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又是站粧
这个粧不易站对,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不是按粧的要求,而是按自己 的要求或习惯来站,很难改。也就是说,许多人很容易拿自己的知识、经 验、阅历来认识、理解这个东西,而不明白自己的见识跟这个东西距离很 大。所以,要把自己放下。放不下不是不愿意放下,是因为不知道放什么, 所以放不下。慢慢来,仔细听,把原来的习惯挤出去才能学会。
站桩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松,第一个要领是站桩时把神气拎起来,不需要 拿着劲。拿着劲就会滞而不灵,不是练的中,这是本质区别。
一些教拳老师说,松是为了让人竖起来,可是学的人仅是意松,神却竖 不起来了。正确的方法是先把神竖起来,然后才放松。所以,拎起来的神与 虚空是本体,有形之身是本体的不一不异境界。
把自己拎起来,拎的同时肌肉放松,骨架放松。这就是一个整体状态 了,能站成一个整体状态是第一步粗浅功夫。
接着,便还要将骨肉的整体状态融入神气之中。这时,这个整体运动是 静止的,它没动,外形是静止的,但是,这状态是活的,不一不异,同动 同静。
站桩站到的就是乐,另一个要领就是乐。眉心放松,精神在中的状态, 你要愁眉苦脸就不是中,出现兴奋状态也不是中。似笑非笑就是乐的状态, 也是站粧的状态,其实是本然的无分别状态。
本来说“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但对初学者讲“似尿非尿”就有点多 了。“似尿非尿”,能让所有关节的灵机代替了身体的惯性,破除了惯性。 因为惯性即是名言概念、分别的习气,关节的空灵便去除了这些习气,这
王选杰先生样,凡有所动都非惯性而动,所有关节也是随灵性的感知而动。依王阳明的 说法,便是恢复了良知良能状态。这是形。
现在说神。就是眼睛的神光不能射出去,也不能站着站着睡着了,那就 是神散了,神散和神出去都不是。形、神还有意,为什么“似笑非笑”呢? “似笑非笑”让这个意在一种没有对抗的状态,“似笑非笑”的时候跟外边 打成一片了,就不是对抗了。但是,不能笑过了,笑过了气就泄;绷着脸也 不行,绷着脸就是自己落实了,同时外边也落实了,就成了两个东西。“似 笑非笑”跟外边只是一个东西,内外相合。“似尿非尿”是让腹部寛开,所 以是培的状态。
有了形,有了神,就该说踝关节了。踝关节也有个合,踝关节一松,你 的小腿、脚和地面就成了一个整体。脚长在自己身上,脚和地合,便是身与 地合。合是怎样一种状态?即使脚弹起来,腿在空中,但像弹簧依附着地面 来弹,所以依然是脚与地合,不光是脚站在地上才能相合,所以脚可以离开 地,离开了依然是合。
“虚灵顶劲”也是合。喉头要虚,喉头一虚脑袋就虚,脑袋一虚就融到 空中,就跟虚空相合。虚空是天,天地人合一,所以,所谓虚空亦是天地人 合一的虚空。
只要喉头一虚,虚灵就跟空合;踝关节一虚,脚就与地合;推手是手与 人合。头与天合、脚与地合、手与人合,是为“三合”。人生活在“三合” 的状态中,就是把整个人融人虚空。《太极拳论》中有句话叫“牵动四两拨 千斤”,必须要整个人融入虚空才能做得到。如果合不上,你怎能拨得动? 因为依然是对立。你把绳子拴到牛脖子上是拉不动它的,你跟他合上了之 后,把绳子拴到牛鼻子上轻轻一拉,那便是“牵动四两拨千斤”。
站桩就站这个“三合”状态,可与天地同功。
【谈批】“四两拨千斤”原来是这样!我一直以来还以为是用 巧劲,谁知不是巧劲,而是进入“三合”状态后的任运。我懂得 怎样进入“三合”状态,也懂得任运,而偏偏不知道四两拨千斤,
可见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口诀。
20,变化身心
“天心即我心”,“尽物之性,成己之德”。运用到拳上,就是将绳子的 性、棍子的性、枪的性,用到自己身上。见到什么,就将什么引为己用,把 这些东西练到身上,就能体认。这就是练。
练是以身正心,即是前面说过的“果地修”。当身不碍心时,真心才能 显现,所以,由身起修才能正心。所谓修,其实就是修身不碍心,怎么做 呢?例如,你见一个孩子很乖,想亲亲他,一落在概念上,就会先看看孩子 的脸面干不干净,不是一下子就亲下去,这便是以身碍心;如果身能任运, 自然就会亲到孩子脸上干净的地方,这便是身心合一。所以,以身正心其实 是身心合一而已。身心合一,就自然任运而动,不思维、不计较是为自然, 也就是不动心。
不动心,心意拳讲,“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只要用功用心立中 立神,进人“三合”的状态,很快就能掌握不动心的要诀。练的时候,腿 抬不起来就练抬腿,抬起来就迈过去了,功夫在这儿过去就是,就不必再用 功夫了。大成拳没有落于概念的技术,没有作意的沉肩坠肘、作意的含胸拔 背、作意的气沉丹田这些作意的动作,也没有作意的要领,啥都不作意,只 是变换身心。最大的技术就是,你原来是一头羊,让你变成狮子,这是真正 的技术。
要正心,最重要的是不能相信有一个“自己”。什么叫大成?断了分别 习气以后就是大成。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习气分别。唯有断除习气分 别,才能像羊变狮子一样进入大成。
图片22
【谈批】修禅、修密,其实都是变换气质。凡夫的气质是常分另1,由入分别到觉无分别,这便是变换气质,可以由菩萨而成佛。
当能现证无分别时,人就会变成狮子,所以,释迦说如来藏便称为“狮子吼”。
过去形意拳有句话叫“起如挑担”,是说腿上要有弹性。
意识控制身体的能力需要慢慢地增强,身体任何一点要想松它就松了。 因为意识从来没有这样控制过身体,所以开始身体并不听话。如果你老是这 样站、这样控制,就会回到一种状态,即没有执着的状态,也就是有智慧的 身心觉悟的状态。
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练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练这个?自以为很好,其 实也是习气,只是名言概念的小聪明。练这个,就能回复到感知万物的状 态,这是人的本然状态。本然受到歪曲就是习气的状态。
所以,站粧有个诀窍,就是不用劲、不能夹杂自己的想法,因为不能用 自己的小聪明。你以为怎么样一下就能很好了?不能!不能随着你的小聪明 来动作。这是重要的诀窍,该怎么站就怎么站,不能夹着自己一丝一毫的东 西。就这样硬撑着,耗!耗这个粧,这是唯一的途径。加一点自己的东西进 去,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过去都说,这功夫笨人练不了,聪 明人也练不了,心地纯厚的人才能练成。因此,还有一句口诀,叫作“聪明 人用笨功夫”,有智慧的人看出了只有这么一条路,那就是笨功夫,不能自 己琢磨。一琢磨,后门就打开了,这东西就出去了,丢掉了。因为本然的感 知不是琢磨,琢磨只是思维与分别。
要时不时地想到这个要领,如果杂念出来了更是应该把这个要领多想几 遍,“似笑非笑”就跟外面合了,不对抗了,神光就内敛而不露出来。但 是,神也不能缩回去,缩回去一会儿就想睡觉了。意和神都有了,眼睛就要 视而不见,看见跟没看见一个样。然后身体进入灵机状态,就把平常身体的 不良习惯剔除掉了,因为你这个东西在,那个东西就进不来,自己就安住在 一个舒适得力的状态,这是形神意。
“似尿非尿”在熔的状态,古人把这叫大熔炉,就是能量的源泉、后 天的源泉。这后天的源泉有什么用?是把所有的杂念,好的念、坏的念,好 的事儿、坏的事儿,所有的事儿都放到这儿熔化掉变成能量,这就不怕惹事 儿了。把这个机制开发起来,有事儿就有能量,成良性循环了,这事儿就不 是事儿了,反而成了能量的原材料。
【谈批】鸿坤说站桩,我觉得“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两句最 为传神。“似笑非笑”是心神跟外面相合,“似尿非尿”是能量的 源泉。这可以用如来藏思想所说的法身功德来解释。
法身功德有两份,一份是“明分”,也可以说是“区别分”, 任何生命形态都能知区别,所以我们对一花一草都了知其相异,这 便是心神与外境相合。另一份是“现分”,即是生机,也可以说是 能量的源泉。
21.以空为体
普通人推手有个敌,有个我。大成法门的推手,是《金刚经》所说的 “不住相”的推手,它不对抗,是虚空的,你和对方是一体的。做到一体, 首先要无我,只有无我才能一体。形脱了之后产生的意,这个意是完整的 体,只有意体能连接虚空,达到无我。
你看这个练拳的视频,压着地了,不好。人与地的关系是不丢不顶。全 身的关节是弹性状态,也是不丢不顶。不能否认这个练拳的人是有功夫的, 不过他不是与地和谐,而是人归人,地归地。
和谐,还有“虚灵顶劲”,头与虚空融为一体。天人地,不对抗,是一 个,与天合,与地合,与物合。拿合一的东西格物致知,物可以是对手。如 果把物当作对手跟它合,它就不是对手,而是自体的延伸,自体的延伸自己 就能做主。所以,推手这件事,就是要让对手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 前面说过的“三合”状态。
有的人扎马步,好像是从地上生出来一样,他们这是接地功夫。大成立 禅是接天不接地,是虚空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得灵得中。融入之后不是 什么都没有,相反,只有在融人之后才能做种种事,这便是《拳论》所说 的“须得无中有,还知色即空”,这句话是大成法门的心法,要领悟透彻。
【谈批】对学拳的人来说,“三合”对扎马的功夫非常重要。
扎马的人用力压着地面,这样来与地接,原来是错的。这里说是接 天不接地才能融入虚空,跟地接着就不能融入。
为什么要融入呢?大成《拳论》说“须得无中有,还知色即 空”,如果不能融入虚空(接天不接地〉,一切拳法的有便只是虚幻的假有,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无中有”。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这便是拳派的分别,即使主张用力用劲, 主张马步要紧,其实也并不反对空灵,劲力要空灵,马步亦必须空 灵,否则便不能移动了。金庸说的“凌波微步”,说是依着六十四 卦来移步,其实无论怎样走卦位,亦必须是空灵然后走得到。
扎马的人不妨试一试不用脚力来压地的方法。
图片23图片24

图片25

图片26
22,如鱼在水
弟子:没有对抗就是可以打对方,让对方精神起不来?
师父:就是让对方没有精神,让对方处在一种僵滞的状态。要做到这 样,自己须先从离形开始,离形了自性才能显现。用形彰显自性,同时不执
着于形。
弟子:譬如,几只小老虎自小一起玩闹,也不露爪,但是长大后为了地 盘必须生死搏斗。虽然用的都是一个东西,但小时候用的是形的状态,长大 了就是离形的,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
师父:不执着于形,所以动物的形容易合理,人的形不容易合理,形上 要把那些预设的想当然的东西去掉。首先合乎生理,合乎和对方对抗的间架 结构之理,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心性的通道。
弟子:是不是动时要有形的动,但做的时候要能忘形?
师父:不是,你动的时候,还是动那个无形,不过显出来的是有形,无 形的是体。要让意把有形的身体包裹起来,不是形体带着意体。做的时候 肩、胯、膝、肘等关节都不能有紧的地方,紧了以后就把意阻断了。你的意 是整个水流,形是水流里面的一条鱼。要练这个本能性的拳法,就不应该老 比武,就得练,练出那种剥离的、不动心的状态,慢慢把周围的气给弄实 了,一举一动都是这种状态。到时候拳拳不空,一拳过去像炸开一样。
在这种状态下是不动情绪的,一动情绪身上就紧,身上紧了就不能在水 里游泳,就不是这个拳了。练拳练得面目狰狞的那种不是这个拳。立禅的功 夫要站到没有想法,精神笼罩着对方,出来在水里游泳的感觉。说透了,不 能注意形,还得用形,才能彰显心性。
修炼的时候要心无杂念,心越练越明亮,越明亮就越有功夫。什么功夫 呢?就是外相夺不了你的心。你拿这个心去做事情,心就很大,心大了看谁 都弱。然后你再看对方的时候,不是看对方的心,而是看对方的势、看对方 的意、看对方的意图;如果对方用形你就过他,对方抽回去也出不来了。如 果对方也有这种状态,你的精神就要过他,包住他,你还是水里的一条鱼。 他有这个精神但不见得是水里的鱼,而你身上是没有障碍的。
现在的人对抗的时候都做不到身上没有障碍,因为他动情绪,他不在水 里面,他不是一条鱼。他没有立禅修炼,质未变,就不是一条鱼。修炼当中 你变了这个东西,用的就是这个东西,你得变了这个东西才行。你变不了这 个东西,对抗的时候虽然精神出来了,自以为身体不紧,但实际还是紧的。 你如果是紧的,打人的时候也许很重,但它是冲撞,不是炸开,炸力无间 断,不是穿透力。
弟子:要达到师父所说的境界,是不是要下很大的功夫?
师父:不是,你观照就可以,心在这就可以,有了心,这个东西就是生 活的主体。如果再加上一天七八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专门练习,一连 七天就把这个东西稳固了。老在这种状态,你看多厉害。怎么让立禅的功夫 壮大呢?除了日常观照它以外,还要集中训练;集中训练还不够,你还得有 意识;平时是自己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拿人拿物来训练。你不是不动心吗? 给你放个捣蛋鬼看你动心不?你不是不恐惧吗?如果谁把你儿子给弄走了, 看你恐惧不?我的意思是,你要逐步增加它的强度。一般情况下,风平浪静 的时候,一个个都跟大哥一样不动心;一有风吹草动,立禅的功夫就没了。 所以,要不停地增加它的功夫。
这个拳如果缺少打这一块,你就悟不透,穿透了才是。对于禅来说,技 击只是形。譬如拿断手才能彰显,你如果拿别的东西来彰显,就不彻底。另 外少发劲,现在是内养,感觉身体不错,以前猛练的时候看上去身体很棒, 但是内在不好,因为消耗过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要多一点。我现在是从整体道理上说技击这个事情,而不是说他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
弟子:我现在站桩感觉尾椎都胀了。
师父:别管这些事情。一管便落在分别和概念上,没有尾椎,没有胀。
弟子:很多东西在您这里得到启用,会比原来走出很远。
师父:我知道,因为我传的法。只有练,慢慢练着,你的心性才会变得 博大。就是要练空了,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个东西,对这个事情是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的状态,这跟六尘不染是一样的。就要练这个东西,没有喜 欢、不喜欢的。我拿语言表达了一下它的状态,其实没有这个东西,而且不 能有这个东西。就像我教拳一样,多别扭的人我都教,别扭是他的事情,不 能因为对方的态度而改变我们的心。你要不染这个东西,对谁都要客气,为 人处世都是这个东西。
要给我的一些老师兄解释明白,说话我都要小心翼翼的,就怕一句话把 他们伤害了,就怕还没有增进情谊就把他们给伤了。他们说话要过头了,你 就应该舒服,哦,他们总算发泄了,别让他们憋着。我现在给别人教拳,即 使有人别有用心,我也不紧张。人要有观照自己、观照别人、观照周围环境 的功夫。
这是觉察力的体现。觉察力不是有意识地观察,而是自然地显现。而且 要自处弱下,这不是说刻意低调,而是自然的流露。不然,会外表很低调, 实际上是在装,是假的。自然而然地自处弱下,心就开了。
弟子:我现在发火的时候已经很少了。
师父:发火多是无明火。无明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明白、糊涂。发火大 多是愚昧的表现,是堵住了、不通达,通达了就很难发火了,空了就通了。
现在立禅是第一步,到站混元粧的时候你再看,天大的火都没了。而 且,你手端起来,能平衡身体、平衡心理。现在是正手,到时候再站反手, 身上就全开了。这个桩的理就是这样,要通透了。
【谈批】师徒对话,我不宜插嘴。
23,空的状态
站桩是能让空的状态显现出来的最好办法。出来以后,你就可以任运而 行住坐卧。因为是用意体来行住坐卧,所以能任运。站粧便只不过是一种任 运的生活形态,习惯了住于守中守神的感知状态里,便是空的状态。习惯了 这种空的状态,连生活都是空的状态,就可以随手应敌。因为应敌也是一种 生活状态。
应敌的任运在势而不在形,能在空的状态中就有势,因为空,气场就大 了,这就是势,就会“威而不怒”。有些人着意玩形,那是“怒而不威”, 因为发劲似乎很怒,甚至大声呼喊、面目浄狞。不过,他们愈怒,其气场反 而愈小。你说,他们很能吓人,是的,他们的确很能吓比他们气场更小 的人。
如果得势不在形,那么就可以说,在中神充满的状态下,身的整体,形 大不如形小,形小不如无形。形没了但是得势,势从中气产生;中气发出 来,势便发出来。形比较小,势就比较大;形太大,中气反而发不出来。
【谈批】这里用有势来说“怒而不威”,用无势来说“威而不 怒”,很传神。
这可以说个小故事来印证。以前香港湾仔区有一个黑社会的小 头目,生得又矮又瘦。有一天,他在茶楼喝茶,出来后忽见八个小 子都拿着刀,隔着几步包围了他。这小头目很是了得,一弯腰,拿 起茶楼门口报摊的一叠报纸,再挺起身来一踏脚,喝道:“打死你 班冚家铲。”喝时双眼瞪着一个最瘦的小子,那小子给他的威风吓 住,身一抖,刀便坠地。他飞身一脚将那小子踢开,弯身随手将刀拾起,将那叠报纸挥散,舞一个刀花,于是几个小子便转身逃走。 剩下两个人,正想挥刀,他抢近一个人的身,用手中撒剩的报纸拍 他的刀,那个人的刀居然也坠了地。另一个人见此情景,也转身逃 走了。过后,这小头目声名大噪,说他一叠报纸打八张刀。后来有 人问过那八个小子,为什么有八张刀都怕他的报纸,那些小子说, 望见他的样子就已经不敢出刀了。这便是威势了,对敌在势不 在形。
24,两人搭手
与人搭手的时候,要等对方变化。有两种变化,一是对方不跟了,一是 对方用力了;突然而来或突然而回,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一从平衡状态到非 平衡状态。不能自己先变化。对方会走着走着突然不走了,不走没问题,退 也没问题,只要他跟不上自己这个状态就行。如果跟得上,便还在这个通道 中,自己一变,对方也变,就还在这个管道中。搭手的理便是这样。
要多练,意要大,把对方笼罩着,就没有缝隙。中竖起来很重要,自己 始终是这个状态,而且神气要透过对方、包容对方,这样对方就脱不开了。 这样“以中夺人”,对方摘不开,没有机会给他离开。
所以,练搭手首先要把中站出来,然后让中弥漫开。做动作不能对敌, 要透过对方的身体来动,意在对方的背后,这样才能掌握包容。不是对打, 对打包不住对方,只是想用形来包住。现在要用意将对方包住,这样打,心 里就没有压力,因为已经于对方融为一体了,不是对抗状态,而是用包容来 控制,就能打了。具体来说,用意来过中,当对方用力时,对方的中就落到 我的身上,成为我的中,这样对方就无所发挥。所以,当与人搭手时,看的 不是对方的力和形,而是对方无形的中;不是用眼看,而是用空灵的觉知 来看。
再说得具体一些,要看对方的中,不是看对方的形;要打对方的中,让 对方失去中,让自己的中超越、包容对方。对方一变,你就能打了。因为他 的变是形变,一着重了形,这个形还有劲力,而他的中却变得没有了力量。 这时你打的是他的中,不是打他的形,便我强彼弱了。
要记住,中是形的主宰,我们练的就是这个中。凡是变形,在变化的刹
那便必然失中,所以,应该以不变来应万变。从中发招,就能用强大的中来 打弱小的中。
我们现在这样空着练。可以这样练就不能再那样练了,可以拿着中神轻 轻地把拳打得像舞蹈一样美,多好啊!
大成拳是入道的通道,而不是追求养生,也不是追求技击,已经超越了 这个层面。养生和技击只是一个过程。立禅站桩是果地修法,世俗六尘统归 一心,这才是禅,这才是密。清净的一心,便能守中得神。
【谈批】练搭手要练守中。搭手时要感知对方的中,而不是看 他的形,打对方要打对方的中,这些都是要诀。因为中之所在,即 是神之所在,合称中神,中神弥漫才能笼罩对方。这些要诀,我相 信对任何拳法都有用。我还想多说一句,依我浅薄的理解,即使用 劲用力来出手,意都不能光放在手上,最少要放远一些,“心气无 二”是佛家的真理。心意如果只在手上,气便到手为止,手未到 时,气便不到。如果将心意放出手外,气便放得远,手未到时气已 到,这应该才是制敌之道。我不知自己理解得对不对,谨供各派拳 手参考。
25,就是一个重申一遍,站桩不能丢掉乐的状态。练的时候,踝关节放松、腰放松、 胸口也放松,就能保持乐的状态不丢,这是先决条件。
当然,练的时候还得具备灵活灵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踝关节放松、 胯放松、肩放松、胸口放松,慢慢地整个脊柱也要放松。
怎么配合?就是这里放松、那里放松,让这个竖起来的东西没有任何束 缚,无限放大;竖起来的东西如果是紧的,就不自由了。关节放松的目的就 是让这个东西不受约束,同时也别把这个自由的神气丢了。
其他方面,如手、膝、肘等许多地方没有讲到,你应该举一反三。除了 形上的中,还有意上的中,就是要你别动情绪。一动情绪,形就出来了,出 来了就不能中了。但是,也不能出不来,该出来的时候也要出来,这便是密 乘所说的“无形而形,是为真形”。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由中发出的形便 没有局限,你不会因发这样的形就失了中。你只需守中,无论如何变形,中 始终在自己那里,这才是密乘的要点。
你要真站进去了,一个粧就是全部;站不进去,就用试力、摩擦步来弥 补。桩站透了,便能像王老先生所说的“内清虚,外脱化”,周身无一处着 力,你的形任运变化就是试力,任运迈步就是摩擦步。
所以站桩、试力、摩擦步便是三种入门方法。说是三种,其实只是一个 东西。
【谈批】站桩如果站不进去,即是未得精神的状态,便要用试
力和摩擦步来弥补。这两个东西是大成拳的功夫,我不知其究竟。
所以,在这段拳论中,我仅理解王芗斋老先生“内清虚,外脱化”
秦 洗一句口诀。这句口诀是以清虚为空,以脱化为变化,即形由空里发 出,发时任运便发,所以说跟密乘的“无形而形,是为真形”相 合。仔细体会,当有助于发出拳式,且能随发而生变化。
26,形力气意神
弟子: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的练法是从外练到内,我们是从内练 到外。
师父:心花怒放。所以有人问这是大成拳吗?问这话也对,人们认识的 大成拳是大成拳吗?
弟子:我们这个叫立禅对吗?
师父:嗯,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法住法位,清净状态。 站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呢?就是不染着,六尘不染。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六根不执取六尘这种状态,即所见所闻不能影响这个东西。你站桩 的时候,可以看见、可以听见这些东西,但不能入进去,一个人在干这个事 情的时候要六尘不染。练好后,无论是一个人练,还是两个人练譬如推手, 就会不染六尘。外面的世界是进入不了这种状态的,这种状态不夹杂情绪, 不夹杂你看到的恐怖,不夹杂你感受到的输赢和面子。不染六尘就是不染这 些东西。
弟子:看到对方大一点、凶一点如果怕了呢?
师父: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先竖起你这个意体,你现在是形体,意体练 起了以后意体是常态,松是为了这个意体服务的,松关节就是为了让意体更 活泼。要注意不能有反作用,很多人只顾着松关节而把意体丢了,从头到尾 意体是不能丢的。
古人讲立禅,追求精气神合一那种状态,也就是三家相见,它是抱丹 田,它是收的。混元粧就更难一点,但是要用的时候他们的手不是理想状 态。理想的状态就是手放在两侧,在启用的时候不影响主体。所以,每一个
桩,包括以后的所谓技击桩,正手的、反手的,一旦改变,身体形成的整个 状态都会变,对此要明白清晰;你不清晰,做的就是不清晰的事情。
弟子:手拿起来是为了练间架吗?
师父:手拿起来的间架,是你主体的状态本来就有的,不影响主体手才 可以拿起来。因为人们的惯性,手拿起来的时候主体就变了。手拿起来和放 下去主体都不能变。身手的关系意不能加人,身手互变,就是中环这个关系 意不能加入,让它自然形成,意加人手,手就没有了智慧。就是佛法讲的 识,就是手里不干净,有个识在里面了,你让它纯粹一点。两人推手时,意 在手中的时候就是对抗的状态,意不在手中的时候对方愿意去哪里就去哪 里,只是不对抗,不要主观驾驭,就是过对方的中。
弟子:您说要把身体放空了,我老是不明白。
师父:空就是没有杂质的状态,就是没有意的状态。没有意就是虚灵的 状态,有意就是实的状态,实的状态就是对抗的状态。对抗就是对打的状 态,两个人都有机会,就和对方没有了关系,等于是两个东西;不对抗的时 候是一个东西。不对抗就是不断放大和笼罩。
我打一个比喻:水中的渔网就是空。网的自性空,无我,它只是随着水 来漂,所以网的漂动实质是水性,没有一个网性。一大群鱼冲过来,不可能 把网冲破。因为网不会硬张起来与其对抗,它随水漂,便是任运,便是适 应,一适应,鱼的冲力便没有了。你将身体放空,等于将身体放在虚空中, 所以没有你的自性,只有空性。说不是对敌,便像渔网一样,不跟鱼对敌, 这就是空的状态。
弟子:我们看擂台上的对抗,最后都是拼力量,谁力量大谁赢。
师父:所以,你更要用意体,用势而不是用形。
弟子:但是真正对打的时候我们就不好做出来。
师父:是一样的,你就站粧嘛。你认为不好做出来是因为你这个意体不 壮,没有你的形体壮,你还信任这个形体,你的生活状态还是这个形体,还
是老的系统。当你的意体很强大的时候,你越是遇到危险就越是用意体。你 现在都是形体,遇到危险形体就出来了。
都用形体的两个人对抗,那是较劲。遇到懂的人,你的形体一出来就为 人所用了。要练那个活泼之机,练那个精神,到时候就用这个东西。
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充满困难的,要多练、多实践。对方突 然来一拳怎么办?就是你要把自己的意体练到足够大,大到能解决这个问 题。你解决不了,就不要与别人试,因为你还是过去的形体。要做到没有与 对方对抗的心思,对方是敌人你都不对抗,说明对方夺不了你的意体了,此 时你的意体才能用。当你能用意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不能用的时候 说自己会用那是假的。一般人急功好利,都不愿意等到把这个意体练出来。
弟子:觉得推手的时候容易体会,断手的时候就很难做得到了,别人一 拳过来很难做得到。
师父:是啊,所以你的意体要比你的形体快得多。既然能用了,你的意 体就快得多,形体你都能解决,意体你解决不了吗?还是要和对方成为不对 抗的状态,对方心思一动你就要和对方合上,对方不是出不来,就是出来也 回不去。为什么厉害?就是它是不对抗状态,就是不平等状态,对方始终在 挨打的状态。
弟子:功夫有五层:形、力、气、意、神,我们是不是直接把形力气丢 掉了,直接练意,再练上去就是神了。
师父:我们直接练的就是神意。大多数人用力才是力量,但是很多事情 不用力也是一种力量,你挖个陷阱不也是力量?你挖的越大越深,掉得越厉 害。液体不用力也能把你淹死,空气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力量。肌肉的伸缩有 力量,对敌的精神也有力量。意气为君,骨肉为臣,有形是无形的一部分, 我把有形和无形作为一个整体来用,不是光用无形,光用无形而没有有形,
氺前页王貫斋先生手迹释文:学自抽象起,精神须切实。有形则力散,无形则 神聚。用法不露形,用力纯在意。意力不出尖,混圆(元)无定式。
力量到不了那个地方,我把无形和有形统一起来用。
普通人的力量是有形的,是一个。怎么才能做到无形呢?你接触到对方 的那个地方必须没有识。
弟子:所以,我们以前老是追求那些有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看不到。
师父:你现在练的时候不能动,一动,那些有形的东西就牢固了。不让 动就是始终在练无形的东西,很多人刚开始学的时候都在动。我们培养那个 东西出来后,动的是那个东西。
弟子:这是一种中庸之道的思想吗?有无为的东西在里面吗?
师父:无为是没有妄念,不是字面上的无为。无为是无妄为,无主观的 为。站桩的意思是要让主观的东西慢慢没了,让真实的“为”显现出来, 到时候用那个东西。对敌的时候也是不能自己有为,就是打仗需要怎么打你 才怎么打,不是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敌人要上吊,你不能让他去跳河,你 得给他准备绳子。
弟子:就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师父:现在问题就来了,很多人不知道不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先要意体 出来。
弟子:就是那个意体出来了,才有那个中线,才有标准分得清楚左右, 是吗?
师父:意体出来了,你才有自己的领地了,就是以后你用的是意体。至 于以后怎么用,那需要慢慢学。你现在用的是形体,不是自己的。你现在没 有意体,就先把意体弄出来。
弟子:练到最后是以意御形吗?
师父:也不是以意御形,形要慢慢弱下去,直到你都不知道还有形,成 了你意体的一部分。这才叫形意合一,合一就是把它们合了,没有了区别, 不是两个东西,成了一个东西。这个概念要非常清晰。你现在那个是零,形 是一百;慢慢那个剩下二成,形就剩下八成;慢慢那个是一百了,形就是零 了,这样就合了。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嘛。这个很抽象,若理解成先把意体 练出来再加形体,就变成两个东西了。
弟子:能不能这样理解,譬如子弹和炸弹,子弹伤人是形在伤人,但炸 弹是爆炸后的冲击波伤人,没有形的东西了。
师父:这个东西比较抽象。很多人喜欢拿各种比喻,拿物理学来套这个 东西。有个话叫作不分别、不对照、不延伸,你刚才就是延伸了。这个话不 是你一个人问过,像你这样想的有很多人都问过。还有一个就是不节外生 枝,避免把这个意思给引走了。人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例子再恰当,跟 这个东西还是不一样。你给人讲例子,别人就把这个例子作为参照了。所以 要不对比、不参照、不节外生枝、不延伸。六祖慧能悟道就是没有节外生 枝,他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直接进去了。很多人听了这句话很有感 触,但是他把这句话收藏起来又去听了别的。所以,我们站桩要不住色声香 味触法。那住什么呢?不住。
弟子:非常有意思,很高深,是一种大道。
师父:你推手能用得上的时候,会感觉更有意思,那就“目中无人” 了^前面有人跟没有人是一样的。“目中无人”是心法,不是狂妄。
弟子:所以,很多人不明此理,练的是力量。
师父:力量是能量的一种,能量有很多渠道,很多方法。譬如一个百斤 重的东西,若是一堆泥放在地上,你想提起来就很麻烦;若是一桶水,你可 以拎起来或倒掉;若是一个上大下小的不稳定的东西,你加一点力它就会倒 下。同样是一百斤,不但有大小、种类,还有各种形态之分。人更是不一 样,除了身体以外还有心啊,还有七情啊。你恐惧的时候,瞬间就没有力量 了。我身体以静当动的时候,我的空间感会让你心里产生错觉,你会感觉我 没动。这个系统包含很多东西,不是简单地只练力量,练力量哪能解决这个 问题啊?除非对方也是与你一样也是练力量的,啥也不懂,就只比谁的力量 大,这属于在一个很狭窄的通道上的简单对比,但在一个界面上是没有通道的,它是一片。所以,人眼界要开,心胸要开,不能仅仅盯着一个东西。要 么就是不符合自己的方式,要么就是没有自己力量大、没有自己速度快,就 是不行,这样思考就太片面、太狭隘了,是把局部当整体了。
弟子:能不能这样理解,大成拳在你身上得到发展了?
师父:没有发展,也没有停滞。大成拳是个概念,它有很多途径。当别 人把这条路走到头的时候,你不能仍是跟着走,那是走不过去的。因为别人 和你不一样,别人开着汽车,你幵着火车,路上的风景是不一样的,它不是 一条路。
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说,王芗斋先生讲学术的规律是一代要高于一代,后 人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有个问题,现在有些学术是 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些学术继承都成问题,所以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不 容易,甚至跟都跟不上了,传承就比较麻烦,不清晰了。
弟子:那我们这个东西,以后可以叫神意拳吗?别人是形意拳,我们是 神意拳。
师父:这叫大成立禅。

浏览1,2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