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术之擒拿格斗
武术就是武术。就它的本质与主体而论,它是一种用于自卫与 攻击使对手致伤致残致死的搏杀术,就是说攻防格斗是武术的第一个 功能。早在相当长的冷兵器时代,它攻防格斗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 致,并且主要服务于军事。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要继续生存、 发展,显然必须实现它的现有价值。因为传统武术是一个有根的文化, 它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传统武术的这个特点又决定了这种存在 的可能性。并且奥林匹克运动中许多项目也是由军事技术、格斗技术 改造而来,所以传统武术不是没有机会进入奥运,我们的武林大会正 作着几代人的努力,它是对民族文化取向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是一 个国粹,这一点我们武林大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十分珍惜自己民族的 东西。另外,2008年武林大会在赛制上可不可以搞创新,我想把自 己的设想说出来,供大家讨论。
事实上我们的“武林大会”从策划与发展角度来说,首先我们实 现了拳种发展策略,让不同拳种先在国内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使我们 的选手逐渐成熟,武林大会2007年的赛事基本体现到了本门派本拳 种的竞技水平。第二步我们是往国际上走,然后是把它培养成一个世 界品牌的赛事。我们以为:武林大会在赛事操作上不是不可以有侧重。
(一)在踢、打、摔、拿技术中突出擒拿
武术文化是一种身体文化,武术活动是一种很强的身体活动。武 林大会能不能把这些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作部分的提炼并开发升华出 来,整理成新的看点呢?
传统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四大搏杀技术综合运用见长的,在一年的赛事中,选手们最常用的招数是踢、打和摔,唯有擒拿技术 基本没有用上或者用的很少。而擒拿技术恰恰是中国武术最实用的领 域,最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招法。我们“武林大会”不妨试着开发它。 在赛事规程上和实战拼搏上,为使用擒拿术的选手加高分,以突出传 统武术最精华的部分,打造出中国的武术精品。今年是大好的机会, 我们有执意这么做的理由:
1.原本便自成体系,基本独立存在的中国跤似乎已成为悲剧。 中国跤的渊源是自先秦便开始一直广泛流行的角抵相扑。这种武术形 式多依托比赛而存在,清代开始,这种形式又和满蒙跤相融合,且在 北京、保定、天津兴盛,形成三个流派分别在三个城市流行,那时的 中国跤比赛也并不是没有致伤,致残,致死技术。而中国跤在市民手 里,已经进行了技术化的改造,不再施行伤筋动骨的血腥,其娱乐、 表演、身体锻炼的功能更加明确突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中 却备受冷遇。到今天我们一般的感觉中,似乎中国跤已不算中国武术 了。国家最高武术机构武术院并不管中国跤,武术系统的比赛中也没 有专门的中国跤一项,甚至全运会也已取消了中国跤项目和金牌,原 有的省级中国跤运动队,也作鸟兽散。
然而中国跤在国外却是另一种命运。国外搏击界对中国跤评价极 高,不少国家有人习练。前一段时间我到法国出差,正赶上他们举办 第三届“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大赛”,参加者、参观者踊跃。中国 跤这么容易为西方人接受,显然是因为它极具技术性。它不像柔道、 西洋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那样在地上滚来滚去,输赢观众都不明 白,它站立行跤,干脆利落,姿势潇洒,技法与输赢一目了然,极具 观赏性。
目前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散打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传统武术的 姿势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艺术化创造,它是中国古人千百年 实战实践的经验总结。只有沉身下粧或虚步含机的姿势,才能和其他 手段一起,构成对身体下盘主要是裆部要害部位的有效防护,才能在敌斗争中随时灵活运用踢、打、摔、拿的搏击术对敌手的要害部位进 攻。于是,这种姿势就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战斗姿势。而散打运动有 严格的限定,运动员要戴护具,护具包括护头、护肢、护腿、护裆、 护脚背和手套,这些都限定了选手在比赛中只能使用简单的踢、打、 摔的技法,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运动 员都要戴拳击手套,这些毫无例外地限制了武术的拿法,而拿法主要 是靠刁拿锁带反关节制服对方,戴手套怎么抓,怎么拿?所以传统武 术最精华的部分,自然被散打运动员们所放弃,而最终导致散打的基 础与根本被动摇。在实战上就更证明了这点,散打运动,虽然也有踢 打摔,但就是找不到传统武术的影子,使得散打在搏击的擂台上几 乎无从存在与展现。
2.综合运用技法,部分独立提取,突出特点、提炼整合为传统 武术比赛操作的规则。东、西方其他武技的发展显然为我们提供了有 益的教训与经验。空手道想争取成为奥运项目的努力可谓早矣。但它 想保留全面的搏击术面貌而进入,规则上的难题却一直无法解决。放 开打不可能,最终弄成一个“任何攻击动作都要在击中对手的一刹那 停止”。这种规则实际上很难操作。而泰拳的攻杀技术基本上全面保 留,但过于血腥,于是泰拳也只能作为商业比赛的形式存在。目前的 泰拳与空手道都不可能进入奥运会。
古希腊奥运会有拳击、摔跤与综合了拳击摔跤及其他手段的混斗 项目。但都因搏杀术过于血腥残酷,最后淡出古奥运会。而作为单项 的拳击与摔跤却保留至今。又如柔道,它在把搏杀技术改造为纯体育 运动时,也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原始柔道三大技术之一的拳打脚踢的当 家技,而只保留了投技与寝技。
最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深思索的是跆拳道。韩国古传拳法并不叫跆 拳道而叫“花郎道”,这也是一种集踢打摔拿于一体的搏杀术。这种 实用搏杀术显然也无法整体进入奥运会。韩国人巧妙聪明地用规则来 限制花郎道原有的拳法、摔法,将花郎道中的腿法大力突出,使之淋漓尽致地发挥至极致。他们还给这种武术起了一个新名字——跆拳道。 以“跆”字来突出它尤重腿法的特点。跆拳道使东方武术腿功的复杂 技术和神奇魅力得以量化和简化,进而在竞技运动场上充分展现,并 迅速风靡世界,成为奥运项目。
踢、打、摔、拿四大搏击技术中,踢有了跆拳道,打有了拳击, 摔有了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和柔道,这些项目分别用竞技比赛的 量化程序进入了奥运会(尽管这些项目中,与武术搏击之踢、打、摔 的技术相差甚远)。只有擒拿还没有。这是最后的领地,擒拿是不是 也能成为武术以后进入奥运会的机会,最终需要政府努力和武林大会 奋争。
踢、打、摔分别成为单独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没有以综合的武术 身份出现在奥运赛场,是人家这么多年一直没想到,还是国际专家们 有意避开这么做?这很值得我们商榷。
所以传统武术搏击术的综合运用,部分独立提取,突出特点、提 炼整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想法。但我认为它的思路仿佛是正确的。我 们武林大会能不能坚持下去、开发下去呢?
(二)突出檎拿的意义和规则
我们突出传统武术中的擒拿术,是为了体现武术四两拨千斤的灵 性。竞技运动胜负与成绩的评判标准是非常西方化的,“更高、更快、 更强”,实际上就是比力量大,比速度快,比进球多点数多,或干脆 一拳击倒对手。这是非常容易数字化的准确定量。但中国武术的背景 是中国文化,武术中重要的神韵、劲道之类的标准,更是竞技体育运 动中没有和让西方人较难理解的,因为它更近于灵性,进而就备受老 外们对中国武术垂青。即便对中国人而言,它们虽然容易感觉,但却 很难量化。然而擒拿招法很容易量化,武林大会比赛规则中有“双方 可以无限度地使用任何一种进攻手段”。原则是战胜对手而不伤害对 手,公正公平公开决出胜负,非常符合不同等条件技击原则。所以突出擒拿高分量化点难度不大,执意为之,完全可能,这样反而突出了 武术的直接性、竞技性和激烈程度,更适合当今时代现代人的观赏眼 光,并且仍然可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武术全貌。
(三)结语
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进入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一定程度上也占据了席位与要津。柔道的进入,使中国式摔跤再进 入有了困难;而跆拳道的进入,则使我们永远失去了博大精深的武术 之腿击方法。然而谁不知道整个东亚、东南亚的武技,实际上都是中 国武术文化的延伸,日本、韩国也概莫能外。后来居上,喧宾夺主, 恐怕怪不得别人,我们应为自己的疏忽和失误而深刻反思。
据说日本人已有把相扑推进奥运会的设想,如果这又成为现实, 我们中国式摔跤进入奥运会恐怕将永无时日。如果再有什么外人将我 们的武术肢解,贪天道之功为己有而招摇过市,我们又如何对得起中 华民族的祖先和子孙。
武术所有的技术问题说到底都是文化问题。我们对中国文化、西 方文化和中国武术都要有本质上的深层认识,这才谈得上宏观指导武 术的市场分化运作。改革是对旧有的僵化形式内容的否定,所以改革 本身也不能僵化。传统武术也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武术改革 要拓宽思路,要有新思维。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国外的喜欢武术的人都会问到, 武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和大家越来越关注的奥运会相比,和欧 洲的体育项目比,和我们周临国家和日本的和韩国相比的话,武术的 最大特点是什么?是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 人把自己的很多才智倾注到了武术里,其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运动才智。 我们没有像古代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成制度的竞技体育,但不 等于我们中国古代没有体育,也不等于我们古代没有自己的体育理论。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武术的话,我们就能看出来,武术在历史上的摔拿
商周在军队里,就有很多大型的比赛活动。在周礼中,孔子以“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来教徒弟,实际上他是继承了西周以来的 一个教学体制,那么我们通常都讲六艺之中,“射、御”都和体育有 关,一个是射箭,一个是驾车。本身就有体育的成分。大家都对《水 浒传》很清楚,书中一再讲到,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以后,燕青和 李逵去泰山打擂,燕青以他高超的摔跤技术打倒了那位擎天柱,这是 历史的真实。再比如唐代就很兴盛马球等,本身都是含义丰富的体育 竞赛。我们中国武术的特点是“练打结合”,有练有打,我们把“练” 看得很重,我觉得这是武术运动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中国有一 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杰出的英雄人物,那就是李小龙。李小龙的基础是 咏春拳,来自于福建咏春的咏春拳。他是自己去美国的第一代移民, 在那里读的大学,他有过很好的传统武术的基础,在美国在大学里他 又是学哲学的,他熟读了很多中国自己的文化典籍。我看到过他读老 子的一些笔记,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人,他在我们自己 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国外的东西,包括日本的,包括韩国的, 包括海外的,一些自由搏击的东西,创造出了截拳道,获得了很大的 成功。把“中国功夫”这四个字,吹遍了五洲四海,李小龙几乎成为 全世界无人不知的一个人,成为中国功夫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他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的精神,李小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勇于吸收,勇于交流,勇于融合,勇于创新,他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由此武林大会能否试着把传统武术比赛量化成一个武术比赛规则, 并且坚决摒弃花拳绣腿,建立和完善武术学科的评价体系。为走向世 界进入奥运打下基础,提升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地位,除了要提高中 国武术的水平外,更需要靠武林大会和政府对武术市场进行造势。
20世纪50年代,韩国人崔红熙通过政府的渠道,对跆拳道进行 了多年全方位的推广,统一了名称、套路、口号、宗旨和着装,显得 很时尚。除此之外,韩国政府在国内也釆取了很多措施来弘扬他们的
传统文化。在韩国凡是公务员、军人都必须会跆拳道,而军人的级别 升迁条件中也对跆拳道的级别有一定要求。2000年,跆拳道已经成 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据统计,去年跆拳道直接、间接地为韩国带 来了 60亿美元的收入。
我们不是也一直在寻求么?我们希望中国武术院能够出面支持这 个事情,但是中国武术院一直回避,于是我们与中国大学生体协作合 作,他们以弘扬中国传统武术为基准,同时也希望在全国的高校能够 普及,或者是把传统武术纳入教学的一部分,不断使中国传统武术在 各个层面占领自己的地盘。
浏览1,2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