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武术为什么产生在中国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在我们的历朝历代顽强地延续着。民 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存在方式。武术集中华民族身体 文化的突出表现来讲、它是依赖于中国文化的整体。
尤其武术,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俗话说,“不 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称“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我们 知道,中国文化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威融的特征。在中国人心目中“月 印万川”“砍柴挑水,无月渺澎”“洒扫应对皆成文章”。所以,问 题不在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懂武术或练武术,而在于武术中是否贯穿 着或体现了中国文化。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 化现象,并由此而作为独特的身体演练的文化符号。从特定的角度来 讲它地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质。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到底如 何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俗语云:有比较然后有鉴别。世 界上任何东西的基本特征,都是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为了把握以技击 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笔者特用相近的西洋竞技拳击作为 参照体系,择要比较,笔者认为,任何比较无疑都有其自身的片面性和 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比较把握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
身体形态: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因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 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乡土归根”的农业民族 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和黑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 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 族心态。
动作特征:传统武术。形不破体、力不出众,腰如轴立、手似轮 转,外松内紧、意气领先,有进有退。内倾性人格和主体性思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中国古典舞,趋向于拧、倾、曲、劲的内聚性形态,表 现龙腾虎跃、纵横往来、起伏跌宕、圆转变化的节奏韵律。竞技拳击: 颈首微收、上体稍倾、直摆勾刺、强硬刚健、滑行瞰忽、简明灵便、 攻势凌厉、一往无前。外倾性人格和对手化多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 西方芭蕾舞,趋向于开、散、立、直的外拓性形态,讲究勇猛快捷、 沉重有力、直拳直腿、强攻硬打的力量显示。
技术特点:传统武术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 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意适度、合理、可行,气属灵巧表现型。反 映中国人“巧的追求”。竞技拳击讲求拳重、手快、步灵。强调手上 力量,依托体力进攻方式凌厉,争取“更高、更快、更强”,属对抗 型,反映西方人“力的崇拜”。
传统武术类似气功,有着沉着警醒的特异功能,着眼身体及敌我 双方动态关系的综合性效应,调节自身新陈代谢以保养生命。竞技拳 击属于竞技力量激发的“超常功能态”,追求身体在特定条件下单项 机能极限的最大接近和突破,加快自身新陈代谢以表现生命。
在训练方式上:传统武术基本功法练习与整体动作模仿练习相结 合,方法模糊灵活,强调个人悟性与临场技巧。动作名称多为意象启 发型。竞技拳击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分解组合练习相结合,方法明确 清晰,传统武术基于元气论背景发展起来的古典朴素系统论把握,注 重操作时圆融、功力、劲路、态势、时机,突出主体在主客体双方互 动关系中的自身状态。竞技拳击,基于身体论背景发展起来的近代机 械力学线性分析。操作时讲究力量、速度、距离、时间,强调主体在 自身运动过程中的对象化特征。
传统武术基于“无法选择敌人”考虑的。以弱对强,强调胆识谋 略和机智,往往先让一步,留有余地,有理有礼有节,稳字当头,稳 准狠,属“弱者战略”。竞技拳击基于“公平竞争”考虑的“两强对 抗”方式,突出勇猛决断,喜欢抢先进攻,出手见红,竞争当仁不让, 狠字领先,狠准稳。属“勇者战略”。
社会属性:传统武术源于中国古人们的生存态势,发展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综合实用技术,其基础是寻常日用,属于现实生产生活此 岸的“必然王国”,其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护体、制人取胜、 修身养性、悟道怡情、教化人心、江湖卖艺、生产技巧、劳动保护、 心理调控、自我满足等一系列极为广泛的直接社会功能。
竞技拳击源于西方古代奴隶主的消闲观赏,发展为近代工商社会 的专项竞技体育,其基础是闲暇游戏,属于现实生产生活彼岸的“自 由王国”。具有某种“超越现实”的人本身发展功能,它还可以借助 人的各种社会规定,派生出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商业,文化等 一系列间接社会功能。
在比武应用方式上:传统武术突出实用目的和综合效果,你打你 的、我打我的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因人制宜、随机应变。由此分化 出高手比拳和无赖比拳的互补状态。前者讲究点到即止、礼让为先、 不战而胜、心服而已;后者则性命相搏、不择手段、机诈权变、至死 不休。这种中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遇到红灯绕路走、遇 到黄灯赶快走”的人治方方式是一致的。竞技拳击讲究比赛规则和赛 事程序,统一法度、规范行为,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强者取胜。由 此发展和影响到真正“你死我活”的私人决斗,虽也强调规则和裁判, 拼杀行为不入主流文化,这跟西方通过“社会契约”讲求“权利与义 务均衡”的“法治”文化是一致的。
总体文化特色:传统武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展开,祟德尚礼、 厚生利用,舍己从人、反求诸己,对持互根、相济互补、阴阳之道、 中和空妙。好似太极图,用以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见道、德艺合一的过 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升华的自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
竞技拳击沿着超越现实的方向去发展、求知推理、拼搏竞争,以 我为主、外向拓展,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争冲突,扬弃否定,好 似十字架,用以表明西方人在精神与物质、此岸与彼岸的两极对立中, 追求极限和超越,具有泛科学主义倾向。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已融入中国人整个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 中。武术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仅在于它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表明了中国人之所以 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特征,而且还在于它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 成部分,直接地渗透到中国人整个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跟中国的释 道儒玄、政治伦理、兵农医学、日用百工等互相区别、互相对待而又 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庞大系统,另一 方面又跟如上的文化形式不分彼此地融和渗透在一起,并直接用传 统哲学动静开合、形神体用、阴阳有无等范畴来进行拳理阐释,采用 传统兵法攻守进退、虚实刚柔、奇正胜负等范畴来建构应敌原则,采 用传统医学阴阳平秘、气血经络、筋骨脏腑等范畴来探究演练功法, 至今尚未分化出具有独特概念和演绎推理体系的一套独立完整的“武 术理论”。武读云:“行走坐卧、不离这个。”又云:“行走坐卧、 都可以练功。”这就是说,武术活动中的基本原则,都应该而且可以 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法;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能够借用 来进行武术的功法演练。这种武术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武术化的双 向渗透,使武术和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我们现在所见到的 武术器械,也多数是刀、枪、戟一类的战争兵器,锄、镰、锤、斧一 类的劳动工具和桌、凳、衣、扇一类的日常生活器具。
由此可见,中华武术产生在中国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种直接地十 分灵活的综合实用技术,具有大量超出体育的现实社会功能,并直接 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艺术、宗教、民俗等广泛的 社会生活之中。传统武术用敌我关系建构起来的主客体两极互补结构,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二人结构”或曰“君臣结构”的 “阴阳之道”,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社会功能。 武术之所以能这样深地介入现实生活,其源或许就在于此,所以,有 些外国人称“武术是一种哲学”,又称“武术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应是很有见地的,不能视之为“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中国文 化源于对生命的感悟,并直接围绕人的生命活动展开为“实用理性”。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内部分化并不清晰,因而区别源于对自然的惊愕,并因追求绝对、纯粹和无限而使各个领域分化得相当清晰的西方文化。 按笔者的理解,传统“武术文化”并不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下位概 念,二者外延仅交叉而不重合。传统武术当然也有西方体育文化的那 种“人的发展”内容,而且它的整个练功过程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浓 缩了”的“人的发展过程”;但它比西方体育更执著于现实,这就是 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直接表现。故此,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之一种。
浏览7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