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搏击中也要有步法基础
练武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技击是武 术中的精髓,而技击擒拿又是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最好 验证。“精神气力功”指的是精要充沛,气要沉实,力量顺达,功夫 纯真。民间习武者特别注重武术中的技击,对于技击的论述也颇多, 特别是技击的时候,究竟以何为先,即何为最重要的因素这一问题更 是论说不一。有人认为:“一力降十会,力大胜三分”,“千招百招, 无力不成。”充分强调了技击中以力为主,以力为先,力量是技击之 本。但是也有人认为:“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这 些说法又突出强调了胆量是技击之中胜敌的首位作用,认为没有胆量 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把胆量放在了一切因素的前面,所以特别 注重胆量的培养。还有人提出:“拳是两扇门,无腿打不了人”“脚 打七分,手打三”。他们认为腿比拳有力,腿又比臂长,攻击对方时 更隐蔽,所以腿法在技击之中应该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好像只要把腿 法练好了,击打格斗中就必胜无疑了。甚至还有人强调气功的威力, 着人肌肤坚韧克敌者为之形,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于气,或是其他 等。我认为以上所讲的力量、速度、腿法、身法、招法、胆量和气功 等都是武术方法在技击中的运用,
在技击时,对于是否能够取得胜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技 击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缺一不可,是无可非议的,但 是在惊心动魄的格斗中究竟以何为先呢?是什么又把以上的各个条件 串联起来的呢?技击时钻、蹦、跳、跃,左旋右转,不论是接近敌人 进行攻击,或是躲闪对方的攻击,对方都在不停地处于运动之中,敌 我都在不断地巧妙地运用各种步子或步法。使自己随时随地处于有利 的地形和位置,所以说技击中的步和步法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应该放在 一切胜利因素的首位,巧妙地运用步子、步法,才能使速度、腿法、 身法、招法、胆量……更好地发挥。没有步和步法的巧妙变化,再有 力量、招法、胆量……都有可能出现追又追不上对方;对方进攻时, 撤又撤不掉,躲又躲不开的局面。如果是这样,再有力量、招法和胆 量,不都成了一句空话吗?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著名拳师们讲:“上步 不到,等于胡闹”“步不灵,闪不行,步法乱,手则慢”和“步不稳 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等拳谚。“拳快不如变身快,身快不如步法 快”,古人甚至把技击中的步法变化比喻成布阵,用灵活多变的步法, 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左,忽右,忽迸,忽退,左旋右转、行 左实右,行东就西使敌手如入十里雾中不能辨其方向,将一方的思维、 招法搅乱,使对手不战自乱,再也难以进招用势。
有些人在击打格斗中不会应用步法,不懂步法的巧妙变化或是运 用步法过于简单,他们只知道直进直退,因此在格斗中失利,或是在 格斗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处于被动的势态或被动的位置。梅花粧 拳前辈老师有句口头禅:“不知进退枉学艺,不知起落空伶俐。”因 此,我们在日常技击练功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意进退起落的各种步子 和步法,以及步子步法的实用时机等练习,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 微动已先动”,意思是敌手不动的时候我应该密切注视对方,不轻易 动,不轻易发,可是当敌手稍有动作的时候我已经觉察其意图,我的 动作比对手的动作还快,动在对手后面,完成动作及招法却在对手之 前。这些不仅仅只靠一个人反应的快慢,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靠活灵 多变的步子和步法了,如果我们能非常巧妙地将疾步、剪步、抽擞步、
颠换步、偷步、跃步、塾步、进步、退步、滑步、闪步 综合在一起随势而布,随势而用,甚至总结出一套击打格斗中进攻和预防的有 规律的组合步法,即取得最佳的进攻和退守路线,就可以攻则疾,退 则快,闪则灵,变化万千,这样在技击时的效果当然会更好了。
下面介绍一种八方步,供擒拿制敌参考。八方步又分为大八方、 中八方和小八方三种,因时因人因地而用。小八方脚步落三点,中八
方脚步落五点,大八方为乱点,随风而进,随势而布,步随身换,脚 随手出,见机而行,练到大八方的时候已无定形定势,绝手乱拳包藏 在其中。在瞬息万变的击打格斗时,往往由于步法不精、步法不清, 所谓步眼乱了,而造成脚下无根,失去了身体的平衡,失去了进攻的 能力,或是由于“步乱手慢”,贻误了战机,甚至因为步眼乱了,使 对手有机可乘,造成格斗失力。
八方步,妙就妙在阴出阳入,阳出阴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 步眼简练、清楚,走其捷径,快而有序,不少前辈老师通过长期的实 践认为它是技击中的一种理想步法,下面就较详细地介绍八方步中的 两种常用易学而又实用的步法——小八方步和中八方步。
(一)小八方步
小八方步脚落三点,开始姿势成小骑马蹲裆势站好。姿势不要过 低,姿势太低会影响攻击的速度;高了也不行,姿势过高接近站立时 姿势,会导致重心过高又容易给对手造成攻击的机会。所以小八方步 的小骑马蹲裆势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定,高矮要适度,或根据技击的 需要时高时低。小骑马蹲裆势站好以后两臂向左右两侧平伸,肩与肘 都要放松,身体保持自然,两掌五指舒张,但是绝不能过分用力,否 则影响动作的发挥。上身要正,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当步法移动的 时候,前手随前步,后手随后步,做顺时针转动;意思是以手的晃动 迷诱敌手。步停手即停,步动手随动,手脚相随,眼睛随晃动的前手 前视,注意观察对手的微小动作。在平时练习的时候眼前无人似有人, 击打格斗时则眼前有人似无人,要养成手眼身法步相随的习惯。步法 路线参见以下图例。
注:图中实心脚印代表右脚,空心脚印代表左脚。
图6-5
图6-6
图6-8
图 6-11
图 6-12
图 6-13
图 6-14
(二)中八方步
中八方步脚的落点是五个点。开始的时候和小八方步一样,小骑 马蹲裆势站好,姿势的高低因人而异,两臂向左右两侧平伸,腕关节、 肘关节都要放松,两掌五指舒张,不要用力过猛。上身正直,保持身 体的平衡,不论步法如何,动作变换都要保持重心的稳定。前手随前步, 后手随后步,做顺时针旋转绕环,步停手停,手脚相随,为了节省体 力,两手也可以不作顺时针旋转,可自然地随步向前伸出就行了,但 是一定脚到手到,手脚配合协调一致。两眼顺前手视对手,细心观察 对手的变化。动作路线参见以下图例。
图 6-19
图 6-20
图 6-21
图片250

图片251

图片252

图片253

图片254

图片255

图片256

图片257

图片258

图片259

图片260

图片261

图片262

图片263
八方步是梅花粧拳击打格斗中的实用步法。在实战中,双方的态 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巧妙地应用步法,步随身换脚随手出,瞬息万 变,使自己随时保持或寻找与对方最合适的进攻和后退位置与距离, 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地形和位置,随时都能够运用最敏捷最有效的招 法制胜,能够随时保持自己身体的平稳。
在运用梅花粧拳八方步的时候,姿势可高可低,要不断根据技击 需要加以调整。身体高,姿势高,比较省力,进退也方便,但由于姿 势高,它的重心也高,暴露的面积也比较大,当然就不易防守。身体 的姿势低了,身体重心低,有利于防守,进攻防守的伸缩能力强,但 体力消耗大,不易坚持时间过长,所以我们在技击时运用八方步,多 釆用中等姿势,也有些习武者在猛然攻击敌人的时候釆用低势,退却 的时候用高势,把高势与低势结合起来,组织成战术性的进攻。总之, 技击之中要巧妙地运用八方步,就必须因人而定,因自己功夫的深浅 而定,因技击态势的发展而定,不可把八方步机械地使用。
我们在练习八方步的时候可以单人练习,也可以两人或多人对练, 也可以假设敌情结合技法来练习。最好是经常以实战练习,练习的时 候要注意控制掌握距离,把握进攻的时机和维度,全身疾行而不停, 犹如一叶动而百枝摇,气如山岳连绵,海浪滔滔、接连不断,逐步体 会和培养实际击打格斗中所需的速度、距离、时间、空间和力量等运 动知觉,以及技击的应变能力。
第二部分对武术与功夫的一些思考
一、“三尖相照”与“三尖齐到
擒拿格斗是有形的动作,练形过程中是动静之分。动时气擎不散, 静时如山岳难摇,这样在惊心动魄的击打格斗中才能来去无失。一些 人技击时左斜右晃,脚底无根,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不懂得“三尖相 照”和“三尖齐到”,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三尖相照”呢?三尖指习武之人的鼻尖、手尖和脚尖。 动作时头、手、脚同时协调配合,上下一线,称为“三尖相照”。各 门各派习武者练功中都很讲究注意这一内容。技击中三尖相照,则身 正、步稳、重心垂直。静止的时候如此,运动中的各种动作招式也需 如此。但在动作时仅仅三尖相照是不够的,还应加上一句“三尖齐到”。 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分为上、中、下三节,手至肩为上 节,头至臀为中节,胯至足为下节。三节中又分为九段。上节,手腕 为上节之稍段,肘为上节之中段,肩为上节之根段;中节,头至主心 骨为中节之上段,主心骨至脐为中节之中段,脐至臀为中节之下段; 下节,胯为下节之上段,两膝为下节之中段,两脚腕(踝)为下节之 下段,合称“三节九段”。人体在肌肉、骨骼和神经的作用下运动, 运动中一尖不到,就谈不到三尖相照。三尖不照就不能稳定重心,就 不能保持平衡。尖不到,动作就会相互牵扯,动作必然迟缓也不能灵 快,击出去的拳或踢出去的腿就不会有速度和力量。拳谚有:“进步 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脚去手不去必是偷来艺”“脚到手 不到等于瞎胡闹”,等等。
二、擒拿格斗中眼法的妙用
习武之人经过长期的武功锻炼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时,神聚于目, 眼睛会显得明亮而炯炯有神。有些老拳师到了八九十岁,不仅耳不聋、 眼不花,而且双目生辉,有一种特殊的神威。这正是长期坚持武术锻 炼的结果。
“心为元帅,眼为先行,耳为侦探,脚似战马,手似刀枪”“破 敌全凭一双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惊心动魄的格斗中眼睛 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因而不少武术门派都非常重视眼法的训练。
传统武术理论中,有神、色、声、气四字要领。“神”指的是眼神; “色”是神态表情,实际是内心世界的外现;“声”即是声音;“气” 说的是气质。功夫达到上乘的时候,还有一种“神色即可伤人”的说 法。乍听起来觉得非常玄虚,其实不然。通过拳法的练习达到周身“通 灵合一”“形气合一”“形神合一”的程度时,目光便显得格外明亮 有神,有使敌人观后丧胆的威力。技击的时候,用一双锐利的眼睛, 使对方从心理上受到威慑,产生畏惧胆怯的心理,从而起到了 “神色 伤人”的效果。
搏击中眼睛是审视对方的感觉器官。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洞 察对方的微妙变化,知进知退、知宽知窄、知上知下、知左知右,首 先在“情报”和心理上获得了优势。如果我们的眼睛没有经过锻炼, 两眼观察的能力差,观察不出对方微小的变化,或是虽然能够观察出 对方的动作变化,但总是比人家慢半拍,甚至出现观察判断上的错误, 敌人打东我防西,敌人打上我防下,这样在技击中必然会出现失误。 所以说,观敌是眼睛的第一功能。搏击中对方快速运动时,能够正确 地观敌,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动作是很不容易的。平时不注意眼功的锻炼,没有很好的眼功,快速的应变能力就不可能养成。
练出了好的眼功,搏击中还要懂得眼法的运用。眼睛的细小变化, 神态上的细小变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先举个武术搏 击之外的例子。如果你在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歌舞音乐会,演员在台上 正歌唱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随着灯光布景的变换,加上演员优美动 听的歌喉,你便好像真的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了牧民放牧的情景,有 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陶醉在大草原的梦境之中。当演员唱到牧民纵 马扬鞭远去时,随着优美的歌声,他的头转向舞台一侧,眼睛向远方 眺望。这时台下的观众静静地听得入了神,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演员 的眼神,由舞台的一侧转向舞台的另一侧,向演员眺望的方向望去。 此时演员没有过多的手势或动作,仅仅是头的转动和眼神的传送,就 把台下观众的注意力从一方带向了另一方,甚至好像真的看到了纵马 扬鞭远去的牧民。演员为什么能在舞台上达到如此效果呢?因为眼睛 是“感情之窗”,演员的眼神引导了观众。
在搏击中也往往会因为眼神微小的变化使对方造成错觉,起到诱 惑、麻痹敌人的作用,达到进攻或防守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技击中运 用眼法的主旨。常用的眼法有“看上打下” “看东打西”……眼法运 用得好,就能够有效地麻痹、诱惑敌人,抓住战机、乘虚而入,取得 胜利。但是有些人会提出疑问:“眼睛既然是心之苗,那么当你观察 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观察你。对方心里想什么干什么,会通过眼睛 流露出来,使我们捕捉到重要的信息,那么你自己心里想什么,要干 什么,不也会通过你自己的眼神流露出来吗?”这看似毫无疑问的。 搏击中双方都会用眼睛观察对方,不停地用眼法麻痹、诱惑对方。但 是应该清楚,随着习武者武功的不断提高,眼睛的观察力会更加敏锐, 同时眼神的变化会更加隐蔽,眼法的运用也会更加熟练。由此得出结 论,眼法运用的好与坏和习武者武功的深浅有关。
搏击中离不开眼法,眼法是取得技击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 眼法的养成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练习中应特别注重眼法的训
练。练习眼法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定视练习法” “余光练习法”“感 应练习法”“综合练习法”等。最好的眼法练习是与平时的招法动作 相结合,使每个细小动作都跟随眼神,步到身到、眼到手到。当出手 进招时,眼睛要顺着向前伸出的拳或掌凝神远视,做到眼前无人似有 人,尽量不眨眼,不低头,不昂头。在基本功训练中,做到脚随手出, 步随身换,神形相随,落点齐整。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眼法练习,方 可逐步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眼神、眼功、眼法、眼力将会随武功渐 臻化境。
二、四时行功需加减
中医专家于润书是我多年的好朋友。过去他在中医研究会看专家 门诊时,经常来我家做客,近两年他很少来了。今天他来看我,故友 重逢,谈性更浓。原来,他近年来在倾心研制一种叫做“八保巾”的 保健药品。我们的话题于是从“八保巾”谈起。这种“八保巾”是一 种保健湿纸巾,对骨质增生、劳损伤痛、颈椎病……都有很高的疗效, 通过涂抹人体表皮,药液渗透达到治病的目的。
我们从“八保巾”又谈到人体与季节的关系。于润书认为,人体 的气血运行,除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大自然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也 是相当大的,因此在辨症施药时,也需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加减…… 一席话使我想起了武术的练功。梅花粧前辈老师常讲:“练功紧了崩, 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四时行功需加减”等。那么,什么是“四 时行功需加减”呢?它讲的是我们在练功时要根据四季及节气的变化 而增减练功的内容、方法及强度。
春夏秋冬四季,又分为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随着季节变化,人之气血也随之变化。春天和 夏天,人身气血活跃,这时练功的运动量应该逐渐加大。秋天到冬天 是气血收藏之时,练功者也应该随之保持原状或减少。遇到节气交接 时期,如果觉得身体过度疲劳,练功时的运动量应该减少或停练。习 武者长久练功而拳艺进展缓慢,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艺疲”。此时 此刻加大练功的强度,会受到“便觉眼前生意满”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效果。
习武者要想收到好的练功效果,只知苦练是不行的,要牢牢掌握 好练功的时间和时机、强度和节奏。在下苦功夫的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练功方法,才能将功练成。
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而经久不 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很深的科学道理,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贺龙元帅在1953年曾经这样指示过,要“大力恢复武术的本来面貌 和作用”。他说,发展武术,要做四件事:一要“探明情况,发掘出 来”;二要辨别真假,“淘洗、整理”;三要“总结、提高、发扬光 大”;四要“大力推广”。概括为精辟独到的八个字,即“发掘、整 理、提高、推广”。
但是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也需要我们不 断地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去进一步证实和研讨、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 善我们的传统武术理论。譬如:过去练功讲究练子午功,深夜到树林、 坟地去练功。说这样练习功力、功法才能长进快。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 人们发现植物经过光合作用才能吐出氧气,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下 才能进行,因此,早晨太阳出来后植物多的地方氧气和负离子才会充 实,这样看来深夜去树林练功大量吸进的是二氧化碳,当然这种练功 的时间和地址的选择是不科学的,是有碍人体健康的,需要改革。希 望广大武术工作者与武术爱好者携起手来,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手 段,去研究我国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和技击原理,真正做到科学练武。
四、搏击中的手与手法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通过简单的一伸手或是一步走, 行家就能看出你功底的深浅,练的是哪一家拳术功法。实用擒拿技术 千变万化,擒拿中手法运用的好与坏,是取得擒拿、技击胜利的重要 因素之一。
梅花粧拳派非常重视基本功与基本手法的练习和运用,在梅花粧 拳法理论中有许多关于手与手法的精辟论述。有一种叫做“得门而入” 的理论,它将手与手法在技击中的重要意义和运用讲得极为透彻。“拳 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其门而入时,纵有 神仙拳,无由升堂直入,探而取之。”它告诉我们,当进攻敌人的时 候,必须先接近对方的身体,不接近敌身,就谈不到制住对方,打动 对方。接近敌身是制住或打倒对方的先决条件,然而要想接近敌身又 并非那么容易。敌身就好似一件东西藏在屋里面,如果不想办法或没 有办法进到屋子里,甚至连房子的大门也没有找到,想把房子里面的 东西拿到手,是不可能的。
在武术擒拿技击时,我们将两只手比作房子的两扇大门。梅花粧 拳术将手这道大门,又细分为三层,俗称三层门。手尖手腕为外大门, 肘部为二道门,膀跟才是第三道大门,就如同走进院中,来到屋里。 假如我们只是打开了第一道或是第二道大门,则只是刚刚走进院中, 根本没到屋里,敌人屋中所藏之物根本无法取出。如果在擒拿技击时 我们刁住、抓住、挑开、拨开的只是手尖手腕或是肘部,没有控制住 对方的膀根部,此时出手快时得先,慢着吃亏,而这仅仅是一拳一脚 的得与失,并没有将对方制住,对方仍然有机会、有能力更拳换势, 改变招法和进攻的策略,向我们发起新的攻势。擒拿搏击中只有控制住对方的膀根,也就是必须打开对方的第三道大门,才能随我变化, 使得对方只有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 有打开三层门,才会稳操胜券。
技击擒拿时的手法很多,一般人们常用的有“先发制人”和“后 发制人”两种类别。与对方击打格斗时,不等对方出手攻击,就先出 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出其不意,以我们的气势闪电般的连环招 法,制住对方,压服对手,赢得胜利,这种进攻的策略称之为“先发 制人”。“后发制人”是指当对方出手向我进攻时,避其锋芒,然后 再出手还击的一种策略。“后发制人”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观察对方 招法的特点和弱点,摸清来龙去脉,抓住有利的时机和空隙,准确有 力地还击对方。在技击和擒拿中,不论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 人”都有它的优点和弊病,所以梅花桩拳派在采用“后发制人”这种 策略手法时,要求出手进招在对方动作之后,虽然我方出手晚于对方, 可迅速如雷霆闪电,完成整套攻击动作却在对方之前。这种策略手法 既有“后发制人”的效果,又有“先发制人”的威力,是技击擒拿中 值得釆用发扬的战术手法。但是应该注意,不论是釆用先发制人、后 发制人或是“后发先制”的战术手法,决不能忘记一出手就应该打开 对方的第三道大门,控制对方膀根部,粘连不离,随它任意变化,都 不让对方逃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否则再好的战略战术,再好的手法招 法,也会落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控制对方膀根就能收到开寸离尺的效果。拨开对方膀根部一寸, 对方的稍节(手指或手腕)就会离开或是移动一尺,对方必然会出现 防御中的空隙漏洞。我方再近其身,制住对方。梅花桩拳术将这种开 寸离尺的手法称为“闪门之法”。
擒拿技术是短兵相接,近身近战的一门格斗技术,手法运用的好 坏就更为重要了。它不但要求我们用技巧招法打开对方的三道大门, 而且还需要从拿的劲力上控制住对方的三道大门。有些擒拿技法从表 面上看只是拿住了对方的稍节部位(手指或是手腕),但是我们所拿—拿二,
的劲力通过稍节传至中节,直到根节,仍然控制住了对方的三道大门, 使对方无法转动。韩其昌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在运用拿法时必须拿 住对方三节,只拿住对方一节或二节是拿不住对方的。这种劲力的养 成是非常难的,它不但要有巧妙的擒拿连环招法,还要有力,最重要 的是养成一种武术技击中特有的知觉——“运动知觉”。“动知者易, 运知者难。”擒拿格斗中,对方稍稍一动,我们不但要知道而且要相 应地作出反应,要在动作技巧上、劲力上都能够贴上、粘上、随上、 跟上对方。对方的动作在不停地变换,我们也要保持力整不散。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随风而进,迎风而化”。
擒拿技术手法上虽然再三强调一个“巧”字,突出一个“巧”字, 甚至有的擒拿方法就叫“巧”拿,讲究“以巧破千斤”,但是我们决 不能忽视力量在擒拿中的作用。没有强大的力量作为后盾,也就谈不 上巧劲。我们常讲的“以巧破千斤,千斤力在后”这句话才完整。如 果只懂得擒拿技巧,没有本力、功力,搏击中该抓时抓不住,该托时 托不起,该拨也拨不开,该拿时拿不狠,再好的擒拿技术、擒拿手法 也不可能发挥出来。
擒拿技术中的每一技法,都应该依据对方的招法和劲力的变化而 变化,每一擒拿技术的实施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不是不管搏斗 中的具体情况死拿硬要。死拿硬要不但拿不出好的擒拿效果,还会造 成反被人制的被动局面。要想在擒拿格斗中将所学招法、手法运用自 如,一要勤学苦练,在勤学苦练中养成手与手法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 变能力。“功夫”需要时间加勤奋,只有我们反复练,不间断地练, 认真仔细地练,才能正确地掌握擒拿技术,正确体会擒拿中劲力的变 化,在擒拿中不误时机地使用擒拿中的手与手法。拿出一个真正的“巧” 字来。二要真打实做,在熟练掌握擒拿技术之后,经常实践。“要想 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没挨过打,没挨过摔,没 挨过拿,没尝过挨打、挨摔、挨拿是什么滋味,就不可能拿好别人。 在实战中,不仅能练出手与手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培
养出敢打、敢进、敢拿、敢拼的果敢精神。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 只有通过实战,才能真正养成“运动知觉”,在惊心动魄、瞬息万变 的擒拿格斗中,用好我们所学的手法和招法。
五、武术与散打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内容丰富,技法精深,自古以来为大 众所欢迎。尤其是武术中的精华——技击,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 的魅力就在于它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打斗起来技法变化无穷,令人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武术的技击技法主要包括踢、打、摔、拿四个 方面,技击中缺一不可。因此,民间武术界流传有远踢、近打、靠身 摔拿的说法。
武术的技击,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的限制,不分高矮胖痩,不分体 轻体重,技艺高超者甚至不论人数的众寡。武术众多门派都有自己的 看家本领,轻易不外传不外露。但是,不论是一招制敌,还是连环招 法制敌,不论是踢打,还是摔拿,多以击打对方的要害部位,或以灵 活多变,新奇巧妙的技法来制服对方,达到技击目的。
近几年,在体坛上掀起了一股散打热,许多地方都在举行散打比 赛,举办散打培训班,今年还举办了国际性的散打比赛。这无疑是将 散打的推广与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散打比赛是由两个人进行的对抗 性比较强的实战搏击,比赛的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技术动作随 机应变,相互斗智斗勇,它的魅力就是突出了一个“打”字,具有一 定的实用价值。在人们高度评价散打比赛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发现 它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许多散打比赛中,看不出什么高深的技法, 只是你一拳,我一脚,你一进,我一退。还有许多运动员靠死拼硬打, 只凭蛮力,甚至攻防时不讲什么策略,只是把对方推下场,以取得高 分,有的运动员七分守,三分攻,失去了许多进攻的好时机。为什么 会这样呢?因为散打比赛是一种有条件、有规则的竞技比赛,它的规 则限制了一些部位的击打,限制了一些技法的应用。比如,比赛中严禁打击后脑、颈部、裆部等要害部位;又如,比赛中禁止使用反关节 擒拿技法,禁用肘膝技等;此外,散打比赛中,还规定了护具的使用, 而这些护具又限制了一些动作技法的发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 们开展的散打运动的面貌和水平。
我们承认,散打中吸收了武术技击的技法,但它毕竟是武术技击 技法中的极少部分。仅以拳法为例,目前开展的散打,常用的拳法主 要有直拳、摆拳、勾拳、鞭拳,而武术技击中的拳法,除上述拳法外, 还有避拳、砸拳、崩拳、转环拳、抽撤拳、栽拳、折叠拳、搬拦拳、 进步拳、退步权、缠丝拳……以及由上述各种拳法组合而成的连环拳 法,加上眼法、身法、步法等的配合又会变换出许多奇妙拳法。武术 技击技法中的摔法、拿法、腿法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武术的不同门派、不同拳种仅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主动出 击,有的以逸待劳,有的螺旋进攻,有的直来直去,有的刚坚猛脆, 有的缠绵柔巧;有的擅击上,有的擅击下,有的擅用腿脚。因此,不 同的门派在技击时风格、劲力各不相同,而现在开展的散打比赛,几 乎是一个模式、一个规格,看不出风格,看不出门派。有的出场时还 亮亮相,摆出一个拳种的架势,可一打起来,又是拳击加腿。这些都 不难看出,我们目前开展的散打比赛,技法不多,变化太少,更缺乏 身法、步法的使用和变化。因此,目前开展的散打比赛决不能说成是 武术技击的全部,更不能说成是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它仍然是一种 同等级的竞技比赛,属于体育范畴。
目前的散打比赛急需从技术技法、训练方法、比赛方法上,特别 是规则上加以改进。正因为目前的散打技法简单,国外一些运动员如 果身体素质好,亦有一定的拳击基础,稍加熟悉散打的规则,掌握了 散打的技法,就可以打出很好的水平。我们知道,中华武术是中国特 定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技法适合于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由于长期受 封建统治,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的落后,造成中国人的身体素质相对差一些,如身材不如欧美人高大,腿臂不 及他们长,体格没有他们……要改变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 的,一两年内国外运动员还不太了解和熟悉我们散打比赛的技法和规 则,可能在短时期内还不能占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后, 国外运动员对规则技法的逐渐掌握,加上他们身体方面的优势如果我 们还是仅靠拼体力,仅靠简单的技法,甚至按国外拳击的技法去培养 我们的散打运动员,真是前途未卜,不堪设想!
中华武术技击讲究的是功夫的深浅,身材的高矮与胖瘦不是主要 的,不同身材,不同重量,不同体型,有不同的优势,如武谚中所讲: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以巧破千斤”。它不单单靠 体力赢人,它讲究身法、步法,及其巧妙无穷的连环招法。它研究战 术,讲究搏击中的运动知觉,讲究借劲用劲,顺劲发力。这就是武术 的价值,也是与国外一些技击项目在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如果要求刚刚起步的散打能完全体现武术的技术,是不可 以的,也是不合乎情理的,体育竞技比赛毕竟不是你死我活的搏斗。 但是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缩短比赛和实战、散打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 离,以更多地体现中华武术技击的本质。
我提出散打的种种不足,并不是否定散打这项运动,而是浇点冷 水,以清醒一下我们的头脑,进而改进我们的散打训练和散打比赛。 我们决不能把散打比赛仅仅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要不断加以研究和 改进,要从武术技击技法上吸收更多的营养。我相信只要广大武术工 作者、散打教练员、散打运动员、武术爱好者都来关心散打,多在“武” 字上下工夫,多在“实”字上下工夫,不沉醉目前取得的成绩,虚心 听取老武术工作者、武术家、老拳师的意见,散打必定会进一步发展, 并真正体现中华武术技击的面貌,让世人真正理解武术技击的魅力所 在,真正懂得武术技击的价值。

浏览1,1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