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国武术发展要有“大武术”的认同观
在泰安参加“中华武术” 30年颁奖盛典以及“中国武文化高峰 论坛”的研讨,济济一堂的武术界、文化界、影视界、书画界、企业 界等知名专家、学者在一起共同研讨中国武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究中 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此我也思考了一些武术发展的问题:对于 中国武术来说,正是由于不同的拳种不同流派构成了中国武术大众结 构,所以对之认同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
时下的中国武术发展,无论是从民间大众参与的武术套路、拳种 流派来看,还是官方认可的武术套路、拳种流派来看,对于中国武术 博大精深的认同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存在的根本缘由, 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武术套路、拳种流派认同程度的不 同。其主要表现在:政府高度认同一些所谓的精华流派,认同那些所 谓的官方武术;而对于那些地方性武术拳种流派的认同程度就显得相 对较低,甚至于不屑一顾。正是由于认同上的不平等,才使得今天的 中国武术进入了需要保护和抢救的境遇之中。所以,在政府管理部门 和社会团体、社会个体中,我们应该倡导对不同拳种流派、套路的普 遍认同和接纳,倡导一种多元的认同态度,从而使中国武术再现多姿 多彩和百花齐放的发展图景成为可能。
历史上的中国,由于疆域的广袤和交通的不发达,虽有些普遍流 传和相对普及的武术拳种流派、套路,然而与之并存的更多的是十分 复杂的、传播范围狭窄甚至是秘不外传的拳种流派和套路。也正是由 于上述原因,中国武术具有了庞杂型、多样性和神秘性。正如文化的 多样性决定着文化的丰盈、饱满和厚重一样,中国武术的丰盈、饱满 和厚重并不是建立在几个拳种流派之上,更不是由几个“传人”可以 积累起来的。
由于中国武术当代发展中政府主导型体制的主宰,只对几个拳种 流派实施政府层面的认同和推介,只对几个代表性人物实施所谓的“真 传”认同和标榜,显然不能全面保护中国武术的生命力。而现阶段这 样的实施法则,也只会导致多样性的中国武术统一化、单一化。只关 注官方的新武术,认同官方的新武术,就必然排斥传统武术。因为, 认同的反面就是拒斥。所以,选择一些代表性拳种,创编一些简单易 行的套路,推介一些名家作为代表,来推广、宣传、普及中国武术固 然重要,也的确是一种传播中国武术的好方法。但过度地强化这些拳 种、这些套路和这些名家,往往就会拒斥了更多的拳种、套路和武术 人,从而直接导致中国武术多样性的降低。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武术院做了一次地毯式的中国武术挖掘 整理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所谓的129种拳种流派(现有131 个拳种之说),但今天在我们视域中真正存在的拳种流派还有多少? 我们的武术工作者又有几人能够全面地记住这129种拳种的名字。今 天的我们,也许只知道教科书上的那些拳种流派,只知道武术竞赛中 出现的那些项目。而更多的已经被我们认可的拳种流派,由于我们工 作中的喜好和自身的无知,在挖掘整理过去了近30年后消失在我们 的视野之外。进而导致今天的中国武术变得枯萎、病态和轻浮。究其 原因,笔者认为仍是认同的问题。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没有在工作实 践中很好地将这些我们认可的129种拳种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宣传 和推广。没有被宣传和推介的那些拳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在社 会中不被人们认同。不被社会成员认同的拳种,消失也就成为必然。 对于现在的武术认同问题,我们还存在一种学理上的偏见,那就是我 们自上而下地坚持中国武术拳种流派的129种这一数字概念,我们根 本没有思考这129种拳种流派是由人创造的这一关键问题。所以,长 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当代武术人的创造力问题,压抑和限制了当代武术 人的创造欲望。因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武术界只认同历史,只认同正 宗,只认同嫡系。我们忽视了创造是文化延续最根本的动因这一铁律 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只持有守旧文化心态的文化
保护和发展策略,必然使这种文化越来越缺少活力,传统武术今天的 境遇正反映出这样一个结论。所以,从认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对 当代武术的创新和新流派的形成给予一定的认同。只有这样,传统的 延续才会更加充满活力,中国武术才会更加繁荣。
总之,要解决好中国武术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建立“大武 术”的认同观是非常重要的。对“传统武术”的认同是继承的需要, 对“新武术”的认同是普及的需要,对“新拳种”的认同是发展和创 造的需要。认同应该整体平等,而绝不能有失偏颇。因此对于中国武 术而言,对不同套路、不同拳种流派的认同,则是保持中国武术多样 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十四、中国武术必须站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套路和内容非常丰富。 然而真正称得上精华的东西却是至简至易,普通平常而又深奥莫测, 比如变化多端的站粧。从古到今,凡是武学上有所建树,有所造诣的 武林泰斗,功夫巨匠,技击大师莫不出自于站粧。梅花粧拳,少林拳, 武当拳,峨嵋、昆仑各派拳法的修炼对站粧都极其重视,必须首先要 练好蹲马、站粧。拳家有云:“未习打,先站粧”“无腰无马不成功 夫”“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 这些都说明了站粧在武功修炼过程中极其重要。
站粧是我国武术传统的基本功,犹如万丈高楼之地基,无基则无 以成高楼。少林寺千佛殿地面上有四排共四十八个陷坑,据说这是历 代僧徒站桩踩出来的脚窝。
站粧是武术中最独特的修炼方法。它是以静站的方法养练气息, 增强力量,锻炼周身气血的活畅,达到强身、健身、养身、防身的目 的。站桩的桩字取义于“桩”,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说像“树粧” 那样静止稳定不动,在不动中修炼内脏气息的调动,锻炼劲力的增长, 即所谓“静中求动”;另一方面则是说通过粧功的锻炼,气息调动了, 劲力增长了,下盘能够像粧那样稳固不动。因而梅花粧拳秘诀里说“站 粧(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所以不论什么 拳种几乎都得“练功先站粧”。
我在《中华武术》中见过这样一段话:“站粧为诸拳之基,为使 打下最难的功夫基础和铁打铜铸的身子,必须坚持日日练,月月练, 年年练,持之以恒,勿求速效,由微而著,以此为学拳入门之捷径。” 而且还说:“练此(站桩)之法,从不能投机取巧或一站而起,必须 以憨厚傻直,悟性不假之精神去练习,以咬钉嚼铁,意志苦坚,硬如铁打的汉子去锻炼。究其成功之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站立其上也 能‘坚实咬定,推挽不坠,振摇不动,异常惊人’。而后所学的一切 拳法,打法,击法等等,均可疾速收到惊人罕见之效也。”可见“成 功的根是苦的,而果子是甜的”。
站粧不仅是习武者走向武术圣殿的云梯,修炼精深功夫的捷径, 也是功效卓著的医疗方法。站粧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无副作用,不论 室内室外,摆好姿势,站立不动,犹如树粧,自然呼吸,全身保持“松 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从而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 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的境地。站粧的时间愈长, 疗效愈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站粧疗法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深 沉、广泛地抑制下来,使身体各组织系统增强抵抗力,使身体机能得 到调节、增强和提高,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目前,中国武术运动的练习有日趋于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的形式, 练套路的只追求表面动作的美感,练散手的只追求结果的胜负,至于 下盘的稳实有力,周身四肢内劲的厚实与否则不予考虑,造成下盘无 劲,心浮气躁,飘忽不定。我父亲韩其昌曾说:“诚以一般拳家,多 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烦冗,奇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 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 残而致颓废,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 ”字字珠玑,切中肯綮, 不得不令人深思。不练站粧,难以达到腿脚稳固,自然有力,行拳走势, 气不上浮,拳不紊乱之境界。拳家曰:“拳把若不知炼气,纵有仙招 不足恃。”这说明没有站桩的炼意炼气,拳打得再好,再出色,再到家, 再成功,也是微不足道,不足以恃,永远是关在门外的门外汉和半面 俏的拳家。韩其昌先生还说过:“欲知拳真髓,首由站粧起。从不动 中求速动,从无力中求有力,从拙笨中求灵巧,从平常中求非常。” 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为原则,那么集 强身、健身、养身、防身于一体的站粧算不算是武术的精华?回答是 肯定的,并且是精华中的精髓,应该发扬光大,而不应该像糟粕一样 被剔除。目前能将站粧功法纳入中国武术教学内容的有多少学校?每
天练习套路和散手的运动员练习站粧的又有多少人?诚然,站粧是苦 差使,也可说是自找苦吃,然而这种苦中有乐,苦尽甘来的滋味是一 般人难以享受得到的。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炼,不经过循序 渐进,长年累月的积累,想一蹴而就,甚至一步登天,达到武术的顶 峰是不可能的。这也许正是目前中国武术难以发展和进步的症结所在。
可能有人要说:“站粧确实是好功法,然而它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的传统练功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 奏。”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狭隘观点。优秀的传统武术练功方法只要 有利于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国 民精神的发扬,又怎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它的价值呢?只要十年能 磨出一支宝剑,又何惜十年工夫。
中华武术要继承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推崇的站粧功法,要将站粧功 法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精华部分予以普及和推广,走出中国武术特色 的发展之路,使目前困惑的中华武术少走弯路,循序渐进,参透精髓, 直达武学理论和技术的最高境界,造福于世界,造福未来。

浏览7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