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入门要对
图片12
王选杰先生
“对”很重要,只能在对了以后,随着自己的实践^有句话是默识、 揣摩一一在“对”的这条路上,自己心领神会地往前走,不是“对”在这 儿就停在这儿了。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走的方向也不一样,但是那个门是对的。要进 对这个门很重要。很多人没进门,便只在猜想中来默识,自己猜想咏春是这 样、太极是那样,然后跟着默识来揣摩,便自以为已得门径,于是拜师入 门。这是大部分人的问题。
所以,要入对门,就需要比较深入的认识,我的这本书就是希望引导人 们认识大成拳、大成立禅。假如你认为拳法与佛法根本无关,那你的大成拳 就不是大乘了。
对很重要,假如不对,便没法子学到、甚至没法子理解一个门派之所 为。像王选杰老师的健舞,便是他对了以后从心性流露出来的功法境界。对 的人,这境界有用;不对的人学习他的健舞便很可笑。对了以后,默识、揣 摩,再默识、再揣摩,才能通透,才能将王老师的功法境界化人自己的心 性,便是化入自己那个自性之中。
【谈批】这里说对,即是对路。学佛亦要对路,所以有些人只 能学显宗,有些人可以学密宗。
8,以清净心信受
知行唯一、感知都很重要。中国文化的断层,后人用西方的思维方法来 解释、说明,自己还不知道这可能会成为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耳 提面命,口传心授。不需要理解,只需要信,有人教你,你照做,这时候出 来的是真知。
【谈批】现在,出现了一些提倡打倒中医、推翻中囯伦理道德 的人,他们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并据以挑剔中国文化的问题,这种思 想足以亡种亡国,而不待外来侵略者。这便不是用清净心来信受中 国文化,所以他们的知,是以不知为知,完全不是感知,因为感知 首先要去掉名言概念和分别,他们就落在西方文明这个概念里了。
鸿坤说拳,能够针对这个毛病来说“以清净心信受”,他就不只是 一个拳师。也许我们要感谢王芗斋大师的传承,然后再感谢鸿坤老 师,传承很重要啊!
一些人是学理论的,说理一个比一个“精通”,能说会道,简单问题繁 琐化,但身体一个比一个差,社会上的事啥都不懂;还有一些人认准一个 法,不管其他,只管修行。这是两个极端。如果有正信,过去那些老师父, 像郭云深教王芗斋这些人,哪个徒弟敢问啊?往那儿一站,没有一个问为什 么这样站,这样站干吗?站,就在你站的过程当中。就像院里那几个孩子, 给他们讲理,他们听不懂;让他站桩,你把他这样一扳,让他舒服着,他身 体就知道做什么了。脑子知道不知道无所谓,身子已经知道了。有些人硬是 不站,光靠思维想这是干什么,那是想不到的。
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个小孩子,你教他什么都可以,而心里有想法的人若不愿意按你教的那样做,他就很难学会。所以,需要把思维断 掉,心生正信,才能入进去。有种种想法的人,就像王芗斋老先生所说, “聪明人练不了”,聪明人在练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知识加 进去,污染了这个法。
还有一种情形:太极拳过去一般是王公贵胄、世家子弟们练,后来老百 姓也练二十四式了。老百姓一练就不是那个东西了,因为信受心不同,老师 会传授整套拳法的心髓,学的人也用清净心来信受,慢慢地学,学到心髓 才满足。现在人学太极二十四式,自以为学了便可以强身,所以急功近利, 追求的并不是太极的意境,而仅仅是一个个招式,就不是对太极拳的信受 了,根本达不到学拳的应有目的。信受心不同,效果便不同。
图片13
【谈批】我对此也非常感慨。学密宗的人但求佛加持、得佛感 应,所以希望极力多学一点手印和无数咒语,那便有如老百姓学太 极二十四式了。
9,皆在知见中
日常练拳时,自己的知见容易冒出来而不自觉。六祖慧能很厉害,许多 尚未悟道的人见到师父、离开师父都是一个样子,因为他们老是见到师父, 没有自己的知见,非要依着师父不可。如果有知见就不同了。六祖离开时, 五祖弘忍要划船送他过去,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自己划船走了。 这似乎很平淡,但却是开悟的境界,自己的知见已经冒出来了,便不需要靠 着师父来知见。
另一个极端,是误会自己所关切的东西便是知见,因此跟上师学得一些 法门,自以为对法门中的一些法已经很理解了,于是便执着这一些法而自 大。所以他们也不依靠上师,迷时也不要师度,当然便不能像六祖那样“悟 时自度”了。
修行不当,容易让人达到作假的状态,进入作假的圈套,而自己还不知 道。所以,要把中竖起来,把中弄活。学儒、学佛、学道、学任何东西,其 根基是什么?生命是主体,要直接从生命的本源开始做这个事情。儒释道都 是用这个身心,直接就从这个身体开始了。马一浮先生说,“儒释道俱是闲 名”,就是说,儒释道只是个名字,身心要觉悟。《金刚经》的意旨是说, 心要跟身融为一体,我们不是读《金刚经》,而是拿身体练《金刚经》。
【谈批】知见很重要,死死随着老师不对,因为会抹杀自己的 知见;不随着老师也不对,就根本无法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见了。学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不光是学拳。
10.共与不共
拉大绳、拧大枪、风火轮、站粧这四个东西有个共性,就是把中竖起 来,练中的上下。但四者各有特点,性不同,特点不同:枪不拧出不去,枪 要扎。除了体会中的上下,还要体会左右螺旋的波浪感。每一次开始拧枪时 后手要压一下,压枪时把气压进丹田里,这口气就不能再起来了,这就是练 枪时第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枪厉害?过去人们练枪讲究,练枪期间不 近女色,要不就伤气。想练枪,心里要有个数:“前三后四”,就是提前三 天不近女色才能练,练后四天不近女色才能保体。练完之后你精气就不够 了,再不注意就伤了。把气压住,就是全身、腰胯、脊椎就围绕这团气,转 这团气。这形于手,是手随身动,动也是帮助转这团气。
风火轮要练出感觉来才行。中不动,借棍势,棍助人气,不是技术,是 用棍,要抡起来。
拉大绳肩膀要活,一挺胸,肩膀就活了。头抬起来,臂不用力,手随着 绳子。把身上放空、放大,仿佛站在楼上,这样状态就出来了。大绳要抖起 来,绳子的特点显出来,找到身体上下感以后,找前后的波浪感。这些东西 最后都会辅助站桩,站桩不动当中有无穷的动,无穷动是看见什么就变成什 么,因为没有死的状态。
这三种东西都是典型的状态,原理就是这样,看到水了身上就有水的状 态,看到火了身上就有火的状态。这都是自性的流露,“聚则成形,散则成 气”。它自己是没有的,“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谈批】大成拳练器械原来这么厉害!宁玛派修炼拙火、明点、心气、脉轮,四个东西同样有共和不共。
图片14
11.真正的内家拳
若作意练拳,为练自身强壮,目标就不正确。这就与现代体育运动一 样,是拿自己身体的强壮做运动。拳击、摔跤等都是练肌肉、练爆发力,是 让身体的强壮来辅助增强爆发力。所以,练的时候、运动的时候,都不是心 花怒放,都不是生命的自然绽放。
如果但求强壮,那么,练的无论是什么拳,也都会成为外家拳,很多人 就把形意、太极、八卦练成了外家拳。
那内家拳是什么?内家拳也不是不运动,人们跑步、拉绳、走路都是内 家拳。但是,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在运动,实际上是把惯性去了,把名言概念 去了,把心识的分别去了,让心生起大乐的状态,心花怒放,绽放生命,这 才是内家拳。
内家拳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恢复,第二个是培养,第三个是激发。
恢复:原来我们都心无分别,岁月将分别变成了我们的惯性,现在是要 恢复无分别的状态。这要通过修身来恢复本初心性,即所谓因地心、果地 觉。练习方法以复性桩为主,俗称恢复桩。
培养:是让无分别心慢慢广大,让大乐的心性也随着慢慢广大,不仅仅 是心花绽放,也让身心都住在大乐的状态当中。这就是禅宗破重关的状态。 练习方法以双三才桩为主。
激发:是将培养已成的身心状态蓄养起来,需要爆发时才爆发。一爆 发,大乐与空性即合而为一,可以周遍到整个法界,我们凡夫也可以令乐空 的力量周遍到一个广大的空间。回到果地上,就是拳式的爆发,爆发不是用 来伤人,是用一个广大的空间来制敌。所以,大乐的状态永恒不失。
金丽贵先生
【谈批】无上瑜伽密说乐空,最深层次的说法是,空的如来法 身与大乐的如来法身功德双运。落到拳法的层次,如来法身功德便 有如拳师的乐空禅意,在空中生起大乐,那么,便如同将自然界力 量归纳于心性之中。这样的内家拳,发的不是自己的内力,而是自 然界力量与自己内力合一。
12.立禅大成
大成之道非集诸多门派精华之谓,乃超越拳法、显化人生、领悟生命真 谛之意。王芗斋先生称为“大成”,实是要后人不可自限于招式的纯熟或功 夫的增益,而要以身正心,由法入道,进而融于生活,以心印物,最终体悟 生命,由儒入道,由道入佛,融中国传统文化精萃于一体,达到无边无碍, 不住于相,以物用心的境界。
大成立禅既是法门,也是指归。拳学之道是习练的载体,初旨是恢复人 体的良知良能。人生之道是融入生活的自觉,视拳理与生活为一体之两面, 是用大成立禅的状态来生活,以生生不息之机在日常生活中用万事万物觉悟 身心,并以各种形式来实践大成立禅之功夫。生命之道即自然之道,是习练 修为的法门真谛,是臻于天人合一的高妙化境。
大成立禅的修练,功法系统,体系完善,次第有序,理明法妙,是历代 先贤大德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并由法脉维护传承和发扬广大。求道之人, 欲凭一己之明而参其奥妙,往往会南辕北辙。若无法脉正途传承,急于功利 而谬解曲迎,更难领悟其理之高妙、其法之正旨。为学日益,不住于相;为 道日损,虚静通禅。要得法旨,除了个人因素、生活机缘,更需明师呕心培 养呵护。这样日积月累,甚至历经生死之劫,才能有所成就,真正趋于大 成。历史上师辈对法脉的珍视,往往超越了自已的生命。其中渊源,只有亲 历者才能有所体会。
【谈批】这样解释大成正中要害。学无上瑜伽密的如来藏, 不光是学佛法,还要精通世间技艺,通达各宗派的思想,可以说是 熔儒、道、佛于一炉。很多学佛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一说中州学派的玄空风水、紫微斗数,就起哄说我学佛不纯。他们不知道宁 玛派的祖师不败尊者,直至近代法王敦珠宁波车都懂得风水和占 卜。莲花生大士说“道次第”,一开笔便教人怎样看风水来选择关 房。敦珠宁波车还是戏曲专家,又懂得画画、写诗,这才是真正的 胜义与世俗两种菩提心双运。鸿坤这样来解释大成,等于我解释如 来藏,所以我才觉得将密法授与鸿坤,对大成拳法与如来藏密法都 有裨益,他的弟子们也应该领悟这一点。
图片15

图片16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图片20

图片21
13.说各家拳
练兵器很有讲究,古人练功夫没有长进的时候,用兵器找。兵器也分层 次,最易练的是刀和棍,它们属于粗兵器,过去讲年刀月棍,比较容易
掌握。
使剑讲人剑合一,剑里藏人,身剑融为一体,人剑各占一半。
枪为兵器之王,《手臂录》上讲:“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 也。”练枪就是要把枪性显出来,以枪用人,人要服务于枪性,把枪的灵性 激发出来,以无我状态为枪服务。所以,练枪很难,是一辈子的事儿。过去 的心意拳、形意拳是以枪演拳,尤其是八卦掌、老八掌,拿枪转更得劲。大 成拳枪意更浓,表现在手形上是半握拳,这样空练。
心意拳更古一些,立意高,难传承,拳不出门,只传戴家的人,过去有 句话讲,“只闻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一个猴蹲就是半天,灵性 出来了,动一下就回来。难练的是心,心意拳的真实,一般人不敢置信。
形意拳是李洛能把儒家文化更明确地展现出来,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 外,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是儒家的拳融合了道家文 化,其祖师世称“神拳”。形意拳更容易传承,但后来慢慢没落了,后人都 在形上做文章,越练越有劲。虽然有劲也有用,但结果是积重难返,最后失 去了本意。
人的身体条件很复杂,方向就会很多。猫就不一样,它身体轻盈,肢体 柔软,反应灵敏,但不可能练力量,再强壮也练不出大力量,所以,成就了 灵敏的特点。人就不一样了,方向太多了,譬如身体强壮就会彰显力量,从 这通道就延伸出去了。普通人就是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这在生活中确
实很灵验。这时,他思维的维度不会变,训练的方法也不会变。
对抗致胜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就掉入力量对抗的漩涡里出不来。不是 说力量不好,有力量当然很好,但还有很多方法、多种通道,不一定仅仅依 靠力量。一阵风就能把桌子上的摆设都吹乱了,这也是个通道,也是能量。 还有空,“引进落空”,它没用力,突然找不到了,很柔、很空,柔与空就 是能量;很刚、很硬,不能碰,一碰你就受不了,刚与硬也是能量。致胜的 砝码多种多样,譬如整体的协调,能阻止你发挥不出力量,或者让你出来回 不去等。若能利用这些方法,你会突然发现心里畅快多了,在对抗时你心里 会更踏实,赢面就更大。
大成拳除了有形之外还有一个无形,包括意识的无形、中神的无形、虚 空的无形、时空的无形,一下子多了四个通道;这四个通道再行组合,就会 有无数个变化,这些组合对方看不到、看不懂,甚至不知道你在组合这些 通道。
对抗也是通道,不过是心里执着的人才有的通道。执着的人听不进良 言,感觉自己真有力量、真有速度、反应真快,但不知道自己的力量、速度 已经在别人的通道里了,已经不是自己的了,他的通道已经给人家的通道夺 取了,可是他自己还不明白。
组合最后就是机和势,太极拳讲究得机和得势。
太极拳有几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不能“双重”,一个是“松”。人人 都说松,不知松什么,《拳论》有“松腰”一词,一松腰就有机了。太极拳说 “去双重、松腰、得机得势”,是说得机、得势就能达到我顺人背、沾粘连随、 不丢不顶、舍己从人。至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粘走、粘随等,都是手段和 显现,都是为得机和得势服务的。走是一种势,粘是一'种势,都是机和势。 老《拳论》上有人加了一个“动静之机”,是想表现得更清楚、更细致。可 是,这个时候都忘了动静,动静不参与了,脑子里没有了动静的概念,就像 没有粘和走的概念一样。要在机和势里面说事,不能在概念上说事。
朱元璋题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卷首
譬如写字,练书法的结体手法、练笔性的尖圆刚柔,都是手段,其实是 练心性的流露。心性的流露要借助手法和笔性,但也不仅是手法和笔性。赵 子昂的书法永远没有捺刀,李北海的书法永远笔笔转圆,这都是心性。
与大成拳的推手一样,我说拿中来干这个事,要借助这个手,其实不是 这个手,但必须要用到这个手,手的能力不破坏中的能力,不破坏心性的流 露,而且还必须用手来解决问题。就像拿着棍子一样,棍性可以施展出来为 心性服务,可是施展棍性还要靠手性来下功夫,好像书法要靠手法和笔性。
【谈批】评论兵器和各家拳法,鸿坤是用大成拳的拳理,我担 心他会开罪很多拳师。我知道他其实很真诚,根本没有恶意,绝非 故意冒犯别人,所以,我在这里替他向各派拳师道歉了。
14.说形意拳
聂德声有个练形意拳的师兄,练得不错,有功夫。形意拳容易练僵练 硬,他师兄练得绵厚,这不容易。他出腿趟着地,他的手伸出去一看就有郭 云深先生这一脉的传承。
郭云深先生老年时传艺给王芗斋先生,那时王先生才十几岁。郭老晚年 的形意拳比较高妙,教了王芗斋先生一个能粘着空气的法门。所以,冯子中 说:“我们练形意拳的都没练错,不过,我们练的东西是前半部分,后半部 分就是你练的大成拳的东西,别人练的还不是。”前半部分是指郭老早年所 教,后半部分是指郭老晚年所教。
粘着空气的东西就是把人融到虚空当中,虚空之气引动身体,所以就没 有外与内的分别。
【谈批】郭老所教的后半部分,亦即大成拳的东西,其实便是
心气无二,不过他们说是“粘着空气的东西”。
出去与朋友交流切磋有个好处,就是能觅得进步的契机,回来后可以不 停地往前推进。身上要有磨劲,出手如挫、回手是钩,这都知道;步若趟 泥、摩胫前行,这也都知道;还有肘不离肋、摩荡,手不离心、摩荡,这容 易困住,肘还要张开,还要呼吸,跟空气相磨。就这样一层一层递进。
有传承的人可能少了。跟空气摩你得有条件,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跟 身上摩,这样来回动作,是练形意拳。这样,手上的适应性就培养出来了, 内部活了,让它自己能呼吸,能呼吸才能健康起来,才能活起来。自己这样 摩、摩荡,一个是相摩,二个是鼓荡;摩荡时手肘伸出来,离开了肋,就自 然和空气摩荡了,这就是身体粘着空气走。倘如手肘伸出来便立刻用劲,便 不是粘着空气走。不粘着空气走,手劲便只能找一个落点,粘着空气走,便 不需要找寻落点,已经由中神来控制了气场。
形意拳讲严谨,而大成拳放开了,没有形意拳那样严谨的练法。他们自 己可能认为自己的东西缺乏这东西,实际上是有的,只是因为受到传授理念 的束缚,不敢放开,才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知道了就敢放开。
手上先有起如挫、回如钩这东西,步子再有擦拉地这东西,跟地试力。 手和手上的东西试力,然后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东西得有,这才完整。 你放大了,肋呼吸,手自由了,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肋呼吸的时候,和空 气照样还在摩荡状态,没有丢这个东西。
【谈批】上文所说的“东西”,便是佛家说的“如是”。这样来 理解,就等于是宁玛派由生起次第练到圆满次第,所以大成拳深合 密法,生起次第的觉受如是,进一步圆满次第的觉受如是,就是完 整了、放大了。所以,我认定王芗斋老先生一定精通密法,他跟法 尊法师、能海法师结交,学的可能是格鲁派的密法,因为他的拳理 有点西藏应成派的影子。
自由的手好像互相不搭杆,但还是出手如挫、回手如钩的状态。形意拳 的龙形脚、大成拳的穿裆腿都是跳起来练、跳起来用,与地拉簧、拉皮筋的 关系就没丢,这才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放大了,不拘于形式了。有些人 在对拳时,腿贴着地不敢抬,很认真,后手还有动作,“前手打人,后手用 力”,做得都对。不过,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要把这些东西搞对上,反而 不对了。为什么看着对,实际上已经不对了呢?对,就只要一个东西,那就 是“中竖起来”,除此之外,不但不能循规蹈矩,而且还要破这个规矩。说 是破,其实还要合这个规矩,破还得合,才符合这个东西。不要见人都“摩 胫摩胫”、两小臂乱挫,那不行。如是如是,那就对了。
【谈批】这个东西不失,应该就是如是如是,这是觉受的问 题。佛家说唯心自分别,唯心自显现,唯心所自见,是三个觉受的
境界。现在《拳论》所说,是唯心自显现的如是。
不能把拳术按初级、中级和高级划分,不能这么说。从发展进程上说,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平移的。现代拳术经过形意拳、意拳 和大成拳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能练到一定程度,我们不能说这个就比那 个高级。但人的思想是变化的,会越来越开阔,或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也在 与时俱进。如果论高低,难免泥古不化、故步自封之嫌。拳术产生的时代背 景很重要,可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年代,开始会形成一种规矩并逐渐固定下 来。后人认为老规矩不能变,就会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练拳的人,有些人 老说,“我们这拳没走样,几代人不变”。这种看法肯定是错的。人跟人不 一样,心跟心不一样,不可能用一样的东西把它们都串起来。他早年的拳法 和晚年的拳法都不一样,你现在还死死固定在一个东西上,说几十年都没变 过,那是固执,连自己都会受骗。没有不变的事物,觉悟的过程几分钟就有 变化,这样行,那样也行,都行。这都是形式,更重要的是还要破一些东 西。两个人一出手就能挂上劲,别人看着,哎呀!是真功夫!他一听就入了 心,放不下了,给人用时他也这样。其实,挂上劲就已经不能用了,他形成 了自己的一个东西,跟对方已经没有关系了。他应该身心放空,这才是随时 能用的东西。一些练拳的人感觉力量很完整,还欣赏这种完整,其实这也不 能用。你得慢慢把这化得没有,没有的“有”才能用,感觉对方出不来你 才随时能打,把对方定到那儿了。若不是这样,別人看你表演时,自己还觉 得挺美。人们都贪图这些东西,抱着不愿放。
【谈批】佛家说,觉受一定会有变化。初学的人,他的觉受一 定跟老修行人不同,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他会很喜欢自己的觉 受,不肯舍弃,就像练拳的人欣赏这种完整一样。其实,从来没有 完整,除非成佛,才能得到圆觉(圆满的证觉〉。所以,表演拳法 会觉得挺美,但不能贪图这种感觉。正如修法的人,不能贪图自己 喜欢的觉受。
意体出来,两人一照面,对方的瞬间反应变慢,你就处在控制打击的状 态,这就决定了两个人构不成对抗,而是对方等着你打他。练拳就练这个东 西。两个人一照面就虚实开合,你能否打对方,对方能不能打你,就看能不 能合上。如果对方失中、失神,就是你做对了;如果你突然感到自己失中、 失神,就是对方做对了。就是这一下,你要真懂。
不管面对多少人,你只要往跟前一走,所有人都处在挨打的状态。慢慢 感受这个东西,感受这个气场,你就知道,一上手,对方无论多少人,他们 的神都被夺了,这就是神拳。形意拳过去也叫神拳。
【谈批】夺对方的神,等于修密法能自然得到气场。走到老修 行人身边,常常会感到他的气场。佛和菩萨的气场就是圆光。
15.练拳三境界
练拳有三个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完善自身的资本。这有几个途径,一个是揉身、揉筋,一 个是站粧。这两个东西可以把身体弄得很棒,别人要打你,一时半会还打不 伤;你发起蛮牛劲来,一般人还打不过你。很多人以为这是功夫,其实这还 不是功夫。
第二种境界是自身有技术。有了资本,还要有技术。你拳头来了,他身 体会变一下,会运用一些身体的生理结构和自然力学结构来应对。懂得这个 层面,常规的用已经有了,很多人就停留在这个层面。
第三种境界是大成的层面。不仅仅是技术,是身体具备了这种能量后还 要气化掉。跟对方合上,没有自己,用对方,对方的动就是你的动。这是超 常规的功夫。
有人说,自己有基本功夫,力量大、速度快,别人没功夫怎么样怎么 样。如果你是火车、汽车,力量大、速度快,前面放个东西你能撞;但别说 撞飞机了,就是空中的风筝你也撞不了,因为不是同一个维度。我们练的是 空中的东西,气中的东西。所谓有功夫的人,说的是地上这个维度的东西。 所以,心要过关,心不过关你就是火车、汽车的状态,地上这个维度的状 态,不是飞机的状态。心里过关了就是飞机的状态,超越了地上这个维度。 为什么要懂得禅宗和密宗?就是为了让心能超越种种维度,连飞机的维度都 超越。可以说,进入禅和密的状态后,一切维度皆不落,所以没有前后上下 四方。
【谈批】前两种境界都是识境的境界,永远落在名言概念,所以有局限,永远只能跟着技术来打,打时还要猜测对方用什么技 巧,这不是任运圆成,他的圆成靠思维。
第三种境界便是立禅的境界、入密的境界,这样才可以任运圆 成。任运不是随手,是凭觉知来出手,手到气到,所以可以圆成。
16.站桩要领
神气由膝生起,心、腰、肩颈皆松。中国文化讲整体,灵机产生的状态 就是整体,只要有生机就是整体,没有生机就不是整体。整体不是练得很 整,很整只是形式,那是僵硬,其实不是整体。整体是活的,上下相随、内 外相合,身内与身外通透,这才是整体。
胸部不能挺,但是不能像含胸拔背,形上含胸拔背是错的。不含胸,是 畅胸实腹。畅胸实腹是秘传,含胸拔背是意不是形。
胸部通畅,腹部实在,小腹松活;神气在膝盖里面,灵气在头顶,这才 是粧,这才是站粧的秘诀。肩膀是沉的,肩沉气按,肩膀一沉气就下来了, 肩膀一提气就上来了。
似笑非笑,似笑非笑了出来弹性状态,身体的这种灵机状态就把习气给 断了。你守着这个身体的灵机状态的时候,习气就进不来。然后似尿非尿, 心胸就开了。似尿非尿的时候就不对抗了,然后再体会膝盖和腰,和腰连起 来。站一分就有一分收获,要保持这状态。
学会了站粧就没有了秘密。如果不动手,就是真正的无手了。无手,身 体就是手,把手闲起来了,本体就动了。
【谈批】站桩之法真的是千古不传之秘。照这个原则来站,就 等于密宗修心气无二最后一个阶段的“净息”。净息是住入法界生 机之中,得法界生机之气,也可以说是自己的无分别意,能驾驭法 界生机之气。如果晓得这个道理,同时知道怎么修,再跟这些站桩 的秘传结合起来,那便是人与法界的自然结合。这是修禅修密的极 高境界,名为“禅那”。
17.练习听劲
没有敌意,只是感知;没有对抗,只是连接。
你有敌意心就紧了,你有对抗就变成敌我两个东西了。它本来是两个东 西,你一连接它就是一个东西。成了一个东西,你就是主宰,因为你腰是松 的,让对方腰紧,打他的腰眼。怎么打?就是一碰他,用你的腰拱他的腰。
再没有具体的方法了,方法就是多听。两个人用手多感知这个劲儿,多 听这个劲儿,有时候拉一拉、推一推。
这样只是练习,不要认为这个就是连接,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但是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你了解这个东西。你可以不用劲,你也可以用劲,随便, 不过一定要听劲。不是用耳朵来听,是用手来听。手能觉知,不是靠触觉而 知,是用无分别心的感觉来知,这知就是听。
听劲最能检验这个心了。有些人的心落在概念分别,遇到力大的人,便 根据分别来反应,最容易硬来。这不对,遇到大力还是这样,你的心不变, 无论进退都守住中的状态。硬来不行,凭觉知找一个合适的落点,随意适应 地来找,总有一个合适的落点给你找着。如果对方水平高,你感应不到合适 的落点,只要守着中神,突然一下就会找到合适的了,这就是任运。所以, 你的中不能丢,神不能被夺。推手就是守这个神,能够保持守中守神,一定 可以任运适应对方。
不能一上来就弓步,整个后腿都往上了。你要老是跟力量小的人推无所 谓,若突然跟力量大的人推,就容易把你的分别心调出来。此外,你还不能 靠分别心来判断自己已经找到了,这就不是凭觉知而得的任运。怎样才能令 觉知不落分别呢?还是我们说的这个东西,守中守神而立禅,立禅即意,由 于意与气无二,便能在气场中找到通道。
【谈批】这里说的听劲,亦已说明由心气无二而任运圆成,由 此可知大成拳的要诀实在于心气无二。
18.这样打法
若对方喜欢用劲,一上来就用劲,你就用他的劲,要使来劲成为你的 势,空着打;若对方一上来不爱用劲,你要叫紧了,就是让他的精神紧张, 然后再打。
说“空着打”,不是吓他一下,是把对方引到无能状态再打。还有“死 了打”,是把对方搞入僵硬状态,然后再打。“空着打”和“死了打”两种 用法都不是对抗,也对抗不上,一个是无能状态,一个是僵硬状态。
对付僵硬状态的“死了打”,是对方不能发功,自己可以发功。空着 打,自己是省事了,不过也得发功,只是不显露,不显露自己发什么功。两 种打都是用中。用中,身体便不执着惯性,碰上喜欢用劲力的人,他一发 劲,你自然就形成了这个东西,所以有势,因为他的劲已经落空。碰上喜欢 发短劲的人,直接就把他叫起来。喜欢短劲的好挫,他挫出来就回不去了。
要懂得怎样打,须先立身中正,身体才能左右旋转。只要对方扑你,你 就立身中正。立身中正的好处是立轴转,杨露禅所说“全凭脚下变,全凭立 轴转”,就是这个道理。
【谈批】我不懂拳法,也从来只是挨打不还手〈小时候就常给 老妈子打〉,所以这些我都不敢批。不过可以说一句,用“中”真 的很要紧,身不中则意不中,意不中则气不中,气不中必多杂念。
跟人对拳,如有杂念,必败无疑。

浏览1,0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