫功能调动缓慢,抗病能力随之下降,潜 伏的细菌和病毒便生长繁殖起来,加上外来的病原体乘 虚而入,人就会得病)。胀感,是练功者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反应。
功感所到之处,神经传导障碍排除了,血管、经络 变粗而通畅了,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旺盛了,就可以消除疾病、强身益寿。初习本功法者要记住,练浑圆内功时,应“看到远 方(乃视而不见即不是真去看,或者微闭双眼也行),想 到手上(即想到手上出现麻、热、胀),思想集中(即不 要东想西想),全身放松”(松才能静,静才能感觉到 麻、热、胀)。必须明白,练功者在“独立守神,神不外游”的练 功过程中,静静体会麻、热、胀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动态, 这是初练气功保养元气的最佳方法之一再就是,练功时间由少到多,逐渐增长,以不疲劳、 不难受为原则,不要硬撑,累了要休息。一天可练几次, 累计达两小时左右为好。在意念上不要太重,太执著,对麻、热、胀感应似 有似无,绵绵若存,无过无不及,勿忘勿助长。麻、热、 胀三种感觉,只要出现哪怕是一种感觉即说明上功了。在练功时,可以默念下面的诗句,以便体会其中的 奇妙意境:麻热胀感遍体流,犹如春风拂杨柳;恍恍憶憶起云端.
浏览7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