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认知转换是武术传统与现代文化认 同的重要基础。“小传统”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说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至今,如何保持传统 武术的民族传统特色与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的改革始终成为影响中国武 术发展的主线。郑怀贤教授所处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竞技武 术在新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葛发展中,在 经历民间武术传承与高校竞技体育推广并存的思维模式下,郑怀贤教授 选择了自己的武术发展观,即竞技武术的发展是在武术传统与特色的传 承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与发展,而非削足适履或去“传统化”的割舍式发 展,这对于中国武术传统特色的保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价值。
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在经历了技术体系层面的“传统保留”或是 “现代异化”的狭隘思维逻辑后,更多彰显一种文化视域中的深层关 注与思考。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技术”(莫斯语)文化,其发展 问题探讨的意义远远超越于一种体育技术层面的拓展。作为影响武术发 展的传统与现代元素,不仅仅是武术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人类 存在文化空间发展的主题。而基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则提出了一个严肃问 题:即我们如何理解和认知当代武术的发展?武术的传统在现代发展的 “社会角色”与价值存在的意义。如果说传统文化带有时代性,文化传 统更具有历史性。武术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明代戚继光 《纪效新书》中武术流派的明确记载到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直到 现代竞技武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武术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不同时代都 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内容。这种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解读因时代而差异, 因历史而汇集,并最终构成了具有延续和发展的文化谱系。从某种意义 上,传统文化是对文化传统的时代重构。
在全球化语境下,在“由点线连接编织而成的网络版的生活”(福 柯语)中,对于武术传统的认知与了解更显得迫切。同时,这种迫切和 亟须并不来自于我们对武术传统的“文化背叛”,而是通过分析武术文 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使传统不再成为 我们思考武术现代发展的思想负累和思维局限,而成为一种积极因素和 内在驱动,从而推动武术的创新与发展,这或许更加有意义。“大传 统”是武术普遍与群体价值存在的前提,“小传统”是武术特殊与个体 价值的体现。武术“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其意义在于对自身终极存 在的深度思考和探究。从武术习练者角度,自身所传承武术技术的资源 禀赋和实用功效性是武术拳种传承的第一要旨。这种“小传统”所体现 的是个人对武术的价值的感性认知,或者说,是习武者理解练习武术对 自身个体的作用的一种方式。而武术“大传统”的意义则是关注武术的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之所以能作为一个社会要素而与其他社会角 色相互联系并组成社会总体,归根结底在于它在社会活动中具有自身的 特定职能” ®,当然,武术“社会角色”也可以理解为把武术放置于社会 和历史语境下,考察武术对于社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武术“大传统”与“小传统”具有多层次性。从武术文化层面,武 术的传统文化就包括器物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三个内容,即传 统的文化三层次说。从传统文化层面,武术文化又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个构成内容,因此,理解武术的传统,必然要放置于整个中_传统 文化范畴与视野中。目前,有学者曾提出武术的“国学品牌构建”(王 岗,2008) —说。当然,武术国学一说,并非起于今日,早在19世纪30 年代,武术就有“国术”一词,并与当时的“国乐”、“国画”等成为角色[J].学术研究抵御西方文化的重要民族文化实体。究其根源,国学一说,产于西学东 渐、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 化全球化的发展,重视国学、倡导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当前实现 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自200丨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 家讲坛”节目,亦可视为当前国学热潮的一个代表之作。是“大传统”的构成实体,是武术得以存在 和发展的前提。“大传统”是武术文化的抽象。武术“大传统”涉及中 华武术的整体精神和价值,对于武术文化的传统价值认知有着特殊的意 义,对于保持传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理解武术的传统,就必须做 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认知转换,如此才能全面地理解武术的传 统,而理解武术的传统,对于认知武术的现代,以及正确认知传统与现 代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我们明白了武术的“大传统”和“小传 统”两者的关系,在我们重新思考武术传统与现代问题时,会将局限的 眼光放置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时空进行换位思考,对武术的历史使命 有着更为深入的认知。
回溯武术的现代历程发展,从1911西方兵操对武术的影响到当今 武术文化研究的趋之如骛,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悄然走人了百年历 程。无论是备受争议的“竞技武术”是一种成功现代转型还是“技术异 化”,无论是热闹一时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是一种文化可 持续发展还是某些人眼中的商业炒作概念,总之,当我们置身于现代社 会视域中,发现追寻传统仍然是当今武术发展的时代主题。武术的变革是现代基础上的传统延续。变革需要动力,而动力来自 于武术的传统。变革也需要摒弃,摒弃武术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因此, 武术传统的守望者,守望的不是与现代的“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在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可持续发展。武术的转型则是一种传统基础上的现代 适应。如果说武术的变革需要的是一种勇气,还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的话,武术转型则意味着一种文化的生存与死亡。无论任何事物的变革 与转型,或趋向于成功,或走向失败与消亡。所以,武术的变革与转型 都是在以自我生存为代价基础上的发展。
回顾中国武术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维度 造就了所谓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术时代”。当我们质疑太极拳技击功能 弱化的同时,却不得不叹服它对满足当代人们生理健康与文化需求的魅 力;当我们指责竞技武术“文化割舍”的同时,却为标准化而快速推动 武术的国际传播而震撼;当我们故步自封拒绝武术现代化变革之时,却 为武术传统的现代尴尬与失语而郁郁寡欢。于是乎,我们发现,变革与 转型也是一种必然,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需要在一种良性的张力空 间得以生存,而武术的发展也必须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中寻求新生,文化与文明的不同在于文明相对是一种静态的文化成品,而文化则 是呈现动态的连续。文化发展的动态性是武术传统与现代融合进步的要 素。无论文化作为一种积淀(李泽厚语),还是历史的变迁,都表明文 化与文明的差异性。同时,武术文化的动态性确立了文化发展是一个过 程,而非一种终结,武术正是在这种文化过程中逐渐萌动、清晰、融合 与发展。
二、构建技击为本质的现代武术体系
(一)武术技击本质与多兀价值的关系辨析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价值体系已逐渐呈现多元化趋 势。如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军事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
值等。随着21世纪脚步的悄然走进,传统武术面临竞技武术的严重挑战 和国际竞技体育化的环境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变更和人类社会 意识的演化,传统武术自身的价值体系也必然面临了各种抉择。其技击 本质的定位问题也遭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围绕武术的技击问题, 武术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与探讨。
不可否认,武术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价值体系逐渐呈现 多元化趋势。但是,关于武术价值体系内部诸多价值功能的真正定位却 是争论不断,至今未息。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由 于复杂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环境,使得对这一问题难以站在客观的科学立 场。“武术技击论” 一度受到批判,而一味推崇其健身和养生功能。 80年代后,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以及国际体育环境影响下,武术技击本质 逐渐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其技击功能又被提上日程。21世纪的今天,伴 随着“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武术的健身价值成为武术发展的时代主 题,在这种境况下,我们又如何理解武术的技击性与健身性两者之间的 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与分析
本质和价值的关系如何界定,评定武术价值体系和本质的标准到底 是什么呢?此问题的提出不仅又使我们回到了武术发展的起点,即武 术价值为何物?郝勤认为:“体育史学的功能将不仅仅是发现和记录历 史,而是通过对体育历史和现象的研究,尤其是对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 的各类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讨和阐释,来参与和影响当代体 育实践及决策过程,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学科的价值” @因此,从 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分析武术价值的变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 单纯从武术的起源来说,武术价值的核心应当归属于技击(仅作为一种生存技术和手段)。但是,从武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决定着武术自身命运和价值实现的定位。例如在明代
时期,由于军事战争的需求,较为实用的军事武艺得到了蓬勃发展,如戚继光提出“既得艺,必试敌”的实用武学理念。尽管当时已有所谓“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的“花法”武术,但军事武艺的技击性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养生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功能相对发展缓慢。到了20世纪初,随着武举的取缔和受义和团的影响,武术技击价值被削减,其娱乐、表演价值得到了发展。而在20、30年代,中华“新武术”与
政府教育的结合又使得武术教育价值得到社会重视。进入50、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又一度大大削弱和限制了武术技击价值功能的发 展。而现在由于竞技武术的大力发展,武术娱乐和欣赏价值以及养生价 值得到飞速发展时,“武术技击论”因散打技术的单调发展和极限以及 中泰对抗赛中的阴影,而潮声又日益高涨。因此,综观历史,武术价值 多元化体系似乎一直呈非稳定状态。其体系的多元价值排序也随社会的 发展而自动排列。而其中某种价值排序位置的确定和当时社会的发展则 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所 以,社会需求才是评定武术价值体系的唯一科学标准。因为它不以人为 意志为转移,具有最大的客观性、科学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趋势来说,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定位原则应 以健康娱乐为价值趋向,这也是人类和平向往的目标。娱乐体育渗透于 武术的发展既可以从参加或观看套路的练习、比赛、表演和激烈的散打 运动作为欣赏获取娱乐健康的身体刺激和精神享受,也可用于解脱现代 社会的“内隐性张力”(implicit stress )而获得健康的有效的积极途径、 方式、但无论其“技击”在社会中以如何形式或方式实现,并非不影响它的技击本质,就如宋代的茶杯,尽管它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越本身 用于盛水饮水的本质属性,但如果脱离本质的界定,茶杯的概念也就不 复存在,就如当年的武术尽管表演化趋势如何发展,始终和舞蹈有着严 格的区分,其根本在于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别。武术最终 的价值归属和定位应以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各种价值功能需求,在社会与 人之间进行和谐的能量流动和转换。从而以多种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和带动自身的正负面发展
浏览6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