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夏至、端午与练武
夏至节气还是一个传统节日,甚至有观点认为端午节就是源自夏 至节。古时“夏至节”又称“夏节”,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 灾消年丰。《周礼》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周代a:至 时,人们应要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亦云:“夏至日, 祭地,皆用乐武。”
到了宋代,夏至日便作为节日之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谓之 “朝节”;清朝又有“三时”之忌讳的规定,即居人慎起居、禁诅咒、 戒剃头。
概而括之,夏至既是一个避暑消夏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浓 厚祭神风气的节日,流传至今吃面、吃馄蚀的习俗都与在这天祭神有 关。还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也有说夏至节气是阳 极阴生的转折点,有首《九九夏至歌》是这样唱的:一九至二九,扇 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 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 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故而夏至的“至”有极点之意,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 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古时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是说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 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 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 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 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日,在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太阳角度最高, 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 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那么夏至日对于练武的人,又有何讲究呢?刚才我们引用了《史 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武”。
也就是说到了“夏练三伏节气(冬练三九)节气”。从冬到夏习 武人练功是不能不间断的,如常言“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 松”,其另一层意思是说,这个节气练武术更是为了磨炼意志,冷不 惧热不怕。即使是三九严冬、主伏大暑也难不倒练武人。
这种恒心和毅力是极可贵的。然而,随着季节的变化,武术锻炼 的内容、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和调节。为了保证锻炼的效果,在提倡在 坚持不懈地刻苦锻炼的同时,也要讲求科学性。
“夏练三伏”并不是要求人们在炎炎烈日之下练功,夏季练习可 以选择比较阴凉而又通风的地方。闷热的地方练拳,身体消耗甚大, 容易中暑。当练得满身大汗时,又应注意不要到通风口或电风扇前吹 凉,否则不仅易感冒,肩、腰、膝也容易因吹风而受寒。
此外,夏季气温高,比较容易活动得开,准备活动可以适当缩短 些,但是却不应不做准备活动上来就打拳挥棒。人体生理上某些器官 总是有一些惰性,各关节、韧带、肌肉也需要预先拉开,以适应大幅 度而又转折多变的动作,这样才能防止受伤。
遇上大暑炎热天,体力消耗比较大,可适当减小运动量和强度。 就套路练习来说,可少练些整套,多练些半套或分段、组合,以研究 技术、提高技术为主,不要盲目地拼体力。
夏天练武出汗多,常常需要大量补充体内水分,最好少量多次地 饮水。尤其在刚刚练完时,求一时痛快而暴饮,常常会增加心脏和肾 脏的负担;在练习间歇中更不宜过多饮水,以免过多出汗而加剧血液 中盐分的丧失,导致抽筋或体内失调。
练习后,不要图一时痛快马上去冲洗凉水,最好用温热水擦洗。 有坚持冷水浴习惯的人,可休息一会儿,待汗退和体热稍降时,再进 行冷水浴。更不要满身大汗跳入冷水游泳。
从衣着上来说,以略肥大一些为宜。应穿球鞋练习,练后及时换 便鞋。不要赤脚练习,否则容易扭伤躁关节或被地面坚硬物擦伤。也 不要光膀子、穿短裤练习,以免被器械划伤或刺伤。
十、传统武术需要挖掘整理后的拯救
最近在对中国武术梅花拳的挖掘整理过程中,在走访了河南、河 北的十六个县近四十个自然村后,听到很多令人惊叹的史事,更看到 一些百年的遗迹和古董般的文献,体会到千百年来,一代代武林前贤 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武术, 在当前社会大潮下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功和套路可能在这一代人手 中消失,或者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沦为武舞,或者演变成中国式的自 由体操,更或者异化嫁接为文学作品中四不像的神功,而感到内心的 一阵阵紧缩……丢掉传统武术,武术的发展将失去根基。保持民族武 术的文化传统,对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武术的多样性,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回京后我们没顾得上停歇,在怀柔一个山庄集中开会, 及时总结整理了此次在河北、河南寻访的收获。
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此前似乎无人问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但仍以其诱人的魅力,一直吸引着千百万传习者,特别是梅花拳。我 们在第一次挖掘整理总结会上,展示了这次两省十六县的武术挖掘整 理活动的成绩。其中,杨炳的《习武序》和《根源经》一些散见于民 间的《拳谱》等近万字,拍摄了近160GB的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影 像资料以及各种老套路、功法等武术文献资料十余本,拍摄到古兵器、 实物等数件。在此次挖掘整理过程中,据考察学者马爱民介绍,梅花 桩拳似乎在周朝就已经出露端倪,但这还需用进一步的史料去证实确 认。回京后,最紧迫的事就是把在挖掘工作中需要补充的文字材料继 续整理清晰,仅这一项手稿补充就打了九万余字,打印文稿数十件, 七百余页,忙得大家昏天黑地的好不紧张。
此次挖掘整理工作十分艰难艰苦,抛去酷暑炎热火烤溽蒸的气候 因素,翻山涉水趟草窠子过坟地,访村走寨是每日都必须经历的事情,蚊虫叮咬蛇蝎肆虐都时时骚扰着每个成员,有三人中暑,一人高烧两 天。但是挖掘小组的成员个个不惧困苦,有着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 的作风,铁一样的毅力。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动着拳民的纯朴, 由此,每每路过一处就会有武术爱好者工作者自愿融入整理小组,更 可贵的是他们还不时地向我们提供民间的各种密谱和绝技,十分感人。
我想,传统梅花神拳昭示着一种我们人类文明史上生命和灵魂存 在方式,传统武术与文化的创造和显示,都在梅花拳的流传中保存至 今,历史和现实都存在在河南河北这个地域之中。
我觉得传统武术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一种文 明象征。武术不仅仅有保家卫国的行为,还有艺术的色彩和构图,更 是灵魂走向觉悟达到境界的艺术。它有力量的欣赏,力量的震撼,力 量的传承与流转,武术还有人性中的真诚和生活中的真实。在理想和 现实之中,它不仅仅只留下一些愿望和憧憬。它本来就是一种真实和 自然的历史存在,直到今天,这种真实的历史存在依然活在现实中真 挚中,孕育和生发着人类永久的力量和善良。武术是人性心灵最深处 的大善之道。我们从乡村那些普通拳民身上那一个个武动的架势里, 看到一种种自然、松弛、通达而饱满的精神,一种行云流水中至真至 诚至善至美的气象。简单之极,又灿烂之极。拳民们只是在一种最自 然和真实的状态中表达了自己。
我们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每天都处于一种急行军的状态里, 却依然顽固地坚守着传统武术,依然恒久地坚信它的明天,依然怀着 期待走在路上。路过一个各村寨走向下一个目的地。河北河南只是一 个驿站,一些传奇,一种梦想,一些感动,而下一个驿站也许是轮回 流转,缘聚缘空。但武术里有着激情与燃烧,有着迷茫与挣扎,也有 着虔诚与向往。武术里,有一种生机与成长,有着沉静和深远•,武术 里还有自然而松坦、欢畅与痛快;武术里张扬着高旷与深大;武术里 张扬着冲撞和融合;武术里还常常沉默于旷古悠远、空寂了然。而这 一切的一切都曾发生在从古到今拳民们的生命记忆之中,他们的情感, 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存在与消失也都汇聚在这里——中国武术!
传统武术的历史,怎样才能用最快捷的方式来梳理她?为什么一 代又一代的传承到了今天仍旧绵绵不绝?武术是一个国家在几千年里 的集体记忆,讲述的是个体的梦想、集体命运以及国家文化传承非常 传奇的故事。
然而传统武术需要挖掘整理后的拯救!

浏览8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