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武术和足球都是从荆棘中绽放出的花朵
忙碌在“武林大会”赶飞机奔火车的风尘仆仆步履匆匆的旅途中, 能打开电视于我已经是现实生活的奢侈了。电视中播放的正是欧洲杯 足球俄罗斯——荷兰进军四强赛,比赛很激烈。球场如战场,无论怎 样布阵、怎样攻守、怎样兵不厌诈、怎样制造战机,怎样的战略战术, 都跑不出孙子兵法,跑不出三十六计。简如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足球场 上金戈铁马,用尽心机犹如生死搏杀,与用兵无异。有人说足球赛是 人生的残酷寓言。开赛的哨子一响,队员们就开始了他足旅的奔跑, 前方一个足球,人人都想抢到那个球,抢到了还得用技战术盘带过人, 张皇四顾左突右冲,留意所有方向的出腿与伸脚,还得占领最佳位置, 有时还没反应过来呢,一道阴影,球已经没了。一切再接着重来。人 累了、伤了、跑不动了,但你不能停下来,即使是爬都得永远朝着足 球的方向。因为在体育场上胜利者赢的是骄傲,失败者赢的是悲壮。
赛场从来都是战争的缩影,战争的残酷必然会被体育带进赛场。 武术亦是如此。在擂台上比武,有时暂短的一瞬就是一切。它靠的是 身手、力量、智慧。武术的打擂如同打仗,它无视血统的贫贱富贵, 一视同仁。它要求擂台上的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一拳一腿的迅速容 不得推敲与犹豫便可一目了然,武术的真打实作来不得半点矫情和华 而不实,因为在体育面前,它要求的永远是内在的实力。
我时常在想如果以全攻全守的、高对抗的思想来训练武林大会的 参赛队员结果会怎样?我们队员身上的武术的进攻意识太少,大概只 有40%,而防守意识并没有达到60%。在各个训练基地,一旦发现 某个队员在不经意间闪现出一线勇猛打进的意念,我就会及时给予肯 定和鼓励,期望他把这无意间的灵感强化为终生铭记的实战理念,并努力碰撞出心灵深处武术进攻灵感的火花,进而努力将这些细小的火 花培育成熊熊火焰。
纵观武林大会一年多的赛况,我强烈地感到一股浓重的浮躁风气 弥漫在武术擂台上,有些队员急于要成绩的浮躁心态,使得中国武术 界的“武”迷们不能静下心来公平地审视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 术要想进步,也必须有勇气付出接受别人批评和责难的代价,因为中 国传统武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其实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只有武术的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这种现象。拿武术跟足球比 较而言,足球在发达国家,无论是巴西、德国、意大利,还是英格兰、 荷兰、西班牙,无论是教练员对球员,还是媒体对球队,赞美的颂歌 总是寥若晨星,而批评的言辞永远是铺天盖地。但是,我冒昧问一句: 中国传统武术及队员,你做好冲击泰拳并接受这个代价的准备了吗?
其实今天,武林大会经过一年半的洗礼后,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 期望在擂台上看到令我们眼睛发亮的技战术;我还期望“武术大师 们”能够撒豆成兵,能够指点江山,能够教给孩子们“神奇的功夫”, 令传统武术一夜之间脱胎换骨,让我们的国术马上所向无敌。但这仅 仅渴求,这样的渴求只能说明一些人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仍处于极端幼 稚和武打小说阶段,而这些幼稚的念头一旦在圈内或者媒体形成一种 意识后,中国传统武术便离开了理性。
武林大会,曾让女人爱看,是英雄崇拜;让男人爱看,是发现心 目中的壮士;让官员爱看,是因为武术是他办公室休息时的一杯浓浓 的香茶;让平民百姓爱看,是因为它像家常菜后最热气腾腾的酸辣 汤……真的,没有比中国武术和足球更能折磨我的心的了。
武术和足球都如人生,许多事情不是想清楚了才做的。比如今天 的欧洲杯足球赛,我竟然也成了一个热心的看客,并且还从中体验到 了沉醉和激情,此种沉醉与激情虽然短暂,但它又告诉我一个道理: 不了解足球,等于不了解体育;不了解武术,就等于不了解我们自己。 因为无论是武术还是足球,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它都是从荆棘中绽 放出的花朵。
后 记
本套丛书完稿,抬头看,窗外已是一片曙色。关空调,关电灯, 走到户外,暑热未散。视野的不远处,一楹灰墙黛瓦的四合院隐约可 见,天空中飘出了古琴声……
我心中充满了太多感谢!
有太多人曾经与我的生命与我的事业有关联,而造就了今天的我, 这本书中到处都有他们的影子,我的父亲、徒弟、学生、朋友和同行。 曾经拥有的就永远是我的珍藏……
本系列丛书在成书过程中经过多方策划、调研、取材、组稿,先 后有部分体育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参与。这是 两个当今社会最具时代特征的群体的结合,让延续着中华武术的群体 聚集了时代精神,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切磋、 相互提高,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武术融入市场。这也是本套丛书的意 义和目标所在。
丛书以武术为载体,为渴望学习武术并且要为之继承弘扬走向武 术职业的人们,提供了一整套提升自我武术素质、适应都市生存法则、 参与就业与竞争、拓展生存空间的人生本领。由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 人历练为功夫在身的强者;由头脑简单的人修炼成高素质的武术文化 者。功夫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你习武过程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优秀武术人才,他们靠着自身奋斗,让武术成就 了生命和智慧的最重要的一笔“财富”。
鉴于本书读者群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视野和阅读兴趣,我尽己 所能以普及梅花粧拳基础练法的形式将本系列丛书通俗化,力求使该 套丛书成为语言简洁、文字通俗、图释清晰、信息丰富、哲理深邃、 情智淋漓、习练轻松的武术读本。我希望自己的这一尝试,能为广大 武术爱好者、武术工作者、白领青年、商贾政要开辟一块认知中华传 统武术——梅花粧拳知识的园地。
特致谢忱:北京日中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历时两年倾力打造,为 本套从书的编印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丛书在编纂过程中,朱 宝东、王培建、安家臣、张家振奉献出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全书的图 片摄影部分由陈建华负责,张铨福文字打印校对统稿,在此一并表示 感谢!特别鸣谢为本套丛书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内容编辑呕心沥血 作出贡献的工作人员!
还要感谢这些年来参与过我武术生涯的徒弟们,在你们身上,我 看到你们敞幵的视野和拼搏的勇气。每一次和青年人一起切磋的感动 都滋养了我武术人生的生命。
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指导过我的同行拳师和朋友。谢谢你 们对我的欣赏与拥戴,是你们给了我滋养与支持,让我坚定地在武术 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也谢谢在我成名后曾经带给我伤害,而让我一次又一次勇敢地面 对自己的朋友。
另外要说上一句的是,作为尝试,本套丛书力求用随笔杂文的形 式,深入浅出地解读自己武术生涯及都市生活的感悟,由于自己水平 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这“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但愿这套古朴典雅的丛书有如 池塘的翻卷荷叶、袅娜荷花,带给您几缕清新,几丝凉爽。
浏览7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