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国武术应该姓“武”
我们的祖先,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为了生存,本能地出现了拳 打脚踢。后来,人们学会用石制或木制工具做武器,又渐渐产生了一 些防身器械和搏斗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使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 在搏斗中靠一拳一脚是难以取胜的,往往需要更高的技巧。为此,人 们不断琢磨、演练,甚至从动物的动作中提取精华,加以补充。随着 时代的变迁,便形成了包括踢、打、摔、拿,及各种使用器械的武术。 由于习武者的身体条件不同,高、矮、胖、痩各异,性格爱好也不同, 加上地理环境、个人悟性等众多原因,有人擅长腿击,有人擅长拳击、 掌击,有人惯于刚坚猛脆,有人又偏用柔化灵巧,有的如猛虎下山, 有的如怪蟒翻身,有的击上,有的击下,练习时的姿势有的冷弹淬快、 有的缠绕绵柔,因此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众多门派、众多的 拳种。
“武术”两字的含义是相通的。“武”可以理解为打、打斗、搏 击,“术”指的是方法和技术。武术既然是打斗搏击的实用技术,武 术的精髓当然应该是起、落、钻、翻、进、退、摇、转、踢、打、摔、 拿等组合而成的技击实用连环招法。为什么要强调技击实用连环招法 呢?当我们遇敌交手时,仅仅靠一拳一脚,一招两招是不行的。攻时 需要一招接一招,一招套一招,一招比一招严密,使对方只有招架之 功,绝无还手之力。防守时又要求我们招招破敌,粘连不离,有章有 法,得心应手,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我们了解了武术的内容和武术套路的产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 待和评价一个武术套路的好与坏呢?
我认为看待一个武术套路的好坏,首先要看该套路中包含多少技 击实用招式,看他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战和有利于攻防。套 路是由每个招式,加上步法、身法、眼法、手法等组成的。老拳师们 常讲:“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套路中的一伸手、一步走,都应该有它的攻守价值,而不是空走、空 跑、空手、空脚、空转、空跳。我这里所说的“空”字,即指毫无攻 防价值的出拳出手,瞎跑乱跳,虚摆样子,故作姿态。武术套路练得 好与坏,要看他手、目艮、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练得如何, 技击招法练得质量高低和熟练程度如何,是否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绝不能把武术、武术套路发展成“武舞”和“杂技”。如果武术抛幵 “武”而单纯追求优美的舞姿和漂亮惊险的动作,为了表演而表演, 在“花”字和“绣”字上下工夫,失去技击实战的真功夫,武术不就 成了非牛非马的“四不像” 了吗?有人练了很长时间的武术,表面上 看,姿势优美,似乎很有功夫,可是一遇到实际交手,全用不上,反 而怵然、木然。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未得武术技击之真谛, 我们常称之为“花拳绣腿”,就如《水浒传》里的洪教头和“打渔杀 家”中的教师爷。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如果我们这代人将武术变成 “武舞”和“杂技”,那么就会愧对祖先,贻误后人。
我们在习武过程中,不仅练出了技击实战本领,还能达到祛病延 年的效果。但这是习武的派生效果,绝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一些人仅 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习武,通过武术的锻炼,强壮身体,延年益寿, 当然很好。倘若把武术搞成单纯的健身活动,成为一种单纯的心理修 炼,失去了武术的本来面目,那么,武术就不再姓“武”!那时,武 术岂不只成了什么健身术?
熟练的技击招式,套路中闪电般的攻防动作,步法、手法、身法、 腿法的巧妙变化,炯炯有神的目光,同样给旁观者以美的享受。这种 美是深刻的美,这种美是力的体现,是形神合一、形气合一的体现, 有一种内含的美和力,是一种内在的精、气、神体现,绝非做作的表演。工夫深的人练武,往往会使围观者也跟着他跃跃欲试,甚至跟着 他舞拳弄腿。我以为,我们观看武术招式和武术套路,还应以它固有 的本性,从最根本的内容去理解它,去观察它,去鉴赏它。当然,对 于对武术一窍不通或只知皮毛的人来讲,它的欣赏水平有限,欣赏的 趣味当然不髙,就像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在外行人眼里还不如一般 的流行歌曲呢!欣赏的层次、角度、水平不一样,出现这样的现象不 足为奇呢。
我在这里说件颇有深意的事。有一年,日本武术团来北京工人体 育馆表演,他们表演的是劈刀,内行人看他们劈刀的攻防含义,劈刀 的位置路线,全身的用力顺序,观察他们劈刀运动中的微小变化,都 认为他们态度严谨,一手一式也很有功底,他们的刀术虽然动作简单, 但劈出的刀一刀是一刀,没有空手,都是从实战中演化出来的。然而 坐在我身旁的几个人却讥笑人家太单调,不好看……真是“行家看门 道,外行瞧热闹”,一点都不假。但愿武术界多一些内行,别再闹类 似的笑话。
我记得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写过这样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写出读者的一种感觉,说一个人在学习中不断地搞懂难懂 的问题,认识逐渐提高的时候,就像一个池塘常有活水不停地流动, 没有死水停留,动才能荡除腐朽,因而清澈见底,能够映照着天光云 影一样。这种境界是很深刻的。我希望广大的武术工作者、武术爱好 者们,既不要忘记武术的源头,又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真正悟出武术 的内在含义,理解武术的真正价值,弄通武术的哲理,然后使之科学 化、理论化,不然就会使武术变成一沟死水,或使武术面目皆非。如 果那样,武术的发展与提高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亚运会期间,我有幸与台湾武术同行及国外一些武术朋友一起,研 讨当今武术的发展。他们对大陆真正的武术抱有很大希望。他们讲, 武术起源于中国,武术的根基在大陆,一定要保留中国武术本质的东西。
武术武术,必须姓“武”,绝不能改姓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武术 丢了根,改了姓,中国武术也就名实倶失,不复存在了!
七、武术之擒拿格斗
武术就是武术。就它的本质与主体而论,它是一种用于自卫与 攻击使对手致伤致残致死的搏杀术,就是说攻防格斗是武术的第一个 功能。早在相当长的冷兵器时代,它攻防格斗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 致,并且主要服务于军事。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要继续生存、 发展,显然必须实现它的现有价值。因为传统武术是一个有根的文化, 它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传统武术的这个特点又决定了这种存在 的可能性。并且奥林匹克运动中许多项目也是由军事技术、格斗技术 改造而来,所以传统武术不是没有机会进入奥运,我们的武林大会正 作着几代人的努力,它是对民族文化取向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是一 个国粹,这一点我们武林大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十分珍惜自己民族的 东西。另外,2008年武林大会在赛制上可不可以搞创新,我想把自 己的设想说出来,供大家讨论。
事实上我们的“武林大会”从策划与发展角度来说,首先我们实 现了拳种发展策略,让不同拳种先在国内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使我们 的选手逐渐成熟,武林大会2007年的赛事基本体现到了本门派本拳 种的竞技水平。第二步我们是往国际上走,然后是把它培养成一个世 界品牌的赛事。我们以为:武林大会在赛事操作上不是不可以有侧重。
(一)在踢、打、摔、拿技术中突出擒拿
武术文化是一种身体文化,武术活动是一种很强的身体活动。武 林大会能不能把这些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作部分的提炼并开发升华出 来,整理成新的看点呢?
传统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四大搏杀技术综合运用见长的,
在一年的赛事中,选手们最常用的招数是踢、打和摔,唯有擒拿技术 基本没有用上或者用的很少。而擒拿技术恰恰是中国武术最实用的领 域,最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招法。我们“武林大会”不妨试着开发它。 在赛事规程上和实战拼搏上,为使用擒拿术的选手加高分,以突出传 统武术最精华的部分,打造出中国的武术精品。今年是大好的机会, 我们有执意这么做的理由:
1.原本便自成体系,基本独立存在的中国跤似乎已成为悲剧。 中国跤的渊源是自先秦便开始一直广泛流行的角抵相扑。这种武术形 式多依托比赛而存在,清代开始,这种形式又和满蒙跤相融合,且在 北京、保定、天津兴盛,形成三个流派分别在三个城市流行,那时的 中国跤比赛也并不是没有致伤,致残,致死技术。而中国跤在市民手 里,已经进行了技术化的改造,不再施行伤筋动骨的血腥,其娱乐、 表演、身体锻炼的功能更加明确突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中 却备受冷遇。到今天我们一般的感觉中,似乎中国跤已不算中国武术 了。国家最高武术机构武术院并不管中国跤,武术系统的比赛中也没 有专门的中国跤一项,甚至全运会也已取消了中国跤项目和金牌,原 有的省级中国跤运动队,也作鸟兽散。
然而中国跤在国外却是另一种命运。国外搏击界对中国跤评价极 高,不少国家有人习练。前一段时间我到法国出差,正赶上他们举办 第三届“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大赛”,参加者、参观者踊跃。中国 跤这么容易为西方人接受,显然是因为它极具技术性。它不像柔道、 西洋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那样在地上滚来滚去,输赢观众都不明 白,它站立行跤,干脆利落,姿势潇洒,技法与输赢一目了然,极具 观赏性。
目前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散打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传统武术的 姿势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艺术化创造,它是中国古人千百年 实战实践的经验总结。只有沉身下粧或虚步含机的姿势,才能和其他 手段一起,构成对身体下盘主要是裆部要害部位的有效防护,才能在敌斗争中随时灵活运用踢、打、摔、拿的搏击术对敌手的要害部位进 攻。于是,这种姿势就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战斗姿势。而散打运动有 严格的限定,运动员要戴护具,护具包括护头、护肢、护腿、护裆、 护脚背和手套,这些都限定了选手在比赛中只能使用简单的踢、打、 摔的技法,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运动 员都要戴拳击手套,这些毫无例外地限制了武术的拿法,而拿法主要 是靠刁拿锁带反关节制服对方,戴手套怎么抓,怎么拿?所以传统武 术最精华的部分,自然被散打运动员们所放弃,而最终导致散打的基 础与根本被动摇。在实战上就更证明了这点,散打运动,虽然也有踢 打摔,但就是找不到传统武术的影子,使得散打在搏击的擂台上几 乎无从存在与展现。
2.综合运用技法,部分独立提取,突出特点、提炼整合为传统 武术比赛操作的规则。东、西方其他武技的发展显然为我们提供了有 益的教训与经验。空手道想争取成为奥运项目的努力可谓早矣。但它 想保留全面的搏击术面貌而进入,规则上的难题却一直无法解决。放 开打不可能,最终弄成一个“任何攻击动作都要在击中对手的一刹那 停止”。这种规则实际上很难操作。而泰拳的攻杀技术基本上全面保 留,但过于血腥,于是泰拳也只能作为商业比赛的形式存在。目前的 泰拳与空手道都不可能进入奥运会。
古希腊奥运会有拳击、摔跤与综合了拳击摔跤及其他手段的混斗 项目。但都因搏杀术过于血腥残酷,最后淡出古奥运会。而作为单项 的拳击与摔跤却保留至今。又如柔道,它在把搏杀技术改造为纯体育 运动时,也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原始柔道三大技术之一的拳打脚踢的当 家技,而只保留了投技与寝技。
最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深思索的是跆拳道。韩国古传拳法并不叫跆 拳道而叫“花郎道”,这也是一种集踢打摔拿于一体的搏杀术。这种 实用搏杀术显然也无法整体进入奥运会。韩国人巧妙聪明地用规则来 限制花郎道原有的拳法、摔法,将花郎道中的腿法大力突出,使之淋
漓尽致地发挥至极致。他们还给这种武术起了一个新名字——跆拳道。 以“跆”字来突出它尤重腿法的特点。跆拳道使东方武术腿功的复杂 技术和神奇魅力得以量化和简化,进而在竞技运动场上充分展现,并 迅速风靡世界,成为奥运项目。
踢、打、摔、拿四大搏击技术中,踢有了跆拳道,打有了拳击, 摔有了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和柔道,这些项目分别用竞技比赛的 量化程序进入了奥运会(尽管这些项目中,与武术搏击之踢、打、摔 的技术相差甚远)。只有擒拿还没有。这是最后的领地,擒拿是不是 也能成为武术以后进入奥运会的机会,最终需要政府努力和武林大会 奋争。
踢、打、摔分别成为单独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没有以综合的武术 身份出现在奥运赛场,是人家这么多年一直没想到,还是国际专家们 有意避开这么做?这很值得我们商榷。
所以传统武术搏击术的综合运用,部分独立提取,突出特点、提 炼整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想法。但我认为它的思路仿佛是正确的。我 们武林大会能不能坚持下去、开发下去呢?
突出檎拿的意义和规则
我们突出传统武术中的擒拿术,是为了体现武术四两拨千斤的灵 性。竞技运动胜负与成绩的评判标准是非常西方化的,“更高、更快、 更强”,实际上就是比力量大,比速度快,比进球多点数多,或干脆 一拳击倒对手。这是非常容易数字化的准确定量。但中国武术的背景 是中国文化,武术中重要的神韵、劲道之类的标准,更是竞技体育运 动中没有和让西方人较难理解的,因为它更近于灵性,进而就备受老 外们对中国武术垂青。即便对中国人而言,它们虽然容易感觉,但却 很难量化。然而擒拿招法很容易量化,武林大会比赛规则中有“双方 可以无限度地使用任何一种进攻手段”。原则是战胜对手而不伤害对 手,公正公平公开决出胜负,非常符合不同等条件技击原则。所以突
出擒拿高分量化点难度不大,执意为之,完全可能,这样反而突出了 武术的直接性、竞技性和激烈程度,更适合当今时代现代人的观赏眼 光,并且仍然可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武术全貌。
(三)结语
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进入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一定程度上也占据了席位与要津。柔道的进入,使中国式摔跤再进 入有了困难;而跆拳道的进入,则使我们永远失去了博大精深的武术 之腿击方法。然而谁不知道整个东亚、东南亚的武技,实际上都是中 国武术文化的延伸,日本、韩国也概莫能外。后来居上,喧宾夺主, 恐怕怪不得别人,我们应为自己的疏忽和失误而深刻反思。
据说日本人已有把相扑推进奥运会的设想,如果这又成为现实, 我们中国式摔跤进入奥运会恐怕将永无时日。如果再有什么外人将我 们的武术肢解,贪天道之功为己有而招摇过市,我们又如何对得起中 华民族的祖先和子孙。
武术所有的技术问题说到底都是文化问题。我们对中国文化、西 方文化和中国武术都要有本质上的深层认识,这才谈得上宏观指导武 术的市场分化运作。改革是对旧有的僵化形式内容的否定,所以改革 本身也不能僵化。传统武术也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武术改革 要拓宽思路,要有新思维。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国外的喜欢武术的人都会问到, 武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和大家越来越关注的奥运会相比,和欧 洲的体育项目比,和我们周临国家和日本的和韩国相比的话,武术的 最大特点是什么?是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 人把自己的很多才智倾注到了武术里,其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运动才智。 我们没有像古代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成制度的竞技体育,但不 等于我们中国古代没有体育,也不等于我们古代没有自己的体育理论。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武术的话,我们就能看出来,武术在历史上的
ik晒拿
商周在军队里,就有很多大型的比赛活动。在周礼中,孔子以“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来教徒弟,实际上他是继承了西周以来的 一个教学体制,那么我们通常都讲六艺之中,“射、御”都和体育有 关,一个是射箭,一个是驾车。本身就有体育的成分。大家都对《水 浒传》很清楚,书中一再讲到,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以后,燕青和 李逵去泰山打擂,燕青以他高超的摔跤技术打倒了那位擎天柱,这是 历史的真实。再比如唐代就很兴盛马球等,本身都是含义丰富的体育 竞赛。我们中国武术的特点是“练打结合”,有练有打,我们把“练” 看得很重,我觉得这是武术运动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中国有一 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杰出的英雄人物,那就是李小龙。李小龙的基础是 咏春拳,来自于福建咏春的咏春拳。他是自己去美国的第一代移民, 在那里读的大学,他有过很好的传统武术的基础,在美国在大学里他 又是学哲学的,他熟读了很多中国自己的文化典籍。我看到过他读老 子的一些笔记,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人,他在我们自己 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国外的东西,包括日本的,包括韩国的, 包括海外的,一些自由搏击的东西,创造出了截拳道,获得了很大的 成功。把“中国功夫”这四个字,吹遍了五洲四海,李小龙几乎成为 全世界无人不知的一个人,成为中国功夫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他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的精神,李小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勇于吸收,勇于交流,勇于融合,勇于创新,他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由此武林大会能否试着把传统武术比赛量化成一个武术比赛规则, 并且坚决摒弃花拳绣腿,建立和完善武术学科的评价体系。为走向世 界进入奥运打下基础,提升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地位,除了要提高中 国武术的水平外,更需要靠武林大会和政府对武术市场进行造势。
20世纪50年代,韩国人崔红熙通过政府的渠道,对跆拳道进行 了多年全方位的推广,统一了名称、套路、口号、宗旨和着装,显得 很时尚。除此之外,韩国政府在国内也釆取了很多措施来弘扬他们的
传统文化。在韩国凡是公务员、军人都必须会跆拳道,而军人的级别 升迁条件中也对跆拳道的级别有一定要求。2000年,跆拳道已经成 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据统计,去年跆拳道直接、间接地为韩国带 来了 60亿美元的收入。
我们不是也一直在寻求么?我们希望中国武术院能够出面支持这 个事情,但是中国武术院一直回避,于是我们与中国大学生体协作合 作,他们以弘扬中国传统武术为基准,同时也希望在全国的高校能够 普及,或者是把传统武术纳入教学的一部分,不断使中国传统武术在 各个层面占领自己的地盘。
八、武术为什么产生在中国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在我们的历朝历代顽强地延续着。民 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存在方式。武术集中华民族身体 文化的突出表现来讲、它是依赖于中国文化的整体。
尤其武术,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俗话说,“不 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称“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我们 知道,中国文化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威融的特征。在中国人心目中“月 印万川”“砍柴挑水,无月渺澎”“洒扫应对皆成文章”。所以,问 题不在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懂武术或练武术,而在于武术中是否贯穿 着或体现了中国文化。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 化现象,并由此而作为独特的身体演练的文化符号。从特定的角度来 讲它地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质。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到底如 何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俗语云:有比较然后有鉴别。世 界上任何东西的基本特征,都是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为了把握以技击 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笔者特用相近的西洋竞技拳击作为 参照体系,择要比较,笔者认为,任何比较无疑都有其自身的片面性和 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比较把握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
身体形态: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因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 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乡土归根”的农业民族 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和黑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 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 族心态。
动作特征:传统武术。形不破体、力不出众,腰如轴立、手似轮 转,外松内紧、意气领先,有进有退。内倾性人格和主体性思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中国古典舞,趋向于拧、倾、曲、劲的内聚性形态,表 现龙腾虎跃、纵横往来、起伏跌宕、圆转变化的节奏韵律。竞技拳击: 颈首微收、上体稍倾、直摆勾刺、强硬刚健、滑行瞰忽、简明灵便、 攻势凌厉、一往无前。外倾性人格和对手化多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 西方芭蕾舞,趋向于开、散、立、直的外拓性形态,讲究勇猛快捷、 沉重有力、直拳直腿、强攻硬打的力量显示。
技术特点:传统武术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 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意适度、合理、可行,气属灵巧表现型。反 映中国人“巧的追求”。竞技拳击讲求拳重、手快、步灵。强调手上 力量,依托体力进攻方式凌厉,争取“更高、更快、更强”,属对抗 型,反映西方人“力的崇拜”。
传统武术类似气功,有着沉着警醒的特异功能,着眼身体及敌我 双方动态关系的综合性效应,调节自身新陈代谢以保养生命。竞技拳 击属于竞技力量激发的“超常功能态”,追求身体在特定条件下单项 机能极限的最大接近和突破,加快自身新陈代谢以表现生命。
在训练方式上:传统武术基本功法练习与整体动作模仿练习相结 合,方法模糊灵活,强调个人悟性与临场技巧。动作名称多为意象启 发型。竞技拳击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分解组合练习相结合,方法明确 清晰,传统武术基于元气论背景发展起来的古典朴素系统论把握,注 重操作时圆融、功力、劲路、态势、时机,突出主体在主客体双方互 动关系中的自身状态。竞技拳击,基于身体论背景发展起来的近代机 械力学线性分析。操作时讲究力量、速度、距离、时间,强调主体在 自身运动过程中的对象化特征。
传统武术基于“无法选择敌人”考虑的。以弱对强,强调胆识谋 略和机智,往往先让一步,留有余地,有理有礼有节,稳字当头,稳 准狠,属“弱者战略”。竞技拳击基于“公平竞争”考虑的“两强对 抗”方式,突出勇猛决断,喜欢抢先进攻,出手见红,竞争当仁不让, 狠字领先,狠准稳。属“勇者战略”。
社会属性:传统武术源于中国古人们的生存态势,发展为传统
农业社会的综合实用技术,其基础是寻常日用,属于现实生产生活此 岸的“必然王国”,其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护体、制人取胜、 修身养性、悟道怡情、教化人心、江湖卖艺、生产技巧、劳动保护、 心理调控、自我满足等一系列极为广泛的直接社会功能。
竞技拳击源于西方古代奴隶主的消闲观赏,发展为近代工商社会 的专项竞技体育,其基础是闲暇游戏,属于现实生产生活彼岸的“自 由王国”。具有某种“超越现实”的人本身发展功能,它还可以借助 人的各种社会规定,派生出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商业,文化等 一系列间接社会功能。
在比武应用方式上:传统武术突出实用目的和综合效果,你打你 的、我打我的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因人制宜、随机应变。由此分化 出高手比拳和无赖比拳的互补状态。前者讲究点到即止、礼让为先、 不战而胜、心服而已;后者则性命相搏、不择手段、机诈权变、至死 不休。这种中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遇到红灯绕路走、遇 到黄灯赶快走”的人治方方式是一致的。竞技拳击讲究比赛规则和赛 事程序,统一法度、规范行为,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强者取胜。由 此发展和影响到真正“你死我活”的私人决斗,虽也强调规则和裁判, 拼杀行为不入主流文化,这跟西方通过“社会契约”讲求“权利与义 务均衡”的“法治”文化是一致的。
总体文化特色.•传统武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展开,祟德尚礼、 厚生利用,舍己从人、反求诸己,对持互根、相济互补、阴阳之道、 中和空妙。好似太极图,用以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见道、德艺合一的过 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升华的自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
竞技拳击沿着超越现实的方向去发展、求知推理、拼搏竞争,以 我为主、外向拓展,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争冲突,扬弃否定,好 似十字架,用以表明西方人在精神与物质、此岸与彼岸的两极对立中, 追求极限和超越,具有泛科学主义倾向。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已融入中国人整个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 中。武术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仅在于它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表明了中国人之所以 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特征,而且还在于它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 成部分,直接地渗透到中国人整个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跟中国的释 道儒玄、政治伦理、兵农医学、日用百工等互相区别、互相对待而又 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庞大系统,另一 方面又跟如上的文化形式不分彼此地融和渗透在一起,并直接用传 统哲学动静开合、形神体用、阴阳有无等范畴来进行拳理阐释,采用 传统兵法攻守进退、虚实刚柔、奇正胜负等范畴来建构应敌原则,采 用传统医学阴阳平秘、气血经络、筋骨脏腑等范畴来探究演练功法, 至今尚未分化出具有独特概念和演绎推理体系的一套独立完整的“武 术理论”。武读云:“行走坐卧、不离这个。”又云:“行走坐卧、 都可以练功。”这就是说,武术活动中的基本原则,都应该而且可以 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法;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能够借用 来进行武术的功法演练。这种武术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武术化的双 向渗透,使武术和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我们现在所见到的 武术器械,也多数是刀、枪、戟一类的战争兵器,锄、镰、锤、斧一 类的劳动工具和桌、凳、衣、扇一类的日常生活器具。
由此可见,中华武术产生在中国是必然的,而且是一种直接地十 分灵活的综合实用技术,具有大量超出体育的现实社会功能,并直接 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艺术、宗教、民俗等广泛的 社会生活之中。传统武术用敌我关系建构起来的主客体两极互补结构,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二人结构”或曰“君臣结构”的 “阴阳之道”,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社会功能。 武术之所以能这样深地介入现实生活,其源或许就在于此,所以,有 些外国人称“武术是一种哲学”,又称“武术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应是很有见地的,不能视之为“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中国文 化源于对生命的感悟,并直接围绕人的生命活动展开为“实用理性”。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内部分化并不清晰,因而区别源于对自然的惊愕,拿
八、并因追求绝对、纯粹和无限而使各个领域分化得相当清晰的西方文化。 按笔者的理解,传统“武术文化”并不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下位概 念,二者外延仅交叉而不重合。传统武术当然也有西方体育文化的那 种“人的发展”内容,而且它的整个练功过程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浓 缩了”的“人的发展过程”;但它比西方体育更执著于现实,这就是 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直接表现。故此,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之一种。
九、夏至、端午与练武
夏至节气还是一个传统节日,甚至有观点认为端午节就是源自夏 至节。古时“夏至节”又称“夏节”,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 灾消年丰。《周礼》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周代a:至 时,人们应要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亦云:“夏至日, 祭地,皆用乐武。”
到了宋代,夏至日便作为节日之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谓之 “朝节”;清朝又有“三时”之忌讳的规定,即居人慎起居、禁诅咒、 戒剃头。
概而括之,夏至既是一个避暑消夏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浓 厚祭神风气的节日,流传至今吃面、吃馄蚀的习俗都与在这天祭神有 关。还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也有说夏至节气是阳 极阴生的转折点,有首《九九夏至歌》是这样唱的:一九至二九,扇 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 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 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故而夏至的“至”有极点之意,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 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古时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是说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 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 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 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 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日,在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太阳角度最高, 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拿-百零八
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 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那么夏至日对于练武的人,又有何讲究呢?刚才我们引用了《史 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武”。
也就是说到了“夏练三伏节气(冬练三九)节气”。从冬到夏习 武人练功是不能不间断的,如常言“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 松”,其另一层意思是说,这个节气练武术更是为了磨炼意志,冷不 惧热不怕。即使是三九严冬、主伏大暑也难不倒练武人。
这种恒心和毅力是极可贵的。然而,随着季节的变化,武术锻炼 的内容、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和调节。为了保证锻炼的效果,在提倡在 坚持不懈地刻苦锻炼的同时,也要讲求科学性。
“夏练三伏”并不是要求人们在炎炎烈日之下练功,夏季练习可 以选择比较阴凉而又通风的地方。闷热的地方练拳,身体消耗甚大, 容易中暑。当练得满身大汗时,又应注意不要到通风口或电风扇前吹 凉,否则不仅易感冒,肩、腰、膝也容易因吹风而受寒。
此外,夏季气温高,比较容易活动得开,准备活动可以适当缩短 些,但是却不应不做准备活动上来就打拳挥棒。人体生理上某些器官 总是有一些惰性,各关节、韧带、肌肉也需要预先拉开,以适应大幅 度而又转折多变的动作,这样才能防止受伤。
遇上大暑炎热天,体力消耗比较大,可适当减小运动量和强度。 就套路练习来说,可少练些整套,多练些半套或分段、组合,以研究 技术、提高技术为主,不要盲目地拼体力。
夏天练武出汗多,常常需要大量补充体内水分,最好少量多次地 饮水。尤其在刚刚练完时,求一时痛快而暴饮,常常会增加心脏和肾 脏的负担;在练习间歇中更不宜过多饮水,以免过多出汗而加剧血液 中盐分的丧失,导致抽筋或体内失调。
练习后,不要图一时痛快马上去冲洗凉水,最好用温热水擦洗。 有坚持冷水浴习惯的人,可休息一会儿,待汗退和体热稍降时,再进 行冷水浴。更不要满身大汗跳入冷水游泳。
从衣着上来说,以略肥大一些为宜。应穿球鞋练习,练后及时换 便鞋。不要赤脚练习,否则容易扭伤躁关节或被地面坚硬物擦伤。也 不要光膀子、穿短裤练习,以免被器械划伤或刺伤。
浏览1,0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