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武术与散打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内容丰富,技法精深,自古以来为大 众所欢迎。尤其是武术中的精华——技击,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 的魅力就在于它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打斗起来技法变化无穷,令人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武术的技击技法主要包括踢、打、摔、拿四个 方面,技击中缺一不可。因此,民间武术界流传有远踢、近打、靠身 摔拿的说法。
武术的技击,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的限制,不分高矮胖痩,不分体 轻体重,技艺高超者甚至不论人数的众寡。武术众多门派都有自己的 看家本领,轻易不外传不外露。但是,不论是一招制敌,还是连环招 法制敌,不论是踢打,还是摔拿,多以击打对方的要害部位,或以灵 活多变,新奇巧妙的技法来制服对方,达到技击目的。
近几年,在体坛上掀起了一股散打热,许多地方都在举行散打比 赛,举办散打培训班,今年还举办了国际性的散打比赛。这无疑是将 散打的推广与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散打比赛是由两个人进行的对抗 性比较强的实战搏击,比赛的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技术动作随 机应变,相互斗智斗勇,它的魅力就是突出了一个“打”字,具有一 定的实用价值。在人们高度评价散打比赛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发现 它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许多散打比赛中,看不出什么高深的技法, 只是你一拳,我一脚,你一进,我一退。还有许多运动员靠死拼硬打, 只凭蛮力,甚至攻防时不讲什么策略,只是把对方推下场,以取得高 分,有的运动员七分守,三分攻,失去了许多进攻的好时机。为什么 会这样呢?因为散打比赛是一种有条件、有规则的竞技比赛,它的规 则限制了一些部位的击打,限制了一些技法的应用。比如,比赛中严禁打击后脑、颈部、裆部等要害部位;又如,比赛中禁止使用反关节 擒拿技法,禁用肘膝技等;此外,散打比赛中,还规定了护具的使用, 而这些护具又限制了一些动作技法的发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 们开展的散打运动的面貌和水平。
我们承认,散打中吸收了武术技击的技法,但它毕竟是武术技击 技法中的极少部分。仅以拳法为例,目前开展的散打,常用的拳法主 要有直拳、摆拳、勾拳、鞭拳,而武术技击中的拳法,除上述拳法外, 还有避拳、砸拳、崩拳、转环拳、抽撤拳、栽拳、折叠拳、搬拦拳、 进步拳、退步权、缠丝拳……以及由上述各种拳法组合而成的连环拳 法,加上眼法、身法、步法等的配合又会变换出许多奇妙拳法。武术 技击技法中的摔法、拿法、腿法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武术的不同门派、不同拳种仅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主动出 击,有的以逸待劳,有的螺旋进攻,有的直来直去,有的刚坚猛脆, 有的缠绵柔巧;有的擅击上,有的擅击下,有的擅用腿脚。因此,不 同的门派在技击时风格、劲力各不相同,而现在开展的散打比赛,几 乎是一个模式、一个规格,看不出风格,看不出门派。有的出场时还 亮亮相,摆出一个拳种的架势,可一打起来,又是拳击加腿。这些都 不难看出,我们目前开展的散打比赛,技法不多,变化太少,更缺乏 身法、步法的使用和变化。因此,目前开展的散打比赛决不能说成是 武术技击的全部,更不能说成是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它仍然是一种 同等级的竞技比赛,属于体育范畴。
目前的散打比赛急需从技术技法、训练方法、比赛方法上,特别 是规则上加以改进。正因为目前的散打技法简单,国外一些运动员如 果身体素质好,亦有一定的拳击基础,稍加熟悉散打的规则,掌握了 散打的技法,就可以打出很好的水平。我们知道,中华武术是中国特 定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技法适合于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由于长期受 封建统治,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的落后,造成中国人的身体素质相对差一些,如身材不如欧美人高大,腿臂不 及他们长,体格没有他们……要改变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 的,一两年内国外运动员还不太了解和熟悉我们散打比赛的技法和规 则,可能在短时期内还不能占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后, 国外运动员对规则技法的逐渐掌握,加上他们身体方面的优势如果我 们还是仅靠拼体力,仅靠简单的技法,甚至按国外拳击的技法去培养 我们的散打运动员,真是前途未卜,不堪设想!
中华武术技击讲究的是功夫的深浅,身材的高矮与胖瘦不是主要 的,不同身材,不同重量,不同体型,有不同的优势,如武谚中所讲: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以巧破千斤”。它不单单靠 体力赢人,它讲究身法、步法,及其巧妙无穷的连环招法。它研究战 术,讲究搏击中的运动知觉,讲究借劲用劲,顺劲发力。这就是武术 的价值,也是与国外一些技击项目在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如果要求刚刚起步的散打能完全体现武术的技术,是不可 以的,也是不合乎情理的,体育竞技比赛毕竟不是你死我活的搏斗。 但是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缩短比赛和实战、散打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 离,以更多地体现中华武术技击的本质。
我提出散打的种种不足,并不是否定散打这项运动,而是浇点冷 水,以清醒一下我们的头脑,进而改进我们的散打训练和散打比赛。 我们决不能把散打比赛仅仅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要不断加以研究和 改进,要从武术技击技法上吸收更多的营养。我相信只要广大武术工 作者、散打教练员、散打运动员、武术爱好者都来关心散打,多在“武” 字上下工夫,多在“实”字上下工夫,不沉醉目前取得的成绩,虚心 听取老武术工作者、武术家、老拳师的意见,散打必定会进一步发展, 并真正体现中华武术技击的面貌,让世人真正理解武术技击的魅力所 在,真正懂得武术技击的价值。
六、中国武术应该姓“武”
我们的祖先,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为了生存,本能地出现了拳 打脚踢。后来,人们学会用石制或木制工具做武器,又渐渐产生了一 些防身器械和搏斗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使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 在搏斗中靠一拳一脚是难以取胜的,往往需要更高的技巧。为此,人 们不断琢磨、演练,甚至从动物的动作中提取精华,加以补充。随着 时代的变迁,便形成了包括踢、打、摔、拿,及各种使用器械的武术。 由于习武者的身体条件不同,高、矮、胖、痩各异,性格爱好也不同, 加上地理环境、个人悟性等众多原因,有人擅长腿击,有人擅长拳击、 掌击,有人惯于刚坚猛脆,有人又偏用柔化灵巧,有的如猛虎下山, 有的如怪蟒翻身,有的击上,有的击下,练习时的姿势有的冷弹淬快、 有的缠绕绵柔,因此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众多门派、众多的 拳种。
“武术”两字的含义是相通的。“武”可以理解为打、打斗、搏 击,“术”指的是方法和技术。武术既然是打斗搏击的实用技术,武 术的精髓当然应该是起、落、钻、翻、进、退、摇、转、踢、打、摔、 拿等组合而成的技击实用连环招法。为什么要强调技击实用连环招法 呢?当我们遇敌交手时,仅仅靠一拳一脚,一招两招是不行的。攻时 需要一招接一招,一招套一招,一招比一招严密,使对方只有招架之 功,绝无还手之力。防守时又要求我们招招破敌,粘连不离,有章有 法,得心应手,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我们了解了武术的内容和武术套路的产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 待和评价一个武术套路的好与坏呢?
我认为看待一个武术套路的好坏,首先要看该套路中包含多少技 击实用招式,看他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战和有利于攻防。套 路是由每个招式,加上步法、身法、眼法、手法等组成的。老拳师们 常讲:“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套路中的一伸手、一步走,都应该有它的攻守价值,而不是空走、空 跑、空手、空脚、空转、空跳。我这里所说的“空”字,即指毫无攻 防价值的出拳出手,瞎跑乱跳,虚摆样子,故作姿态。武术套路练得 好与坏,要看他手、目艮、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练得如何, 技击招法练得质量高低和熟练程度如何,是否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绝不能把武术、武术套路发展成“武舞”和“杂技”。如果武术抛幵 “武”而单纯追求优美的舞姿和漂亮惊险的动作,为了表演而表演, 在“花”字和“绣”字上下工夫,失去技击实战的真功夫,武术不就 成了非牛非马的“四不像” 了吗?有人练了很长时间的武术,表面上 看,姿势优美,似乎很有功夫,可是一遇到实际交手,全用不上,反 而怵然、木然。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未得武术技击之真谛, 我们常称之为“花拳绣腿”,就如《水浒传》里的洪教头和“打渔杀 家”中的教师爷。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如果我们这代人将武术变成 “武舞”和“杂技”,那么就会愧对祖先,贻误后人。
我们在习武过程中,不仅练出了技击实战本领,还能达到祛病延 年的效果。但这是习武的派生效果,绝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一些人仅 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习武,通过武术的锻炼,强壮身体,延年益寿, 当然很好。倘若把武术搞成单纯的健身活动,成为一种单纯的心理修 炼,失去了武术的本来面目,那么,武术就不再姓“武”!那时,武 术岂不只成了什么健身术?
熟练的技击招式,套路中闪电般的攻防动作,步法、手法、身法、 腿法的巧妙变化,炯炯有神的目光,同样给旁观者以美的享受。这种 美是深刻的美,这种美是力的体现,是形神合一、形气合一的体现, 有一种内含的美和力,是一种内在的精、气、神体现,绝非做作的表演。工夫深的人练武,往往会使围观者也跟着他跃跃欲试,甚至跟着 他舞拳弄腿。我以为,我们观看武术招式和武术套路,还应以它固有 的本性,从最根本的内容去理解它,去观察它,去鉴赏它。当然,对 于对武术一窍不通或只知皮毛的人来讲,它的欣赏水平有限,欣赏的 趣味当然不髙,就像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在外行人眼里还不如一般 的流行歌曲呢!欣赏的层次、角度、水平不一样,出现这样的现象不 足为奇呢。
我在这里说件颇有深意的事。有一年,日本武术团来北京工人体 育馆表演,他们表演的是劈刀,内行人看他们劈刀的攻防含义,劈刀 的位置路线,全身的用力顺序,观察他们劈刀运动中的微小变化,都 认为他们态度严谨,一手一式也很有功底,他们的刀术虽然动作简单, 但劈出的刀一刀是一刀,没有空手,都是从实战中演化出来的。然而 坐在我身旁的几个人却讥笑人家太单调,不好看……真是“行家看门 道,外行瞧热闹”,一点都不假。但愿武术界多一些内行,别再闹类 似的笑话。
我记得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写过这样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写出读者的一种感觉,说一个人在学习中不断地搞懂难懂 的问题,认识逐渐提高的时候,就像一个池塘常有活水不停地流动, 没有死水停留,动才能荡除腐朽,因而清澈见底,能够映照着天光云 影一样。这种境界是很深刻的。我希望广大的武术工作者、武术爱好 者们,既不要忘记武术的源头,又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真正悟出武术 的内在含义,理解武术的真正价值,弄通武术的哲理,然后使之科学 化、理论化,不然就会使武术变成一沟死水,或使武术面目皆非。如 果那样,武术的发展与提高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亚运会期间,我有幸与台湾武术同行及国外一些武术朋友一起,研 讨当今武术的发展。他们对大陆真正的武术抱有很大希望。他们讲, 武术起源于中国,武术的根基在大陆,一定要保留中国武术本质的东西。
武术武术,必须姓“武”,绝不能改姓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武术 丢了根,改了姓,中国武术也就名实倶失,不复存在了!
浏览9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