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武术文化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
最近因为武术的各种赛事而奔走各地的同时,还在紧锣密鼓地整 理央视“百家讲坛•传统武术史”的讲稿。越发觉得民族文化是国家 和民族的灵魂。
我不是传统武术的创作者,而只是传统武术的学习者、整编者和 传播者。奔忙于中国典型的市民社会和乡间民坊百姓拳民中,以武术 的演练和切磋来缓解筋骨和情绪。可以说民间传统武术文化越在坊间 越比在大都市发达,而武术、京剧和中医却鹤立鸡群地超越了民间通 俗文化,幸运地做了国粹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代言者。传统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外国人来中国以后,一定会看故宫、胡同,这也 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但我们保存胡同,不仅仅是为了外国人看。一个 城市有一片历史遗产,就有了历史,有了研究价值,有了记忆的价值、 审美的价值,有了旅游价值和观光的价值。而武术正是烙有华夏民族 保家卫国抗御外寇历史的文化印痕,成为武术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重要 单元。
中国武术文化中也有很精致的东西。但是我们在对外宣传时,曾 把这样花拳绣腿的东西拿出来迎合外国人,以为人家会欣赏,其实不 然,外国人更喜欢古典的、乡间的、根本的武术。我们武术人就更有 责任介绍武术中最好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武术人必 须具备很好的眼光,挑选出能够代表武术最本质、最具审美度和文化 度的原汁原味的武术拿给外国人看,我在陈家沟就看到了这一幕很是 让我感动。
如何用武术文化的形式说明中国?过去人们一谈起中国五千年的 文化就是“光辉灿烂地大物博的文化”。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因 为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后代不像日本、法国那样对自己的文化顶礼膜拜,如果我们的后代不继承自己的文化,那我们的文化就 会变成“死”的,变成“过去的文化”。
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世博会圆满,体育的发达等都 快速融入了世界。人们心理上自然而产发一种想抓住自己的“文化重 心”的欲望。张艺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拍摄《红高粱》,表现了 中国的阳刚之气,可紧接下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都揭 露了社会的阴暗面。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强大,要求我们要标示自己 的身份。这种标示不能拿精英文化,拿李白的诗不行,齐白石的画不 行,只能选择民间文化。于是,大家又找着了两样东西:一是唐装, 一是“中国结”。这反而让城市少了些记忆,没了刚毅。
我去过法国,法国的墓群和古建筑保留得无可挑剔。为什么法国 对文化建筑保护得好?因为他们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众所周知,知识 分子有其前瞻性,这一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眼光不仅要站在现在看过去, 还要站在过去看现在,这些都是需要良心和勇气。
所以民族文化的灵魂瑰宝,不仅要写文章呼吁,而要用具体的行 动去做表率。无论是武术,还是京剧,都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它需 要唤醒公民意识,首先要有人觉醒,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公众和拳民。 作为武术大宗师韩其昌的后人,无论如何都请拳民记住我是一名武术 家,我会不断努力!
匆匆忙忙的2012年结束了,回望2012,辉煌灿烂,令人依依不舍, 感慨万千;立足今日,展望2013,我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并且我深信, 它是不俗的、值得期待的。未来似锦,令人向往!借助博客,老韩我 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元旦休息三天,除了回顾以往的匆忙外,想到“大武术观”这样 的问题,更多地想到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概念的界定。二者既具有武 术体育的属性,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它的内容是庞杂的,所以分类的 形式也是多样的。武术按运动形式分套路运动和实战技击两大类。套 路运动又包括许多拳种、械和对练等;实战技击则决然是一招制敌等。 武术按照功能分类包括:学校武术、健身武术、竞技武术、实战武术。
参加了 “国际微电影金微奖•武术论坛”后,本人认为从功能分 类的角度分析,可以加上影视武术。依此按照武术的功能分类仅仅是 其功能上各有侧重罢了。
那么回到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的话题上说,学校武术是在学校开 展的各种武术的总称。学校武术的主要价值功能是教育、健身和文化 传承等。影视武术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所涉及的武术元素的总称,包 括以武术为题材的影视、影视武打设计中的武术动作和武侠思想为主 题的影视等。影视武术的价值功能主要有衬托作品情节和主题,武术 文化和精神的宣扬,以及教化等功能。在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的结合 上,我的徒弟夏云飞的云飞武术学院做得最为突出。我想从以下几方 说说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
(一)大武术观视野下的学校武术
早在上个世纪初,武术就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走进学校。新中国 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学校武术的开展。从最早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指导方针为主,到“健康第一”,再 到新时期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学 校武术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但武术高等教育 始终把培养更高级武术专业人才作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比如我们公安大学的警体系,始终以培养武术高精尖人才为主要的教 学目的,一招克敌是铁法。
当前形势下,学校武术的开展不是很成功,许多大学生和青少年 喜欢武术,但不愿意练武术,习武人群明显少于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新兴项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武术观的指导思想下,我认 为学校武术开展的方式和目标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承担着武术人才培养任务的相关高等院校首当其冲是改革的探索 者,因为它决定着武术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武术教育的发展 和未来。在大武术观的影响下,应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重新认识武术, 界定武术的内涵、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从社会需求和与 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的角度,拓宽武术专业领域,开发武术教学 内容。
例如,现在有一些高校在尝试着开设影视武术专业、武术表演或 体育表演专业等,这正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武侠影视发展了这 么年,从事武打的演员或武术指导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人才:一类演 员是多年练武出身,缺少表演的专业功底,在实践中摸索;另外一类 演员是有表演功底但没有武术基础,只有借助特技一味地追求影视效 果。这种状况极大制约了武术影视的发展,应该从真正的武术自身找 突破口,深挖武术自身的技术和文化内涵,找出与时代同步的武术价 值。高校作为武术人才的培养摇篮,通过武术影视表演专业的开发建 设,在就业、武术产业和武术影视产业等方面都将有广阔的前景。
在抓好武术人才培养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武术进中小学,保证中 小学武术师资力量。抓好武术学校和中小学校武术教学训练工作,增 强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后继。继续推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积极做好武术健身操、武术表演和武术段位制教学等进校园的推广工
作,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步掌握武术技术和知识,推动武术的后备 人才培养。在传承武术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以当今社会核心价值 观为核心的尚武精神与武德情操。
(二)大武术观视野下的影视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以武术为载体,影视武术又是以影视为载体,因此, 影视武术是宣传和推广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也是折射武 术文化的一面镜子。影视武术的制作在满足了观众欣赏需要的同时, 也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诠释武术文化的内涵,体 现武术文化承载的时代精神。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观念不断更新,对 影视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武术艺术化的表现通过屏幕给观众一 个全新的展示,同时,通过对影视武术的欣赏,不断提高人们对武术 文化的关注。在大武术观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武术的艺术性,不是一 味地追求影视特技制作的标新立异和暴力美学,而是挖掘武术自身技 术体系和文化内涵,反应时代主题,与时倶进体现当今的核心价值观, 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比如,春节晚会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 武术类表演节目,观众们交口称赞,叫好声一片,究其获得成功的原 因,并没有什么特技制作,而是在主题创意和动作技术挖掘方面下了 工夫。
影视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 的重要途径。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每一个国 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发展活力的。 当前各国都在釆用各种对策以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的影视 产业中,武术影视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报道显示,武侠电影 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出口,每年的武侠影视产量几百集。有众多学者认 为,武侠影视是中国人唯一可以与西方影视相抗衡的影视类型片,武 术影视作品通过武术展示中国,所以这些年来,影视武术几乎成为中 国文化在全球得以展示的一种特殊文化载体。无形中武术影视作品承 担起宣传国家形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因此,武术影视作品的 文化定位应该对内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外紧紧 围绕文化品牌和国家形象的定位。应该说,影视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与之相适应的也有不同的国家形象定位。
(三)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
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的对接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虽 然价值功能不同,但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大武术观的背景下,学 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的对接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 用的相互性、艺术的相通性、教化功能的互补性和时代精神的共同性。
第一,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学 校武术的教育可以培养影视武术表演的人才,对影视武术的发展是直 接的推动力,影视武术的精彩纷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武术, 对学校武术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学校武术的积极开展培养了大批的 武术人群,这些武术人群也是武术影视的忠实观众,对武术影视的票 房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影视武术的形成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体系,是 学校武术课程内容改革的借鉴。影视武术在影视中呈现的特有的意境 和精神,也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有益补充。武术影视的创作主要是以武 术为源泉,学校武术教育倡导的武术武德思想和武术文化精神是武术 文化的主流,也是武术影视所遵循的思想主题。
第二,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的艺术的相通性。武术 的艺术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学校武术中的教学艺术和 影视武术的创作艺术具有同源性,因此,二者在艺术上是同源的,也 是相通的。在学校武术教育上,以幵放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创 新的方法,使学生注重过程的体验,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迸发创意灵 感,培养学生的武术编排能力和武术艺术表演的表现力。特别是影视 武术表演的教学,应以技术为外缘,以艺术为内核,内外兼修,继而 培养出高层次影视表演和创作人才,进而建构起影视传媒文化产业与 高校影视教育的和谐对接渠道。
第三,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的教化功能的互补性。 学校武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地、科学地学习武术技术,使学生对武 术有一个客观的理解和掌握,在对影视武术的欣赏中客观地接受。武 术影视不仅有高超的打斗场面,极强的刺激性,它还包含着一定的武 德含义,这是武术影视的思想主线,比如,劫富济贫、尚武救国、惩 恶扬善等。
这些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人格形成和思想修养得 以陶冶熏陶,对于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的人格,净化心灵和提高爱国 主义情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的共同性。 新的时期武术文化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仍在传承和发扬,比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还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在与时倶进。当前社会形势下,促进 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已经提上日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建设 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时代精神纷 纷提出,正说明了中华民族“如何在和谐中求发展”的时代主题,这 也是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展共同追求的时代精神。
(四)结语
大武术观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它的提出为研究武术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大武术观视野下,武术是有生命力 的文化,武术的生命力是挖掘适合时代主体的武术价值、精神和使命。 学校武术和影视武术的发展要与大武术观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指导武 术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影视和武术的结合缔造了影视武术 的艺术特色,使中国武术名扬世界。学校武术教育和影视武术创新发 展的紧密对接,将推动武术重塑辉煌,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有利于塑造国家文化形象,让中国武术影视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 国武术,乃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世界名片。
浏览8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