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分而不分
心、神、意、气、形,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心和形。形实际上就是咱们说 的这个身,身心俱要觉悟。觉悟的心就是清净心,清净无杂染的心才能起 用。然后,觉悟的身体才有智慧,才不障碍这个心,也只有在心不障碍的状 态下才能起用。不障碍的前提是,它自己先要通透无碍,自然合乎生理,合 乎所谓的生物场,合乎间架等。所以,要训练,由训练令身心通透。
再就是意。我们说身外全是意,意如大海。有形的身体,在这个无形的 意中运行,身与意是分而不分,不一不异。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有形的身体 和无形的意都是浑浊的,就成为一个浑浊的运行,所以就不能发挥功能。天 生大力的人就是这种状态,他们只能打天生力小的人,“黑旋风”李逵只能 打牢卒,一碰到林冲和燕青,他就没有办法了。
【谈批】心、神、意属于抽象的精神,形属于物质的身体,用 来贯通它们的是气。这是俱生的现象,任何人生出来都是这样。
这段拳论没有谈到气,只说心与形,其实所说的心,亦已包括 神与意,所以这段论述已包括了精神与物质两部分。人们很容易将 这两部分分之为二,因为明明是两部分,当然就是二,这就忽略了 气。人的思想,其实无时不是连同气一起来动作,所以只有无意识 的动作才没有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无意识的动作,甚 至变成惯性的动作。例如,有人说“我在想”,他会随手在太阳穴 边打两个圈;有人说“我想他听话”,他会随手在桌子上拍一拍。
这些无意识的动作,都没有气,准确地说,这时候,因为没有用 心,所以便没有心气无二的气。
这就是读这段拳论需要注意的。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心、这 里所说的意,其实说的是感知的觉受。所以这觉受要扩大到身体之 外,即觉受的境界有如大海。这样,气才能贯注身外,有如大海, 由是身心才能合一,这个合一便是精神与物质分而不分的境界。
53,站桩与立禅
站粧,在民间练拳、各家各派的传承里面都有。王芗斋先生倡导的大成 拳站桩,与各家有所不同,主要是立意不同。大成拳的站桩,既是功夫,又 是技术,要在间架、生理、能量场、感知和意念的配合下练习。初期对间架 结构的要求比较严格,用的心法即不住在这个间架结构上。精神放大下无执 着的状态、合乎技击间架规矩的形体,这两个东西要配合合理,即由形松意 紧到无形无意的良知良能。
学王芗斋先生的站粧,很容易把形当意用,即形还在没觉悟的境地,很 容易把“识”放到形里,就成两个东西了。还有,就是技击意识强,易动 对抗心。只要练成所谓的功夫,就是身心不和、颠倒梦想和执着,生活各方 面就会有些问题。有了问题时,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在生病的时候会 讲,“什么都不想,完全放松”,妄想能找到一个身体舒服的感觉。
王芗斋拳学的三个阶段:意拳正轨、拳道中枢〔大成拳〉、养生桩等, 都是从“无相”入手的。从有相到无相是一个过程,但容易使人住于相。 只有不住相,合于道,才算对路。所以王老先生在《拳论》中说:“如若论 应敌,拳道微末技。”
立禅是以身正心(这是果地修〉同时以心印物的觉悟身心之法。首先 让人回归到身心祥和清净的状态,把颠倒梦想、执着去掉了,离念不着相, 这才是立禅的目的。意若大海,形如鱼。立禅站粧要竖起精神,松活关节, 自然发起神意之灵机。灵机出,备万用,学立禅更为简易。不染六尘,亦不 设一法,身体智慧才能出,万法皆备于我。大道至简,直接本源,立禅法 门,非是在王芗斋先生的拳法上增生旁枝末节,而是说出王先生之所未说。
王先生在《断手述要》中言:“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 我至望焉。”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
王老先生用“站粧”这个名相,传给他的弟子王选杰先生,王选杰先 生传弟子时就亦用“站桩”这个名相了。只是当年传我的时候,他对我已 很少说站粧,只说“立禅”。此中应有深意,可能是鼓励我身心觉悟而不落
于形。
【谈批】王选杰先生传鸿坤时,不说为“站桩”,是说为“立 禅”,可以说是对弟子的夸许。说是“站桩”,便很容易分为形与 心两部分,或者说为形与意两部分。说是“立禅”,由于立禅即 意,所以立的形便跟立禅的意合而为一,亦即形与意二者分而不 分,所以在名相的运用上便有了区别。
立禅是以身正心,同时是以心印物,所以是用自己的身来令心 清净,然后用清净心来觉知外境。若以心为主体,立禅的过程便是 这样:身心相印—心物相印。却需知道“身心相印”的心,还只 是自己的心识,有分别的心识;“心物相印”的心,却已是“身心 相印”之后的心,当用此心与物相印时,则已入无分别的境界,这 个过程跟密宗的修炼吻合,试用图表分解如下:
身前页谈锡永先生手迹“心离能所”释义:“能所”是佛教早期所用的术语, 通常“能”指能动一方,“所”指被动一方;“能”指主体,“所”指客体,“能” 与“所”相对,犹言主客观。《佛学大辞典》曰:“二法对待之时,自动之法,谓为 能。不动之法,谓为所。”
54,得机得势
有些人习惯强势,有些人习惯弱势,这些都没关系。搭手不存在强弱, 目的只是得机,如果得到势当然更好,得不到也要得机,处处得机,让对方 的势用不上。这里没有强弱,只有机势。有些人喜欢争强弱、争输赢,这是 有想法;只要有想法,他的机、势就会出问题,有想法冒出来就失机了。我 们练的是得机,所以不管弱的想法还是强的想法,都不能有,所有的想法都 是失机的表现。良知良能,有感即应,没有自己,方能感知。心里要稳,心 里不稳做不到没有自己。
机怎么来的?什么是机?机是因应对方的趋势而产生自己的一种无为状 态,这种状态就是机。有些人做得挺好看,没有进也没有退,但是没有进攻 能力,感知不到对方的变化。你自己得有进攻的能力,也要有防守的能力, 这才有机,机是活的。
两个人站搭手桩时,除了双方接触点的地方,其他所有地方对方都不知 道。但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感知到对方的接触点以外所有的地方。我说 这些话,要用心听,慢慢听,把话听进去,按照这个去练拳、去生活,就懂 了,生活中要用这个东西。
没有进退,没有输赢,没有强弱,只有机势^得机得势的机,得机得 势的势。站粧就是一种活的状态,需要根据对方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机。两 个人搭手站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机。刚才我示范了弱势的机,现在示 范强势的机。强势的也要有机,但不落到实处。我的机要等着对方,我往实 处一落,对方就能用我这个势。
【谈批】用气场管道来笼罩对方便是势。其实每个人都有气 134
场,用红外线摄影,便可以见到笼罩身体的气场。佛家由于修炼, 所以有圆光,圆光是一团球形的光,一个球形笼覃着头,一个球形 笼罩着身,佛、菩萨、罗汉等都有这两团圆光,不过写画的时候,
只写头的圆光。
气场强的人自然有势,因此修气便等于修势。
至于机,是由感知而得。气愈强,感知的范围便愈大,所以愈 能得势就愈容易得机。这种情形,我们在日常生活都可以看到。我 小时候看人斗蟋蟀,好的蟋蟀一放入盘中,就见到它得势,所以打 起来时,它的动作非常灵活,这灵活就是机。失势的蟋蟀见到势强 的蟋蟀自然会逃避,因为一接触,它便知道自己已失机。
如前面所说,势与机都跟气有关,所以立禅便有如修气,密乘 修“心气无二”也可以说就是立禅。
那为什么说“立禅即意”,不说“立禅即气”呢?既然知道心 气无二,所以修气也便是修心,强调心的清净,所以称之为 “意”。是故得势得机,其实都由立禅而来。当然立禅也可以称为 站桩,那只是遵从拳家的说法。
这些说起来很复杂,但是你要碰到人了,得机得势,对方就让你控制 了。用对方激发我的机,我一用他就出去了。你把对方摁住了都不能动,要 让对方扣你扳机打他自己,对方挨打是他自己失机造成的。
两人粧搭手,你对的不是他的手,对的是他的中。对方强了,我就放 虚,让他的强找不到落点。对方的势大,也要让他被动,这才能得机,一搭 手就找这个机,这跟用劲不用劲完全没关系。
搭手桩,搭手的一瞬间,你要夺对方的中。如果夺不了,原因是对方没 有想法,他跟你是对等的。但对方一有想法,跟你就不一样了,你的机会就 来了,你顺着对方的想法,沿着这个通道就能过去。如果对方反应快,他可 以变,你就随着变,跟他形影不离。具体运用的技术是身体要有能力,机会来了,怎么办?生活中很多机会来了,无论做事、经商,机会来了,自己慌 了,没有能力处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机会来了也没用。平常站桩就是要 培养这种能力,培养自己的觉察力、感知力。
站桩培养神、意、气、形,而且越来越熟练。现在大家还不熟练,还要 说这个东西,熟练了就不用说了,它就会成为自觉的东西,会成为本然状 态。现在就是培养本然状态。
所以,两个人搭手不是较劲,是等对方出力,是等对方有想法,有想法 马上就用他这个想法。现在问题出在哪儿?就是等对方的时候没准备好,一 是不会等,二是会等的人不会用,等对方都有想法了,自己跟对方犯同样的 错误。对方都出来了,自己还迎合对方那个出来,还跟对方较劲。对方出来 你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对方建立通道,你要顺着进去;二是对方犯的错误 比较严重的话,你要帮助他把错误犯到底。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绝对的, 如果对方中途觉察到你的意图,他有功夫他就会变,你就要下功夫弥补对方 这个变,让对方不能变,抓住机会不能错过,把好事做到底。
第一个就是身上的连通,对方压你的时候就像弹簧有反冲,你要卸他的 力,你能变。你出去的时候,你的中和意识能出去,你能逼着他往他通道里 走。因敌变换嘛,你去的地方是对方不得不让你去的地方,就是去对方的 势,出破绽的地方也是建立通道的地方。
理是这个理,用的时候观照,跟这个理合不上的时候,看看是哪儿合不 上。对方的势出来,对方压你,如果你不会用这个势,你就不能接。势和通 道建立起来时,便能让他不管不顾地自己送上来。他来了,你没有势,你就 要跟他较劲了,这种事不能干。如果他出一半不出了,突然又回去了,你反 应要快,反应是战术。你所做的所有动作都要跟对方有关系,对方不动,你 不能老叫,你一叫,对方顺着你叫的地方就进来了,等于你把对方的通道建 立起来了。
机来了,要会用。用的方法很多,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平常老说觉察 力,生活当中要观察。现在的问题就是找到机不会用,找到机变成这样或者 那样。理听懂了就有可能做对,听不懂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咱练的是机,别 人练了一辈子不知道机在哪儿,咱是一入手就练机。所以搭手不能茫然,不 能一搭上就想把别人怎么样。你老在得机得势的状态下,你能坚持几个小 时,对方一给你建立通道,他就没有了。
【谈批】这里说的是如何利用势与机。用机似乎是被动,其实应该是后发先至,正因为有后发先至的势,才可以控制对方。无论对方如何变化,你都能因应对方之所变而得机。
先把身上有东西后的能力站出来,把身上站通,把自己弄清楚,完善自 己。不抬手的粧练的是上下的能力;混元桩练的是十字支撑的能力,前后十 字,你看,手一放,两个肘横着,三个十字。最后把有形练没了,没了还 有,有了还没。
两个人对抗的状态,他是势出来了一部分,你是势藏了一部分。势藏一 部分,机多一部分;势出来一部分,机少一部分。这就要等啊,他再给你 机,你再蓄下机。要等,让对方的势出完。如果对方势出了,不给你机会, 那另当别论。咱现在先练这个,让对方把势出完,因为大家都没有能力。有 能力就不用说了,进也打,退了打,败也打,那是另外一回事。
关键是知道,知道是第一步,知道这个意思以后,贯彻这个意思,会做 这个事情,落到实处。对方无意间给你建了个通道,你进去就进去了,如果 进不去,对方势也完了。你就看他、等他,对方的势大,但一会儿就完了, 你就有机会了。
顺着他,接触的地方始终不能丢,但是不能顶着,你看火候不能紧了, 放松,还是有着关系;你如果没有关系,他直接就上来了。有着关系,两边 是同等的。要做到同等,是需要练的。
没有用力才能决定是这样。我这没有力,这一节他拉断了,后一节又拉 断了,你拉断的速度没有我进力的速度快。你都把我拉到这儿,但我还在 进。你要连起来就不行,要像珠子一样,为什么说所有的关节都要松呢?你 抓着手拉我,你拉哪一节,哪一节给你,给你的同时,其他地方进去了。
有些人搭手的时候,对方动作很突然,很快,他就反应不过来,这是平 常就没有觉察力,没有外在相合的机。要意识在先,所谓形在后、意识在 先。像珠子一样,意就像那根线,断的是形,意没有断。这个时候,如果找 到机,怎么办?找到机你就要等,这个时候是两个人都有机,你认为你有 机,我认为我有机,但是最终只能有一个人有机。你认为你有机了你就等, 让对方变。出现这种情况,手、身体都要用,要辅助,除非你的水平很高, 或者对方水平很低。你反应快就能控制,反应慢控制不了。要不你跟不上, 做假都跟不上。
为什么有些人搭手老被别人甩出去?因为他比对方慢,对方占到先机 了。没占到先机有很多原因,有的是不懂,有的是较劲,较劲也是一种不 懂。你没有控制对方的中,你就得不了机。你把他来的力放到你的环上,连 到一起,就跟拽着绳子一样。有些人他不会变,不会用。你老站桩别人就抓 不住你,没有站过桩的人一下就被抱死了。
进人状态很重要,这种状态是忘我的。站桩是解决怎么样有能力进入这 种状态,不站桩永远进入不了状态,即使偶尔进入,也是瞬间就没有了。站 桩就是培养任何时候能进入状态,这是技术,大成的技术是需要积累的技 术,很多人练大成拳练十年了,还没学会这个动作,这是一辈子的技术。
【谈批】这一段的要点是说“忘我”,没有敌我的分别,所以 “我”只是对“敌”的因应。在忘我的境界中,可以说是两个个体 合一的因应,必须这样才能在气场通道中,由感知、因应来成为一 个整体的变化,这是机与势的最高运用。密乘修心气无二,修至 “还息”时,已无内外、个体的分别,修行的人就能得到内外相融 的气、一切个体相融的气。这时用来练拳,自然随时得机得势。你 在一个整体中得机得势,同样处在整体中的敌手便容易失机失势。
这个机怎么找?你搭手,熟练后就会等到对方的意识、对方的想法。在 等中能感知到更细微的东西,对方感觉机会来了,但实际上是他给你送机会 来了,所以身上要具备等的能力。现在知道为什么千万不能用力了,不能直 接上去较劲。赢了要清醒,提醒自己是今天运气好。搭手知道机了,就是进 步。理论懂了必须多实践,真正的实践检验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
大成拳是感知的拳法,没有套路,没有招法,没有动作。站混元粧,是 综合立体间架的能力,上下、左右、前后都有能力。感知对方,自己不动, 就像你存了很多中药,但没有方子,有药还得有方子。感知到对方需要什 么,再开相应的方子;而不是存了许多方子,看对方不适合,你就要换一个 病人。懂得换病人就懂得找机,机比势更重要;说得机得势,是得机才能用 上势。你不得机就没有用上势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机就是势。
你有这机会不见得能办成这个事,因为势没到。譬如说,我感觉我有机 会打但我打不到他,是因为没有势。有时候机和势是一样的,但大部分时候 得机不一定得势,只是得机就容易得势。
得机不得势也用不上。对方若得机,你一动他知道了,他就变了,他不 变是因为他不懂;你得机了,你等,等他变了,你再用,用对方这个变,你 的势就能出来。
【谈批】这一段是承接前一段而已,其要领,在前一段时就已经说及。
55,集训对话摘录
2013年“五一”集训。
集中站的时候,身体变化很大,要有觉悟。心要在这件事情上,心不在 这件事情上,等于阻断了过程,就得不到好处。站完以后要慢慢地活动,少 说话,心要变。在自己身上、别人身上要有所感悟。我给大家说的事情,这 一个跟那一个都是有联系的,为什么讲要少吃饭,少说话?你吃那么多,饭 就把你站粧的状态替代了,它给你挤兑了一部分,吃饭能维持你持续地站下 去就可以了。要不然,总想着吃饭,一见到饭,桩就没了。要拿站桩的状态 控制一下食欲,心思要在站桩上。
大家说说这几天的感受。
沥斌:第一天身体不适应,意识也乱飞,什么都想,想着自己就受不了; 第二天好多了,能控制意识了,利用师父教的口诀,有一点状态了;第三天状 态就更好了,疼的地儿也不疼了,快乐的状态多了;今天就更好了。
春胜:头两天还好点,今天有点拿不住桩。心老兜着,不在桩上。
师父:你是出来得快,有的人三四天,有的人两天,身体会发生变化。 人跟人不一样,既然在集中立禅站粧,就能看到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看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要时时刻刻在中的状态上。
我自己检讨一下,我一天就吃一碗饭就行了。昨天来朋友了,一直跟他 们聊。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是讲说话耗气,乱想耗气。你看他们送来的大 乌龟,半年没吃东西,照样神气活现。看看有些人,一顿不吃就急了,一看 见饭眼睛都绿了。
平常有问题,通过站桩就能显现出来,谁的心能安住,谁的粧就能站下 142
来。咱们从明天开始,中午加两个小时,达到七个半小时,这样三分之一的 人就顶不住了。听我这个话你要高兴,“这下可以检验我了”,要有这种状 态。如果你想着“这下完了”,这是你心没在这个事情上。心里有负担,桩 就站不好。要通过别人,悟出来自己站桩的感觉,也要通过自己的感受悟这 种东西。我们第一天说,第二天说,不停地说这些东西,你哪怕进去一次, 这七天就没白过。要把自己的心了解清楚,心安得住,桩就能站得下来。我 们的拳是拿身体练心、练神的。身体越难受,越要安住心。
平常两个人搭手,听劲的时候,是对方让你紧。调别的地方就是解决这 个东西。搭手时你会,不搭手以后肩膀紧了,想象着有人按你来调节。如果 你盲目地调节,等于把技术浪费了,你只是畅通,畅通了但没有功夫,是不 是?站桩,要从头到尾心不能断,身体的感觉不能断,对敌的状态不能断, 你吃饭的时候这个状态不能断,难受的时候这个状态也不能断,你走路的也 不能断。就像你下棋,你的一步棋走错了,你叹息,但是棋路没断,这样才 行。不能一瞬间就被一个东西把你夺走了。
站桩要不住不断,心要在这件事情上。心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所有的言 行举止都变了,都有根了,要自己把自己的关。
一个人练,练出全身饱满的状态,不胡思乱想,不消耗,全身充满生 机。现在这个阶段你身体还会存在难受的地方,这个阶段一过去就没机会 了,这时候心还跟身体有的玩,还可以多感受一下。以后练到身体不难受 了,想玩都没的玩了,还要找别的东西玩,要在虚空找个东西玩,但那是另 外的舒服。你练到一团神气,也能让对方的神气起来,但起来还能让他灭。 这种站桩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门学:我内心非常欢喜,来到这个院子,能跟这个院子融为一体,主要 是身心的状态还是比较稳定的。站桩跟我在寺庙里的生活、在寺庙里一个人 站都是一样的,是一种延续和弥漫的样子,我好的状态是身心统一。身心统 一,与环境统一,把自己的生活贯穿起来,这种感觉是很好的。在这个院子里面有种不断的成长的状态。
潘浪:我说两句吧。过来不知道这边冷,衣服穿得少,站桩站得冷。师 父碰了一下我的手,说把手脚站得冰凉了是机没有了,我听了以后慢慢地找 机,觉得是自己跟着天气的变化,站僵了。自己慢慢地站一下,调一下,慢 慢地就好很多。发现很多东西很容易被外在的东西牵着走。
师父:开始觉察的这种状态。
孙达:我听师父说了,把身体放松以后,找到了感觉,身体就像拎起了 一桶矿泉水,觉得很舒服。
小蔡:我自练大成拳后,从来没有过脚疼,但从前天下午到今天,我感 觉手发胀,脚也疼了,感觉小腹上像有条线,原来师父说的掖胯,能自然而 然就掖住。但今天站得不好,好像站不住了。
宗纪刚:我个人的感觉是身体的大部分别扭还是心理上的,就是为什么 师父老说一定要乐,一定要面有笑意,眉头要舒展开。如果眉头皱着的话, 显示着心底深处还是不情愿,这种情况下,心和身体是两截的、断开的,没 有统一起来。把眉头调节开后,你调节身体会发现心里也随之松一点了,心 里松一点,大部分身体上的难受就消融掉了。身体的难受一部分是生理的不 适应,大部分是心理的不适应。
师父:这种不情愿是不自觉的,是自己不知道的0我一直说最大的心法 是高兴,你不高兴,生机怎么出来?就像刚才谁说的天气把他身体拉走了, 这就是心和身体之间的乐,联系不紧密了,心如果和乐联系得紧密,身体就 不去找天气了。游戏最大的心法是乐。
阿德:我终于站够了十个小时,如果要加时间我觉得还可以。我们昨晚 上站了一天以后,还能再站十个小时。以前我都不相信自己能站这么长时 间,以前都是一两个小时,现在竟然站了十个小时,而且觉得还不是太难 受,觉得还是心的问题。专心地做一件事,少点杂念,少点说话,效果 会好。
师父:要珍惜难受,难受很快就没有了,有的人两三天就没有了,那是 心里干净。如果心里不干净,就说不准了。这就是心安住了。就像搭手,就 是等,看谁熬过谁,让对方帮你熬。
张永亭:一出来点感觉,总觉得不敢用,一怕用劲,一怕回去,那种
状态。
师父:那就是要让感觉稳定、清晰,清晰了就回不去了。要培养感觉清 晰,要强化。你心跟它的距离近了,觉得它可靠了,你就会用它,而不是用 原来不可靠的。
赵宏:有了新的认识。站桩的状态,原来偏执于放松、松紧,不能具 体,不能落到实处。要站活的桩,就像原来搭手,不能一搭手,手被扎住 了;就像诵经,不能一诵经,让经文把这个状态拿走了。
侯德海:第二天比第一天强,今天比昨天强。
老陈:我来得比较晚,昨天下午站了一个小时,今上午比昨天下午
要好。
师父:一些人,包括我,自由散漫惯了,有个东西约束一下,就容易对 自己有个规范。像这里的厨房呀、卫生呀,沥斌想到了;自由散漫惯了人不 容易以大局为中心。
小唐:今天知道啥是身体了,没有了,说完了。
申路德:我发现坚持半个小时、四十分钟就不疼了,但放下后又疼了。 要是坚持住的话,胳膊抬起来时间长了就好了,如果觉得无聊又放下的话还 会疼。腿也一样,一直弯着的话不疼,什么东西只要坚持住了就能过去。今 天下午肯定难受。第一天时,咬咬牙总算把四个小时站完了,那是熬着的; 第二天就比第一天好了。从昨天到今天早上,状态就比前两天好,因为心不 用慌。
师父:今天早上我过来的时候,那个时间段,你站的状态不错,气比较 稳定。每个人我都看了,因为路德来了要做饭,比较辛苦,我没想到他昨天
和今天站得确实可以。这就是心,没有别的。站的过程,就是与过去的习惯 斗争的过程。心里不装别的,进人学的状态,这点特别特别重要。
路德:第一天僵硬,第二天比第一天好一些。第三天下午就比较难过一 些了,脚底下就像着火一下,疼得受不了,想逃跑,慢慢地调重心,感觉一 点点好了;师父喊还有五十分钟的时候,好像进了状态了。今天感觉还有点 僵硬,技术好像不会用了,不太会调整身体了。
师父:继续站,把死的站活了。
高宏生:以前跟师父学了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用。过去老说守中用 中,只是知道这个理,现在明白就是不贪不怕。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心能 安住定住。不怕是敢用,心能够放开。从下棋上悟出来,仅仅不贪不怕是不 够的,还是要继续学习。我对疼痛还有了一点新看法,就是把疼痛跟自己摘 开;看不住它的时候,心跟着跑了,疼痛马上就来了;把心收回来的时候, 疼痛慢慢就消失了。通过下棋还明白了一点,就是要专注。
师父:挺好,没有恐惧,就是心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宏生:师父中午这事,对我非常关键。我这四天感觉快乐但拿不住,现 在我明白了,知道以后怎么站了。听了大家的话,非常受启发。跟大家一起 站的感觉特别好,自己站时间长了容易有抵触、有矛盾,现在觉得能定得下 来,对气定神闲有点感觉。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对不断不住的认识进了一步, 在任何状态下都能保持是非常大的功夫,这是我要长期追求的。
师父:气定神闲的感觉就好像不是自己了,身体就是身体。
养生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的说法,立禅站桩不必有这方面的顾 虑,没有消耗筋怎么会伤筋?立禅站粧不用骨,怎么伤骨?立禅是站着把腿 放空了,都是虚的,关节什么的都是虚的。你先得有这种功夫。站桩的层次 很多,走的层次也很多,都是要去形的,没有这个形了,还有站和走吗?最 后就是一团神气。你现在站得哪儿不舒服了,哪儿紧了,哪儿疼了,要当成 对手身体的一部分,要把这事解决了,可以用与外界相合的意识来调整。
56胃中不丢
两个人抱住,你把我往这儿移一下,但是抱不着我的中,落地的一瞬间 才能显出来。我的中如果一瞬间找不回来,那就完了。如果找回来了,我的 中一显现,你就落地了。过去有个摔跤的,别人摔他,把他拿起来就不敢放 下。他说,你现在放,我轻轻地摔你;你待一会儿放,我会摔坏你。人家就 把他举起来,不敢放。这个人参加比赛,跨级别都能拿到冠军。摔跤时,人 举起他都不敢放,一放便给他摔得昏天昏地,因为他找中的感觉好。其实他 根本不用找,无内无外,然后将无内无外的境界再融入身体,他的中自然便 出来了。所以,你只能举起他,不能放倒他。
郭云深站桩,重心在身外。过去有人这样说,我们不懂,不相信。现在 知道了,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他放的距离大,所以控制的距离远,你不能走 近他,一走近就来不及发中,可是他的中在身外,所以控制得远,三尺范围 内,中一发动,一步就蹿出去,你来不及反应。
离他愈远的人愈危险,因为离得远,没提防,想不到他一跨步就来了, 你根本反应不来。离他近反而好,因为你有提防。
他腿上太有功夫了,他的腿可以把人弹老远。有些人这样练,把战场拉 在自己身上,他觉得这样心里才踏实,可是这样其实有问题,稍不注意,就 能被打上。
【谈批】这里牵涉到近打与远打的问题,有些拳法要远距离来 打,有些拳法要贴身来打。照本节拳论,其实无论远近,都要得中 来打。说到那个摔跤手,别人举起他都不敢将他放下,因为一放 下,便会给他摔到天昏地暗,他是近距离得中。与之相反,郭云深
老师是离他愈远的人愈危险,因为他是远距离得中。
这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无论远近,只需得中;同时启发我 们,中不是重心,但可以说是气场的中心,你得中,对手即在中之 外,你就容易由守中而得机得势。
氺前页题词释文:二俱非是,孰为此身?出自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第十 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腾出其上,有大蟒出其下。颂曰:黙坐者形,空 飞者神,二俱非是,孰为此身?佛子何为,怀毒不已。愿解此相,问谁縛尔。”
浏览1,2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